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中文)2013欧洲麻醉学会(ESA)围手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
- 格式:pdf
- 大小:534.28 KB
- 文档页数:19
ESA发布围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欧洲麻醉学会(ESA)近期发布了“围手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旨在对现有证据进行评估,为临床应用提供建议。
欧洲麻醉学会(ESA)近期发布了“围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旨在对现有证据进行评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相关内容发表在2013年6月出版的《欧洲麻醉学杂志》(Eur Anaesthesiol)上。
过去20年间,关于围术期输血策略的研究证据显著增加。
这些证据不仅反映了输血医学的复杂性,也体现了输血替代方法的发展,以及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上围术期输血实践的巨大进步。
因此,迫切需要更新输血指南,以使医务工作者与时俱进地利用研究证据。
ESA指南工作组通过3种方法对已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
① 2010年12月,ESA指南工作组采用“麻醉”、“手术”、“出血”等术语对MEDLINE和荷兰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近10年来发表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检索。
② 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针对需要较多数据的研究领域,对MEDLINE和Embase进行了更详细的检索。
③对麻醉干预的系统综述进行了更广泛的检索。
共纳入2 686篇文献。
采用评估、进展和评价分级系统(GRADE)制定了“围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
该指南旨在对现有证据进行评估,为临床应用提供建议,指导临床医师采用安全、具成本效益的策略,最大限度减少围术期严重出血及保存血液。
该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通过了解患者情况和实验室检查,鉴别围术期出血风险增加的患者;采取策略,纠正术前贫血及微循环和大循环(macrocirculation)失衡,优化患者对出血的耐受程度;采取恰当的促凝干预策略,以减少出血量,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医疗费用。
该指南主要就以下方面提出了建议:凝血状况评估该指南建议,在进行手术或有创操作之前,使用结构化的患者访视法或问卷法了解患者的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及详细用药史(1C)。
该指南建议,对于择期手术,与进行常规凝血试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小板计数]相比,通过标准化调查问卷了解患者的出血史和用药史更可取(1C)。
ESC/ESA 非心脏手术心血管疾病评估及防治最新指南(全文)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与欧洲麻醉学会(ESA)联合发布了非心脏手术中心血管疾病(CVD)的评估及防治的最新指南。
该指南汇集当今欧洲医学界非心脏手术方面的最新进展,同时继承了已往指南的合理内容, 是为内科及相关医师对进行非心脏手术的患者术前、围手术期及术后管理制定。
以下为ESC/ESA 非心脏手术CVD 评估及防治最新指南要点概述,指南对治疗的建议以国际通用方式表示:建议分类:I级推荐某种治疗或措施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II级推荐某种治疗或措施的有用性和有效性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的观点;IIa级推荐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IIb级推荐有关证据和(或)观点不能充分说明有用和(或)有效;III级推荐已经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某诊疗措施无用和无效,并在有些病例可能有害。
证据级别:A级证据数据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B级证据数据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大型非随机化研究。
C级证据专家共识和/或小型研究、回顾性研究、注册研究。
一、新指南简介:ESC/ESA 在新指南指出了当前非心脏手术中CVD 并发症带来的治疗损失,而且统计结果显示随着欧洲老龄化等问题日趋严重,非心脏手术CVD 并发症比例也相应升高。
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风险取决于患者术前的状况、合并症的情况、外科手术的紧迫性、手术大小、类型及持续时间。
更具体地说,下列患者心脏并发症的风险升高:明确诊断或无症状的缺血性心脏病(IHD)、左室功能不全、心脏瓣膜病((VHD) 、心律失常,以及既往经历较长时间血液动力学及心脏负荷异常状态外科手术患者。
指南指出老龄化自身对于非心脏手术CVD 并发症的影响较小,急症或重症心脏、肺部及肾脏疾病与CVD 并发症风险率关联性更为显著。
因此,以上因素也应纳入CVD 并发症的评估指标。
二、术前评估为了减少围手术期心脏并发症风险,手术前询问患者疾病史并进行心脏评估必不可少。
ESC/ESA非心脏手术心血管疾病评估及防治最新指南(全文)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与欧洲麻醉学会(ESA )联合发布了非心脏手术中心血管疾病(CVD )的评估及防治的最新指南。
该指南汇集当今欧洲医学界非心脏手术方面的最新进展,同时继承了已往指南的合理内容,是为内科及相关医师对进行非心脏手术的患者术前、围手术期及术后管理制定。
以下为ESC/ESA非心脏手术CVD评估及防治最新指南要点概述,指南对治疗的建议以国际通用方式表示:建议分类:I级推荐某种治疗或措施已证实和(或)—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II级推荐某种治疗或措施的有用性和有效性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的观点;Ha级推荐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Hb级推荐有关证据和(或)观点不能充分说明有用和(或)有效;III级推荐已经证实和(或)—致公认某诊疗措施无用和无效,并在有些病例可能有害。
证据级别:A级证据数据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B级证据数据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大型非随机化研究。
C级证据专家共识和/或小型硏究、回顾性研究、注册硏究。
一、新指南简介:ESC/ESA在新指南指出了当前非心脏手术中CVD并发症带来的治疗损失,而且统计结果显示随着欧洲老龄化等问题日趋严重,非心脏手术CVD并发症比例也相应升高。
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风险取决于患者术前的状况、合并症的情况、外科手术的紧迫性、手术大小、类型及持续时间。
更具体地说,下列患者心脏并发症的风险升高:明确诊断或无症状的缺血性心脏病(IHD)、左室功能不全、心脏瓣膜病((VHD)、心律失常,以及既往经历较长时间血液动力学及心脏负荷异常状态外科手术患者。
指南指出老龄化自身对于非心脏手术CVD并发症的影响较小,急症或重症心脏、肺部及肾脏疾病与CVD并发症风险率关联性更为显著。
因此,以上因素也应纳入CVD并发症的评估指标。
二、术前评估为了减少围手术期心脏并发症风险,手术前询问患者疾病史并进行心脏评估必不可少。
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护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髋部骨折是老年人最严重的骨质疏松性骨折,致残率高达50%,术后1年致死率可达28%~36%。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绝对数量将激增。
预计到2050年,我国每年将新增130万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手术治疗及多学科协作管理可减少骨折断端出血、缓解疼痛,尽早恢复运动功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已成为老年髋部骨折公认的最主要治疗方法及管理模式,但由于高龄、衰弱、合并症等因素,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
因此,加强围术期综合管理、降低围术期风险是临床关注的重点问题。
护理作为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预防并发症、促进早期康复、改善远期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但年龄所致的身体机能下降、疾病所致的功能损伤、麻醉及手术对机体储备的二次打击使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护理难度增加,且现有指南或共识多关注手术、麻醉及抗骨质疏松治疗等问题],对护理问题的关注较少,同时国内缺乏标准化的围术期护理临床实践规范。
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共识证据参考牛津循证医学中心证据分级,推荐意见强度参考推荐分级评估、制订与评价(GRADE)系统。
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护理1、健康教育推荐意见1:通过多种形式对患者和照护者进行健康教育(推荐强度:强;证据等级:A)。
健康教育对缓解患者和照护者紧张、焦虑和恐惧等负性情绪,获得信任、理解及配合具有重要作用。
可通过口头、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对患者和照护者进行健康教育。
术前健康教育内容应包括住院流程、病情解释、饮食指导、戒烟戒酒及术前康复训练指导等。
术后健康教育内容包括抗骨质疏松治疗、跌倒预防、康复训练等。
因衰弱、骨质疏松、步态异常等原因,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跌倒及再骨折风险增加,95%的髋部骨折由跌倒导致,可使用跌倒风险评估工具(如Morse量表)评估患者跌倒发生风险,使用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评估患者髋部或主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做好患者的跌倒及再骨折预防教育。
脑胶质瘤术后低纤维蛋白原血症1例临床分析梁伦;黄玮;余永佳;王圣泳【摘要】纤维蛋白原(FIB)在凝血级联反应、纤维蛋白溶解、应激和炎症中起重要作用.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目前已知与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术后出血和不良预后等有关.本研究对1例女性脑胶质瘤术后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其磁共振成像显示右侧额颞叶、右侧基底节区占位性病变,术后病理为胶质瘤.患者术后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其他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均正常.经输注血浆以及冷沉淀,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得到纠正,但术后CT发现颅内血肿,患者最终遗留左侧肢体乏力以及认知障碍而出院,表明在大量失血、血液稀释、肿瘤本身和手术创伤等综合因素影响容易产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且与患者术后颅内血肿有关.当围术期血浆FIB浓度低于正常水平时,应及时纠正.一旦出现严重的血浆FIB缺乏,应根据实际情况以及自身条件补充FIB.【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年(卷),期】2019(014)002【总页数】3页(P121-123)【关键词】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脑胶质瘤;纤维蛋白原;颅内血肿;神经外科术后【作者】梁伦;黄玮;余永佳;王圣泳【作者单位】530021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30021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30021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30021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作为一种糖蛋白, 其在肝脏中合成, 并在凝血、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溶解、炎症和肿瘤生长中发挥重要作用[1]。
在凝血过程中, FIB 中的血纤肽A和B被凝血酶切割形成纤维蛋白单体, 进而形成纤维蛋白,稳定血小板的聚集[2]。
当血浆中的FIB<1.5 g/L即可诊断为低纤维蛋白原血症[3]。
虽然目前对神经外科围术期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缺乏统一的指南和共识, 但已有研究表明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与术后颅内血肿的发生相关, 并影响患者的预后[4-6], 因此应引起广大神经外科医生的重视, 围术期应及时纠正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问答题目:不少有心脑血管事件高危因素的患者,会长期服用小剂量(比如100mg/d)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这种患者如需要手术,麻醉医生和外科医生都会考虑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对麻醉和手术的影响,今天先问与麻醉有关的问题。
请问如果此类患者需要行椎管内麻醉,那么术前阿司匹林应该:A 减量至50mg/d; B 停药3天;C 停药7天;D 停药14天;E 不必调整今天只讨论阿司匹林对麻醉选择的影响,对手术的影响改天再论。
选「C 停药7天」的具有压倒性优势,可以理解,因为目前不少医院都是这样操纵的。
选「E 不必调整」的也不少,因为这是我们的标准答案。
另外几个选项都是我临时胡诌的,也不知道选这些选项的朋友是怎么想的,建议面壁一下。
选C其实并不能算错,据说大部分医院都是这样操作的,而且药理和生理的机制也非常明确:阿司匹林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减少了血小板中血栓素A2的生成,而影响血小板的集聚及抗血栓形成,达到抗凝作用。
停用阿司匹林至少7~10天,新的血小板才能生成发挥作用。
我检索了半天,没有找到停药7天的可靠文献来源。
找到了两个相对权威的信息来源对于此问题的看法,一个是米勒麻醉学(第6版),一个是2010年ESA(欧洲心血管协会)的指南,这两个信息源都明确指出:椎管内穿刺前后都无需停用NSAIDs类药品。
(见下图)这个建议的基础是加拿大的一个大型研究和美国的麻醉协会的索赔案件数据分析,大致的情况是不停用阿司匹林对脊髓硬膜外血肿风险的增加不到万分之一(这已经是极小概率了),而且这种增加还主要集中在血管外科手术患者。
虽然只有不到万分之一的风险增加,但毕竟是风险,为何米勒麻醉学和ESA指南依然建议不停用阿司匹林呢?因为停用阿司匹林带来的麻烦可能更多。
荟萃分析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病停用阿司匹林,一个月内卒中发生率增加3倍。
简单的说就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风险和硬膜外血肿的低风险之间的权衡。
这里当然涉及到一个责任的问题,因为硬膜外风险是麻醉医生承担,而心脑血管事件是内科医生负责,手术出血则是外科医生的事情……所以,有很多时候,几个科室的医生对此的看法、判断和决定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是屁股决定脑袋吧。
ESA发布围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欧洲麻醉学会(ESA)近期发布了 “围手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旨在对现有证据进行评估,为临床应用提供建议。
欧洲麻醉学会(ESA)近期发布了“围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旨在对现有证据进行评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相关内容发表在2013年6月出版的《欧洲麻醉学杂志》(Eur Anaesthesiol)上。
过去20年间,关于围术期输血策略的研究证据显著增加。
这些证据不仅反映了输血医学的复杂性,也体现了输血替代方法的发展,以及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上围术期输血实践的巨大进步。
因此,迫切需要更新输血指南,以使医务工作者与时俱进地利用研究证据。
ESA指南工作组通过3种方法对已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
① 2010年12月,ESA指南工作组采用“麻醉”、“手术”、“出血”等术语对MEDLINE和荷兰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近10年来发表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检索。
② 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针对需要较多数据的研究领域,对MEDLINE和Embase进行了更详细的检索。
③对麻醉干预的系统综述进行了更广泛的检索。
共纳入2 686篇文献。
采用评估、进展和评价分级系统(GRADE)制定了“围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
该指南旨在对现有证据进行评估,为临床应用提供建议,指导临床医师采用安全、具成本效益的策略,最大限度减少围术期严重出血及保存血液。
该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通过了解患者情况和实验室检查,鉴别围术期出血风险增加的患者;采取策略,纠正术前贫血及微循环和大循环(macrocirculation)失衡,优化患者对出血的耐受程度;采取恰当的促凝干预策略,以减少出血量,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医疗费用。
该指南主要就以下方面提出了建议:凝血状况评估该指南建议,在进行手术或有创操作之前,使用结构化的患者访视法或问卷法了解患者的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及详细用药史(1C)。
该指南建议,对于择期手术,与进行常规凝血试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小板计数]相比,通过标准化调查问卷了解患者的出血史和用药史更可取(1C)。
该指南建议,将输血原则与预定义的干预指征相结合,以此来指导术中出血的止血干预(1B)。
该指南建议,根据床旁(point-of-care, POC)凝血监测分析,将输血原则与预定义的干预指征相结合,以此来指导术中出血的止血干预(1C)。
血小板功能评估该指南建议,术前仅对既往有出血史的患者进行血小板功能检测(2C)。
该指南建议,根据术前血小板功能检测结果来辨别因治疗和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的血小板功能减退(2C)。
术前纠正贫血对于有出血风险的患者,建议在手术前4~8周评估患者有无贫血(1C)。
如患者存在贫血,建议明确导致贫血的原因(缺铁、肾脏疾病或炎症)(1C)。
该指南建议,通过补铁(口服或静脉注射)来治疗缺铁(1B)。
如果排除了缺铁这一因素,建议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来治疗贫血(2A)。
如果进行了自体血回输,建议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以避免术前贫血和总体输血率增加(2B)。
优化大循环该指南建议,在整个手术过程中,积极、及时地维持心脏前负荷稳定,这对患者有益(1B)。
该指南建议,应避免高血容量,随着术中补充晶体液或胶体液,肺间质液体超出了其稳态水平,液体量也超出了维持理想心脏前负荷的水平(1B)。
发生严重出血时,该指南反对以中心静脉压、肺动脉闭塞压作为唯一变量来指导液体治疗和优化心脏前负荷。
相反,应该考虑动态评估液体反应性和无创测量心排血量(1B)。
该指南建议,根据治疗方案,及时输注等渗晶体液补充丢失的细胞外液(2C)。
与输注晶体液相比,输注等渗胶体液(如人血白蛋白和羟乙基淀粉)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较少引起组织水肿(C)。
该指南建议,输出晶体液时,使用平衡盐溶液,并将其作为等渗溶液准备的基本液体(2C)。
输血指征出现活动性出血时,建议目标血红蛋白水平为70~90 g/L(1C)。
氧分数对于出现出血的患者,建议在避免高氧血症的同时,吸入氧分数应该足够高,以预防动脉低氧血症的发生[动脉血氧分压(PaO2)>26.7 kPa(200 mm Hg)](1C)。
组织灌注监测出现急性出血时,建议反复测量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血清乳酸水平以及有无碱不足,以监测组织灌注、组织氧合及出血的动态变化。
还可以通过测量心排血量、血容量状况(每博输出量变化、脉压变化)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来达到上述目的(1C)。
不稳定血液制品的输注建议所有国家使用国家血液预警系统(haemoviligance quality systems)(1C)。
建议采用限制性输血策略,这有利于减少异体血输注风险(1A)。
建议采用光化学灭活法,即使用amotosalen+紫外线(UVA)光灭活血小板中的病原体(1C)。
建议输入不稳定血液成分时,应滤除白细胞(1B)。
建议输血服务应按标准化操作程序对患者进行鉴定,同时,也应培训工作人员早期识别并迅速处理输血反应的能力(1C)。
建议经产妇所捐血不能被用来制备新鲜冰冻血浆(FFP)和血小板悬液,以减少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的发生(1C)。
建议所有来自一级亲属或二级亲属的红细胞、血小板和粒细胞都应被照射消毒,即使受血者的免疫系统具有免疫活性也应如此,同时,对处于危险中的患者,所有输注的红细胞、血小板和粒细胞都应被照射消毒(1C)。
对于行心脏手术的患者,建议输注去白细胞的红细胞(1A)。
血液回输对于进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者,建议常规采用自体血回输,这有利于血液的保存(1A)。
对于进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者,反对术中常规使用血浆分离术制备富含血小板的血浆来保存血液(1A)。
在大型骨科手术中,建议采用自体血回输,因为这可以减少异体血的输注风险(1A)。
在肠道手术中,若初始腹部内容物排出、进行细胞洗涤(cell washing),使用广谱抗生素,建议手术中不将自体血回输列为禁忌(1C)。
储存损伤(storage lesions)建议血液服务组输注超过42天的红细胞应该采用先进先出法(first in first-out),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红细胞的浪费(1C)。
凝血管理如果出现大出血及可疑纤维蛋白原水平或功能降低,建议使用纤维蛋白原浓缩物治疗(1C)。
出现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1.5~2.0 g/L或功能性纤维蛋白原不足指征[血栓弹力计(ROTEM)/血栓弹力图(TEG)检测]时,都可以进行纤维蛋白原替代治疗(1C)。
建议初次输注的纤维蛋白原浓缩物剂量为25~50 mg/kg( 2C)。
对于出血及低纤维蛋白血症的治疗,在无纤维蛋白原浓缩物时,可采用冷沉淀物(2C)。
如果使用了足够的纤维蛋白原浓缩物之后,仍然有进行性或弥漫性出血,凝血功能(clot strength)依然低,这很可能是凝血因子FⅩⅢ活性显著降低所致。
如果凝血因子FⅩⅢ显著缺乏(如活性<60%),建议使用凝血因子FⅩⅢ浓缩物(30 IU/kg)(2C)。
对于接受口服抗凝药治疗的患者,在采取其他凝血管理措施处理围术期严重出血之前,应给予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物(PPC)和维生素K(1B)。
对于未口服抗凝药治疗的患者,若出现出血倾向增加和凝血时间延长的情况,建议使用PPC(20~30 IU/kg)。
仅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原时间(INR/PT)延长不能作为应用PCC的适应证,对高危患者尤为如此(2C)。
当采用常规、手术和介入性放射疗法止血无效时,或(和)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失败时,建议考虑在适应证之外应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FⅦa)(2C)。
抗纤维蛋白溶解药和氨甲环酸建议考虑应用氨甲环酸(20~25 mg/kg)(1A)。
建议在特殊情况下[获得性获得性冯维勒布兰德综合征(acquired von Willebrand syndrome)]可使用去氨加压素(DDAVP)。
尚无有力的证据证明,DDAVP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未合并先天性出血性疾病患者的围术期出血,或围术期异体血输注(2B)。
校正混杂因素建议围术期维持正常体温,这可以减少出血量和输血需求(1B)。
对于合并低温的凝血病患者,可以使用rFⅦa进行治疗(2C)。
如果单纯纠正pH不能即刻纠正酸中毒诱导的凝血病,建议继续纠正pH以治疗酸中毒诱导的凝血病(1C)。
建议在纠正pH的同时,仅考虑应用rFⅦa(1C)。
在进行大量输血时,如果Ca2+浓度过低,建议输注钙剂,以维持正常的钙离子水平(≥0.9 mmol/L)(2B)。
减少出血的紧急放射学/手术干预对于上消化道出血,如果内窥镜治疗失败后,该指南认为血管内栓塞为开放性手术干预的一个安全替代方法(2C)。
对于血管造影示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疗,建议将超选择性栓塞作为首选治疗(2C)。
对于出现胰腺炎合并动脉并发症的患者,建议将栓塞作为一线治疗方案(2C)。
医疗费用出血和输注异体血可独立增加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死亡率、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住院时间、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B)。
赖氨酸类似物(氨甲环酸和ξ-氨基乙酸;EACA)均可减少围术期出血量和输血需求,这在一些大型手术和外伤中极具成本效益(A)。
建议将rFⅦa的应用限制在其已被批准的适应证之内,因为在其适应证之外应用rFⅦa 减少患者输血需求和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性未得到证明,并且其还可增加动脉栓塞事件的发生风险,其费用也较高(1A)。
自体血回输具成本效益(A)。
程序化输血方案(fomula-driven transfusion protocol)的成本效益尚未被研究。
在外伤、心脏手术和肝移植中,采取输血与凝血管理(基于ROTEM/TEG)能够减少输血相关费用(B)。
在外伤、心脏手术和肝移植中,采用凝血因子浓缩物[纤维蛋白原和(或)PCC]目标导向治疗可能会减少输血相关费用(B)。
血栓栓塞事件与住院率和住院后费用增加相关(B)。
在ROTEM/TEG指导下,应用纤维蛋白原和(或)PCC靶向治疗与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增加无关(C)。
各临床领域的用药规则心血管手术戒断阿司匹林治疗会增加血栓形成发生风险;持续使用阿司匹林会增加出血风险(A)。
戒断氯吡格雷治疗会增加血栓形成发生危险;持续使用氯吡格雷会增加出血的风险(A)。
该指南建议,在行择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之前8~12 h给予低分子量肝素(LMWH)预防剂量。
这种干预不会增加围术期出血的风险(1B)。
在行GABG手术前,建议考虑应用氨甲环酸或EACA(1A)。
对于纤维蛋白原水平<3.8 g/L的患者,建议术前预防性输注2 g纤维蛋白原浓缩物,这可能会减少行择期CABG手术后的出血(2C)。
在行心脏手术前,给予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物可有效、快速逆转口服抗凝药的效应(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