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环评中生态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划环评中生态评价初探

摘要:本文运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结合普洱市自然环境与城市发展战略、建设格局,探讨规划环评中生态专项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做好生态评价及生态规划的有关对策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生态评价;生态规划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01

一、前言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要突出了“生态”主题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关键是在规划环评中做好生态规划和生态专项评价。这是因为科学合理的生态规划可以创造出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论文讨论的重点是探索规划环评的一个新领域:即应用生态学原理,在规划环评中对生态规划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对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城市生态系统,最终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评价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是稳定和可持续的,在时间上能够维持它的组织机构和自治,也能够维持对威胁的恢复能力。生态系统评价可以从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3个主要特征来定义。评价生态系统健康性首先需要选用能够表征生态系统主要特征的参数,如:生境质量、生物的完整性、生态过程等,但度量这些参数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

(1)由于局部地区交通道路走向和线型的不科学设计,小城镇、农居点建设缺乏合理规划,发展无序,形成量多而杂乱分散的小斑块。城市景观格局中人口与建筑过分密集,不同用的功能斑块交错混杂,相互干扰冲突,物流不畅。

(2)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部分沿河滩涂被围垦造田或开发房地产,而这些地方过去大部分是鸟类的栖息场所。

(3)建成区内部绿地斑块严重缺乏的状况虽有所改变,但未形成协调合理的绿化结构体系;城市与自然的和谐过度遭受破坏,城乡过渡景观带建设被明显忽略。

(4)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生态系统评价很难简单概括为一些简单易测定的指标。

三、城市生态格局规划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要遵循自然优先、持续性、针对性、综合性等原则[1],按照生态规划的基本格局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格局等两种方法[2,3],提出城市区域和市区生态格局规划的主要方案。

1.区域生态格局规划评价

通过资料分析和现场调查,划分出区域中的各种种生态类型,如:水田、旱地、园地、林地、疏林地、草地、居民地、交通工矿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再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在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城市生态格局进行定量的分析与评价,提出对策措施。

2.城市生态格局规划评价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为支持手段,结合城市森林学、

景观生态学等理论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域城市生态用地建设景观格局的现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提出一套系统化、层次化和定量化的城市生态用地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城市生态用地建设的优化对策。

四、主要生态要素保护与建设

1.景观基质保护与建设

1.1 森林资源

重点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通过林权改革、调整林种树种结构、植树造林等措施,提高森林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方面的生态功能,使生态脆弱区、生态功能重要区得到充分治理。1.2 土地资源

科学开展土地整理和复垦,客观评估受整理及未利用土地的生态功能及价值,以“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荒则荒”原则为指导,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风貌迥异的农、林、山等土地利用景观。[4]

2.景观斑块保护与建设

通过近郊森林公园、饮水源保护区、湿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公园广场等公共绿地建设,丰富居住区、单位等附属绿地、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绿化建设类型,形成开放、立体、整体、有序的城市绿地系统,为城市发展提供绿色生态屏障。

以发展蔬菜、茶叶、花卉、苗木、园艺业、观光休闲农业为主的都市农业为载体,在城市发展扩张中,有计划有重点地保留部分城

郊乡村和农业用地斑块,营造城乡过渡景观带,发挥城郊景观在市区景观生态特有的生态服务功能,促进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改善和提高城市环境生态功能。

五、建议

(1)景观是居于生态系统之上的最大尺度,开展景观规划研究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重要基础,应进一步对城市不同类型生态要素进行深入研究,将宏观调控和微观设计相结合,维护生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结构的合理性,增强城市生态格局的安全性。

(2)充分利用3s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建立市域、市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长期信息数据库,掌握各类景观要素的动态变化情况。

(3)开展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规划和管理工作,加强自然保护区、菜阳河级森林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4)加强历史文物古迹等特色景观建筑、城乡建筑、硬地面等微观景观和城市绿地、城市内河、主要水系、公路交通等重要景观要素的生态设计研究,强化水域生态系统、矿山等景观要素修复和生态重建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团胜,等.大城市区域的景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2):52-55.

[2]forman,r.t.t. some general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and regional ecology. landscape ecology, 1995b, 10(3):133-142.

[3]俞孔坚,李迪华.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j].国外城市规划,1997(3):27-31.

[4]徐海岚,叶敏,陈娴.杭州市景观生态规划研究[j].杭州环境科学,2004,10(2):57-61.

作者简介:张如春(1975-),男,云南普洱人,高级工程师,大学本科学历,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