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民居-1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江南民居——浙人美2011版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江南地区民居的建筑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2.通过绘画实践,感受江南民居的建筑美感与文化韵味。
3.学生能够掌握水粉画的基本技法。
二、教学重点
1.江南民居建筑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2.水粉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
1.表现江南民居建筑特色及文化内涵。
2.掌握水粉画的表现技法。
四、教学准备
1.准备图片、图表,课件。
2.准备学生的水粉画材料。
3.教师提前准备江南地区民居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流程
第一步:引入
1.教师播放江南民居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向学生描述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
2.教师以问题形式启蒙,让学生思考江南民居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第二步:授课
1.教师简单向学生介绍水粉画的基本技法,并提供水粉画范例。
2.教师提供关于江南民居的建筑资料。
3.教师指导学生练习画江南民居的线条构造和形象轮廓。
第三步:实践
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水粉画实践环节。
2.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水粉画材料和技法,使他们了解如何绘制江南民居画。
3.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自己绘制的作品。
第四步:展示
1.教师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2.教师与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作品。
六、教学总结
1.学生了解了江南民居的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
2.学生掌握了水粉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手法。
3.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了绘画能力。
浙人美版美术五年级上册《12 江南民居》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江南民居》是浙人美版美术五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江南民居的特点和艺术风格。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欣赏江南民居的美,提高审美能力,同时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对绘画和手工制作有一定的了解。
但江南民居作为一个特定的艺术题材,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江南民居的历史背景、特点和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江南民居的建筑特点、艺术风格及文化内涵,能够运用绘画和手工制作等表现手法,创作出具有江南民居特色的美术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江南民居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江南民居的建筑特点、艺术风格及文化内涵。
2.教学难点:如何将江南民居的特点和艺术风格运用到美术创作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实践、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模型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江南民居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江南民居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江南民居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艺术风格及文化内涵。
3.案例分析:分析经典江南民居作品,引导学生了解民居的艺术价值。
4.创作实践:分组进行绘画和手工制作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5.作品展示: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师评。
6.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江南民居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需突出江南民居的特点和艺术风格,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简洁明了地展示教学内容。
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评价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作品完成情况。
《江南民居》(教案)浙美版(2012)美术五年级上册教学内容:本课选自浙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11课《江南民居》。
通过欣赏江南民居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江南民居的历史、风格特点以及与当地自然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练习。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江南民居的历史、风格特点以及与当地自然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关系。
2. 通过欣赏和创作,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绘画技能。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1. 江南民居的风格特点及其与当地自然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关系。
2. 如何运用绘画技能表现江南民居的美感。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素材、示范画作等。
2. 学具:素描纸、铅笔、橡皮、彩色笔、水粉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江南民居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图片展示了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图片展示了江南民居,它们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
2. 新课学习(1)教师讲解江南民居的历史、风格特点以及与当地自然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关系。
(2)学生欣赏江南民居的图片,感受其美感,并尝试用语言描述。
(3)教师示范如何用绘画技能表现江南民居的美感。
3. 创作练习(1)教师发放绘画材料,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创作练习。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展示和评价。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江南民居的风格特点及其与当地自然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关系。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和感悟。
板书设计:《江南民居》一、江南民居的历史、风格特点二、江南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关系三、绘画技能在表现江南民居美感中的应用作业设计:1. 创作一幅描绘江南民居的画作。
2. 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江南民居的短文。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讲解、创作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了江南民居的历史、风格特点以及与当地自然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关系,并运用绘画技能进行了创作练习。
江南水乡古镇南浔---经典江南民居
百间楼的建筑既保持着明代建筑的遗韵,又有清代建筑的风格,是为江南水乡味的经典。
张镇曾有诗赞曰:“百间楼上倚婵娟,百间楼下水清涟;每到斜阳村色晚,板桥东泊卖花船。
”
▼那天想着烟雨朦胧的江南,特意挑了个雨天去百间楼,没有夕阳,船却有一艘,但不是卖花船。
▼小河流淌,桨声欸乃,也多亏了这两位老人家的辛苦,将河面拾掇的如此干净。
▼袅袅炊烟、静静河埠都是藏在风景深处的安宁
▼竹椅上残留着斑驳的水痕,是在提醒你,这里是古朴的江南。
▼点缀其间的那些色彩,倒信了“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这话。
▼清婉,素雅,一如江南的女子。
▼有种让心安静了下来感觉,一切的事物仿佛都慢了下来。
▼百间楼的墙,有三叠式马头墙,也有琵琶式山墙,高低错落,极富情趣。
▼各楼之间有券门相隔,把人们的视线引向纵深。
沿河石砌护岸整齐,且有河埠,这是真正的临水而居,现在的百间楼仍然住满了居民百姓。
▼傍河的百间楼,或筑骑楼,或楼前连披檐,故街道雨季可避雨,夏季可遮阳。
▼水中的倒影让人分不清真假,流连其中,无法自拔。
▼百间楼是质朴的,喜热闹的人或会嫌它萧条,喜繁华的人或会觉得它冷清,可它就是那个安安静静样子,就这么静静地等着来看它的人。
完。
江南民居_五年级作文
江南民居
江南三月,莺飞草长。
翩跹的扬花和纷飞的柳絮,在和风细雨中飘飘洒洒,些微濡湿了地面。
溪水中的桃花,一路沉浮,磕碰着水底的石子顺流而去,几片花瓣悄悄地贴上了溪旁的青石阶。
青石阶旁有一扇木门,是江南的民居。
与北京的四合院相似,江南民居的院落却比其略小。
但是如此建造,却令江南名居更加精致细巧。
江南民居外部,墙体较薄,多粉刷白色,而屋顶也砌以较北方住宅更薄之灰色瓦片。
木构部分常用褐、黑、墨绿等色,如此一来,便与白墙,灰瓦相映成趣。
江南民居之素雅映衬江南四季花红柳绿,更加予人以清爽明净的感觉。
与傣家竹楼不同,虽说皆为两层,但是江南民居为木构,只“穿柱”而不“横梁”。
江南民居内部,为防潮避暑,形成了墙高、开间大、前后门贯通、底层砖结构顶层木结构之特点。
房屋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各间以廊相连。
为了通风,人们在廊外院墙上开漏窗,如此便可筑起高墙防火,又不至于室内燥热。
江南民居房屋组合灵活,又适应地势气候,显示出一派清新的面貌。
小溪从江南民居旁缓缓流过,为江南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
更有许多游子乘船出行,开创出了一片新天地。
溪水千回百转,留下一路桃花,把江南民居点缀成了人间仙
境。
草长莺飞的江南三月,因为素雅美丽的民居而更加醉人。
江南民居江南民居江南民居江南民居(江南民居)江南民居普遍的平⾯布局⽅式和北⽅的四合院⼤致相同,只是⼀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积较⼩,以适应当地⼈⼝密度较⾼,要求少占农⽥的特点。
⽬录民居简介追溯历史形成原因典型民居收缩展开民居简介住宅的⼤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正房为⼤厅,后⾯院内常建⼆层楼房。
由四合房围成的⼩院⼦通称天井,仅作采光和排⽔⽤。
因为屋顶内侧坡的⾬⽔从四⾯流⼊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归堂” 建筑特⾊⼀、檐廊临⽔建筑在底层延伸出⼀排屋顶,下⾯设置栏杆,两者共同构成檐廊。
这⾥不仅可以开设店铺,也是⼈们聊天的场所。
⼆、⼆层楼江南民居多⼆层楼,⼆楼底楼是砖结构,上层是⽊结构,其实是防潮,也是在沿河有限空间扩张居住⾯积的⼀个⼿段。
三、粉墙黛⽡美观,防⽔。
四、公共码头⽅便不临河的⼈家到公共码头洗漱出⾏,有利于发⽣⽕灾时就近取⽔。
五、马头墙江南民居建筑⾯积⼤,不利于防⽕。
⾼⾼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灾时隔断⽕源,因形似马头⽽得名六、吊脚楼向河⾯延伸空间过⼤时,就在底部设⽴⽀柱,形成吊脚楼的形式。
屋顶上也铺⽡,形成了⽔乡民居双层重檐的结构。
四⽔归堂式住宅的个体建筑以传统的“间”为基本单元,房屋开间多为奇数,⼀般三间或五间。
每间⾯阔3~4⽶,进深五檩到九檩,每檩1~1.5⽶ 各单体建筑之间以廊相连,和院墙⼀起,围成封闭式院落。
不过为了利于通风,多在院墙上开漏窗,房屋也前后开窗。
这类适应地形地势,充分利⽤空间,布置灵活,体型美观、合理使⽤材料的住宅,表现出清新活泼的'⾯貌。
江南民居的结构多为穿⽃式⽊构架,不⽤梁,⽽以柱直接承檩,外围砌较薄的空⽃墙或编⽵抹灰墙,墙⾯多粉刷⽩⾊。
屋顶结构也⽐北⽅住宅为薄。
墙底部常砌⽚⽯,室内地⾯也铺⽯板,以起到防潮的作⽤。
厅堂内部随着使⽤⽬的的不同,⽤传统的罩、槅扇、屏门等⾃由分隔。
梁架仅加少量精致的雕刻,涂栗、褐、灰等⾊,不施彩绘。
房屋外部的⽊构部分⽤褐、⿊、墨绿等颜⾊,与⽩墙、灰⽡相映,⾊调雅素明净,与周围⾃然环境结合起来,形成景⾊如画的⽔乡风貌。
江南民居-江南民居[丁俊清编著的书籍]《江南民居》以合院式为基本形制,大屋顶、木构架、榫卯结构、拾梁与穿斗结合。
江南民居主要有天井式、庭院式、宅园式三种类型。
平面布局为厅堂式,有轴线,建筑外貌和谐朴素,内部木装修细腻纷繁。
它和礼制建筑祠堂、宗庙、书院等一道以粉墙黛瓦、玄廊朱柱、天井、院落、大屋顶、小青瓦、瓦当、深擔、吉拙的屋脊、生动的脊饰、错落有致的马头墙构成庭院深邃,参差顾盼的村落风貌。
江南民居不仅仅是住人的容器,而且还有品节制度、礼仪精神。
江南民居它集住、贮、生产、教育、民艺、祭祖祭天六义为一体,具有中华文化哲理、天人合一内省气质、自律精神等特色和恋土品格、环农业特征。
作者还论述了江南传统大屋中人、宅、天地之间的辩证关系。
认为处理好住宅和人、自然、社会、国家关系,是实现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
作者目录序编纂“江南建筑文化丛书”的缘起前言一、国家从屋盖下滋生——江南民居屋面1.像扁担一样微微起翘的屋脊2.山的延续,坡的再生——大屋顶3.鹅兜差参,芙蓉出水——众檐之美4.方的田地,方的房子——型制5.简单实用,有美毕臻——瓦、瓦当6.国家从屋盖下滋生二、浓妆淡抹,美在相宜——江南民居的墙1.墙是织出来的2.外墙、立面3.高墙窄巷小弄堂4.隔扇、木建筑的墙、木板墙5.马头墙6.观音兜7.院墙、篱墙8.城墙、长城及其他三、通情达理的入口——江南民居的门1.宅以门户为冠带2.门的原始意义是防护3.普通百姓家的门4.大宅之门5.门坊、门巷6.门厅7.古代民居大门是文化构件8.其他门及传统文化中门的其他意义9.门联——江南民居的文化空间四、家家都藏一方小宇宙——江南民居庭院和天井1.庭院之制是中国特有的住宅形制2.天井式住宅3.庭院式大屋4.宅园式大屋5.各式各样的天井6.祭天配祖——天井作用新说五、如跛斯翼,其恭翼翼——江南民居品节制度1.古代住宅有礼仪属性2.礼仪是什么3.住宅规模上的等级制度4.平面布局中的礼仪精神六、恋土品格和环农业特征——江南民居空间构成和模式1.生活方式决定居住模式2.中国居屋的恋士品格3.农业范式与环农业特征4.门一院一屋三段式的空间模式5.院落——农业范式辐射的结果七、寓教育于居室,蕴文学在宅园——江南民居社会责任感1.中国居室文化是最具社会责任感的居室文化2.成教化、助人伦——江南民居是本教科书3.汀南同林宅第——居住与文学结合的产物八、跟山走、跟水走——江南民居的环境意识和宇宙精神1.江南地形地貌的基本特征2江南村落选址、建筑布局的环境意识和生态美3.建筑型制的环境意识和生态美4.创作手法上的环境意识和社会精神5.生存风水学6.江南水乡民居的亲水性7.小街、水巷、河埠头九、点石为玉、夯土成金——江南民居砖石作、木作1.就地取材——建筑的生命力所在2.点石为玉——砖雕3.夯土成金——版筑泥墙4.水石同踪——石作5.会讲故事的木头——木雕6.中国薪传艺术三部曲——大小木作、家具7.何以将身寄乔木——中国古人的心物观念和生态精神十、一坞梨花映村白,浓杏拂墙红欲黑——江南民居外装饰1.粉墙黛瓦——徽派民居无色之美2.玄栏朱柱——水乡大宅的肃穆、宁静之美十一、水墨江南泼出粉墙黛瓦——江南民居辉煌发达的社会背景参考文献索引参观考察线路图后记序言这是晚唐词人韦庄的《菩萨蛮》,词中用优美动人的笔调,描绘出江南美景,充满着人情味。
江南民居
江南民居是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浙水乡注重前街后河,但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要求少占农田的特点。
民居简介
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正房为大厅,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
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通称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
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
建筑特色
一、檐廊
临水建筑在底层延伸出一排屋顶,下面设置栏杆,两者共同构成檐廊。
这里不仅可以开设店铺,也是人们聊天的场所。
二、二层楼
江南民居多二层楼,二楼底楼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其实是防潮,也是在沿河有限空间扩张居住面积的一个手段。
三、粉墙黛瓦
美观,防水。
四、公共码头
方便不临河的人家到公共码头洗漱出行,有利于发生火灾时就近取水。
五、马头墙
江南民居建筑面积大,不利于防火。
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时隔断火源,因形似马头而得名
六、吊脚楼
向河面延伸空间过大时,就在底部设立支柱,形成吊脚楼的形式。
屋顶上也铺瓦,形成了水乡民居双层重檐的结构。
四水归堂式住宅的个体建筑以传统的“间”为基本单元,房屋开间多为奇数,一般三间或五间。
每间面阔3~4米,进深五檩到九檩,每檩1~1.5米各单体建筑之间以廊相连,和院墙一起,围成封闭式院落。
不过为了利于通风,多在院墙上开
漏窗,房屋也前后开窗。
这类适应地形地势,充分利用空间,布置灵活,体型美观、合理使用材料的住宅,表现出清新活泼的面貌。
江南民居的结构多为穿斗式木构架,不用梁,而以柱直接承檩,外围砌较薄的空斗墙或编竹抹灰墙,墙面多粉刷白色。
屋顶结构也比北方住宅为薄。
墙底部常砌片石,室内地面也铺石板,以起到防潮的作用。
厅堂内部随着使用目的的不同,用传统的罩、槅扇、屏门等自由分隔。
梁架仅加少量精致的雕刻,涂栗、褐、灰等色,不施彩绘。
房屋外部的木构部分用褐、黑、墨绿等颜色,与白墙、灰瓦相映,色调雅素明净,与周围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形成景色如画的水乡风貌。
追溯历史
江南水乡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
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传承着一切居住、生活方式。
商代,这里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民居聚落。
从汉代起,这里开始居住官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战乱局面使大批人向南迁徙,这一趋势使南方的经济和汉文化迅速发展,经济重心从此南移。
唐代,这里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官宅,在宋代绘画《千里江山图》、《平江图》中,对江南民居的建筑布局已有具体生动的描绘。
随着南宋建都杭州,江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了空前的发展。
到了明清,江南已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达官显贵、地主富商、文人雅士纷纷选择此地建宅,山庄别墅,亭台楼阁,处处皆是,各具特色。
由于人口众多,土地珍贵,江南的建筑极节省空间,而在层高上下功夫,其建筑艺术也因此显得精巧有余,气派不足。
但经过能工巧匠的双手,安置在潺潺流水中的一座座房宅,仍是令人倾倒。
形成原因
1、南方气候的炎热潮湿特点对建筑的影响。
如:居室墙壁高,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
2、南方地形复杂,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
3、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多是形似马头的墙,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防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4、南方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颜色丰富多彩,民居建筑外墙多用白色,利于反射阳光,南方建筑粉墙黛瓦,房子的颜色素雅一些,特别是夏季给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
5、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小河从门前屋后轻轻流过,取水非常方便,直接用来饮用、洗涤。
水又是中国南方民居特有的景致,水围绕着民居,民居因水有了灵气。
水路又是运输的主动脉,人们走南闯北,漂洋过海开创新天地,建立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