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河西走廊石窟绘画艺术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94.80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敦煌壁画中的佛教文化摘要:在唐代,卷轴画和屏风都得到了广大唐代人民的喜爱,但是对壁画却甚是喜爱,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在这一时期促使了壁画的兴盛。
唐代的敦煌壁画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精湛的技巧和斑斓的艺术,体现出浓郁的大唐盛世风情。
敦煌壁画是传统宗教壁画的代表,其内容丰富、规模巨大,艺术技巧最为精湛,有“当今最大的美术博物馆”的美誉。
关键词:敦煌壁画;佛教;中国文化;故事画一、佛教的起源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古代文明历史,并且孕育了许许多多的宗教文化和哲学思想,“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则是在古印度应运而生的。
佛教的产生,极大的地影响了亚洲乃至世界各国的社会历史进程和人们的社会生活与文化生活。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他并不是后人虚构的一个人物,而是像我们一样曾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
在许多年前,古印度有特别多的大大小小的处在奴隶制统治下和依旧保留着“大酋长合议制度”的国家,迦毗罗卫国是当时处在这种制度下的一个小小的国家,释迦就出生在这里。
根据佛经的记载,我们大致可以推算出佛祖的出生年月。
他所生活的年代几乎相当于我们国家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孔夫子大概为同一时代的人,享年80岁。
佛教与中国本土宗教两千多年来的相互感染和影响,使佛教逐渐形成了带有中国特色的汉地佛教、藏传佛教和云南上座部佛教三种佛教派别。
他们都朝着普及化、世俗化、汉化方面发展。
二、佛教的传入与中国文化的交汇融合佛教经过一系列的发展、演变,逐渐成为了相当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宗教之一,与中国原有的儒教、道教鼎足而立,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这也为佛教的中国化奠定了基础。
隋唐是中国佛教典型的时期,使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逐漸走向了成熟并以此进入鼎盛期,此间出现了许多宗派,他们大部分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除此之外,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在于它对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影响。
它在传入过程中,本身所具有的精神内在和价值观念也被中国的书画艺术所借鉴、吸取其精华,其中影响最显著的为壁画。
敦煌石窟介绍之五(隋代)敦煌石窟介绍之五(隋代)隋代洞窟介绍隋代从王朝立国开始,就采取了有力的措施,战胜吐谷浑与突厥,巩固了自己的西北边防疆土,敦煌莫高窟进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走向自己艺术顶峰前的兴盛期。
杨坚、杨广两代佞佛,用封建法律与皇权的手段弘扬佛教,并对河西走廊、西域用兵频繁,促进了石窟寺建造的不断兴盛。
隋代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在原有的汉晋传统结合外来影响所形成的地方风格的基础上,面临中原文化艺术与西域文化艺术两种风格的熏染,从多方面不断融合、取舍、探索,准备着一个新的文化艺术繁荣时期的到来。
敦煌莫高窟除去后代凿窟毁去的残龛,现存隋代三十七年间开凿的洞窟七十余个:第56、59、62、63、64、206、253、255、262、266、274、276、277、278、279、280、284、292、293、295、302、303、304、305、311、312、313、314、315、316、317、388、393、394、396、397、398、401、402、403、404、405、406、407、410、411、412、413、414、416、417、418、419、420、421、422、423、424、425、426、427、430、433、434、436、451、453、455和485等窟。
隋承周制,敦煌莫高窟艺术在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以前,带有浓厚的北朝风格,还属于北朝佛教艺术的范畴。
人物造型、内容布局、窟形、色彩和装饰纹样的运用,都与北周洞窟艺术风格接近。
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灭陈,南北统一的政治局面开始形成,在文化艺术上开始走向其极盛的时期。
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空前通畅,海西三道总凑于敦煌。
政治使节、远征士卒、商旅队伍、僧者伎乐东来西去,西来东去,一派兴盛繁荣景象。
敦煌玉门关、阳关之外,无尽的瀚海,不测的旅途艰险,自然激发人们离别敦煌前向石窟寺布施、祈求平安、鼓舞勇气的感情需求,为敦煌莫高窟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出现了质量和数量上都超越前代的空前现象。
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的印度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使中国绘画在绘画题材、审美理想、创作目的、创作理念及创作思维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形成一个超越东西方的、独具特色的中国绘画艺术理论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印度佛教及其艺术传入中国以前,中国与印度的绘画都是独立发展的,彼此并无多大相似之处。
当时,中国已基本形成了以楚画为基础,以雄伟、深沉、浪漫为审美倾向的艺术雏形,在绘画艺术上的成就已相当卓越,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艺术上的优秀资质。
但从中国绘画的总体看,仍未脱去原始古拙的遗痕,还只是一种简单、直觉的对客观世界的描摹行为。
直至佛教思想和佛教艺术传入中国,聪慧的华夏民族经过分辨、选择、淘汰、消化,才逐渐形成了超越东西方的、成熟而独特的绘画艺术风格、艺术理论和艺术思维方式。
明·帝释梵天图前殿北壁西侧壁画(局部)北京法海寺佛教传入中国是在汉代,《后汉记》中记载:“初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日月光,以问群臣。
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臣蔡愔、蔡景赴天竺录求佛法,并携佛经、释迦牟尼像返回京都。
这是关于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史料记载,也是佛教绘画传入中国的最早记载。
或许这其中含有太多传说的成份,但有一史实可以肯定,即印度佛教绘画在公元一世纪随佛教传入中国。
公元一世纪的西汉和东汉,是一个充满杀戮和毁灭的历史时期。
阶级之间、家族之间、民族之间、统治集团之间的斗争都十分尖锐,整个社会弥漫着血腥和死亡。
老百姓背井离乡、家破人亡,生活苦不堪言。
就连皇家贵族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恐惧,权势、金钱、美女、生命,一切的一切,刹那间都可能灰飞烟灭。
野蛮、残酷、悲苦的社会现实,使当时的中国人感到万分迷惘与困惑。
人们在困苦的生活中幻想,在无奈中寻求逃避苦难的种种途径和方式。
然而,社会现实让人们失望了,中国本土的宗教巫术让人们失望了,传统朴素哲学也让人们失望了。
敦煌艺术与佛教文化敦煌,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佛教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敦煌壁画所展现的历史故事、佛教教义、文化传承,无不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走近敦煌,探究敦煌艺术与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敦煌艺术的风格特点敦煌壁画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瑰宝之一,因其绝佳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中国壁画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
敦煌壁画以线条流畅、色彩鲜艳、造型丰富、表现力强等特点而闻名于世。
以《卢舍那天王》壁画为例,其描绘了一位神态矫健、威严霸气的武士,在金色的盔甲和华丽的服饰的衬托下,显得强大而庄严。
敦煌艺术的风格独特,与历史背景、艺术传统和地域文化密不可分。
敦煌壁画的创作时间跨度长达千年之久,几经沧桑,却仍然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不衰,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敦煌佛教文化的传承佛教文化是敦煌的重要组成部分,敦煌亦被誉为“中华佛教文化的瑰宝”。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敦煌成为了佛教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
在千年之久的时间里,敦煌不断吸纳着外来文化的滋润和影响,将之吸收、融合,最终形成了敦煌独特而鲜明的佛教文化传统。
让我们以敦煌千佛洞为例,这些洞穴分布在敦煌瓜州县的鸣沙山南麓,是一处占敦煌壁画总数的三分之一的佛教洞窟。
这里的佛像有不同的材质和造型,有些是石雕的,有些是浮雕的,还有一些是塑土和什器造成的。
千佛洞内的壁画和浮雕数量很多,由千佛殿、大雄殿、临济院等组成。
每一个佛像的造型描绘都富有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
敦煌佛教文化在不断传承和创新的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其他地区。
例如,从敦煌传出的文化和艺术,对中国的藏传佛教和东亚佛教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敦煌壁画上的佛教故事、经文和佛陀各种化身的造像,成为了佛教艺术的经典样本,不断地传播、发扬光大。
三、敦煌艺术与佛教文化的融合敦煌艺术和佛教文化的融合不断地升华着中华文化的精髓。
在敦煌壁画的创作和表现中,佛教经典与绘画技艺的完美结合,打造了一道通向心灵深处的通道,使人们在欣赏敦煌艺术的同时,也沉浸在佛教艺术的氛围中。
【文物博论】 A Theory of Cultural Relics018Vol.2011 佛教在凉州盛行的原因1.1 凉州的地理位置“襟带西蕃,葱右诸国”“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喉襟”,地处河西走廊东端的凉州,作为河西都会,经济繁荣,社会安定。
同时凉州是很多政权建立后成立的治所,东晋十六国时期,凉州先后出现了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四个割据政权,再加上隋末唐初李轨占据凉州后建立大凉国,对佛教在凉州的盛行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2 人为因素历史上凉州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西戎、乌孙、月氏、匈奴、氐、鲜卑、吐谷浑、吐蕃、党项、回鹘、蒙古、藏、满、回等各民族生活在这里”①。
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包容创新,共同进步,实现了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
孙昌武先生《中国佛教文化史》中说:“在古代各国、各民族间交通与交流的过程中,当时的中国人努力吸纳外国和周边地区的文明成果,滋养发展自身的文化,就中土方面说,则要具有广阔的思想境界和巨大的包容力,以开阔通达的胸襟容纳和汲取外来的新宗教。
”②高僧在凉州不断翻译佛教经典,从理论上满足僧侣及广大信徒的需要,从而使佛法深入人心,被广泛传播普及。
“姚秦时代印度名僧鸠摩罗什经西域来中国,大事翻译佛经,弘扬般若佛学,这是沟通中印文化思想、开展佛教文化的最大关键。
”③1.3 凉州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国古代社会历来战乱频繁,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林立,战乱不断,秦汉实现了大一统,然而东汉末年,战争又起,硝烟弥漫,群雄割据,各民族遭受战乱,这一时期的凉州,相对于中原地区而言,则出现相对稳定的局面。
《晋书》卷八十六《张轨传》记载:“秘书监缪世徵,少府挚虞夜观星象,相与言曰:‘天下方乱,避难之国唯凉土耳。
’”④“五凉”统治下的凉州,总的政治概况正如陈寅恪先生所称:“秩序安定,经济丰饶,即为中州人士避难之地,复是流民徙移地区,百余年间,固所不免,但较之河北山东,屡经大乱者,略胜一筹。
”⑤凉州相对稳定的环境也为佛教兴盛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河西走廊第三集知识点河西走廊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位于甘肃省西部,为古代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河西走廊第三集主要讲述了该地区在晋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情况,以下是该集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晋朝: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存在于公元265年至420年,期间中国的政治中心从南方迁至北方,统一了北方的各个部落。
晋朝时期,由于北方地形的特殊性,河西走廊成为了北朝政权的重要交通和边疆地区。
2.胡人部落的入侵:晋朝时期,胡人部落的入侵给中国北方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胡人部落主要以奚、匈奴和鲜卑为主,他们经常侵袭河西走廊地区,破坏农田和屯田地区,给当地的百姓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3.收复河西走廊:晋朝统一北方后,为了解决胡人的入侵问题,晋武帝决定收复河西走廊地区。
晋武帝先是通过政治手段使河西走廊各部落倒戈相向,然后派遣大军收复了该地区。
收复河西走廊地区对晋朝加强对北方的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4.北凉国的建立:晋武帝收复河西走廊后,为了巩固对该地区的控制,他将河西走廊地区划分为一系列的军政区域,并设立各种地方官员进行管理。
随后,晋武帝又任命姚秦为河西走廊的总督,建立了北凉国。
5.敦煌壁画:河西走廊地区的敦煌莫高窟是中国著名的艺术宝库之一、河西走廊历代各朝的统治者都在敦煌莫高窟中留下了大量的壁画和雕像,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对研究古代中国的历史和艺术具有很大的价值。
6.佛教传入河西走廊:晋朝时期,佛教开始逐渐传入河西走廊地区。
佛教在河西走廊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为该地区的文化和艺术带来了新的影响。
河西走廊地区的佛教遗迹和石窟寺庙是中国佛教艺术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7.农耕文明的发展:河西走廊地区的农耕文明在晋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通过灌溉和修筑水利工程,河西走廊的农田面积得以扩大,并且农作物的种植技术也得到了改进。
这一系列的发展为河西走廊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5 .造像河西走廊之五造像公元412年,东晋十六国时期,一个年轻的僧人登上了河西走廊东端的天梯山。
他用清澈睿智的眼光审视着祁连山起伏跌宕的景色,心中充满喜悦与激动。
因为一个叫沮渠的qιi]蒙逊的北凉国君指示他们在这里建造在当时看来举世无双的佛像石窟。
他,就是昙曜,一个杰出的佛教徒。
同时,也是一个出色的寺庙建筑工程师和一个富有热情的幻想家。
如此巨大体量的工程让昙曜兴奋不已,他仿佛听到了工匠们的声声斧凿在山中回荡。
佛教徒昙曜长期居住的凉州,就是今天河西走廊最东端的城市武威。
天梯山在武威城南, 是祁连山东线的一条支脉,峰峦起伏,山势峻峭,登临之难,犹如上天梯。
昙曜等人开凿的石窟就位于天梯山的岩壁上。
据历史文献考证,天梯山石窟有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开凿最早的石窟。
20世纪50年代在天梯山下修建黄羊河水库时,文物部门对这座石窟进行了抢救性保护。
于是,今天的人们依然可以在水库边看到数百平方米的壁画,十七个佛龛与一百多尊佛像。
石窟,并不只是石壁上的山洞,有时也指在河畔山壁开凿的佛教寺庙。
有的石窟是供僧人修行住宿的,而有的石窟则是专门供信众进行礼拜。
在环境优美又险峻的石壁上开凿石窟、建造佛像,可以让建造者表达他们的虔诚和奉献,更令来到这里的人们感受到佛教的神圣和美好。
祁连山,恰好就是这样一座理想的山脉。
由于释迦牟尼本人不主张设立偶像,因此佛陀在世时及圆寂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在古印度一直没有出现佛像,只有佛塔、法轮、足印等象征性的表现物。
公元前327年,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大帝入侵著东方,同时带来了古希腊雕塑人像的文化和艺术。
古印度的西北边疆有一个名叫犍陀罗的地方一一也就是今天的阿富汗南部、巴基斯坦北部及克什米尔地区,那里的艺术家们为希腊艺术的美所感动,开始用石头雕刻自己心目中的圣人。
于是,在释迦牟尼圆寂后约600年左右,他的具体形象开始被人们塑造出来。
他的脸形通常是椭圆的,同时还有高鼻梁和一头波浪形的卷发,他斜披希腊式的大褂,就像一位希腊神平添了几分东方的韵味。
石窟艺术在佛教艺术中的地位与影响佛教艺术是指在佛教信仰背景下创作的艺术作品。
在佛教艺术中,石窟艺术是一种重要的形式,它以雕刻于岩壁或山壁上的佛像和浮雕为主要表现形式。
石窟艺术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一种珍贵遗产,也是中华文化中最为重要的艺术遗产之一。
本文将探讨石窟艺术在佛教艺术中的地位与影响。
一、石窟艺术的起源和发展石窟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
当时,佛教才刚进入中国,佛教艺术还缺乏一种适合中国人审美习惯的表现形式。
为了满足佛教信徒的需要,人们开始在山壁上雕刻佛像和浮雕。
最早的石窟艺术作品是洛阳的龙门石窟和河南南阳的潼关石窟。
随着时间的推移,石窟艺术不断发展壮大。
在隋唐时期,石窟艺术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涌现出了很多古老的艺术精品。
其中以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大昭寺壁画等著名,它们不仅在国内,也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二、石窟艺术的地位石窟艺术在佛教艺术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首先,石窟艺术作品数量和质量都很高。
在古代,石窟是佛教信徒供奉佛像的重要场所,因此石窟艺术作品的数量非常之多。
而且这些作品都是由专业的工匠,用最好的材料和技术制造而成的,因此其质量也非常之高。
其次,石窟艺术作品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
石窟艺术作品记录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历史,反映了中国佛教文化的特点。
石窟艺术作品的出现,不但推动了佛教艺术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形势和社会环境。
最有文化意义的是,石窟艺术作品是中国古代艺术和文明的重要产物之一。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在佛教信仰和文化领域方面的成就,也传达了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
三、石窟艺术的影响石窟艺术不仅在佛教艺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具体来说,石窟艺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影响了佛教的传播和宣传:石窟作为佛教早期圣地和灵地,在佛教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石窟上的佛像和浮雕,为后来的佛教传播和宣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浅析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以石窟壁画为例内容摘要:佛教被誉为东方世界的精神之花,包含丰富的美学思想。
正由于它的存在,东方美学园地显得更加博大精深。
佛教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意蕴,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社会文化现象,具有独具特色的文化参与功能。
本文从分析石窟壁画的绘画形象,初步探究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佛教艺术引言佛教自东仅进入中土以后,便以迅猛之势广泛地传播开来,后经过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吸收、消化,渐渐地与中国文化精神溶为一体,隋唐时,达盛之极.其时,佛教的观念已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和精神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精神也和中国文化艺术精神无法再分。
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
一、儒、道思想对佛教思想传入的影响著名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民族的宗教、民族的政治制度、民族的伦理、民族的法制、民族的风俗以及民族的科学、艺术和技能都具有民族精神的标记。
”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什么呢?儒家和道家一起概括和总结了中国古代的文化,阐释了中国古代的艺术精神。
千百年来,孔子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就在于他的儒家学说。
儒学以礼乐为中心,把现实生活同伦理纲常结合起来,把怀疑论或天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结合起来,构成其基本骨架。
孔子的儒学,把它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人的世间伦理纲常和现实生活之中,在伦理的社会人生中抒发、满足、约束人们的感情。
这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主要特征。
正因为重视的是情感、感受,才使中国艺术的着眼点不是表现稳定、固体的对象和实体,而是功能、关系和韵律,它强调的是对立面之间的互相渗透和协调,是内在生命意识的表达,是物我如一、情态与外境的相互融合。
老庄,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辅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人生观、文化心理、艺术精神、审美感知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作用。
老庄哲学以顺应自然的不可知论和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为核心和基础,强调的是:“游戏污读之甲”的“自恢”,而“无为有国者所羁”。
浅谈中国古代石窟造像艺术内容提要:佛教是从印度传播而来的宗教,在没有范本借鉴的情况下,虽然他们尽量遵循着佛经的记载刻画,但艺术家耳濡目染的仍是希腊式的风土建筑、衣着以及传统的希腊人物造像,作品仍是希腊风格。
犍陀罗佛教艺术是结合印度佛教的内容与希腊、罗马的雕刻而产生。
出现佛陀的雕刻形象在公元二世纪前后。
佛陀多着通肩式大衣,大衣的褶纹起伏很大,立体感很强,衣纹从右上往左下倾斜。
左手总是习惯性地抓握着大衣的一角,可远窥古希腊人像雕刻的姿势。
云冈石窟中高鼻深目的形象,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端坐在双重莲瓣的八角形须弥座上,着通肩式大衣,两手残破”其衣纹和动作均与犍陀罗佛教形象相似。
造像兼有中国,印度,希腊,罗马等多重性格。
同样的,敦煌莫高窟的西域风情,无不体现着这种多重性。
这种外来文化,在我们不曾统一的自由文化气氛中如鱼得水,达到令人惊叹的高度。
由此就能看出中国古代石窟造像艺术发展的演变过程和各朝各代各自鲜明的模式和风格。
石窟造像艺术,虽然产生于古印度,但真正把它推向社会、推上艺术顶峰的仍是中华民族。
关键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石窟造像犍陀罗秣菟罗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石窟的杰作,被誉为我国的三大石窟,它们是世界闻名的艺术瑰宝。
最先的石窟艺术始于印度,之后随着佛教的向东传播,佛教石窟艺术也自然而然的流传到了中国,石窟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一种精神的需要,即寻找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而开设的一种宗教活动场所。
其表现形式为:佛教信徒为了实行其宗教活动,或为坐禅修行、或为供佛礼拜、或为弘扬佛法等,选择风光秀丽,山水相连僻静幽深的灵岩圣地,于山崖岩壁开洞窟,造佛像,行佛事,以祈福往生极乐世界。
石窟寺是石窟艺术的具体表现形式,我国的石窟寺的开凿是随着佛教传布的方向亦由西而东、由北而南的。
最早的石窟寺开凿于新疆,以拜城县克孜尔石窟为代表,现存洞窟二百三十六个,始凿时间约在西晋后期(三世纪末)。
中原最早的石窟是山西大同武周山的云冈石窟,始凿于北魏文成帝即位(兴安元年,452年)之时,主要的洞窟大都开凿于和平元年至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60—494年)之间。
石窟艺术中的佛教思想传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佛教文化一直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佛教文化传遍了整个中国大地,不仅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在思想和人文精神上更是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而在佛教文化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莫过于石窟艺术,在石窟中,佛教思想得到了最为深刻的传播。
石窟艺术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它将建筑、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一座精神上的礼堂。
在石窟艺术中,佛教文化得到了最为深刻的传播。
在石窟中,我们感受到了佛教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渗透和影响。
石窟艺术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于唐代,宋、元、明、清各朝也有所发展和传承。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佛教文化不仅是石窟中的主体,而且还是传播者。
佛教文化深受人们喜爱和崇拜,成为了石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石窟中有很多精美的佛像,这些佛像反映了佛教中的核心思想。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缘起空性”。
佛教教义中的“缘起空性”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于因缘和合而存在的,这种存在是暂时的、虚无的,也就是所谓的“空”。
这个概念在石窟艺术中得到了最为深刻的表达。
在石窟中,我们可以看到佛像常常被刻画成安详、高傲的样子,这是对观世音菩萨等众多菩萨的刻画。
这些佛像不仅展现出了佛教思想中的慈悲、智慧和超凡的境界,也传达了佛教带给世界的和平、协和和平等的理念。
在石窟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佛教壁画,这些壁画是佛教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壁画取材丰富,内容多样,有的是描绘佛经故事,有的是描述佛教人物传说,还有的是刻画禅宗的利益。
在石窟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描绘佛教故事和传说的画面,比如众生报恩、释迦佛的坐像、韦驮菩萨手印等。
这些画面都通过巧妙的手法,将佛教教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传递了“宽仁者爱人,达利者有利”、“安舒禅寂,默断诸法”等深刻的思想。
除了佛像和壁画,石窟中的佛教石刻也非常重要。
天梯山石窟壁画的艺术风格研究摘要:天梯山石窟地处河西走廊东段,经过历朝多次修缮扩建,现存许多佛教造像与壁画。
作为中国石窟的鼻祖,天梯山石窟对后期云冈、龙门等各大石窟的开凿修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通过对甘肃省博物馆馆藏天梯山石窟壁画和天梯山石窟的实地考察,对其石窟壁画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天梯山石窟;壁画;艺术;风格1 引言天梯山石窟地处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东南约50千米的中山乡灯山村,又称大佛寺、广善寺。
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412—439),由北凉王沮渠蒙逊开凿,后在北魏、隋、唐、西夏等各朝修缮扩建,规模日渐宏大。
从藏传佛教传入河西地区开始,天梯山石窟寺改宗藏传佛教。
1927年,地震中石窟毁坏严重。
现存洞窟3层,大小共18处。
据工作人员描述,1958年因兴建黄羊河水库,天梯山石窟群在淹没范围,除十三窟大佛无法移动外,其他各窟塑像、壁画等文物搬迁至甘肃省博物馆和敦煌研究院进行修复和保护。
2 天梯山石窟壁画形成的背景凉州地理位置特殊,经济繁荣,人口众多,社会相对稳定。
在佛教东渐的过程中,凉州成为佛教传播的重要阵地[1]。
公元301年,前凉汉族人张规被任命为凉州刺史兼护羌校尉[2]。
从张规到凉州之时开始,凉州一带佛教兴盛。
有文献记载称:“凉州自张规以后世信佛教。
”[3]凉州一带地接西域,其实在张规统领凉州之前,佛教已经在凉州一带传播。
张规统领之时重视佛经翻译人才,张规之孙张俊统领凉州时期,中原与西域的交往更加密切,西域佛教在凉州的活动更加频繁[4]。
北凉王沮渠蒙逊统治凉州地区时丝绸之路极其繁荣,凉州地区地处丝绸之路咽喉。
北凉王沮渠蒙逊好佛法,他礼遇西行佛教僧人,西行学法僧徒途经凉州之时都会在凉州传法讲经和译经,且会在此地设立译经和禅修等场所,并供奉佛像、绘制壁画。
在佛教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过程中,凉州地区佛教达到了鼎盛期。
在沮渠蒙逊时期,凉州成为中国佛教文化传播中心,天梯山石窟正是这一时期由沮渠蒙逊主持开凿的。
敦煌石窟造像与壁画艺术探讨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的交汇点,南枕祁连山,西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北塞山,东峙三危山。
敦煌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咽喉要地,在河西走廓的西端,为一面积不大的绿洲,四面戈壁、沙漠环绕。
魏书《释老志》说,“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旧式,村坞相属,多有塔寺。
” 可见西域的文化对敦煌的影响很大。
一千多年前,佛教在西域诸国很盛行,建塔造寺、开窟筑像的佛教艺术也随之传入敦煌,与中原古老的半神文化交汇、融合,产生出辉煌的敦煌石窟艺术。
1 建筑艺术敦煌莫高窟的石窟造像主要是泥塑,因均施彩绘,故称彩塑。
颜料取之于天然矿石,色泽艳丽,颜色长久不变。
彩塑是洞窟的主体,一般位于正厅中间,主要塑佛像或菩萨像,四壁和顶上才是壁画,早期的洞窟,壁画只是作为装饰和陪衬出现的。
壁画一律彩绘,不论是何朝何代,内容大体一致,最为普遍的有佛像画,佛经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飞天壁画。
早期的洞窟形式(十六国,北朝时期,304-581)主要是禅窟和中心塔柱窟,起源于印度。
禅窟是供僧人坐禅修行的洞窟。
如285窟主室为方形,正壁开龛塑像,供修行者观像之用,左右两侧壁各开两个或四个仅能容身的斗室,供修行者坐禅修行。
中心塔柱1/ 7窟,又称中心柱窟,塔庙窟。
窟内中央设立连接窟顶与地面的方形柱塔,柱的四壁开龛塑像,以供修行者绕塔观像与礼佛。
之后不断融入中国式的建筑风格,至隋唐时期(581-907),洞窟形式已完全转变成中国传统的殿堂形式,主室平面方形,正壁开龛塑像,洞窟的其余三壁均绘有壁画,窟顶为覆斗形或人字披形。
殿堂式的洞窟已经成了世俗礼佛的场地。
2 雕塑和壁画艺术从彩塑和壁画的艺术风格发展来看,可以分三个时期。
隋唐以前的发展期,包括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四个时代,历时一百八十年。
隋唐时期的顶盛时期,包括隋唐两个时代,历时三百多年。
隋唐以后的衰落期,包括五代、宋、西夏、回鹘、元几个时代,历时四百六十多年。
2.1 发展期早期彩塑多以弥勒为主尊,带有印度造像的特点。
佛教与中国文化——浅谈佛教对诗歌、绘画和建筑的影响佛教是当今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就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间经历无数人的弘扬提倡,统治阶级的提倡,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它的信仰深入民间。
佛教的哲理部份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交融,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如建筑、诗歌、绘画等艺术门类中,就有大量以佛教为题材的,佛教中国化后思想,为后世文化的创新长生了源源不断的思想源泉。
在诗歌方面,六朝隋唐以后,中国的诗歌深受佛教的影响,受佛教影响的诗歌多偏向于自然流畅,与口语接近,这种语言文字风格正是有佛教所提倡的审美理想与生活情趣相吻合。
佛教在中唐以后越来越趋向于依靠“自力”的救赎方式,所谓“平常心”一语中,也包含了它的心寄空冥的宇宙哲理、冲远平淡的生活态度和自然朴素的语言取向。
佛教对中国诗词及对作家本人,都有深刻地影响。
例如王维“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晚年唯好静”,从中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对王维政治态度的影响。
又比如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返”。
王安石“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凝神结思,物我两忘。
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日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如流水,相皆共着此明月”。
这些诗无不富有禅意的审美趣味,它与平淡清远的艺术风格溶为一体。
在建筑方面,我认为佛教的传入只是佛学的传入并没有给中国建筑带来很大的影响。
唯一传入的当时印度佛家特色的是塔,塔这种建筑形式缘起于古代印度,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窣堵坡与中土的重楼结合后,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发展,建筑平面从早期的正方形逐渐演变成了六边形、八边形乃至圆形,其间塔的建筑技术也不断进步结构日趋合理,所使用的材质也从传统的夯土、木材扩展到了砖石、陶瓷、琉璃、金属等材料。
寺院、石窟、经幢、石灯等都是具有佛家建筑特色,传入中国后,以中国土木建筑的本土风格以及道教的建筑模式综合而成的形式,广为流传。
敦煌石窟与中国佛教艺术史中国佛教艺术历史悠久,其中敦煌石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敦煌石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是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敦煌石窟是一个由735个洞窟、4.8万平方米壁画、2460余尊塑像和7000余个文物组成的庞大的艺术宝库,反映了我国中古时期(4世纪至14世纪)佛教思想、艺术和历史的发展变化。
本文将对敦煌石窟的历史、艺术特色以及它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的地位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敦煌石窟的历史敦煌石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366年,当时北涧河两岸的岩石上就开始有人类的活动痕迹。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敦煌石窟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佛教场所。
从4世纪到14世纪,数以万计的佛教壁画、塑像和文物在敦煌石窟中诞生。
在这期间,敦煌石窟不仅是中国佛教文化的中心,而且还成为了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从敦煌石窟出土的文物可见,其中不少来自于唐、吐蕃等国,它们的艺术风格各异,但都融合了中国佛教艺术中的元素,并在河西走廊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第二部分:敦煌石窟的艺术特色敦煌石窟是中国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敦煌石窟的壁画描绘了广泛的主题,包括佛教故事、人物传记、神话传说等等。
这些壁画作品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描绘了上千年来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弘扬了佛教的智慧和人文价值。
敦煌石窟中的塑像通常由青石、粘土、泥土、砖等材料制成,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佛教中各种不同的人和神祇形象。
此外,敦煌石窟中的许多文物是佛教艺术的代表之一,它们包括佛像、像龛、鼓乐器等。
第三部分:敦煌石窟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的地位敦煌石窟的艺术价值得到了历史和现代学者的赞誉,不仅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艺术史上也被广泛认可。
敦煌石窟的壁画、塑像、文物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们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佛教艺术的优秀传统,同时与各个文化进行交流,使其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敦煌石窟也被誉为中国佛教文化的明珠,对于研究我国佛教文化的历史、社会、艺术和文学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河西走廊第五集僧人开凿石窟的解说词河西走廊第五集《僧人开凿石窟》带领我们回到了千年之前,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河西走廊是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佛教文化的传播之地。
而石窟,则是佛教艺术的瑰宝,是信仰和智慧的结晶。
这一集的故事,讲述了一位名叫玄奘的年轻僧人,他怀着对佛法的热忱和对智慧的追求,来到了河西走廊。
这里的气候恶劣,沙漠腹地的残酷环境让人生畏,但玄奘并没有因此退缩,他坚定地决定在这里开凿石窟。
开凿石窟并非易事,它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玄奘带领着一群虔诚的信徒,他们一起努力,用双手挥洒汗水,用心血雕琢出一个个精美绝伦的佛像和壁画。
开凿石窟不仅需要技艺,更需要对佛法的理解和信仰的坚守。
玄奘深知,佛教艺术不仅是美的表现,更是对佛法的诠释。
他希望通过这些石窟,将佛教的教义和智慧传播给更多的人。
因此,每一座石窟都精心设计,每一尊佛像都寓意深远,每一幅壁画都生动形象,让人们在观赏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佛法的力量和智慧。
石窟的开凿不仅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更是一段灵魂的历程。
玄奘和他的信徒们,在无尽的劳作中,不仅磨砺了意志,也修炼了心灵。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信仰,创造了一个个令人惊叹的奇迹。
石窟是一个文化的宝库,也是一个见证历史的重要载体。
它们承载着古代人们的智慧和信仰,记录着河西走廊的发展和变迁。
今天,我们有幸能够一窥石窟的壮丽和神秘,更能够从中感受到古代人们对佛法的追求和敬仰。
《僧人开凿石窟》这一集,带领我们穿越时空,感受古代人们的智慧和信仰。
让我们一起探寻石窟背后的故事,感受佛教文化的魅力。
让我们在这个宏大的艺术殿堂中,与古代人们共同感受佛法的智慧,感受人类的共同信仰。
石窟艺术的历史演变及其反映社会文化变迁石窟艺术是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以在山洞或岩壁上雕刻、绘画的方式表现,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通过研究石窟艺术的历史演变,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文化变迁的过程。
中国的石窟艺术起源于北朝时期的佛教传入。
当时,佛教信仰逐渐在中国兴起,进入中国的僧侣们为了传播佛法,开始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山洞和岩壁上进行雕刻和绘画。
这些佛教石窟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麦积山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等。
从北朝到隋唐,中国的石窟艺术经历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大量的石窟被开凿,壁画、浮雕等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些作品以佛教故事为主题,表现了佛教的教义和信仰。
同时,也描绘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景象,如宫殿、城市、交通等。
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对当时社会文化的真实记录。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五代十国和宋代,石窟艺术逐渐走向繁衍期。
在这个时期,佛教仍然是石窟艺术的主要题材,但与此同时,道教、儒教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也开始出现在石窟艺术中。
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以及宗教观念的多元化。
此外,石窟艺术的风格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更为细腻、精致的表现技巧。
到了元代,石窟艺术逐渐衰落。
元代时期,蒙古统治者的宗教政策变化,对佛教的压迫使得石窟艺术的开凿和维护陷入低潮。
然而,在这个时期,石窟艺术依然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元代的石窟壁画更注重重彩细景,场景更加栩栩如生,画面表现更加立体化。
总的来说,石窟艺术的历史演变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
从佛教的传入到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再到逐渐衰落,石窟艺术承载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
通过对石窟艺术的研究,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过程,探寻中国社会文化的根源。
不仅如此,石窟艺术的历史演变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无论是艺术形式、题材内容还是表现技巧,石窟艺术都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艺术享受和审美体验。
尤其是石窟壁画的绘画技巧,比如颜色运用、人物形象塑造等,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