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7.08 KB
- 文档页数:4
语文《使至塞上》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至塞上》,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背景、诗歌形式、意象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至塞上》,使学生感受大漠的壮美,体验边塞生活的艰苦,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表现手法等。
2.2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象分析、表现手法解读、主题思想的探讨。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3 课堂讲解分析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讲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3.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5.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诗歌鉴赏的相关书籍和文章。
5.3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白板、投影仪等。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收集有关边塞诗的相关资料,了解边塞文化,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6.2 课后活动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鉴赏文章,深入分析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第七章:教学策略7.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7.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7.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第八章:教学注意事项8.1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高。
王维使至塞上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王维使至塞上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作者和背景1.作者简介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
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苏轼称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课文赏析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精选6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2、理解并结合诗人的写诗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模式:1+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
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活动2【讲授】自主学习师:了解作者;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生: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
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两人一组相互抽背注释中的字词意思,并结合注释相互翻译全2、抽点四名同学逐联翻译诗句,对不正确的加以纠正。
3、学生基本能概括出诗人“出使边塞”这一点,由此询问“诗人出使边塞是否自愿?”引出诗人写作背景的介绍。
生:(我)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命出使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似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
行程迢迢,终于到达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问才知都护竟在(离此还很远的)燕然!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让我们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活动3【讲授】合作探究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一样吗?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5、请同学们把颈联的美画出来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前展示刚才幻灯片中的问题活动4【讲授】展示提升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由排挤的抑郁到慷慨悲壮之情体现英雄本色“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并掌握生字词的含义。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3)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中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理解《使至塞上》。
(2)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3)准备生字词卡片和PPT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使至塞上》。
(2)收集有关古诗的资料,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课堂初始,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引导学生回顾古诗的基本知识,为学习《使至塞上》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使至塞上》,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结合个人感悟,分享对诗文的欣赏心得。
5.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与诗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使至塞上》。
2. 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创作一首小诗。
3. 深入了解王维的其他诗作,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使至塞上》的诗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使至塞上》;(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词语释义和句子翻译;(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学会通过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3)学会从诗歌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壮丽边疆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友谊的美好情感;(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使至塞上》的字词释义和句子翻译;2. 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3.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2. 诗歌的韵律特点和创作背景的理解;3.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写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使至塞上》的全文、词语释义、句子翻译、创作背景等内容;2. 准备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材料;3. 学生预习诗歌《使至塞上》,了解诗歌的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歌《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引导学生了解他的创作背景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使至塞上》,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对遇到的生僻词语和句子进行圈点批注。
3. 合作探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4. 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字词、句式、意象等方面分析诗歌的美学特点,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教师播放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壮丽边疆风光,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 创意写作教师鼓励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写作,可以是一段描绘、一首小诗或一篇散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重要字词。
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感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
教师配乐朗读。
二.作者介绍: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
著《王右丞集》。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
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大屏展示)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一)解一解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
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
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二)读一读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教师范读2.学生试读4.学生个读5.学生齐读(三)释义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通用12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当中加深对诗的理解,熟读成诵。
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记忆名句,体会其中内涵。
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一、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4、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6、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二、作者及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三、擂台比赛教师范读自由读男女pk读全班pk 教师读四、赏析诗句:1.请大家先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语言描绘一下诗歌的主要内容由题目可看出:王维作为使节出使边塞。
2.你感受的或是诗人的情感是如何的?从那些诗句看出来的?请读出情感,并简要分析悲伤忧伤昂扬积极乐观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单车:说明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显失意情绪忧愁苦闷过居延:目的地之远特殊的地域欲问边:出使目的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征蓬—蓬草,它成熟后枝叶干枯,跟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诗人自喻写出飘零之感,去国离乡与出塞的诗人此行相照应(正衬) 归雁—出塞的时间是春天,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巢,适得其所,而此刻诗人却远离故土被排挤出朝廷(反衬)出作者对仕途的担忧以及离开故土的依依不舍之情。
2024年语文《使至塞上》教案(通用6篇)语文《使至塞上》教案篇1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感悟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
少有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被贬。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律。
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丽,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
尤其是避世隐居之时,所作的.诗歌大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
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
后人称他“诗佛”。
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了解写作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
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庭。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四、反复诵读,以读促悟读一读1、从诗体上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2、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教师范读2、学生试读3、学生个读4、学生齐读品一品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使至塞上王维优秀教案【篇一:使至塞上公开课教案】潦河坡镇中学课时计划第页第页第页第页第页【篇二:八(上)课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八(上)课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八(上)课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诗之宏大,李白诗之飘逸,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一)学习目标:1.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整体感知1.由学生简介王维(知多少算多少),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王维,字摩洁,唐山水田园诗人, a\\\诗佛a\\\。
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a\\\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3.全体学生齐读。
(注意节奏和感情,不足则纠正之)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4.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5. 理解诗的内容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7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生可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正确解释全诗大意,并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学生可领悟诗中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可体会诗文雄浑、豪迈文字背后的孤寂、悲苦和无奈,以及对羁旅生活沉重的叹息。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学生可领悟诗中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生可体会诗文雄浑、豪迈文字背后的孤寂、悲苦和无奈,以及对羁旅生活沉重的叹息。
三、教学方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大漠落日的图片,并引出诗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请学生结合图片和此句思考: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是激昂的,雄壮的,沉郁的,惆怅的还是其它?2、补充本诗的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工大唐属国。
唐玄宗任命王维以检查御史身份奉使凉州(今甘肃武威),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本诗是作于出塞途中。
引导语:结合上述背景,王维的心情并不激昂豪迈,甚至是有一些悲苦和无奈的。
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这首诗。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释全文大意,并画出诗中表示地名和官职的词。
2、教师PPT出示属国、居延、萧关、燕然的位置。
3、请学生自由朗读,试着读出情感。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1、教师指名一个学生读,其余学生思考:这首诗创作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作者要去哪?请结合具体文本回答。
(时间:春天—归雁入胡天;地点:车上—单车欲问边;目的地:属国—属国过居延。
)2、作者途中看到了哪些景物?(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追问:这些景物的作用一样么?(不一样。
征蓬、归雁:用于自喻;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用于描写雄奇壮美的边塞风光。
)3、分小组讨论:全诗中哪些字词体现了作者悲苦无奈的情感?(首联:单车,轻车简从,形单影只,孤单之感;“车”欲问边,而不是人欲问,展示了出塞并非本愿的无奈;颔联:征蓬,蓬草本是深恋着土地,不随意移动,然而茎叶绷断只能被迫地随风而走,自喻身不由己;归雁,从南边归来的燕子本应归去中土,却出现在胡天,自喻离群失伴,孤单而行,并且雁也是可以自由地回归中土,而自己却不能自由地回归,也体现了身不由己的`无奈之感;颈联:孤烟,狼烟也只是势单力孤,落日虽壮美,却也近黄昏。
一、教案基本信息1. 教学科目:语文2. 教学年级:八年级3.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使至塞上》的诗意,掌握生字词,能够翻译诗句。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边疆将士的敬意,激发爱国情怀。
4. 教学重点: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5. 教学难点:诗句的翻译和鉴赏。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王维及《使至塞上》的背景。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诗韵。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查找生字词,并尝试翻译。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 情感体验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感受边疆风光。
5. 课堂小结学生复述所学,巩固知识点。
三、作业布置1. 翻译课文,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王维的其他诗作。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点,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并针对问题进行改进。
五、课后拓展1. 学生可以尝试创作一首以边疆为主题的诗歌。
2. 推荐学生阅读王维的其他诗作,如《相思》、《山居秋暝》等。
六、课堂互动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例如:“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如何描绘边疆景色的?”“作者通过诗句表达了对边疆将士的怎样的情感?”2. 学生积极回答,分享自己的见解。
3. 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和指导。
七、应用练习1. 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点。
例如:“将课文中的诗句进行改写,使其更加生动形象。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八、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例如:“你认为古代诗人的创作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九、评价与反馈1.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2)体会诗人对民族大团结和边疆稳定的渴望。
(3)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强国家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2.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2 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3 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3.1 诗中意境和主题的深入理解。
3.2 古典诗词的欣赏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3.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4.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的意境和主题。
4.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4.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4 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使至塞上》的兴趣和好奇心。
5.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诗文。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5.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的意境和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4 案例分析(1)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韵味和美感。
5.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中的边疆景色。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5.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布置课后作业。
后续章节待补充。
六、课后作业6.1 背诵《使至塞上》。
6.2 收集其他描写边疆的诗篇,与《使至塞上》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
6.3 写一篇短文,谈谈对《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和感悟。
《使至塞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提高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难点: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要介绍王维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使至塞上》这首诗的背景。
二、朗读与感知1.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节奏、韵律。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3.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
三、内容讲解1.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歌的意象。
2.逐句讲解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3.讲解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四、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讨论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
3.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五、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情感表达。
二、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如“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等。
2.讲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意境,感受大漠的壮美。
三、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形式美,如对仗、排比等。
2.讲解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拟人等。
3.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
四、实践活动1.学生自选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进行鉴赏。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鉴赏心得。
五、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情感表达。
二、诗歌拓展1.讲解与《使至塞上》相关的历史背景。
2.分析诗歌中的边塞风光,引导学生感受大漠的壮美。
3.介绍其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歌,如《登鹳雀楼》等。
三、诗歌创意写作1.学生根据《使至塞上》的意境,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古诗《使至塞上》诗五首的教学设计方法。
根据这一诗作的特点和教学需要,可以设计以下五种教学方法:
1、赏析诵读法。
这是传统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方法,通过师生共读、互析、对韵、试诵,帮助学生感受、领会“行路难”的艺术境界和意蕴内涵。
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声韵、意境、形象等方面,进行音律分析、象征把握、形象描述等课堂活动。
2、演出朗诵法。
这是现代艺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班级集体或个人小组表演《使至塞上》等古诗,以开展诗歌朗诵、朗读比赛、讲座报告、古诗艺术展示等活动,培养学生语言表述能力、舞台表演能力和文化素养。
3、写作创意法。
这是一种以锻炼学生想象力、创意力和表达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写作、朗诵、吟诵等活动,激发他们对《使至塞上》的独到见解和表现,促进他们作文能力的提高。
4、原文导读法。
这是一种让学生通过阅读《使至塞上》的原文和译注,从中体会阅读方法、文学鉴赏、语言修辞、文化内涵等多方面,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研究兴趣。
5、文化交流法。
这是针对现代全球化、多元化和跨文化的教学环境,通过对《使至塞上》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影响传承等方面的分
析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与体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相声相知”的人文精神,培养他们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素质。
以上五种教学方法,具有互补性、协同性和可操作性,能够有效解决古诗教学中的多方面问题和挑战,为学生的人文素质、语文素养、心理情感等多方面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同时,这些方法也为古诗《使至塞上》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平台。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其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壮丽边疆风光的热爱与赞美。
(2)体会作者对民族大团结和和平安详的向往。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诗歌深层次的情感和哲理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诗文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文的美。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欣赏评价法:鼓励学生积极欣赏、评价诗歌,培养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诗文内容,了解作者背景,整理相关资料和问题。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文,查找生僻词语的解释,初步理解诗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音乐等素材,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
(2)简介作者王维及诗歌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诗文,初步理解内容。
(2)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词语的解释问题。
3. 朗读感悟:(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探讨诗歌的主题。
(2)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欣赏评价:(1)鼓励学生积极欣赏、评价诗歌,表达自己的感受。
【篇一】王维《使至塞上》的教案使至塞上教案《使至塞上》教案冯济聪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流畅地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重点1、朗读并背诵诗歌。
2、体会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蕃夷部落不断入侵,唐政府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土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见闻写成了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成了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学生自读这首诗注意字的读音单车(dān)候骑(jì)..三、学生了解作者及诗作背景王维,字摩法,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人称“诗佛”。
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开元25年(737年)春,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是被排挤出朝庭)。
《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四、学生再读这首诗思考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的,出使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五、研读赏析1、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明确诗人经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单车过居延”,山高路远,像“征蓬”,又像“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在叙事写景中传达着难言的情感。
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萧关,见到了侦察兵,可将官还在前线。
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而诗歌却戛然而止。
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诗人传神刻画了奇特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全诗,掌握其文学背景和作者王维的生平。
2. 学生能够解释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古汉语用法,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3. 学生能分析诗的结构,包括起承转合,并识别其中的修辞手法。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提升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评价《使至塞上》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
3. 学生能够创作个性化的诗词或绘画作品,表达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个人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使至塞上》,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生通过体会诗人在边塞的感慨,学会欣赏自然之美,培养乐观、坚韧的生活态度。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理解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本课程设计针对的是高年级学生,他们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上都有较高的成熟度。
课程性质为文学鉴赏,旨在通过深度解读《使至塞上》这首古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学要求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体验,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如背诵、分析、创作和讨论,使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通过简短介绍王维及其创作背景,引出《使至塞上》的学习。
2. 诗歌朗读:全班同学齐读诗歌,教师指导正确的朗读节奏和韵律感。
3. 词语解析:讲解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古汉语用法,如“使”、“塞”、“蓬”、“雁”等。
4. 意境理解:分析诗歌的意境,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观描绘边塞风光,表达情感。
5. 结构分析:讲解诗歌的结构,包括起承转合,分析其内在逻辑和修辞手法。
6. 艺术特色:评价《使至塞上》的艺术特色,比较王维与其他唐代诗人的创作风格。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名句,分享对诗歌意境和个人情感体验的理解。
8.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创作诗词或绘画,表达对《使至塞上》的理解和感悟。
王维《使至塞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王维的《使至塞上》。
(2)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3)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王维的爱国情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背诵并理解《使至塞上》的内容。
2. 分析王维的诗歌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欣赏王维的诗歌美学价值。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王维的生平简介、《使至塞上》的原文、译文、相关图片等。
2. 准备《使至塞上》的朗读音频。
3. 准备合作探讨的问题和答案。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PPT,介绍王维的生平简介,引导学生了解王维及其作品《使至塞上》。
2. 朗读诗歌播放《使至塞上》的朗读音频,学生跟读。
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美感。
3.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鼓励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意境、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教师提供合作探讨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问题示例:1. 《使至塞上》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寓意?2. 王维的诗歌创作风格有哪些特点?在《使至塞上》中是如何体现的?3. 请分析《使至塞上》的韵律和节奏,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感悟。
5. 分享成果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探讨成果。
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6. 欣赏与拓展展示其他王维的诗作,让学生欣赏并拓展对王维诗歌的认识。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使至塞上》。
2. 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赏析文章,不少于300字。
3. 选择一首王维的其他诗作,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其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使至塞上》。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古诗《使至塞上》。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理解和欣赏古诗,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中所表现的大自然的美和边塞生活的艰辛,培养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体会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使至塞上》。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深入剖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题目《使至塞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与同学讨论,理解古诗中的疑难词句。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4. 情感体验: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古诗中所表现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
5. 课堂小结: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古诗《使至塞上》。
2. 写一篇关于古诗《使至塞上》的鉴赏文章。
3. 调查了解其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古诗的情况。
2. 学生对古诗中关键词汇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分析古诗中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水平。
4. 学生对古诗意境和主题的把握能力。
5.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和成果。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与《使至塞上》进行比较,让学生分析两首诗的异同,加深对《使至塞上》的理解。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吟诵(诵读)诗词,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品味赏析,体味诗中蕴含的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及其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㈠情景导入
由经典咏流传视频作品《使至塞上》导入。
欣赏歌曲作品导入新课。
㈡认识作者
1.王维诗风
说起王维,是个耳熟能详的唐朝著名诗人,是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齐名的唐朝三大诗人之一,有“诗佛”之称。
王维出生在当时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祖父是音乐家,母亲是画家。
父亲王处廉对王维实行素质教育:父亲亲授诗文,祖父教音乐,母亲教画画。
同时,王维的母亲精通佛经,所以才有了王维的名字——王维,字摩诘。
“维摩诘”是有名的佛教早期居士,意为:洁净、无垢尘。
而王维,也因为精通佛经,有了“诗佛”的称号。
在语文课本中接触的王维,大家对他的认识都停留在“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上。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其实,王维的诗风多样,除了洁净、空灵的山水田园诗外,他的边塞诗也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壮阔浑厚。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就是具有这样特色的一首。
2.诗歌背景
少年王维,15岁就开始就到长安游历,17岁写下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样一个全才,受到了当时张九龄丞相的青睐,在皇帝身边担任“右拾遗”。
这虽是一个小官,但是做的事情却是找皇上的“毛病”,专门挑刺。
年少成名又没有很深的人生阅历,批评多了,自然就会让皇上下不来台。
所以,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
737年春,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胜利。
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
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王维的内心是郁闷的、激愤的,同时,面对边塞的壮丽风光,给我们留下了描写景物千古绝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㈢诵读感知
1.听范读,明节奏,读出韵律和情感。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明诗意
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
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
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地图,了解王维去的地方遥远)译文: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
赏析:①开头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
②炼字角度:“单”字写形单影只的情状,“属国”实际并非地名实指,是诗人的自称,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出诗人孤寂的心境。
⑵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译文: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赏析: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口,点明都护崔希逸远在燕然前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
①多次提到边塞地名,意在刻画自己出塞一路艰辛,又突出西域领土的扩大,带有赞赏之意,含蓄地表达了自豪之情。
②用典。
以“燕然勒石记功”的故事,暗示前方故事已胜。
流露出对都护及边关将士的赞扬,表示对前方战事的关切,表达了自豪之情。
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征蓬:飘飞的蓬草。
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备课]
①“蓬”
“蓬草”随风飞转,在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蓬”,草名,俗称扎莫棵。
蓬草一干分枝数十计,枝上生稚枝,密排细叶。
枯后往往在近根处被风折断,由于外呈圆形,似草球,遇春风就被卷起飞旋,所以也叫“飞蓬”、“飘蓬”、“转蓬”、“孤蓬”、“征蓬”。
依其断根飞向远方,而且飘泊无依的特点,在古诗文中,“蓬”就象征着天涯游子。
游子离开家乡,客居外地,恰似蓬草断根;游子行无定点,居无定处如同蓬草的飘泊无依,所以,一般来说,当诗人孤身在外,或送别友人,感叹自己或友人身世飘零的时候,思乡念友的时候,便用征蓬来寄托心曲。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
②“雁”
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抒思乡怀亲之情。
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乘着长风,奋力飞往南方越冬。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在古诗词中,文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
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故诗人常用来比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之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译文:我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
赏析:①点出出使的季节——春天。
②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已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延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译文: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赏析:①“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
沙漠浩瀚无边。
②“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③“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④“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㈢重点品析
1.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鉴赏本诗具有怎样的画面感,体会诗歌的美。
美在何处:
①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②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③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2.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之情,还表现了诗人对祖国边塞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
另一方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3.诗歌主题
《使至塞上》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