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执法调查取证PPT(2016.1)
- 格式:ppt
- 大小:800.50 KB
- 文档页数:27
环境违法行为的调查取证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由于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提高,各种环境违法行为也时有发生。
为了有效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保护生态环境,调查取证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探讨环境违法行为的调查取证工作,并介绍一些常用的取证方式。
一、环境违法行为的调查取证的重要性环境违法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
而要严惩违法者,首先需要对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取证。
环境违法行为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非法排污、乱倒垃圾等行为。
这些行为对环境产生的危害不仅仅是短期的,更是长期的。
因此,环境违法行为的调查取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二、环境违法行为调查取证的方法1. 现场勘察现场勘察是环境违法行为调查取证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通过实地勘察,调查人员可以观察到环境违法行为的实际情况,收集相关证据。
在现场勘察中,调查人员应该注意收集被破坏的证据,如非法排放的废水、乱倒垃圾的场地等。
2. 证据收集除了现场勘察外,证据收集也是环境违法行为调查取证的关键步骤。
调查人员可以通过收集相关文件、调取监控录像等方式来获取证据。
例如,调查人员可以向相关部门索取企业的环境监测报告、排污许可证等文件,作为违法行为的证据。
3. 调查访问调查访问是获取环境违法行为证据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访问目击者或相关人员,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实际情况。
调查人员可以采取面对面的访谈方式,也可以通过电话或邮件等方式进行沟通。
在访问过程中,调查人员应该准备好问题并进行详细记录,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4. 隐蔽侦查有些环境违法行为是隐蔽的,不容易被发现。
针对这种情况,调查人员可以采取隐蔽侦查的方式,收集证据。
例如,调查人员可以进行暗访,或者使用技术手段来监测违法行为。
在隐蔽侦查中,调查人员应该注意合法性和合规性,确保侦查行为符合法律规定。
三、环境违法行为调查取证中的注意事项在环境违法行为调查取证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 法律依据调查人员需要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调查行为的合法性。
环境违法行为的认定和调查取证李根富同志们:今天我讲的主题是:“环境违法行为的认定和调查取证。
”我只是讲一些基础的知识和操作层面的东西。
不当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下面,我讲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解释两个概念。
一个概念是行政执法。
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和法定授权组织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行政权力,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将法律法规和规章直接应用于个人或组织,使国家的行政管理职能得以实现的活动。
如何理解这个概念呢?应该把握三条:一是行政执法的主体是主管行政机关或法定授权组织。
就像平常讲的,行使侦查权的是公安部门,行使检察权的是检察院,行使审判权的是人民法院。
行政执法有明确的法定主体,不是随便哪个部门都能够执法的。
二是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具有行政法意义的行政行为。
也就是说,行政执法行为一旦做出就具有强制力,并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产生一定的法律效果。
它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号召和动员,而是一种法律行为,有关当事人必须服从。
三是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将法律法规和规章直接使用于具体的人和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有两种,一种叫抽象行政行为,一种叫具体行政行为。
我们通常制定文件、制定法规、发布命令、制定规范性文件,是抽象性行政行为,主要是提普遍要求,要求大家怎样做。
而行政执法是具体性行政行为,就是要具体制裁一个人,处罚一个事。
到法院诉讼只受理具体行政行为。
政府部门文件发错了,可以撤销,不会去进行诉讼。
但是,对具体违法行为的处理,就有一个诉讼问题了。
另一个概念是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是行政执法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它是行政机关在管理社会事物活动中,为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实施的惩戒和制裁。
我们在环境执法中,对当事人或企业给予警告、限期治理、罚款和关闭等等,都是依法给予的制裁,都叫做行政处罚。
理解这个概念,要弄清楚两点:一是行政处罚只能由行政机关依法实施。
不是行政机关,法律没有授权,就不能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