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2-1
- 格式:doc
- 大小:807.50 KB
- 文档页数:9
第2课时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和光合作用的过程学习目标1.描述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重点)。
2.说出光合作用的概念(重点)。
3.阐述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重难点)。
|基础知识|一、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1.光合作用的概念(1)场所:绿色植物的叶绿体中。
(2)能量转化: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3)物质转化:二氧化碳和水→有机物和氧气。
2.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连线)答案 ①-c ②-d ③-e ④-a ⑤-f ⑥-b 二、光合作用的过程1.写出图中标号代表的含义。
(1)生理过程:Ⅰ.光反应。
Ⅱ.暗反应。
(2)物质:①叶绿体中的色素。
②O 2。
③C 3。
④ATP 。
2.写出Ⅰ和Ⅱ的反应场所。
Ⅰ:类囊体的薄膜。
Ⅱ:叶绿体基质。
3.总反应式:CO 2+H 2O ――→光能叶绿体(CH 2O)+O 2|自查自纠|1.没有叶绿体的植物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2.只有植物细胞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是将简单的无机物转化为复杂的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贮存于有机物中( )4.普利斯特利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他还发现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更新空气( ) 5.光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中的类囊体薄膜,光反应产生的O2、ATP和[H]都用于暗反应( )6.暗反应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两个阶段都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7.整个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是: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8.光合作用释放的O2都来自水( )答案 1.√ 2.× 3.√ 4.× 5.× 6.√7.√8.√|图解图说|★恩格尔曼实验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O2的过程。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第一课时)教材分析在学习了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之后,继续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个重要的生理现象。
虽然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光合作用的原理比较抽象。
初一的学生相对应的知识铺垫不够,而且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来源之本,通过光合作用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从理论上理解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设计、操作、探究和讨论,使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原理、技巧,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通过实验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合作精神和探究水平。
所以本节知识要用具体的,形象的实验实行教学。
让学生体验到由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即通过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知识。
本节知识点较多,例如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公式、概念、实质及实验的原理等。
教学中应注重知识点的落实,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阐明绿色植物产物和原料及条件。
知道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通过探究实验设计思路的培养及实际操作水平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水平。
3、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师生互补,良好学习气氛的培养;对科学知识探索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形成淀粉的条件。
教学难点提出问题,应用适当的手段解决问题;单一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
教学准备课前由实验小组的同学与教师共同实行(1)实验器材的准备:酒精灯、酒精、三脚架、石棉网、镊子、广口瓶、瓶塞、凡士林、蜡烛、大玻璃罩、长颈漏斗、试管、玻璃管、三角烧瓶等)(2)选择健壮的天竺葵在暗处放置24小时后,选择适当的叶片用黑纸片实行上下遮盖。
(3)首先学生分实验小组,选出组长,实验员,发言人,填写实验记录单。
教学手段:实验设计,动手操作,教学课件。
教学形式:小组合作讨论,看书自学,动手实验,即时练习落实知识,教师参与,适时引导。
教学程序一、情景激疑:教师讲述:记得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周日,我领着三岁的女儿来到了植物园。
专题05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作用考点1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1.植物主要通过根吸收水分。
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成熟区。
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这使得根尖具有巨大的吸收面积,因而具有强大的吸水能力。
2.导管是水分和无机盐在根、茎、叶中的运输结构,属于输导组织。
每一根导管都是由许多长形、管状的细胞所组成的,这些细胞没有细胞质和细胞核,上下细胞间的细胞壁已经消失,形成了一根中空的管道。
3.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叶片进行的。
根吸收的水99%用于植物蒸腾作用。
移栽植物时,根部带个土坨的目的是保护根毛和幼根,保证水分的吸收。
4.叶片的结构和功能:(1)叶片由表皮、叶肉、叶脉三部分组成。
(2)气孔是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
(3)叶肉细胞含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5.蒸腾作用的意义:①促进了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和向上运输②促进了植物体对无机盐的运输③散失水分的同时带走了植物体的热量,起到散热降温的作用④增加空气的湿度6.水分在植物体的运输方向是自下而上,动力来自蒸腾作用。
7.春季移栽植物时,往往要剪掉部分枝叶,并且选择阴天、早晨或者傍晚移栽,这样做的目的是降低蒸腾作用。
9.水分进入植物体再返回大自然的途径是:外界的水分、植物细胞(根毛细胞)、导管、气孔、大自然。
(导管、筛管、气孔、植物细胞、大自然)考点2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1、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是因为它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实验步骤:①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地是将叶片中储存的有机物运走耗尽。
②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的目的是遮光,形成有光和无光的对照,移到阳光下照射,③几个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④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溶解叶绿素)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水浴加热),直到叶片变成黄白色。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学习目标】1、探究二氧化碳、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掌握光合作用的定义和反应式。
(重点)2、掌握光合作用的原料,意义,应用。
3、探究二氧化碳,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难点)4、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
5、了解绿色植物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培养自己爱绿、护绿的责任意识。
【学法指导】本节课主要以实验为主,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认真观察,积极动手,善于思考,相信你们一定是最棒的!【学习过程】一、温故推新,初探困惑光合作用的产物有哪些?光合作用有了产物,请推测它需要那些原料?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一)光合作用原料的探究实验1、自学课本 65页讨论并思考柳树增加的重量是从哪里来的?2、自学课本66-67页,思考讨论: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材料用具实验步骤:3、合作探究:1、实验时要严谨,不能只图好玩,要注意观察和思考。
2、小组要分工明确:一人主持讨论,一人记录,实验时小组长要维持小组纪律,避免围观实验。
小建议3、及时书面记录实验结论和讨论结果。
4、交流时每组派代表发言,组内同学可在第一时间进行补充。
4、思考讨论有关问题(1)碳酸氢钠溶液的作用是什么?(2)为何设置甲乙两组实验?乙组的作用是什么?(3)比较试管内液面下降至标记处所需的时间有何不同?(4)说明了什么?(二)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反应条件1、自学教材67、68页2、展示自学成果,小组代表回答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问题。
(1)定义:(2)公式:(3)产物:原料:场所:条件:(4) 实质:(5) 意义:(6) 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山东省烟台市2024年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部编版质量检测模拟卷学校: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A.阳光→草→兔B.鼠→蛇→鹰C.鹰→蛇→鼠→草D.草→兔→鹰2.下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自动调节能力最弱的是( )A.农田生态系统B.淡水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草原生态系统3.下列各项属于生物的是 ( )A.蝴蝶和蝴蝶标本B.小树和塑料树C.电脑病毒和病毒D.细菌和冬眠的蛇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个体年龄越老自动调节的能力越小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的能力越小C.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自动调节的能力越大D.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总有一定限度5.“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这句话体现了小草 ( )A.需要营养B.具有应激性C.能排泄D.能生长6.下列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是( )A.夏天的大树下比较凉快B.绿色植物能够更新空气C.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状D.蚯蚓能疏松土壤7.《红楼梦》中宝玉与宝琴“踏雪寻梅”是作品中唯美而极具视觉感的篇章。
影响梅花冬日开放的非生物因素是( )A.阳光B.温度C.空气D.土壤8.某地区爆发蝗灾,农作物的茎和叶遭到严重的啃食。
鸭子是蝗虫的天敌,可放养鸭子消灭蝗虫。
这段文字中包含的食物链是( )A.农作物→蝗虫→细菌B.农作物→蝗虫→鸭子C.蝗虫→鸭子D.农作物←蝗虫←鸭子9.下列生物归类正确的是( )A.玉米、蝗虫、猫头鹰、鲫鱼属于陆生生物B.鸡、鸭、鹅、狗属于家禽C.小麦、高粱、玉米、水稻属于粮食作物D.鲫鱼、鸭、狗、海蜇属于水生生物10.黔金丝猴又叫仰鼻猴,分布于云贵高原山高林密、坡陡谷深的武陵山脉中。
第四章植物的光合作用一、名词解释1.光合作用2.光合午休现象3.希尔反应4.荧光现象与磷光现象5.天线色素6.光合色素7.光合作用中心8.光合作用单位9.红降现象10.双光增益现象11.C3途径12.C4途径13.光合磷酸化14.非环式光合磷酸化l5. 量子效率16.暗反应17.同化力18.光反应19.CAM途径20.光呼吸21.表观光合速率22.光饱和点23.光补偿点24.CO2饱合点25.CO2补偿点26.光能利用率27.瓦布格效应28.原初反应29.碳素同化作用30.叶面积指数二、将下列缩写翻译成中文1.CAM 2.Pn 3.P700 4.P680 5.LHC 6.PSl 7.PSⅡ8.PQ 9.PC 10.Fd 11.Cytf12 12.RuBP 13.3-PGA 14.PEP l5.GAP 16.DHAP 17.OAA 18.TP 19.Mal 20.ASP 21.SBP 22.G6P 23.F6P 24.FDP 25.LAI 26.X5P 27. Fe-S 28. Rubisco 29.P* 30.DPGA三、填空题1.叶绿体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片层结构,片层结构又分为_____和______。
2.光合色素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类。
3.叶绿素可分为______ 和______两种。
类胡萝卜素可分为______和______。
4.叶绿素吸收光谱的最强吸收带在______ 和______。
5. 光合作用原初反应包括光能的______过程。
6. 叶绿体色素中______称作用中心色素,其他属于______。
7. 缺水使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8. 卡尔文循环中,同化1分子CO2需消耗______分子ATP和______ 分子NADPH+H+。
9. 高等植物CO2同化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三条,其中最基本的是______。
第三章植物的光合作用本章内容提要碳素同化作用有三种类型:细菌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以及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转换日光能的过程。
高等植物光合色素主要有2类: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光合色素就存在于内囊体膜(光合膜)上。
光合作用可分为三大步骤: (1)原初反应,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的过程;(2)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合成的ATP和NADPH(合称同化力)用于暗反应;(3)碳同化,将活跃化学能变为稳定化学能。
碳同化包括三种生化途径:C3途径、C4途径和CAM途径。
C3途径是碳同化的基本途径,可合成糖类、淀粉等多种有机物。
C4途径和CAM途径都只起固定CO2的作用,最终还是通过C3途径合成光合产物等。
光呼吸是乙醇酸的氧化过程,由叶绿体、过氧化体和线粒体三个细胞器协同完成的、耗O2、释放出CO2的耗能过程。
其底物乙醇酸及许多中间产物都是C2化合物,也简称为C2循环。
在C3植物中光呼吸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对保护光合机构免受强光的破坏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
C4植物的光合速率比C3植物高,主要原因是C4植物CO2的固定由PEPC完成,PEPC 对CO2亲和力高;而CO2的同化在BSC中进行,C4植物BSC花环式结构类似一个CO2泵,因而光呼吸很低。
但C4植物同化CO2需要消耗额外的能量,其高光合速率只有在强光、较高温度下才能表现出来。
光合作用受光照、CO2、温度、水分和矿质元素等环境条件的影响。
植物的光能利用率很低。
改善光合性能是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根本措施。
提高作物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是:提高光合能力,增加光合面积,延长光合时间,减少有机物质消耗,提高经济系数。
第一节光合作用的意义自养生物吸收二氧化碳转变成有机物的过程叫碳素同化作用(carbon assimilation)。
不能进行碳素同化作用的生物称之为异养生物,如动物、某些微生物和极少数高等植物。
碳素同化作用三种类型:细菌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考向09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1.(2022•济宁)如图为将天丝葵放置在黑暗处一昼夜后,光合作用探究实验的部分步骤。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步骤b是为了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B.步骤d遮光部分变成蓝色,说明光合作用的产物为淀粉C.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D.暗处理的作用是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尽叶片中的原有淀粉【答案】B【解析】A、步骤b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
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A正确。
B、步骤d中,叶片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叶片不变蓝色,还是黄白色;叶片见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叶片后变蓝色,B错误。
C、光合作用的物质转变是:是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能量转变: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所以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C正确。
D、步骤a暗处理的作用是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叶片中原有的淀粉,确保后续的淀粉是实验时光合作用产生的,D正确。
故选:B。
2.(2022•眉山)在夏季晴朗的一天,分别于早晨、中午、傍晚、深夜四个时间段在同一株绿色植物上摘下生长部位、生长期及长势大小相同的四片绿叶,经酒精脱色处理后,分别滴加等量的碘液进行染色处理。
其中染色最深的应该是哪个时间段摘取的叶片()A.早晨B.中午C.傍晚D.深夜【答案】C【解析】植物在白天主要进行光合作用,晚上进行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是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是消耗有机物。
傍晚植物进行了一天的光合作用,积累了大量的有机物(淀粉),所以滴上碘液,颜色最深;深夜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一些有机物(淀粉),所以滴上碘液,颜色不会很深。
故选:C。
1、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①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照光——摘下叶片,去下纸片——酒精脱色——滴加碘液——显色;②暗处理的目的是耗尽叶片中原有的淀粉;酒精可以溶解叶绿素,脱色后叶片呈黄白色;加碘检验的结果是叶片的见光部分变蓝(因为绿叶在光下产生了淀粉),遮光部分不变蓝(没有产生淀粉)。
第三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
2、阐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掌握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产生氧气。
3、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
【学法指导】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操作中,要思考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带着问题做实验,并认识到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科学原理、科学方法,还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1、【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目的:(1)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
(2)验证是绿叶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方法步骤:(1)暗处理:将生长旺盛的盆栽天竺葵放到___ ___处一昼夜。
(2)作对照:用____ __将叶片的一部分从__ _ 遮盖起来,然后移到_ _ __照射。
一个叶片出现___ ___和__ _ __ 两种情况,形成了对照。
(3)脱色:把该叶片放入盛有_ ___ 的小烧杯中,__ __加热,使叶片中的___ __ 溶解于___ ___中,直到叶片变成_____ ___。
(4)加碘液:用_________漂洗黄白色叶片,平铺在培养皿中,滴加碘液.(5)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2、【演示实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1)为什么要将试验装置放在光下?(2)本实验怎样检验氧气的存在?,利用了氧气的什么性质?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1)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提前放到黑暗处一昼夜?(2)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3)为什么要脱去绿叶中的叶绿素?脱色时为什么要使用酒精脱色并应隔水加热?(4)脱色的叶片遇碘后颜色有文综之家什么变化?遇碘变蓝是什么物质的特性?说明了什么问题?2、【演示实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将快要熄灭的卫生香插进管内,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三、总结提升(师生共同讨论):1、【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步骤是怎样的?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2、【演示实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怎样收集和检验这些气体的存在?【典例赏析】例:银边天竺葵的叶片经过光照后,文综之家脱去叶绿素,滴上碘酒后叶片的变化是()A.变蓝 B.边缘不变蓝,其他部位变蓝C.不变蓝 D.边缘变蓝,其他部位不变蓝[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掌握,首先要知道银边天竺葵中的边缘部分不含叶绿体,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所以边缘部分无淀粉生成,滴加碘液不变蓝。
姓名井媛媛单位永安中学 E-mail jingyuanyuan999@ 课题:第一章第三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第2课时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2年 11月 25日,星期四,第 7 节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分析范.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知道光合作用需要水。
②说出光合作用的概念;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
(重点)
③知道二氧化碳、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能力目标
①学会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原料的实验方法。
②掌握光合作用的定义和反应式。
③通过探究活动说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②了解绿色植物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培养自己爱绿、护绿的责任意识。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是植物生理方面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还不具备相关的化学知识,因此独立完成本节课有一定难度,需要老师的必要的讲解和指导。
解决的教学问题以师生共同探究为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以不同的两种场景形成对比,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再辅以演示、讲授和讨论;实验法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通过观察鲜嫩蔬菜和诱人可口的水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海尔蒙特
实验”分析实验的结论正确吗?你认为海尔蒙特忽视了哪个重要因素?接着各
小组自己设计探究实验来探究“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深入分析
光合作用的过程,对比原料产物变化及能量转化,阐释光合作用的两方面实质,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
从光合作用的产物入手,联系实际最后归纳光合作用在生活方面的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法感受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原料的过程,归纳教学法由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归纳出它的实质和应用。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学生:通过网络和书籍查阅有关光合作用的资料进行相关预习工作。
请学生观看图片,问:这几种鲜嫩蔬菜和诱人可口的水果中储存着什么物质?这些物质是怎么来?谁知道光合作用是怎么发现的?是谁发现的?我们带着疑问开始今天的学习。
、提出问题:(预测结果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假设有可能错误)
、制定计划:
)材料器具:
点拨指导:二氧化碳传感器能检测二氧化碳含量具有安全可靠、快速直读、可连续监测等优点。
5、得出结论:
6、表达交流:①各小组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
②打开光源进行实验后,“时间—二氧化碳”曲线图,若曲线不变,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延伸探究
为了进一步验证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我们做以下探究,先展示下图实验装置。
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碳酸氢钠溶液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
、甲和乙是一组实验,变量是
、在甲装置内放置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
分析图示得出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是
还有什么方法提高作物产量。
讨论:师生共同分析“间作套种”、“合理密植”中蕴含的光合作用原理。
4、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般是0.03%。
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到0.5%-0.6%时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会显著增强,产量就会有较大的提
知识小结: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实质
间作套种通过提高光合作用效
率,提高作物产量
合理密植
课堂达标检测题(10分钟)
A类:
1、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来自( )
A、太阳光
B、无机盐
C、水
D、二氧化碳
2、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A、制造有机物,释放能量
B、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C、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D、分解有机物,储存能量
3、我市樱桃种植户为提高大棚樱桃的产量,采取了以上措施,其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合理密植
B、适当增加光照时间
C、适时松土、施肥
D、保持棚内温度恒定
B类:
4、如果把绿叶比做“绿色工厂”,它的“车间”是()
A、叶片
B、叶柄
C、叶肉细胞
D、叶脉
5、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种植的白萝卜喜获丰收,每个质量约1.5千克。
那么白萝卜增重的物质主要目的()
A、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有机物
B、土壤中的无机盐
C、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无机物
D、空气中的氧气和土壤中的无机物
6、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绿色叶片放在暗处12小时,再将此叶片一半曝光,一半用锡箔遮光。
光照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结果发现叶片的曝光部分显蓝色,遮光部分显棕色,如图所示,该实验可以证明
①光合作用需要水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④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7、将暗处理后甲叶片的主动脉切断,乙叶片C处两
面均贴上不透明的锡箔纸(如图所示)。
置于阳光下,
四个小时后,将甲乙两叶片同时取下,脱色漂洗滴加
碘液,发现B、D部分变蓝色,A、C部分未变蓝色。
该实验证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________。
C类:
8、如果我们把绿叶比喻为“绿色工厂”,那么它的“车间”是_________,“机器”是_________,“动力”是_________,“原料”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产物”是_________、_________。
9、在世博主题馆外壁有一面超大的“绿墙“,这也是世界最大的生态绿化墙面。
这面墙是将可回收的废塑料再利用变成植物容器,构建了立体花卉墙.总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4吨。
与玻璃幕墙相比可降温5度,使空气清新、湿润。
实现上海世博园区的“低碳排放”。
⑴“绿墙”能吸收二氧化碳是因为绿色植物能进行作用。
⑵“绿墙”与玻璃墙相比可降温5度并且使空气变得湿润。
是因为绿色植物能进行作用。
⑶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提倡“低碳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尽力减少能量的消耗,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你能为“低碳生活”做些什么?写一条和大家分享。
10、右图是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
由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可知:水和二氧化碳进入叶片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其中水是通过导管运输来的,二氧化碳是从空气中吸收来的。
淀粉和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其中氧气是通过叶片进入空气的。
绿色植物中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的场所。
请根据图回答:
⑴图中A 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⑵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图中③和
④。
⑶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图中①和
②。
⑷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是。
学生活动: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堂检测要及时互纠(1—6ACDCCD7、水和阳光8、叶肉细胞、叶绿体、光能、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9、光合作用、蒸腾作用、节约用水、少开空调等10、叶绿体、水、二氧化碳、淀粉、氧气、叶片)总结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强化。
设计意图:
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识记,并培养学生判断、分析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答题速度和规范,将学习延伸到课下。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明确的完成目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从海尔蒙特的实验入手,引导同学们对光照与植物生长的关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本节课能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生阅读课本有关知识,了解实验的有关内容,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过程内容抽象,只有通过外在实验现象来推理内部活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能把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实验设计,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与操作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在鼓励学生探究后,学生提出的问题面很广,设计方案很多,看得出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但这样的教学设计的难度比较大。
我们一定要以新课标倡导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倡导探究教学”为指导思想,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放手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并很好地组织了课堂教学。
光合作用
原料
产物
条件和场所
物质转化
能量转化
二氧化碳和水
有机物和氧气 光和叶绿体
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