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科技进步奖受理项目公示
- 格式:pdf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37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提升大跨度悬索桥全寿命周期性能的技术创新与应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秦顺全,陈政清,缪昌文提名意见:大跨度悬索桥是国家交通网络跨越江、海、峡谷的控制性工程,工程规模大、建设难度高,提升其全寿命周期性能,实现经济合理、风险可控、运维便利的高质量建设,一直是桥梁界追求的目标。
该项目针对影响大跨度悬索桥全寿命周期性能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开展科技攻关和工程验证,历时8年,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
首创了三跨连续悬索桥缆-梁弹性支承体系,突破了吊索、主梁内力分配不均衡的技术瓶颈,提升了上部结构及附属构件的全寿命周期性能;首创了悬索桥主缆分布传力锚固系统,提高了锚固单元的传力能力,减小了锚碇尺寸、提高了耐久性;首创了“∞”字形地连墙深基坑支护结构,减小了基础规模,节约了建设成本,解决了建筑密集区建设大型深基础的技术难题;首创了适用于“持续高温、重载”的复合浇注式沥青(PGA+AC)钢桥面铺装结构,提升了桥面铺装服役寿命。
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9项,国家级工法1项,省部级工法4项,软件著作权2项,出版专著2部,编制并颁布标准规范3部。
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4项,并在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等10余座特大型桥梁中推广应用,累积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4.0亿元,引领了大跨度悬索桥建设技术的发展方向,增强了中国桥梁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对推动中国桥梁从大国向强国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以上所述,郑重提名“提升大跨度悬索桥全寿命周期性能的技术创新与应用”为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大跨度悬索桥是公路和铁路交通生命线跨越江海、峡谷等自然天堑的首选乃至唯一可选桥型,提升大跨度悬索桥结构安全性、经济性、施工风险可控性、耐久性、抗疲劳性和运营维护低成本性等全寿命周期性能,实现悬索桥经济合理、风险可控、运维便利的高质量建设,一直是桥梁界追求的目标,也是我国由悬索桥大国向悬索桥强国迈进的关键环节之一。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西部山区大型滑坡潜在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关键技术二、主要完成人许强、汤明高、刘春、廖明生、巨能攀、何朝阳、朱星、张路、黄学斌、李慧生三、主要完成单位及贡献主要完成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深圳市北斗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成都理工大学(许强、汤明高、巨能攀、何朝阳、朱星):创新滑坡成因分类方案,揭示滑坡成灾机理,建立三维识别图谱,提出重大滑坡隐患早期识别的“三查”体系,揭示滑坡变形时-空动态演化规律,建立基于时空变形的“过程预警”理论方法,研发监测预警平台。
负责项目实施及全面推广。
(2)同济大学(刘春):与成都理工大学共同研究提出大型滑坡演化的空-天-地-内多源立体观测,研发基于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滑坡观(探)测技术,开展行业推广应用。
(3)武汉大学(廖明生、张路):发挥在测绘遥感技术方面的优势,与成都理工大学共同研究解决了InSAR技术在西部山区地质灾害识别监测应用中的瓶颈问题,有效提高了该技术的可用性和结果可靠性,在四川丹巴县、理县、茂县等区域进行了应用。
(4)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黄学斌):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现已划归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主要贡献三峡库区涉水滑坡机理、滑坡灾害监测预警及推广应用,与成都理工大学共同编制《三峡库区滑坡灾害预警预报手册》、并进行了深入推广应用。
(5)深圳市北斗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李慧生):研发滑坡监测技术,滑坡大数据采集传输、无人机建模和INSAR建模位移分析系统,与成都理工大学合作进行滑坡监测预警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提名意见我国西部山区大型滑坡机理复杂、隐蔽性强、灾害损失及社会影响大,国家防灾减灾需求迫切。
该项目依托973计划等,针对滑坡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中的关键技术难题,通过十余年研究积累和联合攻关,取得了原创性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动我国滑坡隐患识别与预警走在世界前列。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科技进步奖)项目名称:岩体工程边坡灾害微破裂前兆机制及监测预警关键技术提名者:中国黄金协会一、提名意见二、项目简介(限1页)随着金属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越来越多的露天矿转入深部凹陷开采阶段,深凹露天矿成为世界上露天矿山的发展趋势。
坡高的增加导致边坡稳定性和安全性越来越差,滑坡事故屡有发生,严重威胁着露天矿山的安全生产。
此外,随着我国西南部水力资源丰富的金沙江、澜沧江、大渡河和雅砻江等地区大规模水电工程建设,许多前所未有的岩石高边坡工程的稳定性对工程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陡工程岩体边坡的稳定性成为制约工程建设的瓶颈。
针对此问题,以大连理工大学为首的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理论研究与技术攻关,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建立了高陡岩质边坡稳定性监测分析预警的成套技术和方法,从理论、技术和应用三方面解决了重大岩体工程边坡稳定性分析预警的关键问题,取得如下创新成果:(1)首次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证了微震监测方法在高陡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可行性。
建立了边坡岩体非均匀性与非线性渐进破坏内在联系的支撑理论,发现了岩质边坡破裂过程中的微震模式,阐明了滑坡灾害孕育过程的岩石微破裂前兆信息的共性特征及时效破裂的触发因素;(2)工程岩体边坡微破裂前兆信息监测技术国际领先。
首次提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微震信息识别及精确定位,建立基于微震能量密度的边坡潜在危险区域识别方法,研发了边坡稳定性在线远程智能监测系统,实现了微震监测与雷达监测相融合的一体化综合预警系统;(3)基于监测的模拟和基于模拟的监测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国际领先。
提出了基于细观统计损伤力学的边坡岩体破裂及动力灾害数值分析方法,构建了亿级自由度的岩石破裂过程并行计算系统,实现了边坡稳定性模拟和监测一体化解决方案,建立了“三个层次、四个等级、六个指标”的重大工程岩体边坡微震监测综合预警系统。
研究成果显著提升了微破裂监测分析预警技术在重大岩体工程边坡应用中的地位,服务于金川集团石英石矿、长山壕金矿东北坑边坡、临沂会宝岭铁矿、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边坡等多个重大岩体工程,极大地保障了矿区矿体安全开采和水电工程建设,确立了我国在工程岩体边坡微震监测分析预警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钢铁窑炉烟尘细颗粒物超低排放技术与装备二、提名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三、提名意见当前,要打赢蓝天保卫战和污染防治攻坚战亟需工业烟气细颗粒物高效净化技术和装备。
该项目攻克了传统袋式除尘器净化效率低、排放浓度高、运行能耗高的难题,在PM2.5捕集的预荷电技术、“海岛纤维”超细面层精细滤料、预荷电袋式除尘器、工业烟道PM2.5工况测试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创新突破,获发明专利10项,是国家倡导的原始自主创新的技术和装备。
所研发的预荷电袋滤技术和装置是控制细颗粒物污染的利器。
经专家鉴定和工业应用表明,该技术性能指标和核心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促进了我国大气污染控制的技术进步,显著提升了我国对PM2.5细颗粒物控制技术和装备的核心竞争力。
细颗粒物排放超标是当前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
该成果及时提供了一种技术先进、节能显著、运行稳定的技术装备,已满足重大市场需求。
成果的应用可使颗粒物排放浓度从20~30mg/m3下降到10mg/m3以下,PM2.5排放总量消减50%以上,运行能耗降低40%以上,环保和节能效益显著,提升了环保装备水平,促进了环保产业发展。
该项目快速完成了成果转化和工业应用。
2014年12月在鞍钢建成示范工程,实现了首台套应用,投运4年以来,装置运行稳定,颗粒物排放浓度<10mg/m3,运行阻力700~1000Pa,比传统袋式除尘器降低40%,成为钢铁企业实现超低排放的典型范例,在钢铁行业反响强烈,已在河钢、日照钢铁、新余钢铁、水钢、方大特钢等企业广泛应用。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项目简介“钢铁窑炉烟尘细颗粒物超低排放技术与装备”是国家“十二五”863计划科技成果,重点研发了强化PM2.5捕集的预荷电技术、超细面层精细过滤材料、预荷电袋滤器、工业烟道PM2.5工况测试技术与装置等,实现了示范应用,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研究内容及创新点(1)钢铁窑炉烟尘微细粒子预荷电技术与装置开展了预荷电装置结构研究,完成了预荷电装置的设计,确定了预荷电极配形式、电场长度、电场高度、电场风速、荷电时间、板型和线型、清灰方式等关键技术,并完成了样机制造。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一、项目名称纺丝级精己二酸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与工业化应用二、提名单位意见己二酸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其消费结构主体为聚氨酯和尼龙66行业,同时在医药、生物、香料和染料等领域亦有广泛应用。
随着国内己二酸市场出现结构性过剩局面,表现为低端领域产能严重过剩而高端领域产能严重不足的市场现状。
提高己二酸的产品质量必将成为下阶段各生产企业争夺市场的关键手段,生产高端精己二酸是有效地避免行业内部同质化恶性竞争最有力途径。
该项目团队历经近10年的合作研究,提出和形成了纺丝级精己二酸生产方法与成套关键技术。
针对氧化液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皂化废碱液导致烷精馏塔再沸器的结垢问题,发明设计了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废碱分离系统;首次实现了环己烷氧化液副产物的高附加值应用,整套回收生产工艺实现了对环境的零排放;首次完成了环己烷氧化尾气纯化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填补了现有技术空白;发明了负载有酸性离子液体深度脱除苯中噻酚硫化物吸附体系,实现了苯中噻酚硫化物高效率低成本脱除;全新设计了全连续精己二酸生产线关键设备,实现了所有装置低成本国产化。
项目成果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累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3项,实用新型专利48项;企业标准6部;发表SCI/EI学术论文18篇;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各1项。
近三年实现了销售收入121.3亿元,利税17.8亿元,出口创汇2.6亿美元。
对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目为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该项目针对我国精己二酸生产工艺流程复杂、反应条件苛刻、环境污染严重、能耗高产率低、关键技术受到国外垄断的实际,以全面提升产品质量为目标,强化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强化关键技术突破,强化工程集成和成套装备研发,完全打破了国外技术和设备的封锁,全面实现了精己二酸的低成本产业化,是世界最大的纺丝级精己二酸生产和出口基地。
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2019年度科技进步奖)一、项目名称高速轮轴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马鞍山市科技局提名意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指明这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国家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扶持智能制造的发展。
飞马智科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马钢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致力于建设中高端轮轴加工制造为主,普通轮轴配套为辅,形成国内一流的全谱系轮轴产品研发、制造和维修基地,属于国家重点发展的五大工程之一的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为响应国家智能制造的号召,“高速轮轴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的实施既适应当下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也为智能制造的发展起到行业示范和引领作用。
该项目坚持“产学研用”紧密合作,以科技带动生产的思路,建设建成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轮轴研发、生产基地,实现了以科技推动管理升级,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目的。
该项目实施后,通过采用先进的加工制造及组装技术促进产品升级,采用了高效的CAPP软件提升了设计速度,采用无线量具及配套的数据采集管理系统解决了人工录入易错且效率低下的问题,采用智能化的贴标机器人解决关键工序生产单件跟踪等等,各方面都体现了智能制造的先进技术,取得了有效的应用成果,体现了科技带动生产力的方针,符合国家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
通过项目实施,授权了3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0项软件著作权,达到了一定的技术水平,且项目实施以来提高了轮轴研发水平、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合格品率,促进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提名该项目为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三、项目简介为适应国家“十三五”期间铁路领域的蓬勃发展和市场需求,拓展马钢主营产品种类,提升产品利润增长点,满足国内外轨道交通领域对高速轮轴产品的需求,2015年试点实施“高速轮轴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主要以高速、客货车轮轴智能制造为基础,建设了轮轴加工自动化生产线,通过大数据平台实现了柔性组产和过程控制,实现轮轴产品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并建立轮轴产品可靠性应用评价体系。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钢铁窑炉烟尘细颗粒物超低排放技术与装备二、提名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三、提名意见当前,要打赢蓝天保卫战和污染防治攻坚战亟需工业烟气细颗粒物高效净化技术和装备。
该项目攻克了传统袋式除尘器净化效率低、排放浓度高、运行能耗高的难题,在PM2.5捕集的预荷电技术、“海岛纤维”超细面层精细滤料、预荷电袋式除尘器、工业烟道PM2.5工况测试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创新突破,获发明专利10项,是国家倡导的原始自主创新的技术和装备。
所研发的预荷电袋滤技术和装置是控制细颗粒物污染的利器。
经专家鉴定和工业应用表明,该技术性能指标和核心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促进了我国大气污染控制的技术进步,显著提升了我国对PM2.5细颗粒物控制技术和装备的核心竞争力。
细颗粒物排放超标是当前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
该成果及时提供了一种技术先进、节能显著、运行稳定的技术装备,已满足重大市场需求。
成果的应用可使颗粒物排放浓度从20~30mg/m3下降到10mg/m3以下,PM2.5排放总量消减50%以上,运行能耗降低40%以上,环保和节能效益显著,提升了环保装备水平,促进了环保产业发展。
该项目快速完成了成果转化和工业应用。
2014年12月在鞍钢建成示范工程,实现了首台套应用,投运4年以来,装置运行稳定,颗粒物排放浓度<10mg/m3,运行阻力700~1000Pa,比传统袋式除尘器降低40%,成为钢铁企业实现超低排放的典型范例,在钢铁行业反响强烈,已在河钢、日照钢铁、新余钢铁、水钢、方大特钢等企业广泛应用。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项目简介“钢铁窑炉烟尘细颗粒物超低排放技术与装备”是国家“十二五”863计划科技成果,重点研发了强化PM2.5捕集的预荷电技术、超细面层精细过滤材料、预荷电袋滤器、工业烟道PM2.5工况测试技术与装置等,实现了示范应用,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研究内容及创新点(1)钢铁窑炉烟尘微细粒子预荷电技术与装置开展了预荷电装置结构研究,完成了预荷电装置的设计,确定了预荷电极配形式、电场长度、电场高度、电场风速、荷电时间、板型和线型、清灰方式等关键技术,并完成了样机制造。
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2019年度)项目名称:鸡饲料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提名者:山东省科学技术厅提名意见:我国鸡肉、蛋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对保障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和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针对我国养鸡生产中存在的饲料资源紧缺,饲料精准化配制水平低,氮磷排放量高,环保压力突出等生产问题,在饲料质量快速评价技术方面开展了创新性工作,研究建立了玉米和小麦代谢能、豆粕和棉粕可消化氨基酸、植酸酶和非淀粉多糖酶有效酶活力、玉米霉菌毒素等快速准确测定系列技术,实现了饲料质量的快速现场评定;在饲料能量、蛋白质/氨基酸和钙磷高效利用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了新收获玉米、小麦合理利用技术,研制了合成氨基酸高效利用和低蛋白日粮配合技术,建立了钙磷高效利用与蛋壳质量提升技术;阐明了应激影响能量、蛋白质代谢的机制,确立了饲料养分分配的调控途径;开展了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研制了蛋鸡、肉鸡高效饲料配合技术、抗应激饲养技术和健康养殖技术。
集成创制了鸡饲料高效利用关键技术,通过示范与推广,近三年新增经济效益78.15亿元,综合减少鸡粪氮、磷排放7.4万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项目已获授权发明专利21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发表研究论文90篇,其中SCI论文65篇,SCI他引1058次,获省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
该项目的成果申报书内容属实,资料齐全。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我国家禽业产值近万亿,对保障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饲料占养鸡生产成本70%以上,饲料快速评定技术缺乏和饲料利用效率不高是制约养鸡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本项目历经12年研究,取得了系列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研制了主要饲料原料质量快速评价技术,建立了能量、蛋白质/氨基酸和钙磷高效利用技术,确立了饲料能量与蛋白质分配利用的调控途径,集成建立了鸡饲料高效利用关键技术,有效地推动养鸡业节源减排与提质增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安徽省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光学监测技术及应用(二)提名意见针对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来源识别、排放监控、以及突发事件应急预警的技术需求,国家急需建立“数据准确、响应及时、覆盖全面”的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监测技术体系。
十余年来,该研究团队通过承担国家863、国家支撑计划和地方科研任务,与企业合作,创新发展了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光学监测技术和方法,创建了有毒有害气体高温光谱测量数据库和模型,突破了高气溶胶背景大气痕量气体成分卫星反演技术,研发了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点-线-面-区域全方位光学监测系统,开展了系统在典型工业园区的示范应用和监测设备的产业化。
该研究团队所研制的系统已在四川、云南、安徽、甘肃、江西、内蒙古等地石化、冶金、水泥、电力等行业,以及鄂托克旗建元煤化、山东钢铁、山东金诚重油化工、四川普光气田,福建泉惠石化,山东京博石化,甘肃庆阳石化,溧阳新材料工业园区,苏州吴中等工业园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该系统的实际应用,有效弥补了现有监测技术在工业园区监测手段、监测内容和监测范围的不足,填补了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全方位监测领域技术空白,为我国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控制与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数据,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为我国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项目材料填写规范,内容真实,经公示无异议。
对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三)项目简介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排放种类多、成分复杂、分布范围广、突发事故风险巨大,不仅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也直接威胁人民生命和健康。
对工业工艺过程及园区污染排放的定量监测是进行污染防治的基础,传统采样分析技术由于监测范围有限、响应时间慢,难以为工业园区污染防治措施制定和效果评估提供全面数据支撑。
急需建立“数据准确、响应及时、覆盖全面”的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监测技术体系,以满足工业园区对有毒有害气体来源识别、排放监控、以及突发事件应急预警的技术需求。
全名单来了!2019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奖名单公布
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
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4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6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185项。
2019年度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
黄旭华
家里赚钱的方法有哪些?
广告
曾庆存
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
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展开剩余62%
2019年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奖人
马丁·波利亚科夫 Martyn Poliakoff(英国)
赫伯特·芒 Dipl.-Ing. Dr. Herbert Mang(奥地利)
马库·塔皮奥·库马拉 Markku Tapio Kulmala(芬兰)
尼尔斯·克里斯蒂安·斯坦塞斯 Nils Christian Stenseth(挪威)弗兰克·勒罗伊·路易斯 Frank Leroy Lewis(美国)
弗拉季斯拉夫·潘琴科 Vladislav Panchenko(俄罗斯)
雷蒙德·查尔斯·史蒂文斯 Raymond Charles Stevens(美国)罗伯托·巴蒂斯通 Roberto Battiston(意大利)
罗伯特·格雷厄姆·库克斯 Robert Graham Cooks(美国)
阿塔拉曼 Atta-ur-Rahman(巴基斯坦)
平台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