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格式:ppt
- 大小:317.50 KB
- 文档页数:53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评估人类活动对地表水环境的潜在影响。
下面是一般的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的步骤:
1. 问题定义:明确评价的目的和范围,确定评价的重点和关注点。
2. 数据收集:收集与评价对象相关的数据,包括地表水水质、水量、流量、生物指标等方面的数据。
3. 环境基线调查:对评价区域进行调查,了解环境的自然状况和现有人类活动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情况。
这包括采样和监测现场的水样和土壤样品,调查生物多样性等。
4. 影响预测:基于已有数据和评价区域的特征,使用适当的模型和方法,对人类活动可能对地表水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
这可以通过模拟、建模或其他预测方法完成。
5. 影响评估:评估人类活动对地表水环境的潜在影响程度和可能产生的风险。
这可能涉及对水质、水生态系统、水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
6. 结果解释和报告编制:对评价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编制评价报告。
报告应包括评估结果、结论和建议,以便决策者和相关利益相关者能够了解评价的结果和可能的管理措施。
7. 决策支持和管理措施:根据评价结果和报告,制定适当的决策和管理措施,以减轻或消除人类活动对地表水环境的不利影响。
这可能包括环境管理计划、改进措施和监测计划等。
8. 监测和评估效果:实施决策和管理措施后,定期进行监测和评估,以确定其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和有效性。
必要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需要注意的是,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可能因地区和具体项目而有所不同,具体的步骤和方法可能会有所调整。
因此,在具体实施评价工作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一、引言地面水环境是指地表水、地下水、湖泊、河流、水库等自然水体。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类工程建设对地面水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为了合理规划和管理水资源,保护地面水环境的生态功能,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本文档旨在为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提供指导,以确保评价结果准确、全面,并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二、评价范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的评价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质对地面水环境进行评价时,应重点关注水质状况,包括水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溶解氧、pH值等指标。
2. 数量评价地面水环境还需考虑其数量,包括地表水的流量、地下水位的变化等。
3. 水生态系统水生态系统对地面水环境非常重要,评价时需要从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4. 地下水位地下水位的变化对周边生态和农田灌溉等有着重要影响,应进行评价。
5. 河流和湖泊评价时也需考虑河流和湖泊的水文、水质等特征。
三、评价方法为了评价地面水环境的影响,可采用以下几种常用的评价方法:1. 野外考察野外考察是评价地面水环境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实地调研和样品采集,获取真实的水质数据和生态信息。
2. 试验实验在试验室环境中,对水样进行物理化学分析和生态模拟实验,以验证水质变化和生态系统的响应。
3. 数学模型建立地面水环境的数学模型,以模拟和预测水质变化、流量变化和生态系统的变化。
4. 统计分析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野外调查和实验数据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得出评价结论。
四、评价内容根据评价范围,评价地面水环境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质状况评价水质状况需考虑各种污染物的浓度、溶解氧、pH值等指标。
2. 地表水流量评估地表水的流量变化,包括洪水和枯水时段的变化情况。
3. 地下水位评估地下水位的变化,以预测对周边生态和灌溉的影响。
4. 水生态系统评估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等。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新导则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新导则是指对地表水环境进行评价时所采用的一套指导原则和方法。
该导则旨在提供一个科学、全面、系统的评价框架,以评估人类活动对地表水环境的可能影响。
导则的制定可以帮助政府、环保部门、水资源管理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做出决策和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以实现对地表水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新导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评价范围和目标:明确评价的地点、时间、对象和评价的目标。
评价范围可以涵盖地表水水源区、河流、湖泊和水库等各种地表水环境。
2. 影响因素的确定和评估:确定可能对地表水环境产生影响的因素,如工业废水排放、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雨水排放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评估,可以确定其对地表水环境的潜在影响和风险。
3. 数据采集和分析:收集地表水环境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包括地表水质量、水量、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等。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地表水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
4. 影响评价和预测:根据收集的数据和信息,评价人类活动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可能后果。
通过模型预测和模拟,可以预测未来的地表水环境状态和变化。
5. 风险评估和管理:对评价结果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和潜在的风险。
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政策,减轻或消除对地表水环境的不利影响。
总之,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新导则是一个科学、全面的评价工具,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和利益相关方更好地了解和管理地表水环境,从而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一、引言
地表水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然而,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表水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因此,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评价变得尤为重要。
二、地表水环境影响的主要因素
1.工业废水排放
2.农田化肥、农药的使用
3.城市生活污水排放
4.来自垃圾堆填场的渗滤液
5.自然灾害对地表水环境的冲击
三、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1.采用水质监测技术,对地表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
2.利用水文地质模型,对地下水及地表水与污染物的迁移规律进行研究
3.运用GIS技术,对地表水环境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进行监测和评估
四、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1.为政府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为地表水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3.为公众提供可靠的水质信息,引导大众正确利用地表水资源
五、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困难与挑战
1.数据采集难度大,需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
2.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
3.政府和企业对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六、结论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是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应当加强相关研究和监测工作,提高社会各界对地表水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共同为美丽的蓝色地球努力。
以上是关于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文档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六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一、基本概念二、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三、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四、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五、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及结论第一部分:基本概念1、水污染、水污染物⏹凡对环境质量可以造成影响的物质和能量输入,统称污染源,输入的物质和能量称为污染物或污染因子。
⏹水污染:水体因某种物质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的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2、污染源的分类持久性污染物:在地表水中不能或很难由于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而产生分解、沉淀或挥发。
非持久性污染物:在地表水中由于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而逐步减少的污染物。
第二部分: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一、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思路1 按照区域水质标准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明确环境质量目标;2 根据国家排污控制标准,界定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源强;3 选择水质模型,进行水环境影响预测;4 优化污染源控制方案,实现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5 综合分析得出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结论二、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见课本123页三、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任务重点完成6个方面的工作:明确工程项目性质划分评价工作等级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建设项目工程(水污染源)分析建设项目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提出控制水污染的方案和保护水环境的措施组织公众参与、进行风险分析明确工程项目性质:1、拟建项目是否符合产业政策与区域规划;2、划分拟建工程的环境影响属性,是环境污染型或生态破坏型;3、界定新、改、扩建项目,明确是否有“以新带老”的问题四、评价范围确定包括两方面:1、调查范围2、预测范围1、调查范围的确定原则:(1)工程水污染物外排后可能达标的河段(2)评价等级要求(3)下游有敏感目标时,评价河段要延长到敏感区上游边界2、预测范围的确定:分两种情况(1)当下游存在水环境敏感目标时,预测范围必需把该目标包括在内。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1. 背景介绍地面水环境是指地表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地面水源。
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地面水环境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影响。
为了保护地面水环境,需要进行科学的影响评价与监测。
2. 影响因素2.1 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直接排放至地面水体会导致水质污染,影响水环境的生态平衡。
2.2 城市污水城市居民生活污水和雨水排放进入地表水体,含有的有机废物和重金属对水质造成不良影响。
2.3 农业活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会随着雨水冲刷流入地表水,对水生态系统产生危害。
3. 评价方法3.1 水质监测通过定期采样并检测地面水体的化学成分及微生物含量,评估水质的变化和受污染程度。
3.2 水生态监测对地面水体中生物种类和数量进行监测,了解生物多样性变化,评估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3.3 水量监测监测地表水体的流量变化,了解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和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
4. 影响评价标准4.1 水质标准根据国家相关的水质标准,评价地面水体的水质是否符合规定要求,比如溶解氧、氨氮、总磷等指标。
4.2 生物多样性根据生物监测数据,评估地表水体中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和健康状况,反映生态系统是否受到污染影响。
4.3 水体利用评价结合当地水资源利用情况,评估地面水体的可持续利用性,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方案。
5. 结论与建议综合评估地面水环境的影响情况,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和建议,保护地表水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6. 参考文献列出本文档引用的相关文献和数据来源,以供读者查证。
以上为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文档的内容,希望对地面水环境保护工作有所帮助。
第五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节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一、水体中污染物迁移与转化概述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包括物理输移过程,化学转化过程和生物降解过程。
1. 物理过程物理过程作用主要指的是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混合稀释和自然沉淀过程。
其中混合稀释作用主要由下面三部分作用所致:(1)紊动扩散由水流的紊动特性引起水中污染物自高浓度向低浓度区转移。
(2)移流由于水流的推动使污染物的迁移随流输移。
(3)离散由于水流方向横断面上流速分布的不均匀而引起分散。
2. 化学过程包括氧化还原作用、化学沉淀作用、混凝沉淀作用及吸附作用。
3. 生物过程生物自净的基本过程是水中微生物在溶解氧充分的情况下,将一部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自身物质,另一部分氧化分解为无害的简单无机物。
二、河流水体中污染物的对流和扩散混合废水进入河流水体后,不是立即就能在整个河流断面上与河流水体完全混合。
虽然在垂向方向上一般都能很快地混合,但往往需要经过很长一段纵向距离才能达到横向完全混合。
这段距离通常称为横向完全混合距离(x1)。
纵向距离(x)小于x1的区域称为横向混合区,大于x1的区域称为断面完全混合区。
如图6-1所示。
图6-1 污染物在河流中的混合示意在河流中,影响污染物输移的最主要的物理过程是对流和横向、纵向扩散混合。
对流是溶解态或颗粒态物质随水流的运动,在横向、纵向、垂向均可发生,主要为纵向对流。
横向扩散是指由于水流中的紊动作用,在流动的横向方向上,溶解态或颗粒态物质的混合。
纵向扩散是指由于主流在横、垂方向上的流速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在流动方向上的溶解态或颗粒态物质的分散混合。
三、海水中污染物的混合扩散排放到海洋中的污水,一般是含有各种污染物的淡水,其密度比海水小,入海后一面与海水混合而稀释,一面在海面向四周扩展,如图6-2:图6-2污水在海面上的扩展第二节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概述一、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1. 评价工作等级的分级根据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受纳水域的规模以及水质要求进行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级别的划分。
地表⽔环境响预测公式⼀、掌握常⽤河流⽔质预测模式的运⽤预测各类地⾯⽔体⽔质时,模式的选⽤原则除此之外,按⽔质数学模式的求解⽅法及⽅程形式划分为解析解和数值解模式。
(1)在⽔质混合区进⾏⽔质影响预测时,应选⽤⼆维或三维模式;在⽔质分布均匀的⽔域进⾏⽔质影响预测时,选⽤零维或⼀维模式。
(2)对上游来⽔或污⽔排放的⽔质、⽔量随时间变化显著情况下的⽔质影响预测,应选⽤动态或准稳态模式:其他情况选⽤稳态模式。
(3)矩形河流、⽔深变化不⼤的湖(库)及海湾,对于连续恒定点源排污的⽔质影响预测,⼆维以下⼀般采⽤解析解解模式;三维或⾮连续恒定点源排污(瞬时排放、有限时段排放)的⽔质影响预测,⼀般采⽤数值解模式。
(4)稳态数值解⽔质模式适⽤于⾮矩形河流、⽔深变化较⼤的湖(库)和海湾⽔域连续恒定点源排污的⽔质影响预测。
(5)动态数值解⽔质模式适⽤于各类恒定⽔域中的⾮连续恒定排放或⾮恒定⽔域中的各类污染源排放。
(6)单⼀组分的⽔质模式可模拟的污染物类型包括:持久性污染物、⾮持久性污染物和废热(⽔温变化预测);多组分耦合模式模拟的⽔质因⼦彼此间均存在⼀定的关联,如S-P模式模拟的DO和BOD。
常⽤的河流⽔质模式及其选择表常⽤河流⽔质数学预测模式有:1.河流稀释混合模式2.河流的⼀维稳态⽔质模式3.Streeter-Phelps模式4.河流⼆维稳态⽔质模式5.常规污染物瞬时点源排放⽔质预测模式、6.有毒有害污染物(⽐重≤1)瞬时点源排放预测模式1.河流稀释混合模(1)点源:河⽔、污⽔稀释混合⽅程。
对于点源排放持久性污染物,河⽔式与污⽔完全混合、反映河流稀释能⼒的⽅程为:式中:C —污⽔与河⽔混合后的浓度,mg /L ;C p —排放⼝处污染物的排放浓度,mg /L ;Q p —排放⼝处的废⽔排放量,mg /s 。
C h —河流上游某污染物的浓度,mg /L ;Q h —河流上游的流量,mg /s ;h u B Q h ??=河流完全混合模式的适⽤条件:①河流充分混合段;②持久性污染物;③河流为恒定流动;④废⽔连续稳定排放(2)⾮点源⽅程:对于沿程有⾮点源(⾯源)分布⼊流的情形,可按⾮点源⽅程计算河段污染物的浓度:式中:W s —沿程河段内(x =0到x =x s )⾮点源汇⼊的污染物总负荷量,kg/d ;Q —下游x 距离处河段流量,m 3/s ;Q s —沿程河段内(x =0到x =x s 。
一、掌握常用河流水质预测模式的运用预测地表水水质变化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数学模型法、物理模型法、类比分析法和专业判断法。
1、数学模型法:一般情况数学模型法比较简单,应首先考虑;2、物理模型法:物理模型在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中主要指水工模型。
水工模型法定量性较高,再现性较好,能反映出比较复杂的地面水环境的水力特征和污染物迁移的物理过程,但需要有合适的试验场所和条件以及必要的基础数据,制作这种模型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水工模型法只适用于解决个别特定问题或有现成模型可资利用的情况。
水工模型应根据相似准则设计。
在无法利用数学模式法预测,而评价级别比较高的,对预测要求比较严时,应用此方法。
3、类比分析法:属于定性或半定量预测。
对三级评价或二级评价的个别情况(如对地面水环境影响较小的水质参数或在地面水环境中迁移转化过程复杂而其影响又不太大的水质参数),由于评价时间短、无法取得足够的数据,不能利用数学模式法或物理型法预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时可采用此法。
建设项目对地面水环境的某些影响,如感官性状、有害物质在底泥中的累积释放等,目前尚无实用的定量预测方法,这种情况可以采用类比调查法。
预测对象与类比调查对象之间应满足下要求:(a)两者地面水环境的水力、水文条件和水质状况类似;(b)两者的某种环境影响来源应具有相同的性质,其强度应比较接近或成比例关系。
4、专业判断法:定性地反映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当水环境影响问题较特殊,一般环评人员难以准确识别其环境影响特征或者无法利用常用方法进行环境影响预测,或者由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时间无法满足采用上述其他方法进行环境影响预测等情况下,可选用此种方法。
建设项目对地面水环境的某些影响(如感官性状,有毒物质在底泥中的累积和释放等)以及某些过程(如pH值的沿程恢复过程)等,目前尚无实用的定量预测方法,这种情况,当没有条件进行类比调查法时,可以采用专业判断法。
在选择模型时,必(1)水质模型的空间维数;须考虑以下几个重要的技术问题(2)水质模型所描述(或所使用)的时间尺度;(3)污染负荷、源和汇;(4)模拟预测的河段范围;(5)流动及混合输移;(6)水质模型中的变量和动力学结构(1)空间维数①大多数的河流水质预测评价采用一维稳态模型,②对于大中型河流中的废水排放,横向浓度梯度(变化)较明显,需要采用二维模型进行预测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