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脱离
- 格式:ppt
- 大小:3.57 MB
- 文档页数:37
视网膜脱离手术护理常规一、概述视网膜脱离是指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之间的脱离。
分为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及继发性视网膜脱离。
【临床表现】裂孔形成是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的重要特征。
病人视力突然受到影响,初发时有“飞蚊症”或眼前飘浮物,某一方位有“闪光”感。
如脱离累及黄斑区,视力明显减退且视物变形。
【特殊检查】散瞳后,用间接检眼镜、巩膜压迫或用三面镜仔细检查,多可找到视网膜裂孔。
裂孔最多见于颜上象限。
【治疗要点】治疗目的是封闭裂孔、促进视网膜复位,防止玻璃体动荡和减少玻璃体条带对视网膜的牵引。
手术方式有光凝、电凝或冷凝、巩膜外垫压术、巩膜环扎术,复杂病例选择玻璃体手术、气体或硅油玻璃体腔内充填术等。
二、术前护理1、按眼部手术术前护理。
2、体位与活动(1尽量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及转动眼球,必要时包盖双眼,限制眼球活动,防止脱离范围扩大。
(2)根据视网膜脱离部位协助病人取正确卧位,使视网膜脱离处位于最低位,如裂孔在视网膜下方取半坐卧位,裂孔在视网膜上方取低枕平卧位,裂孔在鼻侧时头偏向裂孔侧,裂孔在后极部取仰卧位。
3、饮食护理术日进少量饮食,避免术中牵拉眼球导致呕吐。
4、避免诱因嘱病人避免一切可致视网膜震动的因素,如咳嗽、便秘。
5、术前用药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割术前1小时用托品酰胺、新福林散疃。
6、心理护理因人而异作好解释,强调术后特殊体位和适当固定头部对玻璃体注气、注硅油等手术的重要性。
三、术后护理(一)护理诊断潜在的并发症:眼压升高。
(二)护理措施1、按眼部手术术后护理。
2、卧位与休息(1)卧床休息,保持头部少活动,避免低头、持重及头部震动。
(2)协助病人取正确卧位,一般手术当日向术眼对侧卧或平卧,次日可坐起,术后2天可自行入厕,病情许可下床活动时,应循序渐进,防晕倒。
(3)注气或注硅术后均需俯卧位,直至气体完全吸收,开始应保持严格俯卧位,2周后可适当采用间隙俯卧位,坐、卧交替的体位,适当活动肢体。
加强巡视,指导保持正确的体位。
视网膜脱落的健康宣教视网膜脱落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可能会导致视力丧失。
因此,加强对视网膜脱落的健康宣教,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知和防范意识,非常必要。
本文将对视网膜脱落的病因、症状、预防和治疗方法进行介绍,以增加读者们对该疾病的了解。
一、视网膜脱落的病因视网膜脱落是指视网膜与眼球壁之间的粘附力减弱或丧失,导致视网膜脱离正常位置的情况。
其病因多种多样,包括下列因素:1. 高度近视:近视眼患者比正常人群更容易出现视网膜脱落的情况;2. 眼部创伤:如眼球被撞击或猛烈摇晃等,都可能导致视网膜脱落;3.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视网膜会逐渐变薄,从而增加了发生视网膜脱落的风险;4. 眼部手术:如白内障手术等,可能会增加视网膜脱落的风险;5. 其他因素:如眼内炎症、眼底病变等,都可能引发视网膜脱落。
二、视网膜脱落的症状视网膜脱落的症状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症状:1. 突然出现闪光或飞蚊症:患者常感觉到眼前出现闪光或黑点,这是由于视网膜脱落引起的眼球内部微小出血或渗漏所致;2. 视野中出现暗点或盲点:视网膜脱落会导致视觉异常,如视野中出现暗点或盲点,甚至影响到周围物体的辨认;3. 视力突然下降:当视网膜脱落严重时,患者的视力会显著下降,甚至出现视物模糊的情况。
三、视网膜脱落的预防措施预防是最为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您降低视网膜脱落的风险:1. 定期进行眼部检查:特别是对于高度近视、眼部手术史或眼部创伤过的患者,建议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以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潜在的风险因素;2. 注意眼部卫生:保持眼部清洁,避免眼部受到不洁的物品或手触碰,减少眼部感染和炎症的可能;3. 注意用眼卫生:长时间用眼容易导致眼部疲劳,建议每小时休息5-10分钟,远离电子屏幕,并经常闭眼放松眼睛;4. 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可能导致眼球剧烈晃动,增加视网膜脱落的风险。
如进行高强度锻炼,建议佩戴适当的保护眼镜。
高度近视怎样预防视网膜脱落近视是一种常见的视觉问题,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和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下,近视的发病率逐渐增加。
而高度近视者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其中视网膜脱离就是一种比较常见且严重的情况。
那么,高度近视者应该如何预防视网膜脱离呢?首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视网膜脱离的重要方式。
高度近视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远离激烈运动和剧烈体力劳动,避免剧烈晃动头部和眼睛,以免加重眼内压力,增加视网膜脱离的风险。
此外,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有效降低眼睛疲劳,对于预防视网膜脱离也具有一定的帮助。
其次,定期进行眼科检查也是预防视网膜脱离的重要手段。
高度近视者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眼科检查,及早发现并治疗眼部疾病,保持视力稳定。
眼科医生可以通过眼底检查和眼部超声波检查等手段,及时了解眼内情况,减少因视网膜疾病导致的后遗症。
再者,正确佩戴眼镜或隐形眼镜也是预防视网膜脱离的重要方法。
对于高度近视者来说,选择合适的眼镜或隐形眼镜非常重要。
配戴不合适的眼镜容易加重视网膜的负担,增加视网膜脱离的风险。
因此,高度近视者应该根据医生建议,定期更换眼镜或隐形眼镜,确保视力得到有效矫正,并减轻眼部压力。
最后,注意眼部保健和预防措施也是预防视网膜脱离的重要环节。
摄取富含维生素A、C和E等对眼部有益的营养素,保持眼部清洁卫生,防止眼部感染,坚持眼部保健操等,都有助于减少视网膜脱离的风险。
综上所述,高度近视者应该通过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眼科检查,正确佩戴眼镜或隐形眼镜,以及注意眼部保健和预防措施,全面加强对视网膜脱离的预防,保护眼睛健康。
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加强对眼部问题的关注和预防,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高度近视者发生视网膜脱离的风险。
希望每位高度近视者能够重视视网膜健康,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保护视力,保障眼睛健康。
如何判断视网膜是否脱离?6大症状可以提示视网膜脱落是一种常见的可以导致失明的眼睛疾病,视网膜脱离最大的危害是导致视功能的损伤。
视网膜脱落致盲是不可逆的病变。
视网膜一旦损坏,目前只能采取修复措施,其功能总会受到影响。
视网膜脱落正成为目前的眼科攻克难点。
视网膜脱落的发生与高度近视、用眼过度有直接关系。
尤其是长期对着电脑的工作人员,又是600度以上高度近视者。
从职业特征上来说,IT、财务工作者和广告公司平面设计人员等用眼过度者是高危人群。
财会人员长期盯着小数字看,近视度数容易不断上升,一旦在视网膜最薄弱处发生破裂,整张视网膜都会脱落。
而平面设计者总是面对色彩丰富的画面,眼睛受到的彩色刺激多,更容易发生视觉疲劳。
近年来,它的发病率愈来愈高,那么视网膜脱离的6大症状的什么呢?一、视力下降很多的视网膜脱落在发生之前可以说是没有前兆的,而最开始会出现的一个症状就是视力下降。
视力的改变会因为脱离的部位及范围不同而不同,像后极部视网膜的脱离会有突然发生视力显著下降的情况。
二、飞蚊飞蚊症也是视网膜脱离的一大症状,它是玻璃体后脱离的体征,比较常见的现象是眼前有黑影飘过,黑影呈烟雾状或点、片状,形态不一常常发生变化,特别像小虫飞舞。
三、闪光感跟飞蚊症一样,闪光感也是视网膜脱离的一种症状,它是玻璃体发生脱离后,在玻璃体与视网膜的粘连处因为牵拉牵扯刺激到视网膜,从而产生闪光感,也有可能是脱离的玻璃体在眼球运动时,击拍视网膜而引起,这种症状有时会随着玻璃体从视网膜脱落后消失。
四、视野改变因为视网膜的脱离程度不一样,所以患者会出现视野改变的症状。
也就是视网膜脱落范围相对应的部位有视野缺损。
一般来说,患者会有黑影自某一方向如幕布状逐渐扩展的感觉出现。
随视网膜脱离的扩大,黑影呈幕状逐渐扩大。
五、变视症随着视网膜的脱离,患者在出现视力下降的同时还会出现变视症。
变视症一般是指人们看东西时出现变形,变小等扭曲的现象。
六、中心视力损害随着视网膜脱离程度的不同,出现的症状也会不同。
第四节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RD)指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的分离。
根据发病原因分为孔源性、牵拉性和渗出性三类。
一、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RRD)发生在视网膜裂孔形成的基础上,液化的玻璃体经视网膜裂孔进入神经上皮视网膜下,使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分离。
【病因与发病机制】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发生两大要素:(1)视网膜裂孔形成;(2)玻璃体牵拉与液化。
裂孔形成因素有视网膜变性萎缩、玻璃体后脱离及牵拉。
视网膜变性多位于视网膜周边部,可形成裂孔的最常见变性为格子样变性,还有蜗牛迹样变性、囊样变性、视网膜劈裂等,变性的视网膜可形成较小的萎缩圆孔,如无玻璃体牵拉可不引起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的液化与后脱离对附着部位视网膜的反复牵拉,易形成马蹄形裂孔,常伴有一个与牵拉玻璃体粘连的翘起瓣。
眼球钝挫伤后,由于玻璃体的牵拉易形成锯齿缘离断。
伴有玻璃体牵拉的裂孔形成后,液化的玻璃体经裂孔进入视网膜下形成视网膜脱离。
老年人、高度近视、无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眼、眼外伤等易发生RRD。
【临床表现】①发病初期有眼前漂浮物,闪光感及幕样黑影遮挡(与RD区对应),并逐渐变大。
RD累及黄斑时视力明显减退。
②眼底检查见脱离的视网膜呈灰白色隆起,脱离范围可由限局性脱离至视网膜全脱离。
大范围的视网膜脱离区呈波浪状起伏不平(图14-17)。
严重者,视网膜表面增殖,可见固定皱褶。
③散瞳后间接检眼镜或三面镜仔细检查,大多数裂孔可以找到,必要时可在巩膜压迫下检查,利于寻找赤道之前的远周边裂孔。
裂孔最多见于颞上象限,其次为鼻上、颞下象限。
裂孔在脱离视网膜灰白色背景下呈红色。
无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眼或慢性下方RD眼视网膜裂孔不易发现。
先天性脉络膜缺损患眼裂孔多在缺损区边缘。
【治疗】原则是手术封闭裂孔。
要点是术前术中查清所有裂孔,并进行准确定位。
视网膜脱离能使视力全面恢复正常吗视网膜脱落是眼科常见疾病,属于眼底病的一种类型,会导致患者出现视力下降、看东西变形、视野缺损等症状。
如果能够及时通过手术治疗等方式复位视网膜,是能够促使视力有所恢复的。
但是,如果治疗不及时,长时间的视网膜脱离会导致视网膜功能受到不可逆的损害,此时即使通过手术治疗复位视网膜,也无法使患者的视力得以恢复了。
那么,视网膜脱离能使视力全面恢复正常吗?下述将做出简要科普。
「按照具体情况判定视网膜脱离后能否恢复」视网膜脱落后视力是否能恢复不可一概而论,通常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而定。
视网膜脱离的范围、时间等不同,其恢复的情况也有所不同。
不能恢复:部分患者视网膜脱落的范围比较大,或者脱落位置靠近黄斑区域,通常会对视力造成较大损伤。
并且长时间未进行治疗,病情可能会进一步发展,比如视网膜脱落后发生萎缩,这种情况通常比较难恢复,严重者还可能会影响到正常生活或工作。
能恢复:如果视网膜脱落的范围比较小,发生在周围部位,并且时间较短,及时就医并进行治疗,通常可以通过手术治疗,配合术后的视力康复训练,得到一定的恢复效果,部分患者视力可以恢复到脱落前的状态。
因此,一旦发生视力模糊、成像异常等疑似视网膜脱落的症状,应尽早就医进行治疗。
平时注意适当用眼,用眼一段时间后要注意休息。
「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一般通过手术的方法,能使视网膜回到正常位置,如巩膜口袋书,将巩膜扣带环绕眼球后牵拉视网膜,能使视网膜回到原来的位置。
还有眼内注气术,这种手术通过在玻璃体中注入气泡,是视网膜向眼球后壁推移。
玻璃体切割术则是通过切除病变的玻璃体恢复正常的牵拉作用。
针对于视网膜脱落的情况,通常可借助手术的方式纠正,但是患者在实施手术前后需注意下述事项:在手术之前患者要避免避免转动眼球,多卧床休息,防止视网膜脱落范围扩大。
手术之后,要避免在一段时间之后患者发生剧烈活动,防止视网膜再次发生脱落。
定期到医院对自我康复状况进行检查,一旦视物发生变形、黑影、变形等,一定要及时就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