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症相关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新策略
- 格式:pdf
- 大小:963.56 KB
- 文档页数:4
脓毒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脓毒症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感染病,它是免疫系统失调的结果,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脓毒症是由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它最常见的病因是细菌感染。
脓毒症可以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导致器官功能衰竭,预后严重,死亡率很高。
在临床上,治疗脓毒症的唯一方法是通过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病原体,以及早期和及时的干预和支持治疗。
脓毒症的形成脓毒症的形成是由复杂的机制控制的。
当患者感染病原体时,被感染的细胞和组织细胞会释放出信号分子,即细胞因子,来吸引和激活白细胞。
这些白细胞会释放化学物质,来消灭病原体,但这往往会引发一种过度的炎症反应,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从而称为脓毒症。
脓毒症的早期炎症反应被认为是通过激活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共同作用来实现的。
此外,也存在着其他的协作机制如凝血系统、补体系统等。
脓毒症的免疫过程研究表明,在炎症反应启动的过程中,几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免疫系统的主要成分是免疫细胞,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等,这些免疫细胞在调节和加强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还存在着不同的免疫分子,如细胞因子、炎性介质、凝血因子和补体等,这些分子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动并激发炎症反应。
由于对细胞因子的过度激活或过度表达,可能造成炎症反应增强,SIRS和脓毒症的形成。
脓毒症的炎症反应一旦人体经历了感染事件,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就会引发免疫反应。
感染引起细胞的激活和细胞因子的产生,这些细胞因子激活免疫细胞,以备战病原体。
当病原体被清除后,免疫系统会自我关闭,但在某些情况下,炎症反应会持续下去,引起SIRS和脓毒症的发生。
SIRS是指一组由不同的炎症反应标志组成的症状,如发热、心跳加速、低血压等,它是在感染和其他情况下引发的炎症反应的结果。
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过程中的表现促使炎症反应在短时间内缓解,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引发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衰竭。
脓毒症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李军;周红【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06(035)016【摘要】脓毒症是严重创伤、烧伤、休克、大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创伤、烧伤患者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在美国每年约有75万脓毒症患者,约22~25万人死亡,其中儿童脓毒症死亡率为10%,成人死亡率高达40%[1].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报道,脓毒症在美国是第12位死因.自1991年脓毒症(sepsis)的概念提出以来,针对脓毒症的研究日益加深.2002年10月,欧洲危重病协会和国际脓毒症论坛提出了<巴塞罗那宣言>,共同呼吁采取措施减少脓毒症,争取在今后5年内将脓毒症的病死率降低25%.2004年美国胸科年会和欧洲呼吸病年会上,脓毒症再一次成为关注的热点.但由于脓毒症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临床救治十分困难,涉及感染、炎症、免疫、凝血及组织损害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并与机体多系统、多器官病理生理改变密切相关[2].因此,脓毒症是现代危重病医学面临的普遍存在而又十分复杂的问题,成为直接影响患者预后、阻碍进一步提高救治成功率的突出难题.近年来,尽管脓毒症发病规律与临床意义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抗炎治疗的Ⅲ期临床试验并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故加强对脓毒症的研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总页数】3页(P1503-1505)【作者】李军;周红【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药理教研室,重庆,400038;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药理教研室,重庆,40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31【相关文献】1.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发病机制和新型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J], 康凌垲;李小悦;张倩2.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1在脓毒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J], 康绍涛;布祖克拉·阿布都艾尼;李英杰;拜合提尼沙·吐尔地3.微小RNA与脓毒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J], 张杰;李小悦;陈建平;韩静4.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1在脓毒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J], 康绍涛;布祖克拉·阿布都艾尼;李英杰;拜合提尼沙·吐尔地5.脓毒症心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于涛;冯瑛;张丽丽;董道磊;管甲亮;徐文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浙江医学2019年第41卷第19期脓毒症是危重症患者中的常见病,发病率和病死率高,需引起临床医师高度关注[1]。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epsis associated encephalopathy ,SAE )是一种多因素影响的综合征,由全身系统性炎症引起的弥散性脑功能障碍,但缺乏临床或实验室证据可证明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
临床上SAE 通常表现为睡眠觉醒周期障碍、意识障碍、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明显的谵妄以及昏迷[2]。
有研究指出脓毒症是引起ICU 重症患者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改变的常见原因,但由于SAE 早期临床表现不易被发现、监护室评估患者意识和认知障碍存在一定困难、镇静剂的应用以及患者本身出现的低血压、代谢紊乱等问题导致文献所报道的SAE 发病率不同[3-4],实际SAE 发病率可能比文献所报道的数据更高。
目前有研究报道SAE 发病率高达42%,28d 和180d 病死率较非SAE 的患者明显升高,SAE 是导致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5]。
当SAE 作为多脏器功能不全的主要表现之一出现时,病死率可以达到70%[4]。
SAE 不仅会增加患者短期患病率和住院时间,还可能导致患者长期的身体和认知功能障碍[6]。
脓毒症存活者中有12.5%~21%的患者遗留脓毒症后认知障碍,这些认知障碍包括注意力障碍、认知力障碍、处理速度障碍、联想学习障碍、视觉感知障碍、工作记忆障碍、语言记忆障碍、语义记忆障碍等[7]。
鉴于以上特点,本文将对SAE 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危险因素等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SAE 的病理生理学机制1.1大脑信号传递紊乱及炎症介质的释放大脑信号在机体对微生物入侵感染产生的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脓毒症时机体产生大量炎症因子,这些炎症因子通过迷走神经通路和室周器通路传导至大脑,从而使部分神经细胞产生toll 样受体,继发产生大量的促炎因子,从而干扰颅内的信号传递。
在整个炎症过程中,会出现血管舒缩反应受损,内皮细胞活化,大脑微循环障碍或损伤,以及血脑屏障受损,这些颅内病理变化均已在小鼠模型中得到证实[8]。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epsis-associated encephalopathy, SAE)SAE 是指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脓毒症所致的弥漫性脑功能障碍, 病原学特征以肠杆菌(如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非发酵菌(如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
1. 与非 SAE 脓毒症患者相比,SAE 病情更为严重:APACHE II 评分和 SOFA 评分显著增加,住院时间和需机械通气时间更长;2. 与非 SAE 脓毒症患者相比,SAE 死亡风险显著增加:根据一项回顾性研究,SAE 患者的 28 天死亡风险和 180 天死亡风险均显著增加;3. 临床研究提示,SAE 预后易出现远期认知功能障碍:约 70% 患者出院时伴有神经认知障碍,约 45% 患者 1 年后症状仍未消失。
SAE 的发病机制与影响因素脓毒症相关的脑部病理改变包括脑缺血、脑出血、脓肿和进行性多灶性坏死性白质脑病。
导致 SAE 脑部病理改变的原因错综复杂,目前主流认同的发病机制主要分为两部分:1. 脓毒症导致血脑屏障障碍,引发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进一步导致中枢神经递质传递异常,引起脑灌注与血液微循环障碍,这是导致 SAE 发生的核心机制;2. 另一方面不适用的抗菌药物等间接因素导致的神经递质失衡同样影响 SAE 的发生。
脓毒症患者常伴随发生多个器官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器官障碍,间接加重 SAE 发生风险。
一项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脓毒症患者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概率高达 48.9%,仅次于心脏功能障碍。
影响 SAE 病程的因素主要包括:1. 代谢障碍如急性肾损伤、肝功能不全、葡萄糖稳态受损等;2. 药物因素,苯二氮卓类、5- 羟色胺类药物以及抗胆碱类等多种药物通过影响γ- 氨基丁酸(GABA)受体阻滞,影响 SAE 发生;3. 当发生脑血流量不足、低血压、低氧血症等灌注异常时,可能导致脑组织缺氧和脑代谢异常。
当前 SAE 的治疗方案全身性抗感染是 SAE 治疗的首要目标,同时结合辅助支持性治疗。
脓毒症病理生理机制
《脓毒症病理生理机制》
脓毒症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其病理生理机制涉及多种复杂的生物学过程。
在脓毒症发生时,机体对感染病原体产生过度的免疫反应,导致炎症反应失控,从而对机体组织和器官造成严重损害。
脓毒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病原体侵入、炎症反应、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炎性细胞活化和毒素释放等多个环节。
病原体侵入是脓毒症发生的首要环节,当病原体侵入机体后,机体免疫系统会迅速启动炎症反应,释放炎症因子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吸引炎性细胞和免疫细胞聚集于感染部位。
在炎性反应过程中,炎症因子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损伤作用,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微循环受损,血液中的细菌、毒素和炎症介质渗漏至组织间隙,加剧炎症反应。
同时,炎性细胞也会被激活释放毒素,造成组织损伤。
在脓毒症的进展过程中,机体免疫系统的失控和炎性细胞活化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因此,了解脓毒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对于预防、早期干预和治疗脓毒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未来,研究者可以通过深入探讨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策略,提高脓毒症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脓毒症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周莅源;谢剑锋;孙婧;管青山【期刊名称】《临床神经病学杂志》【年(卷),期】2018(031)003【总页数】3页(P229-231)【作者】周莅源;谢剑锋;孙婧;管青山【作者单位】210029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临床神经病学杂志》编辑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ICU;210029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临床神经病学杂志》编辑部;210029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临床神经病学杂志》编辑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1脓毒症是由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所致的致命性器官功能障碍[1]。
流行病学研究[2-3]显示其发生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美国,脓毒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第三位重要因素,每年死于脓毒症者约270 000~380 000人[4]。
中国每年约有500万人患脓毒症,其中约100万患者死亡[5]。
尽管目前对脓毒症的病理生理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其治疗也有了相当大的进展,但脓毒症的病死率依然很高。
更为令人忧虑的是其远期并发症显著增加,导致脓毒症1年病死率约为40%[6],而5年病死率更是高达80%[7]。
因此,如何改善脓毒症患者预后,尤其是远期预后是目前临床面临的极大难题。
认知功能障碍是脓毒症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之一。
研究[8-9]显示,认知功能障碍与远期病死率显著相关。
因此,深入了解脓毒症相关的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掌握其发生的机制,明确其发生的各种危险因素以及可能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有望减少和改善脓毒症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从而有望提高脓毒症患者的远期病死率。
1 脓毒症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特点脓毒症相关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高,显著增加患者家庭及社会的负担,且明显增加患者的病死率,而相关研究仍然较少。
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存活患者进行追踪,其中包含了很多脓毒症患者,结果显示25%~45%的患者在出院1年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10-11]。
.综述.脓毒症相关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新策略"汪江红1综述,伉奕",唐薇1,叶芮伶1,罗思宇1,万东审校(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重庆400016#.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400062)[关键词]脓毒症/并发症;认知障碍/病因学;认知障碍/预防和控制;认知障碍/治疗;综述DOI:10.3969/j.issn.10095519.2019.18017中图法分类号:R631+.2;B842.1文章编号:1009-5519(2019)18-2818-04文献标识码:A脓毒症最新定义为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而引起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1。
在重症监护室(ICU)的疾病谱中脓毒症及其并发症是较常见的疾病$近年来,重症监测与救治技术明显进步,脓毒症救治成功率明显提高,幸存者数量明显增加,全球每年新增约1400万例脓毒症幸存者2$但幸存者往往合并长期认知障碍%1。
脓毒症幸存者出院后需更加精细的照护和康复治疗,需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医疗花费,无疑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系统了解脓毒症相关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深入探讨其可能的防治策略,以期改观其临床结局,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1流行病学脓毒症患者常存在睡眠-觉醒周期紊乱、意识受损、认知障碍、明显的精神错乱和昏迷等大脑局灶性或弥漫性功能障碍,称为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AE)%&。
在ICU中SAE发生率为7%〜70%%&;主要表现为认知障碍,包括记忆力、注意力、视觉空间能力下降和执行困难。
脓毒症相关认知障碍病程长,显著降低了幸存者的生理功能、生活质量,以及日常社会、生活能力因此,需高度重视脓毒症相关认知障碍给患者带来的危害。
2临床征象SAE可表现出一系列临床征象,包括诸多脑源性和非脑源性症状和体征、影像学及血生化指标检测异常。
尽管这些临床征象大多数是非特异性的,但及早进行多个指标的联合监测可能有助于及早识别脓毒症相关脑损害,尤其是认知障碍。
2.1疾病严重程度脓毒症后长期认知障碍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并受年龄因素的影响4。
脓毒症所致器官功能障碍越严重,年龄越大,患者认知障碍越严重5。
2.2谵妄持续时间谵妄持续时间是ICU重症患者是否出现长期认知障碍的预测因子4。
头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表明,脓毒症患者谵妄持续时间越长,其脑白质结构完整性受损越严重,相应的认知障碍也越严重。
因此,评估脓毒症患者谵妄持续时间有助于预测其认知障碍的程度。
2.3海马不对称性萎缩海马组织是空间学习和形成长期记忆的结构基础。
动物实验证实,SAE患者具有脑区特异性,集中于海马6。
早期研究发现,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制备的脓毒症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发生明显改变,并伴海马受损,奠定了脓毒症相关认知障碍的解剖学基础%7。
一项基于头颅核磁共振成像的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脓毒症幸存者左侧海马体积显著减少进一步从神经影像学角度揭示了海马受损可能是脓毒症相关认知障碍的解剖学基础;也显示出脓毒症所致脑损害具有脑组织结构亲嗜性特征。
2.4脑电图(EEG)异常EEG能客观记录脑细胞群自发性、节律性电活动。
脓毒症患者EEG检查具有更多的低频活动「8,大脑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减弱9,对脓毒症致急性脑损伤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2.5大脑激活模式改变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通过刺激视觉、听觉、触觉等特定感官,激活大脑皮层相应功能区,并通过磁共振图像显示受试者受刺激后脑部活化模式的变化。
fMRI检测发现,脓毒症相关认知障碍患者存在脑区活化模式异常%10&;危重患者出院后3个月时检查fMRI也能较准确地评估患者的脑功能状态;尤其在工作记忆模式(N-back task)下,fMRI 能较好地预测脑功能损伤的发生及程度%。
2.6分子标记物异常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均可用作脓毒症相关脑损害的生物标记物,有研究表明,在ICU的患者中第3天使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联合白细胞介素-6(IL-6)诊断SAE更具有意义%12。
最近另有学者发现,利尿钠肽家族生物标志物—C型利尿钠肽及其氨基末端前肽C型利尿钠肽在中枢神经系统(CNS)水平最高,具有作为SAE标志物的可能%13。
由此可见,脓毒症患者疾病严重程度、谵妄持续时间、EEG异常、大脑激活模式改变及生物标记物异常等多项指标均可提示脓毒症相关脑损害。
若多模"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873034-H2809);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cstc2018jcyjAX0158)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学科研面上项目(2015MSXM014);重庆市南岸区科研计划项目(〔2017/6) $%通信作者,E-mail:wandongcqykdx@ 。
式动态监测上述指标变化更能发挥其对脓毒症相关认知障碍的预测价值$3发病机制脓毒症相关脑损伤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众多学者一致认为,脓毒症导致外周免疫系统激活、炎症介质释放及细菌壁成分(如内毒素等)损伤血脑屏障(BBB),使外周免疫细胞和炎症因子、细菌壁成分迁移入大脑,激活脑内小胶质细胞,而引起继发性炎性脑损害和氧化应激性损伤,尤其是海马损伤,最终导致认知障碍$其中BBB破坏、神经炎性反应、氧化应激性神经损伤、继发性炎性脑损害等是脓毒症相关认知障碍的关键环节$3.1BBB破坏为外周炎性损伤因子进入CNS打开门户BBB是外周系统性炎性反应累及CNS的门户$BBB损伤和内皮功能障碍与危重患者长期谵妄的发生有关$动物模型发现,脓毒症相关认知障碍的发生、发展与BBB破坏直接相关[14]$发生脓毒症后脑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家族成员(如MMP2、MMP-9)表达上调,活性增加,参与了BBB的破坏;抑制MMP-2.MMP-9可显著改善脓毒症导致的BBB破坏和认知障碍%15&$此外,脓毒症导致BBB中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蛋白3(claudin-3)和claudin-5表达下调,也是其导致BBB破坏的重要原因[14]$BBB破坏,外周白细胞得以进入CNS,从而激活小胶质细胞,引起神经炎性反应,最终导致认知障碍%16&$采用体内给予LPS或盲肠结扎穿孔(CLP)等方法制备的脓毒症动物模型研究结果显示,脓毒症状态下BBB结构完整性遭破坏,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通过受损的BBB进入脑内,并募集中性粒细胞,引发脑内神经炎性反应,导致认知障碍[17]$类似模型研究还发现,发生脓毒症后细菌释放的LPS可激活外周先天免疫系统,产生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补体和一氧化氮等炎症介质,进一步损伤内皮细胞,加剧破坏BBB;外周免疫细胞向脑内迁移,初始在局灶范围激活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继而产生炎症级联反应,引发炎症因子风暴,出现神经炎性损害,介导认知障碍%16&$因此,脓毒症致BBB受损是脓毒症相关脑损害的重要解剖结构基础,防治BBB损伤,加速受损BBB修复可望成为防治脓毒症相关脑损害的重要途径$3.2小胶质细胞持续活化介导长程的神经炎性反应小胶质细胞是CNS的免疫细胞,动物实验已证实,在脓毒症相关认知障碍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CLP诱导脓毒症后可在海马、皮质区域中检测到小胶质细胞活化标记物——CD11-b、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精氨酸酶和IL10%18;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可分泌大量IL1.、IL6、肿瘤坏死因子/(TNF/)和MMP,该部分炎性细胞因子可破坏星形胶质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削弱神经元的功能、减少海马区兴奋性突触数量,进而产生相应的中枢神经毒性,介导认知障碍%19&$小胶质细胞源性的TNF/JL-邛可持续至脓毒症后90 d%18$学者们还观察到激活的小胶质细胞显著增加了大鼠海马区的氧化应激水平和炎性反应%0&;脓毒症后小胶质细胞诱导的神经炎症状态持续存在可能是导致其发生远期认知改变的基础$因此,小胶质细胞活化的级联放大作用可被认为是发生神经炎性反应的关键因素$聚焦于靶向调节小胶质细胞活化、遏制神经炎性反应的持续发生可能是防治脓毒症相关认知障碍的另一重要策略$3.3炎性反应与氧化应激协同加剧脓毒症相关认知障碍脓毒症诱发脑部,尤其是海马区的急性期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性损伤是导致认知缺陷和神经退变的重要机制%1$外周血内毒素及炎性细胞因子可通过受损的BBB进入CNS,大量产生氮自由基和氧自由基,引发氧化应激性脑损伤%14$同时,诱导脑内小胶质细胞激活并释放大量炎性细胞因子,最终诱发神经细胞凋亡和神经系统的能量障碍导致认知障碍,产生长期的认知障碍%18$在脓毒症期间由炎性反应与氧化应激所致的神经病理改变可能是永久性神经损伤导致长期缺陷的起点$总之,在脓毒症相关认知障碍过程中BBB破坏是系统性炎性反应波及CNS的重要突破口,而脑内持续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则是神经炎性反应的放大器,炎性反应与氧化应激协同加剧了脓毒症相关认知障碍$上述研究成果启发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层次思考,为防治脓毒症相关脑损害研发新策略$4防治新策略迄今为止尚缺乏针对性强的干预措施用以逆转脓毒症相关认知障碍$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多器官保护与支持的基础上,及早识别和处理谵妄、早期物理康复联合认知功能训练,以及早期心理干预均有助于防治脓毒症相关认知障碍的发生、发展$此外,靶向调节大脑皮质和海马区氧化应激水平、调制小胶质细胞激活状态及功能表型,减轻神经炎性损害等策略在动物实验中均显示出良好的效果,能有效改善脓毒症相关认知障碍的预后,有望转化为防治脓毒症相关认知障碍的临床新策略$41抑制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炎性细胞因子是脓毒症的重要介质,中枢神经系统中由小胶质细胞释放的炎性细胞因子在全身炎性反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由小胶质细胞释放$多项研究表明,IL1.与脓毒性相关性脑病中的谵妄有关两;IL1受体拮抗剂(IL-1ra)可通过降低前额叶皮质和纹状体中IL1、IL6、TNF/水平,防止记忆障碍、认知障碍%3$细辛醚和石杉碱甲均可通过抑制TNF/J L-邛表达,改善LPS 诱导的记忆障碍%15&$提示抑制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减轻神经炎性损害是防治脓毒症相关认知障碍的一项重要策略$42保护BBB结构和功能完整性MMP是具有降解微血管基底板成分作用的一类酶,激活后可通过降解claudin和闭锁蛋白打开BBB,增加BBB通透性$ MMP抑制剂可阻止claudin的降解并减少BBB的破坏,MMP-2/9抑制剂可辅助治疗大鼠认知功能减退%口。
辛伐他汀则具有缓和脓毒症后claudin-3和claudin-5降解的作用,能维持BBB内皮细胞完整%4$可见,保证BBB结构和功能完整性可减少认知功能减退$4.3减轻氧化应激性脑损伤氧化应激常增加线粒体功能障碍,改善线粒体功能有望减轻脓毒症相关认知障碍$近年来,有研究发现,线粒体靶向蛋白能逆转线粒体功能障碍和脓毒症脑病的认知障碍%5&;氢气吸入和输入富含氢离子的生理盐水可降低脓毒症大鼠海马区氧化应激水平,减轻脓毒症相关认知障碍和神经元凋亡%5&;线粒体丝氨酸蛋白酶是氧化应激下促细胞凋亡的线粒体丝氨酸蛋白酶,其抑制剂——Ucf-101能明显减轻脓毒症大鼠海马区的氧化应激损伤,改善认知障碍%&;脓毒症小鼠静脉注射小清蛋白%6&或使用超氧化物氧化酶抑制剂一一夹竹桃麻素%5&抑制活化的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吟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可显著下调脑内氧化应激水平,减轻神经炎性损害和氧化性损伤,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脓毒症相关认知障碍$线粒体靶向肽一一SS-31干预CLP脓毒症大鼠后可防止海马区活性氧酶活性增加、腺嘌吟核苷三磷酸含量降低,此外,SS31还能保护线粒体膜的完整性,防止细胞凋亡和神经元损伤,降低海马IL1.水平%5&$上述研究大多以线粒体氧化应激为干预靶标,采用多种抗氧化性损伤策略,并能有效减轻脓毒症相关认知障碍,提示减轻氧化应激性脑损伤是防止脓毒症相关认知障碍的有效途径$4.4抑制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减轻神经炎性反应在各种CNS疾病的损伤和修复过程中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具有双重作用$早期小胶质细胞活化可减轻进一步的脑损伤,过度神经炎症引起的神经毒性可导致进一步的急、慢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