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和陶渊明的个性差异 开题报告
- 格式:ppt
- 大小:937.00 KB
- 文档页数:10
第6卷第3期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Ⅷ.6No.311竺呈!星!竺竺曼堡!i型竺:竺竺里!型型塑!!堡墼!竺望!量巴;!些一脉相通的爱国情结——屈原、陶渊明比较分析杨迎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济潭454650)摘要:作为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的陶渊明,与屈原有许多相似之处。
这主要表现在他高远的理想和爱国情结、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洁耿介的性格和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等方面。
关键词:陶渊明;屈原;爱国情结;浪漫主艾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342(2007)03—0061—03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被人们誉为“浑身是静穆”的田园诗人,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不过他不是不想对国家有所作为,而是经历了“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之后,而来“守拙归田园”的“J。
他自称“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远”,又说“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可见,他是曾有用世之心的。
我们知道,当文人自身与外界的冲突长时期无法调和时,这种冲突就极易转为自我内部的一种对抗,最终成为一种内心冲突。
这种内心的冲突主要表现为自负、自恨以及超越自我等相关的心理特征,而陶渊明的这种心理特征。
主要表现为一种超越的心理流向。
他身处逆境,却能不为所累,把哀怨与痛苦转化为一种心理动力,从更高层次上去获取成功,从而确立更高更新的人生价值。
他表面上从“尘网”中撤离出来,宣告自己与其毫无关系。
而内心却有一个解不开的情结——爱国之情。
历代文人几乎都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和济世建功的愿望,但在客观现实面前,他们大多总是理想和愿望不能实现,人性受到压抑。
为了平息这种心灵的痛楚与不平,他们或九死不悔,或独善其身,或遁迹山林,或对宇宙进行终极审视,使自己的不平在宇宙这个大环境中消失。
陶渊明却综合了这些不同的生活态度和道路,成为历史上一个思想复杂的诗人。
作为名将之后(其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名将,开国元勋)的陶渊明,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1,他不仅像一般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由于家庭影响,还学了《六经》,心中也充满建功立业的理想——“猛志固常在”,由于当时社会政治极端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许多名士卷人政治斗争的旋涡而断送了性命,所以当时的文人名士讲真话极难。
陶渊明论文开题报告陶渊明论文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文作品流传至今,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然而,对于陶渊明的研究却并不深入,尤其是对他的论文作品的研究更是相对较少。
因此,本文拟对陶渊明的论文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探索陶渊明作为一个学者的一面,丰富对他的认识,同时也可以为今后的陶渊明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本文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陶渊明的论文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揭示他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探讨他的学术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陶渊明的论文选题与写作风格、论文的学术价值与意义、论文的传承与发展等。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和内容分析。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收集陶渊明的论文作品,并对其进行整理分类。
然后,通过对论文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
最后,通过对陶渊明论文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其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四、预期成果与创新点本文的预期成果是对陶渊明的论文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分析,揭示他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陶渊明论文的传承与发展,对今后的陶渊明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创新点在于对陶渊明的学术思想进行深入挖掘和解读,以及对他的论文作品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
五、研究的可行性与局限性本文的研究可行性较高。
首先,陶渊明的论文作品在文献中有一定的记载,便于查阅和分析。
其次,通过对论文内容的分析和比较,可以揭示陶渊明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
然而,由于历史的限制,陶渊明论文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难点。
六、研究计划与进度安排本文的研究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收集陶渊明的论文作品,并进行初步整理分类;其次,对论文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再次,对陶渊明论文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其对后世的影响;最后,撰写论文并进行修改和完善。
研究进度安排如下:第一阶段预计用时一个月,第二阶段预计用时两个月,第三阶段预计用时一个月,最后一阶段预计用时一个月。
论屈原与陶渊明的“异中之同”周建忠【摘要】对著名诗人的比较应有三个层次,显义:异、对立、矛盾;隐义:难、敬佩而不效法;深义:同、卓异、独立.本文比较屈原与陶渊明的“异”中之“同”:他们的作品,正是其心灵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为人生思索的“文学日记”或“日记题材的诗文”;屈、陶之伟大,在于他们不掩饰自己真实的矛盾与动摇,他们能够正确地直接面对这种矛盾与动摇,从而通过自我调节与平衡,克服这种矛盾与动摇——这就是同于常人而又超于常人的可贵之处.因为孤独、没人理解,他们均将思维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在古贤、前修中寻找知音.其诗歌亦是不公开传播的“日记体诗”,是安贫守拙的自慰、孤独苦闷的释放、尘世哀怨的解脱、苦难历程的记录.【期刊名称】《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40)002【总页数】7页(P7-13)【关键词】屈原;陶渊明;文学日记【作者】周建忠【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楚辞研究中心,江苏南通2260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09一在元代文学中,仅以《全元散曲》、《全元词》、《元诗选》(清·顾嗣立)为例,“屈原”和“陶渊明”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历史人物,而且常常联系在一起,或屈陶并举,或是陶非屈。
所不同的是,屈原形象在元代诗、词、曲三体中是不同的,散曲颇多嘲讽、否定,元词或同情或嘲讽,元诗则肯定与同情[1]。
而陶渊明则大大“走红”于元代文学,元代诗、词、曲异口同声地赞扬、肯定陶渊明,往往同时流露出羡慕、向往之情,而且在出现频率上又远远超过屈原。
更有趣味的是,有时贬斥、否定屈原的目的,正是作为陶渊明的反衬出现的。
如范康的《寄生草·饮》:长醉后方何碍,不醉时有甚思,糟腌两个功名字,醅渰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
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
陶渊明在元代文学中“仰之弥高”、“一枝独秀”,令古今文人喟叹。
在散曲中,李致远《中吕·粉蝶儿·拟渊明》、张可久《仙吕·点降唇·翻归去来辞》,是摹拟、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
陶渊明文化形象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家,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受到世人的认可,同时他坚守的“田园诗人”形象以及“隐居”思想,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形象。
本研究旨在对陶渊明文化形象进行系统地研究分析,以期从多个角度认识了解这一历史文化形象,同时能够拓展传统文化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二、研究目的从陶渊明的文学作品、生平事迹以及其相关文化形象等多个方面入手,多角度分析陶渊明的文化形象,并探究其文化价值和地位,旨在研究出陶渊明作为一个文化形象所包含的一些文化特征和人文精神,进而为我们的文化认识、文化创新以及文化传承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三、研究内容1. 陶渊明的生平与文学成就(1)陶渊明的家世、出身背景(2)陶渊明的学业与文学创作经历(3)陶渊明诗歌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4)陶渊明的散文作品及文化价值2. 陶渊明的文化形象(1)田园诗人形象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陶渊明的“隐居”思想及其文化内涵(3)陶渊明的“清高”形象及其文化内涵(4)陶渊明的其他文化形象及其文化内涵3. 陶渊明文化形象的价值与地位(1)陶渊明文化形象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传承(2)陶渊明文化形象对今人的文化影响和启示四、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图像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其中,文献资料法和图像资料法用于搜集陶渊明相关文献、诗歌、散文、书信等内容以及图片材料,以便深入了解陶渊明的文化形象。
比较分析法则用来比较陶渊明与其他文化形象之间的差异和相似性,探究其共性和独特之处。
问卷调查法将运用在对大众对陶渊明文化形象的认知程度和文化价值认可度等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
五、研究意义通过对陶渊明文化形象的研究,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同时也能够拓宽我们的文化视野,为我们日后的文化传承、文化认知以及文化创新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参考价值。
同时,本研究还可为学术界提供相关的研究参考,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屈原和陶渊明的人格对比屈原,战国诗人,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后因遭贵族排挤毁谤,使曾经对他十分信任并依靠他变法图强的楚怀王,对他产生怀疑以至疏远放逐;楚襄王当政后,更为昏庸,朝政日益腐败,楚国面临亡国的危机,而对屈原这样的爱国志士迫害有加。
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后,屈原自投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
最初做州里的小官,可由于性格耿直,清明廉政,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便辞职回家。
后来时隐时仕,直到辞去彭泽县令一职后永远脱离官场,回归其向往已久的田园生活。
回顾以上经历,可见屈原和陶渊明是有共同点的。
时不我待。
他们都厌恶这黑暗的世俗社会,也被这黑暗的社会所埋没。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他们也都反抗黑暗,不随波逐流。
无论是陶渊明“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的浩然正气,还是屈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的独立不迁,都是他们伟大人格最真实的写照。
但他们始终不一样。
就其对社会的态度而言,如果说陶渊明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那么屈原就是一个抗击现实的勇者。
立身于世俗的滚滚洪流中,他始终保持自己的清高与清醒,不肯同流合污。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哪怕君主疏远他,大臣排挤他,他也立志要在那个没有炬火的年代里成为唯一的光。
而陶渊明却不同,在宦海中沉浮数十年,他已厌倦了这种生活,厌倦了自己的坚持并不能改变这个社会的无力感。
于是他选择返回自然,看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选择蒙上自己的眼睛不去看这社会的腐朽,不去看百姓的沉沦。
就其对自然的态度而言,屈原大胆怀疑,具有上下求索的大无畏精神。
《天问》就是屈原对于统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最高,最初,最大的规律的疑问。
他问日月、问星辰、问洪水、问九州、问地之长、问山之高、问历代之兴亡、政治之得失······而陶渊明崇尚自然,对自然化迁持委顺态度。
屈原的人格美探析的开题报告
(Abstract)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家、思想家和爱国人士,他的
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本文旨在探讨屈原的人格美,通过对他的思想、行为和作品进行分
析和解读,阐述他高尚的人格和卓越的品质,探索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
的影响和启示。
首先,本文从屈原的思想和信仰入手,探讨他对于爱国、民族精神、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思考和表达,发现其对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追求,并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爱国者、社会改革者的责任和担当。
其次,本文分析屈原在个人品质方面的优秀特点,如忠诚、正义、
宽厚、才华等,以及他在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担当和贡献,揭示
出他的责任感和道德情操。
最后,本文结合屈原的作品,探讨了他在文学领域的创造力和贡献,分析了他对于中国文学和文化发展的积极影响,以及作为一个传统文化
符号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精神价值。
综上,本文认为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诗人和人格楷模,对
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时代价值,
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
中外现代陶渊明接受之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陶渊明是中国文化传统中一位以品行高洁、文学才华著称的文化名人。
他诗词奇绝,以自然山水、田园生活为素材,诗笔清新自然,不少成为经典名篇。
其文学作品不仅流传千古,也受到了世界各地文化人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陶渊明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其中,中外现代陶渊明接受之研究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因此,本文旨在将中外现代陶渊明接受之研究进行系统的探究,探讨中外文化对陶渊明的影响,以及陶渊明对中外文化的影响,以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所启发。
二、研究内容和思路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分析中外现代陶渊明接受的背景和现状,二是探讨中外文化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影响,并分析陶渊明对中外文化的影响。
研究思路如下:1.梳理中外现代陶渊明接受史,了解各国文艺界对陶渊明的评价和接受程度。
2.对比不同文化背景对陶渊明的思想和文学风格的影响。
3.分析陶渊明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探究这些元素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4.探究陶渊明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关系及其对文化交流的启示。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文采用文献调查法、比较研究法、实证研究法等多种方法,主要技术路线为以下三步:1.搜集并筛选与中外现代陶渊明接受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学者观点。
2.根据文献资料和学者观点,对中外现代陶渊明接受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中外文化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影响,并分析陶渊明对中外文化的影响。
3.在研究中,适当结合实证研究方法,运用数据和案例进行论证,使研究结论更加准确和具有说服力。
四、研究预期结果通过对中外现代陶渊明接受的研究,可以深刻了解陶渊明作品所表现的中外文化元素,在这些元素之间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
并可以将陶渊明作为视角,重新审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探索文化交流的可能,为文化的全球化进程提供思路和启示。
陶渊明论开题报告引言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文化名人,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被广泛传播和赞赏,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以自然、田园和隐逸为主题,表达了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本文旨在探讨陶渊明的文学思想和艺术实践,以及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文学思想与艺术实践陶渊明的文学思想以崇尚自然和归隐为主要内容。
他认为自然是真实和美好的,与人类社会的虚伪相比,自然更能使人感到平静和快乐。
他在自己的诗歌和散文中常常描述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通过描绘自然的景象和平和的社会关系来探讨人类情感和人生价值。
同时,陶渊明也倡导归隐,认为人们应该远离纷扰的世俗生活,寻找内心的安宁和自由。
陶渊明的艺术实践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中。
他的诗歌风格简洁明快,用词质朴自然,富有情感和意境。
他常常用自然现象和田园景色来比喻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意象和象征的运用表达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思考。
陶渊明的散文作品也以平实的叙述和深刻的思考闻名,他通过描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展示了对世界的独立思考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代表性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在当时很受欢迎,广为流传,并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他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影响了后续的文人士大夫,尤其是宋代文学家。
宋代的文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常常模仿陶渊明的风格和主题,在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得田园诗和田园散文在宋代达到了巅峰。
其次,陶渊明的作品延续到了明代和清代,成为后世文人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对象。
陶渊明的文学思想对后世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主张崇尚自然和归隐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他的作品表达的关于人性和人生的思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的艺术实践也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特别是在诗歌和散文领域。
他的简洁明快的风格和深刻的思考与后世文人的创作相契合,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九章》中的屈原形象的开题报告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和文化人,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代表,其代表作《离骚》被誉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杰作。
作为楚国的官员,屈原深受爱国思想的熏陶,他在楚国政治上力图推翻统治者对于周朝的依附政策,在文化方面则倡导发扬楚地的优秀文化和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高价值的代
表人物之一。
本文将以《九章》中的屈原形象为主题,通过文化和文学层面的分析,探讨屈原的艺术特征以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首先,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他深受爱国思想的影响,把自己的才能和精力全力投入到了文化和政治事业上。
屈原的离骚揭示了一个对国家命运
的担忧,以及一种对爱情和忠诚的追求,这些都是中国文学和思想的重要主题。
在《九章》中,屈原通过对民俗和民间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因此也成为了
中国古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屈原的艺术特征在离骚和《九章》中都有体现。
屈原的诗歌表达了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思想,这种特点在《九章》中也得到了表现。
例如,屈原在《湘夫人》
中描述了湘江旁的美景,寓意着美好而短暂的生命,在故事中加入了对于人生的深刻
思考。
在《天问》中,屈原把自己置于天上宇宙的角度,思考了人类存在的价值和命运,表现出了比较哲学和抽象的主题。
综上所述,屈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代表人物,被广大中国人民赞誉为爱国主义的楷模。
其作品《离骚》和《九章》都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反映了
爱国主义、浪漫主义和哲学思想等多个方面的文化特征,许多代表性的艺术手法和思
考方式也得以呈现。
屈原与陶潜漫议屈原与陶渊明,代表了两种人生模式,或云载道文化与闲情文化之别。
一般士人,往往既做不了屈原,又做不了陶渊明,只是跟着屈原愤世嫉俗,深恶痛绝地指责而不付诸行动,跟着陶渊明吟唱自赏而行动上另有所图或远离诗意.通过长期领悟屈原,揣摩陶潜,对话沟通,触类联想,我更多地从二者之异中看到了明显的“同"。
出身与来历他们均为元世显赫,当代没落,屈原唯一可以炫耀的是“帝高阳之苗裔",至于父、祖辈,似乎无可称道,诗云“忽忘身之贱贫”,“贱贫”可能反映了比较真实的情况。
陶渊明虽有曾祖陶侃光环的映照,但“昭穆既远,已为路人”(《赠长沙公》),故“少而贫苦”.大起大落的家庭阴影,由盛转衰的严峻挑战,良好文化教育的熏陶,使他们成为政治上积极进取的文人。
但是,少年时代的巨大打击,在心理气质上留下了久远的阴影。
屈原“生于国而长于野”,其中显然包括家庭悲剧的“蛛丝马迹",有人推测为“英雄弃儿”似嫌过份,但父辈没有留给他财产、业绩,则显然是事实。
陶渊明八岁丧父,而且其父“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命子》),亦明其事业无成。
可见家庭留给他们的是遥远的回忆,现实的困窘,良好的教育,情绪的起伏,情感的脆弱.屈原没有在作品中言及自己的儿子,我们只能如此推测:即使有儿辈,亦无所作为。
根据屈原的心态与习惯,如果儿子有所作为,那一定要大书特书聊以慰藉的。
陶渊明饮酒过度,导致五个儿子智商不高,雍、端二子13岁那年,还难于区分“六”与“七”,不是痴呆又是什么?一一这样理解,虽然有所偏颇,违背了陶潜“贬”子蕴爱的本旨,但五个儿子平庸无成,亦是事实.追溯二人家族的“脉络",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就如一颗明亮的彗星,迅速升起,一闪而过,稍纵即逝,只不过在广袤的天空中留下一道渐渐淡褪,又永恒难灭的痕迹;他们虽然来有影,去有踪,但无法寻代那源远流长,极为显赫的家庭背景,又找不到子孙绵延,事业家传的家庭线索。
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论屈原人生悲剧形成的主客观因素一、目的和意义: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屈原思想进行深刻的探索,对其作品进行深入的精读和品味,总结和归纳造成屈原人生悲剧的主客观因素,挖掘屈原思想深处的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样的质量塑造了这样一位高大而又光辉的典型形象?我认为,屈原人生悲剧所形成的原因,一方面是他对人格理想的执着追求,对美政理想的憧憬,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以及“致君尧舜”的努力与“哲王不窹”的激烈冲突,矢志而绝不随俗,恋国而绝不去国,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高尚精神;另一反面,当时楚国所处的一种时代境地和楚怀王,顷襄王的昏庸,奸妄小人的谗言,中国传统文化及楚文化对屈原思想的影响,以及客观贵族家庭传统和内美的天性等多重因素所造成的。
所以,他的人生悲剧的发生也是必然的。
我们试想,他在面对无法超越的困境时,其主观思想的支柱是什么?他为什么不像当时许多有谋略、有才能的文人仕士那样,在本国不能被重用,而去其它国家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为什么不走“无道则隠”或朝秦暮楚、楚才晋用、周游列国、寻找属于自己展示政治才华、以德治国的一片领地?我想只有弄清楚了这几个问题,也就基本上能够非常清楚而又明确的阐述形成屈原人生悲剧的主客观因素了,自然而然的也就论证了他对后来中国文人的重大影响了,从而也就水到渠成的阐明了自己所写的论点,这也就是我所写本课题的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是希冀通过对屈原人生悲剧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屈原身上的人格美,悲剧美的内涵,反映他那忧国忧民,忠君爱国的崇高思想,并且说明他为什么能够受到后来文人的关注和推崇?如李白的诗作在风格和内容上都带有屈原作品影响的痕迹,并且他是这样的评价屈原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而杜甫也曾经在诗里把屈原的成就设为他努力的目标之一:“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辞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李白和杜甫对屈原在诗歌上的贡献作了高度的评价。
屈原与陶潜漫议屈原与陶渊明,代表了两种人生模式,或云载道文化与闲情文化之别。
一般士人,往往既做不了屈原,又做不了陶渊明,只是跟着屈原愤世嫉俗,深恶痛绝地指责而不付诸行动,跟着陶渊明吟唱自赏而行动上另有所图或远离诗意。
通过长期领悟屈原,揣摩陶潜,对话沟通,触类联想,我更多地从二者之异中看到了明显的“同”。
出身与来历他们均为元世显赫,当代没落,屈原唯一可以炫耀的是“帝高阳之苗裔”,至于父、祖辈,似乎无可称道,诗云“忽忘身之贱贫”,“贱贫”可能反映了比较真实的情况。
陶渊明虽有曾祖陶侃光环的映照,但“昭穆既远,已为路人”(《赠长沙公》),故“少而贫苦”。
大起大落的家庭阴影,由盛转衰的严峻挑战,良好文化教育的熏陶,使他们成为政治上积极进取的文人。
但是,少年时代的巨大打击,在心理气质上留下了久远的阴影。
屈原“生于国而长于野”,其中显然包括家庭悲剧的“蛛丝马迹”,有人推测为“英雄弃儿”似嫌过份,但父辈没有留给他财产、业绩,则显然是事实。
陶渊明八岁丧父,而且其父“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命子》),亦明其事业无成。
可见家庭留给他们的是遥远的回忆,现实的困窘,良好的教育,情绪的起伏,情感的脆弱。
屈原没有在作品中言及自己的儿子,我们只能如此推测:即使有儿辈,亦无所作为。
根据屈原的心态与习惯,如果儿子有所作为,那一定要大书特书聊以慰藉的。
陶渊明饮酒过度,导致五个儿子智商不高,雍、端二子13岁那年,还难于区分“六”与“七”,不是痴呆又是什么?一一这样理解,虽然有所偏颇,违背了陶潜“贬”子蕴爱的本旨,但五个儿子平庸无成,亦是事实。
追溯二人家族的“脉络”,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就如一颗明亮的彗星,迅速升起,一闪而过,稍纵即逝,只不过在广袤的天空中留下一道渐渐淡褪,又永恒难灭的痕迹;他们虽然来有影,去有踪,但无法寻代那源远流长,极为显赫的家庭背景,又找不到子孙绵延,事业家传的家庭线索。
家庭的精华似乎正如代代蓄积的能量,在他们短暂的一生中作了“一次性释放”,从而也就染上了一层伟大、神秘的色彩!才能与志向他们的志向主要在政治仕途方面,可谓远大、执着。
陶渊明的出仕开题报告陶渊明的出仕开题报告摘要: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家陶渊明的出仕问题。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他以清贫自傲、隐居山林的形象为人们所熟知。
然而,他曾多次被朝廷征召,却坚决拒绝出仕。
本文将从陶渊明的背景、个人信仰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他拒绝出仕的原因,并探讨这种拒绝对他个人和中国文学的影响。
1. 引言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诗文被广泛传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陶渊明的出仕问题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将对陶渊明拒绝出仕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他的人生态度和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启示。
2. 陶渊明的背景陶渊明出生在东晋时期,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
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成为当时的常态。
陶渊明的家境贫寒,但他却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文学才华。
这使得他在文学界声名鹊起,备受朝廷的瞩目。
3. 陶渊明的个人信仰陶渊明是一个虔诚的道教徒,他深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他相信通过隐居山林,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才能达到真正的人生境界。
因此,他拒绝了朝廷的征召,选择了隐居的生活方式。
4. 社会环境的影响当时的朝廷腐败不堪,社会动荡不安。
陶渊明对这种社会现象深感忧虑,他认为朝廷的官员们只顾自身私利,而忽视了人民的疾苦。
他拒绝出仕,是出于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道德原则的坚守。
5. 陶渊明拒绝出仕的影响陶渊明的拒绝出仕对他个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通过隐居山林,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文作品。
这些作品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理解,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6. 陶渊明拒绝出仕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陶渊明的拒绝出仕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强调了个体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表达,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新风格。
他的隐居主题被后世文人广泛传承,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
7. 结论通过对陶渊明拒绝出仕的原因和影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个人信仰和社会现实的坚守,以及对文学创作的追求。
文学评论滋£1^品位・经典一样的“士不遇”,不一样的“士抉择”-----以屈原与陶渊明比较为例O陈春霖(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泸州646000)【摘要】以屈原和陶渊明两位失意士人"士不遇”之后不同选择为切入点,发现二人选择不同的原因在于所受思想影响的差异:屈原主要单一接受儒家思想的彩响,而陶渊明则受到儒道两家思想的双重影响。
彩响差异的结果又在人格上得以体现:屈原形成了从一而终的独立人格,陶渊明则形成了忧国忧民与逍遥自适的圆融人格。
二人的人格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儒道思想;古代士人;人格形成;文学呈现对于屈原与陶渊明的比较,学术界研究成果丰硕。
内容主要涉及楚辞体对陶渊明诗歌创作的影响、诗歌意象、诗人的高尚品格、审美趣味、士人心态的转变等方面。
从比较的内容和方式看,这些比较有一个大致相同的趋向:将比较的重点放在屈原与陶渊明相似的命运与人格上,从而去探讨陶渊明对屈原的继承与发展。
本文将陶渊明和屈原“士不遇”后的不同选择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重点比较二人的不同之处,比较的内容和切入点较之前的研究成果或有一定的创新和值得探究之处。
一、“异代同悲”——儒家思想奠基下相同的“士不遇”苦闷儒家思想无疑是历代士人精神自足的根基,为历代文人勾勒出一幅“修齐治平”的理想蓝图。
但是在这幅看似严丝合缝的理想蓝图里,要有一位贤明的君主懂得运用士人的才能是最为关键的也是最难做到的一步。
说它关键是因为这一环节从根本上决定了理想蓝图能否实现,这一环节是士人将自我修养转化为社会价值的桥梁。
说它最难做到,是因为这一环节相比其他与“修身”相关的环节,具有更多的不可控因素。
“修身”只需要自我从学识到人格的修炼,是一个向内的过程;而“治国”则涉及士人与君主、士人与百姓以及士人与其他士人的关系,是一个开放的过程。
所以只要其中任何一个不可控的因素出现了问题,都不能将这一理想蓝图实现。
于是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上,便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士不遇”的文人骚客。
屈原与陶渊明个性差异比较一个是百代爱国诗人之祖,一个是“千古隐逸诗人之宗”。
在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的眼中,他们是同样伟大的,因为在文学的花园里,他们各为中国文学种下了一朵奇葩,都为中国文学史添上了瑰丽夺目的一笔——楚辞和田园诗。
他们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一样出众的诗才,一样高洁的品性,一样的遗世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一样伟大和受后人推崇。
然而,在政治抱负和人生态度上,他们却又有着截然不同的个性表现。
古人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如果说屈原的一生都是在苦苦追求一种“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的话,那么陶渊明则更明显地表现为“独善其身”。
这一巨大反差,既是由他们本身的性格决定的,同时又取决于他们不同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
而这种不同的人生观,又反过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处事和情感表现。
张扬与内敛在个性上,屈原是张扬而外显的,陶渊明则是淡泊而内敛的,屈原的情感表现强烈激昂,陶渊明则平实淡然。
这一点首先表现在他们对自己出身的态度上。
屈原对自己的出身带有明显的自赞成分:“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离骚》)高贵的世系出身,美好的出生时辰,同时还赞美自己“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骄傲和自豪之感,这与中国一贯推崇的谦虚是不符合的,故班固谓之“露才扬已”。
在这一点上,陶渊明的表现是截然相反的:“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传》)平淡的近于自嘲的语气,不亢不卑,率性自然,既因为清高,更因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精神。
陶渊明的曾祖父、祖父都做过大官,虽不能与当时的王、谢等士族相比,但显然要高于寒门,陶渊明却只字不提。
五柳先生无姓无字,既显示了陶渊明真正的隐士品格,更表达了他对门阀特权和世俗虚荣的傲然鄙视。
屈原在读书与修身上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朝搴秕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都是为了实现替楚王“导夫先路”的政治理想。
屈原意象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和目的1.1 研究背景屈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和爱国者,他的创作影响了后世文学作品,并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屈原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揭露社会黑暗面以及表达爱国热情为主题,其中融入了大量的意象元素,成为他作品的重要艺术特点。
1.2 研究目的本文将以屈原为研究对象,从意象的角度探讨他作品中的意象元素及其表现方式,深入分析屈原作品中的意象运用规律和特点,以期加深对屈原作品的理解和对古代文学艺术的认识。
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屈原的作品进行深度解读。
2.1 文本分析法通过对屈原作品的文本分析,将对屈原意象的构建、意象元素的选择以及意象运用的方式进行详细考察。
通过对多个作品的对比分析,深入挖掘屈原作品中的意象共性和差异性,以及意象元素与作品整体表达的关系。
2.2 比较研究法通过将屈原的作品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对屈原作品中的意象运用进行深入解读。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屈原作品中的意象特点并分析其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的共同点以及不同之处。
3. 研究内容3.1 屈原作品中的意象元素本部分将对屈原作品中常见的意象元素进行梳理和分类,如花草植物、动物、天象、自然景观等,探究屈原如何通过这些元素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念。
3.2 屈原意象运用的方式和技巧本部分将对屈原作品中常见的意象运用方式和技巧进行探讨,如隐喻、象征、对比、咏物等,在分析其意象运用的同时,也将具体考察这些方式和技巧在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效果。
3.3 屈原意象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本部分将对屈原作品中的意象运用进行审美评价和文化解读,探究屈原作品中意象元素的美学价值和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4. 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深入了解屈原作品中的意象元素及其运用方式,对屈原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同时,将有助于深化对古代文学意象运用的理解,促进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屈原与陶渊明的人生态度一、屈原的人生态度屈原,中国古代楚国的爱国诗人,他在楚国历仕三君,但因忠言逆耳而被流放。
他的人生态度可以用“忠诚”和“悲愤”来概括。
屈原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是他人生态度的核心。
他深爱着楚国,为了国家的安宁和繁荣,屈原不惜以自己的流放和死亡来换取,他用诗歌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的关怀。
他在《离骚》中写道:“黄鸟无音,无啼无吟;王事靡盬,不能政敏。
”这表达了他对楚国政权腐败和国家动荡的忧虑之情。
屈原的悲愤也是他的人生态度的一部分。
在《离骚》中,他以悲愤之情抒发了自己的不满和失意。
他感叹道:“矫矫珪璋,饰我君王。
”他对当时楚国政权的腐败和昏庸感到愤怒和痛心,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诗歌唤起人们的觉醒,改变国家的命运。
屈原的人生态度是忠诚和悲愤并存的。
他以自己的行动和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愤慨。
二、陶渊明的人生态度陶渊明,中国古代东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人生态度可以用“隐逸”和“田园”来概括。
陶渊明追求隐逸的人生态度。
他对当时乱世的政治斗争和官场的腐败感到厌倦,于是选择了隐居田园,远离尘嚣。
他在《归园田居》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表达了他对宁静与自由的向往,他认为隐居田园可以远离世俗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也是他的人生态度的一部分。
他喜欢在田园中耕种、养蚕、赏花、观鸟,他借助田园生活中的自然景色和物象,以及与自然界的交流,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他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田园生活,这个桃花源中的人们和谐相处,没有欲望和争斗,他以此来批判当时社会的不公和腐败。
陶渊明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隐逸和热爱田园的。
他选择了隐居田园,远离世俗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他热爱田园生活,借助田园中的自然景色和物象,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结语屈原和陶渊明是两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诗人,他们的人生态度不同,却都具有独特的价值。
论元散曲中的屈原与陶渊明
元散曲中有一大批作品涉及到了许多历史人物,其中就有在中国历史上产生很大影响的屈原与陶渊明。
在这些作品中,元散曲家观点高度集中地表现出抑屈崇陶的思想倾向:对屈原忧念苍生、关心国事、为理想殉身的做法流露出不以为然的态度;而对陶渊明的辞官不仕、安闲自适的隐居生活极尽赞美之词。
这与历史上对屈原、陶渊明的传统评价明显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通过认真分析这一差异现象,积极探究造成这种不同评价背后的深层原因,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地理解和把握元曲作家的思想倾向和元散曲的文化蕴涵。
中国古代士人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观念。
他们主张积极用世,希望人生有所作为;但在不遇明主或“道不行”时则隐居而求其志,独善其身,以待时机。
儒家文化中包含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处世方式,或“隐”或“仕”,给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面对不同境遇时提供了可进可退的两种不同选择。
屈原忧国忧民,毕生践行着儒家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理想信念,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仕”的一极;陶渊明淡泊名利,坚守着儒家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隐”的一极。
二者分别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