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甘蔗种植业及糖业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8
我国蔗糖业发展潜力从我国甘蔗生产和其他农产品的竞争力比较来看,1991—1997年甘蔗的比较优势度稳定在0.84—0.91之间,比其他农产品生产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
同时资源配置效率有所上升,生产的社会净效益从1991年的0.34元/公斤增加到1997年的0.86元/公斤。
从有效保护率看,中国农产品的有效保护率1993年得到普遍提高,到1997年多数处于正保护状态,但甘蔗仍处于负保护,有效保护率一般为-71%—-88%,意味着甘蔗的潜在国际竞争力将随着有效保护的提高而增强,甘蔗与其他农产品相比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我国甘蔗生产通过改善生产条件,应用优良品种,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制糖企业通过体制改革,减员增效,提高管理水平,可望使我国在2010年甘蔗单产达到每公顷75吨以上,产糖率达到13.3—14.0%,吨糖耗蔗量下降到7.5吨,则保持现有栽培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年产蔗糖可达1034万吨,加上甜菜糖150—170万吨,则可满足国内需求。
我国原料蔗收购费用占吨糖成本的70%以上,每吨甘蔗的农业成本为140至150元(包括蔗种、种植、肥料、砍蔗人工费等),每吨甜菜的农业成本为元。
如果甘蔗单产能够提高到75吨/公顷,每吨蔗的农业成本可以降到117至125元,农民承受甘蔗降价的能力将大大增强,甘蔗收购价格可以降至每吨150元左右,食糖含税生产成本可以控制在每吨2500—2600元,则通过发展国内生产替代进口的可能性增大,我国食糖供求的回旋空间就更大。
所以从动态看,我国糖业正处于一个复苏和即将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糖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我国糖业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与传统发达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我国蔗糖业发展策略(一)加强甘蔗优势区域规划和建设优势产区规划和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深化体制改革、调整糖业结构和优化糖料生产布局,改善生产条件,以企业为龙头,以科技为动力,加快良种培育和技术引进步伐,提高糖料种植的科技含量和产业化水平,推进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和配套保障职能,利用WTO的有利规则,增强我国食糖的竞争力。
广西糖蔗区域布局优势及增产增糖技术措施1. 引言1.1 糖蔗产业在广西的重要性糖蔗产业在广西具有重要性不言而喻,广西是中国糖业大省之一,糖蔗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广西的糖蔗产业不仅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还为农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的脱贫致富。
糖蔗产业也是广西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广西的糖蔗产业还对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和外贸出口贡献巨大。
糖蔗产业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促进了当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广西糖蔗产业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还体现在社会和生态方面。
加强对广西糖蔗产业的发展研究和技术支持,对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广西糖蔗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仍然具有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共同推动广西糖蔗产业取得更大的发展成就。
【字数:214】1.2 糖蔗区域布局优势的价值糖蔗区域布局优势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广西地处南亚热带,拥有充足的阳光和雨水资源,气候适宜,有利于糖蔗的生长和发育。
广西土壤肥沃,土壤质地适中,有利于糖蔗吸收养分,生长繁茂。
广西糖蔗产业链条完整,配套设施完备,有利于提高糖蔗的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广西糖蔗区域间协同发展,不同地区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整体产量和效益。
广西糖蔗区域布局优势的价值在于可以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实现糖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利用气候和土壤条件,促进区域间协同发展,研发出适合当地生长的高糖品种,不断提升糖蔗产量和品质,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广西糖蔗区域布局优势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产量和质量的提升,更体现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方面,对整个地区乃至全国糖蔗产业链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字数:241】2. 正文2.1 优势一:气候和土壤条件广西糖蔗区域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是糖蔗生长的重要优势之一。
广西甘蔗业发展调研报告广西甘蔗业发展调研报告一、引言甘蔗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具有丰产、耐贫、生态优势等特点,在广西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为了推动广西甘蔗业的发展,本调研报告对广西甘蔗业的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二、甘蔗种植情况广西是我国主要的甘蔗种植区之一,以北部的桂林、贺州和南部的南宁、钦州为主要产区。
据统计,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已连续多年稳定在300万亩左右,产量超过3000万吨。
甘蔗种植户主要是农民,种植技术普遍较为粗放,缺乏现代化管理手段。
三、甘蔗加工情况广西拥有多家大型甘蔗加工企业,主要生产甘蔗糖和生物质能源。
其中,甘蔗糖生产工艺较为成熟,出口销售情况良好。
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还存在一定的技术难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发。
四、甘蔗产业链发展甘蔗产业链的发展不仅包括上游的种植环节,还涉及下游的加工、销售等环节。
目前,广西甘蔗产业链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存在一些问题,如种植技术落后、加工环节不密切配合等。
为了提升产业链的整体效益,应加强各环节的协作,提升产业链的附加值。
五、发展机遇与挑战广西甘蔗业的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国内外对于甘蔗糖需求持续增长,市场前景广阔;另一方面,种植技术落后、产能过剩等问题需要解决。
广西应积极抓住机遇,加强甘蔗产业链的重要环节,提高产业竞争力。
六、发展建议(一)加强科技支撑。
在种植环节,引入先进的种植技术,提高甘蔗品质和产量;在加工环节,加强技术研发,开发更多的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
(二)改善产业链配套。
加强种植户之间的合作,形成规模效应;加强种植和加工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培育市场需求。
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提升甘蔗糖等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四)加强政策支持。
加大财政投入,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开展技术研发;加强行业管理,压实责任,推动甘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七、结论广西甘蔗业发展潜力巨大,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各环节、开拓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努力,可以进一步推动广西甘蔗业的发展,实现产业链整体效益的提升,促进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广西糖蔗区域布局优势及增产增糖技术措施
广西是中国糖业重心之一,具有糖蔗种植区域广、气候适宜、土地肥沃等优势。
为了
利用这些优势,实现糖业健康发展,需要加强糖蔗区域布局优化和增产增糖技术措施的研
究和实施。
首先,在糖蔗种植区域布局上,需要充分发挥广西不同地域的优势,选择合适的品种
和种植方式,实现高产高糖。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条件不同,应根据实际情
况进行调查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种植方案。
例如,北部地区气候干燥,应以适应干旱的
品种为主,采用旱作或间套稻作方式;南部地区气候湿润,应以适应高温多雨的品种为主,采用旱作或轮作绿肥方式。
其次,为了实现增产增糖,需要采用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
其中包括合理施肥、喷施生长调节剂、控制病虫害等。
合理施肥可以提高糖蔗叶片绿度,增加光合作用,促进
糖分的累积。
喷施生长调节剂可以调节植株生长节奏,增加可经济部位,提高糖分含量。
控制病虫害可以减少糖蔗的损失,提高产量和品质。
另外,还可以采用机械化种植、集约化管理等现代化种植方式,提高生产效率。
在机
械化种植方面,可以使用全套化育苗、定植、覆土等设备,减少人工成本,提高育苗和种
植的一致性和效率。
在集约化管理方面,可以采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生产计划、育苗采收
管理等的数字化管理,提高种植效率和农民的工作质量。
总之,广西糖蔗区域布局优势和增产增糖技术措施是广西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需要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推广,加强与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广西糖业人
才和科技优势,为广西糖业的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广西蔗糖产业竞争力分析广西蔗糖产业是广西的重要农业产业之一,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
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为了更好地了解广西蔗糖产业的竞争力,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参考。
一、产业概况广西是蔗糖产区,全区蔗糖种植面积近300万亩,年产蔗糖约2000万吨,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
广西蔗糖产业链条完整,包括蔗田种植、蔗糖加工、砂糖出口等环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体系。
广西北部湾港口的优势,也为广西蔗糖产品的出口提供了便利。
二、资源优势1. 地理位置优势:广西位于中国长江以南、北回归线以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这种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甘蔗的生长,因此广西成为蔗糖生产的重要基地。
2. 土地资源优势:广西拥有大片的适宜耕种的土地,特别是在广西南部的一些地区,土地肥沃且适宜于蔗糖作物的种植,这为广西的蔗糖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土地资源基础。
3. 水资源优势:广西拥有众多的河流和水库,这为蔗糖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资源保证。
4. 劳动力资源优势:广西有大量的农民,这为蔗糖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5. 港口优势:广西北部湾港口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地处粤桂铁海联运枢纽,是连接西南、东南亚的桥头堡。
港口优势为广西蔗糖产品的出口提供了便利。
三、技术创新近年来,广西蔗糖产业加强了科技创新力度,在提高产量、改良品质、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引进了高效农业机械,采用现代化的蔗糖生产技术,实现了蔗糖产业的现代化生产。
四、面临的挑战广西蔗糖产业仍然面临一些挑战,特别是在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低端产品过剩:目前,国内市场上低端的砂糖产品供应过剩,价格低廉,导致利润空间较小。
2. 环保压力:蔗糖生产过程中会排放一定的废水和废渣,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面对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蔗糖生产企业需要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污染治理水平。
3. 国际贸易壁垒:国际市场上,由于进口关税和贸易壁垒等因素,广西蔗糖产品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
广西糖蔗区域布局优势及增产增糖技术措施广西是中国重要的糖蔗生产基地之一,广西的糖蔗区域布局具有独特的优势。
广西地理条件适宜种植糖蔗。
广西位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日照充足,年均温在20-25摄氏度之间,年均降水量在1000-2000毫米之间,对糖蔗的生长非常有利。
广西拥有大片的适宜糖蔗种植的土地资源。
全区糖蔗种植土地达到1500万亩以上,占全国总面积的20%以上。
广西地势平坦,水系发达,便于进行水稻休耕轮作种植,增加糖蔗产量。
为了进一步增加广西的糖蔗产量和糖含量,可以采取以下增产增糖技术措施。
合理选择糖蔗品种。
优选高产高糖蔗种,同时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优化种植技术。
合理施肥、浇水和管理病虫害,保证糖蔗的生长和发育。
如合理分区施肥,根据土壤测试结果进行精准施肥,避免浪费和污染。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除糖蔗田间杂草,防止杂草与糖蔗竞争养分和水分。
及时防治病虫害,保证糖蔗的健康生长。
还要加强整地、耕翻、松土等措施,保持土壤肥力和通气性,有利于糖蔗根系发育和糖分积累。
应加强糖蔗现代化种植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比如利用无人机进行糖蔗生长监测,及时发现病虫害和营养缺点,进行精准施药和施肥。
使用智能化设备进行糖蔗机械化收获和加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加强糖蔗生理研究,探索糖蔗生长和糖分积累的规律,为糖蔗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还应加强糖蔗种植与农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采取生态化种植,合理调整糖蔗和水稻的轮作种植比例,保持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的健康。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科学配置灌溉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推广有机种植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广西糖蔗区域布局具有独特的优势,并且通过增产增糖技术措施的实施,可以进一步提高广西的糖蔗产量和糖含量。
这对于提升广西糖业的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广西糖蔗区域布局优势及增产增糖技术措施广西是中国最大的糖蔗产区之一,糖蔗产业在广西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广西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赋予了广西糖蔗产业独特的优势,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增产增糖的技术措施。
广西的地理位置使得该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这为糖蔗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广西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水稳定供应保证了糖蔗生产的水源条件。
广西的土壤肥沃,有利于糖蔗的根系生长发育,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供给。
广西拥有较长的生长期,为糖蔗生长发育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糖蔗是一种亚热带作物,需要较长的生长期才能充分积累养分和糖分,而广西长达八个月的生长期恰好满足了糖蔗生长发育的需求。
针对以上的优势,广西可以采取一系列增产增糖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发展糖蔗产业。
优化糖蔗种植结构。
根据广西的气候特点,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的糖蔗品种进行种植。
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和行距,保证每株糖蔗之间的适当空间,避免过度拥挤影响生长发育。
科学合理施肥。
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
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提供充足的营养供给,促进糖蔗生长发育。
合理管理田间作业。
包括及时清除杂草,保持土壤湿润,及时病虫害的防治等。
科学施行轮作制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糖蔗产量和质量。
科学管理糖蔗收获和加工。
通过合理控制糖蔗的收割时间和方式,保证糖蔗在充分积累养分和糖分后进行收获。
在糖蔗加工过程中,加强质量监控和管理,提高糖蔗糖分的提取率和糖品质量。
广西作为中国重要的糖蔗产区,拥有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优势,为糖蔗的增产增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合理的区域布局和科学的技术措施,在糖蔗种植和加工过程中优化管理,可以进一步促进广西糖蔗产业的发展。
我国甘蔗产业发展情况分析:广西、云南成为中国的“糖罐”甘蔗产业概述甘蔗,多年生高大实心草本。
根状茎粗壮发达。
杆高3~6米。
在中国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等南方热带地区广泛种植。
甘蔗适合栽种在土壤肥沃、阳光充足、冬夏温差大的地方。
甘蔗一年能收获一次,因为它生长期大约为7到9个月,生长周期比较长。
甘蔗一般在十月份左右成熟,一直到第二年的三四月份在市场上都能看到。
甘蔗与很多甜味水果一样,春季播种,晚秋时候成熟收获。
甘蔗是温带和热带农作物,是制造蔗糖的原料,且可提炼乙醇作为能源替代品。
全世界有一百个国家出产甘蔗,最大的甘蔗出产国是巴西、印度和中国。
甘蔗中含有丰富的糖分、水分,还含有对人体新陈代谢非常有益的各种维生素、脂肪、蛋白质、有机酸、钙、铁等物质,主要用于制糖,表皮一般为紫色和绿色两种常见颜色,也有红色和褐色的,但比较少见。
甘蔗为喜温、喜光作物,年积温需5500℃-8500℃,无霜期330d以上,年均空气湿度60%,年降水量要求800-1200mm,日照时数在1195小时以上。
根据甘蔗生长、产量形成以及糖分含量与气候的关系,提出以日平均气温度≥20℃的活动积温和限制甘蔗能否越冬和长年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的年极端最低气温(Tm)作为甘蔗气候区划指标,划分为以下四个甘蔗种植气候区:1、积温在5000 ℃以上,Tm ≥-2℃为最适宜种植气候区;2、积温在4000-5000 ℃, -5℃ ≤Tm ≤-2℃为适宜气候区;3、积温在3000-5000 ℃, -5℃ ≤Tm ≤-2℃为次适宜气候区;4、积温≥3000-4000 ℃, -8℃ ≤Tm ≤-2℃为可种植气候区。
这四个甘蔗种植气候区,都集中在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区中。
其中最适宜种植气候区,基本上都位于北纬24°以南。
甘蔗原产于印度,现广泛种植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甘蔗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巴西,其次是印度,中国位居第三,种植面积较大的国家还有古巴、泰国、墨西哥、澳大利亚、美国等。
广西贵港农业种植
广西贵港是一个农业发达的地区,种植业是该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
贵港市的农业种植以水稻、甘蔗、柑橘、油茶等为主要产业。
水稻种植是贵港市农业的主要特色之一。
贵港市的土地资源非常适宜水稻种植,盛产着优质的水稻品种。
市区和各县区都有大片的水田,种植面积广阔。
贵港市的水稻产量居全区之冠,连续多年保持着丰收的势头。
甘蔗种植也是贵港市的重要农业产业。
该地区有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合甘蔗的生长。
贵港市的甘蔗种植面积广大,产量居广西之首。
贵港的甘蔗以糖分含量高、品质好而闻名,被广泛用于糖业生产。
柑橘种植是贵港市的另一大农业产业。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柑橘种植资源,土壤和气候条件都非常适合柑橘的生长。
柑橘种植面积大,品种丰富,贵港柑橘的品质优良,口感鲜美,成为了当地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也是贵港的地方特色农产品。
此外,贵港市还有其他农作物的种植,如油茶、龙眼等。
油茶是贵港市的特色经济树种之一,以其丰产、适应性强和绿化效果好而被广泛种植。
而龙眼则是贵港市的传统水果之一,种植面积较大,品质上乘,香甜可口。
总之,贵港市的农业种植以水稻、甘蔗、柑橘等为主要产业,这些农产品对于当
地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同时,贵港市还有其他农作物的种植,丰富了农业种植的品种和产业结构,推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广西甘蔗调查研究报告总结
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广西甘蔗产业具有以下特点和问题:
特点:
1. 优势产区:广西甘蔗种植面积较大,是中国主要的甘蔗产区之一。
2. 丰富资源:广西地理条件适宜甘蔗生长,土壤肥沃,气候湿润,有利于甘蔗的生长和发展。
3. 传统产业:广西甘蔗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是当地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
问题:
1. 产能过剩:由于长期以来广西甘蔗种植面积过大,导致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
2. 品质不稳定:部分甘蔗生产者在追求产量的同时,忽视了品质的稳定性,导致产品品质参差不齐。
3. 缺乏技术创新:部分甘蔗种植户缺乏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造成甘蔗产量和质量不稳定。
4. 后续加工不足:广西甘蔗产业在后续加工和价值链的延伸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产品附加值的提升。
为了发展广西甘蔗产业,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调整产业结构:合理控制甘蔗种植面积,减少产能过剩现象,提高市场竞争力。
2. 推进科技创新: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引进新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甘蔗产量和品质。
3. 加强农民培训:提供必要的农业技术培训,提高甘蔗种植户
的管理与操作水平,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4. 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加强甘蔗的后续加工和价值链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5. 推动品牌建设:注重甘蔗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拓展市场。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们相信广西甘蔗产业能够有效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并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广西的甘蔗的种植面积广西的甘蔗的种植面积甘蔗中含有丰富的糖分、水分,主要用于制糖,现广泛种植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广西的甘蔗的种植面积,一起来看看。
广西的甘蔗的种植面积广西甘蔗总种植面积达1400万亩,发生冻害时广西基本已经有60%的甘蔗砍收完毕,剩余40%都有不同程度受灾情况,而且部分甘蔗因低温时间长已经出现糖份严重流失现象。
广西全区需要翻种的甘蔗种植面积约800万亩,加上新种100万亩,共900万亩,全区需要种苗约800万吨,如不及时加以落实,将严重影响下榨季的食糖生产。
甘蔗种植技术一、整茎留种在通常情况下采用甘蔗茎秆作种,成本略大,但出苗壮实均匀,母体营养充足,前期生长旺盛,且便于埋底肥,因而能夺高产。
1.选留品种选29、西引7号、西引2号、西引3号和新台糖10号等品种,具有高糖分和早熟的特点,有利于抢先占领市场。
其中选29因特别坚硬只适合机械榨糖,其余都比较脆嫩,可作果蔗食用。
2.留足蔗种春植蔗(即用茎秆作春天播种的甘蔗)每667平方米按700公斤~800公斤留种,每667平方米种蔗可播种4000平方米~4670平方米。
宿根蔗(即用蔸作种的甘蔗)按每667平方米补留种蔗100公斤相同品种。
3.春植蔗留种在11月上旬或中旬开始抢雨后突击埋种,选纯度高、长势好、病虫危害轻的丘块,计划留种的甘蔗地四周2米内甘蔗剔除。
可选毛沟斗渠(必须是冬季不排水的)作种蔗窖(当地称埋种蔗的地方),清除杂草淤泥;也可在地中挖窖。
在种窖地上撒施甲拌磷,再放甘蔗(蔗蔸尽量着窖底,蔗种必须放紧叠实),再在甘蔗上撒施甲拌磷,每吨蔗种用量一二公斤或淋施500倍液敌敌畏,给窖内甘蔗浇足水,保证叶鞘内有水。
然后立即盖膜、盖叶,膜四周要压紧封严,膜上覆盖蔗叶等覆盖物,11月底以前完成留种。
推广地膜覆盖。
带蔸的要尽量多带土;不带蔸的要使用快锹、利锄,尽量减少破损,且刀口必须用500倍液的托布津浸口消毒,以防长霉。
广西蔗糖产业分布特点【***县蔗糖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县蔗糖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县为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作出“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抢抓机遇,牢固树立“生态立市,绿色崛起”发展理念,制定了发展目标,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共享化发展、综合化利用、体系化服务”的理念,夯实蔗糖产业发展基础,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思路。
蔗糖产业是**县传统支柱产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企业增效。
近年来,****县通过抓好基地建设,推动原料发展和科学规划种蔗区域,统筹推进蔗区生态建设上做了很多文章,但是也存在很多的制约因素。
一、蔗糖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化运行机制不完善(1)长效的发展机制没有形成。
逐级政府都相应制定了蔗糖产业的发展目标,同时都进行了细化分解,但在正真落实上没有到位。
特别是到乡镇一级由于规划发展产业较多,而土地面积有限,导致产业争地较为突出。
如何通过科学确定甘蔗种植适宜区,来指导企业制定落实蔗区建设规划,蔗区建设规划经政府批准后确定为蔗区基本保护区,逐步退出水路难配套,单产难提高的低产、低质、低效的蔗区,通过面积稳定,在提高单产上做文章。
其次是由于蔗区80%以上都是旱地,坡度大,单产低,如何长效推进蔗区范围内的土地整治项目,通过“兴地睦边”等项目的开发,使“蔗水、蔗路”配套和以蔗区绿化建设为重点的中低产蔗园改造,从多渠道开辟水源,多方式建设水利配套设施,来提升蔗区水利化程度。
(2)甘蔗种植成本较高经济利益低,蔗农生产积极性不高。
随着农业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涨,粮食价格普遍回升,热区种植的咖啡、香料烟、冬早蔬菜、热带水果等大面积推广种植,产业争地现象突出,农产品价格也在大幅度上升。
劳动密集型的甘蔗虽然收购价格近几年来有所提高,但种蔗的比较利益呈下降趋势,特别是砍工费有的地方高达120吨,占甘蔗价格的四分之一,这样特别是对种植大户来讲更是难以承受,蔗农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部分蔗区甘蔗面积和产量呈现下滑趋势,****勐省糖业有限公司xxx/xxx榨季共入榨甘蔗545140.809吨,今年估产预计为480000吨,减产6万多吨。
广西蔗糖产业竞争力分析广西是中国重要的蔗糖生产基地,也是全国蔗糖产业的重要省份之一。
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和蔗糖产品高质量化的要求,广西的蔗糖产业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
本文将从广西蔗糖产业的资源优势、技术水平、市场需求和企业竞争力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广西蔗糖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
一、资源优势分析广西是我国最大的蔗糖产区之一,拥有丰富的蔗糖资源。
广西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适宜蔗糖作物的生长,尤其是南部沿海地区的气候更加适合蔗糖作物的生长。
根据统计数据,广西目前蔗糖种植面积已达到2000万亩以上,年产蔗糖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3。
这些丰富的蔗糖资源为广西蔗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技术水平分析近年来,广西蔗糖产业也在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加大科技投入,推动蔗糖产业的转型升级。
广西蔗糖生产企业不断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加强生产工艺的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产能效益。
广西还积极探索绿色生产技术,推动蔗糖产业向绿色、环保方向发展。
这些举措有效地提升了广西蔗糖产业的竞争力,也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市场需求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蔗糖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广西蔗糖产品主要销往国内外市场,国际市场的需求更加旺盛。
广西蔗糖产品不仅供应国内蔗糖产品市场,还出口到国际市场,受到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青睐。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和国际交流合作的加强,广西蔗糖产业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国内市场对高品质蔗糖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这为广西蔗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四、企业竞争力分析广西蔗糖产业的企业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
广西的蔗糖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企业产品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广西还积极推进蔗糖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大对蔗糖产业的投入力度,扶持和引导企业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广西糖蔗区域布局优势及增产增糖技术措施广西是中国糖蔗生产的重要地区之一,其糖蔗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前列。
糖蔗生产的区域布局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气候优势:广西地处亚热带和热带交界地带,拥有充足的照射和降雨资源。
这些气候条件为糖蔗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 土壤优势:广西多山地,地貌复杂。
其尤其是在地处底部的谷地内,会形成酸性、肥沃的黄壤。
糖蔗栽培需要肥沃的土壤,广西黄壤的性质,助力糖蔗的生长。
3. 水源优势:广西地处南海之滨,水资源十分丰富。
糖蔗需要大量的水分才能生长。
4. 农业区位优势:广西与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相邻,文化交流频繁,农业发展具有相通性,可以借鉴相邻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并拓展国际市场。
为了进一步提高广西糖蔗产量和糖分,需要采取多种有效的技术措施。
如下:1. 选优育优。
通过选用高产高糖品种,并尽量采用无性繁殖的方法进行育种,以提高糖蔗的产量和糖分。
2.合理施肥。
施肥是提高糖蔗产量和糖分的重要手段。
肥料的种类要合理选择,施肥的时间和方式也要注意,以保证营养充足,提高产量和品质。
3. 促进光合作用。
糖蔗生长的关键是光合作用,通过合理修剪、轻度损伤、提高株高等方法,可以促进糖蔗的光合作用。
4.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是在糖蔗生长期间产生的主要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预防,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保证糖蔗的健康成长和糖分的合理利用。
总之,广西糖蔗区域布局优势和增产增糖技术措施的运用,为广西糖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支持。
只要认真运用好这些策略,就可以更好地提高广西糖业的产量与品质,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1 / 8 广西甘蔗种植业及糖业概况 一、蔗糖业在农村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001年,我国糖料播种面积165.4万公顷,糖料总产8656万吨,面积比1991年减少了29万公顷,而总产却增加了238万吨;2001/02榨季食糖总产820万吨,同比增加29万吨,其中蔗糖所占比重由1991年的79%增加到90%左右。食糖总产居巴西、印度之后位列世界第三大生产国。
蔗糖业已成为南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2001年全国制糖行业总产值约250多亿元,其中糖料产值约170亿元。广西近年来蔗糖工业总产值达110亿元以上(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2.09%、占轻工业产值的28.49%,年上缴税收12亿元,农民甘蔗收入近60亿元,涉及农村人口2600万人,有28个国家级贫困县的450万人通过种蔗脱贫。云南每年蔗糖产值40多亿元,农民甘蔗收入25亿元,涉及600余万蔗农,“八五”以来,全省73个贫困县中有24个县的200万贫困人口靠发展蔗糖生产脱贫致富。甘蔗主产县(市)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中,有30%-70%来源于蔗糖业。因此,甘蔗生产对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人口、稳定地方政权、促进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疆、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等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蔗糖业生产现状 (一)产区布局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东南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结构调整,我国甘蔗生产布局逐渐向西部地区转移。2001年广西、云南、雷州半岛等西部蔗区甘蔗种植面积占全国的糖料面积比重由1991年的34.6%增加到53.8%;其蔗糖产量1991年占全国的47.3%,1996年上升至62.2%,2001年达到79.3%。我国最大的蔗糖基地广西甘蔗年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公顷以上,蔗糖产量占全国的40%以上。
2005-2010年榨季广西食糖产量 (单位:万吨)
制糖期 05/06 06/07 07/08 08/09 09/10 11/12
全国总产量 881.5 1199.41 1484.02 1243.12 1073.83 1045.42
广西产量 537.7 708.6 937.2 763 710.2 672.8
(二)品种生产水平 建国以来,我国甘蔗生产经历了三次品种更新,国家和各省共审定了百余个甘蔗品种。“六2 / 8
五”以来审定了约60个品种,其中桂糖11、粤糖63-237、粤糖57-423、赣蔗8、川蔗8、闽糖70-611等20多个品种先后成为我国的主栽品种,累计推广5000多万亩,取得了上百亿的经济效益。但自育品种在综合性状方面始终未能取代引进品种,六、七十年代的F134、Nco310、Co740、CP49-50,八、九十年代的ROC10、F172、ROC16等都在国内大面积推广,年种植面积有的达到百万亩甚至几百万亩,已逐渐成为各地主栽品种。
我国甘蔗平均单产已从1995年的58.5吨/公顷增加到2001年的63.5吨/公顷,超过世界平均水平(60吨/公顷);单产水平在地区间分布不平衡,福建、广东单产超过75吨/公顷,广西63吨/公顷,云南56吨/公顷,而海南只有45吨/公顷。广东遂溪县已连续十年平均单产超75吨/公顷,甘蔗蔗糖份达13.5%,面积、单产、总产、产糖量三项指标均居全国县级同类型蔗区之首;广西平均单产63吨/公顷,比1990年的47.5吨/公顷提高了33.7%,而滇西南蔗区平均单产60吨/公顷以下,占总面积80%的旱地平均仅52.5吨/公顷,干旱是影响我国主产区糖料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此外,我国各主产区品种单一化、熟期单一化十分严重,加之长期连作,甘蔗黑穗病、花叶病和宿根矮化病已成为我国蔗区危害最严重、最普遍的病害。据调查,华南各地尤其是广西旱地甘蔗的黑穗病发病率普遍达到20%,花叶病的发病株率达到30%以上,每年造成数以亿计的经济损失。
(三)加工能力及水平 2000年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对我国糖业进行史无前例的结构调整,国家拿出120多亿资金关闭破产150家制糖企业,全国糖厂由539家减少到359家,保留制糖能力780万吨,其中甘蔗和甜菜糖厂分别为340家和19家、制糖能力分别为695万吨和85万吨,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海南、新疆、内蒙和黑龙江等省区。2000/2001制糖期全国开工糖厂数为330家,其中甘蔗糖厂282家,甜菜糖厂48家,广西、云南、广东居前三位,分别有98、84、45家开工制糖。
(四)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一是生产条件较差。我国甘蔗生产的自然环境较恶劣,基础设施条件差,多种植在干旱、瘠薄的“望田天”,甚至是30o的坡地,旱灾为害突出。广西蔗区有效灌溉面积60万亩,还占不到8%,云南有水利灌溉的高产蔗区约50万亩左右,仅占总面积的14.4%,相比之下泰国有灌溉条件的蔗田占45%,巴西占50%,澳大利亚昆士兰为55%。
二是生产规模较小。我国户均甘蔗种植面积0.4公顷,澳大利亚农场规模大多在30-250公顷,平均80公顷,泰国每户蔗农的种植面积达25公顷,巴西户均40公顷。我国糖厂甘蔗平均日处理量为1300吨,仅是国外一般规模的1/8-1/5,其中日处理量超过4000吨以上的糖厂不到30家,而国外糖厂一般都在8000吨以上。
三是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我国甘蔗平均蔗糖分13.12%、平均产糖率10.5%、吨糖耗蔗量9.35吨,而澳大利亚平均蔗糖分15.43%、平均产糖率13.58%、吨糖耗蔗量6.8-7.2吨,我国甘蔗单位面积产糖量仅为巴西、美国的76%、澳大利亚的56%。我国糖厂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出糖率低,含糖率为13%的甘蔗,加工的出糖率仅为10%多一点,即使是规模大、设备相对先进的企业出糖率也只有11.7%;我国日榨3000吨甘蔗规模的糖厂职工平均达600人以上,是国外同规模厂的3-10倍;工人人均年产糖10-20吨,与国外的2003 / 8
吨/年?人相差10-20倍;制糖煤耗是发达国家的两倍以上,制糖耗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10倍;澳大利亚从1979年开始就实现了收获机械化,巴西、古巴的机械化收获率分别达到50%和72%,而我国仍处于手工收获阶段,吨蔗收获费用35-40元,占甘蔗售价的1/4,收获支出是实行机械化收获的6.7倍,甘蔗成本占制糖总成本的比例高达75%,比其他主产国高出10个百分点。
四是企业的财务费用过高。我国80年代后期建的糖厂,由于资本金不足,基本上是靠银行贷款修建,负债率一般都在80%以上。至1998年底,制糖行业资产负债率达87.84%,其中资产负债率高于80%的企业占46%,高于120%的占14%,而国外糖厂均在50%以下。因此,我国许多糖厂平均吨糖的财务费用在200元以上,1995-1999年制糖企业累计亏损额近100亿元,此后经结构调整,行业总体效益有所回升,2000/01榨季全国食糖企业实现利润19亿元。
由于以上原因造成我国制糖成本偏高。巴西、澳大利亚和泰国是世界上三大蔗糖出口国,原糖成本分别为6.5美分/磅、7美分/磅、8.5美分/磅,折合为白糖为人民币1264-1652元/吨。而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制糖成本在2700元/吨左右(甜菜糖在3000元左右)。
三、蔗糖业发展的市场前景 (一)国内市场需求 食糖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既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我国现为世界第五大食糖消费国,但人均消费水平仅6.7公斤,相比之下,世界平均水平为21.66公斤,亚洲为24公斤,发达国家甚至高达50-60公斤。食糖消费水平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糖精超量超范围的滥用。据统计,我国糖精年内销量达到1万吨左右,按400-500倍的甜度当量计算,相当于400-500万吨食糖。如果加上1995-1999年年均770万吨食糖产量,“九五”期间我国糖的年消费量相当于1170-1270万吨,人均消费甜味品实际已达到10公斤。200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提出,到2010年我国人均年食糖摄入量为9公斤,加上工业用糖,全年食糖消费总量预计为1400万吨,若进口承诺195万吨成为现实的进口量,则国内食糖产量应达到1200万吨以上。因此,今后十年如能有效禁止糖精的使用,则我国食糖生产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国际市场供需关系 据国际有关糖业机构预测,2001/2002年度世界食糖产量为1.319亿吨,较2000/2001的1.293亿吨增加260万吨;消费量为1.325亿吨,同比增210万吨;预计库存量5990万吨,同比增40万吨,为历史最高记录,库存/消费比为46%,远大于27%的正常水平。国际糖价在2001/02榨季糖价下跌27%的基础上,预计2002/03年将继续下跌7%,国际原糖价格可能在每磅6美分左右。按照20%配额内关税(到2004年降至15%),当国际市场原糖价格8美分/磅时,每吨原糖进口加工为白糖的生产成本折合人民币约为3000元(17%的增值税、运距最短的泰国到我国每吨糖运费17美元、7%的损耗、贷款利息、装卸费等),价格每上涨或下降1美分,每吨进口糖生产成本变化300元。因此,在国际原糖价格6美分/磅时,每吨进口原糖加工为白糖后的生产成本为2400元,比国内价格低200-300元,预计配额内食糖数量可能变为现实的进口量,约占我国食糖消费总量的15%。 4 / 8
(三)我国蔗糖业发展潜力 从我国甘蔗生产和其他农产品的竞争力比较来看,1991-1997年甘蔗的比较优势度稳定在0.84-0.91之间,比其他农产品生产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同时资源配置效率有所上升,生产的社会净效益从1991年的0.34元/公斤增加到1997年的0.86元/公斤。从有效保护率看,中国农产品的有效保护率1993年得到普遍提高,到1997年多数处于正保护状态,但甘蔗仍处于负保护,有效保护率一般为-71%--88%,意味着甘蔗的潜在国际竞争力将随着有效保护的提高而增强,甘蔗与其他农产品相比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我国甘蔗生产通过改善生产条件,应用优良品种,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制糖企业通过体制改革,减员增效,提高管理水平,可望使我国在2010年甘蔗单产达到每公顷75吨以上,产糖率达到13.3-14.0%,吨糖耗蔗量下降到7.5吨,则保持现有栽培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年产蔗糖可达1034万吨,加上甜菜糖150-170万吨,则可满足国内需求。我国原料蔗收购费用占吨糖成本的70%以上,每吨甘蔗的农业成本为140至150元(包括蔗种、种植、肥料、砍蔗人工费等)。如果甘蔗单产能够提高到75吨/公顷,每吨蔗的农业成本可以降到117至125元,农民承受甘蔗降价的能力将大大增强,甘蔗收购价格可以降至每吨150元左右,食糖含税生产成本可以控制在每吨2500-2600元,则通过发展国内生产替代进口的可能性增大,我国食糖供求的回旋空间就更大。所以从动态看,我国糖业正处于一个复苏和即将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糖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我国糖业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与传统发达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