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刘备举兵征讨东吴 为什么不带上诸葛亮?
- 格式:docx
- 大小:4.37 KB
- 文档页数:2
诸葛亮为什么没有被刘备重用?原因是什么?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出现,是刘备集团乃至整个《演义》的转折点。
出来后,他被刘备重用,被奉为军师。
从那时起,整个三国几乎成了诸葛亮的个人表演,例如“借东风”,“借草舟之箭”等,所有这些都显示了诸葛亮的“多元智慧,逼近时代”魔鬼”。
但是在现实历史中,刚起步的诸葛亮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那样传奇,因为此时诸葛亮还没有被刘备重用,即使他很有才华,也无法展示出来。
诸葛亮什么时候逐渐掌权?1.初学者,不重用在刘备集团中,刚从山上出来的诸葛亮只是一名新的辅导员,远没有进入刘备集团的核心阶层。
他不仅没有在赤壁战役中大放异彩,而且还只是参加刘备集团的军事和政治事务。
刘表在荆州因病去世后,其儿子刘聪投降了曹操,被栅栏包围的刘备不得不选择向南方撤军。
在这个关键时刻,诸葛亮主动请缨在东吴游说,大力推动两个同盟,共同抵制曹操,使孙权坚信团结。
同盟的形成是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最大贡献。
至于诸葛亮在战争中的贡献,他没有机会参加。
至于《三国演义》中的“借东风”之类的故事,要么是由文人捏造的,要么是由文人穿戴的。
赤壁战役胜利后,诸葛亮没有为战争做任何贡献,但为同盟的成就做出了贡献。
因此诸葛亮被刘备提拔为“将军”。
这个官职似乎离军事部门很近,这使人们认为官职不小,但实际上它只是一个“杂名”,等级也不高。
与军事司令部相比,这是一个天一个地,而无法与刘备集团比较。
2.战略规划,人员的长期管理刘备在荆州立足后,便开始遵循诸葛亮对蜀国的战略规划方向。
诸葛亮当时获得了两个正式职位,分别是“军师将军”和“左将军办公室”。
在这两个官方职位中,“军师将军”仍然是一个杂称,没有真正的权力。
“左将军府”已开始在军队中发挥真正的力量。
但是,此时,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中的主要职责仍然是后排食物当刘备开始战斗时,诸葛亮的主要职责是保卫城市并为前线战斗部队提供食物和增援。
即使刘备在汉中并与曹操大战,他仍然没有背负诸葛亮,而是一个刚刚投资了刘备集团的军师。
刘备兴兵伐吴,为何不带马超赵云魏延等猛将?原来真不怪刘备刘备兴兵伐吴,为何不带马超赵云魏延等猛将?原来真不怪刘备。
自赤壁之战结束以后,孙权继续盘踞江东,刘备慢慢发展起来并得了荆州、益州两地,曹操依然占据北方。
公元219年,镇守荆州的蜀国名将关羽发动了对曹魏的进攻。
战争初期,关羽一路胜利,并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然而就在关羽节节胜利之时,荆州后院失火:由于关羽抽调荆州大部分兵力去了前线,故而吕蒙白衣渡江偷袭了荆州。
丢失了荆州这个根据地的关羽突然来了个兵败如山倒:南郡太守糜芳倒戈东吴,魏将徐晃连破荆州大营,关羽手下士卒军心动摇。
结果名震天下的蜀国虎将关羽落了个败走麦城,后被吴兵擒杀的下场。
关羽与刘备情同手足,两人之间几十年的深厚兄弟之情使得刘备决定起倾国之兵前去报仇,结果后来落了个惨败。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并起了倾国之兵前去讨伐吴国。
历史上刘备在讨伐吴国的战争中只带了张南、冯习、傅彤、吴班等二、三流将领,却没有带赵云、魏延、马超等一流猛将,特别是智谋人士诸葛亮,结果刘备落了个兵败白帝城的悲剧下场。
那么刘备为何不带赵云、魏延、马超等猛将呢?原来真不怪刘备。
刘备是白手起家的典范,得来的江山来之不易。
公元219年,刘备做了汉中王,魏延被任命为汉中太守。
汉中是益州的北面门户,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魏延镇守汉中责任重大,因此不能随便调动,万一派其他人守汉中,一旦魏国来攻,也许汉中就守不住了。
而马超虽然勇猛,可是却也要防守蜀国要地,挡住魏国。
因此这两人不能轻易派出去伐吴。
蜀国名将张飞却在刘备出兵前夕因急于报仇被手下范强、张达杀死;赵云从长远的战略目光出发以“国贼乃曹丕,愿陛下以天下为重”来劝阻刘备伐吴,因而被留在江州督办粮草,成了后勤人员;智谋人士诸葛亮也不赞成刘备出兵伐吴,故刘备留其镇守蜀国。
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刘备还算公私分明,因为他留下了马超、赵云、魏延、诸葛亮等人也是为了以防魏国偷袭,可以说他虽然急于报仇还算比较理智,至少没有倾巢而出。
揭秘诸葛亮为何没有阻止刘备伐吴三个原因势在必行本文导读:因为陈寿在《三国志》里没有记载诸葛亮对刘备出兵讨伐孙吴一事的态度,加上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有“结好孙权”之语,以及诸葛亮在实际主持蜀汉政权时期始终坚持蜀吴联盟,后世史家多认为诸葛亮是反对刘备讨伐孙吴的决定。
实际上,陈寿的《三国志》记载一向文字简约,对于刘备讨伐孙吴的决定,只明确记载了反对的意见,反而没有写赞同的意见。
所以,有可能诸葛亮其实是赞成刘备讨伐孙吴的,只是陈寿为了节约文字,而没有记载下来。
而且,仔细考察蜀汉政权和诸葛亮本人的政治诉求,对于刘备讨伐孙吴的决定,诸葛亮不但没有反对的道理,反而有不少赞同的理由。
三个原因,伐吴势在必行1.刘备必须安抚蜀汉政权内部荆州集团士人。
蜀汉政权内部主要分为三个派系:关羽张飞赵云等早期追随刘备的元老集团;刘备投奔刘表之后,以诸葛亮等为首的荆州集团;刘备入川之后,以法正为首的益州集团。
其中,元老集团和荆州集团在刘备麾下共事时间较长,融合度比较高,加上元老集团成员不断凋零,后期合并吸收进荆州集团了。
但益州集团加入较晚,又曾是被征服的对象,因此和荆州集团、元老集团相对来说不太融洽。
益州一向有很强的主客矛盾问题,这在刘焉刘璋父子统治时代就存在的。
刘备的蜀汉政权是从荆州征服益州的,蜀汉政权内部高官多是荆州集团成员,因此益州集团一向也是把蜀汉看做是外来政权对益州本地的压迫。
刘备治蜀时大力提拔法正等益州集团士人,就是为了平衡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元老集团则充当稳定器和润滑剂。
孙吴袭杀关羽夺取荆州,对于蜀汉政权来说不只是丧失大将和土地的问题,还引起了政权内部派系失衡的严重问题。
关羽张飞等人相继去世,导致元老集团的瓦解。
荆州集团原本在蜀汉政权内部地位和实力都高于益州集团,但在失去荆州老家根据地之后,在益州彻底沦为飘萍无根的客兵。
这种情况长期持续下去,益州集团又有排外的传统,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的矛盾将会激化,连带着也会破坏蜀汉政权的统治基础。
关于刘备的历史趣谈:说起刘备的一生,简直像做梦一样。
想当年,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平息黄巾之乱,先后投奔过公孙瓒、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得到过徐州、小沛,见过皇帝,骗了个皇叔当,青梅煮酒时候被曹操认为是天下匹敌的英雄。
刘备手下大将都是三国一流的角色,可是这么混混沌沌几十年,却是几乎每战必败,到头来一点成就都没有,竟然只能在刘表这种人手下混口饭吃。
好不容易请来了诸葛亮,变戏法一样,短短几年时间连哄带骗得到了能与魏、吴抗衡的地盘和军力。
自己想威风一番,离开诸葛亮去带兵打东吴,结果却又落得个全军覆没。
刘备小时候就“胸怀大志”,想当皇帝。
《三国演义》写道:“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
’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
”看看,他还是个小孩时就骗了大人的钱他叔叔听了他的大逆不道的话,不但不教育他,反而资助他,看来他们一家都不是安分守己之人。
后来黄巾之乱,刘备的机会来了于是他就开始了他的行骗历程。
其实,刘备的主要骗术只有一招,但是,他就用这一招骗术骗了一次又一次,还是不断有人上当受骗。
他骗人的方法就是:先投奔某个有势力的人,然后就那人手下打工,在观察一下那人的儿子是不是个厉害人物,如果那人的儿子不厉害,刘备就耐心地等待,等到有一天那人死了,刘备就接收了那人的势力。
刘备第一个看上的目标是刘焉,黄巾之乱时,刘备投奔了刘焉,“玄德说起宗派,刘焉大喜,遂认玄德为侄。
”可惜后来刘备变成了通缉犯,只好四处躲藏,第一次行骗就失败了。
但是在乱世中的机会多,后来曹操攻打陶谦,刘备就假装去帮陶谦,然后就赖在徐州不走了,陶谦也拿他没办法--总不能赶这个所谓的救命恩人走吧。
后来陶谦年纪大了,临死之前发现自己的儿子不是刘备的对手,为了保住儿子的命,只好故作大方,把徐州让给了刘备。
后来刘备有先后偷靠了曹操、袁绍等人,但是,那些人年纪都不算很老,刘备估计等他们死的时候自己也差不多半截入土了,于是,他在那些人手下都是稍微呆一下就离开了。
[键入文字]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刘备真心让位诸葛亮?三国演义中刘备在与东吴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将诸葛亮招到白帝城,将儿子也就是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称如果刘禅不行,诸葛可以取而代之。
这就是著名的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故事,诸葛亮临危受命,那么刘备是真心让位诸葛亮吗?刘禅其实当时并不在场,所以感情的色彩实际上并不那么浓厚,至少没有了去抱诸葛亮脖子的角色;而刘备在托孤现场的言行就完全是针对诸葛亮和李严赵云等人的,充满了政治上的诡诈。
且看这一段: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短短几句,直接给所有在场之人提出并且确定了诸葛亮日后的政治地位问题。
危难之际:刘备的遗产《三国志》作者陈寿评道:“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和他的老祖宗汉高祖刘邦一样,相似的地方极多:“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
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而更出奇相似的是,两人一样经常打败仗,一样的逃跑起来连老婆、儿女都不要了,刘禅实际上不是刘备的长子,他到底丢了几个儿子,只有天知道。
和刘邦一样,刘备锲而不舍终于建立了蜀汉帝国。
这时他已六十一岁了,比刘邦还大六岁;刘邦起兵时是四十七岁,花了约七年的时间;而刘备起兵时是二十三岁,花了三十八年的时间,只是占据了一小部分中国。
两人一样的不太会打仗,所以屡战屡败,但是二人的情况又有所不同。
刘邦好歹当过乡级干部(亭长),可刘备起兵前以卖鞋谋生。
但刘备读过几天书,对知识分子的礼遇又是多次向儒生的帽子里撒尿的刘邦远远不能比的。
刘备也是一个标准的白手起家的大英雄,两人若换个位置,刘备一定不比刘邦差,而刘邦则一定比不过刘备,理由:说不定刘邦忍不住又会向诸葛亮的帽1。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刘备为什么不派赵云、诸葛亮去守荆州?导语:在三国历史上,荆州一直是兵家兵争之地。
其中,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后,整个蜀汉的形势急转而下,特别是荆州之后的夷陵之战,更是奠定了蜀汉灭在三国历史上,荆州一直是兵家兵争之地。
其中,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后,整个蜀汉的形势急转而下,特别是荆州之后的夷陵之战,更是奠定了蜀汉灭亡的基础。
由此,荆州不仅在人口和土地上对于蜀汉意义重大,也是蜀汉争夺天下的重要跳板。
那么,刘备为什么派关羽去守荆州呢?赵云、诸葛亮等人不行吗?一首先,从关羽之外的四位五虎将谈起。
就赵云和张飞来说,在三国志等正史中,赵云的杂号将军和关羽、张飞等人差距不小,这也体现出赵云虽然个人武艺一流,但是在缺乏统帅军队上的战功。
况且,赵云主要负责刘备等蜀汉高层的保卫工作,也不适合外派。
至于张飞,尽管和关羽同样是万人敌,但是在汉中太守一职上,刘备都选择魏延而不是张飞,那就更不可能将更重要的荆州交给张翼德了。
进一步来说,张飞有一个不善待下属的毛病,刘备早都看出来,如果派到荆州和下属发生冲突的话,到时刘备也是鞭长莫及。
二再说马超和黄忠。
在投降刘备之前,马超已经是一方诸侯,其资历不下于刘备。
在使用马超上,刘备一方面没有给予充分的信任,另一方面,指派马超去守卫西北边境地区,也是不浪费马超在羌族人民中的威望。
至于黄忠,一方面因为年龄较高,另一方面,因为册封黄忠为将军后,关云长已经羞于老将为伍了。
如果刘备让黄忠去守荆州,那可真的是在关羽心中点火。
三按理说,在刘备没有明确荆州老大的时候,诸葛亮在蜀汉内部是呼声最高的人选。
根据诸葛亮在治理蜀汉上表现的军事、外交、内政生活常识分享。
刘备伐吴为什么会失败?看看刘备带的四个军师就知道了浮想连天昨天15:43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刘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执意伐吴,结果被陆逊的一把大火烧的惨败,不久之后,刘备便一命呜呼了,而夷陵之败也是蜀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失掉荆州这一战略要地,蜀国在三国中的形式也急转直下,成了最弱小的一个,后来诸葛亮北伐之时,也因为失去荆州这一战略要地备受其苦,屡次失败。
刘备当初伐吴之时,不带诸葛亮我们尚且可以理解,但是看看刘备身边的军师,你就不难理解刘备为何败得如此之惨了。
刘备伐吴之时,身边一共带了四个军师,他们分别是马良、程畿、皇权和陈震,这四人组成了刘备的智囊团,然而听他们四人的名字,除了马良之外,其他三人想必大家都比较陌生,下面分别为大家介绍这三人。
在这四人中,稍有智谋的可能要数马良了,诸葛亮当初安排关羽守荆州之时,马良就是关羽手下的第一谋士,曾屡次劝谏关羽提防吴国水军,只是关羽狂傲自大,听不进其他人的劝谏,一直没有重视马良之言,最后导致了荆州之败。
刘备伐吴时,马良作为刘备手下的文书,当吴国起任陆逊为大都督时,刘备认为陆逊只是一书生,根本没有任何大智,当刘备一路高歌猛进时,马良却劝谏刘备多加提防,认为吴国是在等待时机,刘备不听,最终夷陵战败,而马良也死于战乱之中。
其实马良还是有一定计谋的,只是刘备此刻被复仇的烈火蒙蔽了双眼,对于任何劝谏都听不进去,最终亲手葬送了胜利。
除了马良之外,还有一位重要谋士,那就是黄权,黄权何许人也?黄权原来是刘璋的手下,多次劝谏刘璋不要让刘备入川,但是刘璋不听,最终导致了益州丢失,刘璋战败后,黄权归降了刘备,刘备伐吴过程中,曾想用水军沿江而下一举攻灭吴国,而黄权则认为蜀国水军根本不是吴国对手,刘备便听从了黄权的劝谏。
刘备夷陵战败后,黄权面对吴国的围追堵截,不得已投降了曹魏,而刘备在得知黄权归降曹魏后,并没有感到生气,认为是自己负了黄权老将军,黄权是不得已而为之。
除了马良和黄权之外,另外两人在刘备伐吴的过程中作用极小,程畿在蜀国的职务是祭酒,负责祭祀一类的国家活动,而陈震在刘备伐吴时,和马良同为刘备的文书,夷陵战败后,有关他的去向史书上也没有记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三国演义中刘备出征为何总带张飞而不带关羽?
导语:刘备出征为何总带张飞而不是关羽,因为不信任?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刘备出征的时候,经常都只带张飞而不是关羽,这是为什么?有人说,
刘备出征为何总带张飞而不是关羽,因为不信任?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刘备出征的时候,经常都只带张飞而不是关羽,这是为什么?有人说,因为刘备不信任关羽,小编觉得有点荒唐!三国演义一开始便说,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三结义,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后来守荆州这样的大事都交给关羽了,怎么说不信任呢?那刘备为何总带张飞出征而不是关羽呢?
看过三国演义我们都知道,刘备有两个弟弟,关羽、张飞,虽然从《三国志》中我们无法清楚他们三人到底是不是拜把兄弟,也不知道他们到底什么时候聚集在一起,但他们同睡过一张床,相互称兄弟似乎又是真实的,所以,虽然《三国志》中没有桃园三结义的记载,但我们宁愿相信《三国演义》中的情节,毕竟,他们之间的友谊,在正史中那是有始有终的,可以说关羽和张飞对刘备的忠诚那是不需要怀疑的,而刘备对关羽和张飞的重视那也是不能怀疑的。
然而,刘备对待关羽和张飞似乎有一定的区别,那就是刘备无论到哪里,张飞总是跟随到哪里,尤其是刘备在危急时刻,张飞总是在刘备的身边,而关羽似乎总是独自一人,从正史的记载来看,至少有五处可以证明。
一是刘备从陶谦那里获得徐州时,刘备就带着张飞镇守徐州,而让关羽独守下邳;二是刘备背叛曹操之后,刘备和张飞镇守小沛,独留关羽守卫下邳,后来刘备带着张飞逃亡投奔袁绍,而关羽却被曹操俘虏,直到关羽知道刘备还在,独自一人“千里走单骑”追寻主公刘备。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真实的三国历史;刘备为何不看好诸葛亮军事才
能
导语:在《三国演义》当中,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从此以后,刘备用兵打仗处处倚靠着这位神奇的军师而获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诸葛亮也被认为
在《三国演义》当中,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从此以后,刘备用兵打仗处处倚靠着这位神奇的军师而获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诸葛亮也被认为是三国时期最会打仗的人。
然而,历史的真相却是:刘备在打仗方面不信任诸葛亮,诸葛亮在刘备在世之时,仅仅是负责打仗的后援工作。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最后借来东风一把火烧了曹操的战船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其实,这一切都是小说家的创作,放火的是东吴的周瑜和黄盖,诸葛亮此时连官职都没有,只是在完成了联吴抗曹的外交任务后,便返回了刘备的身边。
真实的历史中,刘备所倚重的参谋是法正。
直到要了刘备老命的吴蜀夷陵之战,诸葛亮也是被安排留在后方。
刘备之所以不信任诸葛亮,主要是由于刘备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并不看好。
诸葛亮用兵谨慎,不出奇招、险招。
刘备求功心切,不欣赏这样的谋士。
所以刘备把他定位为相才,而不是帅才。
正如《三国志·诸葛亮传》所说:“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
至于刘备不信任诸葛亮的第二个原因就比较隐晦了,大约是和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吴官居要职有关。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孙权派诸葛瑾到成都来讨荆州,从此以后,直到刘备逝世,刘备就再也没有给诸葛亮布置过军事方面的任务,使他远离了战场。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关羽兵败被杀刘备为什么不去救援?导语:在三国历史上,关羽大意失荆州让后人唏嘘不已。
当然,严格来说,对于东吴的偷袭,关羽在北伐曹操之前已经做了一定的准备。
但是,面对曹操和在三国历史上,关羽大意失荆州让后人唏嘘不已。
当然,严格来说,对于东吴的偷袭,关羽在北伐曹操之前已经做了一定的准备。
但是,面对曹操和孙权两大势力的夹攻,关羽终究双拳难敌四手。
值得注意的是,在关羽兵败麦城之际,刘备等人并没有发兵救援。
那么,对于刘备也好,刘封、孟达也罢,为什么不去救援关羽呢?一、首先,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较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都是需要一定时间去准备。
比如征调军马,准备粮草等等。
而对于刘备来说,虽然知道关羽镇守的荆州是战略要地,承受着曹魏和东吴的压力。
但是,刘备包括诸葛亮,可能都不会想到孙权这么快就和蜀汉撕破脸,在背后朝关羽捅刀子。
从战略层面上,关羽大意失荆州,太过突然,刘备这边根本没有什么准备。
当然,回到关羽北伐期间,刘备当时也忙得够呛。
二、公元前219年,关羽发动襄樊战役。
在此之前,也即公元217年,刘备发动了汉中之战。
在张飞、黄忠、赵云、法正等人的努力下,汉中之地被刘备拿下。
不过,汉中之战持续了两年多,直到公元219年五月才结束。
虽然刘备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但是,先是攻占巴蜀,再是拿下汉中,刘备在公元219年前后的当务之急是休养生息、安抚百姓,尤其是对疲惫的将士进行修整。
同时,既然即位汉中王,刘备自然要到成都将一个朝廷的架构搞起来。
三、由此,当时的刘备真的的忙得找不着北。
所以,关羽发动北伐,一定程度上也是帮助刘备减轻汉中地区的防御压力。
同时,在关羽攻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刘备拥兵10万伐吴诸葛亮为什么不劝阻?
导语:诸葛亮本人对于这场战役持怎样的态度呢?按理说,以诸葛亮丞相的职务和地位,他如果有任何建言,因该先于赵云等人被记录下来。
一刘备与诸
诸葛亮本人对于这场战役持怎样的态度呢?按理说,以诸葛亮丞相的职务和地位,他如果有任何建言,因该先于赵云等人被记录下来。
一
刘备与诸葛亮初次见面,约207年,诸葛亮提出了要据有荆州、益州。
换句话说,据有荆州、益州是为了可以兵分两路北伐,让曹魏首尾不及相顾,这样将有助于北伐的成功,也能进一步复兴汉室。
二
先谈荆州之重要,荆州处在首都洛阳的正南方,能够容纳不可胜数的中原名士们。
同时,荆州不仅控扼了长江上下游的交通,同时也掌握了南北的往来,是中国交通的重要通道,不只是孙权想要据有,刘备也不想失去,甚至连曹魏也想分一杯羹。
三
再谈到益州之重要。
益州向称“天府之国”,是个四面封闭之地,加上它物产丰隆、可以自给自足的存在。
掌握了益州,就能掌握荆州的命脉,也就掌握了扬州的命脉。
总而言之,以益州控扼荆州,又以荆州控扼扬州,无异于取得荆、扬两地。
四
对于刘备来说,荆州跟益州的地位同等重要,失去任何一地,都将使刘备复兴汉室的心愿落空,同时这也是诸葛亮《隆中对》的根本,如果没有了荆州,那无疑使《隆中对》成为空谈。
公元219年,关羽出兵攻打曹操,孙权乘虚而入,导致荆州失陷。
生活常识分享。
Word文档,精心制作,可任意编辑诸葛亮为什么不阻止刘备伐吴呢?关羽的樊城之战,在大好形式下被东吴偷袭,结果是全军覆没,丢掉了荆州。
刘备想为关羽报仇,亲自东征伐吴,结果又在夷陵之战中惨败。
这两次战役,让刘备的蜀汉国元气大伤,成了三国当中人口、兵力最少的一方。
事后,诸葛亮说过一句话:"法正如果在世,就能劝阻主上,使他放弃东征的决定;即便是仍然东征,也不至于惨败到如此程度。
"自古有"人微言轻"之说,反过来就是官大话语权也大。
诸葛亮官位列在法正之前,受重视的程度也要比法正要高,那么,他自己为什么不谏阻刘备东征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刘备自称汉中王,因为这个时候还有个汉献帝,所以,这刘备还必须的做做样子上一道奏章,意思是说自己不得已才当了这个汉中王。
这道公文一出,等于是向天下人宣布,刘备独立了,接下来的目标就是夺取整个天下。
就在刘备称王不久,关羽发起了襄樊战役,并取得了不错的开局效果。
但是,刘备称王受威胁最大的不是曹操,两人刚刚在汉中打得不亦乐乎,再在樊城打一仗无非也是个打而已。
反正在赤壁战前两人就已经公开为敌,称王不称王都是如此。
受影响最大的当属孙权。
天下两个王,孙权要"臣服"谁?臣服你刘备吗?不用说曹操那儿没法处理,这荆州还怎么样要回来?而没有了荆州,这江东还怎么立足?关键在于,这时候的孙权自己还暂时不想成为出头鸟,不想这么早称王。
于是,权衡利弊,孙权决定效忠曹操,"为朝廷"出力,偷袭荆州。
结果是关羽被杀,荆州落于东吴之手。
刘备说是为关羽报仇,实则是夺回荆州。
而诸葛亮看到的是没有可能,至少暂时不能。
当然了,刘备志在天下,丢失了荆州这一切就无从谈起,但他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这在三国时代已经进入垂暮之年了,也就是说,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刘备在荆州经营多年,不管是协助刘表还是自主经营那段时间,都有不错的民意基础,时间一久,等到东吴人收拾了民心,刘备想回到荆州就更难。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刘备东征不带赵云就连诸葛亮北伐也不用赵云导语:刘备东征五虎将中因关、张、黄皆亡,马超镇守蜀北,无法调动,赵云因反对伐吴而留为后援,而无一人在阵中。
《三国演义》中将星云集,其中既刘备东征五虎将中因关、张、黄皆亡,马超镇守蜀北,无法调动,赵云因反对伐吴而留为后援,而无一人在阵中。
《三国演义》中将星云集,其中既有如吕布、关羽、张飞一类斩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猛将,又有如周瑜、张辽一类智勇双全的智将。
但如果说到文武双全的将领,赵云算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
赵云的远见卓识在小说中独树一帜,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刘备称帝之后,降旨起兵讨伐东吴,为二弟关羽、三弟张飞报仇。
刘备表示:“朕自桃园与关、张结义,誓同生死。
不幸二弟云长,被东吴孙权所害;若不报仇,是负盟也。
朕欲起倾国之兵,剪伐东吴,生擒逆贼,以雪此恨。
”(见第八十回)这时候又是赵云第一个站出来劝阻刘备,与刘备进行了一番辩论:赵云谏曰:“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
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
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
愿陛下察之。
”先主曰:“孙权害了朕弟;又兼傅士仁、糜芳、潘璋、马忠皆有切齿之仇:啖其肉而灭其族,方雪朕恨!卿何阻耶?”云曰:“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
愿以天下为重。
”先主答曰:“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遂不听赵云之谏,下令起兵伐吴(见第八十一回)。
赵云一生未曾封侯一出祁山,赵云并没有当先锋,而是与邓芝领偏师出斜谷策应主力。
当街亭失守而导致全线大败后,赵云与邓芝勒兵徐徐而退,不致大损。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有何“阴谋”?
导语:如果各位读者对三国历史有所了解的话,那么肯定知道著名的“白帝城托孤”的故事。
刘备为报孙吴杀关羽和夺荆州之仇,不顾诸葛亮等人的劝阻
如果各位读者对三国历史有所了解的话,那么肯定知道著名的“白帝城托孤”的故事。
刘备为报孙吴杀关羽和夺荆州之仇,不顾诸葛亮等人的劝阻,毅然兴兵东征伐吴。
最终被陆逊火烧七百里,导致夷陵大败。
白帝城托孤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在与东吴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将诸葛亮招到白帝城,将儿子也就是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的历史典故。
《三国志》中记载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
刘备在夷陵大败后,退守到白帝城,但不久就患病。
次年(公元223年),刘备病危,自感自己时日不多,刘备就把在成都的诸葛亮和李严召来,目的是把太子刘禅交托两人。
在这里四月,刘备病逝永安宫。
在刘备病逝之前,临危之际刘备跟诸葛亮有了一次长谈。
刘备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就是千百年来被人津津乐道,但这里面却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甚至有人说刘备白帝城托孤隐藏着巨大的阴谋。
原因就是刘备那四个字“均可自取”。
史书记载,当诸葛亮听了刘备托孤之言后,做出了这样的反映。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历史上关于刘备的白帝城托孤有着不同的理解。
有一种观点认为,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白帝城托孤实际上是刘备不信任诸葛亮的表现?
导语:在三国志蜀国的记载中,由于关羽战死,刘备亲率60万大军远征吴国,最终战败刘备也在白帝城去世,接着是张飞的死,至此桃园三结义的主人公都...
在三国志蜀国的记载中,由于关羽战死,刘备亲率60万大军远征吴国,最终战败刘备也在白帝城去世,接着是张飞的死,至此桃园三结义的主人公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历史上记载白帝城托孤就是以此为背景的,小编来和大家简单说一下白帝城托孤的内容吧,当时刘备撤退到白帝城,知道自己快要不行了,于是把阿斗和诸葛亮以及文武大臣叫到身边,对诸葛亮说道: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是可以统一汉室的。
如果阿斗可以辅佐就辅佐他,如果辅佐不了就直接取而代之。
接着对阿斗说道:我死之后你与丞相一起治理国家,你一定要像对待我一样对待他。
当时诸葛亮也比较感动,表明自己一定忠心辅佐蜀汉和后主。
那么说到这里就会有人要问,刘备这白帝城托孤是真心要让位给诸葛亮,还是说试探诸葛亮的忠心。
当时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五虎上将中老的老死的死,如果说刘备死后,不管是资历还是才能,蜀汉也只有诸葛亮,刘备临死来这一招,不管是试探也好,真心相信诸葛亮也好,都为蜀汉和后主铺好道路。
如果从当时的情形分析的话,刘备并没有试探的意思,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才能是数一数二的,诸葛亮真有造反之心,绝对不会因为刘备的几句话就改变主意。
再者说刘备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如果真的不相信诸葛亮,托孤的时候完全可以不用诸葛亮,或者直接杀掉都是可以的。
另一方面,刘备说这样的话也是有别的用意,当时文武大臣都在场,生活常识分享。
三国演义之刘备出使东吴刘备出使东吴刘备,字玄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他是刘焉的五世孙,刘表的三世子,也是刘表的外甥。
在混乱的三国时期,刘备以其仁义之名声,成为了众多豪杰心中的理想人选,并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
在刘备建立蜀汉之前,他需要寻求外援来增强自身力量。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刘备决定派遣使者出使东吴,与东吴建立联盟。
东吴,即吴国,由孙权所建立,是魏国的重要对手。
刘备派遣的使者是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是刘备的重要谋士,被誉为卧龙先生。
他以聪明才智和深厚的智慧成为了刘备最为实用的智囊。
刘备深信诸葛亮可以通过巧妙的策略使吴国归附,并与吴国共同对抗魏国。
诸葛亮抵达建业,见到孙权后,以礼相待并赞扬吴国的治理和发展。
他巧妙地利用种种手段,使孙权产生了与刘备结盟的念头。
在谈判中,他强调刘备的仁义之名声,与孙权共同对抗魏国的意义,以及彼此团结合作的好处。
孙权对刘备早有好感,加上诸葛亮的巧妙策划和劝说,最终决定与刘备建立联盟,共同对抗魏国。
双方达成了协议,刘备将成为蜀汉的主公,孙权作为臣子,且保持各自的独立王国统治,互不干涉。
刘备在刘封等人的陪同下返回蜀国,带着与东吴建立的联盟,大大增强了自己的实力。
而孙权也通过与刘备的联盟,获得了一个强大的盟友,能够更好地应对魏国的威胁。
通过刘备出使东吴建立联盟的成功谈判,刘备巧妙地运用外交手腕,达到了扩大自身势力范围,增强战略地位的目的。
刘备与孙权的联盟不仅成功地推翻了魏国的围困,也为后来的蜀汉与吴国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出使东吴被描绘为一次富有策略和智慧的外交行动。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刘备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政治智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三国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各方势力的较量。
总而言之,刘备出使东吴这一历史事件在三国演义中被赋予了深远的意义。
它不仅改变了刘备和孙权的命运,也对整个三国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刘备出使东吴的成功谈判,再次彰显了他出众的外交才能和为人仁义的形象。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刘备举兵征讨东吴为什么不带上诸葛亮?
导语:公元221年,刘备举全国之力,率十万大军,发动了三国最后一场大战役夷陵之战,东征孙吴的口号是为二弟关羽报仇,难道刘备真的只是为关
公元221年,刘备举全国之力,率十万大军,发动了三国最后一场大战役——夷陵之战,东征孙吴的口号是为二弟关羽报仇,难道刘备真的只是为关羽报仇吗?真的理由是什么呢?
1.刘备以仁义立世,如果不给关羽报仇,以后如何面对世人?后世又如何评价呢?所以刘备为了仁义,也不得不东征。
2.汉中之战亲自领军大败曹操后,导致刘备骄傲自满,认为攻打东吴没那么难。
3.刘备已有六十岁,时间不多了,想要在最后的时间做出些成绩,攻下东吴后,可以与曹操划江而治,成楚汉称霸之势。
4.荆州对于刘备来说太重要了,一是隆中对的战略,如果没有荆州,仅仅依靠益州来争霸天下太难;二是刘备对荆州的感情也很特殊,它是刘备的发家之地。
5.当时蜀汉内部的派系的争斗,只有拿下荆州,可以让蛋糕变大大,派系矛盾才可以避免。
6.出师有名,以蜀汉皇帝刘备仁义之名,为二弟报仇天经地义,世人皆知,就算曹魏也不能在这个时候肆意的偷袭蜀汉,所以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刘备得要抓住这个机会。
既然这个时候刘备东征孙吴势在必行,那为什么没有带上诸葛亮呢?
1.诸葛亮需要坐镇后方,益州刚收复不久,人心不稳;防备曹魏的趁机偷袭;为东征孙吴做好后勤服务。
此三点而言,当时蜀汉除了诸葛亮,再无第二人可胜任。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