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时间轴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49_1956年第3课迈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导学案无答案中图版
- 格式:doc
- 大小:114.00 KB
- 文档页数:2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第1 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意义【考纲要求:识记、理解】一、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时间:1949年10月1日2、意义: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中国人民站立起来,成为主人;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二、西藏和平解放【考纲要求:识记、理解】时间:1951年意义:祖国大陆领土基本解放第3 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宪法【考纲要求:识记、理解、分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内容: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确立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
地位: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考纲要求:识记、理解】提出:1953年中印谈判中首次提出: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与缅甸时与两国总理一致发表联合声明。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在国际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现在已经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四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考纲要求:识记】1、时间:1953――1957年2、成就:一田(克拉玛依油田)、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三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三公路(新藏公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3、特征:优先发展重工业二、三大改造的影响(1953-1956年底)【考纲要求:识记、理解、分析】1、时间:1953――19565年2、成就:到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3、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时期:1949-1953年1、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2、1949年9月:一政协在北平召开,通过《共同纲领》。
3、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筹建新中国之时,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新中国成立前夕,成立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新中国成立前夕,空军成立;在建国的第一年里(1949.10—1950.10)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4、1950年10月-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司令员:彭德怀。
5、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6、1950-1952年底:土地改革。
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农村生产力大大解放,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7、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年1、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
意义: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公私合营,实行赎买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成为我国的基本制度。
4、1954年4-7月: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关于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
5、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简介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
第一个五年计划,早在1951年春开始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经委(简称中财委)着手试编;1952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及长期计划纲要的指示》;1952年8月,中财委编出“一五”计划轮廓草案;1953年4月,中央批准下达1953年国民经济计划提要;同年,中财委会同国家计委根据中央指示,并参考苏联国家计委意见,对“一五”纲要又修改了一次;1954年4月,中央成立编制五年计划纲要8人小组,陈云任组长,开始全面编制工作。
到1955年3月31日,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同意中央委员会提出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报告。
同年6月,中央对“一五”草案作了适当修改,建议由国务院通过并提请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1955年7月30日通过)。
为什么第一个“五年计划”已开始实行2年之后才编制出来。
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计委主任的李富春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报告时指出,“这是由于我国资源缺乏调查,统计资料也很少,有多种经济成份同时并存,我们又没有编制长期计划的经验,建设工作的经验又很不够。
而且,从国家的整个情况来说,1950年开始的抗美援朝战争,到1953年7月底才实现了停战。
苏联帮助我国建设的156个工业单位中的主要部分——第二批91个单位,也到1953年5月才确定。
所有这些,都说明了过去两年,只能一面进行建设,一面编制长期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原苏联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第3课迈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审核周次第周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熟悉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掌握“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2、了解三大改造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一、自主预习1、“一五计划”过渡时期总路线时间:年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实现国家的,并对、、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一五计划”时间:—年指导方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建立国家工业化和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历史意义:我国开始建立起独立的,为奠定基础。
2、三大改造( -- )对农业的改造:全国农民积极参加,经历了由、、三个阶段。
对手工业的改造:发展。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行,有计划地发展。
意义:我国建立起,在我国建立起来,中国步入。
奠定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
二、合作探究理解“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三、课堂练习1“长鞭呀,那个一呀摔呀,拍拍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是过去的一首老歌的歌词,它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心情。
你知道我国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时B.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之后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D.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初期2.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和哪个部门相似()A.资本主义工商业B.农业C.银行业D.畜牧业3.下列哪种方式使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和平、胜利完成()A.无偿没收B.成立股份公C.建立生产合作社D.实行公私合营4.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②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③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④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5. 下列成就不属于我国一五计划时期的是()A.大庆油田的建成B.长春第一汽建成投产C.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D.武汉长江大桥6. 我国“一五”计划的主要建设成就可概括为“一桥二铁三公四厂”。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迈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迈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内容。
迈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中国开始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开端。
所以本课在教材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了解并掌握本课有助于对中国现代史基本特征的理解,也是实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的重要素材。
二、学情分析根据初二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因为绝大部分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讲授方法实行因势利导,持续启发。
三、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与水平:1、了解过渡时期的含义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2、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3、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4、知道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过程与方法:1、使用史料合作探究为什么“一五计划”要重点发展重工业;2、指导学生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建设成就示意图》,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水平;3、展示当时企业图片,了解当时三大改造的形式;(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2、理解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意义;3、感受社会主义制度来之不易,进一步理解到应该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分析水平,了解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实行工业化建设以及“三大改造”的形式为重点,其理由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我国工业部门比例失调,我国重工业落后。
三大改造是为了集全国之力实行社会主义过渡,学生要明白怎么改,把什么改为什么。
《第3课迈向社会主义低级时期》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把握:第一个五年打算;“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要紧成绩;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公布;“过渡时期”的概念;过渡时期总线路;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引导学生试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一化”同“三改”的关系等问题,培育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进程与方式】在导入新课时,通过补充3年经济恢复时期的知识,使学生明确本课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有利于知识的连贯。
通过学生自学教材,教师提问的方式,把握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基础知识。
通过表格的方式,使三大改造的知识层次化,便于学生明白得和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我党在过渡时期所取得的建设成绩,使学生熟悉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进展中国,对学生进行坚持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
通过介绍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期间经济建设中表现出来的昂贵热情和制造精神,对学生进行优良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一五”打算的要紧任务和成绩、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教学难点三大改造教学方式讲解法、启发式教学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设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结构与进程【新课导入】自然导入法。
(教师应适当补充3年经济恢复时期的知识,从而使知识体系连贯起来。
)当新生的人民政权巩固以后,当新中国的外交也起步以后,经济就成为十分重要的、务必要解决的问题。
国民政府留下的是一个贫困掉队、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方法:没收官僚资本、成立国营经济,稳固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精简国家机构,整编人民解放军等等,使得国民经济取得了全然好转。
尽管如此,与那时的许多发达国家相较,我国的工业水平仍然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
为了全然改变这种状况,我国从1953年起,开始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有打算的经济建设。
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内容标准】
(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基础知识】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年,中共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逐步实现,逐步。
2、“一五”的时间:年——年;其重要任务是:以帮助中国建设的个项目为中心,以发展为主,建立的初步基础。
3、“一五”期间我国坚持为主的方针,广泛开展、和技术革新运动;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的是。
4、意义:我国已初步,为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制定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审议了刘少奇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它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它从根本上区别于中国过去反动阶级制定的宪法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制定的宪法,真正反映了,代表了,是我国人民建设的纲领。
三、三大改造
1、时间:开始于年,到结束。
2、内容:、和。
3、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从此进入了。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迈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迈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从新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过渡。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新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启。
本节课内容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学生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新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和意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知识,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新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掌握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启。
2.难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和意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新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
2.小组讨论法:讨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启。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事迹,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八年级下册》2.辅助材料:相关历史事件资料,典型事迹案例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新主义革命胜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新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
第3课迈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说出新中国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性、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及取得的成就、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内容和意义、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中共八大的内容等知识要点。
2.复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工业建设取得的成就,激发爱国情感;概括三大改造的内容和方式,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认识到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真正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显著成就。
4.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第一个五年计划背景旧中国经济十分落后,工业基础极端薄弱。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目的尽快改变我国工业水平落后的状况基本任务以苏联帮助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等时间1953年至1957年底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南昌飞机厂制造的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成立,并生产出第一辆国产汽车;兴建包兰、兰新、宝成等铁路线;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意义中国基础工业实力大为增强2.第一部国家根本大法的颁布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的。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3.三大改造三大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①农业: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把从事个体生产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走集体化道路。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第二年,全国90%以上的农户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组织生产合作小组、供销合作社和生产合作社等多种形式。
1956年,全国组织起来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已有10万多个。
第3课迈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学目标了解“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创造性政策。
学情分析学生平时在学习方面投入的时间太少。
很大一部分同学平时根本没安排学习的必要时间,只是在考试来临时,才翻翻书,划划知识点。
历史科考察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单纯考察记忆力的题很少了,因此学生必须在平时通过做一些题来强化理解、运用课本观点,只有如此训练,才能应付开放性考试的能力考察。
重点难点“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1954年宪法的性质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一:第一个五年计划设计意图:通过此题使学生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原因、经过和成就。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此目内容,利用图片分析了解,教师适当补充相关的知识,提出问题。
问题1:计划编制前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特点?仍然属于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不如印度。
问题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3)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例稳步增长。
问题3:“一五”计划取得哪些重大成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建成投产4、武汉长江大桥建成5、包兰、兰新、包成等铁路建成,京汉与粤汉铁路接轨例题:下列不属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的是(B)A、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并投入生产B、成功地进行了原子弹的爆炸C、我国有了自己的汽车、飞机、重型机器和精密仪器等制造业D、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变式练习: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是在(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抗美援朝C、“一五”计划完成后D、三大改造完成问题二:第一部国家根本大法的颁布设计意图:通过此题使学生掌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发展民主政治。
迈向社周次 第 周姓名目标1、熟悉第一个划的基,掌握“一取得的主要成就。
2、了解三大改造的主要。
一、习 1、“划” 路线 : 年 内容在一个间内,现国家的 、 行社改造。
“划” : — 年 :集中主要展 ,建立国化和 初展交通 业。
历:我国开始建立起独立的奠。
2、三大改造( -- )业的改造 :极参加历了由 、 、 段。
对的改造展 。
的改造行 展 。
: 我 国 建 立 起 , 在 我 国 建 立 起 来 , 中 国 步入 。
奠定了中国。
二、合作探究 理解“一划展的原因。
习 鞭呀,那个一呀摔呀,拍拍地响哎⋯ ⋯ 沿着社大道奔前方⋯ ⋯去的一首老歌,它反怀豪情走上社道路的心 情。
你知道民走上社道路是在( ) A .人民共和国宣布公布之后 C . 社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 . 第一个 施初期 2.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社改造的方式和哪相似( )A. 资本主义工商业B. 农业C. 银行业D. 畜牧业3. 下列哪种方式使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和平、胜利完成()A. 无偿没收B. 成立股份公C. 建立生产合作社D. 实行公私合营4.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②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③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④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A. ①②③B. ①②④C.②③④D. ①③④5. 下列成就不属于我国一五计划时期的是()A.大庆油田的建成B. 长春第一汽建成投产C. 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D. 武汉长江大桥6. 我国“一五”计划的主要建设成就可概括为“一桥二铁三公四厂”。
“一桥”指武汉长江大桥,“四厂”有第一飞机制造厂、第一汽车制造厂等。
可见,“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A. 农业B. 商业C.轻工业D.重工业7.1955 年8 月,武汉钢铁公司开始施工,它的建设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援,先后有18 个省(自治区)、48 个城市、1000 多家工厂为武钢制造设备和配件.这表明()A.农业对工业建设的支援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C.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优势D.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第3课:迈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设计思路]造的历史。
其中涉及两部分内容,课本第一部分讲述“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由两个主要问题组成,即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
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实行自主学习掌握基本问题,教师重点讲述过渡时期的含义,为学生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做好铺垫。
课本第二部分讲述了“三大改造”的相关史实,同样在课堂教堂教学中以问题为引导,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问题,教师重点讲清“三大改造”的实质,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转变,为学生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过渡时期”的概念;过渡时期总路线;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以及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设置相对应的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实行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重点难点问题由教师详细讲解或组织学生通过小范围的讨论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到,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实行国家建设的不易,充分理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对于国家振兴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成就、三大改造[教学难点] 三大改造的实质[教学方法]讲解法、问题引导教学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设备[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出示多媒体课件,用课本引言部分毛泽东在建国之初的一段话导入新课,让学生理解到我国的工业建设是在一究二白的基础上展开的。
二、新课教学[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重点,做到心中有数。
1、“一五”计划:[出示自学指导1]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实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实行阅读,在阅读教材内容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做到有的放矢。
[教师过渡]课本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两个重要问题,即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要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过渡时期?”,即过渡时期的含义是什么?○1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时期:是指我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之前的这段时间,我国由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第3课迈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审核周次第周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熟悉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掌握“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2、了解三大改造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一、自主预习
1、“一五计划”
过渡时期总路线
时间:年
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实现国家的,并对、、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一五计划”
时间:—年
指导方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建立国家工业化和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历史意义:我国开始建立起独立的,为奠定基础。
2、三大改造( -- )
对农业的改造:全国农民积极参加,经历了由、
、三个阶段。
对手工业的改造:发展。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行,有计划地发展。
意义:我国建立起,在我国建立起来,中国步入。
奠定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
二、合作探究
理解“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三、课堂练习
1“长鞭呀,那个一呀摔呀,拍拍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是过去的一首老歌的歌词,它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心情。
你知道我国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时
B.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之后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初期
2.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和哪个部门相似()
A.资本主义工商业
B.农业
C.银行业
D.畜牧业
3.下列哪种方式使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和平、胜利完成()
A.无偿没收
B.成立股份公
C.建立生产合作社
D.实行公私合营
4.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
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②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③已经由农业国转变
为工业国④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 下列成就不属于我国一五计划时期的是()
A.大庆油田的建成
B.长春第一汽建成投产
C.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D.武汉长
江大桥
6. 我国“一五”计划的主要建设成就可概括为“一桥二铁三公四厂”。
“一桥”指武汉长江大桥,“四厂”有第一飞机制造厂、第一汽车制造厂等。
可见,“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
A.农业
B.商业
C.轻工业
D.重工业
7.1955年8月,武汉钢铁公司开始施工,它的建设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援,先后有18个省(自治区)、48个城市、1000多家工厂为武钢制造设备和配件.这表明()
A.农业对工业建设的支援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优势
D.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
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
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1)材料一中的“组织起来的路”指的是什么?依据本材料,概括指出引导农民走这样一条路的原因(答一条即可)。
(2)材料二表明到1956年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出现了怎样的转变?
四、根据本课知识,画出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