中国的平安再融资案例分析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8
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现状分析上市公司再融资是市场经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功能的重要方式,适度融资是证券市场融资功能长期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国上市公司表现出过度的“融资饥渴症”,特别是在再融资市场上,存在着一些恶意再融资行为,由于上市公司在进行再融资时偏好股权融资,普遍存在“圈钱”冲动,并且随意改变资金投向,以及资金被大股东占用等现象严重,这些行为严重扭曲了我国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干扰了我国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
本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系统而详细地对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完善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的对策。
标签:上市公司再融资配股增发可转换债券一、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现状再融资是指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方式在证券市场上进行的直接融资。
2007年,市场将其捧上”天堂”;而进入2008年,市场却将其打至”地狱”。
2007年,股指上涨96.66%,而这一年A股再融资却超过了2001至2006年六年的总额,高达3657亿元,更有一批公司因再融资而股价翻倍。
但进入到2008年,市场的再融资传闻却每次都准确地将股市打入万劫不复的“地狱”。
而不幸被传闻砸中的上市公司的股价更是一泻千里。
2008年才过去了两个月,但就已有44家公司提出了再融资预案,涉及金额近2600亿元。
行业研究员对此表示,再融资是一把双刃剑。
在牛市中,增发是利好,成为投资者炒作的一个概念;而在熊市中,由于市场资金面本身就偏紧,如果上市公司频繁再融资,那么无异于杀鸡取卵。
自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证券市场正式成立后,改制上市成为国企改革最有效的途径,证券市场也成为国有企业最主要的融资平台。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很多上市公司在强烈的投资扩张冲动下普遍患上了“资金饥渴症”,再融资冲动心理越来越强,融资数量也越来越大,甚至形成了一些公司相互攀比的不正常情况。
中国平安收购深圳发展银行案例分析一、企业简介1.中国平安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公司成立于1988年,公司注册地为中国北京,总部位于深圳。
公司为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股份名称“中国平安”,股份代号2318。
经过了数年的争取,直到1992年,平安才成为一家真正的全国性保险公司,从此确立了“立足深圳,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基本发展态势。
公司在注重保险业务的同时,积极拓展多元化经营,成立了平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和平安信托投资公司,完善了保险资金运用渠道。
在巩固国内业务的同时,稳步推进公司的国际化,在香港成立了中国平安保险海外(控股)有限公司,统筹管理美国,香港公司及伦敦和新加坡代表处,与世界上160多家保险公司建立了友好往来,在286 个城市设立了理赔、检验和追偿代理。
2006年8月,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收购深圳商业银行89.24%股权,取得一张全国性的中资银行牌照。
尽管此前平安集团已控股平安银行(原福建亚洲银行),但由于种种政策原因,平安银行终究改变不了“外资银行”的身份。
由于深商行拥有银监会授予信用卡业务许可,故收购深圳商业银行将为平安集团提供涉足信用卡业务的理想机会。
2007年3月1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证券简称为“中国平安”,A股证券代码为“601318”,成为A股第二保险股,申购平安IPO所冻结的资金达到1.1万亿人民币。
2.深圳发展银行1987年12月28日,深圳发展银行宣告成立,总部设在深圳。
股票简称“深发展A”,股票代码 000001,是中国第一家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商业银行。
深发展于1987年5月首次公开发售人民币普通股。
这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也是中国资本市场发育的重要开端。
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深圳发展银行综合实力日益增强,自身规模不断扩大,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18个经济发达城市设立了近300家分支机构,并在北京、香港设立代表处,与境外众多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家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
保险公司投资的企业融资案例保险公司作为金融机构,除了提供保险服务外,还可以通过投资企业来获取更多的收益。
下面列举了10个保险公司投资的企业融资案例。
1. 中国平安投资蚂蚁金服:中国平安是中国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投资了蚂蚁金服,这是一家综合金融科技公司。
这笔投资为蚂蚁金服提供了巨额的资金支持,也为中国平安带来了丰厚的投资回报。
2. 中国太平洋保险投资阿里巴巴: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太平洋保险投资了阿里巴巴并持有其股份。
阿里巴巴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之一,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这次投资为太平洋保险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3. 英国保险公司Aviva投资Uber:Aviva是英国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它投资了共享出行平台Uber。
这笔投资为Aviva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并且与Uber的合作也带动了Aviva在共享出行领域的发展。
4. 法国保险公司AXA投资Airbnb:AXA是全球著名的保险公司之一,它投资了共享住宿平台Airbnb。
这次投资为AXA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并且与Airbnb的合作也为AXA提供了更多的商机。
5. 德国保险公司Allianz投资滴滴出行:Allianz是德国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它投资了滴滴出行,这是中国最大的打车平台。
这次投资为Allianz带来了巨大的投资回报,并且与滴滴出行的合作也为Allianz在出行保险领域带来了更多的业务。
6. 美国保险公司Liberty Mutual投资Lemonade:Liberty Mutual是美国知名的保险公司,它投资了Lemonade,这是一家在线保险公司。
这次投资为Liberty Mutual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并且与Lemonade的合作也为Liberty Mutual在在线保险领域带来了更多的业务。
7. 日本保险公司东京海上日动投资SoftBank:东京海上日动是日本知名的保险公司,它投资了SoftBank,这是一家综合性的科技投资公司。
资本市场学案例分析学院:会计学院班级:12财管2班姓名:李倩茹学号:20120500217案例一:金融街集团借壳上市(简述)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重庆华亚现代纸业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纸包装制品。
聚乙烯制品、包装材料等。
1999年12月27日,重庆华亚的控股股东华西集团与北京金融街集团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
华西集团将其持有的4869.15万股(约61.88%)国有法人股转让给金融街集团。
2000年5月24日,金融街集团在深圳证交所办了股权过户首席。
至此。
原华亚集团的第一大股东变为金融街集团。
2000年5月15日股东大会审议批准了《资产置换协议》,协议主要内容是:金融街控股将全部资产及全部负债整体置出公司,金融街集团按照净资产相等的原则将相应的资产及所对应的负债置入公司,置入净资产大于置出净资产的部分作为金融街控股对金融街集团的负债,由金融街控股无偿使用3年。
金融街完成资产置换之后,又对原重庆华业职工进行安置,自上述时间起,所有员工的工资关系均由华西集团负责。
完成借壳上市后,全面退出包装行业,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2000年5月27日进行股本变动,总股本从78691500变为125906400,公司注册资本从7869.15万元变更为12590.64万。
案例分析:金融街此次借壳上市有甚多好处。
首先,金融街集团是主营房地产业的中小企业,2000年房地产业融资较为困难,IPO的标准又高,受严格限制,但是改革开放初期,房地产业又亟待开发,只有上市融资才能不断发展和不断扩大,所以金融街集团选择买壳上市是一个很明智的做法。
其次,金融街集团所选的“壳”原来是主营纸业和包装业,且规模不大,债务关系简单,为之后将资产全部置出提供了条件且华业集团的股权结构简单,金融街集团可直接从华西集团进行购买直接获得控股地位。
再者,金融街集团获得股权之后,将原华西集团的资产全部置换,工资关系全部转移,甩掉了包袱。
全面退出包装行业。
中国平安并购富通案例分析一、跨国并购跨国并购是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的总称,是指一国企业(又称并购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标,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又称被并购企业)的所有资产或足以行驶运营活动的股份收买下来,从而对另一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实际的或完全的控制行为。
二、中国平安公司简介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公司成立于1988年,总部位于深圳。
2004年6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HKEx2318)上市,2007年3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SSE601318)上市。
中国平安是中国金融保险业中第一家引入外资的企业,拥有完善的治理架构,国际化,专业化的管理团队。
三、富通集团简介富通集团包括富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和富通银行。
富通集团(Fortis)成立于1990年,是一家活跃与世界保险,银行和投资领域,享誉全球的国际性金融服务集团,是欧洲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
旗下富通基金管理公司是欧洲股市和债市最大的机构。
四、背景分析此次收购机会的出现,是富通集团首先抛出了橄榄枝。
在加入财团收购荷兰银行之后,富通集团计划在对荷兰银行资产重组的同时,积极拓展亚洲市场,从而主动提出了希望引入中国金融机构作为股东的意向。
在海外已建立良好品牌形象的中国平安,便成为其首选的合作对象之一。
富通集团主要经营银行和保险业务,并早已建立银保综合金融平台,这与正致力于建设综合金融集团的中国平安极为类似。
富通集团在银保综合金融方面的经验和技术,将为中国平安带来很大帮助。
对于平安和富通集团将来的合作路径,平安和富通高层昨日均透露了有关信息。
平安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与富通集团就资产管理、私人银行以及财富管理等方面合作的可能性进行探讨,同时通过技术交流、交叉销售等形式由富通向平安传授相关技术与知识。
根据双方签订的谅解备忘录,平安有权向富通集团董事会提名一名非执行董事。
机构投资者持股选择的影响研究———以中国平安再融资为例于晓忆杨鹏辉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摘要】本文基于中国平安再融资案例对两类股东的利益关系进行了定性分析,得出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完成,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及壮大,在面对大股东利益侵害时,机构投资者由于其强大的资本实力和较多的股权份额,在一损俱损的情况下对大股东的侵害行为进行制约和监督,并且对我国资本及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机构投资者利益冲突持股选择大股东代理一、引言长期以来,我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大股东代理冲突对公司治理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如美尔雅、杭萧钢构等事件,对投资者造成误导,对公司造成日趋严重危害。
在我国由于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主要是控股股东与其他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问题。
随着股权分置的顺利完成以及投资者力量的不断壮大,如何有效解决控股股东对机构投资者的代理冲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正成为学术界思考的重要问题。
本文基于平安再融资为例来研究在控股股东代理背景下机构投资者的持股选择及影响效果,找出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新思路。
二、机构投资者持股选择及其影响─基于平安再融资唐跃军等人(2008)基于不同的治理战略,得出控股股东和其他大股东对信息披露的方面和内容具有不同的选择偏好。
李维安(2008)发现机构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降低了上市公司代理成本。
从总体上讲,目前对机构投资者研究中,对我国特殊制度环境下产生的控股股东强势地位的研究结论难以让人完全信服,更缺少以股权分置改革为背景开展的研究,不符合我国资本市场特点,对我国新时期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分析有一定偏差,且很难找到有效协调两类股东利益冲突的解决方法。
1.案例背景及事件回顾。
2005年底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后,传统大股东随着手持的“非流通股”的解禁,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流通股大股东。
使后股权分置时代的中国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与大股东的利益冲突更加激烈。
融资案例分析报告(通用7篇)融资案例分析报告篇1一、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1、民营企业管理存在的缺陷大多数民营企业沿用家族式管理模式,管理制度不健全、甚至形同虚设,管理层的水平参差不齐、生产经营方向不统一、营销战略不明确等等,尤其是财务管理制度混乱造成对企业进行经济融资造成的影响最大。
2、银行要求的门槛较高中小民营企业本身抵押物很少,加之在刚起步创业阶段,银行为了规避自身风险所以要求企业在融资时抵押物必须充实,要求企业自由资金必须达到35%以上,而对企业提供的抵押物评估很低,对土地、机器的评估价仅为25%左右,同时要对企业的发展前景要做出深入的研判,这对刚起步创业的小微企业想融资无疑是雪上加霜。
3、银行贷款融资渠道不畅大部分民营企业进行经济融资的渠道和方式都是通过一定的抵押和担保从各类银行进行贷款。
银行为避免给中小民营企业贷款后造成贷款无法回收的情况发生,往往会制定一系列比较严格和苛刻的审批条件,当贷款办下来以后已经过了很长时间,使得中小民营企业错过了绝佳扩大规模的时期。
4、担保融资发展不均衡大部分民营企业向银行取得经济融资的方式是通过:抵押贷款或担保贷款。
很难获得银行给予的信用贷款,然而即使是采用抵押贷款或担保贷款,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难以找到担保人,银行也不允许效益一般的民营企业担保,效益好的企业又不愿以自己企业的资产做抵押,害怕市场风险。
苍溪县仅有一家担保公司,融资要求的门槛并不比银行的要求底。
5、企业融资不专款专用有的企业在银行融资后,并不把融得的资金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而是用于其他项目的投资,致使企业得不到发展、资金链断裂、周转资金紧缺等情况,企业最终走向衰败,更得不到银行方面的资金支持。
二、促进民营企业经济融资的对策1、加强企业自身建设(1)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民营企业想要突破经济融资难的困境,必须坚持不懈地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只有建立和完善标准化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才能得到金融机构的认可,降低双方交易成本,解决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上市公司再融资案例分析
一、再融资背景
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普遍处于紧缩状态,金融市场紧缩,融资能力受到极大抑制,特别是中小企业更是无从容生存。
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上市公司以及投资方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上市公司常常因为资金紧张而不得不寻求再融资,以维持企业的运营和发展,而投资方在再融资操作中,也有自身的利益和要求,以获取最大收益。
二、再融资案例分析,XX有限公司
XX有限公司(下称XX公司)是一家位于XX市的上市公司,公司的主营业务是XXX,公司的股票在A股市场上市交易,股票代码XXXXX。
由于2024年以来经济形势的恶化,XX公司的财务状况日益恶化,很多财务指标不断下降,这给XX公司的财务状况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公司的营运开始陷入困境。
因此,XX公司紧急筹措资金,寻求再融资,以支持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作为XX公司的投资方,公司董事会决定寻求再融资。
根据XX公司董事会的要求,JJ公司担任了再融资的投资顾问,进行了全面的再融资流程分析和方案优化。
经过三个月的精心准备,JJ公司完成了XX公司的再融资计划,并谈成功再融资,获得XX投资有限公司的投资资金2亿元,用于资金的补充以及业务发展。
再融资资产收购案例再融资和资产收购是企业常用的两种融资方式,它们在企业发展和扩张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列举10个符合标题内容的再融资和资产收购案例。
1. 腾讯再融资案例:腾讯于2018年进行了一次再融资,通过发行股份募集资金,以支持公司的战略发展。
腾讯再融资的目的是增加资金实力,推动公司在互联网行业的创新和竞争力。
2. 阿里巴巴资产收购案例:阿里巴巴在2017年收购了新加坡电子商务公司Lazada的控股权。
这笔资产收购使阿里巴巴进一步扩大了在东南亚市场的业务版图,加强了公司在电子商务领域的竞争力。
3. 京东再融资案例:京东于2016年再融资了30亿美元,这笔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京东在电子商务和物流领域的发展。
通过再融资,京东提高了自身的资金实力,加速了公司的扩张和创新。
4. 华为资产收购案例:华为在2019年收购了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柯蒂斯的部分资产。
这笔资产收购有助于华为加强在汽车电子领域的技术实力,推动公司在5G时代的创新和发展。
5. 小米再融资案例:小米于2014年进行了一次再融资,募集了10亿美元的资金。
这笔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小米在全球市场的扩张和产品研发,提高公司的竞争力。
6. 联想资产收购案例:联想在2014年收购了摩托罗拉移动的手机业务。
这笔资产收购使联想进一步拓展了手机业务,在全球市场上增强了品牌影响力。
7. 美团再融资案例:美团于2018年进行了一次再融资,募集了40亿美元的资金。
这笔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美团在外卖和酒店行业的扩张,加强了公司在O2O领域的竞争力。
8. 中国平安资产收购案例:中国平安在2017年收购了香港的第一资本保险公司。
这笔资产收购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平安在保险业的领先地位,扩大了公司的市场份额。
9. 爱奇艺再融资案例:爱奇艺于2019年进行了一次再融资,募集了10亿美元的资金。
这笔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爱奇艺在内容制作和技术研发方面的发展,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10. 中国移动资产收购案例:中国移动在2015年收购了中国铁塔公司的一部分资产。
史上最牛融资中国平安巨额再融资案例分析一.案情介绍:在平安20多年的成长历程里,伴随着两次大型融资和两次引人瞩目的上市。
在08年进行再融资之前,总资产已经从最初的4500万元发展到7000亿元,现如今已经是突破2万亿的总资产。
1994年摩根入股平安5000万美元(按当时汇率等于4亿元人民币),到2004年摩根集团获得20倍的回报;紧接着平安在赴香港上市前的2002年,又以每股6倍的溢价吸引了汇丰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亿元)的投资,持股比例为10%;2004年6月24日,平安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当时发行价10.33港元,认购比例58倍,筹资超过165亿港元,创下当年香港IPO的新高;2007年3月1日,中国平安在上交所挂牌。
中国平安开盘价是50元,比发行价33.8元上涨了47%。
两次上市,总共筹集资金550亿人民币,这550亿人民币花哪了?2008年1月18日,中国平安在A股市场发布巨额再融资计划,拟公开增发不超过12万股,分离交易可转债券412亿元,融资总额近1600亿元,创A股史上最大再融资。
1月21日,深成指暴跌920.46点,创下有史以来最大的单日下跌点数。
上证综指当日也下跌266.08点,5100点和5000点两大关口接连被破,5.14%的下跌也为半年来最大跌幅。
据粗略计算两市一日蒸发市值近1.7万亿元。
中国平安的巨额再融资事件血洗股市。
二.背景知识:(1)中国平安: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1988年诞生于深圳蛇口,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至今已发展成为融保险、银行、投资等金融业务为一体的整合、紧密、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公司为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两地上市公司,股票代码分别为2318和601318。
中国平安是国内最具控制力的金融控股集团,同时拥有中国第二大寿险和第三大财险公司,拥有国内最知名的保险品牌。
谁的“中国”平安:2002年10月8日,汇丰集团(HSBC)以6亿美元(约人民币50亿元)认购平安股份,持股比例为10%。
汇丰集团成为平安第二大股东。
2004年6月平安上市后股权摊薄,汇丰又斥资12亿港元(以平安发行价10.33元)增持平安股权至9.9%、成为中国平安第一大股东。
2005年6月,汇丰以81.04亿港元(每股13.2港币,较当日香港二级市场溢价9%)的价格,增持中国平安已发行股本9.91%,将汇丰持有的平安股份增加到19.9%。
中国平安正式进入“汇丰时代”。
现在汇丰更是已经持有中国平安48.18%的流通股份,稳居中国平安流通股东之首。
(2)融资与再融资:融资即是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
也就是公司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的状况,以及公司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去筹集资金,组织资金的供应,以保证公司正常生产需要,经营管理活动需要的理财行为。
公司筹集资金的动机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通过一定的渠道和一定的方式去进行。
企业筹集资金无非有三大目的:企业要扩张、企业要还债以及混合动机。
融资分类:融资可以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是不经金融机构的媒介,由政府、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直接以最后借款人的身份向最后贷款人进行的融资活动,其融通的资金直接用于生产、投资和消费,最典型的直接融资就是公司上市。
间接融资是通过金融机构的媒介,由最后借款人向最后贷款人进行的融资活动,如企业向银行、信托公司进行融资等等。
再融资是指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方式在证券市场上进行的直接融资。
三.案例分析:两次上市,平安共筹集资金550亿元。
这些资金是如何用的?平安内部人员给出的解释是:给旗下各子公司补充资本金用掉一些资金;发展平安银行,在平安银行收购深圳商业银行,并用来提高平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时,用掉一大块资金;在海外收购富通集团流通股权用掉200亿港元,后来又收购了富通集团旗下富通投资管理公司50%的股权,两项共花费约440亿元人民币。
中国平安当时的资本金已够未来3年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如果是全资控股,平安可以收购30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如果是相对控股,可以最多收购60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
巨额融资估计将用于某个特定的兼并收购项目。
上边的背景介绍里头,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国平安可以说是外资控股的公司。
汇丰银行通过 A股及H股共持有中国平安48.8%的股权,而我们国家控股仅为7.4%,就算加上其它国内公司的持股,也仅仅30%左右,了解清楚了这些事情之后,我知道中国平安巨额再融资不仅仅是“圈钱”这么简单了。
为此我们给出了中国平安的并购猜想:·其一,将斥资600亿收购汇丰控股5%股权。
·其二,已在海外物色好一家小银行,将在A股募集资金之后对其高度控股,成为中国平安海外业务的拓展据点。
·其三,可能收购英国保险巨头保诚集团。
·其四,可能借机并购英国保险机构英杰华集团。
·其五,可能参股国内银行。
中国平安如此规模的再融资方案,竟然没有给出具体的资金使用项目,这不禁引来一片质疑之声:质疑一:为何只向A股投资人要钱?一家同时在A股和H股上市的公司,中国平安为什么仅选择在A股再融资,还不同时选择在H股再融资呢?质疑二:会不会开一个圈钱的坏头?如果平安再融资获批,那么中国人寿、中国远洋、中国石油等大盘股都可以依葫芦画瓢,我国股市将会变成公司的“提款机”。
质疑三:机构为何能“未卜先知”?机构大规模逃离从07年12月10日开始,机构在29个交易日共卖出1.85亿股中国平安,占流通盘的23%,涉及金额193亿元人民币。
质疑四:平安能给投资者带来什么?从股价看,股价暴跌,中小投资者多数被套。
从分红看,07年前三季度收益116亿,要10多年才能回馈投资人2000亿元。
“中国”平安的再融资为何令广大股民和机构投资者如此不安,以至于最后以失败告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上市不到一年即巨额再融资。
1400亿元是什么概念?比中石油的668亿元和中国神华665.8亿元IPO的总和还多,是A股2007年IPO总和4771亿元的三分之一。
“中国”平安2007年3月1日上市,IPO募资近400亿元,而这个数仅是再融资的零头。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如果上市公司都像这样巨额再融资,市场的钱再多也会被抽干。
其二,投资者没有忽略其限售股解禁压力。
“中国”平安的解禁规模高达31.2亿股。
三季报显示,中国平安流通A股8.05亿股,以此计算,3月1日将出现流通股规模4倍于目前的一个“新平安”。
其三,报告没有具体公布再融资用途引起市场注意。
报告称“为了适应金融业全面开放和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增强公司实力,为业务高速发展提供资本支持,公司拟申请增发A股”,平安本次增发的目的很可能是为了后续的大规模收购。
但毕竟没有公布具体的再融资项目,投资者失去投资方向。
其四,技术上空头趋势明显,投资者望而却步。
在过去的两个多月里,“中国”平安走势一直疲软。
上证指数分别于去年11月底和12月中旬探到4800点左右低点,其后回升,1月11日已经反弹到接近5500点。
与此对照,“中国”平安却呈现缓慢下降趋势。
其五,只在A股再融资,不向H股融资的做法,引发市场猜测。
投资者担心,上市公司在A股市场高价融资,在H股市场低价增持,利用巨大的价差“套现”的操作成为“常用手法”。
四.总结与启示:中国平安再融资事件的经验教训:1. 再融资的推出时机欠考虑上市公司在进行再融资时,要根据市场的状况,审慎考虑再融资的时机。
2. 再融资的规模过大再融资应该融多少,这里面不仅有利益的问题“度”的问题。
应该说,上市公司再融资主要根据公司拟定的资金使用项目的资金需要量来确定。
此外,再融资规模的确定也要考虑到投资者的利益和股市的健康发展。
3. 再融资方案超出市场承受能力上市公司再融资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功能,是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之一,但绝不应是恶意“圈钱”行为。
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要考虑市场的承受力和广大中小投资者合理合法的利益需求。
再融资不仅要有利于上市公司,而且要有利于投资者,更要有利于股市的健康发展,否则再融资就很难得到投资者的响应和市场的认可。
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中国平安事件对于其他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启示,并引以为戒。
1. 上市公司在推出融资方案的时候,应考虑更多方面的因素上市公司在进行股权融资时,要在充分考虑股东利益的前提下,根据市场情况慎重虑再融资的时机、规模和市场的承受能力,并严格遵照相关法律法规完成操作程序。
2. 上市公司要加强与股东以及社会媒体的沟通中国平安在抛出巨额再融资方案时,不仅没有确定的投资项目,没有确定的资金需求,甚至连募集资金的用途也对公众三缄其口。
这使得市场上的股民纷纷给平安扣上“恶意圈钱”的罪名。
加强与投资者沟通,对促进上市公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3. 上市公司应考虑中国与国际市场联动性和市场反应中国平安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市场上大量大小非解禁之际,推出其巨额融资计划,忽略了中国与国际场的联动性和市场反映,最终被卷入了这场金融风波。
除此之外,上市公司也应该考虑社会责任,保护资本市场,维护其健康发展。
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是相依存的关系,资本市场死了,对上市公司没有好处。
上市公司对自己在广大投资者心目中的信誉和形象问题应该高度重视。
这种好的形象要通过对广大投资者负责任的行为来表现,如果完全不顾及市场承受能力和投资者利益,何谈社会责任?再我们就是可以看出再融资制度的缺陷:1.融资方式单一,以股权融资为主2.融资金额超过实际需求3.融资投向具有盲目性和不确定性4.股利分配政策制订随意5.融资效率低下五.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中国平安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建议。
现状:保险、银行、投资三线突进截至2010年末,平安寿险规模保费增长20.2%,突破人民币1500 亿元;同时,业务结构堪称行业最优,盈利能力较高的个人寿险业务占比达79.1%,在业内排名第一。
个人寿险业务首年规模保费增长37.6 %,继续保持着对寿险业务的核心贡献。
平安财产险保费收入跃上人民币600亿元平台,同比大幅增长61.4 %,涨幅领跑行业,市场份额提升2.5个百分点至15.4 %;综合成本率下降至全行业最低的93.2%,也创造了历史以来的最好成绩。
值得关注的是,在2010年平安集团利润中,非保险业务占比由2009年的23.7%提升至了31.5%,显示在保险业务突飞猛进的同时,作为创新试点的平安集团在综合金融道路上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这其中,平安投资系列子公司的业绩吸引了许多目光。
2010年,平安证券实现净利润增长48.7%,达人民币15.94亿元,投行业务完成39个IPO项目及11家再融资项目的主承销发行,股票总承销家数及新股承销收入均名列行业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