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渔歌子》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3
《渔歌子》教学设计(公开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渔歌子》。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生活、珍惜自然的情感。
本课则通过唐代诗人张志和笔下的渔翁形象,展现了渔翁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趣,以及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渔歌子》,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渔歌子》,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主题。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册、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渔歌子》,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如“西塞山”、“白鹭”、“桃花水”等,体会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绘手法。
讨论结束后,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以《渔歌子》为例,讲解如何分析古诗的意象和情感。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如“独钓”、“寒江雪”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检验学习效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渔歌子》意象:西塞山、白鹭、桃花水、寒江雪情感:自由、悠闲、热爱生活、珍惜自然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课后背诵《渔歌子》。
2. 请学生结合诗句,描绘出诗中所展现的大自然美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例题讲解等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渔歌子》的诗意。
《渔歌子》教案(精选18篇)《渔歌子》篇1教学目标:1、认识词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
(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
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他是在钓个人——周文王。
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
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文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2、唐代词人张志和钓鱼与姜太公钓鱼有几他相似之处,也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
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词——《渔歌子》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读课题)二、初读感知,读出“词”味1、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注意生字,把每个字读准。
第二次,要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2、指名朗读。
3、结合进行生字教学。
三、精读感悟,悟出“词”画1、什么叫“不须归”?为什么“不须归”?2、找出景物:(1)导言:张志和这个人啊,非常了不起。
他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
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
里边藏着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
读一读书,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
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地读。
(2)生标画,师巡堂。
(3)、交流:现在请同学来汇报一下发现了哪些景物?3、想象色彩:如果你们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们会用上那些色彩呢?为什么?假如这黑板就是一张画纸,老师想让同学们把这些景物用彩色粉笔画下来,使这幅画看起来更美。
怎么画呢?(生板演)4、想象画面:(1)短短的27个字,就让我们读出了这么多景物,这么多的色彩,想一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它?(2)想像,此刻的你,正漫步在西塞山脚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5、体会心情:你的心情怎么样啊?当你置身在这样的美景中,你有什么想说的?(读全词)四、拓展延伸,品出“钓”情:1、这么美的景象,你愿意归去吗?张志和呢?你们怎么知道的?“青箬笠,绿蓑衣”留给我们的只是背影而已,你猜他是怎样的神情呢?2、作诗和诗:他不愿意回去,他的哥哥却很担心他。
渔歌子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渔歌子的起源和发展背景;2. 学习渔歌子的基本唱法和演唱技巧;3. 培养学生对渔歌子的鉴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渔歌子的音频或视频材料;2. 渔歌子的歌词和乐谱;3. 演唱渔歌子的音乐伴奏。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为了引起学生对渔歌子的兴趣,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渔歌子的音频或视频材料,并简要介绍渔歌子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步骤二:介绍渔歌子的基本唱法(15分钟)1. 渔歌子的基本唱法有哪些?渔歌子的基本唱法包括滑音、咽音、颤音和连音等。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学生跟唱的方式,让学生熟悉和掌握这些唱法。
2. 渔歌子的语调特点是什么?渔歌子的语调特点是高亢、激情四溢,音调上升时情感高涨,音调下降时表达深情。
步骤三:学习渔歌子的歌词和乐谱(30分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首简单易学的渔歌子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先逐字逐句地教导学生歌词的意义和发音,再引导学生用正确的音准和节奏唱出歌曲。
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分发渔歌子的乐谱,让学生了解歌曲的节奏和音高变化。
步骤四:分组练唱(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分别练习渔歌子的不同部分,互相学习和交流。
教师可以在每个小组之间进行比赛,评选出最佳表演小组。
步骤五:表演展示(20分钟)让每个小组轮流进行表演,让其他同学欣赏和评价。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表演的建议和指导。
四、教学总结和展望(10分钟)总结渔歌子公开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和表演渔歌子。
同时,展望未来,鼓励学生有机会参与更多的渔歌子表演活动。
通过本公开课的教学,学生们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渔歌子的唱法、歌词和乐谱,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希望学生们能够从中感受到渔歌子的魅力,并深入探索中国传统音乐的宝库。
渔歌子古诗教案精选(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第四单元《宋词》中的《渔歌子》一词。
该词为宋代著名词人范仲淹所作,以江南水乡为背景,描绘了渔翁的闲适生活。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词的背景及作者简介2. 词的篇章结构分析3. 词的意境、情感、修辞手法解读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渔歌子》的背景知识,认识范仲淹这位著名词人。
2. 通过分析词的篇章结构,使学生掌握宋词的基本格律和韵律美。
3. 培养学生品味词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如比喻、拟人、对仗等。
2. 教学重点:篇章结构分析,意境、情感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江南水乡的美景图片,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背景知识介绍:介绍范仲淹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词的历史地位。
3. 篇章结构分析:a. 首句“渔舟唱晚”的作用。
b. 中间两句描绘渔翁生活,展示闲适氛围。
c. 结尾两句以景结情,抒发词人情感。
4. 意境、情感解读:a. 通过分析词中的关键词语,如“斜风细雨”、“垂钓”等,体会词的意境美。
b. 阐述词人借渔翁之口,表达对悠闲生活的向往。
5. 修辞手法讲解:a. 比喻:如“斜风细雨不须归”,形象地描绘了渔翁的悠闲。
b. 拟人:如“江上往来人”,赋予江水人的情感,增强了词的意境。
c. 对仗:如“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使词的韵律更加和谐。
6. 实践情景引入:a. 让学生发挥想象,用现代汉语描绘词中的景象。
b. 选取一首其他宋词,进行篇章结构、意境、情感、修辞手法的分析。
7. 例题讲解:a. 分析《渔歌子》中的修辞手法。
b. 比较《渔歌子》与《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异同。
8. 随堂练习:a. 根据词意,绘制一幅渔翁垂钓图。
b. 仿写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宋词。
《渔歌子》微课教案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渔歌子》的背景及作者。
2.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词意境。
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意境。
2.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三、教学难点1.领悟诗词中的意象。
2.感悟诗词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渔歌子》歌曲,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介绍作者范仲淹及其作品背景。
2.诗词解析(1)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诗词,理解诗词内容。
(2)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江水”、“白鹭”、“桃花”等,引导学生体会诗词意境。
(3)讲解诗词的韵律特点,如对仗、押韵等。
3.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诗词的理解。
(2)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的情感,如孤独、无奈、向往等。
4.拓展延伸(1)介绍其他与《渔歌子》相关的诗词,如《渔家傲》、《浪淘沙》等。
(2)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渔歌”为主题的诗词。
五、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讲解、分析、体验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渔歌子》的内容和意境,感受到了古诗词的韵律美。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表现出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
2.教学改进(1)在讲解诗词时,可以更多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2)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创作中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教学感悟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古诗词教学的魅力。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领略古诗词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一、导入1.播放《渔歌子》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介绍作者范仲淹及其作品背景。
二、诗词解析1.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诗词,理解诗词内容。
白话译文:西塞山前白鹭飞,江水如碧绿如天。
意境解析: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白鹭在山前飞翔,江水碧绿如天。
2.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江水”、“白鹭”、“桃花”等,引导学生体会诗词意境。
古诗《渔歌子》教学设计《渔歌子》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渔歌子》,理解《渔歌子》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2、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像。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像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像,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围绕人的名字聊天:谁取的名?什么意义?(老师名——学生名——《渔歌子》作者的名)二、了解作者,揭示课题。
1、板书:张志和,猜猜谁给他取的名?有何意义?2、简单介绍张志和。
3、出示词题:读题,认识诗和词的区别。
三、解读词文,初感词义。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到字正腔圆”。
2、指名诵读。
3、在读中感悟词的意思。
四、词中赏画。
1、张志和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位画家,他的词就是一幅画,默读,把你看到的景物圈出来。
有哪些呢?2、谁能把这些景物填写在画面上,写出名字,画出画。
3、多种形式读,读出词中的声色。
说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指名读——听录音——自由读——师生赛读——男女赛读)4、下鱼了,渔翁应回去了,如果你是这位渔翁,你想回去吗?五、总结升华。
1、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谁能背一背这首词。
3、谁能背一背关于春天的诗。
六、板书设计:西赛山白鹭桃花流水鱼厥鱼箬笠衰衣斜风细雨人:渔翁——————————垂钓抒情:—————爱大自然、爱自由《渔歌子》篇二《渔歌子》教学设计二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48《渔歌子》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自读词,提出疑问。
《渔歌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内容是唐代文学名篇《渔歌子》。
这首诗由唐代文学家张志和所作,是一首描写渔翁生活的抒情诗。
通过本篇诗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其对古代文学艺术的欣赏和理解水平。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渔歌子》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了解该诗的意境和意蕴;2. 学会运用阅读策略,把握诗歌的意义和情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欣赏和理解古代文学艺术的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了解《渔歌子》的创作背景和意境,理解诗歌中表达出的情感;2. 运用阅读策略分析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音乐展示渔翁的生活场景,引起学生对渔翁生活的好奇和思考)2. 导入(介绍《渔歌子》的背景,引起学生对该篇诗的兴趣)渔歌子,作于唐代,作者张志和。
该诗以抒发渔翁生活的乐趣为主题,通过描绘渔翁的生活场景和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追求。
面对都市的喧嚣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我们不禁怀念起这样宁静而简单的生活。
3. 呈现诗歌全文(播放朗读版本或教师朗读)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季山川皆颜色,翠波荇叶自春泥,水边泊船渔唱晚,陂塘漁叟 atarashiku。
4. 情感理解(分析诗歌情感)通过诗歌的写景和描绘,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在嘈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也渴望拥有一方清静的世界?诗人用浅显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逐和向往。
5. 语言表达(分析诗歌的语言表达手法)通过诗歌的语言表达,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独特的才情和雅致的文学修养。
例如,诗中采用了大量的描绘性词语,如“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形象地描绘出了渔翁生活的美好景象。
同时,诗中运用了疏密有致的节奏和押韵手法,增添了诗歌的音韵之美。
6. 小结(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归主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渔歌子》的创作背景和意境,感受到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渔歌子》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渔歌子》的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激发幼儿的音乐兴趣,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和音乐表达能力。
引导幼儿通过音乐欣赏,发展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
准备《渔歌子》的音乐录音或视频。
创设适合幼儿学习和活动的音乐欣赏环境。
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游戏和互动活动。
三、教学过程
导入(10分钟)
通过播放《渔歌子》的音乐录音或视频,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音乐欣赏(30分钟)
引导幼儿仔细欣赏《渔歌子》的音乐,提问并让他们回答问题,理解音乐的节奏和情感。
通过音乐游戏和互动,让幼儿积极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培养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
音乐表演(40分钟)
组织幼儿进行音乐表演,让他们用声音、身体动作或乐器演奏《渔歌子》。
引导幼儿通过表演,深入理解音乐的情感和节奏。
通过音乐表演,让幼儿发展观察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
分享和讨论(10分钟)
组织幼儿分享自己在音乐欣赏和表演中的体验和感受,进行讨论和交流。
四、延伸活动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欣赏和表演音乐,可以与家人、朋友一起进行音乐创作和演奏,拓展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9篇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 1教学目标:1、学会3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2、感受清新明丽、宁静美好的的春日垂钓图,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悠闲自得的心境。
3、初步感受“渔歌子”词的形式特点。
4、培养阅读词的兴趣和对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体会这首词描绘的景象,培养阅读词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悠闲自得的心境。
教学方法:情景感悟法、引导发现法学习方法:自读自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教学准备:PPT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歌景交融( 7 分钟)(一)好语积累:师:出示词语(1) 学生齐读师:这组词都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生:回答师:出示其他几组生:齐读后回答师:好词都是靠我们平时积累的,现在老师就考考大家,就读了这一遍,不看屏幕,谁能记住其中的三个以上?生:汇报师:总结并鼓励。
我们平时学习读书的时候,就是要向今天一样一边读一边往了脑海里记,这样随着时间的增加,我们的词语积累会越丰富,我们的读写能力才会提高的快。
(二)激趣导入:师:播放歌曲:《渔歌子》师:你从画面中都看到了什么?生:汇报看到的内容师:谁能凭着记忆,把歌词给大家念出几句吗?生:试着背出师导入:刚才这支歌,可不是一首普通的歌曲,歌曲中唱的是千古流传的词,这首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正音感知品味( 10分钟 )1、解题师:板书课题 (渔歌子【唐】张志和)生齐读课题师:这《渔歌子》不仅是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所以这里的“子”不能读成轻声,要读成三声。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忆江南写的是什么?那么大家猜猜,结合你的预习,说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渔歌子》是写什么的?生:回答师:打开课件理解课题(打渔者或者垂钓爱好者唱的歌。
)2、初读(正音、品味)一读正音,读得字正腔圆生:学生看书试读师:指名读词学生纷纷读词。
(师在声音、字音上加以指导)师:(出示:多音字:塞指导)二读品味,要读得韵味十足师:古时候啊,诗词是用来唱的,它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所以我们要读出古诗词的韵味来。
渔歌子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渔歌子》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这首词勾勒了一个垂钓的优美环境,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渔歌子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考!渔歌子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通出来。
2、认识“塞”、“笠”、“鹭”。
3、想象诗词画面,理解诗词含义。
4、通过诗句的拓展阅读,体会诗人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想象诗词画面,理解诗词含义。
通过诗句的拓展阅读,体会诗人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揭趣,引入课题1、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词,作者是张志和。
他的名字可不是爸妈爷爷取的,是皇帝给他取的。
16岁时,他中了举人,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皇帝封他做官,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
今天,我们要学他的一首词,学生读课题。
2、渔歌子是词牌名,每一行有规定的字数。
文人再把词填进去,还有的被谱上曲子加以歌唱。
二、读词,学习生字(—)自由由读词1、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读《渔歌子》,一读字正腔圆。
2、二读,节奏鲜明。
3、三读,韵味十足。
(二)学习生字你们看,这首词里漏了几个字。
西()山前白()飞,桃花流水鳜(gui)鱼肥。
青箬(),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1、写“鹭”字漂亮的诀窍一一上面小一些,宽一些。
师板书。
2、多音字:塞阻塞(Se)塞西塞山(sai)塞车(Sai)3、形声字:笠4、生字障碍已扫除,现在我们齐读这首词,同时做到字正腔圆、节奏鲜明、韵味十足。
三、品诗,想象画面(一)说画面有一句话说得好,诗词中有画,画中有诗词。
张志和这首词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拿起笔,把它圈出来。
1、学生动笔圈画。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一个词语展开想象。
由“西塞山”这个词语,你会想到什么样的画面?老师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西塞山:(1)西塞山上长满了树木,到处都是绿油油的。
(2)在云雾的笼罩下,朦朦胧胧。
(3)西塞山郁郁葱葱,如同披上了巨大的风衣。
2、这首诗中还有画面。
(出示:白鹭桃花、流水、斜风细雨、鳜鱼肥)你们选择其中一个画面来形容形容。
《渔歌子》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渔歌子》。
(2)理解《渔歌子》的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渔歌子》。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渔歌子》。
2. 理解诗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图片、音乐等素材。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古筝曲,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古诗词,为新课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渔歌子》,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圈点勾画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各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教师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重点解析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 欣赏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渔歌子》的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
(2)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尝试仿写《渔歌子》。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渔歌子》。
(2)运用所学,完成课后练习。
8. 板书设计《渔歌子》渔翁江上往来人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渔歌子》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预期?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积极参与?3. 教学难点是否得到妥善解决?4. 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是否流利,是否能够正确表达诗中的情感?5.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是否有所提高?七、评价与反馈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理解能力和创作能力等。
《渔歌子》教案《渔歌子》教案1一、设计理念。
1、通过视频品味词的语言,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
2、把握词眼“不须归”,以吟诵的方式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带多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
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背诵这首词。
2、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并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
四、教学难点。
体会“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词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五、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词,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
师:在这段视频中我们看到了山、桃花、流水、鳜鱼和渔翁。
随着这美丽的`画面,我们还看到了一首优美的词,这就是千古流传的——渔歌子(课件展示:渔歌子)(二)介绍作者。
师:“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它的作者是张志和(出示课件作者简介)(三)初读诗词。
师:“渔歌子”这首词又名“渔父”或“渔父乐”,是垂钓者、打鱼人唱的歌。
这首词就是张志和在西塞山前垂钓时所唱的渔歌。
师:现在就来学习一下这首垂钓者所唱的渔歌吧。
师: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课件)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诗词讲解。
师:张志和的这首词轻描淡写,全词只有短短27个字,描绘出整个春江水暖、烟雨迷蒙的清丽景象。
诗词就是这样,能用最少的字来表达出最多的内容。
这首词开头两行是写景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在一片青翠的西塞山前,有雪白的鹭鸶在蓝天中飞翔着。
溪水两岸夹着成片的桃花林,粉红色的桃花随着一丝清风翩翩落下,飘浮在水面上,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中嬉戏、追逐着。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两行是描写渔翁的,渔翁头上戴着青竹笠,身穿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的细雨在悠闲地垂钓,迟迟不肯归去。
《渔歌子》教学设计15篇《渔歌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渔歌子》。
2、想像词中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会词的吟诵,根据词所描绘的画面,想象意境。
教学准备:2、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结合课件,欣赏歌曲《渔歌子》。
2、启发谈话:在这首歌曲中,蕴含着一首流传千古的词,这首词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3、出示课题,强调“渔歌子〞是词牌名及读法。
二、初读《渔歌子》。
1、自由读,〔要求:a、注意每个字的读音。
b、多读几遍,读通顺。
〕2、指名展示读〔纠正读音,强调节奏、韵律〕。
3、师生配合读。
4、齐读。
三、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读了这首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学生用笔圈出〕2、如果让你用彩笔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会用上哪些颜色呢?3、学生汇报,老师随机简笔画板书。
4、那么,看着、想着,这青山、这绿水就成了一幅画,就成了一首绝美的词――《渔歌子》5、用自己喜欢的词语描绘这些景物。
6、按一定的顺序用几句话描述画面上的景物。
7、借助课件让学生欣赏词中美景。
小结:是的,置身在这美景中,也难怪词人张志和会情不自禁的吟诵到――西塞山前白鹭飞……〔学生接下去〕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1、如果你是这位渔翁,在这美景中,你舍得离开吗?是的,张志和也不愿意离开这儿。
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担忧弟弟常年在外不归家,也写了一首词劝张志和尽快回家。
2、补充《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1〕哪两句是劝弟弟回家的?〔2〕师生互动对读《渔歌子》和《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1〕顺势引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五、想像画面,感受意境。
1、是的,张志和不仅喜欢这里美丽的风景,更留恋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
让我们闭上眼睛,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感受他沉醉自然,悠闲自在的生活。
〔课件播放词朗诵,学生想象画面。
〕2、你可以摇头晃脑的吟诵,感受大自然的美: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还可以用歌声唱出来……3、同学们,假设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去哪座山?〔西塞山〕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千古词人?〔张志和〕想起张志和,你一定会吟诵他的?〔渔歌子〕学生吟诵《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公开课)《渔歌子》教学设计(公开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渔歌子》。
学生能够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中描绘的景色和表达的情感。
学生能够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想象、绘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词的意境美。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词的意思和情感。
通过拓展阅读、写作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中描绘的景色和表达的情感。
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感受词的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理解词中的文化内涵,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词的意思、写作手法等知识。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想象法:让学生通过想象,感受词中描绘的景色和情感。
绘画法:让学生通过绘画,表现词中描绘的景色和情感。
小组合作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词的意思和情感。
拓展阅读法:让学生通过拓展阅读,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写作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春天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提问学生:“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你们喜欢春天吗?为什么?”引出课题《渔歌子》,并让学生了解词的基本知识。
1. ◦ ◦ ◦2. ◦ ◦ ◦3. ◦ ◦ ◦ 1. ◦ ◦ 2. ◦ ◦ 1. 2. 3.4.5.6.7. 1. ◦ ◦ ◦初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进行点评。
理解课文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的意思。
教师讲解词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意思。
让学生想象词中描绘的景色,感受词的意境美。
《渔歌子》教案(精选14篇)《渔歌子》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渔歌子》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渔歌子》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3、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学法渗透:通过此课,让学生意识到,诗词可读,可画。
结合课文,想象画面、联系作者生平和已学诗词是学习诗词的好办法。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读课题。
了解本首词的词牌名。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要注意把词读通顺。
2、再读词语,理解词义——“西塞山、鳜鱼、箬笠、蓑衣、不须归”等。
3、诗词在古时候是用来唱的。
读的时候很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谁再来念念?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它的韵味。
三、走进文本,想象画面。
1、默读这首词,看看词中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
2、学生圈画,交流。
你找到了几种景物?3、一起看九种景物,看着看着,这九种景物仿佛成了一副画,就成了一首渔歌子,我们一起看这九种景物诵读这首词。
4、张志和把江南写得多美啊!其实不仅张志和写江南,还有许多写江南的诗词。
作者仅用27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老师不仅看到了春天的美景,还听到了悦耳的声音,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了,你们感受到了吗?请听老师读这首词,然后告诉我,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词人向远方望去,他看到了什么?怎样的西塞山?怎样的白鹭?西塞山:郁郁葱葱,不是墨线勾勒,而是绿色渲染的山水画。
白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渔歌子教案(通用14篇)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理解诗意.2,想象诗的意境,化诗为画.3,吟诗成诵.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音乐)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风景一直被文人墨客所钟爱,许多诗词佳作流传至今.还记得吗白居易曾在《忆江南》中写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朝阳映照下的江景令诗人如此魂牵梦绕,那么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听(歌曲).你发现了吗对了,许多诗词当时就是被谱上曲子传唱开来的.歌中唱到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词:张志和的《渔歌子》.二, 整体把握古诗:首先请听周老师把这首诗读一遍.我读得怎么样指名上台划节奏.下面,请大家把这首诗试读几遍.谁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报名读齐读.读完整首诗,你认为他主要写了什么你从这首词中,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情绪三,细细品味古诗.下面,让我们细细地品味这首诗.首先,请女孩子齐读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你知道这两句中哪些字词的意思谁能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读了这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者听到了什么多美啊,谁来美美地读一读报名读,齐读.如此美景,无人问津启不可惜后两句又写了什么呢男孩子来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读了这两句,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斜风细雨不须归,读到这儿,你心中没有疑惑吗渔人为什么不肯归去1,钓鱼2,观景(可谓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山水之乐也!)张志和有个别称叫烟波钓叟,晚唐时期,朝廷昏庸,社会动荡,做官的张志和被小人诬陷,遭到削职贬官,从此他归隐山林自得其乐,词中的渔人可能指谁如果说词中的渔人就是张志和自己,那我们细细品味一下,这首词表达了他一种什么样的情怀(板: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多么开朗,豁达的个性!让我们尽情地读一读.同样是江边垂钓,同样遭遇陷害,贬官,老师这儿带来了另一首诗《江雪》,谁来读一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聪明的孩子们,这首诗表达的还是高兴的心情吗处事寒江独钓图,诗人将冰冷的心融入了这一片冰冷苍茫的天地间,多凄凉啊!下面我们来玩个变魔术的游戏好吗怎样使这副图摇身一变,变成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呢大家出出注意吧!小结: 多奇妙啊!同样的江边垂钓,同样的遭遇,但由于诗人的性格不同,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所表达的意境也就截然不同了!你们看,烟雨迷蒙间,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彩明丽却不失柔和,看似宁静却又充满活力.这是一首清丽婉转的词,更是一幅意境淡远的山水画!如果我们今天不美美地来吟诵一番,启不辜负了它的诗情画意谁来试试可以.....齐诵.四,作业根据词作一幅画或写一篇散文.渔歌子教案篇2[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公开课)
教学目标
通过《渔歌子》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
了解《渔歌子》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点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演能力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
为了有效地进行《渔歌子》的教学设计,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材料:
《渔歌子》的诗歌文本
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教学步骤
步骤一:诗歌导入
教师通过诗歌的导入,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步骤二:诗歌分析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渔歌子》的诗歌表达方式和艺术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步骤三:朗读和表演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读和表演,让学生体验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演能力。
步骤四:诗歌欣赏
教师与学生一起欣赏《渔歌子》的诗歌之美,让学生体验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学生对《渔歌子》故事情节和主题的理解情况
学生在朗读和表演中展现的表达能力和艺术感悟
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教学延伸
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
引导学生进行其他诗歌的欣赏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和创造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或合作表演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渔歌子公开课完美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渔歌子》。
这是一首描绘江南水乡春色的古诗。
诗中通过渔翁的视角,展现了春天景色的美丽和生机盎然。
我们将学习这首诗的词意、韵律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渔歌子》的意境和情感。
2.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渔歌子》。
3.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渔歌子》的意境和情感,正确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难点: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江南水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春天的景色和氛围。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渔歌子》,注意停顿和韵律,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
3. 讲解:教师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解释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4.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如对仗、夸张等修辞手法。
5. 练习:教师给出练习题目,让学生翻译诗句,解释意象,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6. 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7. 背诵:教师鼓励学生背诵《渔歌子》,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渔歌子》板书设计:渔翁垂钓江南水乡春色美丽生机盎然七、作业设计1. 抄写《渔歌子》两遍。
2. 解释诗中的生词和意象。
3. 分析诗中的艺术特色,写在练习本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次公开课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对《渔歌子》的意境和情感有了一定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
但在艺术特色的分析上,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讲解。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共同欣赏《渔歌子》的朗读和背诵,增进家校合作。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创作,鼓励他们运用《渔歌子》的艺术手法,创作自己的古诗作品。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古诗阅读,推荐其他有关江南水乡的古诗,拓宽视野。
《渔歌子》教学设计(公开课)《渔歌子》教学设计(公开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词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掌握词的韵律和节奏,能够准确地朗诵和演唱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朗诵、演唱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词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词的韵律和节奏,能够准确地朗诵和演唱词。
教学难点:理解词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词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让学生了解词的文化内涵。
欣赏法:让学生欣赏词的录音和视频,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朗诵法:让学生跟着录音和教师的示范朗诵词,掌握词的朗诵技巧,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演唱法:让学生跟着录音和教师的示范演唱词,掌握词的演唱技巧,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模仿法:让学生模仿词中的角色和动作,感受词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关于渔民生活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渔民的生活和劳动。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渔民是怎样生活和劳动的吗?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关于渔民生活的词——《渔歌子》。
讲授新课 (1)介绍词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创作背景:《渔歌子》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创作的一首词,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
这首词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渔人生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历史意义:《渔歌子》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和文化。
这首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2)欣赏词的录音和视频播放词的录音,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
1. 2. 3. 1. 2. 1. 2. 3. 4. 5. 1. 2. ◦ ◦ ◦播放词的视频,让学生欣赏词中的画面和情节,了解词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