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与保健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20
中医养生保健的意义和原理中医养生保健的意义和原理中医养生保健,是一种传统的保健方法,它包括了中医药、饮食调养、运动保健等多个方面,旨在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以预防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
中医养生保健的意义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 预防疾病:中医养生保健注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和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通过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可以预防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发生,并减少疾病的复发。
2. 维持身体健康:中医养生保健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通过调养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维持身体的健康。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生态系统,只有在平衡的状态下才能保持健康。
通过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整内分泌,提高机体功能,使身体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3. 延缓衰老:中医养生保健注重调养身体的阴精阳气,延缓身体的衰老过程。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阴阳平衡是保持健康和延缓衰老的关键。
通过调整饮食、锻炼、保持情绪稳定等养生方法,可以延缓机体的衰老,使人体保持年轻和活力。
中医养生保健的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阴阳平衡:中医养生保健的核心理念是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阴阳相对平衡。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代表了事物的两个对立面。
通过调节阴阳的失衡,可以调整人体脏腑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等,以达到保持健康的目的。
2. 脏腑功能调养: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功能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基础。
通过调养脏腑功能,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从而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
中医养生保健方法以调整五脏为重点,通过饮食调养、穴位按摩、草药调理等方法,保持脏腑功能的协调和平衡。
3. 饮食调养:中医养生保健中,饮食调养是关键环节。
中医认为,饮食与健康密切相关,不仅是生存的基础,也是养生的关键。
通过合理搭配食物、进食时间和方式,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滋养脏腑,增强免疫力。
中医讲究食物的味道、性能、烹调方式和搭配,强调因人而异的饮食,以满足个体健康的需要。
中医保健与养生中医保健知识中医保健与养生是一门古老而深奥的知识体系,它包含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用于维护人体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中医保健的基本知识,并提供相关章节进行详细讨论。
一、中医保健概述中医保健是指通过中医的理论和方法,预防疾病、强身健体,增强抵抗力,延缓衰老,达到保持健康的目的。
它强调了整体观念和平衡原则,注重个体差异和个性化的调理。
二、中医养生原则⒈阴阳平衡:中医认为身体的健康与阴阳平衡密切相关,通过调节阴阳平衡,可达到保持健康的目的。
⒉调理五脏六腑:中医将人体器官划分为五脏和六腑,通过调理这些器官的功能状态,达到保健的目的。
⒊调理经络气血:经络是中医认为人体运行与调节的重要通道,通过调理经络气血,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畅通,保持身体的健康。
⒋饮食调养:中医饮食养生注重食物的性味归经,提倡合理搭配食物,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⒌节制情志:中医认为情志过激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故提倡心理调节,保持情绪稳定。
⒍适度运动:适度的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达到保健的效果。
三、中医保健方法⒈中药调理:中药作为中医保健的重要手段,通过调理体内的气血、阴阳等,改善身体状况,预防疾病。
⒉针灸按摩:针灸和按摩是中医的特殊疗法,通过刺激穴位和按摩经络,调节身体的功能状态。
⒊水疗疗法:中医水疗注重水的性质和温度对身体的调节,通过水的刺激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⒋气功调理:气功是一种中医养生的特殊方法,通过调节呼吸和放松身体,调理气血,促进健康。
⒌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常用的中医保健方法,通过按摩推拿,刺激穴位和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身体疲劳。
四、中医保健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⒈失眠问题:中医认为失眠与心火上炎、肝郁气滞等有关,可以通过调理肝气、清心火等方法缓解失眠问题。
⒉胃痛问题:中医认为胃痛与饮食不节、脾胃失调等有关,可以通过调理脾胃、合理饮食等方法缓解胃痛问题。
⒊颈椎病问题:中医认为颈椎病与颈部气血不畅、肌肉紧张等有关,可以通过推拿按摩、舒缓肌肉等方法缓解颈椎病问题。
中医养生保健(最新)一、中医养生保健的核心理念1. 阴阳平衡:中医认为,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只有保持阴阳平衡,才能使人体机能正常,预防疾病。
2. 五行相生相克: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它们相互生克,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相对应。
了解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有助于调养身体,保持健康。
3. 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中医养生强调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即根据季节、地域、个人体质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
4. 预防为主:中医养生注重预防,提倡“治未病”,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等方法,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疾病。
二、中医养生保健方法1. 饮食养生(1)合理搭配: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合理搭配食物,保持营养均衡。
(2)五味调和:中医认为,食物有酸、苦、甘、辛、咸五味,五味调和有利于身体健康。
(3)适量饮食:控制饮食量,避免暴饮暴食,保持脾胃健康。
(4)定时定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生物钟的规律。
2. 起居养生(1)作息规律: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
(2)适度锻炼: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增强身体素质。
(3)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4)保持良好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3. 中药养生(1)辨证施治: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
(2)药食同源:选用具有养生作用的食物,如枸杞、红枣、山药等。
(3)四季养生:根据季节变化,选择相应的中药进行调理。
4. 经络养生(1)按摩:通过按摩穴位,促进气血流通,缓解疲劳。
(2)刮痧:通过刮痧,排出体内毒素,提高身体免疫力。
(3)拔罐:拔罐可以祛风除湿,缓解肌肉酸痛。
(4)艾灸:艾灸具有温经散寒、扶正固本的作用。
三、中医养生保健注意事项1. 因人而异:选择养生方法时,要结合自己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
2. 避免盲目跟风:不要盲目追求流行的养生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的保健调理知识点:中医养生、保健调理一、中医养生概述1. 中医养生的定义2. 中医养生的历史与发展3. 中医养生的特点4. 中医养生的原则1) 阴阳平衡2) 五行相生相克3) 因时因地因人而异4) 整体观念二、中医养生保健方法1. 饮食调理1) 合理搭配膳食2) 食物性味归经3) 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饮食原则4) 健康饮食习惯的培养5) 药膳的应用2. 起居调摸1) 作息规律2) 睡眠养生3) 适度运动4) 情绪调节5) 环境适应3. 运动养生1) 中医运动养生方法1) 太极拳2) 五禽戏3) 易筋经4) 拉筋拍打2) 运动的原则与注意事项4. 情志养生1) 情绪与健康的关系2) 中医情志养生方法1) 心理疏导2) 情志转移3) 心态调整3)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5. 中医特色保健方法1) 针灸2) 推拿按摩3) 拔罐4) 刮痧5) 灸法三、中医养生调理1. 中医体质分类1) 平和质2) 气虚质3) 阳虚质4) 阴虚质5) 痰湿质6) 湿热质7) 血瘀质8) 气郁质9) 特禀质2. 中医调理方法1) 药物调理2) 食疗调理3) 运动调理4) 情志调理5) 中医特色调理四、中医养生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1. 中医养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1) 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2) 常见疾病的预防与调理3) 亚健康的调理与改善2. 中医养生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1) 老年人2) 女性3) 儿童与青少年3. 中医养生在季节交替时的应用1) 春季养生2) 夏季养生3) 秋季养生4) 冬季养生习题及方法:一、选择题1. 以下哪项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A. 阴阳平衡B. 五行相生相克C. 因时因地因人而异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解题思路:根据知识点“中医养生的原则”,其中包括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等原则,因此选项D包含了所有这些原则。
2. 以下哪个不属于中医体质分类?A. 气虚质B. 阳虚质C. 风湿质D. 湿热质答案:C解题思路:根据知识点“中医体质分类”,其中包括了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等九种体质,而“风湿质”并未出现在分类中。
中医养生知识:中医与医学保健的区别中医养生知识:中医与医学保健的区别近年来,中医养生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话题,很多人为了养生保健开始学习中医知识。
中医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医学体系,它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与西方的医学保健相比,中医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优势。
那么,中医与医学保健的区别是什么呢?一、理论基础的不同中医和西医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
中医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经络学说等,而西医则是建立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基础之上。
由于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基础不同,因此中医和西医在解读疾病、诊断、治疗等方面也会存在差异。
二、诊疗方法的不同中医的诊疗方法是以望、闻、问、切为主要手段的,即通过病人的外貌特征、声音、体味、脉象等多种信息对疾病进行分析。
而西医的诊疗方法主要包括检查、化验、影像学等,通过对疾病的检查和分析,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此外,中医还注重预防保健,强调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而西医则主要关注治疗疾病,注重药物、手术等治疗手段。
三、药物应用的不同中医认为药物应用需要考虑整体性和个体差异性,而西医则注重药物的标准化应用。
中药的应用常常是综合各种因素考虑,包括药物的性味、归经、毒性等,而西药则常常是按照病情和治疗方案来选择药物的。
同时,中医的药物使用也注重安全和副作用的控制。
四、治疗目的的不同中医的治疗目的是通过调节身体的内部环境,让身体健康自愈。
中医注重整体健康,追求身心的平衡与协调,更强调治疗的本质是使身体保持平衡状态,并运用各种物质、手段、环境等因素来协同促进身体健康,而不是单纯地去除疾病。
而西医的治疗目的则注重消除病因、恢复功能,解决疾病问题。
总体而言,中医与西医在理论基础、诊疗方法、药物应用、治疗目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中医注重整体健康,注重平衡与协调,强调预防保健;而西医则更多地关注治疗疾病和消除病因。
在选择医疗手段和保健方法时,需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需求做出选择,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或保健。
中医保健与养生中医保健知识中医保健与养生
一、中医保健理论
⒈中医保健的基本原理
⑴人体的整体观念
⑵阴阳五行理论
⑶气血津液的调节
⑷养生的时间观念
二、中医保健方法
⒉饮食调养
⑴食物的性味与归经
⑵不同体质的饮食调理方法
⑶食疗方案的应用
⒊草药保健
⑴常用的中药材及功效
⑵中草药的煎煮与服用方法
⑶草药药膳的配方与制作
⒋气功调养
⑴常见的气功调养方法
⑵气功在保健中的应用
⑶气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⒌推拿按摩
⑴推拿按摩的基本技巧
⑵常见的推拿按摩手法
⑶推拿按摩对健康的益处
⒍穴位按压
⑴常用的穴位及其作用
⑵穴位按压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⑶穴位按压的疗效与养生效果⒎养生技巧
⑴中医养生的日常生活习惯
⑵中医养生的心理调适方法
⑶中医养生的节气养生法
附件:
⒈饮食调养的常用菜谱
⒉草药保健的常用配方
⒊气功调养的示意图
⒋推拿按摩的手部按摩法图解
⒌穴位按压的指南图
法律名词及注释:
- 中医保健:指通过中医理论与方法,调节与维护人体健康的
一种养生方式。
- 饮食调养:利用食物的性味与归经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草药保健:以中草药为主要材料,通过煎煮和服用等方式,
达到调理和保养身体的目的。
- 气功调养:通过调整呼吸与身体姿势,以调节气血流通并增
强自身免疫力。
- 推拿按摩:利用手法施加力量和碰触,刺激身体穴位和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调和。
- 穴位按压:通过施加压力在身体特定穴位上,以调理人体经络,促进气血畅通。
对中医养生保健的认识和理解中医养生保健是指通过中医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身体保健和疾病预防的一种健康管理方式。
中医养生保健强调的是“治未病”,即在人体健康状态良好时,通过一系列措施来调养身体,预防疾病的发生。
与西医注重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不同,中医养生保健更注重的是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使身体保持健康状态。
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
中医强调个体差异,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健康状态都是独特的,因此养生保健应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实施。
中医养生保健的目标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流通、脏腑功能等,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在中医养生保健中,最重要的是保持身心的平衡。
中医认为,身体的健康与心理的平衡密切相关,只有身心平衡,才能达到真正的健康状态。
因此,中医养生保健强调养心的重要性,通过调整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中医养生保健还强调饮食调养。
中医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理的饮食结构和食物搭配,可以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中医养生保健中,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病情,选择适宜的食物,进行针对性的调理。
例如,对于体质虚弱的人群,可以选择一些温补食物,如糯米、黄豆等;对于体质偏热的人群,可以选择一些清凉食物,如绿豆、苦瓜等。
中医养生保健还注重锻炼身体。
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但是,中医强调运动的量要适度,过度的运动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因此,在中医养生保健中,通过适当的运动方式和时间安排,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中医养生保健还包括中药调理。
中药是中医养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中药的调理,可以改善身体的功能状态,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中医药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也有很好的效果。
在中医养生保健中,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通过中药的配方和用量调整,来达到保健的目的。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与实践6篇前言中医养生保健是我国五千年文化传承的瑰宝,它融合了中医理论、实践经验和现代科技,旨在帮助人们达到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本篇文档将分为六个部分,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医养生保健的知识与实践,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中医养生基本理念中医养生保健的核心理念是“阴阳平衡、五行调和、整体观念、预防为主”。
阴阳平衡指的是人体内外环境中的阴阳两个方面要保持相对平衡,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五行调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协调。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局部病变会影响整体,因此养生保健应从整体出发。
预防为主则是说养生保健应以预防疾病为主,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第二篇:中医养生方法中医养生方法包括饮食养生、起居养生、情绪养生、运动养生、按摩养生和药物养生。
饮食养生强调根据个人体质、季节和环境选择适宜的食物,以保持营养平衡。
起居养生则是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如按时起床、就寝,避免熬夜、劳累等。
情绪养生提倡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的喜怒哀乐。
运动养生推荐适量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
按摩养生则通过按摩经络、穴位来调节身体机能。
药物养生则是利用中药的防治作用,进行体质调理和疾病预防。
第三篇:中医养生食疗中医养生食疗是利用食物的药用价值,通过合理搭配、烹饪,达到预防疾病、调理体质的目的。
食疗方法包括食性养生、食量养生、食物搭配和药膳。
食性养生是根据食物的寒热、温凉等性质,选择适宜的食物。
食量养生则是根据个人体质、年龄、工作量等因素,合理安排每日的饮食量。
食物搭配要求主副食合理搭配、粗细粮搭配、酸性食物与碱性食物搭配等。
药膳则是将中药与食物相结合,发挥中药的防治作用。
第四篇:中医养生运动中医养生运动是指运用中医理论指导运动实践,以达到预防疾病、调理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运动包括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六字诀等。
这些运动具有动作柔和、节奏缓慢、动静结合等特点,非常适合中医养生保健。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与中医养生保健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逐渐减退,特别是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更为明显。
在中医看来,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脏腑功能衰退中医认为,人体内部脏腑器官的功能与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脏腑器官功能逐渐衰退,这包括肝脏、心脏、脾脏、肾脏等主要器官的功能。
因此,老年人常常会出现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这些疾病与脏腑功能的衰退有关。
二、气血不足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不足是老年人常见的生理问题。
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相互依存。
随着年龄的增长,气血运行逐渐不畅,容易出现气血不足的情况。
老年人容易出现疲劳、乏力、头晕等症状,这与气血不足有关。
三、阳气不足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能量,老年人容易出现阳气不足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的阳气逐渐减少,加上老年人的脏腑功能衰退,对阳气的生成和运行不利。
阳气不足容易导致寒邪入侵,引发一些慢性疾病。
基于以上特点,中医提出了一些针对老年人的养生保健方法:一、饮食调理老年人应该保持均衡的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蛋、豆类等。
同时,适当控制脂肪和糖分的摄入,以减轻脏腑器官的负担。
老年人还应该多食用具有补气养血、温阳散寒等功效的食物,如红枣、枸杞、生姜等。
二、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和阳气生成。
老年人可以选择一些轻度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
运动时要注意适量,不要过度劳累。
同时,中医认为早晨是阳气生发的时候,老年人可以在早晨进行适量的运动锻炼。
三、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良好的作息习惯对老年人的健康非常重要。
老年人应该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不要熬夜。
老年人还应该避免长时间坐着或长时间躺着不动,这些都不利于气血运行和阳气生成。
四、心理调适中医认为心理因素对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老年人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要过于焦虑或抑郁。
中医保健与养生中医保健知识中医保健与养生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它注重身体的整体平衡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中医保健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并提供了一些关于中医养生的实用建议。
一、中医保健基本原理1.中医保健的基本概念和目的中医保健是指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使人体达到健康状态,减少疾病的发生。
2.中医保健的理论基础中医保健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和气血精神学说等。
3.中医保健的核心原则中医保健的核心原则包括平衡阴阳、调理脏腑、补充气血、保持经络畅通和养护精神等。
二、中医保健方法1.饮食保健●根据个体体质和季节特点调整饮食结构;●注重五谷杂粮和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控制油盐糖摄入,并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2.运动保健●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气功、散步等;●注意运动强度和频率,避免过度运动;●定期进行体检,确保身体状况适宜运动。
3.睡眠保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睡前放松身心,避免剧烈运动和兴奋剂的摄入;●创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保持室内通风和安静。
4.情绪保健●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宽容;●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他人分享快乐和困扰;●学习一些放松的技巧,如冥想、呼吸法等。
5.中草药保健●根据个体体质和需要,选取适合的中草药进行保健;●遵循中医药制剂的用法和用量;●如有不适或过敏反应,应及时咨询医生。
三、中医养生实用建议1.寅时养生●早晨应尽量提前起床,注意保护好自己的上呼吸道;●温水慢饮,可配合柠檬片、蜂蜜等增加饮水的效果;●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2.卯时养生●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情绪波动;●注意保暖,适当增减衣物;●避免饮食过重,保持清淡的饮食习惯。
3.辰时养生●避免饮食过热、过辣;●多喝水,保持体内的湿润;●注意午休,避免过度劳累。
4.巳时养生●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劳累;●多喝水,保持清淡的饮食;●定期洗浴,保持身体的清洁和舒适。
《中医养生保健》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中医养生保健是一门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传统养生方法,旨在提高人们身心健康水平,预防疾病,促进身心和谐的课程。
本课程旨在培养具备中医养生保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人们提供科学、合理的养生保健指导。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传统养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掌握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能够运用中医养生保健方法进行自我保健和指导他人进行养生保健。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针灸推拿、食疗药膳、运动养生等多个方面。
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自我保健和指导他人进行养生保健的能力。
同时,学生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操作掌握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能够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养生保健方案。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首先,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中医养生保健的实践操作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其次,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还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中医养生保健讲座、养生保健培训班等,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教学评价与总结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形成性评价包括课堂表现、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环节的表现,总结性评价则通过考试或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五、课程资源与建议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本课程建议提供以下资源:1. 教材:推荐使用权威的中医养生保健教材,如《中医养生保健学》等。
中医养生与保健 中医养生与保健
保健就是每个人健康的前提,它关系着人类的发展,国家的进步,世界的与平,社会的未来,家庭的幸福。特别就是人到中年,如日中天,正就是人生的辉煌时节;而人至老年,仍就是夕阳无限好,余霞映满天的时候。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一个全社会关注的事情——中老年健康长寿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本人正基于这种心情,今天给大家谈谈关于中医养生与保健的问题。给大家交流一下心得与体会,供大家参考。 其实中医学在总结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中,早就认识到了养生保健与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早在《内经》中就有“治未病”的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种“未雨绸缪”,防重于治的精神,颇具有现实意义。 下面我想从五个方面给大家讲讲:第一、锻炼保健,第二、心理保健,第三、饮食保健,第四、药物保健,第五、情志与健康。
一、锻炼保健 充沛的精力,必须寓于健壮的身体,而健壮的体力,又常来自经常不懈的锻炼。因此,加强身体锻炼,也就是增强体质,减少或防止疾病发生的一项措施。 (一)生命需要运动 近年来,世界科技及经济快速发展,使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其副产物如空气污染、噪音等使自然环境逐步恶化,生活在文明中的人,精神紧张,工作繁忙,每天托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后,就在沙发上一靠。如此日积月累,体力、体能逐渐衰退,高血压、糖尿病的病魔就会中医养生与保健 威胁人的生命力,于就是需要提倡运动。 公元前300年,在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也曾写道;“生命需要运动”。 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心脑血管病与精神病大大增多。中风、大脑血管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心肌缺血(心绞痛)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一种灾难。2005年,中国心脑血管病报告显示:我国有高血压患者1、6亿,糖尿病2300多万,肥胖者6000万,烟民3、5亿。 医学家认为:“这都就是活动太少,加上神经、精神过度紧张”,就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化与自动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使生产的劳动过程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相反体力的部分在缩减,精神的负担在增加,加上生活条件的改善,现代化交通与交际工具作用的增长,在客观上促使人们普遍以比较消极的形式度过闲暇的时间。人体的肌力减退,已发展成为社会问题。高血压病与心脏局部缺血症,逐步向中青年靠近,损害了脑力劳动者,甚至部分体力劳动者的健康。想要改善这种状况,参加各种运动(包括慢跑),进行体力锻炼,则具有重要意义。 汉代著名医学家华佗提出:“劳动可以健身,”她还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得使极耳,动摇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能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根据这个道理,她创造了“五禽戏”(距今有1800余年)。“五禽戏”即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姿态动作,来锻炼身体。她的徒弟吴普按“五禽戏”来锻炼身体,就活到90多岁。后来,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多种健身方法,即从此演变而来。唐代名医孙思邈也提出:“常欲小劳,但莫大疲。” 按西医来讲,体力锻炼,对中枢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有刺激作用,能改善代谢过程,活跃氧化过程,改善血液循环与呼吸功能。 中医养生与保健 按中医来讲,体力锻炼可以培养正气。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亦就就是说体力锻炼可以增加抵抗力、免疫力,不得病或少得病。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也就是这个意思。 外国也很重视体力锻炼。如新西兰的一些俱乐部的名字就叫做“为生命而跑步”,“为预防梗塞而跑步”。她们国家很多城市里都铺筑了供越野赛跑用的道路,傍晚在市内的街道上、公园的小路上,都可以瞧到一群跑步的人们。法国还建立了“要为健康而跑”的专门委员会。十八世纪法国著名医学家蒂索所说的:“运动就其作用来说,几乎可以代替任何药物,但就是,世界的一切药品并不能代替运动的作用。” (二)散步健身法 散步就是许多人所喜爱的一种最简便的体育运动,经常散步,对健康确实大有好处,尤其对于常在室内坐着工作的脑力劳动者与中老年人。 古往今来,曾有不少伟人、学者以散步作为保健的良友。用散步来锻炼身体,调节精神。如马克思、列宁,以及我国的朱德同志,直至晚年,仍坚持每天步行三次,每次走三里路。革命老人徐特立年近90岁时,仍坚持日行五百步。她认为走路,即可锻炼身体,又能增强意志。又如邓小平同志70多岁时,每天坚持行军式快步走10公里。到晚年,在她住的院子还仍然坚持每天走八圈。所以她们都活到90多岁。 步行为什么就是锻炼身体的好方法呢? 因为,步行时,由于下肢大肌肉群的收缩,不停的向前移动身体,给心脏增加额外的负担。步行速度越快,时间越长,路面坡度越大,则负担越重。心脏的反映表现为心肌加强收缩,心跳加快,心输出量增加,中医养生与保健 血流加速,以适应运动的需要,这对心脏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根据测定,以每小时5公里(每分钟84米)的速度步行,脉搏可增加每分钟约100次;每小时6公里(或每分钟100米),则脉搏增至每分钟约110次。这对肥胖症、慢性心脏病、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心力减弱患者,都有较好的疗效。 步行,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液循环。据报道,用心电图对两组中年人进行检查与观察。一组坐汽车上班,另一组步行上班(20分钟以上),结果发现步行的一组心电图“缺血性异常”的发生率比坐车一组约少三分之一。 步行锻炼还有助于促进代谢的正常化,所以有些糖尿病可以通过散步而得到防止。散步的时间:饭前、饭后均可。早在隋唐时代,我国医学家已认识到防治消渴病(包括糖尿病),需要“先行120步,多至千步,然后食之。”(《诸病源候论》)“食毕即需行步,令稍畅而坐卧。”(《外台秘要》) 邓颖超同志在介绍她战胜糖尿病的经验时着重指出,她的方法就就是:体育锻炼。在每顿饭前走一千步,饭后走200步,每顿饭吃八、九分饱。现代医学证实,步行能提高机体代谢率,中老年人每小时3公里的速度散步1、5-2小时,代谢率增高48%。糖的代谢也随之改善,糖尿病患者经一天的徒步旅行后血糖可降低60%。 长时间与快速的步行,还可增加能量的消耗,促进体内多余脂肪的利用。对那些多做少动而出现肥胖倾向的中年人,如果能坚持每天锻炼,通过运动多消耗300卡热量,并适当控制饮食,就可避免发胖。运动时间要求就是每天步行4-5公里,或慢跑20-30分钟或骑自行车45分钟即可。精神官能症、情绪抑郁、失眠、高血压等都可以用散步来治疗。散步可分为五种形式。(念卡片) 中医养生与保健 总之,运动的意义可以概括为:①对神经系统有良好的作用。能改善与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协调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对脑力劳动者,运动既就是“安眠药”,又就是“兴奋剂”,可以使兴奋转入抑制,促进休息,消除疲劳。经常运动亦可以使人的工作充满朝气,富有活力。②运动可以健全与加强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防止动脉硬化与冠心病,增加心脏收缩及排血量,减慢心率,降低血压与血脂。③运动可以增强呼吸,改善肺活量,使全身氧气供应能力加强。④运动能加强胃肠分泌蠕动,促进食欲,加快消化吸收。⑤经常运动锻炼,可使肌力增强,骨质坚固,增强关节韧性与弹性。⑥运动能使造血功能增强,红细胞、血红蛋白生成增加,白细胞活力增强。⑦运动能改善“先天之本”肾的功能,促进各种排泄,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所以运动就是“健康之本,延年益寿之源”。
二、心理保健 “健康”的含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有了新飞跃,对人体的“健康”标准也有了不同的标准。 现在,人们所指的“健康”,不光就是没有器质性病变与虚弱,而就是包括:1、身体各部位发育正常,无畸形、无缺陷、体质强健;2、对各种疾病有高度的抵抗能力,能担负起各种繁重的任务,能接受各种自然环境的考验;3、精神充沛,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工作与学习都有较高的效率;4、意志健全,坚定,人际关系适应,对事物反应适度,行动协调,情绪正常,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精神愉快。总之,即应具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与社会适应能力。 最先开展心身医学研究的就是美国。她们认为心理—社会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占主导地位。来自耶鲁大学医学部的报道曾说:“在中医养生与保健 门诊病人中属情绪不佳,心理—社会因素不良刺激而患病者竟占67%。”我国也有资料统计。医学临床发现的身体疾患,有50%-80%的疾病与精神因素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我国古代名著《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终日多愁善感,悲思交加,尽管荣华富贵享不尽,山珍海味吃不完,其结果弱不禁风,致使早早夭折。瞧过《儒林外史》的人们都知道,范进中举的故事,它虽然就是讽刺那些追求功名利禄庸人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人遇到好事、喜事而过度兴奋,乐极生悲而致病,甚至伤命的也有例可举。 一位著名医学家曾说过:“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折的,就算就是不好的情绪与恶劣的心情。” 例如:一年一度的高考,由于传统意识与现代价值观交织产生对考生的精神压力,使一些考生在考完后身体状况很差,因此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因其与高考有关,故定名为“高考综合征”;再如,一些退休、离休的老人,因社会地位的变化,人际关系的改变,事业责任的脱卸,“习惯定型”的破坏,一时失去精神上的寄托,而使心理生理特征发生转折,由于心理上的“空虚感”、“衰老感”,甚至就是“死亡感”等,使这些老人的身体很快由生理方面向病理方面转变,出现各种各样的症候群,因这些病症常与退休有关,故定名为“退休综合征”。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惊慌时会感到自己的心脏怦怦跳动,愤怒、焦虑时则心跳加快、血压上升等,如果这种情绪继续下去,就可能会造成心血管机能的紊乱,出现心律不齐、高血压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进而会导致脑栓塞或心肌梗塞。在临床上遇到因受刺激、在盛怒之下引起的心脏病而猝死的已就是屡见不鲜。如(《岳飞传》中的“气死金兀术,笑死老牛皋”,东吴主帅周瑜被诸葛亮三气而死)就就是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