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霉菌(胞外水解酶)拮抗大豆根腐病病原菌的机制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23.84 KB
- 文档页数:5
DOI:10.3969/j.issn.1003-1650.2024.06.019大豆是重要的经济类作物,同时也是植物蛋白和食用油的重要来源,是农业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大豆生长周期相对较短,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保证油料作物科学供给的重要支撑。
大豆生长阶段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病虫害因素是最主要的方面。
基层地区的很多种植户在大豆病虫害防控过程中并没有掌握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特点和流行趋势,普遍存在药物使用不规范,使用不合理的现象,严重影响到大豆的正常生产,甚至在短时间内会导致大豆死亡,影响到最终的产量。
在大豆多种病虫害中双霉病和根腐病是危害较为严重的两种病害,该类病害在防控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积极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等现代化的防治技术,严格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证病虫害防治的针对性和合理性,以此来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油脂加工以及畜牧养殖产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市场对优质大豆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我国大豆的总体生产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每年我国需要从国外引进大批量的大豆。
中央1号文件多次强调要加快发展大豆产业,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相关政策,大豆面积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趋势,大豆的自给率明显提高。
但从总体情况来看,耕地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内的大豆产量是关键。
在大豆种植中影响其增产增收的主要因素是病虫害,大豆尽管生育周期较短,但是会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威胁,如果不注重做好针对性的流行病学调查,明确大豆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特点,防治不到位,防治不科学就会给病虫害的快速传播蔓延提供条件。
因此在大豆栽培过程中,应该结合生长发育特点,加快大豆种植技术的有效推广和应用,掌握大豆生产阶段常见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特点,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控建议,更好地保障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一、大豆霜霉病与根腐病的发病原因1、大豆霜霉病①病原特征大豆霜霉病是由霜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以大豆生长期间低温多雨的地区发生较为严重。
东北地区大豆田木霉菌种群多样性及拮抗作用孙川;朱晓峰;王媛媛;刘晓宇;陈立杰;段玉玺【摘要】Trichoderma is an important soil ecosystem microbial population.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population diversity of Trichoderma in soybean fields in Northeast China,147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soybean fields of Liaoning,Jilin and Heilongjiang provinces from 2012 to 2014. A total of 237 strains of Trichoderma were isolated using dilution plate method and soil particles isolation and culture. These strains were identified and grouped into 15 species. The dominant species included Trichoderma harzianum(77 strains,accounting for 32. 49% of isola-tions). Another dominant species was Trichoderma atroviride(49 strains,accounting for 20. 68% of isolations). The numbers of Trichoderma in Liaoning and Jilin were more than tha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T. citrinoviride and T. spirale had been found in Liaoning and Heilongjiang provinces. T. feritile,T. erinaceum,T. parceramosum,T. asperellum and T. strigosum were only found in Liaoning Province. 2 Trichoderma strains,sneft - s57(1)and sneft- l50(2),had higher efficiency in killing nematodes,and stronger antagonism to Fusarium graminearum and Rhi-zoctonia solani.%木霉菌是土壤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微生物种群。
木霉菌应用研究进展胡娴; 何珊; 史红安; 谢安娜; 李红年; 佘艳萍【期刊名称】《《湖北工程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9)006【总页数】6页(P50-55)【关键词】木霉菌; 应用; 研究进展【作者】胡娴; 何珊; 史红安; 谢安娜; 李红年; 佘艳萍【作者单位】湖北工程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湖北孝感 432000; 湖北工程学院特色果蔬质量安全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孝感 432000; 孝感市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保护站湖北孝感 43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76.1木霉菌(Trichoderma spp) 属于半知菌类,是世界性分布的真菌,常在土壤中、腐烂的木材上被发现[1],具有适应广、代谢物质多样、寄生广泛、环境友好等特点[2]。
1932年,Weindling发现木霉菌能寄生于病原微生物,并能导致其死亡,于是拉开木霉菌用于生物防治的研究的序幕[3],其在防治植物病害方面越来越受重视。
由于化学合成农药具有高效、经济、便利等优点,使得化学防治成为防治植物病害的一种重要手段。
但农药的过度使用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人畜中毒,杀死益生菌,使病原体产生抗药性,高残留造成环境污染。
目前,直接利用生物产生的活性物质或生物活体作为农药来防治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手段受到广泛关注,生物农药具有来源广泛、对病原物危害小、对环境友好等特点[4]。
本文通过对木霉菌的分类、作用方式和生防机制及其应用进行综述,评价木霉菌作为拮抗真菌的优势和局限性,为木霉菌的生物防治和生防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
1 木霉菌的分类地位1794年,Persoon建立了木霉属(Trichoderma),当时研究的四种真菌中只有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 Pers.)仍属于木霉属,并被保留至今。
绿色木霉(T. viride)与红棕肉座菌[Hypocrea rufa(Pers .) Fr.]在形态上难以区分,Tulasne在1865年提出了次生动物性别状态的联系,绿色木霉的无性阶段是由红棕肉座菌的孢子萌发形成,并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史,但20世纪初木霉属的有性型问题首次被关注[5]。
木霉菌特点和应用一、产品特点木霉菌为黄褐色粉末,是纯生物活体制剂,是通过人工培养方法将木霉菌的孢子粉浓集制成。
本剂的作用机制具备抗生素所有机制,如杀菌作用、重寄生作用、溶菌作用、毒性蛋白及竞争作用等。
由于复杂的杀菌机制,使有害病菌难以形成抗性。
因本剂对病原菌具普遍拮抗作用,可防治黄瓜、番茄、辣椒等作物的霜霉病、灰霉病、叶霉病、根腐病、猝倒病、立枯病、白绢病、疫病等。
也可以防治葡萄灰霉病、油菜菌核病、小麦纹枯病和根腐病等。
本剂适应的自然环境,在pH4~9.5,温度10~45℃,相对湿度60%~100%条件下均可生长。
在高湿条件下,防效更佳。
剂型有2亿个活孢子/g可湿性粉剂。
二、使用方法1、拌种防治立枯病、痒倒病、白组病、根腐病、疫病等,可通过拌种,将药剂带入土壤,在种子周围形成保护屏障,预防病害发生。
用药量是种子重量的5%~10%。
为了增加药剂在种子上的附着力,可先将种子喷少量水再搅拌均匀,使每粒种子均湿润,然后倒入药粉,再均匀搅拌,使种子外裹上药粉,然后播种。
如是催芽的种子,因本身湿度大,附着药粉性能更好。
2、灌根防治根腐病、白绢病等根部病害,可采用灌根法。
一般是用本剂的1500~2000倍液,每棵病株灌药液250mL。
为使药液接触根部和减少土壤吸附,可先将病株四周挖个圆坑后再灌药,药液渗下后及时覆土,防止阳光直射,降低菌体的活力。
3、喷雾防治发生在作物叶片、茎和果上的病害,如霜霉病、灰霉病、叶霉病、纹枯病等,可采用600~800倍液,在发病初期喷雾,每隔7~10d喷1次,连喷2~3次。
三、注意事项1、本剂不能与酸性、碱性农药混用,更不能与杀菌农药混用。
2、应在发病初期施药,并做到喷药均匀、周到。
3、如喷药后8h遇降雨冲刷,应在晴天后补喷。
4、药剂必须保存在阴凉、干燥处,防止受潮和光线照射。
超过保质期的药剂不能再用。
木霉菌生物防治什么病害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生物防治可以有效地克服这些弊端因而生物农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其中拮抗微生物在植病生
防中的应用倍受人们关注。
在2013年已发现的拮抗微生物中木霉菌( Trichodermaspp. ) 具有很好的生防活性。
霉菌生物农药系新型生物杀菌剂。
通过产生抗生素、营养竞争、微寄生、细胞壁分解酵素、以及诱导植物产生抗性等机制,对于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具有保护和治疗双重功效,可有效防治土传性真菌病害,在苗床使用木霉菌剂,可提高育苗与移植的成活率,保持秧苗健壮生长。
也可用于防治灰霉病。
本品特效期长,作用位点多,不产生抗药性,突破常规杀菌剂受限条件,不怕高湿,而且湿度越大防治效果越好。
杀菌谱广,无残留毒性,对作物没有任何不良影响。
木霉菌可抑制多种植物真菌(至目前报道约29种真菌)病,研究最多的真菌是根腐病、立枯病、猝倒病、枯萎病等土传病害、灰霉菌、腐霉菌、丝核菌、炭疽菌、镰刀菌、菌核病。
木霉菌使用于拌土、
拌种、注射及喷洒,经实验能减少土壤中病原真菌的密度,并降低病害的发生。
根腐病防治方法根腐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主要是由土壤中的真菌引起的。
这种病害会导致植物的根部腐烂,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为了防治根腐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较强的植物品种进行种植,这样能够减少植物受到根腐病的侵害。
在选用抗病品种时,需要根据不同植物的特性和生长环境进行选择。
2. 合理施肥:适量施用有机肥和矿质肥,使植物能够获得充足的营养,增强植物的抵抗力。
同时要避免过量施肥,以免造成土壤酸碱度的改变,进而影响植物的根系健康。
3. 合理浇水:根腐病一般是由于土壤湿度过高导致的,因此要注意合理浇水。
避免积水,保持土壤的透气性,可以通过适时疏松土壤、加入适量有机质等方法来提高土壤的透气性。
4. 移栽和消毒:定期进行植物的移栽,以减少根腐病的传播。
同时,在移栽时要注意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可以使用消毒剂或高温烘烤的方法来杀灭病原菌。
5. 土壤改良:通过改良土壤的pH值,调节土壤的酸碱度,可以减少根腐病的发生。
一般来说,根腐病偏爱酸性土壤,因此可以使用石灰等碱性物质来调节土壤的酸碱度。
6. 适当修剪:及时修剪病株的枯死和病变部分,以防止病害的扩散和传播。
7. 生物防治:利用一些对根腐病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如放线菌、木霉菌等,可以对根腐病进行生物防治。
这些微生物能够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从而减少根腐病的发生。
8. 轮作休闲:合理安排植物的轮作和休闲,可以减少根腐病的发生。
轮作可以改变土壤的病原菌种群结构,减少病原菌的积累;而休闲则可以使土壤得到修复和恢复。
9. 防治措施综合运用:根腐病的防治不应只依赖于单一的方法,而是要综合运用各种措施。
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土壤条件、植物特性和病害程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
根腐病的防治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我们在种植管理中做好各项措施,以保障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只有在科学合理地防治根腐病的同时,才能有效地减少植物因病害而造成的损失。
2008年18(4)生物技术研究表明木霉几丁质酶的产生受到细胞壁成分的诱导,而在以葡萄糖、蔗糖和几丁质水解的最终产物存在时其表达与分泌受到抑制”‘6’。
本研究结果显示绿木霉菌(Trl;choderma14-唧)几丁质酶的分泌不仅受到高浓度葡萄糖(3%)的抑制,同时还受到氮源水平的调节,当可直接利用的碳源或氮源缺乏时会诱导几丁质酶的大量分泌,而且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几丁质酶分泌水平的有显著影响。
GaryE.Harmara等认为在木霉与植物病原菌作用时会产生较低水平的胞外几丁质外切酶,这些酶类会通过扩散催化目标病原真菌释放细胞壁碎片。
而这些细胞壁碎片反过来会诱导木霉中有真菌毒性的细胞壁降解酶类的表达,这些细胞壁降解酶类扩散到目标真菌,催化其细胞壁的降解¨“。
因此,细胞壁的组成物质(如几丁质)在诱导木霉几丁质酶表达中起到重要作用。
本试验选用的绿木霉菌是邵红涛等分离并筛选对尖孢镰刀菌具有拮抗活性的菌株,并检测该菌到在尖孢镰刀菌干菌丝的诱导下能够产生几丁质酶活性【20“。
但本试验中采用胶状几丁质作为几丁质酶的诱导物,其诱导作用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本试验中添加的胶状几丁质浓度较低,也可能与木霉菌分泌几丁质酶种类有关。
常用于几丁质酶活性检测的方法主要有DNS法和胶状几丁质平板透明圈法。
DNS法利用DNS(3,5一二硝基水杨酸)与几丁质降解产生的还原糖作用,使自身的硝基还原成氨基,溶液呈棕色,并且在一定范围内颜色的深度与还原糖浓度成正比¨引。
但是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本试验,因为葡萄糖也属于还原糖,培养基中添加的葡萄糖会对结果造成干扰;而胶状几丁质平板透明圈法u4“1虽然可以观察到几丁质酶的存在,但无法对几丁质酶活性进行精确的定量。
本文采用的胶状几丁质相对透光率的方法n叫,是利用几丁质酶降解几丁质造成胶状几丁质透光率的改变,从而换算出几丁质酶活性,该方法即不受培养基中葡萄糖背景的干扰,又可以对几丁质酶活性进行相对精确的定量,试验结果较为可靠。
木霉菌在水稻上的应用研究进展木霉菌是一种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真菌,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生物学功能。
近年来,关于木霉菌在水稻上的应用研究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将对木霉菌在水稻上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木霉菌的生物学特性木霉菌是一种分布广泛的真菌,主要生长在植物的凋落物、土壤和有机质中,是一种重要的腐生菌。
木霉菌的生长环境对其生物学特性有一定影响,主要包括温度、湿度、营养物质和微生物种群等因素。
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木霉菌可以产生大量的孢子,形成白色或灰色的绒状菌丝体,具有较强的生长和繁殖能力。
木霉菌在水稻上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和质量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其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下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对木霉菌在水稻上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详细介绍。
二、木霉菌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1. 木霉菌对水稻的生长促进作用研究表明,木霉菌可以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提高水稻的生物产量和质量。
木霉菌可以产生生长激素和生长调节物质,促进水稻幼苗的生长,增加根系的发达和吸收营养元素的能力,提高光合作用和养分利用效率。
木霉菌还可以促进水稻的开花结果和籽粒充实,增加水稻的籽粒产量和品质。
木霉菌可以增强水稻的抗逆性,提高水稻抵抗病虫害和环境胁迫的能力。
研究表明,木霉菌可以诱导水稻产生一些抗逆蛋白和抗氧化酶,提高水稻对生物、物理和化学胁迫的抵抗能力。
木霉菌还可以促进水稻产生一些次生代谢产物,增强水稻对病原菌和害虫的抗性。
三、木霉菌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木霉菌可以有效防治水稻的多种病害,包括水稻纹枯病、水稻稻瘟病、水稻白叶枯病等。
木霉菌可以产生一些抗真菌物质,对水稻病原菌具有一定的杀灭和抑制作用。
木霉菌还可以诱导水稻产生一些抗病物质,增强水稻对病原菌的免疫能力。
木霉菌在水稻上的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未来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木霉菌的应用技术研究需要加强木霉菌在水稻上的应用技术研究,包括木霉菌的筛选鉴定、培养培育、制剂配方和施用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镇巴县药用大黄根腐病病原鉴定及生物防治技术研究一、引言药用大黄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草药,具有清热泻火、泻下通便的功效,被广泛用于中医治疗。
近年来,药用大黄栽培过程中出现了一种严重的病害——大黄根腐病,给大黄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进行药用大黄根腐病病原鉴定及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大黄根腐病病原鉴定1. 病原鉴定方法(1)病原菌分离鉴定:采集病株样品,经过表面消毒处理后分离纯种。
(2)形态学鉴定:通过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如菌丝、孢子、孢子囊等特征进行鉴定。
(3)生理生化鉴定:通过病原菌的生理生化特性,如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代谢产物等进行鉴定。
2. 病原鉴定结果经过研究发现,大黄根腐病的病原菌主要为疫霉菌属(Pythium)、褐腐病菌属(Phytophthora)、立枯病菌属(Rhizoctonia)等真菌。
三、大黄根腐病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1. 生物防治剂筛选(1)有益微生物:选择具有抑制病原菌生长的有益微生物,如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等。
(2)生物杀菌剂:筛选具有生物杀菌活性的微生物制剂,如拮抗细菌、真菌等。
2. 生物防治剂应用技术研究(1)微生物制剂应用技术:研究微生物制剂的保存、繁殖、喷洒等应用技术。
(2)植物提取物防治技术:研究植物提取物对大黄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及应用技术。
3. 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成果通过对大黄根腐病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筛选出多种具有抑制病原菌活性的微生物制剂,并通过田间试验验证了其防治效果,为大黄根腐病的防治提供了新途径。
四、结论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大黄根腐病病原鉴定及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可以为大黄的生产提供解决方案。
通过鉴定病原并研究生物防治技术,可以为大黄的栽培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并大大减少药用大黄的产量损失。
希望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提高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水平,为我国中药材生产提供更好的支持。
我国常见农林植物根腐病研究进展帕若楠1,谢尹颖1,武自强1,2*(1.西南林业大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学院,云南昆明 650051;2.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 650051)摘要:近年来,我国农林业植物根腐病频繁发生,而根腐病作为一种土传病害,主要侵染植物根部,严重影响了农林业植物的正常生理过程,对农林业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损失。
为促进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几种常见农林业植物根腐病病害,对各类根腐病的发病和危害程度、病害症状和病原鉴定、防治方法及防治效果进行概述,同时还对生物防治在根腐病方面的作用进行了讨论,为今后农林业植物根腐病的系统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根腐病;病原;防治方法根腐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根部病害,其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和热带海拔较高的地区。
在我国根腐病发生也很普遍,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东、河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等地都有报道。
根腐病能够侵害多种树种,如多种乔木、灌木、农作物、药用植物等受害严重[6]:大豆感病时,一般减产10%~30%;云南会泽石榴感病时,一般减产30%~70%,严重时可造成绝产;苗木、种子类作物幼小,黄芪以根入药,因此,根腐病对种子园或根类经济作物的危害往往是毁灭性的[6,11],据报道,东北地区的红松、落叶松人工林、苗圃、种子园普遍发病,吉林省汪清林业局50 hm2的落叶松种子园及敦化林业局红松母树林发病率达12%。
根腐病一旦发生,易造成植株大面积的死亡,常带来了重大经济损失,不仅是部分地区农林业发展的一大障碍,也对生态环境的稳定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2-3]。
1 植物根腐病病害症状植株感染根腐病后,轻者水肥输送受阻,供应不足,树势衰弱;重者不仅完全切断水分和养分供应,并且使根系腐烂。
感病苗木的地上部分,往往表现出相似的病状,初期生长缓慢,退绿,继而叶形变小,甚至萎蔫,整个过程循序渐进,由局部到整体。
有些病害不直接危害根部皮层,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阻碍不是特别明显,这类病害不是特别容易被察觉。
大豆根腐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大豆根腐病是一类由真菌引起的根部病害,严重危害着大豆的生长和产量。
该病主要由根腐菌属(Fusarium)、疱座菌属(Pythium)和炭疽菌属(Phytophthora)等多种病原真菌引起。
其中,以根腐菌和疱座菌引起的大豆根腐病较为常见。
一、发病机理大豆根腐病的发生,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因素,即病原菌、环境因素和病植互作关系。
首先,病原菌是引起大豆根腐病的主要因素。
这些病原菌进入大豆根系后,侵染根皮层和根内部组织,使根系出现溃烂、腐烂等症状,降低大豆的养分吸收和水分利用能力。
其次,环境因素也是大豆根腐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如土壤湿度、氧气含量、温度、土壤质地和季节等都会影响大豆根腐病的发生。
最后,病植互作关系也会影响大豆根腐病的发生。
例如,健康的大豆种子能够降低病原菌的感染率,而长期种植大豆、连作等不良栽培措施则会导致病原菌的积累,从而加速大豆根腐病的发生。
二、防治措施1. 基于病原菌最归根结底是把握好环境因素,务求生产环境优良,从而降低病原菌的生存和繁殖能力。
如科学施用化肥和有机肥料,调整土壤酸碱度、保持适宜土壤湿度,控制根部伤口等可有效降低大豆根腐病发生。
2. 选择耐病性大、强抗性品种,也是预防大豆根腐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可根据种质来源或在田间观察,选用能够在当地生态条件下生长,根系发达、系囊、发病率低的大豆品种。
3. 使用化学农药能有效地防治大豆根腐病。
如用50%类毒素ETWP或50%多菌灵800倍液或40%菌缘净或50%氟乐灵可进行防治。
但不可连续使用同一种化学农药,以免造成菌种的抗药性。
4. 避免连作,做好合理轮作。
连作是大豆根腐病高发的原因之一。
轮作大豆与其他作物,如玉米、小麦、棉花等,在时间、空间上隔离,从而控制大豆根腐病的发生。
5. 种子处理,选用健康种子是后期预防大豆根腐病的重点。
可将种子浸泡在50℃的水中30分钟,然后放入冷水中迅速降温至20℃,持续泡种30分钟后,再按种子用量拿出撒干。
木霉菌在水稻上的应用研究进展木霉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真菌,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近年来,木霉菌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研究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本文将对木霉菌在水稻上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木霉菌在水稻病害防治中的应用1. 控制水稻稻瘟病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威胁着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研究表明,木霉菌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可以有效控制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和传播。
木霉菌菌丝体和孢子在水稻叶片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病原菌侵入并杀死已侵入的病原菌,从而达到控制病害的效果。
2. 抑制水稻白叶枯病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中另一种重要的病害,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研究发现,木霉菌产生的一些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抑制白叶枯病菌生长的作用。
利用木霉菌及其代谢产物可以有效控制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和传播。
二、木霉菌在水稻生长促进中的应用1. 促进水稻根系生长研究表明,木霉菌菌丝体和孢子可以与水稻根系形成共生关系,通过和水稻根系共生的方式,提高水稻对养分的吸收利用能力,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和发育,从而增强水稻的抗逆能力和生长势。
2. 提高水稻的抗逆性木霉菌能够分泌一些生长素和抗生素,具有一定的抗逆作用。
应用木霉菌可以提高水稻的抗逆能力,增强水稻对逆境环境的耐受力,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三、木霉菌在水稻质量改良中的应用1. 提高水稻产量木霉菌与水稻共生后,能够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提高水稻的养分吸收、养分利用效率和光合作用效率,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
2. 改善水稻品质木霉菌可以分泌一些有益物质,如氨基酸、维生素、酶类等,促进水稻的养分吸收和合成,从而提高水稻的品质,增加水稻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
四、木霉菌在水稻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木霉菌具有一定的土壤改良作用,可以分解有机质、固氮、解磷、溶钾等,促进土壤的肥力和通气性,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