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移动通信与卫星宽带通信——发展及现状
- 格式:ppt
- 大小:2.67 MB
- 文档页数:50
0引言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人造卫星———Sputnik1,标志着人类从此进入了卫星时代。
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不断发展,战争形态已由摩托化、机械化加速向信息化、智能化演变,尤其是太空和网络空间领域,已成为世界大国之间战略博弈的新焦点。
不论是局部战争,还是国际维和、抢险救灾、海上护航等,都离不开太空和网络空间的支援。
所以,构建天基通信系统和天地一体化网络,掌握制天权和制网权,是决定未来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也是一个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乃至综合国力上的重要体现,影响着国家安全和发展大局。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作为天基通信的重要手段,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信息基础设施,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
1国外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现状继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之后,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后在1958年12月,美国又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斯科尔,正式拉开美苏太空通信领域的装备竞赛,英国、法国、北约等国家和组织也陆续加入到通信卫星的研发当中。
目前,全世界在轨通信卫星大约700余颗,其中地球静止轨道卫星200多颗。
绕地球运行的军事通信卫星约110颗,其中约一半的军事通信卫星为美国所拥有。
包括美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通信卫星均为军民合用。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属于通信卫星的一种,它是传统的卫星固定通信与地面移动通信交叉结合的产物,主要以商业运营为主,战时卫星资源可被军方征用。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是利用卫星作为中继器,实现移动用户之间、移动用户和地面固网、蜂窝网或其他专网用户之间通信的系统,是地面蜂窝移动通信的有效补充。
按照在轨高度,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分为GEO(静止轨道)卫星系统、MEO(中轨道)卫星系统和LEO(低轨道)卫星系统三种。
其中,GEO卫星系统运行在赤道上方高度35 800km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一般采用大型多波束天线、高功率等成熟技术,投资少、技术复杂度低,但传播时延大,不能实现两极覆盖,典型代表是国际移动卫星公司经营的Inmarsat系统、阿联酋的Thuraya 系统。
中国低轨卫星通信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分析一、低轨通信卫星概述(一)卫星通信技术按照卫星轨道高度的不同,通信卫星可以分为低轨通信卫星(LEO),中轨通信卫星(MEO)和高轨地球同步通信卫星(GEO)。
LEO卫星轨道高度500km-200Oknb MEO卫星轨道高度2000km-36000km, GEO卫星轨道高度为36000km o低轨道带来的好处是,一方面卫星的轨道高度低,使得传输延时短,路径损耗小,多个卫星组成的星座可以实现真正的全球覆盖,频率复用更有效;另一方面蜂窝通信、多址、点波束、频率复用等技术也为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提供了技术保障。
因此,LEO系统被认为是最有应用前景的卫星移动通信技术之一。
目前,国内卫星通信主要以C频段(4-8GHz)和Ku频段(12T8GHz)为主,少部分卫星采用Ka频段(27-40GHz).频率的高低,决定了通信传输带宽的大小, 频率越高,单位时间传输的数据量上限也越高。
所以高通量卫星采用Ka频段为主。
但在发射功率给定的情况下,频率越高,传输距离则越小。
因此,高通量卫星运行轨道主要以低轨道为主。
(二)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基本构成低轨卫星通信系统主要由空间段、用户段、地面段、公用及专用网络四部分等组成。
在若干个轨道平面上布置多颗卫星,由通信链路将多个轨道平面上的卫星联结起来。
整个星座如同结构上连成一体的大型平台,在地球表面形成蜂窝状服务小区,服务区内用户至少被一颗卫星覆盖,用户可以随时接入系统。
低轨卫星通信可以在用户段直接与单一地面终端连接,也可以通过地面关口站与地面公共网络连接。
(三)低轨卫星通信应用时机已经成熟1、低轨通信卫星固有特点决定其更适合现代通信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在通信、电视转播等方面的应用已经趋于成熟,它的缺点越来越明显,如体积大、重量大,需要大型助推火箭,发射准备时间长,只有一个轨道面,可容纳卫星数量有限,不能覆盖极地地区,距离地球遥远,通信延迟长,波束覆盖区大,频谱利用率低,容量有限,终端发射功率大,不易小型化等。
卫星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与应用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通信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早期的电报、电话到现在的互联网、移动通信,人们对于通信的需求和期待也在不断提高。
然而,随着地面通信技术的日益饱和,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天空——卫星通信技术。
卫星通信技术是一种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来转发无线电波而进行的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的通信。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卫星通信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为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输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卫星通信技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首先,低轨道卫星星座的建设成为了卫星通信技术的新趋势。
相比于传统的高轨道卫星,低轨道卫星具有更低的传输延迟、更高的信号质量以及更强的抗干扰能力。
目前,美国SpaceX公司的“星链”计划、亚马逊公司的“柯伊伯”计划等都在积极推进低轨道卫星星座的建设。
这些计划旨在通过数千颗甚至数万颗卫星组成的庞大网络,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高速、低延迟的宽带接入。
其次,高频段通信技术的应用也为卫星通信带来了新的突破。
传统的卫星通信主要依赖于C、Ku等低频段,但随着频谱资源的日益紧张,高频段通信技术逐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例如,Ka频段具有更宽的带宽、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以及更强的抗雨衰性能,可以满足未来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高速率业务的需求。
此外,Q、V等更高频段的开发也在逐步推进,为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再次,激光通信技术的兴起为卫星通信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激光通信是一种利用激光束作为载波进行信息传输的技术,具有极高的传输速率、极强的抗干扰能力和极低的功耗。
近年来,随着激光器、光学天线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激光通信在卫星领域的应用逐渐成熟。
例如,欧洲航天局的EDRS系统、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LUCAS系统等都已经实现了卫星间的激光通信试验。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激光通信有望成为卫星通信的主流方式。
当然,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卫星通信移动互联天线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王海龙 赵阳 樊星(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1.卫星通信的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建设及天地一体化网络工程的推进,卫星通信迎来了新一轮的蓬勃发展时期。
卫星通信的应用范围更加广阔、诸如民航飞机、高铁、汽车及轮船等移动载体都可以通过加装卫星互联天线终端进行卫星网络接入,以满足用户通信及多媒体娱乐需求。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及卫星宽带业务的迅速扩张,用户对移动通信传输速率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卫星拥有更大的传输带宽及更强的覆盖能力。
传统频段的卫星带宽资源日益拥挤饱和,且使用资费相比于地面网络而言过于昂贵,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连接需求。
因此,卫星通信向着容量更大、成本更低的高通量卫星(HTS)、低轨(LEO)卫星发展。
高通量卫星、低轨卫星技术已经成为当今卫星通信的发展趋势。
1.1 高通量卫星在国外,高通量卫星已进入较为成熟的商用阶段。
高通量卫星在全球发射的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中占比持续增大,在提升性能的同时,也将行业竞争推向新高点。
新兴应用领域诸如航空、高铁成为高通量卫星的重要关注点,引领运营商对该领域的深度布局。
在国内,高通量卫星产业刚刚起步。
2017年发射的我国首颗高通量卫星中星16号,下行和上行速率最高可达150Mbps和12Mbps,通信总容量达20Gbps,超过我国已研制发射的通信卫星容量总和。
中星16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进入Ka频段高通量卫星通信新时代,它将与即将发射的中星18号高通量卫星一起为中国疆域提供大容量宽带互联网接入服务。
高通量卫星通信及其应用成为未来卫星通信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市场需求迫在眉睫。
预计未来几年内,中国将迎来高通量卫星应用发展的最佳机遇期,我国将继续推进高通量卫星产业的发展,部署更多高通量卫星,形成覆盖中国全疆域及亚太地区的卫星通信网络,满足“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及“宽带中国”的通信需求。
1.2 低轨卫星在国外,截止到目前为止,共有轨道通信(Orbcomm)、铱星(Iridium)及全球星(Globalstar)三大LEO星座系统成功进行组网。
卫星通信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卫星通信技术是指利用卫星作为媒介,通过卫星系统实现信息的传输、通信和导航等功能。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升级,卫星通信技术已成为现代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卫星通信技术的现状,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的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一、卫星通信技术的现状目前,卫星通信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全球移动通信、天气预报、地球观测、导航和遥感等方面的领域。
其中,最为广泛应用的是全球移动通信。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对移动通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通信,这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全球移动通信方面,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L波段和Ku波段卫星通信。
L波段卫星通信主要用于军事通信、监测和观测等领域,而Ku波段卫星通信则主要用于商业通信领域。
目前,全球主要的卫星通信公司都在积极开展Ku波段卫星通信业务,如INTELSAT、SES、Eutelsat等。
在天气预报和地球观测领域,卫星通信技术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目前,欧洲气象卫星“METEOSAT”和美国高速气象卫星(GOES)等先进卫星系统广泛应用于全球气象监测和预报领域,提高了气象预报的精度和准确性。
此外,在导航和遥感领域,近年来卫星通信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GPS卫星系统已经成为全球最为广泛应用的导航系统,并已经应用于航空、航海、交通、地震预报和环境监测等领域。
而以遥感卫星系统为核心的地球观测技术,则能够通过卫星获取大量的环境信息,有助于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二、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卫星通信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升级。
未来,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速互联随着人们对网络通信的依赖以及数据计算和处理需求的不断增加,对网络速度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
卫星通信技术因其覆盖范围广、传输速度快等特点,将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高速的网络通信服务。
国际卫星通信业务发展现状及趋势2021年6月目录第一章概述 (1)1.1 卫星固定通信业务 (1)1.2 卫星移动通信业务 (2)1.3 卫星广播通信业务 (3)第二章卫星通信的应用 (5)2.1 数据传输业务中的应用 (5)2.2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6)2.3 视频广播业务传输中的应用 (7)2.4 电话等交互式业务传输中的应用 (7)第三章卫星通信产业模式 (9)3.1 国际卫星通信产业模式 (11)3.2 中国卫星通信产业模式 (13)第四章卫星通信未来发展趋势 (15)4.1 卫星通信直接面向用户提供服务 (15)4.2 卫星固定、移动和广播通信业务差异性减小 (15)4.3 卫星通信网与地面网络形成立体通信网 (16)4.4 卫星通信网与地面网络形成四网融合 (16)4.5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加速发展 (16)4.6 卫星通信成为个人通信重要部分 (16)第五章发展卫星通信产业的重要意义 (18)第一章概述卫星通信是地球站之间或航天器与地球站之间利用通信卫星转发信号的无线电通信,主要包括卫星固定通信、卫星移动通信、卫星直接广播和卫星中继通信四大领域。
前三者是地球站之间利用通信卫星转发器转发信号的无线电通信,后者是航天器与地球站之间利用通信卫星转发器转发信号的无线电通信。
卫星通信是现代通信技术的重要成果,也是航天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
它具有覆盖面大、频带宽、容量大、适用于多种业务、性能稳定可靠、机动灵活、不受地理条件限制、成本与通信距离无关等优点。
60多年来,它在国际通信、国内通信、国防通信、移动通信和广播电视等领城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中,卫星通信不仅有效地补充了其他通信手段的不足,更是在抢险、救灾、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通信中大有作为。
目前,世界上有实力的国家都在积极培育卫星通信应用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进程。
卫星通信作为空间通信的一种重要形式,目前主要应用于卫星固定通信、卫星移动通信、卫星广播通信三大业务领域。
通信调研分析报告在当今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通信技术作为信息传递的关键支撑,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深入了解通信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通信调研。
本次调研涵盖了通信技术的多个方面,包括移动通信、固定通信、卫星通信以及通信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等。
一、移动通信移动通信是当前通信领域中最为活跃和普及的部分。
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4G 网络已经全面覆盖,并且 5G 网络正在迅速推广。
5G 网络的出现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其高速率、低延迟和大容量连接的特点,为智能交通、工业互联网、远程医疗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然而,5G 网络的建设和普及仍面临一些挑战。
比如,基站建设成本较高,覆盖范围有限,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室内环境中信号不稳定。
在用户需求方面,人们对于移动通信的速度和稳定性要求越来越高。
同时,对于流量套餐的价格和合理性也十分关注。
运营商们在不断推出新的套餐和服务,以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但在实际使用中,仍存在一些套餐宣传与实际使用不符的情况,导致用户体验不佳。
二、固定通信固定通信在企业和家庭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光纤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宽带速度大幅提升。
目前,千兆宽带正在逐渐普及,为高清视频播放、在线游戏等提供了更好的体验。
然而,在一些老旧小区和农村地区,固定通信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宽带速度较慢,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
此外,固定通信服务的价格竞争也较为激烈,运营商需要不断优化成本和服务质量,以吸引和留住用户。
三、卫星通信卫星通信具有覆盖范围广、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等优点,在航海、航空、偏远地区通信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卫星技术的不断进步,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成为热点。
但卫星通信的成本较高,终端设备价格昂贵,限制了其大规模的应用。
同时,卫星通信的带宽资源有限,信号传输容易受到天气等因素的影响。
四、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通信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通信服务质量的关键。
在城市地区,基站和光缆的铺设相对较为完善,但在农村和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较大的缺口。
卫星通信关键技术最新进展姓名:唐聪班级:1402015学号:14020150005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对于移动通信的需求增加,同时军队对于卫星通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满足未来移动通讯的发展需要,新一代的卫星通信系统应该具备速率快、覆盖广等优点本文从分析目前卫星通信系统出发,简述卫星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及最新进展,并对未来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进行展望,以作为相关人员的参考。
目录0引言 (3)1卫星通信 (3)2卫星通信系统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3)2.1卫星通信的特点 (3)2.2功能 (3)2.3卫星通信发展历程 (3)2.4卫星通信面临的问题 (4)3卫星通信系统体系结构 (4)3.1体系结构分类 (4)(1)交互式宽带卫星Internet接入系统结构; (4)(2)非对称宽带卫星接入系统结构; (4)(3)宽带卫星骨干传输系统结构。
(4)3.2应用方面 (4)4卫星通信关键技术及进展 (4)4.1随机接入技术 (4)4.2多波束天线 (4)4.3星上处理 (5)4.4星间链路 (5)4.5卫星频谱资源 (6)4.6星地融合通信 (6)4.7卫星宽带通信 (6)5卫星通信发展展望 (7)5.1通信卫星的发展趋势 (7)5.2卫星通信的演进 (7)5.3卫星通信的结合 (8)5.4卫星通信宽带化 (8)6结论 (8)7参考文献 (9)0引言通信卫星始于1964年,当年在美国成立了国际通信卫星组织INTELSAT。
1965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商用通信卫星晨鸟号(“Early Bird”)。
之后,卫星通信技术及其应用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除了在军事领域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以外,卫星通信还为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电视广播和语音广播,为地面蜂窝网络尚未部署的偏远地区、海上和空中提供必要的通信,为发生自然灾害的区域提供宝贵的应急通信,为欠发达或人口密度低的地区提供互联网接入等…但是卫星通信自身存在的弱点却使得它长期以来一直作为地面固定、无线或移动通信系统的一种补充通信方式。
宽带卫星网络的发展现状作者:刘新梅来源:《电子世界》2012年第02期【摘要】在卫星通信中,宽带卫星通信的主要目标是为多媒体和高数据速率的Internet应用提供一种无所不在的通信方式。
对于时延要求低以及具有广播/组播性质的高速数据业务(如大容量数据传输、多媒体广播、因特网宽带接入、卫星远程应用、多媒体双向互动等业务)来说,卫星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宽带卫星网络也称下一代卫星通信网络。
宽带卫星通信网具有地面覆盖面广、承载业务种类多、可快速部署、带宽利用率较高、星上交换快捷、可提供一体化网络等特点,能满足不同用户的业务需求。
发展宽带卫星系统己成为当前通信的新热点之一。
本文在分析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总结了现有宽带卫星网络的发展基础,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卫星通信;宽带;通信系统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日臻完善和Internet的商业化兴起,以及交互式多媒体业务的迅速增加,都推动了宽带卫星通信的发展。
目前,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对宽带卫星通信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已着手设计和开发宽带卫星通信系统。
发展宽带卫星系统己成为当前通信的新热点之一。
宽带卫星通信系统既能够在远距离通信传输上充分发挥卫星通信的作用,又能够进一步向用户提供从话音到数据、从低速到高速、从单一通信到多媒体通信、从固定到移动等各种通信方式。
宽带卫星通信不仅要面向企业集团、多媒体提供商,也要在图像传输、卫星数字电视直播、多媒体信息广播、宽带接入、交互式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方面逐步向个人服务方面发展。
时至今日,卫星原有的许多优势己无法与地面光纤通信相比,卫星仅存的优势只剩下广播、建设周期短以及建设成本与通信距离无关的特性。
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卫星在宽带业务上还将有所作为。
对于时延要求低以及具有广播/组播性质的高速数据业务(如大容量数据传输、多媒体广播、因特网宽带接入、卫星远程应用、多媒体双向互动等业务)来说,卫星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商业网络逐渐向基于TCP/IP因特网协议的分组交换型网络发展。
二、宽带卫星通信终端一、中星16宽带卫星通信系统三、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四、卫星移动通信终端五、卫星移动通信研究热点中星16卫星通信地面应用系统主要为个人用户和企业集团用户提供宽带互联网接入服务,并可支持传统的话音业务和线路租用业务;系统同时还可为机动用户终端提供通信服务,支持特殊场景下的应急通信;另外系统还可用于环境信息采集和减灾防灾信息分发。
1、系统应用背景(3)企业应用:集团用户或虚拟运营商利用卫星网络组建虚拟私有网络,并具有相应管理权限;(2)应急应用:作为地面网络的备份,为特定用户点对点通信提供保证性带宽;(1)个人应用:终端用户通过卫星网络接入互联网;用户可以局域网形式共享带宽;(4)行业应用:新闻采访、数据采集应用信关站Internet企业应用个人应用SOHO 行业应用:新闻采访应急应用2、系统应用场景2、系统应用场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星16 号Ka 宽带卫星具有26 个用户波束、3 个馈电波束,在北京、成都和喀什三地设置了三个关口站。
与目前国际先进的卫星相比,中星16 号Ka 宽带卫星的系统容量、区域覆盖等还相对有限,随后建设的中星18 号Ka 宽带卫星将对此进行全面的补充和完善。
届时,除了我国陆地、北海、东海、南海都可以全部覆盖之外,还有几个海洋移动波束可以用于机动应用。
这将为我国应急通信提供大范围、全时空的系统保障。
3、波束覆盖情况-中星16卫星配置26个用户波束及相应的3个信关波束,覆盖中国部分区域。
每用户波束覆盖区域约为20万平方公里。
右/左旋圆极化,八色复用,前向340MHz,返向120MHz。
3、波束覆盖情况-大平台设计容量大约在120G~150G,该指标与国际高端Ka多点波束卫星容量相当。
卫星通信的发展现状
卫星通信是一种通过人造卫星传输信息的通信方式。
它具有全球覆盖、大容量传输和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航天、海洋、气象、广播电视以及远程教育、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领域。
目前,卫星通信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一方面,卫星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新一代高通量通信卫星,例如“我国广播电视卫星
五号”和“天津卫星地图重组实验卫星”,能够提供更高的数据
传输速率和更大的容量,满足用户对高清视频、超高清视频和虚拟现实等高带宽应用的需求。
此外,卫星技术还在不断创新,如通过激光和量子技术实现卫星间的安全通信等。
另一方面,卫星通信在应用领域逐渐拓展。
除了传统领域的应用外,卫星通信正逐渐涉足新兴领域。
例如,卫星通信已经广泛用于无人机通信和导航领域,为航空无人系统提供远程控制和指导。
此外,卫星通信还在农业、矿业、城市规划和灾害预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卫星通信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卫星通信成本较高,包括卫星的制造、发射和维护等费用。
其次,卫星信号传输存在一定的时延,不适合要求实时性较高的应用。
另外,大规模的卫星通信系统可能会导致频谱资源竞争和频段拥挤。
因此,如何提高卫星通信的效率、降低成本,以及充分利用频谱资源,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总体而言,卫星通信正朝着更高速、更稳定和更智能的方向发
展。
在技术和应用推动下,相信卫星通信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我国低轨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文 | 赵鹏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卫星通信是以空间卫星作为中继载体的一种通信方式,是在地面微波中继通信和空间电子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近年来,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商业航天成本的不断降低,以及互联网随时随地接入需求的增加,具有全球覆盖优点的低轨卫星通信网络被重新注入了新活力。
卫星通信产业属于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的战略新兴产业,由于涉及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及卫星运营等领域起步较晚,但随着卫星互联网被纳入我国新基建发展规划,将会进一步促使行业发展提速。
一、卫星通信产业链分析卫星通信产业链(表1)分为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制造和运营服务四大领域。
2019年,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发布的关于卫星通信产业规模数据显示,卫星产业链中卫星制造、发射、图1 新基建内容图2020年我国全年卫星发射39次,仅次于美国的44次,位居全球第二。
但目前中国卫星发射主要围绕导航和遥感领域,通信卫星数量相对偏少。
伴随高通量卫星带动宽带卫星通信业务蓬勃发展,中国低轨通信卫星行业有望进入快车道,卫星发射数量上升空间巨大。
预计我国2022年共计在轨低轨卫星规模800余颗。
长期考虑,参考StarLink等星座计划,随着产业链各环节技术成熟及成本下降,2027年我国低轨卫星网络总规模有望达到3950颗,预计卫星制造、发射和地面设备总投资达1690亿元,卫星运营市场空间可达7000亿元。
参考文献[1]张明.低轨道卫星系统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J].中国无线电.2019(3):56-57.[2] 陈山枝.关于低轨卫星通信的分析及我国的发展建议[J].电信科学.2020(6):1-13.[3] 吴奇龙.低轨卫星通信网络领域国际竞争: 态势、动因及参与策略[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20(6):587-597.[4] 李喆,孙冀伟,尚炜,等.国外主要低轨互联网卫星星座进展及启示[J].中国航天,2020(7):48-51.[5]卫星互联网纳入!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基建”范围[EB/OL].(2020-04-21)[2020-06-23].http://www.x inhuanet.com / tech/2020-04/21/c_1125884291.htm.[6]赵秋艳,胡朝斌,陈川,等.低轨大规模星座的机遇与挑战[J].空间碎片研究,2020,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