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汪曾祺的记人散文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600字5篇汪曾祺散文读后感600字1汪曾祺是个很特殊的作家,他的文章很浅显,乍一看他的意思会容易明白,但他文章的深层次的意境需要读者一品再品。
汪曾祺的故乡在__的高邮,高邮以它的咸鸭蛋着名,按汪曾祺自身的说法他的老家实在徽州。
他的家境很是殷实。
《我的高邮》是汪曾祺回忆性的散文,书中为我们展现了高邮的风土人情,平实易懂的文字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面,同时画面中所带有的情感也是最真挚最动人。
书中的散文最让我感动的是《我的母亲》,汪曾祺描写了三位母亲。
一位是她的生母,一位是他第一任的继母,还有一位是他第二任继母。
文中集中笔墨刻画了第一任继母的形象,因为她陪伴汪曾祺成长,不是生母更似生母。
汪曾祺的母亲在他三岁那年便不幸得了肺病过世了,因为年纪小的缘故他对生母并没有多少的映像,只是通过母亲的画像和母亲养病时所住的“小房”里面母亲所留下的遗物来回忆过世的母亲。
汪曾祺是幸运的,他和他第一任继母很投缘,继母很喜欢他,对他如视己出,每次归宁回家都会抱着他和他同乘一辆黄包车回家;当汪曾祺忍不住大便,弄在了裤子里,继母帮他洗裤子连眉头都没有皱一下,这份感情恐怕连很多亲妈都是望尘莫及的。
文章中汪曾祺并没有多提自身对于继母的感情,他只说“我可怜她,也爱她。
”这是需要多少的付出才会让一个孩子心里明白自身的爱。
很不幸,他的继母也死于肺病。
第二任继母嫁给汪父的时候,汪曾祺已经十七岁了,因此感情并没有之前的一位来得深厚。
但他依旧很敬重她,因为在汪父最困苦的时候陪伴在他身边的就是她。
我想他们之间的亲情过多是一种客气。
汪曾祺是个细腻的人,他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微小的细节,他把自身对于故乡高邮的爱幻化为笔下的文字,用质朴的语言为读者描绘了他记忆中的高邮,他所热爱的高邮。
他记得高邮的过去同时也喜欢高邮的现在。
也许正是因为高邮质朴的民风影响了汪曾祺的笔风,让他的作品“接地气”,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而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文艺吧。
汪曾祺的散文特点 汪曾祺 ,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 家、 戏剧家、 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的散文特点, 一起来看一下吧。
内容摘要: 汪曾祺的散文似道实儒, 他对文气的推崇, 从理论到实践对中国传统散文和 现代散文的沟通,都可作为他的贡献。
他在第一本散文集《蒲桥集》的封面上自 述: “此集诸篇, 记人事、 写风景、 谈文化、述掌故、 兼及草木虫鱼、 瓜果食物, 皆有情致。
间作小考证, 亦可喜。
娓娓而谈, 态度亲切, 不矜持作态。
文求雅洁, 少雕饰,如行云流水。
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
”这段自评从他散文的 题材和行文特点两方面作了印象式的评价, 有益于我们对他的散文的欣赏。
本文 针对其散文特点谈谈看法。
关键词: 汪曾祺 自我 幽默 语言 汪曾祺(1920 年 3 月 5 日—1997 年 5 月 16 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 散文家、戏剧家。
早年就读于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
1943 年开始在昆明、上 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
1950 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 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
1962 年调入北京 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
著有小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 文学评论集 《晚翠文谈》 以及 《汪曾祺自选集》 等。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对于性灵散文在 90 年代的繁盛,汪曾祺的功劳是首当其冲,如孙郁所对他 的评价:“他的杰出性在于,回复了传统的艺术品格,将非我的艺术,还原到真 我的性灵世界。
当代文学的这种精神上的调整,可以说是从他开始的。
”他的散 文似道实儒, 他对文气的推崇, 他从理论到实践对中国传统散文和现代散文的沟 通,都可作为他的贡献。
他在第一本散文集《蒲桥集》的封面上自述:“此集诸 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汪曾祺散文》读后感1本周,我读的书是《汪曾祺经典作品》。
这本书分为小说和散文两大类。
小说有《异秉》、《受戒》、《岁寒三友》、《寂寞和温暖》、《大淖记事》、《七里茶坊》、《职业》、《陈小手》、《安乐居》、《陆判》等。
散文有《花园》、《冬天》、《夏天》、《我的家乡》、《北京的秋花》、《草木春秋》、《淡淡秋光》、《翠湖心影》、《泡茶馆》、《昆明的雨》、《观音寺》、《天山行色》、《湘行二记》、《皖南一到》、《泰山片石》。
这个小说集的第一篇就是《异秉》。
由于我忘了看书,全书我也就只看了这一篇。
《异秉》的主人翁叫王二,很可能是王二小的爷爷。
这个“王二小的爷爷”原先是摆一个熏烧摊子的。
这个熏烧摊子什么都卖:卤豆腐干,牛肉,蒲包肉,猪头肉,黑瓜子,白瓜子,盐炒豌豆,油炸豌豆,兰花豆,五香花生米,后来还添了时令的“羊糕”,“五香兔肉”……可是,经济不景气,周围的摊子都渐渐败落下来,不过,王二的摊子却办的越来越红。
接着,王二把他的摊子搬到了一家店铺那里。
金银财宝哗哗哗的往王二家里流。
王二富裕了。
他便去听书,但我猜他啥也听不懂。
王二还爱赌博,书上说,王二输的时候不多,这表示王二肯定是个大老千,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太会算计了……__的最后一段写出了王二的“异秉”,先解小手,后解大手……真的是因为“异秉”使他发达的吗?恐怕是因为他的勤劳和精明使他的生意红火起来的吧。
而且,价钱公道,有诚信也是他留住“老主顾”的主要原因吧。
这堆鸡毛蒜皮的小事,作者也给说了出来,可见作者特别啰嗦。
可也正是他的写作手法与众不同之处。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2近日读到汪曾祺先生的一篇写景散文《昆明的雨》,大概是感兴趣于他所描写的也是我正身处其中的城市吧,所以就多读了几遍。
__以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
”的画开篇,视角新颖,不落俗套,以素朴的寥寥数笔便清晰地勾画出了昆明雨季的形象:明亮、丰满、浓绿,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使人气闷。
金岳霖先生课文赏析金岳霖先生课文赏析《金岳霖先生》是汪曾祺在1987年写的一篇记人散文。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金岳霖先生课文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金岳霖先生课文赏析有趣一词,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好玩,天真;还有一种解释是有趣味,有值得研究的内涵。
汪曾祺笔下的金岳霖先生,给人的感觉是两者兼而有之,既天真,又有内涵。
这“有趣”,是通过金岳霖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
课文第一节就点出文章的主旨──“有趣”。
被称为“老金”的金岳霖教授是西南联大众多有趣的教授中的一位。
作者把金岳霖放在一个大的环境中写出来,使得“有趣”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让人好奇心顿生,忍不住往下读。
金岳霖的“有趣”首先体现在他的外貌上。
他的帽子,眼镜,脑袋,衣服无一不怪。
“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
”“呢帽的前檐压得比较低,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
”“眼镜一只的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
这就更怪了。
”这样一个人是不是很怪?读着读着我们发现,原来他的怪是由于眼睛不好,怪中有不怪。
外表是第一面,并不能决定人物形象。
人物的活动,人物的内心世界才是最关键的。
因此,接下去作者选用的第二个素材是他的教学方式。
作者用这样几句话描写他上课,“金先生很注意地听着”“Yes!请坐!”“有问必答,很耐心”学生林国达死了,“一堂课,金先生一直没有笑容。
”这些话表现出金先生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认真负责,爱护学生的高尚品德,不奇不怪。
不过,一开始作者就说金岳霖是一个“有趣”的人,他的上课怎么可能没有一些精彩的令人回味的情节呢?于是,我们不难找到作者精心选择的一些细节。
不知道学生的名字,就叫她们衣服的颜色;对付学生的怪问题,就给他怪答案;上“符号逻辑”选修课,他会停下来问自己的得意门生,这堂课就成了他们师生二人的对话。
你看,是不是很有趣?这是行为上的有趣。
这样的行为背后,有着精神上的原因,当学生问他为什么要学枯燥的逻辑学,他回答说:“我觉得它很好玩。
”好玩这两个字,正对应了“有趣”。
浅析汪曾祺的散文特点中文一班蒋炳舟我是个不那么喜欢读书的中文系的学生,自然,也就不大喜欢主动去看一些小说、诗歌和文章。
但在一次偶然的去图书馆休息的时间里,随手从书架上拿下来一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类书籍。
作者是汪曾祺的三个儿女,书名是《老头儿汪曾祺》。
从这本书里,提到了小时候,大概是三四年级左右的年纪,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叫做“多年父子成兄弟”,那是汪曾祺的作品。
是一篇散文。
之前虽有听说汪曾祺是个著名的作家,但并没有去看过他的一些作品。
而此时突然提到这位作家,使我产生了一些想去看看他都写了什么东西的想法。
于是,在这个初衷下,我阅读了他的一些散文,小说作品。
他是沈从文的弟子。
“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他的散文作品,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特别具有一番与别人不同的韵味。
汪曾祺散文给我印象第一深刻的就是他的语言、文字。
他曾不止一次地提到他的语言风格是受到了归有光的极大影响。
后来我了解到,归有光的散文最大特点,就是白描,近乎于通篇的白描写作。
汪曾祺受其影响,语言中,出落的就是大大方方,平平淡淡的白话。
有人评价汪曾祺的语言说是“把白话白到了家”。
然而,读汪曾祺的文章又很明显地可以感受得到他在行文之中所带有的那种文人雅气。
二者得到了某种平衡和协调之后,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就像在《花园》中,他说“没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最深沉的”,“当然我嘴里是含着一根草了。
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无的水红色是一种自然的巧合”,整篇文章读下来,却使人忍俊不禁,内心平和,恬淡而又不乏感动,如最后他说“有一年夏天,我已经像个大人了,天气郁闷,心上另外又有一点小事使我睡不着,半夜到园里去。
一进门,我就停住了。
我看见一个火星。
咳嗽一声,招我前去,原来是我的父亲。
他也正因为睡不着觉在园中徘徊。
他让我抽一支烟(我刚会抽烟),我搬了一张藤椅坐下,我们一直没有说话。
那一次,我感觉我跟父亲靠得近极了。
”汪曾祺曾说,他所追求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浅析汪曾祺散文《金岳霖先生》汪曾祺曾言:“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
”细品《金岳霖先生》,有三味,本文就此三味,随着汪曾祺的笔触,感悟字里行间浸透的叹惋。
一、三味(一)趣金岳霖为人天真,率性自然,汪曾祺为文更是涉笔成趣。
“哲学教授”穿的是体育教员才穿的夹克;“无儿无女”却自得其乐;“雅士”却好养斗鸡,能和斗鸡一个桌子吃饭;“大人”和小孩比水果;“老人”坐在平板三轮车上在拥挤的王府井东张西望。
汪曾祺巧用对比,以金岳霖之年龄、身份、情态等与旁人比照,生出无穷趣味,在对比中刻画出十分独特而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金岳霖在治学上,初看有趣,实乃雅之至。
他有一个学生叫林国达,喜欢问一些很“玄”的问题。
有一次林国达又站起来提了一个怪问题,金岳霖巧妙地回答:“‘林国达同学,我问你一个问题:Mr.林国达is perpenticular to theblackboard(林国达君垂直于黑板),这什么意思?’”“林国达傻了。
林国达当然无法垂直于黑板,但这句话在逻辑上没有错误。
”金岳霖的回答,既幽默,更睿智。
金岳霖之“趣”,以天真烂漫、率性而为作底色,以“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魏晋名士风度为精神根基。
趣,是童趣,是情趣,更是志趣,超凡脱俗。
(二)真汪曾祺所记述的金岳霖,诸多言行举止看似有趣,实则大智若愚,正如孟子所说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他真诚。
“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
”这是金岳霖每一学年对新生的坦诚相告,为了消除学生的疑虑,也避免拉远和学生的距离。
他天真。
他养了一只很大的云南斗鸡,可以和他同桌而食;“大人”和小孩比水果,“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作为一个哲学家,甚至是“中国哲学第一人”,在专研学术之余,热衷民间玩意,雅士俗好,不附庸风雅。
他真挚。
那位好问玄怪问题的林国达,游泳淹死了。
“金先生上课,说:‘林国达死了,很不幸。
’这一堂课,金先生一直没有笑容。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汪曾祺散文读后感800]汪曾祺散文精选读后感汪曾祺散文读后感300字就够 1、特点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
2、人物简介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
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
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
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
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
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3、人物成就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一篇人间草木的读后感汪曾祺的看汪曾祺的《人间草木》,惹起我无尽乡思.他说:“莫碰臭芝麻,沾惹一身,嗐,难闻死人.”小时,上学前,放学后,就爱在乱草丛中钻,有时会不小心,沾惹上那些臭兮兮的臭芝麻,粘在衣服上怎么也挥扫不去,有时竟就带着那身臭气进学堂,好在那时有几个孩子没这样被臭芝麻沾惹过呢,倒也没觉得与众不同.他说捉天牛,他们也以为天牛头上的触须有一节就有一岁.想其小时,捉到天牛,用绳子系在触须上,我们也是数它的触须有几节就认为它是几岁,如果刚好是十节的话,那是很高兴的事情,我们会很隆重的给它过生日,用很多的青草叶嫩树叶来做生日礼物.天牛是童年时期的好伙伴呢.他说:“我每天醒在鸟声里.我从梦里就听到鸟叫,直到我醒来.我听得出几种极熟悉的叫声,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个固定的枝头.”我有何尝不是呢,清晨在有鸟鸣做背景音乐的梦里醒来,听着熟悉的啄木鸟清脆的“笃笃”声,喜鹊的叽叽喳喳声,其它鸟儿婉转的歌唱声,一天就从此明快起来.尤其是早春时节,当几天连绵的冷雨后,一清早能听见窗外婉转清脆的鸟鸣,就知道窗外肯定是一个阳光的明媚,心情一扫几天的阴霾,仿佛所有的好心情都是鸟鸣所赐,听着就是那般的喜悦.他说:“我爱逗弄含羞草.触遍所有叶子,看都合起来了,我自低头看我的书,偷眼瞧它一片片的开张了,再猝然又来一下.”似乎就是我小时逗弄含羞草的一幅白描,舅公家在阳台上养的一盆含羞草,每次去时,就会粘住不走,一遍又一遍用手指轻触柔嫩的叶,看她含羞的低头,不胜的娇羞,竟怔怔.他说昆明人家喜欢在门头上摆放一盆仙人掌以辟邪.我想起了我家门头上那一盆长得极肥大的仙人掌,倒垂着披挂下来,肥绿的掌叶,猝然开出极灿烂极艳丽的黄花,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那一片明黄,给游子一种熨贴的温暖.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酱醋茶来之不易.细一想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全都指着人的那张嘴,这些也全都出现在了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之中.人间草木读后感++快快快急急急在安静的午后,拿起桌上的一本书,手边放着一杯清茶,或许这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意境。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文章开篇就用缓慢的文笔描述了一个独特的世外桃源,与其说独特更不如说荒诞。
庵赵庄的人们太宽容了,在他们心中,和尚就是一个普通的职业,像是郎中,书生,当铺,商人之类的职业,没有区别。
和尚可以喝酒吃肉,可以还俗,可以近女色,唱淫歌,可以赌博打牌。
和尚不用守清规还是和尚吗?,这样光怪陆离的生活,和人生的苦涩全然无关,完全不符合中国人传统的观念。
再说小英子一家,赵大伯是田场上样样精通的好把式,不仅脾气好,身体也结实的像一颗榆树;赵大妈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仅家乡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样子也是众家嫁闺女的稀罕物;两个宝贝女儿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静,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泼,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鹊。
由此村庄独特的幸福生活可见一斑。
汪曾祺淡淡的文笔描述了这样一个地方,没有苦涩,没有勾心斗角,可以不包容一切原始欲望的世外桃源。
荸荠庵里,二师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还把他老婆接来避暑纳凉;三师父更是人不仅漂亮,有一手“飞铙”的绝活,甚至每场法事之后,村里就会有大姑娘或小媳妇蓦然失踪。
然而却没有人指责,这一切的荒诞在村庄里是如此和谐。
我并不赞同网络上大部分人所说,这是对人性最原始的复苏的赞美。
更有甚者,说这是对人类原始的爱的赞扬。
7岁,一个多么美好的年龄,也正是一个对于人生、爱情有了慒懂的认识和向往的年龄,难怪,只在看到一个小女孩的小脚印后,便会心乱了。
但他的天生的羞涩却使他不敢表白,这份朦胧的爱只好在他的心里孕育、成熟,他的心还是纯真和美好的。
他虽始终只是在被动地等待和接受初恋的到来,但他坚定地相信自己对小英子的爱的小英子对自己的爱。
于是,在他等到了爱狂风暴雨般来袭时,他大声说出了心里话,虽然,这还是小英子的鼓动下,而这一次,他的勇敢已战胜了怯懦。
复苏的人性让他把幸福紧紧攥在了自己手中。
相比之下,小英子更直白,更大胆。
她毫无顾忌地坦露心迹,但她并不鲁莽。
她是在确定了明海的心后才以身相许的。
她很直白,但很真诚;她很大胆,但很谨慎。
汪曾祺散文的赏析汪曾祺散文的赏析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汪曾祺散文的赏析,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汪曾祺散文的赏析一平淡之美是道家美学思想衍生出的美学范畴,它是指一种朴素自然、平和淡远、本真天成,不刻意雕琢,不尚修饰的艺术境界。
汪曾祺作为中国当代名家,以其颇具特色的小说和散文独立文坛,他的作品如其人温和、淡静,读他的作品浮躁的心灵在他如水般的平淡中享受一份难得的静谧。
他的小说和散文总给人一种“淡淡的滋味”,却淡的有滋有味,真可谓是闲适冲淡中孕育着一种文化,恬淡中自有一份厚重。
汪曾祺散文我觉得最值得称道的是那种“真”,是真情、真语言。
平淡致远,一点没有矫揉造作的嫌疑。
文风平易近人,人人看了都会明白,都能看懂。
虽然朴素,但那是一种文学修辞,文学语言,不是方言,没有在语言上的研究和大师的本领,是写不出那样的文字的。
尤其是那种语言真是难得,是应该让我们这些后辈好好揣摩的,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
由于爱好广泛,他的散文自然就非常博雅。
草木性灵、历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风土、艺术文物……都有涉及。
但最真的是写人物的部分,尤其是对师友、家世、父亲、母亲等的回忆文章写的最美,令人陶醉,表现出他的善良、和蔼、真实。
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对父亲的回忆,父子之间是那样自由、平等、融洽。
美食向来是中国文人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汪曾祺素有美食家之称,每到一处,品尝地方风味和民间小食,每每陶醉其中,自得其乐。
人皆爱美食,而懂美食,食出心得,却难。
汪曾祺深知个中滋味,那些寻常小食一经他的点睛之笔,无不令人垂涎,感慨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汪曾祺笔下,饮食成为了一种文化,一种境界。
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当数作者回忆故乡美食的文字,如《故乡食物》《故乡的元宵》《端午的鸭蛋》等,这些儿时的食物,一经作者生花妙笔点染,不仅骤成妙笔,还令人顿起游子之思。
《端午的鸭蛋》是一篇既具有生活神韵又凝结着浓烈民俗乡情的散文。
是对生活真味的悠然品读,是对家乡情怀的慨然诠释。
汪曾祺散⽂解析2019-08-28汪曾祺在《蒲桥集》⾥说:“此集诸篇,记⼈事、写风景、谈⽂化、述掌故,兼及草⽊鱼⾍、⽠果⾷物,皆有情致。
间作⼩考证,亦可喜。
娓娓⽽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
⽂求雅洁,少雕饰,如⾏云流⽔。
春初新⾲,秋末晚菘,滋味近似。
”的确如此!汪曾祺的散⽂从来没有宏⼤⾼深的主题,总是缭绕着浓厚的烟⽕⽓息。
他写他热爱的故乡,写故乡的⽔,故乡的美⾷,故乡的风俗;他写他敬爱的恩师、朋友,写培育了他的西南联⼤和美丽的昆明,写他的⼈⽣经历、旅⾏,⼀字⼀句都关乎最真实的⽣活。
都说散⽂是最能体现⼀个作家的品性与风度的,这话⼀点也不假。
⼀、烟⽕⼈间汪曾祺的散⽂中,⼏乎有半数以上的⽂章在谈美⾷。
他将所有的爱的情怀灌注在喜爱美⾷的⽂章⾥,⽤⼼灵体味更真淳的⽣活,并⽤美化了的⽣命热情再现。
阅读他的美⾷散⽂,总能在质朴平和的⽂字中感受到⽣⽣不息的温暖与⼒量。
汪曾祺的美⾷散⽂中,写的最多的⼜是故乡美⾷。
乡愁是⼀种味觉上的思念。
当我们怀念故乡,想念的其实是故乡特有的味道。
汪曾祺的家乡是⾼邮⽔乡,出鸭,鸭多了,鸭蛋⾃然就多,⾼邮咸鸭蛋是出了名的。
为此,汪曾祺专门写了⼀篇《端午的鸭蛋》来称赞它:“我对异乡⼈称道⾼邮鸭蛋,是不⼤⾼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的地⽅不少,所⾷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曾经沧海难为⽔,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像稚童⼀样,多么直⽩⼜毫不避讳的夸赞!他仔细描写⾼邮鸭蛋的特点,质细⽽油多,为别处所不及,⼜不厌其烦地向读者介绍⾼邮的孩⼦在端午节兴挂“鸭蛋络⼦”,还喜欢将萤⽕⾍装在空鸭蛋壳,真是有⽆限童趣啊,可见他对家乡的咸鸭蛋充满了骄傲与眷恋。
除了最有名的咸鸭蛋,汪曾祺对于故乡的美⾷如数家珍,信⼿拈来,如⼀到下雪天就要喝的咸菜茨菇汤:“⼀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后来他离乡⼏⼗年,久违不喝,⼀次在沈从⽂家⾥吃到茨菇,想念之情涌上⼼头,“我很想喝⼀碗咸菜茨菇汤。
汪曾祺的散文赏析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汪曾祺的散文赏析,欢迎大家浏览。
汪曾祺的散文赏析【1】汪曾祺这个名字对不少人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他不是一个高产作家,也没有写过什么惊世骇俗的作品。
他在文坛上最早引起轰动的作品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受戒》和《大淖记事》。
有人可能以为他是个年轻作家,错了,他是西南联大的高材生,是沈从文的高足。
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汪曾祺先生就在沈从文先生的指导下开始文学创作。
建国后,他沉寂了一段时间,后来被划为“右派”,60年代初写了几个短篇;此后又是很长时间的“静默”,直到80年代初才有了一次真正的“井喷”,陆续发表了不少小说和散文,而且引起了轰动,好评如潮。
说来也怪,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汪曾祺先生在文坛上的遭遇似乎也师承沈从文。
沈从文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以小说和散文蜚声文坛,建国后,他从文坛上销声匿迹,改行研究起了古代服饰,也成了一代大家。
80年代初,他的早期作品再一次走红文坛,一版再版,有的还被拍成了电影,形成了一股“沈从文热”。
对此,沈从文戏称自己是文坛上的“出土文物”。
这样看,汪曾祺又何尝不是文坛上的一个“出土文物”呢?我对汪曾祺先生的关注,不仅是因为他的小说、他的散文,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与样板戏的关系。
1962年,汪调至北京京剧团任编剧,文革期间,他便开始了样板戏的创作与改编。
家喻户晓、万口传唱的京剧《沙家浜》便是由他参与改编、定稿的。
文革期间,“横扫”的风暴遍及全国,一个摘帽右派为什么会得到如此的重用?我曾经困惑过,后来才知道,是“旗手”江青赏识汪,宣布“汪曾祺先生可以控制使用”,这才使汪曾祺的才华有了“用武之地”。
但他本人是否定样板戏的,同老一代文人一样,对样板戏深恶痛绝。
是汪的才华和经历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开始阅读和走近汪曾祺先生。
由此知道了原来关注和欣赏汪曾祺先生的绝不在少数,无论专家或读者对汪都非常喜爱。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_汪曾祺散文读书心得五篇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关于《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汪曾祺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智者,他擅于将生活中的琐碎杂乱串联成一幅幅生动别致的画卷。
汪老的笔调平淡质朴,贴近生活细节,不追求华丽辞藻的刻意堆砌,不注重观念思想的有意灌输,在他的文章中,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样自然纯朴,却又意味深长。
古云文如其人,汪老一生处事淡泊、不计名利,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人格魅力令人景仰。
在被打为右派下放张家口劳作的日子里,他奉命画出了一套马铃薯图谱。
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
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
”汪先生的品行心境决定了他散文创作的独特风格,读汪老的散文,犹如在和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拉家常,虽然话语平实,但饶有风趣,令人回味无穷。
1、汪老散文之平淡质朴汪曾祺先生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
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期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正如汪老所言,他的散文中至始至终弥漫着平实主义风味,散文语言简单易懂,曾有评论家评价汪老的语言十分异常,拆开来看,每一句都很平淡,但放在一齐,就别有一番味道。
个人比较喜欢汪先生的《多年父子成兄弟》,文章笔调朴实,如拉家常,但却字里行间中折射出父子之间无需言语表达的亲情。
2、汪老散文之贴近生活拜读过汪先生的诸多散文之后会发现,他所写散文的主题大都是生活中的凡人小事,都是我们平常生活中遇见却未细心留意的人或物。
汪曾祺散文论析汪曾祺散文论析汪曾祺是迄今为止争议最小的当代作家,他的美学气质、作品的审美价值、文学史意义得到评论界、创作界的一致肯定。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论析,欢迎来参考!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
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他的小说《受戒》、《大淖纪事》、《陈小手》都是当代文坛的经典名篇,对于他的小说吸收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京派小说风范评论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且他的小说那种淡泊恬淡的田园感受,也让很多读者流连忘返。
我个人就非常喜欢他的小说,比如看过《受戒》脑子里经常会浮现小和尚和一个小姑娘坐在穿上的画面,也经常会想到两个天真少年在岸边留下的那一对小脚丫。
今天我们就来重点探讨一下他的散文。
汪曾祺的散文大多数都写得随意感性又兴致盎然,更接近通常意义上的随笔。
汪曾祺的作品多是随随便便、任心闲话、兴之所至的的闲话。
他自己曾说,散文是一个大类,也说自己实在无法区分散文和随笔,于是将自己作品中稍长的称为散文,短的称为随笔。
——《汪曾祺散文随笔集》自序。
他的散文题材非常广泛:个人经历、天文地理、民情风俗、饮食男女、街头巷议、人生世相、文坛曲艺等等无不可以入文。
《文集自序》“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
间作小考证,亦可喜。
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
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
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
”他认为散文是一种见性情,见人品,见功底的文体。
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对人情世故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
其实“随缘任运”是汪曾祺所有作品体现出来的一种风格。
代表的有《随遇而安》、《猴年说命》、《平心静气》、《觅我游踪五十年》、《我的创作生涯》、《自报家门》、《认识到和没有认识到的自己》、《老年的爱憎》等。
他在《随遇而安》中开篇就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的一生就更平淡了。
浅析汪曾祺的记人散文
作者:任娜
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08期
汪曾祺是来自小城的作家,以故乡高邮为背景的作品构成了其创作的核心部分,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创作,童年和谐自由的生活形成了他宽厚的品格。
汪曾祺散文中的记人作品,从父亲母亲到恩师沈从文,以及其他师长、朋友、邻里等等,丰富多彩,感情真挚。
汪曾祺强调文学是“滋润”,他对“和谐”有着天然的爱好,“滋润”、“和谐”也正是他重要的文学思想和文学观念。
一、思想源头探究
汪曾祺的家乡在江苏北部一个不大的城市——高邮。
从1920年出生到1937年初中毕业,汪曾祺都是在高邮城内度过的。
他生于一个士大夫世家,从小受传统文化濡染,尤其是儒家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作品的审美意蕴。
“中和”是儒家为人处世的总原则,其审美旨在追求“和谐”。
在汪曾祺的散文中,总是以舒缓平和的抒情笔调从容含蓄地流露出对生活的观照,没有强烈起伏的情感,有的只是平淡柔和的感动。
汪曾祺在《泰山很大》中写到:“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我不是强者,不论是登山还是处世。
我是生长在水边的人,一个平常的,平和的人。
”[1]儒家亲民、仁民、爱物的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汪曾祺。
他的散文中处处可见对“互尊互爱贵和求安”的人际关系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社会环境的描绘。
[2]
美好温馨的童年生活对汪曾祺的创作也是一笔财富。
对于作家来说,记忆和经验是他最有价值的不动产,它们会保持一生,并且在以后的创作中会自然地执拗地流淌出来。
童年的汪曾祺生活在一个浪漫和谐的士大夫家庭,汪父兴趣爱好广泛,精通各种乐器,脾气随和,汪曾祺形容他“总是活得很有兴致”。
汪曾祺从小对生活的浓厚兴趣和浪漫气质直接得益于父亲的影响。
汪曾祺记忆中的高邮是个清丽温馨的小城,他说“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作品的风格。
”[3]这种似水的性格使他在后来的人生坎坷中也能保持一份恬淡随和的心态。
二、记人散文鉴赏
汪曾祺的散文充满了感动,他总是温情脉脉地抒写着他所钟情的人、事、物,对什么都保持着一份感动,他自己就说他是一个“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感动于人,体现着浓郁的士大夫情结。
在他一系列的记人散文中,我们可以看见老顽童式的汪父;三位慈祥的母亲;“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沈从文;学识渊博、不修边幅的金先生;平易近人的老舍先生;充满幽默的树理同志等等。
在他缓慢平淡的笔端中,我们看到了知识分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人格理想,看见了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意识和忧患意识。
《多年父子成兄弟》中汪曾祺写到父亲熟读经史子集,精通琴棋书画,喜爱花鸟虫鱼,表现出典型的士大夫修养和情趣。
汪父亲手为汪曾祺逝去的母亲做冥衣,陪孩子们玩耍,自制风筝和水晶球,到学校为园乐会伴奏,为汪曾祺的情书出主意,喝酒抽烟都两人一同进行。
这种民主自由的家庭氛围对于汪曾祺“和谐”文学观的形成有深远影响。
汪曾祺有三位母亲,生母在他三岁时就病故,他没什么印象,但了解到母亲是读过书的。
第一位继母很喜欢汪曾祺,在《我的母亲》中也流露出与这位母亲的至深感情。
对第二位继母则是“很尊敬”。
写到父母亲的文字,笔端流露的就是传统美感的动人之言。
汪曾祺对于沈从文是既怀着对师长的尊敬,又充满父辈的感情。
在创作上,他受沈从文影响很深,他们同属于以乡俗写人性美,皆是自然、平和的风格。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文中说到恩师沈从文“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心机、少俗虑。
”[4]其实这种气质也直接影响并传承给了汪曾祺。
汪曾祺在很多文章中盛赞沈从文的品德和成就,反复强调沈从文对他的人生道路、文学道路的规范与影响。
他相信彼此已达到父子般的亲密与默契。
汪曾祺一九六四年到上海因找不到职业,情绪很坏,企图自杀时,沈从文给他写了一封长信,把他大骂了一通,及时为他调整了人生之舵。
汪曾祺作为一个在蜜罐里腌制太深无从发育的精神婴儿,面对当时“污浊而混乱的时代”,显得无力自处。
所以对于老师沈从文则是出于寻求父性权威的庇护。
《金岳霖先生》一文中让我印象很深的是,金先生在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5]这一段读来很感人,这是君子间的至深友情,淡远弥久。
《老舍先生》一文中写到老舍先生几个可爱的特点:爱花、好客、爱护部下。
文中也提到齐白石老人,因老舍先生爱重齐白石,因而又有了些逸事。
关于赵树理,总体印象是非常富于幽默感,是农民式的幽默。
对于赵树理的记叙,更像相熟的老朋友,细数他的衣着、吃喝,亲切可观;写老舍则充满尊敬,是用仰视的笔调写的。
记人散文中还有一类是写身边人、小人物。
有《闹市闲民》里的“活庄子”,各种性格的大妈们,玉渊潭的老人们等等。
汪曾祺在审美情趣上是“安于微小,安于平常”,他关注世俗人情。
他自己就说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家常一点。
《大妈们》把北京大妈有滋有味的生活表现得极富生气。
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乔大妈一头银灰色的卷发,天生的卷,气色很好。
她活得兴致勃勃。
她起得很早,每天到天坛公园‘晨练’,打一趟太极拳,练一遍鹤翔功,遛一个大弯。
”写作中是一种平缓的笔调,亲近平和的态度,都体现出老北京特有的慢条斯理、不
慌不忙的情致。
《闹市闲民》里的“活庄子”——“他平平静静,没有大喜大忧,没有烦恼,每天只吃抻面条,拔鱼儿,抱膝闲看,带着笑意,用孩子一样天真的眼睛”。
《玉渊潭的传说》里的几位老人顺天知命,恬淡寡欲而长寿,都令汪曾祺颇为欣赏,展示出他们和谐的生活情趣。
三、“滋润”、“和谐”的散文观
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汪曾祺散文选集》序言中写到:“汪曾祺的‘滋润’散文观是全方位的一种审美自觉。
它无形地渗透在散文创作全过程中,是一种无目的的目的,无倾向的倾向。
”[6]《大妈们》写的都是邻里的大妈:“乒乒乓乓地剁菜”的许大妈,对同乡格外关心的奚大妈,“脚很秀气”的江大妈,“干部意识根深蒂固”的顾大妈,走路“雄赳赳气昂昂”的丁大妈,“连片子嘴”的罗大妈,爱做饭爱养花的乔大妈,七位大妈都写得栩栩如生。
还写到“大妈们有一个好处,倒不搬弄是非”。
这句话又体现了一种自觉的“滋润”:读者可以受这些大妈们身上勃勃生命力的浸染,而得到美好的享受。
汪曾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儒家为人处世的总原则就是“中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动而不过,动而适度,其审美旨归在追求“和谐”。
在汪曾祺的散文中,总是以舒缓平和的抒情笔调从容含蓄地流露出对生活的观照,他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汪曾祺散文的终极目的是“文化的休息”,有三层含义:一是“带有文化气息的”;二是“健康的”;三是“悠闲的”。
他强烈反对散文的伤感主义,这一点深受沈从文的影响。
汪曾祺的散文探寻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最适宜的和谐的生存理想境界。
这种对人的理想关怀,对社会的关注,对现代民族新意识的重构,是一种“入”的创造。
他以平和宽厚的心胸正视现实和变化,是在对传统文化的多方位审美观照中以达到现代认同。
汪曾祺的散文之所以动人,独到之处就在于对和谐的追求,在于对传统文化的执著坚守和有机继承。
他从生活中、创作实践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写出具有传统美感的动人篇章。
参考文献:
[1][3][4][6]范培松、徐卓人编:《汪曾祺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
[2]刘军茹:《论汪曾祺京味散文的审美意蕴》,《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5]汪曾祺:《草木春秋》,作家出版社,2005年。
任娜,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07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