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免疫调节 (第1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594.22 KB
- 文档页数:5
免疫调节(第1课时)教学设计-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免疫调节(第1课时)一、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2.能力目标:以图解、问题串、和讨论的方式学习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艾滋病的病因和预防,认识到艾滋病患者是HIV的受害者,需要得到我们的关爱。
(2)倡导关爱健康、珍爱生命的生活理念。
二、教学重点:(1)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三、教学难点: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并不能直接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也不能直接清除体内出现的衰老、破损或异常的细胞。
对付病原体和体内出现的异常细胞,要靠什么调节呢?学生:免疫调节。
播放视频1:温家宝总理看望阜阳艾滋病孤儿和患者。
教师:这是中国防治艾滋病历程中又一个历史镜头——在第21个世界艾滋病日到来之际,温总理专程前往阜阳,与艾滋病患者握手、交谈。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艾滋病也许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艾滋病正在对人类的生命和尊严发出前所未有的威胁与挑战,而我们又对它了解多少呢?学生:根据艾滋病资料的搜集情况,从以下几方面交流讨论:(1) 艾滋病的发现、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的主要病症及其危害。
(2) 目前全球及我国艾滋病的发展现状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
(3) 艾滋病传播有哪些途径(4) 我们应如何对待艾滋病病人面对艾滋病,我们能够做些什么2(5) 你知道世界艾滋病日吗历年的主题是什么?开展世界艾滋病运动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艾滋病的病因是什么艾滋病的死因是什么为什么艾滋病病人最后往往是患不同的疾病而死亡为什么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揭示艾滋病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关系,引入对“免疫系统的组成”的学习。
免疫调节(第一课时)(优秀版)word资料2.4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
分2课时学习:第1课时,免疫系统及免疫的类型;第2课时,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揭示了机体内各个系统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说明了生命现象内在联系之间的普遍性。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二)教学对象分析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艾滋病、过敏反应以及免疫学的应用的相关知识,学生已经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有所了解。
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作科学的了解,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三)教学目标(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4)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5)培养从报刊杂志、互联网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为本课的;教学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为本课的。
落实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1、“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理解水平的内容,其中的“三道防线”的组成学生初中就已经涉及,所以学生通过自学就可以达到学习目的。
2、本节的重点是第三道防线,即特异性免疫所起的作用。
3、首先通过资料分析活动,即以艾滋病为例,说明人体内主要的免疫细胞——T细胞在免疫中的重要作用,进而说明第三道防线的重要性,提出问题:第三道防线是怎样起作用的?然后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学习来解决之前的问题。
《免疫调节》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课程的作业设计,学生将能够:1. 深入理解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和调节机制;2. 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和运作过程;3. 了解免疫系统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二、作业内容:1. 阅读理解:学生需完成一份与课程相关的文献阅读,内容涉及免疫系统的基本知识,如免疫细胞的组成、功能,免疫反应的过程,以及免疫系统的调节机制。
阅读文献后,学生需回答关于文章中的关键概念和理论的至少五个问题。
2. 案例分析:学生需要寻找一个与免疫系统相关的实际问题,例如某种疾病的免疫治疗或疫苗研发等,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分析过程需包含对问题背景、解决方案及其优缺点的讨论。
3. 实验设计: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免疫实验,例如白细胞计数或抗体反应实验,并讨论实验的设计、步骤和可能的误差。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作业需由学生独立完成,不可抄袭或依赖他人;2. 回答问题:对于阅读理解部分的作业,答案需清晰、准确,且能充分回答问题;3. 分析讨论:案例分析和实验设计部分,需在作业中包含自己的分析、讨论和观点;4. 小组合作:实验部分需体现小组的合作,每个成员需对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结果负责;5. 按时提交:请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作业,以便我们及时评价和反馈。
四、作业评价:1. 回答问题的质量(50%):作业中的问题回答将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要求准确理解并回答相关问题;2. 案例分析的质量(30%):分析的全面性、逻辑性以及提出的观点和建议将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3. 实验设计的创新性和可行性(20%):实验设计的创新性、是否考虑了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以及实施的可行性将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
五、作业反馈:1. 学生提交作业后,我们将尽快进行批改并给出反馈。
对于回答问题、案例分析和实验设计等部分,我们将提供详细的批改和评分,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2. 对于在作业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和小组,我们将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3. 对于在作业中遇到困难的学生,我们将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第4节免疫调节(第一课时)题型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免疫系统组成的完整叙述是()A.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免疫活性物质B.免疫活性物质、抗原、淋巴细胞C.淋巴细胞、抗体、抗原D.免疫器官、淋巴细胞、抗体答案A解析免疫系统由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2.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A.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都是免疫器官B.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等C.B细胞都在胸腺中成熟,T细胞都在骨髓中成熟D.免疫活性物质都由免疫细胞产生答案A解析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A正确;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和T细胞,B错误;T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髄中成熟,C错误;免疫活性物质不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很多体细胞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菌酶等免疫活性物质,D错误。
3.下列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A.抗体B.编码抗体的基因C.淋巴因子D.溶菌酶答案B解析免疫活性物质主要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编码抗体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题型二免疫防卫的三道防线4.下列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是()A.吞噬细胞B.皮肤C.体液中的溶菌酶D.淋巴因子答案B解析人体有三道防线,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因此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溶菌酶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A、C不符合题意;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B符合题意;淋巴因子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D不符合题意。
5.胃酸能杀死病原微生物和泪液的杀菌作用,在生物学上叫做()A.第一道防线B.第二道防线C.体液免疫D.特异性免疫答案A解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故泪液、胃液和唾液的杀菌作用,均属于第一道防线。
第4节免疫调节(Ⅰ)[目标导读] 1.回忆初中所学,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人体的三道防线。
2.通过阅读教材“资料分析”,理解艾滋病的发病原因,并进一步理解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阅读教材,结合教材图2-15,用框图或者文字阐明体液免疫的过程。
[重难点击]人体的三道防线、体液免疫的过程。
课堂导入方式一:一双未洗过的手上最多有80万个细菌;一克指甲垢里藏有38亿个细菌;将手洗干净还有182种细菌。
(1)细菌进入人体后,人体能不能通过神经系统感知到?答案不能。
(2)人体内是否有相应的激素能直接消灭入侵的细菌和病毒?答案没有。
解析要消灭入侵的细菌和病毒离不开免疫系统的作用,免疫系统是如何构成的呢?对于不同的细菌和病毒,免疫系统的反应都一样吗?方式二:教师:对于一个人体而言,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内忧外患。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虽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并不能直接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也不能直接清除体内出现的衰老、破损或异常的细胞。
对付病原体和体内出现的异常细胞,要靠什么调节呢?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和防卫功能1.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①组成: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②作用: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2)免疫细胞①吞噬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②淋巴细胞⎩⎪⎨⎪⎧包括:T 细胞、B 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作用:参与特异性免疫(3)免疫活性物质①组成: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②来源: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
2.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非特异性免疫 ①组成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②特点: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
(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①组成: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②作用:抵抗外来病原体和抑制肿瘤等。
③方式: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合作探究1.免疫系统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各种淋巴细胞,结合图示分析淋巴细胞的最初起源是什么?答案 骨髓造血干细胞。
增殖分化
增殖分化
2.4免疫调节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简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称及其关系。
3.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1.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
(重点)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及其关系。
(重难点)
3.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与免疫缺陷病。
(重难点)
高考常考点:
1.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二次免疫的特点
3.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4.艾滋病与免疫学应用 自主学习:教材梳理(阅读教材p35-p38,夯实基础)
1.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免疫细胞 ( )
免疫 (发挥免疫
作用的细胞)
系统 (位于: ( )
)
免疫活性物质: 。
( )
2.免疫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由________和_______构成
_________免疫
第二道防线由________和_______构成。
免
______免疫:________产生抗体
疫 _____ _免疫
(第三道防线) ______免疫:________产生抗体
3.体液免疫:(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细胞 抗原→→吞噬细胞→→ 细胞→→ 细胞→→→
( ) ( ) ( ) 浆细胞→
记忆B 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
时,能 ,产生 细胞从而产生抗体。
4.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细胞 抗原→→吞噬细胞→→ 细胞→→→→→
细胞
效应T 细胞作用:使 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 。
导学流程:
活动1、学生记忆免疫系统的组成。
活动2.背诵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练习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淋巴细胞包括
B 细胞、T 细胞和吞噬细胞 B .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 细胞和B 细胞
C .吞噬细胞和B 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 .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质疑探究
分析课本P36资料分析:“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讨论相关问题。
合作探究:特异性免疫
1、体液免疫的过程 ④ 抗体 直接刺激
二次免疫
抗原
① ② ③
⑤
讨论:1、在此过程中吞噬细胞起了什么作用?吞噬细胞属于哪道防线?
2、记忆细胞起到什么作用?是在上图中加以体现。
记忆细胞的特点?
3、什么是抗原?什么是抗体?抗体是那里产生的?
4、何谓二次免疫?有何特点?
5、初次反应和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浓度变化和患病程度如何?
2细胞免疫的过程
读教材p37图2—16,归纳细胞免疫过程
④
二次免疫 抗原 ① ② ③ + 靶细胞
讨论:切除小鼠的胸腺,小鼠的免疫功能会受到哪些影响?
例1:下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
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 、b 、c 、d 、f
C .病毒入侵人体后⑤⑥都发挥作用
D .细胞e →细胞d →③作用的过程发生在机体
首次接触抗原时
裂解死亡
释放抗原
训练2: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需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参与这一免疫反应的细胞有()
A.吞噬细胞、效应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B.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
C.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B细胞 D.吞噬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训练3: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会引起结核病,体内接触靶细胞并导致其裂解的免疫细胞是()
A.浆细胞
B.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
D.效应T细胞
归纳总结:有关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
细胞名称来源功能
吞噬细胞
B细胞
T细胞
浆细胞
效应T细胞
记忆细胞
课后反思:
随堂练习:
1.(2014·黑河高二质检)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C.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2.(2012·上海高考改编)人体感染白喉杆菌后,将启动系列免疫反应,其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
B.吞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杆菌消化
C.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
D.体液中的抗体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中和其毒性
3.(2013·四川高考)若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 B.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
C.浆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 D.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
4.下图为人体体液免疫过程的示意图。
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a、b、c、d四种免疫细胞中,能迅速增殖分化的是
( )
A.a B.b
C.c D.d
5.(2010·浙江高考)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 )
A.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 B.使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
C.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D.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6.(2013·太原高二期末)回答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问题:
(1)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如_______________、免疫细胞和_______________等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2)下列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是( )
①胃液对细菌的杀灭作用②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③皮肤的阻挡作用④抗体与细菌毒素结合
(3)若用大剂量的X射线杀死人体内的T淋巴细胞,对机体免疫分别会造成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接种疫苗后,若有相应病原体再次入侵人体,则人体会迅速产生免疫应答,分析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14·海淀高二检测)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如图所示甲、乙细胞的图像,甲为B淋巴细胞,乙为浆细胞(效应B细胞)。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甲乙
(1)甲细胞起源于________细胞,首次细胞分化发生在________中。
甲细胞分化的结果产生各种B细胞,负责________免疫应答。
(2)大多数甲细胞膜表面具有特异性识别受体,能够接受________的直接刺激,还需要________细胞呈递信号的作用,使它们激活。
(3)激活的甲细胞进入细胞周期,此时在电镜图中可观察到甲细胞呈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构特点。
(4)激活的甲细胞再次分化,分别产生细胞表面有抗原识别受体的________细胞和乙细胞,乙细胞具有较发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这两种细胞通过分化在______________方面形成稳定性差异是机体具有正常免疫功能的基础。
6【答案】(1)淋巴结、扁桃体、脾、骨髓、胸腺等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2)①③(3)T淋巴细胞被大量杀死,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能力下降(4)初次免疫后,体内已存在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
当再次遇到相应的病原体时,记忆B细胞会迅速增殖并分化产生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同时记忆T细胞也会迅速启动细胞免疫途径7【答案】(1)(骨髓)造血干骨髓体液
(2)抗原(辅助)T(或Th)
(3)细胞核所占的比例大,细胞质比例小(或核质比大)
(4)记忆(或记忆B)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