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 格式:wps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3
简述老舍创作的主要成就老舍,原名舒庆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创作涉及小说、戏剧、散文等多个领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本文将从老舍创作的主要成就入手,对其作品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
一、小说方面1.《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是老舍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也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以贫苦工人骆驼祥子为主人公,描写了他在社会底层挣扎求生存的艰辛历程。
通过对祥子命运的揭示,老舍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真实情况,并传递出强烈的社会批判意味。
2.《茶馆》《茶馆》是老舍另一部重要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
这部小说以一个北京茶馆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内外各种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上各种阶层、各种性格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状况。
这部小说在揭示当时社会现实的同时,也表现了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二、戏剧方面1.《骆驼祥子》除了小说,《骆驼祥子》还被改编成了著名的话剧。
这部话剧于1958年在北京首演,一经上演便引起轰动。
它不仅保留了原著中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更通过舞台表演将这些元素生动地呈现出来。
这部话剧不仅是老舍戏剧创作中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2.《雷雨》《雷雨》是老舍另一部著名的话剧作品。
它以一个普通家庭为背景,通过对家庭成员之间复杂关系和各自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上各种矛盾冲突和人性弱点。
这部话剧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并被誉为“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
三、散文方面1.《丰乳肥臀》《丰乳肥臀》是老舍的一部重要散文集。
这部作品以老舍的家庭为背景,通过对家族历史和亲人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上各种矛盾和变化。
这部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具有创新性,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2.《茶馆杂记》《茶馆杂记》是老舍另一部著名的散文集。
这部作品以老舍在北京茶馆中观察到的各种人物和事件为素材,通过对这些素材的整理和加工,呈现了当时北京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是文人墨客对知识的渴望,是文人抒展才华,是实现远大抱负人的渴望。
《滕王阁序》让王勃一举成名,尽情抒发沉郁顿挫的感慨之情。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课文内容梳理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虽是一个粗人,然而质朴、善良、热心。
鲁迅深情地抒写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真挚的怀念。
杨绛的《老王》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李森祥的《台阶》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
北宋欧阳修所著的《卖油翁》是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
其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通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
二、单元字词汇总9.阿长与《山海经》惶huáng急:恐惧,慌张。
诘jié问:追问,责问。
疮chuāng疤bā: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痂。
比喻痛处、短处或隐私。
渴kě慕mù:迫切地希望,殷切盼望。
絮xù说:絮絮叨叨地说。
霹pī雳lì:又急又响的雷,这里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孤gū孀shuāng:寡妇。
疏shū懒:懒散而不习惯受拘束。
倘tǎng使shǐ:假如,如果。
惧jù惮dàn:害怕,畏难,畏惧。
憎zēng恶wù:憎恨,厌恶。
震悚sǒng: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粗拙zhuō:粗糙低劣。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
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
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情有可原:根据实情,有可以原谅的地方。
老舍的小故事20字以内(原创版4篇)目录(篇1)1.老舍的小故事简介2.老舍的小故事的主要情节3.老舍的小故事的主题思想4.老舍的小故事的意义和价值正文(篇1)老舍是一位中国著名作家,他的小故事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小男孩,他总是喜欢做些奇怪的事情,比如在树上睡觉,吃石头等等。
但是,这个小男孩最终发现了自己的天赋,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画家。
目录(篇2)1.引言2.老舍的生平简介3.老舍的文学作品及其影响4.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5.结语正文(篇2)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老舍出生于1899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戏剧等。
其中,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中国社会现实的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老舍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世界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海外广受欢迎。
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他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而且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目录(篇3)1.老舍的小故事简介2.老舍的生活背景和写作风格3.老舍的小故事的主要内容4.老舍的小故事的文学价值5.结语正文(篇3)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
老舍出生于1899年,成长于北京,他的作品多以北京为背景,描绘了北京这座古老城市的生活和人文景观。
老舍的写作风格朴素自然,语言幽默生动,深受读者喜爱。
老舍的小故事是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叫张大民的普通百姓的生活故事。
故事中,张大民一家四口人,生活并不富裕,但他却有着一颗善良、乐观的心。
他乐于助人,关心家人,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他总是能够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
老舍的小故事通过张大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展现了北京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和人文精神。
《骆驼祥子》阅读指导一、作品简评《骆驼祥子》用同情的笔触描绘出这样一幕悲剧: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京,一个勤劳、壮实的底层社会小人物——祥子怀着发家、奋斗的美好梦想,不顾生活的万千磨难努力地生活,却最终为黑暗的暴风雨所吞噬。
它揭示了当时“小人物”的奴隶心理和希望的最终破灭。
随着主人公祥子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祥子熄灭了个人奋斗的最后一朵火花。
这是旧中国老北京贫苦市民的典型命运。
《骆驼祥子》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结构紧凑,笔触严谨;2、心理描写丰富多变,细腻深刻;3、“京味儿”描写真实生动,亲切随和。
语言上的京腔京调简洁朴实、自然明快,北京口语更凸显了人物特色。
《骆驼祥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特殊位置。
“五四”以后的新文学,多以描写知识分子与农民生活见长,很少有描写城市贫民的作品。
老舍的《骆驼祥子》,则打破了这种局面,以城市贫民生活题材的视角,拓展了新文学的表现范围,为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因此,《骆驼祥子》,奠定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从《骆驼祥子》开始,老舍才真正地为中国现代小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传世的贡献,而这种贡献的突出表现就在于他所创立的独特的文体风格(或称“文学风格”)——“北京味儿”,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京味小说”。
《骆驼祥子》真切地体现了这种“北京味儿”,并由此为“北京味儿”确立了基本特征,那就是:第一,用北京话写北京人和北京事;第二,写出浓郁、多彩的北京风土习俗、人情世态;第三,写出时代、民族、历史等文化传统的积淀在北京人精神、气质、性格上所形成的内在特征。
二、名著梗概祥子来自乡间,带着中国农村破败凋敞的大背景,也带着农民的质朴和固执。
当他认准了拉这一行,他就成了“车迷”,一心想买上自己的车。
凭着勤劳和坚韧,他省吃俭用,花了三年的时间,他终于实现了这个理想,成为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一起”)。
但当时中国军阀混战的社会环境,不容他有丝毫的个人幻想,不到半年,他就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掳走,失去了洋车,只牵回三匹骆驼(“一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导读(一)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
他一生写了约计800 万字的作品。
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 余种文字出版,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
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
(二)作品简评《骆驼祥子》用同情的笔触描绘出这样一幕悲剧: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京,一个勤劳、壮实的底层社会小人物——祥子,怀着发家、奋斗的美好梦想,不顾生活的万千磨难努力地生活,却最终为黑暗的暴风雨所吞噬。
它揭示了当时“小人物”的奴隶心理和希望的最终破灭。
随着主人公祥子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祥子熄灭了个人奋斗的最后一点火花。
这是旧中国老北京贫苦市民的典型命运。
《骆驼祥子》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结构紧凑,笔触严谨;心理描写丰富多变,细腻深刻;“京味儿”描写真实生动,亲切随和。
语言上的京腔京调简洁朴实、自然明快,北京口语更凸显了人物特色。
《骆驼祥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特殊位置。
它以城市贫民生活题材的视角,拓展了新文学的表现范围,为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因此,《骆驼祥子》奠定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从《骆驼祥子》开始,老舍才真正地为中国现代小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传世的贡献,而这种贡献的突出表现就在于他所创立的独特的文体风格(或称“文学风格”)——“北京味儿”,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京味小说”。
(三)内容简介祥子来自乡间,带着中国农村破败凋敝的大背景,也带着农民的质朴和固执。
当他认准了拉车这一行,他就成了“车迷”,一心想买上自己的车。
骆驼祥子备考手册答案考点周练一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以现实主义的笔法与悲天悯人的情怀,塑造了祥子、虎妞等一批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拥有重要地位。
歌剧版《骆驼祥子》是国家大剧院第五部原创中国歌剧,创作过程历时三年,是国家大剧院联手作曲家郭文景、编剧徐瑛、新锐导演易立明,集成创作打造的一部充满地域风韵的老北京经典题材作品。
1、祥子就是老舍的长篇代表作《__________》中的一个人物形象。这部作品描绘源自农村的纯朴强壮的祥子,至北平经商创业,_____次买车又______次丧失,并终于邪恶至生活的谷底的故事。__________,就是这部小说的基本线索,与祥子有著密切关系的女主人公就是_______。
2、《骆驼祥子》是作者 最钟爱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 ________的辛酸故事。 3、《骆驼祥子》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曲折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祥子源自农村,他 ________,祥子最小的梦想不过就是 。但是他的期望一次又一次幻灭,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失利收场。至小说结尾,祥子已经变为_________了 。
4、《骆驼祥子》还写了其他各色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____ ,大胆泼辣而有点变态的 ____ ,一步步走向毁灭的____ 以及大学教授曹先生和他所受的政治迫害等等。
5、《骆驼样子》通过描绘正直不好弱的青年车夫祥子由期望、失利、绝望至恐惧,最终____ 的悲惨遭遇,揭发了 ____ ,抒发了____ 诚挚同情,抨击了____ 。
骆驼祥子练习题答案 1、《骆驼祥子》、三、三、祥子与车、虎妞 2、老舍(人力车夫)旧北京人力车夫 3、老实、强壮、勇敢、自尊心不好弱、吃苦耐劳等;具有一辆自己的车;麻木、穷困潦倒、凶残、不好吃亏、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4、刘四 虎妞小福子 5、邪恶成城市垃圾 黑暗的旧社会对劳动人民的压制和奴役 对劳动者的 贪婪肤浅的个人主义。
老舍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他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他对文学创作的主要影响:
1.独特的文学风格:老舍的文学风格独特,他的作品语言质朴自然,
富有生活气息,善于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和社会风貌。
这种风格在当时的中国文学界具有鲜明的个性,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反映社会现实:老舍的作品紧密关注社会现实,通过对底层人民生
活的描绘,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不公,唤起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这种关注现实的创作态度,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3.塑造典型人物:老舍擅长塑造典型人物,他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种塑造典型人物的方法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进了人物塑造的多样化和深入化。
4.推动文学现代化:老舍积极推动文学现代化,他主张文学应该与时
俱进,反映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
他的作品在语言、结构、题材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尝试,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总之,老舍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的文学风格、创作态度、人物塑造和文学现代化思想等方面都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骆驼祥子》名著导读教学设计课题《骆驼祥子》名著导读主备人乌兰图雅审核人使用人教学目标1.制定计划,通读全文。
2.通过精彩片段,反馈阅读成果。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二,阅读计大屏幕展示:1、《骆驼祥子》是老舍三十年代的优秀代表作,它是一幅社会风情画,一杯人生百味酒。
播放《骆驼祥子》电影片段激发阅读兴趣。
2、简介作者及其作品老舍(1898—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
主要作品有小说《二马》、《老张的哲学》、《猫城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以及话剧《茶馆》等。
课件出示制定的阅读计划。
《骆驼祥子》共24章,约22万字。
由于倾听做笔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补充文学常识划三,反馈活动四.总结现在处于寒假期间,所以建议大家利用两周时间完成这本名著的阅读。
具体阅读时间与进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安排。
活动一:精彩故事汇《祥子与骆驼的故事》《祥子与虎妞的故事》《祥子与而福子的故事》《祥子与车的故事》…….活动二评议书中人,《生活俘虏—祥子》《强不过命—虎妞》《勇者—二福子》《孤独者—刘四爷》……活动三梳理祥子的三起三落买车经历资金来源第一次自己拉车所得第二次卖骆驼及拉车攒钱第三次虎妞出资对祥子的命运进行改写。
专题探究:探寻悲剧原因读完全书,祥子最终走向毁灭的命运悲剧无疑会给你强烈的震撼。
到底是什么力量毁灭了这个曾经生机勃勃的人?悲剧的原因何在?请你带着思考精读一些章节,并查找资料,写下你的探究结果,然后和同学就此做一次深入的讨论。
祥子的悲剧命运不是个人的、家庭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那么,造成了祥子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一、客观原因(一)使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祥子最初的愿望仅仅是拥有一辆车,而最纯朴、最低的要求却一再受到了那个社会的愚弄,变成了祥子此生难以实现的奢求。
祥子历尽艰辛,饱尝折磨,三起三落,欲独立自主而终不可得。
(二)车厂主女儿虎妞对祥子的诱骗和畸形的夫妻关系祥子在这场婚姻中始终被动地承受着,虎妞对他的纠缠,让他无法摆脱。
从小说《骆驼祥子》看老舍的艺术风格《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以现实主义的笔法与悲天悯人的情怀,塑造了祥子、虎妞等一批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拥有重要地位。
老舍的作品素以“京味儿”、简洁、幽默而著称于世,这种鲜明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他的作品卓尔不群,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立起了一块丰碑。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作家除了保持他一贯的艺术特点外,因为选择题材的角度和艺术处理方式的某些变化,又表现出了一些新的艺术风格。
在“京味儿”、简洁、幽默之中,平添了严峻、深沉和朴实的艺术格调。
一、严峻、深沉是《骆驼祥子》在艺术格调上的新的特点。
这同老舍以前写的《老孙的哲学》《赵子曰》《离婚》等作品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艺术格调上的差异,同作家对生活的认识的加深和对幽默看法的变化有关,使作家从新的角度选取题材和处理题材。
《骆驼祥子》以一个车夫一生的沉浮的命运,写出了一个劳苦社会,这在老舍的创作中以及在新文学史上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突破。
作家对北京市民生活的精细描绘,为新文学在表现城市劳动群众生活方面,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正如樊骏在《论〈骆驼祥子〉的现实主义》一文中指出的那样:“把城市底层社会这个不怎么为人们熟悉的世界,把城市贫民这个常常为人们忽视的社会阶层的命运,引进艺术领域,并且取得了成功——就这方面看,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作用,有些类似狄更斯之于十九世纪中期的英国文学,陀思妥耶夫斯基之于同一时期的俄国文学… … ”这种评价对老舍是相宜的。
从一个人力车夫的内心状态观察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从他一生的悲苦生活反映出劳苦社会、贫苦市民穷困的生活全景,《骆驼祥子》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重大的开创意义。
人力车夫作为社会底层群众的一部分进入短篇小说的领域,有鲁迅的《一件小事》,有郁达夫的《薄奠》,而在长篇小说中成为主人公,唯有老舍的《骆驼祥子》。
在老舍以前的长篇小说中虽然也有人力车夫的形象,但只作为陪衬人物,而作家对他们的看法往往是片面的,过多地嘲笑与戏弄他们的弱点,将他们说成“人形而兽面”,而作家所赞扬的那些具有“侠气”、不同凡响的车夫,也不具有典型意义。
简述老舍小说的创作特点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
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而这一切又都是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
老舍小说的创作特点主要有:(1)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
他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
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
(2)老舍的作品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基本主题。
但除了特定时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创作中,反帝的主题和内容不多。
老舍的作品对此则常有明显表现。
他的第一篇习作《小铃儿》,通过小学生带有稚气的行动,表达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民族意识。
在这以后,老舍写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作品,还有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的作品。
后期作品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
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使他的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达到新的思想高度。
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是老舍的高贵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宝贵的精神遗产。
(3)老舍从现代口语中创造了便于反映现代生活、表达现代人心理活动的现代白话他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中汲取和提炼文学语言。
老舍的文学常识中国的文学家、剧作家老舍(1899-1966)是一位出众的思想家,他的作品大量涉及戏剧、小说、散文、和诗歌,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反映出民间生活,带有浓厚的社会敏感性,努力探讨关于人们通过劳动获取自由生活、改变自身境遇的主题。
老舍的文学常识可分为三个方面:认知、态度和表现。
认知方面,老舍的文学常识凝聚着丰富的知识,他深谙诸多古典和近代文学作品,颇有渊博。
他在阅读中摸索出具有真实感的文化现实主义文学题材。
同时,老舍也受到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他在审视立场上采用了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但也受到群众文学及小说家们的有效影响。
他还借鉴了布尔加斯的现实主义技法,他的文学成就对后世文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态度方面,老舍以脚踏实地的文学观点,勇于表达自己深刻的社会观点。
他在文学创作中勇于表达自己对社会事物的理解,以及对社会改变的追求。
他将社会所需的统一、和谐以及正义等深刻的观点放入其文学作品中,开展了社会认识的大胆探索。
表现方面,老舍的文学常识更显得鲜明。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提取文学题材,将人们具体的生活故事展示的自然真实。
他的文学作品反映出普通百姓的生活,展示了百姓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种种挑战。
老舍的文学作品不仅画面生动,描写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表达了深刻的社会哲理。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老舍的文学常识丰富、多元,他的思想受众广泛,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理性发展。
老舍的文学常识使他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员,他的精神也影响到了大量文学家。
老舍以自己的文学常识,把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份深远的精神礼赋。
双重遗弃下的末世作家老舍的开题报告尊敬的指导老师,我选择了末世作家老舍作为我的研究对象,并打算从双重遗弃的角度来探讨他的创作。
以下是我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老舍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涵盖了小说、剧本、随笔等多个领域,深受读者和评论家的喜爱。
然而,老舍的创作生涯也饱受生活中的双重遗弃:一方面,他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长期感受到孤独和无助;另一方面,他的一些作品在文学界也遭到了批评和强烈反感。
通过对老舍的作品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创作动机和特点,进一步认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些问题。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1. 分析老舍双重遗弃对其创作的影响,探讨其在文化与社会背景下的文学追求和个人经验的交错。
2. 通过比较论述老舍与其他文学经典、以及其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探究其在文学界中的地位和影响,分析其作品的时代性与普遍性。
3. 通过对老舍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的分析,探究其作品的深层文化、历史和社会内涵。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本研究将采用文学理论分析和历史研究的方法来揭示老舍的作品中所包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 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及其创作受到的社会和文化影响。
2. 分析老舍在小说、剧本、随笔等不同文学类型中的代表作品,探究其各自的主题和文学特点。
3. 研究老舍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等要素,进一步揭示其文化、历史和社会内涵。
4. 将老舍作品与其他文学经典作品进行比较研究,评估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四、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老舍的创作思路和文学追求,探究他的作品在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的复杂内涵,以及他在今日中国文学界中的地位和意义。
同时,本研究也对于当前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和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七】⼈教版新版七年级下册语⽂第三单元梳理及答案第三单元梳理⼀、课⽂内容梳理本单元课⽂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
鲁迅先⽣的《阿长与〈⼭海经〉》所追忆的保姆,虽是⼀个粗⼈,然⽽质朴、善良、热⼼。
鲁迅深情地抒写了对这位劳动妇⼥真挚的怀念。
杨绛的《⽼王》写⾃⼰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李森祥的《台阶》以农民的⼉⼦作为故事叙述者,叙述⽗亲为盖新屋⽽拼命苦⼲的⼀⽣,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不懈努⼒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彩。
北宋欧阳修所著的《卖油翁》是⼀则写事明理的寓⾔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巧”“实践出真知”“⼈外有⼈”的道理。
其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通过长期反复苦练⽽达⾄熟能⽣巧之境。
⼆、单元字词汇总9.阿长与《⼭海经》惶huáng急:恐惧,慌张。
诘jié问:追问,责问。
疮chuāng疤bā: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痂。
⽐喻痛处、短处或隐私。
渴kě慕mù:迫切地希望,殷切盼望。
絮xù说:絮絮叨叨地说。
霹pī雳lì:⼜急⼜响的雷,这⾥指作者受到了极⼤的震撼。
孤gū孀shuāng:寡妇。
疏shū懒:懒散⽽不习惯受拘束。
倘tǎng使shǐ:假如,如果。
惧jù惮dàn:害怕,畏难,畏惧。
憎zēng恶wù:憎恨,厌恶。
震悚sǒng:⾝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颤动。
粗拙zhuō:粗糙低劣。
⾯如⼟⾊:脸⾊跟⼟的颜⾊⼀样,没有⾎⾊。
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
⽐喻对⼈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情有可原:根据实情,有可以原谅的地⽅。
掳lǔ:俘获,抓获。
莫名其妙:没有⼈能说出其中的奥秘。
形容事情很奇怪,使⼈不明⽩。
名,说出。
10.⽼王攥zuàn:⽤⼿抓住或抓稳。
翳yì:眼⾓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惶h uáng恐kǒng:惶惧,惊恐。
老舍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
“京味”作为老舍独特的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这画卷所充溢着的北京味儿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这和老舍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分割不开。
1899年老舍生于北京。
全家住在大杂院靠母亲替人洗衣裳老舍做活计维持生活。
大杂院的日常生活,使他从小就熟悉车夫、手工业工人、小商贩、下等艺人、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深知他们的喜怒哀乐。
大杂院的艺术熏陶,使他从小就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传统艺术,为它们的魅力所吸引。
他从这样的环境中,接受了与现代中国大多数作家不同的生活教育和艺术启蒙。
形成了老舍独特的京味特点。
老舍京味在文中的体现
老舍小说中北京方言的运用,展现了老舍语言的本色和北京的内在文化神韵,以及北京语言的活泼生命力。
老舍又对生活语言进行了创造性的加工和运用,“把形形色色的人物语言通俗朴实、生动鲜明、“京味”十足“把白话的真正香味烧出来”这也恰恰体现了其“京味儿”特色。
,比如写祥子穷途末路,病体奄奄地为人家作丧事时“在马路边上缓缓的蹭”曹先生家的女佣称赞祥子是“老实巴交”,《牛天赐传》中的“闹油”都是取自北平人的唇舌,又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教养,老舍的作品叙述语言多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长短句的精心配置与灵活调度,在老舍手里、俗白、清浅的北京口语显示了魅力和光彩。
老舍小说中的北京方言的运用大多不用生僻字,多用北京的俗语、口语。
在《骆驼祥子》中老舍描写北京的雨天:“北京远处一个红闪,像把墨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
风小了,可是利艘有劲,使人颤抖。
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道怎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的等着点什么。
又一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灰尘??。
”老舍用北京的白话写的,没有一个生僻字眼。
这段文字却是有声,有色,有景,有情的语言,带着本土的气息,写出活泼的生命力。
老舍的小说大部分是写北京。
在北京长时间的生活,让老舍也融入了北京的过节特色之中,理所当然,在作品中少不了对北京节令习俗的描写。
在《四世同堂》中, 出色地追忆了北京的节日特点。
作品中写道, 北京人过端阳节时,“家家必须用粽子、桑葚、樱桃, 供佛”。
较殷实人家还要吃“五毒饼”。
因此, “在往年, 到了五月初一和初五, 从天亮, 门外就有喊:`黑白桑葚大樱桃' 的,一个接着一个, 一直到快吃午饭的时候, 喊声不断。
再有, 到处是卖粽子的。
“人们只有照着自己的文化方式——像端阳节必须吃粽子、樱桃与桑葚——生活着才有乐趣。
”老舍在写这部反映北平沦陷后市民生活的作品里, 用了很多篇幅回忆北京的风情民俗,是因为,在这里面倾注了流亡异地的老舍对故乡北京深切的思念。
老舍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制而不雕琢。
其所使用的语词、句式、语气以至说话的神志气韵,都有他独特的体味和创造,又隐约渗透着北京文化。
这也是“京味”的重要表现。
老舍称得上“语言大师”,他在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创造与发展上,有着突出的贡献。
那么,是什么使得老舍如此爱用京味的语言写出手中的文章呢?是北京,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创作,而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又是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甚至成为一种文化史象征,一说到北京文化,就不能不联想到老舍的文学世界。
描写他。
”这些话语充分表达了老舍对于北京文化熟记于心,他对北京文化的念念不忘。
正是老舍对于北京文化有着深刻的见解,所以才能在文章中以文字抒发出那浓浓的北京味。
而这北京味,也是老舍作品吸引了众多人的原因之一。
北京文化在老舍的笔下得到深远的传播,而老舍也因对北京文化特殊的厚爱而深受北京人的喜爱和他人的追捧。
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中明显透露出北京地方文化的一些特色,反映出他对北京风土人情、建筑、人物掌故、北京话等各方面都非常熟悉,他把这些地方文化与文学艺术巧妙结合,形成了老舍式北京文学。
下面,让我们从老舍作品中对北京文化不同部分的描写来展开探讨:
“京味”作为小说的风格氛围,又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方面。
北京长期作为皇都,形成了特有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习惯,以及与之相应的审美追求,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抚幼的老“规矩”,生活态度的懒散,苟安,廉和,温厚等等。
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于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
这不仅是一种习俗,更表现了一种“文化性格”。
老舍的语言艺术也得力于他对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文艺的热爱与熟悉。
他大量加工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
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制的美(这也是北京文化的特征),写出“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