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 必修五】《逍遥游》思路结构(整理精校版)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逍遥游》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教学目标】:1、对照注释,参考文本助读,通读文本,释解词句,理清思路。
2、理解文旨,学习先反后正先破后立的说理方法。
3、辩证评价庄子的逍遥游思想,培养积极进取人生观。
【教学重点】:读文本解意旨,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对“逍遥游”境界的理解;对鲲鹏形象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一)参考文本助读,对照课文注解,通读全文,概括段意。
(二)大声朗读文本,注意正音。
(三)试译文本(至少书面准确翻译一个段落)二、〖文本导学查展〗(一)请用三句话概括文本三段各自大意1.2.3.(二)下列句子画横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奋发;鼓起翅膀。
B.《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志向,志趣。
C.抢榆枋而止。
抢:争抢,抢夺。
D.适千里者,三月聚粮适:适应,适合。
(三)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C.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D.小知不及大知。
(四)从特殊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之二虫又何知B.彼且奚适也C.覆杯水于坳堂之上D.乐夫天命复奚疑(五)翻译下列句子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3、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4、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三、〖课堂合作共议〗1..神奇鲲鹏,志向高远,扶摇九万,图飞南海。
却有二小虫毫无自知之明的嘲笑之。
A.笑之者何虫?B.因何笑之?C.如何笑之?D.庄子是否赞同蜩与学鸠对大鹏的嘲笑?为什么?E.庄子如何批驳蜩与学鸠?作出了怎样显赫直接的评价语?2.还有“谁”嘲笑大鹏?它为什么会笑鲲鹏呢?庄子如何反驳?3.“宋荣子犹然笑之”,宋荣子笑谁?为何笑之?庄子赞同他的态度吗?五、逍遥境界评点1.庄子对笑人者一一否定批驳,是否意味着对被笑者的肯定呢?为什么?2.既然万事万物都有所待,都非逍遥,那么什么才是庄子所追求的真正的“逍遥游”的境界呢?什么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3.忘了自我,忘了功名,忘了荣辱得失,物我对立消失了,现实矛盾超越了,精神进入“绝对自由”状态,庄子描绘的这种“逍遥游”境界,在现实中真的存在吗?你有何看法?六、〖课外拓展阅读〗逍遥游(聂鑫森)贺先生是江南大学中文系一位久负盛名的老教授,他的专长是《庄子》研究。
教学目的: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鉴赏古代文言散文,体会其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学习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的方法。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和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了解庄子对精神自由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的说理风格。
教学难点:1、鉴赏古代文言散文,体会其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学习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的方法。
2、了解庄子对精神自由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一、导入:《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庄生是何许人?请学生介绍。
二、作者作品简介:1、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天才卓绝,“其学无所不窥”(《史记》),但遭逢乱世,有感于世间沉浊,故不与统治阶级合作。
相传楚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拒绝。
庄子的思想主要有天道无为(依天命,顺其自然,没必要有所作为)观,相对认识论,无条件精神自由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生活上,他主张一切顺应自然,安时处顺。
2、《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内篇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或后学者所补。
三、解题及背景介绍:1、解题:“逍遥”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
“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2、写作背景:庄子才学卓绝,聪明勤奋,他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
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逍遥游》教学设计(精选5篇)《逍遥游》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逍遥游》教学设计(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逍遥游》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虚词及句式,疏通1—5节文意2、庄子想象、夸张的艺术及用寓言说理的技巧3、理解庄子从反面阐述他“无所待”思想的方法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虚词及句式;领会本文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文章比喻说理的方法及内容的理解教学方法:朗读练习问题探究教学过程:一、解题及庄子、《庄子》了解庄子和《庄子》简介】①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②《庄子》一书现存33篇。
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③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题解】“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
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逍遥游的教学教案逍遥游的教学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逍遥游的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逍遥游的教学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大体了解庄子其人及其作品的基本思想2、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3、积累词语:志、图、名、穷二、教学重难点:1、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了解庄子及其作品的概貌2、对比的手法,超乎寻常的想象;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三、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预习。
首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把不懂的语句画下来,有重点的讲解2、第二课时:熟读。
找出表达作者思想的关键语句,看看作者运用哪些神话传说、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些道理,结合课后习题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课文思想。
背诵第一段。
3、第三课时:教师讲解。
由于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不必过多地批判,学生对庄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即可。
重点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本身。
四、课时数:3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板书文言现象)(一)导入:提起庄子,大家应该能够想起高一我们学过他的——《庄子·秋水篇》,可能还会有同学知道他的《庖丁解牛》。
《秋水篇》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们就知道了庄子散文的一大特点:想象奇特,意境开阔。
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并且给予了“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高度评价。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最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又能体现其散文的风格与成就。
题为——《逍遥游》。
(二)作者作品简介:关于庄子其人及《庄子》这本书,课文下面注释①中还有介绍,如果觉得不够,学案上的介绍更为详细,大家可以参考。
《庄子·逍遥游》的文本逻辑与思想结构作者:陈赟来源:《人文杂志》2017年第08期内容提要《庄子·逍遥游》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大文本,其文本结构与逻辑本身就是思想展开的方式,值得深思。
《逍遥游》开篇的鲲鹏寓言的重言,往往被视为是对人的自由的隐喻,但这种理解忽略了鲲鹏寓言的如下结构性功能,即在自然世界展现通过鲲鹏寓言展示自由的天道根据,从而为自由本质的讨论提供前提。
以“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作为无待的方式,也就是自由的根本,这意味着《逍遥游》对人类自由的探讨始终以天地之正、六气之辩中呈现的天道为背景视域,由此引出最高自由主体——圣人-神人-至人——的无名、无功、无己品质,而这一品质又与天道的品质相承。
《逍遥游》分论无名、无功、无己,而最终落实到由无己开启无名、无功,而无己的开启又通过无用之用来达成,这就是《逍遥游》论述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逍遥游自由无用之用〔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7)08-0001-09《庄子·天道》尝言:“语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
”“序”在此是指“语道”的秩序,即以语言为载体表达道体而形成的秩序,但由于对道体的表述本身也当为道体呈现自身的一种指引,因而它也可以理解为道体对人而言自身呈现的秩序;一旦语道之序出现问题,其实际上所述之道也就不再是其意图所指向之道。
正如释德清所云,在看似遍布“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的文本之网中,其实隐藏着《庄子》精心的谋篇布局:“庄子文章,观者似乎纵横汪洋自恣,而其中属意精密严整之不可当,即《逍遥》一篇,精义入神之如此。
逍遥之意已结,所谓寓言、重言,而后文乃卮言也。
大似诙谐戏剧之意。
”①这种在诙谐变化、汪洋自恣甚至正言若反中呈现出来的精密严整性,为《庄子》的读者带来了困难,同时也告诉人们,研究其语道之序对于理解其文本内容具有不可或缺的必要性。
具体到《逍遥游》,研究其语道之序,意味着探究其谋篇布局,考察其文本结构,而文本结构本身又是思想结构的体现;因而,对文本结构的分析又无法剥离对其思想宗旨的把握来进行,这就意味着结构的解析乃是一个基于对文本整体思想内在把握前提之下的思想劳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逍遥游》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逍遥游》中的基本文言文词汇和语法规则,了解古代思想的基本内涵。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准确理解《逍遥游》表达的思想和意境。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体会《逍遥游》所传递的人生哲理,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难懂词汇和文言文语法规则,理解作者的思想表达。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并将其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导入:从学生熟悉的现代文入手,引导进入《逍遥游》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详细阐述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和常用词汇,并结合作品具体例子进行解释。
3.阅读分析:带领学生朗读《逍遥游》,并进行分析,深入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逍遥游》中的哲学思想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
5.总结反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反馈,启发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古代思想。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练习来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室、幻灯片、教学课件等工具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针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随堂练习,及时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作业:布置难度适中的作业,及时批改并给出反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课外拓展。
3.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方式来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多媒体教室:提供投影仪、音响等多媒体设备,方便展示教学课件和相关资料,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2.工具书:《古代汉语词典》、《庄子注疏》等参考书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逍遥游》中的词汇和古代思想。
七、结论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逍遥游》中的基本文言文语法规则和词汇应用,而且能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将其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逍遥游》教案•相关推荐《逍遥游》教案(通用9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逍遥游》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逍遥游》教案篇1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现象以及文言特殊句式和积累之、其两个虚词的用法2、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3、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初步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1、首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然后通过对文章第一段的分析,尝试背诵。
2、然后研习第二、三自然段,完成对于文章的理解。
并对"逍遥游"的进行探究。
完成对文章主旨的体会。
教学难点:1、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诵读三到五遍,找出表达作者思想的关键语句,看看作者运用哪些神话传说、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这些道理,结合课后习题理清作者的思路;2、由于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教师不必在课堂上过多地阐发,也不必过分地批判,通过课文,使学生对庄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就可以了;3、教学方法: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中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一、简介庄子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人。
生活年代与孟轲相仿,可能稍后。
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相传,楚威王闻其贤,以厚礼聘之为楚相,却遭拒绝。
他说"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可见其性格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
(2)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说理方法。
(3)总结文中的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
(2)通过质疑、讨论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
(3)鉴赏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
(2)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1.背诵全文。
2.把握文章的说理方式。
3.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教学策略】1.设计艺术:从“三笑”入手明结构。
2.重难点突破方法:(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教师提示诵读要领,学生诵读,整体感知。
(2)问答法。
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
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谈论。
【教学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投影《秋水》“庄子钓于濮水”一段文字,引出追求逍遥游的庄子,读懂后让学生谈谈庄子是怎样一个人,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作者,教师再补充完善。
1.《秋水.庄子钓于濮水》庄子钓于濮水。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千岁矣。
王中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问: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答:说明他鄙弃富贵权势,追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品行的高洁。
天下无道,当然也可以有“入世”与“出世”两种选择,庄子选择了“出世”,他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
庄子用乌龟来比方,入于宗庙,是“留骨而贵”,留在泥水里,则自由自在。
这就是说,庄子视为生命的不是权势威福,而是洁身自好,是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4.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5.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学习重点、难点】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4.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学习课时】2课时【学习方法】查阅资料、信息筛选、批注式阅读、交流讨论、启发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CAI课件(朗诵视频、PowerPoint课件)【学习过程】【预习导航及知识链接】一、知人论世(补充):1.庄子其人: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
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2.《庄子》和《逍遥游》:《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逍遥游》是《庄子8226;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
逍遥游-人教版必修5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以下技能:1.理解《逍遥游》的主旨和意义;2.掌握流畅的朗读技巧,并能够体会诗歌的意境;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受力。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逍遥游》的主旨和意义;2.掌握流畅的朗读技巧;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2.通过语音语调,更好地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3. 教学内容和步骤教学内容:1.《逍遥游》的主旨和意义;2. 逍遥游诗歌的朗读技巧;3. 学生诵读和欣赏《逍遥游》。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打开教师课件,展示《逍遥游》诗歌;2.引导学生猜测《逍遥游》的内容和主题;3.通过渐进式的展开讲解,介绍《逍遥游》的主旨和意义。
第二步:朗读技巧1.就诗句的音乐性、韵律等方面,讲解《逍遥游》的朗读技巧;2.引导学生跟读、投影、声音的范围和节奏等,模仿声音和节奏并掌握诗歌的表达方式。
第三步:学生诵读和欣赏1.学生独立或小组诵读《逍遥游》;2.全班集体欣赏学生诵读的诗歌;3.阐释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开展诗意解释和思考。
4. 教学评估1.学生掌握了《逍遥游》的主旨和意义;2.学生自然流畅地朗读了《逍遥游》;3.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并能够表达个人的情感体验。
5. 教学反思1.教师应该在课堂中适量加入学生互动问答,定期进行温故知新;2.通过离线资源链接及相关课件资料的分享,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元化的支持;3.及时回顾和整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反馈,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案和措施。
探究逍遥游语文教案的篇章结构逍遥游是唐朝诗人陶渊明的一篇散文,表达的是怀念家园、追求自由的主题。
适合作为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文本之一。
本文将从篇章结构角度对逍遥游语文教案进行探究。
一、篇章结构整体分析逍遥游语文教案的篇章结构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教案开头以简短的讲解和介绍散文的背景开始,引入教学的主题和目的。
主体部分分为三个环节,逐步介绍散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结尾部分总结课堂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二、开头部分分析开头部分主要介绍了散文的背景和主题,介绍了作者及其著作,并启发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过程中的思考和把握。
在语言层面上,开头使用了简短而干练的语言,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话题。
三、主体部分分析主体部分分为三个环节,分别是“概括全文五个部分”,“讲解第一部分内容”,“探究散文主旨”。
每个环节都侧重于阐释文本的不同方面,并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把握散文的思想和主题。
第一个环节是概括全文五个部分,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散文的整体结构,并对后续学习内容进行预习和理解。
第二个环节是讲解第一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陶渊明怀念家园、富有自由精神的情感表达。
在语言层面上,引用了一些典型的语句和词语,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语感和阅读能力。
第三个环节是探究散文主旨,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散文的主要思想,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散文的意义和价值。
四、结尾部分分析结尾部分主要总结了课堂内容,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教案结尾部分还提出了一些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加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意识。
五、总结逍遥游语文教案的篇章结构清晰、课堂内容丰富。
开头部分引入文章背景和主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主体部分通过分层次的讲解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散文内容和思想;结尾部分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加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学能力。
整个教案设计精致、科学,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适合广大教师学习和借鉴。
《逍遥游》优秀教案5篇《逍遥游》优秀教案5篇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逍遥游》优秀教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
《逍遥游》优秀教案1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4、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万物”到底待“什么”;写“万物皆有所待”有什么作用;难点:篇首写鲲鹏现世,极言其大,为什么要这样写。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目标:1、了解文章背景和庄子2、疏通文意,学习第一段过程:一、导入人类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却给宇宙带来了无穷的意义。
浩渺的宇宙和深邃的心灵,是古今中外的思想者探索和审美的世界……(引导学生对专题的关注,使学习课文不成为孤立的学习)。
古代有许多的文人墨客,以经世之才,却屡遭打击,可是他们非但没有消沉,反而变得日益豁达。
比如苏轼。
那么,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精神支柱,今天我们要讲的庄子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之一。
二、检查预习1.你对庄子及其创作有哪些了解呢(适当补充背景知识)2.课文论证了庄子什么样的观点呢3.你对“逍遥游”的含义怎样理解的呢(“逍遥”,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
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
“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三、朗读课文,粗通文意。
1、听录音,注意字音与节奏。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正句。
鲲(kūn) 抟(tuán) 坳(ào ) 蜩(tiáo) 决(_uè)起而飞抢(qiāng) 小知(zhì) 斥鴳(yàn) 数数(shuò)然泠(líng)然、3、疏通、积累通假字:冥——溟反——返知——智已——矣辩——辨而——耐有——又重点实词(单音词):怒而飞志怪抟扶摇六月息负大舟覆杯培风决起枪榆枋控于地适千里小年知其修绝云气斯已矣天地之正重点实词(双音词及短语)海运扶摇野马坳堂夭阏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羊角重点生字抟坳蜩舂蟪蛄斥鴳四、整体感知《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
《逍遥游》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逍遥游》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1.2 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逍遥游》是庄子创作的一篇哲学散文,反映了庄子的超脱思想和逍遥精神。
2. 重要词句解析:例如“逍遥游”一词的含义,以及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 文章结构分析:介绍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的特点和联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旨和思想内涵。
2. 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
3. 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2 教学难点1. 庄子哲学思想的深入理解。
2. 文章中一些抽象和难懂的词句的解释。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背景、主旨和修辞手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文章中的重要问题和观点。
3. 鉴赏法:分析文章的语言和艺术特色。
3.2 教学手段1. 教材和辅导书:提供相关的教材和辅导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章内容。
2. 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庄子和《逍遥游》的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文章的主旨、结构和修辞手法。
3.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问题。
4. 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5. 总结: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强调重点和难点。
4.2 教学步骤1. 第一步:导入和介绍文章背景。
2. 第二步:讲解文章的主旨和思想内涵。
3. 第三步:分析文章的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
4. 第四步:引导学生讨论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问题。
5. 第五步:布置练习题,进行巩固和应用。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巩固所学内容。
【备课必修五】《逍遥游》思路结构
必修教案
0722 10:15
::
文章一、二自然段到底写什么?对,就是写了一个大鹏鸟!写了怎样一个大鹏鸟?写了就差那么一点点就可以进入逍遥境界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大鹏鸟,但是,很可惜,它还是差那么一点点!它没有进入逍遥境界!
庄子为什么要着力写大鹏鸟?因为逍遥的绝对自由境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通过大鹏鸟这一意象,逍遥的境界我们大致可以感知到了,这是典型的化无形于有形的手法。
同时,第三自然段中的“宋荣子”、“列子”大致能达到怎样的境界,我们也可以感知到了,这是典型的物、人互喻互衬手法。
庄子又是怎样写大鹏鸟的呢?开篇便点出该“神鸟”是从何物点化而来的,极写其大;引《齐谐》,极写其迁徒的壮观,其与天地的融为一体;类比水载舟,极写托举其大风,用“蜩”“学鸠”反衬其超凡脱俗,非一般小动物所能理解、感知!——“之二虫又何知!”
文章在第二自然用了正衬、反衬手法来写此“神鸟”。
“朝
菌”“蟪蛄”反衬“冥灵”“大椿”“彭祖”所达到的“大知”“大年”境界;“朝菌”“蟪蛄”“斥鸟”也是用来反衬“大鹏鸟”,而“冥灵”“大椿”“彭祖”又用来正衬“大鹏”是达到“大知”“大年”境界的神鸟!
这样,“大知”“大年”的“鹏”非一般动物所能匹及了。
这样神鸟是否达到逍遥境界呢?没有。
她要有外部条件,没有“负大翼”之风,她寸步难行!连这神鸟都没有达到逍遥境界,那么世上万事万物就很难达到逍遥境界了。
动物是这样,人又有何不同!在庄子看来,“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这些被名缰利锁束缚的人与
“蜩”“学鸠”“朝菌”“蟪蛄”“斥鸪”这些可怜的小动物没什么两样;“宋荣子”“列子”也只能达到“鹏”的境界。
要达到逍遥的境界还须再进一步——“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这样,中心论点便水到渠成地引出来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逍遥游(庄子)
1、世间万物有所待:鲲鹏、野马、尘埃、大舟、草芥、蜩与学鸠
2、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物——(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2)、小年不及大年(3)汤之问棘(4)、斥鴳之语
3、真正的逍遥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人——(人世间)
(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
——————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