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卡农——帕赫贝尔与他的《D大调卡农与吉格》
- 格式:pdf
- 大小:144.39 KB
- 文档页数:2
感悟《卡农》晚上,戴上耳机,盖上被子,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
这个世界,没有喧嚣,没有尘埃,洁白得令人心醉。
这是我的内心世界,这是音乐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主角的名字叫《卡农》。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曲子,全名叫《《D大调卡农》(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这是德国音乐家帕海贝尔于1680年创作的。
三百年过去了,《卡农》魅力依然不减,成为最受现代人喜爱的器乐小品。
我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乐理,也不会很专业地分析一首乐曲,但是我可以用我的耳朵,用我的心,去触摸它的旋律,去感受它的音符,跟着它一起漫步、跳跃和旋转。
静静的,美美的,甜甜的,但隐约总有一点点忧伤……在网上找了许多版本,吉他,摇滚乐,应有尽有,还是觉得常速提琴版的最好。
竖琴伴奏徐徐响起,然后是优雅的提琴音,如同雨后清晨的阳光,再然后是渐入佳境的高潮部分,仿佛清晨的一切都开始了,鸟儿鸣叫花儿开放,阳光撒入窗户,佛上一层金光。
生命中的一切仿佛都那么纯真,最后提琴奏出奇妙的颤音,余音绕梁给人以无限回味。
卡农曲的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随着另一声部,数个声部的相同旋律依次出现,交叉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逐和缠绕,而声部几乎是单调意义上的重复。
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
缠绵至极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它虽不像浪漫派作品那样高潮起伏、惊心动魄,但在看似反复平常的进行中,却交相共鸣出多种音色效果。
平凡的韵律脉动着瞬息万变的生命力,如同天使一般让人迷醉和沉静。
每每听着《卡农》,我都会想到:生活平凡又枯燥,灰色的轨迹,每天的重复,重复着,感觉单调且无趣。
但这才是生活,生活的规律,规律的生活。
随着时光的流逝,那此所谓华丽,炫目的生活已退去了浮华,已没有了任何意思。
而规律,重复的生活,通过它的坚定,它的朴实,它的坚持,最后得到了升华。
除了温暖和充实外,更能得到别样的满足。
就像《卡农》一样,成就的是经典乐章。
《卡农》背后的故事《卡农》背后的故事卡农是一首著名的钢琴曲,音乐虽然不断回旋往复,但其旋律之美不让人觉得单调,反而感觉动听悦耳。
这首钢琴曲背后有着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约翰·帕赫贝尔(Pachelbel),德国人。
在他10几岁的时候,战乱使他沦为孤儿。
流浪到英国的他被英国一个小村庄的天天在教堂弹琴的琴师收养,之后他天天听那个他弹琴,耳濡目染也学会了钢琴。
在他们旁边的镇上上有一个女孩子叫Barbara Gabler,家里有钱有势,Barbara Gabler也是镇上最漂亮的女孩,但自从到教堂听了Pachelbel弹的曲子,就爱上了他。
很多有钱人上门向Barbara Gabler提亲都被拒绝了,因为Barbara Gabler心里只喜欢Pachelbel。
但女孩子嘛,都比较害羞,从小被宠到大的Barbara Gabler一直不敢向Pachelbel表白,后来Barbara Gabler就找了个理由,说要去Pachelbel那里学钢琴,她对Pachelbel说自己热爱音乐,希望可以拜师学艺。
Pachelbel很高兴的收下了这个徒弟。
但Barbara Gabler她的目的并不是弹琴,所以几乎不把经历花费在钢琴上,遭到了Pachelbel一再的责骂。
Barbara Gabler心里委屈,但还是一直跟着Pachelbel,希望Pachelbel能明白自己的心意。
终于有一天Pachelbel对Barbara Gabler说:“你走吧,你真的不适合弹钢琴。
而且你也不喜欢钢琴。
”Barbara Gabler听后,对自己说:“不要说我不行!Pachelbel,我回去一个要好好弹琴,半年后我要拿到本地的钢琴第一名的!”半年里,Barbara Gabler天天练习,饿了就叫家里的佣人送些吃的,困了就趴这睡一会。
半年一转眼就过去了,Barbara Gabler参加了比赛,之后果真的拿了奖。
Barbara Gabler想拿这个奖杯去找Pachelbel并向他表达自己的爱意,但当她去找Pachelbel的时候,Pachelbel已经不在了。
提起“帕赫贝尔”,对于许多人来说,的确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然而对于熟悉西方古典音乐的朋友们来说,这又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不仅仅因为这位巴洛克时期的著名德国作益家曾是“近代音乐之父”巴赫的老师,更重要的是他为后人留下了一首不朽经典的旋律,这便是著名的《D大调卡农》。
这首乐曲,穿越了三百多年的时空,至今仍然回荡在人们心中,不管是在音乐厅,还是在光影之间,甚至在人们的手机铃声里,都能听到至纯至美的《卡农》旋律。
《卡农》真可谓是流传最广、传世最长的西方经典名曲之一了。
1653年9月,在德国东南部的美丽小城——纽伦堡,诞生了一个名叫约翰·帕赫贝尔的可爱小男孩。
尽管这个小男孩天资聪明,对音乐极富灵性,但谁也没想到他会对德国音乐乃至西方音乐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小帕赫贝尔先后师从于海因里希·施威默和克尔学习管风琴与作曲。
23岁时出任埃森纳赫宫廷乐师,显示了非凡的才华。
在埃森纳赫,他结识了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父亲,并很快成为巴赫家族的亲密朋友。
1695年,再次回到故乡纽伦堡,直至1706年逝世。
帕赫贝尔最重要的贡献在于管风琴教学和创作上。
他是西方管风琴中德学派的代表人物,尤其是其众赞歌自成一体,对巴赫以及以后的音乐家影响深远;然而历史却和大家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这位多产作曲家可能也没有想到,在众多的作品中,流传至今并为世人奉为经典的却是他的悠然之笔——《D大调卡农》。
这首卡农曲的全称是《D大调卡农与吉格》,作曲家还在乐谱的扉页注明“为三把小提琴与通奏低音或弦乐队而作”。
事实上,这部作品是由卡农和吉格(笔者注:吉格是一种流行于英国的快速二拍子舞曲)两支曲子而组成,最为著名和广为流传的还是卡农部分。
卡农一词,英文是Canon,从字面讲即“轮唱”之意,最早源自希腊文,意为“规则”。
简单说,卡农是一种复调音乐创作技法,即同一旋律在不同声部模仿“轮唱”,而使得整首乐曲富有层次感、立体感。
赏析《D大调卡农》作者姓名:危文君专业:财务管理学号:09101625【摘要】音乐响起的地方就是语言停止的地方,完美得令人窒息的《D大调卡农》,这种稀贵的经典,不论放在任何时代下都有力量从喧嚣的包围下脱颖而出。
同一支曲子被不同的演奏风格演绎,古典到流行到摇滚,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音乐风格。
在反复延绵的旋律中,人的心得到宁静,灵魂也渐渐平和下来。
像是天籁之音萦绕在耳畔。
【关键词】卡农;D大调卡农;帕赫贝尔;音乐响起的地方就是语言停止的地方,完美得令人窒息的《D大调卡农》,这种稀贵的经典,不论放在任何时代下都有力量从喧嚣的包围下脱颖而出。
同一支曲子被不同的演奏风格演绎,古典到流行到摇滚,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音乐风格。
在反复延绵的旋律中,人的心得到宁静,灵魂也渐渐平和下来。
像是天籁之音萦绕在耳畔。
1.卡农卡农一词,英文是Cannon,这个词原意是指教规、宗教法规、规则或者经典之意。
简单说,卡农是一种微复调音乐创作技法,运用对位法则,使同一旋律在不同声部模仿“轮唱”,而使得整首乐曲富有层次感、立体感。
用这种手法创作的乐曲就被称为卡农曲。
卡农曲,这种13、14世纪就已确立的体裁,经过新艺术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发展,到了巴洛克时期已经相当成熟,西欧的许多作曲家都在自己的创作中运用着卡农手法,也尽享卡农的乐趣,甚至写作卡农曲成了主流社会的一种新风尚。
《卡农》也是现今为止最受全世界人们喜爱的古典音乐作品,被改编成现代乐曲后,曾称霸美国公告牌流行音乐排行榜长达百周以上。
据吉尼斯世界纪录统计,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重新演绎并出版的《卡农》版本达2000余种,而实际上,《卡农》仅仅是一首全长仅5分钟左右的音乐小品,但它却带来了328年的奇迹,而且还会经久弥新。
2.帕赫贝尔与他的《D大调卡农》提起“帕赫贝尔”对于许多人来说,的确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然而对于熟悉西方古典音乐的人来说,这却是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他是德国巴洛克时代后期作曲家兼教堂管风琴师,当时他是相当激进的作曲家,在世所写的管风琴和键盘音乐是他主要受到肯定的创作领域,在新教宗教音乐创作方面,他的地位也相当高。
帕海贝尔《D大调卡农》赏析xxx 仪器仪表工程 P1602085236摘要:卡农是复调音乐的一种技法,合理应用于乐曲中可以使乐曲更富有层次感、立体感。
帕海贝尔的《D大调卡农与吉格舞曲》是一首被大家广泛传颂的音乐作品,是世人最喜爱的器乐小品之一,被大量引用于影视、歌曲、舞蹈等艺术作品中。
它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丰富多彩,在不同人看来有不同的意义。
关键词: 帕海贝尔;卡农;吉格舞曲一.卡农简介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卡农》可能仅仅指的是帕海贝尔那个版本的卡农。
的确,这首世界名曲是如此的迷人以至于在它被创作伊始就被广泛传颂。
它穿越了三百多年的时空,至今仍然回荡在人们心中,不管是在音乐厅还是在大街小巷,甚至在人们的手机里,都能听到它。
帕海贝尔的《卡农》是流传最广、传世最长的西方经典名曲之一。
现如今,它似乎成为了卡农的代名词,人们一提到卡农,脑海里就会响起优美而熟悉的旋律。
然而,广义上卡农指的其实并不是某一首曲子,而是一种音乐谱曲技法。
卡农canon是复调音乐的一种,从字面讲即“轮唱”之意,最早源自希腊文,意为“规则”。
即同一旋律在不同声部“轮唱”,而使得整首乐曲富有层次感、立体感[1]。
用这种手法而创作的乐曲就被称为卡农曲。
二.帕海贝尔简介约翰·帕海贝尔(Pachelbel, Johann)这个名字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有点生疏,我知道他完全因为陶醉于他梦幻般的音乐,他是德国著名管风琴家、作曲家,一生辗转,在1678年他在爱尔福德担任管风琴师的时候收了一个叫约翰·克利斯多夫·巴赫的学生,而这个学生恰恰就是后来的大名鼎鼎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哥哥。
所以很容易大家会把他和巴赫的创作联系起来。
不过这并非牵强附会,毕竟帕赫贝尔当时是管风琴师中的翘楚,中德学派的代表,非常有自己的风格,据说他是最早使用特定音阶和和声来代表特殊的情绪的人。
他的众赞歌前奏曲是把北德宗教性较强的旋律和南德抒情性音乐的相互融合,自成一体。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版深爱的《卡农》D大调卡农与吉格(德语:Kanon und Gigue in D-Dur für drei Violinen und Basso Continuo),也称约翰·帕赫贝尔卡农(Pachelbel's Canon),是德国作曲家约翰·帕赫贝尔最著名的作品。
因为它是最著名的卡农乐曲,有时也常以“卡农”代指。
然而实际上卡农(Canon)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
卡农在字面上是“轮唱”的意思,吉格(Gigue)则是舞曲。
D大调卡农作于1680年前后,是巴洛克时期的室内乐作品。
它曾被改编为多个不同版本,供不同乐器组合演奏。
这首曲子曾在多部电影中出现,电影《凡夫俗子》采用它作为配乐,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中采用了此曲的改编版,更使之风靡一时。
韩国电影《假如爱有天意》也采用此曲作为其中一首插曲。
美国热播的电视剧《KYLE XY》(天赐)也用此曲作为插曲。
港台偶像剧《海豚湾恋人》中作为插曲。
周杰伦导演的偶像剧《熊猫人》中男三号帅安格演奏了《卡农》。
泰国潘婷励志广告中聋女孩最后参加比赛的音乐,不过使用小提琴演奏的,十分震撼!此曲还作为代表人类文明的成就之一,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通过人造卫星送入太空。
背后的故事对于卡农的创作背后的故事,据说三百年前,一个男子孤身一人泛舟于威尼斯,水波散去伤感来袭。
他就是17世纪晚期德国著名的管风琴家和作曲家、巴赫之师帕赫贝尔。
帕赫贝尔与前妻恩爱无比,两人有了儿子之后感情更为笃定。
也许上天从不允许人间有过于美满幸福的爱情和家庭,帕赫贝尔还没来得及好好品味幸福,爱妻和儿子就双双在瘟疫中丧生!满心悲痛的他郁郁寡欢,尽管后来再娶,并也努力爱护妻子,但时间的消逝却不能减少他对前妻的怀念,反而与日俱增。
于是,当他漫游于威尼斯时,触景生情,写下了怀念亡妻的一系列音乐,其中最著名的一曲就是《D大调卡农》。
《卡农》真是一首百听不厌,旋律优美至极的作品,被各国的音乐家用多种器乐演奏成众多版本,当然首推欣赏的是我们长笛版啦**长笛与竖琴版****小提琴版****钢琴版**。
音乐欣赏:古典音乐名曲解析与推荐众所周知,音乐是一种无国界的语言,能够触动人们心灵深处的强大艺术形式。
而古典音乐则作为音乐中的瑰宝,因其优雅、复杂和深远的艺术价值,一直备受人们的推崇。
在这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古典音乐的名曲,并通过详细的解析与推荐,带您进入古典音乐的世界。
帕赫贝尔的《D大调卡农》:美妙的和声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首世界著名的古典音乐作品——帕赫贝尔的《D大调卡农》。
这首音乐曾经被无数电影、电视剧和广告所采用,传颂至今。
《D大调卡农》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作品,而帕赫贝尔则是巴赫的学生。
这首作品以其美妙的和声脍炙人口,成为了古典音乐历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音乐的特点在于其卓越的构思和和声运用。
它以一个简单的主题开始,然后将其逐渐发展成为一段华彩绝伦的巴洛克风格的音乐。
在整首曲子中,主题层层展开,音乐层次分明,给人一种华丽、梦幻的感觉。
虽然《D大调卡农》早已超过三百年的历史,但它的美丽却一直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作为一首经典的古典音乐作品,它充满了魅力和内涵。
无论您是第一次接触古典音乐,还是早已熟悉巴洛克风格,这首乐曲都能够让人陶醉其中。
莫扎特的《第40号交响曲》:情感的爆发接下来,让我们聆听莫扎特的《第40号交响曲》。
这是莫扎特于他短暂而辉煌的生涯中创作的一部杰作,被誉为他最伟大的交响曲之一。
《第40号交响曲》以其浓郁的情感和令人难忘的旋律而著名。
开头的主题瞬间带领听众进入一种充满紧张与激情的氛围,如同一幅异常宏伟的音乐画卷。
在这个交响曲中,莫扎特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变化,使音乐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
令人惊叹的是,莫扎特在创作这首交响曲时,正经历着一段人生中的困境。
虽然他处于艺术上的巅峰,但生活中却充满了挑战和痛苦。
正是这种情感的爆发,使得《第40号交响曲》充满了动人心弦的力量,让人难以忘怀。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音乐史上的巅峰之作在古典音乐的世界里,没有哪首乐曲能够超越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
《D大调卡农》赏析[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D大调卡农》赏析《D大调卡农》赏析卡农Canon是一种曲式的名称,这种曲式的特征是间隔数音节不停,重复同一段乐曲,交叉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随,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一如人世间至死不渝的爱情,相爱的两人生死相随,缠绵至极。
音乐家帕赫贝尔,忍受着爱妻孩子死于鼠疫的巨大痛苦,创作出一组不朽的音乐,以纪念往逝的死者,其中的一首变奏曲,就是后人所称呼的D大调卡农。
听完这样一首曲子,犹如一碗心灵鸡汤,能滋润人的心灵,让人受益匪浅。
也让我们在准梦的途中充满力量。
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总是会碰到各种的困难、障碍。
但有时候就是因为这样一些阻碍,才让我们在追逐梦想的路途中不那么单调、乏味。
这些有时也会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从而更加奋进。
结合我们现在的处境来看,就业难犹如挥之不去的幽灵般压得人喘不过气,大学生不再是过去的天之骄子,有时候,对于未来,我们也想逃避,但就是由于各种责任,使得我们不得不继续坚持、继续努力。
也只有更加努力才能给予我们更多安慰、更多帮助,不然,我们还能指望什么呢?在生命的某个开心或不开心、幸福或不幸福、得意或不得意的时刻,聆听卡农,体会着它包罗万象光怪陆离的音乐元素,不管听过多少遍,都能让人感受着同样的一种穿透脊骨的颤抖,它直达人脆弱的灵魂,让人刻骨铭心,一遍又一遍地聆听和思绪,一点一点的忧郁和沉醉,感伤莫名又沉溺在感动之中。
贯穿在这样音乐里的故事注定是让人感动的,感触加感动,给人以太多完美的契合和思想暗示,让你伤感着、感动着、振奋又莫名地期待着。
正如有位女孩说:“Why am I different from others?”流浪艺人说:“Why Do you have to be like others? Music is a visible thing.Close your eyes.You will see.”是的,为什么我们就一定要和别人一样呢?我们也完全可以活出自己的本色。
卡农的作者是谁帕赫贝尔是名作卡农的作曲家,是历史上伟大的作曲家。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卡农的作者帕赫贝尔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帕赫贝尔是德国巴洛克时代后期作曲家兼教堂管风琴师,当时他是相当激进的作曲家,在世所写的管风琴和键盘音乐是他主要受到肯定的创作领域,在新教宗教音乐创作方面,他的地位也相当高,可惜他的作品多都未能获得妥善保存,更有部份依然淹没在德国各地图书馆内。
帕赫贝尔的生平简介帕赫贝尔从小就展露对于知识追求的兴趣,尤其是音乐。
他在圣罗伦兹(St. Lorenz)高等学校就读同时,也追随许温默(Heinrich Schwemmer)和魏克(Wecker)两人学习作曲和器乐演奏的技巧。
1669年六月二十九日,帕赫贝尔进入阿尔道夫学校(Altdorf),并在圣罗伦兹教堂内担任管风琴师。
一年后,帕赫贝尔因为经济状况被迫辍学,终止了他的大学教育。
然而在隔年春天他因为在学术知识上展露的天分,而被选入另一所学院接受学者训练,而且因为他在音乐上别有专精,学校更特许他在校外另外跟从普伦次(Kaspar Prentz)学习作曲。
在普伦次的影响下,帕赫贝尔逐渐将自己原有的北德风格转向意大利风格。
由于帕赫贝尔本人所信奉的是当时德国的新兴路德教派,所以他追随老师普伦次在1673年前往维也纳,成为圣史提芬教堂的管风琴师。
在维也纳这座天主教城市中,帕赫贝尔接触到南德和意大利等地的天主教作曲家所写的宗教音乐,之后他进了艾森纳赫(Eisenach)担任宫廷管风琴师,这是艾萨克逊-艾森纳赫公爵,即约翰.乔治王子的辖地。
五年后因为王子的哥哥过世,宫廷守丧,乐师都被裁撤,帕赫贝尔于是在1678年5月18日离开艾森纳赫。
这之后帕赫贝尔来到艾尔福特(Erfurt)的普雷迪格教堂(Predigerkirche)。
这个教堂对管风琴师的要求很严格,除了要伴奏新教派门徒演唱圣歌,并要提供圣歌的前奏曲,风琴师不能乱弹即兴,但每年都要将弹奏管风琴的心得和尽展发挥在一场精致的演奏会上,以显示不是尸位素餐之徒。
《D大调卡农》赏析卡农Canon是一种曲式的名称,这种曲式的特征是间隔数音节不停,重复同一段乐曲,交叉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随,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一如人世间至死不渝的爱情,相爱的两人生死相随,缠绵至极。
音乐家帕赫贝尔,忍受着爱妻孩子死于鼠疫的巨大痛苦,创作出一组不朽的音乐,以纪念往逝的死者,其中的一首变奏曲,就是后人所称呼的D大调卡农。
听完这样一首曲子,犹如一碗心灵鸡汤,能滋润人的心灵,让人受益匪浅。
也让我们在准梦的途中充满力量。
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总是会碰到各种的困难、障碍。
但有时候就是因为这样一些阻碍,才让我们在追逐梦想的路途中不那么单调、乏味。
这些有时也会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从而更加奋进。
结合我们现在的处境来看,就业难犹如挥之不去的幽灵般压得人喘不过气,大学生不再是过去的天之骄子,有时候,对于未来,我们也想逃避,但就是由于各种责任,使得我们不得不继续坚持、继续努力。
也只有更加努力才能给予我们更多安慰、更多帮助,不然,我们还能指望什么呢?在生命的某个开心或不开心、幸福或不幸福、得意或不得意的时刻,聆听卡农,体会着它包罗万象光怪陆离的音乐元素,不管听过多少遍,都能让人感受着同样的一种穿透脊骨的颤抖,它直达人脆弱的灵魂,让人刻骨铭心,一遍又一遍地聆听和思绪,一点一点的忧郁和沉醉,感伤莫名又沉溺在感动之中。
贯穿在这样音乐里的故事注定是让人感动的,感触加感动,给人以太多完美的契合和思想暗示,让你伤感着、感动着、振奋又莫名地期待着。
正如有位女孩说:“Why am I different from others?”流浪艺人说:“Why Do you have to be like others? Music is a visible thing. Close your eyes. You will see.”是的,为什么我们就一定要和别人一样呢?我们也完全可以活出自己的本色。
年轻就要坚持自己的坚持。
帕赫贝尔的卡农变奏曲帕赫贝尔的卡农变奏曲:音乐中的经典音乐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艺术形式,能够触动人的情感和灵魂。
在世界音乐史上,有许多经典之作,其中帕赫贝尔的卡农变奏曲无疑是最为耳熟能详的之一。
这首曲子以其独特的主题和华丽的编曲,在数百年来一直受到广泛的推崇和赞美。
下面我们将探索一下帕赫贝尔的卡农变奏曲的魅力和影响。
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是德国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和作品编曲家。
他于1653年出生在德国纽伦堡的一个音乐世家中。
帕赫贝尔的音乐才华早有显现,他在德国和奥地利的一些重要教堂任职,并被视为当时颇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
尽管如此,帕赫贝尔的卡农变奏曲在他生前并未引起太大的关注。
卡农是一种特定的音乐形式,是种旋律的发展形式,通常由一段乐曲的主题在不同声部中重复出现并产生和声效果。
帕赫贝尔的卡农变奏曲即以这种形式来展现。
这首曲子主要由两个乐句组成,通过不断的重复和发展,形成了深刻的音乐韵律和和谐感。
这首曲子最为人熟知的是其简洁明快的主题,由八个音符组成的主旋律引人入胜。
当主题开始奏响时,它被一个次声部追随,形成了独特的回旋效果。
而后,不同的声部逐渐加入,形成了复杂的音乐结构。
卡农的主题如此优美而深情,每一次重复都会使人沉浸其中,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愉悦和快乐。
帕赫贝尔的卡农变奏曲并不仅仅在当下受到喜爱,它的影响力也延伸到了后世。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这首曲子在世界范围内的演唱会、音乐会和音乐节上频繁演奏,进而赢得了更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尤其在电子音乐领域,许多DJ和制作人将帕赫贝尔的卡农变奏曲作为素材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编和混音。
这些版本既尊重了原曲的精髓,又赋予了新的时代感。
帕赫贝尔的卡农变奏曲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经常被用作婚礼进行曲,为新人献上幸福而庄重的祝福。
此外,这首曲子还经常出现在电影、广告、电视剧和纪录片等各种场景中,为画面增添情感和张力。
它的旋律悠扬、优美动听,使得它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背景音乐之一。
d大调卡农小提琴谱D大调卡农与吉格(德语:KanonundGigueinD-DurfrdreiViolinenundBassoContinuo),也称约翰帕赫贝尔卡农(PachelbelsCanon),是德国作曲家约翰帕赫贝尔最著名的作品。
卡农是受很多小提琴爱好者喜爱的曲子,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卡农的d大调小提琴谱,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卡农d大调小提琴曲谱d大调卡农介绍这段卡农的和声进行被称为大逆循环,非常悦耳,从巴洛克时期直至现在被无数作曲家所喜爱并使用。
初学作曲的人往往也会很自然的写出类似的和弦进行,足可见其容易理解的简单性和乐曲的优美性。
不过,大逆循环也因此容易成为缺乏创意的代名词。
虽然通常俗称为卡农进行,但它和传统的卡农曲式不是一个概念,需要特别注意。
另外,上述和弦(D-A-Bm-Fm-G-D-Em/G-A)的一部分改为代理和弦,在低音部D-C-B-A-G-F-E(orG)-A这样的下行进行的乐曲也非常多。
复调音乐的一种。
同一旋律在各声部先后出现,一个声部的曲调始终追寻另一声部,直到最后一个小结,它们会融合在一起,缠绵至极。
就像人世间至死不渝的爱情,相爱的两人生死相随,至死不渝。
d大调卡农关于曲的构造卡农部分虽然有名,但原曲是卡农和吉格为一组构成的,卡农之后接着演奏吉格。
卡农此曲一般的演奏法,开始以大提琴启奏2小节低音部分(黑色部份),低音部分2小节为单位的和声不断循环,重复28次。
之后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
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仅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仅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
音乐虽然不断回旋往复,但其旋律之美不让人觉得单调,反而感觉动听悦耳。
吉格和第一曲卡农相比,吉格单独演奏的机会很少。
在作曲上是以赋格化处理开始的典型吉格。
看过d大调卡农小提琴谱的人还看了:1.卡农口琴简谱2.C大调卡农小提琴+钢琴琴谱3.canon小提琴谱4.c大调卡农小提琴和钢琴协奏曲谱5.canon rock小提琴谱6.D大调卡农吉他独奏谱。
卡农背景故事卡农(Canon)是一种音乐形式,常见于古典音乐领域,并被广泛应用于交响乐、宗教音乐、合唱和器乐演奏中。
卡农的特点是一段乐旋在不同的声部之间重复进行,形成了迷人的和声效果。
在音乐学界,卡农被认为是一种重复性的音乐形式,它具有独特的构造和演奏技巧。
然而,卡农的背后却有着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卡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当时的意大利作曲家们开始尝试通过对位法(Contrapuntus)创作音乐。
对位法是一种音乐的组织方式,主要通过不同声部之间的互相追随和和声关系来构建音乐作品。
这种音乐形式在当时非常受欢迎,很多作曲家纷纷尝试将对位法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然而,直到17世纪初,卡农才真正成为流行的音乐形式。
据说,最早将卡农形式引入音乐中的是意大利作曲家奥拉特里奥·格拉齐拉(Orazio Vecchi)。
他在他的作品《经典的可以颂经》中使用了卡农的形式,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这个作品的成功引起了其他作曲家的借鉴和模仿,逐渐形成了卡农这一特定的音乐形式。
卡农的早期作品通常是合唱歌曲,例如约翰·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的《D大调卡农与吉格》。
这首卡农被认为是卡农形式的代表作品,通过四个不同的声部依次进行乐旋,形成了音乐中的回旋和交织效果。
这个作品的美妙之处在于,即使是不懂音乐的人也能够欣赏到其中的和声之美。
在音乐史上,卡农的发展受到了很多作曲家的关注和影响。
例如,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在他的《音乐的奉献》中创作了一系列的卡农,这些作品在技巧上更加复杂,构思更加高超。
此外,海顿(Joseph Haydn)和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等作曲家也将卡农的形式运用到他们的交响乐和室内乐作品中。
除了在古典音乐领域,卡农的影响力也延伸到了现代音乐。
例如,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的歌曲《来自我生命的歌》中就运用了卡农的形式。
作曲家帕赫贝尔是谁帕赫贝尔,德国音乐家,是德国巴洛克时期后期作曲家兼教堂管风琴师,在新教宗教音乐创作方面,他的地位也相当高,可惜他的作品多都未能获得妥善保存,更有部分依然淹没在德国各地图书馆内。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作曲家帕赫贝尔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曲家帕赫贝尔的简介约翰·帕赫贝尔(1653年9月1日-1706年3月)(又译约翰·帕海贝尔、帕赫贝尔、帕卡贝尔等),德国管风琴家、作曲家。
出生于德国的纽伦堡(Nuremberg)。
早年随施韦默尔(Schwemmer)学习音乐,1669年进入阿尔特多夫(Altdorf)的一所学校接受音乐教育,但因支付不起学费,次年转入雷根斯堡(Regensburg)的一所学校。
1673年至维也纳,成为圣斯蒂芬大教堂(St Stephen's Cathedral)管风琴师克尔(Kerll)的学生和助手。
1677年至爱森纳赫(Eisenach),担任了一年的宫廷管风琴师。
爱森纳赫也是德国音乐的故乡,8年之后,J.S.巴赫在这里诞生。
1678年至爱尔福特(Erfurt)担任管风琴师,在这里教授了J.C.巴赫(这位J.C.巴赫并非J.S.巴赫最小的儿子,而是Johann Christoph Bach,J.S.巴赫的兄长,并在双亲去世后成为J.S.巴赫的监护人)。
1683年,他的第一位妻子和儿子不幸死于瘟疫,次年再婚。
1690年之后在斯图加特(Stuttgart)和哥达(Gotha)担任管风琴师。
1695年回到家乡纽伦堡,担任圣泽巴尔德教堂(St Sebald's church)的管风琴师,自此一直到1706年3月3日逝世。
作曲家帕赫贝尔的生平帕赫贝尔从小就展露对于知识追求的兴趣,尤其是音乐。
他在圣罗伦兹(St. Lorenz)高等学校就读同时,也追随许温默(Heinrich Schwemmer)和魏克(Wecker)两人学习作曲和器乐演奏的技巧。
D大调婉转的曲调却并不悲痛,用28度的轮回诉说暴雨后的晴空。
真像这样的感觉,雨后一尘不染的天空,湛蓝、悠远、纯净。
帕赫贝尔的卡农,全名《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为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创作的D大调卡农和吉格舞曲)。
因为有一部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凡夫俗子》采用它作为电影配乐,这首曲子便广为人知,《我的野蛮女友》同样也在场景中运用了这首作品。
在古典音乐TV动画《金色琴弦》中,也出现了这首曲子。
这是个德国作曲家,但德国实在很难让他产生如此美丽的灵感。
这是作者在意大利威尼斯时写的音乐,用了回旋曲曲式,有无穷动听的音乐元素在里面。
而这个音乐之所以在所有卡农里面特别有名,因为它带着一丝意大利式的忧伤,甜蜜宁静的忧伤。
当年年轻的帕赫贝尔,忍受着爱妻孩子死于鼠疫的巨大痛苦,创作出一组不朽的音乐,以纪念已逝的死者,其中的一首变奏曲,就是后人所称呼的D大调卡农(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
准确地说,作为一种曲式名称,卡农并非特指一首曲子,其原意为“规则”,卡农(Canon)复调音乐之一种,原意为“规律”。
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声部先后出现,造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地模仿,即严格的模仿对位。
第一次出现的声部称“起句”,相隔一小节或两小节后出现的重复声部称“应句”,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称“卡农曲”,声乐曲中的“轮唱”亦即“卡农曲”的一种。
卡农出现于十三、四世纪,后人常采用古代曲调作为卡农主题。
帕卡贝尔(1653-1706)作为德国十六世纪后期的著名作曲家,是巴赫的老师,尤以此曲饮誉至今。
据说这首卡农一般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仅有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的调子从头到尾只有两小节,重复达二十八次之多。
Yi Shu Ping Jian Yan Jiu Ping Lun·研究评论帕赫贝尔《D 大调卡农》与室内乐节奏训练探究范子军晋中学院摘要:约翰·帕赫贝尔的《D 大调卡农》是巴罗克时期的一首室内乐名作,音乐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在弦乐室内乐训练的初级教学曲目中,其节奏首先是个难点。
本文通过对作品的音乐分析揭示创作特点,把握节奏规律,然后确立训练思路、运用一系列有效方法和步骤解决演奏复杂的多声织体时的节奏合作问题,旨在提高演奏质量、提升教学训练水平。
关键词:巴罗克固定低音变奏模仿室内乐节奏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1-0001-03作者简介:范子军(1970-),男,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演奏艺术理论、合唱与指挥。
约翰·帕赫贝尔(Pachelbel,Johann 1653-1706)是巴罗克中期的德国管风琴家、作曲家,1680年为三把小提琴与通奏低音创作了《D 大调卡农与吉格舞曲》,《卡农》是其中一首,因受人们喜爱常被单独演奏,如今已有多个不同的改编版本流传。
本文通过对《D 大调卡农》弦乐四重奏版本进行音乐与演奏分析,重点探讨作品的节奏规律及演奏方法,旨在解决室内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问题。
一、音乐分析这是一首以固定低音、模仿手法为主写成的卡农曲。
作品为D 大调,单一调性,四四拍,Sostenuto 意思是绵延、稍慢,相当于andante cantabile (如歌的行板)。
固定低音变奏是该曲的创作特点之一。
一个纯四度下行的动机通过模进构成一个简短的旋律型,在低声部出现。
“由于它是一个简短的尚不具有完整主题成型的动机,因此它必须紧凑地作连续不断反复,直到由附加在它上面的织体或旋律完成乐曲的陈述与发展”。
在引子之后,固定动机与上方声部的结合中,和声基本上以原位三和弦为主,于是以主音开始、属音结束的动机能够按照大调和声功能Ⅰ-Ⅴ-Ⅵ-Ⅲ/Ⅰ6---Ⅳ-Ⅰ-Ⅳ/Ⅱ6-Ⅴ(7)进行循环,重复28次后才在主和声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