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身份权的界定及客体
- 格式:pdf
- 大小:303.45 KB
- 文档页数:4
什么是民事权利包括哪几种类型(民事权利概念和种类)根据民事权利是否以财产利益为内容,民事权利可分为财产权和人身权。
根据权利的作用,民事权中山利可分为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和形成权。
根据民事权利橡培神的效力范围,民事权利可分为绝对权和相对权。
根据两项相互关联的权利之间的关系,民事权利可分为主权利与从权梁亏利。
根据相互间是否具有派生关系,民事权利可分为原权与救济权。
根据权利有无移转性,民事权利可分为专属权与非专属权。
公民的民事权利包括什么、什么、什么、什么?公民的民事权利包括:(1)人身权:指与民事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而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可以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两种:人格权是指民事主体所享有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一种民事权利。
这种权利为民事主体人身所固有并为法律所承认。
主要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
生命权是自然人维持生命和维护生命安全利益的权利。
健康权是自然人保持身体机能正常和维护健康利益的权利。
生命健康权是自然人人身权中最重要的权利。
姓名权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的决定、使用和改变自己姓名的权利。
名称权是指法人、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等依法享有的使用、转让自己名称的权利。
法律赋予自然人有姓名权,法人等有名称权,一方面是确认他们能够保持自己独有的权利主体名义,另一方面是为了明确民事权利义务的归属者。
肖像权。
它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的制作和使用自己肖像的权利。
《民法通则》规定,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本人的肖像。
名誉权。
它是指自然人、法人依法享有的维护自己名誉的权利。
自然人、法人的名誉权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说毁他人的名誉,否则,应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隐私权。
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
身份权是指民事主体因其中一特定的身份而产生的权利。
主要包括:荣誉权、署名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以及公民在家庭中的身份权。
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是框架性的概念,它们涵盖了一系列有关主客角色、主动
权力、社会结构和社会角色的认知内容。
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一、主体客体之间有关主动权力的关系
1、主体作为具有决定能力的权力者,承担着决定和负责的责任,可称
作“主动自主的主体”。
2、客体是受控的,作为被动的被动者,是受制于主体。
客体受到主体
的左右操纵,被迫接受主体的准则,无法反抗,不能有主观的表现,
也无法行使自主权力。
二、主体客体之间有关社会结构的关系
1、主体往往处于准则优势位置,可以确定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功能关系,如上下级等。
2、客体更为被动,其角色和地位容易受制于主体,其地位可因优势权
力的差异而受到影响。
三、主体客体之间有关社会角色的关系
1、主体作为具有权力的决策者,其决策的结果会对客体产生影响,客
体受到这些影响以及主体的指示下无可奈何。
2、客体往往是处于次要地位,被迫接受和遵守主体角色定义的行为。
客体只能接受并执行主体指令,但又没有办法抗议以及改变现状。
总之,主体和客体是一种对立的权力关系,它们之间存在主动权力、社会结构以及社会角色的关系。
主体拥有强大的权力,能够主宰客体的行为,而客体则处于被动的地位,无权自主,受主体的控制。
刘德良民法学上权利客体与权利对象的区分及其意义在民法学中,权利客体与权利对象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权利客体是指具体的物、财产或其他客观存在的对象,而权利对象则是指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的主体。
这两个概念在民法关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首先,权利客体的存在为权利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民法关系中,具体的物或财产往往是权利的支撑基础。
举个例子来说,当一个人拥有一块土地的所有权时,土地就是他的权利客体。
只有土地确实存在,才能让他有效地行使该土地的所有权。
因此,权利客体的存在对于权利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权利对象的确定为权利的主导提供了基础。
权利对象是指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权利客体与权利对象之间存在着法律关系,这种关系确定了权利的主导者应当是谁。
例如,一份合同中的权利对象可能是一家公司,而该公司的所有权可以归属于其他自然人或法人。
通过明确权利对象,可以更好地确定权利的行使和责任的承担。
最后,区分权利客体与权利对象有助于保护各方的权益。
在民法关系中,权利客体与权利对象的区分可以避免权利的混淆与滥用。
如果权利客体与权利对象没有明确划分,可能会导致权利受到侵犯,从而损害各方的权益。
通过明确权利客体与权利对象的区分,可以对权利的行使和界限进行明确,从而更好地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权利客体与权利对象在民法学中具有重要的区分与意义。
权利客体提供了权利实现的物质基础,而权利对象确定了权利的主导者。
通过明确权利客体与权利对象的区分,可以更好地保护各方的权益,维护法律关系的正常运行。
只有加深对权利客体与权利对象的理解,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中,为社会的法律秩序稳定和公平正义的实现做出贡献。
人身权的分类自然人的人身权与法人、其他组织的人身权按照人身权的主体不同,可将人身权分为自然人的人身权与法人、其他组织的人身权。
法人、其他组织与自然人虽然都具有民事主体资格,但法人、其他组织毕竟是社会组织而不同于自然人,这就决定了法人、其他组织的人身权与自然人的人身权有其共性,又有其特殊性。
1.法人、其他组织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不享有与生命密切相关的人身权,如生命权、健康权、肖像权、婚姻自主权等。
2.法人、其他组织的人身权一般来说与物质利益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尤其是企业法人,其人身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形资产,其本身就是一笔难以计量的财富。
企业法人、合伙的某些人身权如名称权,既是人身权又是财产权。
3.由于法人、其他组织的某些人身权又是财产权,因而法人、其他组织的某些人身权可以依法转让。
如《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企业法人、个人合伙的名称权可以依法转让。
4.正因法人、其他组织的人身权具有上述特点,决定了对法人、其他组织的人身权的侵害,往往只会给法人、其他组织造成财产上的损害。
尽管有时也可能造成非财产损害,但这种非财产损害也仅指除精神损害以外的非财产损害。
法人、其他组织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不可能产生精神损害。
根据人身权的客体不同,可将人身权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
一、人格权(一)人格权的概念人格权是指作为民事主体必须具备的、以人格利益为客体的、并为法律所承认和保护的民事权利。
人格权有具体人格权和一般人格权之分。
从历史发展来看,人格权制度经历了一个由具体人格权到一般人格权的过程。
具体人格权是民事主体所享有的具有特定的、具体内容的人格权,如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肖像权等;一般人格权是民事主体所享有的,以一般人格利益为客体,并概括和决定具体人格权的一种权利。
一般人格权以一般人格利益为客体,而具体人格权则是具体的人格利益为客体,因此,一般人格权是产生和决定具体人格权的基础。
一般地说,一般人格权的内容包括人格独立、人身自由、人格尊严等内容。
身份权的概念和特征
一、身份权概念
身份权是指个体在社会中所具备的一种法律地位,以及因此获得的一系列权利和义务。
它是一种伦理和法律地位,表明个体的权利和义务,体现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即个体被赋予能够表达意志的权力,并受到社会的尊重和保护。
身份权有助于价值观和行为的维护以及发展,保护个体权利并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二、身份权的特征
1、规范性:身份权涉及社会上所有的法律和道德规范,包括宪法、法律、法规、条例以及道德方面的义务和约束。
2、权利性:身份权包含了公民和个体行使其基本权利的权利,如言论自由权、信仰自由权等等。
3、尊重性:身份权的尊重意味着个体的作用和功能受到尊重,公民的基本权利受到保护。
4、责任性:身份权要求个体在不违背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履行其职能和职责,为社会作出贡献。
5、社会性:身份权是一种社会关系,它表明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反映社会的复杂性,也是个体行使权力的基础。
6、公正性:身份权必须以公正的原则来行使,确保所有人都能够公平地受到法律和道德的保护。
7、保护性:身份权的保护意味着个体应受到政府的保护,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视和侵犯。
总之。
一般人格权|「概念」1.民事权利体系中,人格权属于人身权的范畴。
虽然部分人格权益包含一定的财产利益,如个人的肖像、姓名等可以成为许可使用的对象;但人格权并不属于财产权,而属于人身权的一种。
2.人格权以民事主体的人格要素为客体,人格要素的范围十分广泛。
既包括个人的尊严、人身自由以及个人的姓名、肖像等人格标识,还包括主体获得良好社会评价、以及个人的私生活秘密等。
人格权的内容体现为权利人对其人格利益的享有和抵御外来侵害的权利。
3.人格权的主体十分宽泛,其不限于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也是人格权的主体。
|「特征」1.固有性。
就自然人而言,自其出生之日起就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等各项人格权,而不需要其实施一定的行为才能获得相关的人格权。
就法人、非法人组织而言,自其成立之日起就享有名称权、名誉权等人格权。
只要相关主体的民事主体资格存在,其就享有相关的人格权益,还体现为人格权的不可剥夺性。
2.专属性。
人格权与权利主体不可分离,只能为特定的权利人所享有。
不能抛弃,不可转让,不可继承。
3.对世性。
权利人之外的任何人都负有不得非法侵害其人格权的义务,而且权利人行使其人格权不需要义务人的协助即可实现。
人格权与物权、知识产权一样,在性质上均属于绝对权。
4.兼有防御性和积极利用的权能。
即仅在遭受侵害时,权利人才能主张其人格权遭受侵害,从而排除行为人的不法侵害行为。
5.体系开放性。
新型的人格权益不断产生,因此,人格权的体系具有开放性。
|「人格权与身份权」1.身份权。
依据产生身份权的身份关系的不同,可以将身份权分为如下两类:一是基于当事人之间亲属关系而产生的身份权。
二是基于亲属关系之外的其他社会关系而产生的身份权。
一般而言,身份权主要是指前一种类型的身份权,即基于当事人之间亲属关系而产生的身份权。
2.人格权与身份权关联密切(1)二者均属于人身权,具有人身专属性。
具有很强的人身专属性,不具有可转让性,因此,有关财产权交易的规则并不当然能够适用于人格权与身份权。
三、从身份权的发展来看,身份关系经历了从单纯的由血缘亲属间形成到由契约形成国外身份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习惯法时期、古代成文法时期、近代法时期和现代法时期四个阶段。
在习惯法时期,身份权是自然人最重要的一项权力。
当时的社会利用这种权力,固定亲属间的血缘关系,以实现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专制性支配,并借此稳固古代人群的社会基础。
包括近代法时期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中的有关身份权的规定都只是侧重与保护夫权,夫丈夫与妻子处于不平等身份地位。
中国古代关于身份权的立法比较完备,身份权的力量十分强大,这是与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专制统治相适应的。
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身份权,是皇权、族权、父权和夫权。
这四种权力,分别以忠、孝、顺为核心,牢固地维护着等级制度都不符合现代立法精神中身份权的理解。
根据梅因观点没有一种毫无契约概念的社会。
梅因“身份到契约”的公式是在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在氏族社会的“古代法”时期,契约也是存在的,只是这种契约的形式与今天国家社会相比,有所不同。
相对于今天国家社会,氏族社会的“古代法”时期契约的量也是比较小的,但并不是没有。
同理,“身份”也并不仅仅存在于氏族社会的“古代法”时期。
在国家社会,身份关系同样存在。
早先,在国家法产生之时以至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家的“强制法”确认的就是一些人与另外一些人之间的身份关系。
从已经存在的事实看,如果以梅因的“契约”理论来理解,我们可以说,那种存在于国家法产生之时以至后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身份关系实际上又是通过契约形式完成的。
那么在今天的社会,起码在一个健全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通过契约形式联结起来的身份关系。
身份关系以远远超过了单由血缘亲属间形成的范围。
四、对民法属于民法当中的身份关系、身份权,而非亲属法中的身份权的探讨根据现在理论的通说认为,亲属权、亲权、配偶权无疑为亲属法中的身份权,那么亲属法之外民法中的身份权都有哪些呢?我们在此做一个非总括性探讨。
第五编人身权习题(含答案).txt求而不得,舍而不能,得而不惜,这是人最大的悲哀。
付出真心才能得到真心,却也可能伤得彻底。
保持距离也就能保护自己,却也注定永远寂寞。
以下资料选自王轶主编:《民法练习题集》(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第三十二章人身权概述名词解释题:1人身权2一般人格权(考研)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关于人身权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身权一律不能转让B人身权以特定精神利益为内容,和财产权益没有关系C人身权不能转让,但是可以继承D人身权是对世权(二)多项选择题甲将乙所画的自画像中的署名刮去,盖上自己的印章,并将画悬挂于自己的厅堂。
则甲侵害了乙的()。
A名誉权B署名权C财产权D人身权我国现行民事法律及司法解释中明确规定的人身权有()。
A隐私权B环境权C身体权D荣誉权简答题1比较人格权和身份权。
(考研)2简述配偶权的含义及内容。
(考研)论述题试述民法保护人身权的意义。
参考答案名词解释题:1人身权是指人格权和身份权的合称,又称人身非财产权,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与其自身不可分离亦不可转让的,没有直接财产内容的法定民事权利。
2一般人格权是指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享有的具有权利集合性特点的人格权,是关于人的存在价值和尊严的权利。
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答案:D本题考查人身权的特征。
人身权不能转让是一般原则,特殊情况下,特殊类型的人身权也可以转让,如法人的名称权;人身权一律不能继承;人身权本身不具有直接的财产内容,但是它和财产权存在一定的联系,如人身权受到侵害时的财产性补偿。
(二)多项选择题答案:BD本题考查著作人身权。
署名权是指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上标记姓名的权利。
本题中非著作权人在别人的作品上署名,则侵犯了权利人的署名权,而署名权属于著作人身权的范畴。
答案:CD本题考查现行民事法律上的人身权类型。
《民法通则》第102条明确规定了荣誉权,但是没有规定身体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明确规定了身体权和荣誉权,但是仍然没有规定隐私权,只是规定了隐私利益,所以C、D项应选,A项不应选。
身份权的概念和特征身份权是指民事主体基于某种特定的身份而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
身份权具有如下特征:1.身份权的客体是身份利益。
2.身份权不是民事主体的必备权利。
3.身份权也不是民事主体所固有的权利。
4.身份权的内容具有权利义务的一体性。
5.身份权必须以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或资格为前提。
荣誉权一、荣誉权的概念和特征荣誉权是指民事主体对其获得的荣誉及其利益所享有的保持、支配的权利。
其基本特征为:1.荣誉权的主体不仅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而且还包括某些团体。
2.荣誉权的客体是荣誉。
3.荣誉权可因荣誉被剥夺或取消而消灭。
荣誉权的内容荣誉权的内容主要包括:1.荣誉保持权。
2.荣誉利用权。
3.物质利益获得权。
4.物质利益支配权。
配偶权(一)起偶权人会和特位,而们,大与卖五为配源的一种身份权。
时关系存续配偶权,是星国权有以下法律特征:,如规权主体的特定性。
1.配偶权2.配偶权的客体是配偶利益。
3.配偶权具有排他性。
4.配偶权是权利和义务的统配偶权的内容1.姓名权。
2.人身自由权。
3.扶养权。
4.忠实请求权。
5.离婚权。
亲权亲权的概念和特征意权,显指父母基于其身份对未成年子女人身、财产方面的管教和保护的权利。
它是源于父母子女这一特定的身份关系而产生的一种专属于父母的权利。
从其内容来看,亲权实际上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体。
作为身份权的一种,亲权具有以下特征:1.亲权的主体是未成年子女的父母。
2.亲权的内容具有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
3.亲权具有专属性。
4.亲权的设立是为了教育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利益,以保障其健康成长。
5.亲权具有绝对性和支配性。
亲权的内容1.对子女人身享有的权利。
包括保护权、教育权、同意权和法定代理权。
2.对子女财产享有的权利。
包括管理权、处分权、使用和收益权。
亲属权亲属权的概念与特征亲属权收指民事主件因血缘、收养等关系产生的特定身份而享有的民事权利。
一、人格权与身份权根据人身权的取得原因,人身权可分为人格权与身份权。
人格权是指民事主体基于其法律人格而依法享有的、以人格利益为客体、为维护其独立人格所必需的权利。
人格权是权利主体自出生(或产生)取得,终身并专属享有的权利。
同类主体的人格权是平等的,并为维护其独立人格所必备。
身份权是指民事主体基于特定身份而依法享有的、以身份利益为客体的权利。
身份权与民事主体的特定身份紧密相连,是法律为保护一定的身份利益而设立的权利。
人格权与身份权同属人身权,故同样具有专属性、非财产性、绝对性和支配性等法律特点。
但二者除权利客体不同外,还存在诸多差异。
身份权与人格权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1)主体单一性。
身份权须以一定的身份为基础,而身份专指自然人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故只有自然人才能成为身份权的权利主体(作为例外,法人可成为某些非亲属法上的身份权的主体,如荣誉权)。
(2)非必备性。
与人格权是权利主体为维护其独立人格所必需、与权利主体须臾不可分离不同,身份权并非权利主体不可或缺的权利,不享有身份权,并不影响其主体资格。
(3)非普遍性。
身份权不像人格权那样人人平等享有,而是以特定的身份关系为存在前提,只有具备该种身份(如配偶、父母)的人才享有相应的身份权如(配偶权、亲权)。
(4)财产关联性。
身份权大多含有财产内容,或与财产权结为一体形成一种独立的权利(前者如配偶权、亲权,后者如知识产权中的人身权)。
二、具体人格权与一般人格权根据人格权的客体范围,人格权可分为具体人格权与一般人格权。
具体人格权是指权利主体依法享有的、以各种具体人格利益为客体的人格权。
例如,以自然人的生命、健康利益为客体的生命权、健康权,以权利主体的名誉利益为客体的名誉权等,都属于具体人格权。
一般人格权是指权利主体依法享有的、以人格独立、人格尊严等一般人格利益为客体的人格权。
一般人格权的概念,是人格权法律保护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标志着人格权保护法的完善和进步。
人本身能否成为权利的客体?<center>蚕桑地主人、于飞、zhfuju、willing、抛砖引玉、徐国栋、法痴<br>发表于[民法典论坛]</center> 人本身能否成为权利的客体?【蚕桑地主人】 2002-11-7 9:58:09对于人本身能否成为权利客体,学界争论较大。
在我国大陆的法理学界就存在两派截然相反的意见。
一派认为:“在各种法律关系中,人只能是主体,不能是客体。
”而另一派则认为:“人作为特定意义上的物质存在,成为法律关系主体间权利义务关系的中介,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一定意义上是必然的。
”与法理学界的激烈争论相比,我国民法学界则平静的多,学者们几乎不讨论人是否能成为权利客体的问题,通说认为人不能成为权利的客体。
徐国栋教授组织起草的绿色民法典草案的第22条规定“永远禁止把作为一个整体的人当作物。
”实际上是认为人不能成为权利的客体。
而梁慧星教授草案的第95条“自然人的器官、血液、骨髓、组织、精子、卵子等,以不违背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为限,可以成为民事权利的客体。
”如果对这个条文作反面解释,实际上还是规定了作为整体的人不能是客体。
但是传统大陆法系却有民法学者认为人是可以作为权利客体的,例如日本的四和宫夫就认为“在人格权,其客体是权利人本身;在亲权、债权、社员权中,其客体是他人。
”而且有为数不少的台湾学者持同样观点。
那么我想请教诸位:1、人能否成为权利的客体;2、亲权、债权、社员权的客体是什么?3、人格权的客体究竟是人本身,还是其人格(徐国栋教授民法典草案第4条规定:人格和身份构成人身关系的客体),或者您认为两者都不是。
希望诸位发表高见。
【于飞】 2002-11-8 0:06:41人类本身就具有两重性,即自然属性(作为客体的人)和社会属性(作为主体的人)。
人类仅仅是千万种生物之一,我们和其他生物一样,终究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
人为何就不能成为权利的客体呢?【zhfuju】 2002-11-8 10:30:41民法中的人身权由人格权和身份权组成,我认为人格权是基于人身而存在的,但是她是高于人自身的,是由社会其他的主体的依托下给予表现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