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
- 格式:ppt
- 大小:1.74 MB
- 文档页数:38
猩红热的预防知识引言概述:猩红热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了解猩红热的预防知识对于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猩红热的病因、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措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预防猩红热。
一、病因1.1 病原体:猩红热是由A群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1.2 潜伏期:猩红热的潜伏期通常为2-4天。
1.3 传染性:猩红热在患者感染后的第一周内最具传染性,但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下,传染性会明显降低。
二、传播途径2.1 空气飞沫传播:猩红热主要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释放的飞沫传播给其他人。
2.2 直接接触传播:与患者共用餐具、杯子或亲密接触等直接接触也可能导致疾病传播。
2.3 环境传播:猩红热病原体可以在被患者污染的物体表面存活一段时间,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体也可能感染。
三、预防措施3.1 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正确咳嗽和打喷嚏的礼仪,避免与病人过于亲密接触。
3.2 环境清洁:定期清洁和消毒公共场所,特别是学校、幼儿园等人员密集的地方,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3.3 接种疫苗:猩红热疫苗是预防猩红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建议儿童按照国家免疫程序接种相应疫苗。
3.4 隔离患者:对于已经感染猩红热的患者,应尽早隔离,避免与他人接触以减少传播风险。
四、猩红热的治疗4.1 抗生素治疗:猩红热可以通过抗生素治疗来减轻症状和缩短病程。
4.2 对症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对症治疗的方法,如退烧药、止痛药等来缓解症状。
4.3 康复护理:猩红热患者在康复期需要充分休息,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避免剧烈运动,加强营养补充。
结论:通过了解猩红热的病因、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猩红热的传播。
个人和社会的努力都是预防猩红热的关键,只有大家共同合作,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猩红热练习题猩红热(Scarlet Fever)是一种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它最常见于5至15岁的儿童,但也可影响任何年龄段的人。
本文将对猩红热的症状、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措施进行探讨。
症状猩红热通常以喉咙疼痛、高热、头痛和发热起始。
该疾病还会导致口腔黏膜发炎,咽喉和扁桃体红肿,并出现灰白色的颗粒状斑块。
皮肤上也会出现特有的草莓状疹子,通常从躯干扩散到四肢。
另外,患者可能出现全身不适、呕吐、腹泻和肌肉疼痛。
传播途径猩红热主要通过空气飞沫进行传播,尤其是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更为严重。
此外,直接接触带有感染的眼、鼻或口腔分泌物的物体也可能导致传播。
潜伏期通常为1至4天,这意味着患者在感染猩红热后数天内可能不会出现任何症状,但仍然具有传染性。
预防措施猩红热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接种疫苗:接种猩红热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儿童通常在一岁时开始接种疫苗,接种后往往能够提供长期保护。
2.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对于预防猩红热极其重要。
经常洗手、避免与患者共用餐具和毛巾、避免接触感染物质都是必要的预防措施。
3. 隔离患者:如果某个家庭成员患有猩红热,应将其隔离,避免与他人接触,特别是与未接种疫苗的儿童。
患者在发病初期尤其具有传染性,因此隔离是至关重要的。
4. 快速诊断和治疗:及早发现和治疗猩红热有助于控制疾病的传播。
如果怀疑患有猩红热,应立即就医进行草莓舌检查和咽拭子培养。
总结猩红热是一种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它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尤其常见于5至15岁的儿童。
早期发现猩红热的症状是防止其传播的关键,因此了解其常见症状是很重要的。
此外,接种疫苗、个人卫生、隔离患者以及及早的确诊和治疗是预防和控制猩红热传播的有效措施。
然而,需要注意,本文仅提供基本信息和建议,并不替代医学专业意见。
如有疑问或需要进一步了解,请咨询专业医生或卫生保健机构。
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我们可以预防和控制猩红热的传播,确保我们的社区健康与安全。
【概述】猩红热(searlet fever)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咽炎及皮疹为特征。
【诊断】典型病例诊断较简单,患儿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确诊需咽拭培养A组β溶血性链球菌阳性。
无足够抗体。
由于毒素不止一种,其诊断意义有限。
【治疗措施】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和一切链球菌感染的首选抗生素,一般注射青霉素G,疗程7~10天,停药后做咽培养。
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口服,或头孢菌素类药物,疗程不得少于7天。
重者可静脉给药或两种抗生素联合应用。
急性期患儿应卧床休息,较大儿童用温淡盐水含漱;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宜;皮肤保持清洁,可予炉甘石洗剂以减少瘙痒。
【病因学】为不同型的A组β溶血性链球菌,由于病菌M蛋白抗原性的不同分为80型(type),各型可产生相应特异性抗体,没有交叉免疫。
致热毒素有A、B、C三种,感染其中一种后,再遇到其它任一种,仍可发生第二次或第三次猩红热,但这种机会很少。
【病理改变】病原菌及其毒素等产物在侵入部位及其周围组织引起炎症和化脓性变化,并进入血循环,引起败血症,致热毒素引起发热和红疹。
主要病理变化是皮肤真皮层毛细血管充血、水肿,表皮有炎性渗出,毛囊周围皮肤水肿、上皮细胞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表现为丘疹样鸡皮疹,恢复期表皮角化、坏死,大片脱落。
少数可见中毒性心肌炎,肝、脾、淋巴结充血等变化。
【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2~4天,最短1天,最长7天。
起病急骤,寒战、发热,体温一般为38~39℃,重者可达40℃以上。
婴幼儿有发生惊厥或谵妄者。
患儿全身不适,咽痛明显,影响进食。
咽及扁桃体显著充血,亦可见脓性渗出物。
舌质红,乳头红肿如扬莓,称杨莓舌。
颈部及颌下淋巴腺增大,有触痛。
皮疹于发病后24小时左右迅速出现,最初见于腋下、腹股沟及颈部,24小时内遍及全身。
皮疹为弥漫猩红色约针头大的小丘疹,触之如粗砂纸样,或如寒冷时的鸡皮样疹,疹间皮肤潮红,用手压可暂时转白。
面颊部潮红、无丘疹,而口周围皮肤苍白,为口周苍白圈。
第六节猩红热猩红热(scarlet fever)是由乙型A组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主要是急性起病,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后脱屑。
烽数病人在出疹后出现心、肾变态反应性并发症。
【病原学】病原体是乙型A组溶血性链球菌,呈链状排列,革兰染色阳性。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按其菌体细胞壁上所含多糖抗原的不同可分为18个组,A组是猩红热的主要病原体。
A组溶血性链球菌又可依其表面M蛋白分为多个血清型,且M蛋白与细菌的致病力有关。
该组细菌在繁殖过程中还可产生多种与致病有关的毒素和酶,主要有①红疹毒素:可引起皮疹。
②溶血素:能破坏血细胞并引起组织坏死。
③透明质酸酶与链激酶:可保使细菌在组织中扩散。
此菌对热及干燥的抵抗力较弱,加热56℃30min及一般消毒剂均可将其灭活。
在痰液和渗出物中可生存数周。
【流行病学】㈠传染源主要是猩红热病人有带菌者。
自发病前24h 至疾病高峰时传染性最强。
㈡传播途径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
亦可经皮肤伤口或产道等处传播,称“外科型猩红热”或“产科型猩红热”。
㈢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感染猩红热后可产生抗菌免疫和抗毒免疫。
抗菌免疫有型的特异性,人的一生中可受到不同型链球菌感染,因此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咽峡炎等。
红疹毒素有不同血清型,且抗毒免疫交叉免疫性,故患猩红热后仍可再患。
㈣流行特征冬春季节多发,2-10岁年龄组发病率高。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主要产生3种病变:㈠化脓性病变病原体从咽部和扁桃体侵入后,通过M 抗原粘附于咽部粘膜,并依靠其抵抗机体白细胞的吞噬作用使局部产生化脓性炎症,引起咽峡炎和扁桃体炎。
在透明质酸酶、链激酶及溶血素作用下使炎症扩散和组织坏死。
㈡中毒性病变病原菌产生的红疹毒素及其产物经咽部丰富的血管侵入血流,引起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
红疹毒素使皮肤和粘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增生和白细胞浸润,以毛囊周围最明显,形成典型的猩红热皮疹。
恢复期表皮细胞死亡,形成脱屑。
猩红热名词解释猩红热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以伤寒状发作为主,可分为急性伤寒、慢性伤寒、复发性伤寒和轻型伤寒,其中急性伤寒是猩红热的主要变种。
传染病学上,猩红热被认为是由猩红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病,属于向日葵科猩红病毒属,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便开始被科学家发现并研究。
此病毒容易传播,在国内外的发病率严重增加,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猩红热是一种猩红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以前分类鉴定的共有三种:原发性猩红热、复发性猩红热和慢性猩红热。
由于该病毒的传播能力很强,以及其引起病情带来的严重危害,目前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全球重症传染病。
原发性猩红热是由猩红病毒引起的,由携带者病毒传播给正常人而发生的急性传染病,出现在病毒首次感染人群中,症状表现为高热,头痛,全身症状,呼吸不舒服,头部感觉不适等,最后可能出现猩红性皮疹,通常表现在皮肤的头部及上身部位,对人体健康十分危险,一旦感染应及时就诊。
复发性猩红热发病以有病史的患者为主,病毒持续存在于患者的体内,每隔一段时间便会重新爆发,多出现在患者的上肢,头部,和胸部,表现为高热,肌肉痛,疲劳,咳嗽,呼吸困难,头痛。
病情还会出现顽固性抗药性,对此建议患者重视早期预防,在感染早期进行及时的抗病毒治疗。
慢性猩红热多发生在猩红病毒感染患者,医学上又被称为未完全表现猩红热,伴有低热,头痛,全身乏力,腹部不适,恶心,厌食,腹泻,少数可出现出疹,轻型伤寒,发病率低,易于被忽视,一旦出现一般也不会伴有明显症状,只有在加重期才会见到症状,因此建议患者多多关注体征,并及时就诊。
总而言之,猩红热是一种性病,可以分为原发性猩红热、复发性猩红热和慢性猩红热等几种,由于此病毒的传播能力极强,而且引起的病情有潜在的致命危害,所以患者在出现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及时有效的治疗,注意防护感染,减少病情的发生。
此外,猩红热的传播是由人传人通过空气传播而发生的,因此社会各界应重视,加强疾病预防及早期治疗,以降低猩红热发病率,为人类保卫健康。
猩红热症状,猩红热图片,猩红热预防和治疗猩红热(Scarlet Fever)为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
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
猩红热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经呼吸道感染而引起。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能引起很多疾病,在这些病人的鼻咽部存在大量的这种细菌,所以有很强的传染性,这类病人和带菌者都是猩红热的传染源。
尤其是那些没有皮疹的感染者或病人,在猩红热的传播上比猩红热病人更危险,因为他们不易被发现.猩红热皮疹猩红热的线状疹症状与类型猩红热“草莓舌”猩红热“口周苍白圈”猩红热“杨梅舌”猩红热皮疹(手)全身弥漫性发红,可见点状红色皮疹本病潜伏期2~5天,起病急剧,突然高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等。
若细菌是从咽部侵入的,则扁桃体红肿,可有灰白色易被擦去的渗出性膜,软腭粘膜充血,有点状红斑及散至性瘀点。
发病初期,出疹之前即可见舌乳头红肿肥大,突出于白色舌苔之中,称为“白色杨梅舌".3~4天后,白色舌苔脱落,舌色鲜红,舌乳头红肿突出,状似杨梅,称“红色杨梅舌”,同时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
病后1天发疹,依次于颈、胸、躯干、四肢出现细小密集的红斑、压之褪色,约36小时内遍及全身.肘弯、腋窝、腹股沟等皱褶处,皮疹更加密集而形成深红色或紫红色瘀点状线条称“帕氏线”。
由于两颊及前额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鼻周围呈现特征性口周苍白,称“ 环口苍白圈"。
皮疹出现48小时内,疹达高峰,皮疹呈弥漫性猩红色,重者可有出血疹。
皮疹持续2~4天后,皮疹按出现顺序消退。
起病第7~8天开始脱屑,全身性,尤其后掌、足跖为大片脱皮,像手套、袜套状。
重者有脱发。
本病的并发症主要有三种:(1)化脓性并发症有扁桃体周围脓肿、颈淋巴结炎、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