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免疫组化染色必须注意的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14
1941年co ons首先用荧光素标记抗体,检测肺组织内的肺炎双球菌获得成功,从而创建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经过60余年的不断发展,由最初的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逐渐发展出现了间接法,免疫酶法,免疫胶体金法,酶标记复合法等等。
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断得到提高,使其成为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中研究组织形态、功能和代谢的一项有力工具[1—3]。
随着该技术应用的普及和深入,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技术作为病理诊断的主要辅助手段,各种新技术的引入以及新抗体相继问世,使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为临床病理诊断、肿瘤性质的判定、预后的估测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但是,由于影响其操作的因素较多,免疫组化质量不稳定常常困扰着免疫组化工作人员。
本文举出了一些染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其中可能原因。
1.阴性反应染色结束后,切片中见不到任何阳性信号。
排除掉组织或细胞中确实不表达与抗体相关的抗原的原因外,还可能是染色过程中的某一或某些环节出了问题,出现了假阴性结果。
可能原因如下:1.1操作失误有的组织必须经过抗原修复才能检测抗原表达,却未进行抗原修复[1,2];或选用了只能用于冰冻组织而不能用于石蜡包埋组织的抗体;或一抗失效,也可见于染色过程中漏掉了某一环节;还可能是所选用的检测系统与一抗不匹配,如选用的一抗是兔源性抗体,二抗错选了抗鼠源性抗体。
解决办法:在三抗孵育结束时,将切片上的三抗滴在一张白纸上,再将配制好的DAB滴在白纸的三抗上,观察是否出现棕色。
如果出现了,证明三抗和DAB的配制过程正确。
如果不出现棕色反应,则三抗或DAB的配制过程有误。
1.2假阴性造成假阴性结果的因素一般来自三方面:1.组织处理不当,抗原损失过多或被遮蔽;2.抗体(包括特异性一抗和标记抗体)失活,效价过低或稀释度不合适;3.染色步骤的差错或其他试剂的问题,如显色剂、缓冲液的离子强度及ph值[3]。
解决阴性染色的问题,需要设立“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
免疫组化需注意的问题一、为达到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要求,组织固定越新鲜越好。
为达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要求,对于离体的组织尽量快的进行固定,有条件的应将其剖开,早取材,早固定。
二、组织脱水必须彻底干净组织块取材不能太大过厚,才能较好地完成脱水的过程。
如果取材太厚,在较短的时间内脱水不完全,将可引起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浸蜡不彻底,切片不好完成,切不完整。
由于先天不足,导致后来切片染色的脱落,造成染色的失败,或者由此反复操作,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造成病理报告的延期发出等。
因此,对取材的要求是除了要求要有艺术性外,即平整、外观好看,还要求适中。
三、切片必须完整、均匀、平展、无邹折应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切片,对切片的质量要求较高,切片必须完整,平展、无汽泡,无邹折,这样有利在染色时的冲洗,有利于切片的牢固附贴。
如果切片不平展,免疫组化染色后,可出现染色不均匀的现象,颜色深浅不一,不平。
如果切片有汽泡切片在烘烤时,由于汽泡的破裂影响了汽泡周围的组织,在其周围可观察到深浅不一的染色。
如果切片有邹折,免疫组化染色后,在邹折的地方有深浅不一的颜色,这是一种假阳性,容易引走混淆。
四、切片的附贴必须牢固,必须使用合适的粘贴剂。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前的前期准备工作,就是必须对新的载玻片进行处理,新的载玻片表面看起来很干净,有人认为不需要进行任何的处理,都能够适合使用,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
新出厂的载玻片,表面复盖着开一层油脂样的物质,如果不加以处理,对切片的附贴是极为不利的。
我们的做法是:新的载玻片,放于玻璃清洗液中浸泡4小时甚至过夜,然后取出,经自来水彻底冲洗后,浸入酒精中达2小时以上,取出擦干备用或烘干也可。
然后再将载玻片浸入了-氨基-三乙氧基-硅烷(3-Aminopropyl triethoxy-silane)的稀释液(1:50用丙酮或无水乙醇稀释都可以)中硅化10分钟,后经无水乙醇洗2次,烘干即可使用。
五、切片必须烘烤附贴牢固,既要经得起抗原修复时高温的作用而不使轻易脱片,又不至于破坏抗原。
(四) 注意事项1. 正式试验时,应分别以阳性对照与阴性对照控制试验条件,待检样品应作一式二份,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有时本底较高,说明有非特异性反应,可采用羊血清、兔血清或B SA等封闭。
2. 在ELISA中,进行各项实验条件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其中包括:(1) 固相载体的选择:许多物质可作为固相载体,如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丙酰胺和纤维素等。
其形式可以是凹孔平板、试管、珠粒等。
目前常用的是40孔聚苯乙烯凹孔板。
不管何种载体,在使用前均可进行筛选:用等量抗原包被,在同一实验条件下进行反应,观察其显色反应是否均一性,据此判明其吸附性能是否良好。
(2) 包被抗体(或抗原)的选择:将抗体(或抗原)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时,要求纯度要好,吸附时一般要求PH在9.0~9.6之间。
吸附温度,时间及其蛋白量也有一定影响,一般多采用4℃18~24小时。
蛋白质包被的最适浓度需进行滴定:即用不同的蛋白质浓度(0.1、1.0和10μg/ml等)进行包被后,在其它试验条件相同时,观察阳性标本的OD值。
选择OD值最大而蛋白量最少的浓度。
对于多数蛋白质来说通常为1~10μg/ml。
(3) 酶标记抗体工作浓度的选择:首先用直接ELISA法进行初步效价的滴定(见酶标记抗体部份)。
然后再固定其它条件或采取“方阵法”(包被物、待检样品的参考品及酶标记抗体分别为不同的稀释度)在正式实验系统里准确地滴定其工作浓度。
(4) 酶的底物及供氢体的选择:对供氢体的选择要求是价廉、安全、有明显地显色反应,而本身无色。
有些供氢体(如OPD等)有潜在的致癌作用,应注意防护。
有条件者应使用不致癌、灵敏度高的供氢体,如TMB和ABTS是目前较为满意的供氢体。
底物作用一段时间后,应加入强酸或强碱以终止反应。
通常底物作用时间,以10-30分钟为宜。
底物使用液必须新鲜配制,尤其是H2O2在临用前加入。
常见问题处理:免疫组化常见问题的处理当免疫组化染色没有出现预期结果时,应系统地查找原因,而每一次只能排除一种可能的原因。
免疫组化染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CKBOOD was revised in the early morning of December 17, 2020.免疫组化染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良好的免疫组化染色切片是正确判断染色结果的基础和前提。
由于免疫组化染色过程中存在很多步骤或环节,每一个步骤或环节都可能影响到染色的最终结果,因此,要做好一张高质量的免疫组化切片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需要病理技术员和病理医生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做出合格的免疫组化切片。
虽然免疫组化染色可以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从染色的结果看,一般可分为两类:无色片(即无阳性信号)和“杂音”染色片(有阳性信号)。
一、无色片染色结束后,切片中见不到任何阳性信号。
这是常规工作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有两种可能:1、真阴性结果:整个染色过程没有出现问题,组织或细胞确实不表达与抗体相关的抗原。
2、假阴性结果:即此阴性结果不是真实的反映。
假阴性结果又可分为两种情况:(1)、切片中根本就不包含所预期检查的组织或细胞。
出现这种情况,要麽是病理医生选择错了切片或抗体选错了,要麽是技术员选错了蜡块。
获得正确的切片进行染色是获得正确结果的前提。
由此表明:制作出合格的免疫组化切片不仅仅是技术员的事,病理医生也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2)、染色过程中的某一或某些环节出了问题。
比如,组织未进行抗原修复,有的组织必须经过抗原修复才能检测抗原表达;或选用了只能用于冰冻组织而不能用于石蜡包埋组织的抗体;或一抗失效,虽然抗体失效在理论上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但偶尔也遇到突然失效的情况,抗体长期不用和/或已超过有效期是主要的原因。
也可见于染色过程中漏掉了某一环节,如忘记加二抗或三抗,或用了两次二抗而缺少了三抗,或配制DAB时少了过氧化氢。
为了避免这种简单的错误,有一种简单的方法:在三抗孵育结束时,将切片上的三抗甩在一张白纸上,在将配制好的DAB滴一滴在白纸的三抗上,观察是否出现棕色。
免疫组化关键步骤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范文精品论文参考文献1.3脱蜡至水洗中应注意的问题脱蜡液应经常更换,必须保证脱蜡干净,彻底,水洗充分,水洗之后切片应放在蒸馏水中清洗1~2遍,脱蜡不干净,不彻底时,就会出现非特异性着色,影响染色效果,即阳性强度也会减低。
1.4抗原修复中应注意的问题目前常用的抗原修复液有两种:即0.01M柠檬酸缓冲液(PH6.0)和1mM的EDTA缓冲液(PH9.0或PH8.0).对于一些胞浆阳性或胞膜阳性的抗体,选择柠檬酸缓冲液比较好,而对于一些胞核阳性的抗体,选择EDTA缓冲液比较好。
配置修复液时必须用蒸馏水,否则染色会失败,大部分抗体都会出现假阴性。
抗原修复方法目前比较常用的是高压锅喷气2~3分钟,中火(120℃~140℃)。
自然冷却,如果要节省时间,可用自来水冲洗高压锅外面,等到压力降下,再把高压锅锅盖打开,放在冷水中冷却,中途可换一次水,这样既节省用水,又可节约时间,等到高压锅中水温接近常温,就可直接用自来水冲洗切片[1]。
1.5滴加抗体前和滴加抗体时应注意的问题切片冲洗好后,应放在蒸馏水中,拿出画圈,画圈时应注意圆圈与组织必须保持一点距离,否则会产生边缘效应,即圆圈旁组织会产生非特异性染色。
画好圈后,用PBS冲洗切片,注意画完圈后尽量不要让切片干燥,画完圈后也不能立时冲洗,要等油干燥后再冲洗,否则油就冲掉了,就不能起到防止抗体外溢的效果。
用蒸馏水配置PBS时,需加一些吐温或去垢剂,有利于冲洗的更干净,也有利于滴加完抗体后抗体的弥散速度,抗体弥散速度快,操作简便,节约时间。
一抗孵育可选择37℃温箱1小时或4℃冰箱过夜,而二抗的孵育一般都是室温,添加二抗前和显色前,PBS都必须彻底冲洗干净,否则会产生非特异性着色。
1.6显色时应注意的问题在保证显色液配制浓度准确的情况下,显色时间应严格把握。
当制作大批切片时,可以批量滴加显色液,先用肉眼观察组织是否变黄,若变黄时,可在镜下控制,每种抗体的显色时间,背景着色能都不太一样,具体可在镜下控制,积累经验。
十五、免疫组化流程
1、65℃烤片1-2h
2、从65℃烤箱中拿出切片立即放入二甲苯Ⅰ中脱蜡15min,二甲苯Ⅱ15min,无水乙醇Ⅰ5min,无水乙醇Ⅱ5min,95%乙醇5min,85%乙醇5min,75%乙醇5min。
3、自来水冲洗5min。
4、蒸馏水冲洗3遍。
5、高压修复(先将修复液煮沸后,将片子放入煮沸溶液中,将压力锅盖盖好,当气阀冒气时,开始计时2分40秒,此时将温度调至140℃)。
6、将电磁炉电源关闭,用自来水冲洗压力锅锅盖,至气阀自然落下,将锅盖打开,自然降至室温(约40min左右)。
7、PBS浸泡5min*3次。
8、3%的H2O2封闭30min。
9、蒸馏水冲泡2次。
10、PBS浸泡5min*3次。
11、加Ⅰ抗8张片子,每片80μl8*80=640μl
配700μl700μl(释液)+7μl(Ⅰ抗)
12、室温放置30min,放4℃过夜。
13、第二天拿至室温平衡30min(提前准备PBS)
14、PBS洗5min*3次
15、加Ⅱ抗 50-100μl张37℃ 30min,或室温1小时
16、PBS洗5min*3次
17、DAB显色(2min)。
18、流水中止,流水冲洗5min。
19、苏木素复染(2min),流水中止,流水冲洗5min。
20、梯度酒精脱水各5min(从无水乙醇拿出风干片子,再放入二甲苯中)。
21、二甲苯透明各15min。
22、用中性树胶封片。
盐酸酒精500ml无水乙醇+250ml蒸馏水+6ml盐酸
氨水600ml蒸馏水+2m氨水
氨水作用:返蓝。
免疫组化的注意事项、操作要点和技巧一些教训:1、对于多甲灌注固定的标本,如要长期保存,要先脱水后冻存,此法对于采用漂片法IHC 较适合。
正确操作:多甲灌注固定一一多甲或甲醛后固定一一蔗糖梯度脱水一一负70度保存一一冰冻切片错误操作:多甲灌注固定一一多甲或甲醛后固定一一负70度保存一一蔗糖梯度脱水一一冰冻切片,结果是会有大量冰晶形成。
J2、如果能确认使用石蜡切片并使用贴片法进行下一步IHC,多甲或甲醛后固定后应尽快脱水并石蜡包埋。
要点和操作技巧:1•固定:最好用4%的多聚甲醛固定液。
对于冰冻切片,甲醛固定有时比冰冻丙酮好;但对于不同的组织和抗原,可选用不同的固定液。
有时候商品化的抗体会有比较适合而推荐的固定液,请于购置前注意说明书。
」Bouin S固定液:饱和苦味酸750ml,甲醛250ml,冰醋酸50ml,其对组织的穿透力较强,固定较好,结构完整,但因偏酸,对抗原有一定损害,且组织收缩明显,不适于组织标本的长期保存。
PLP液:即高碘酸钠-赖氨酸-多聚甲醛,适于固定石蜡切片。
适于富含糖类组织,对超微结构及许多抗原的抗原性保存较好。
2 •组织脱水,透明:时间不能太长,否则在切片时容易碎片,切不完整。
3 •切片时展片:有些组织在切片后难以在水中展开,这时可适当地在水中加入几滴乙醇。
4 •烤片:60 C 30分钟或37 C过夜,温度太高或时间太长,抗原容易丢失。
5 .蜡块及切片的保存:最好在 4 C保存6.脱片问题:Poly-L-Lysine(多聚赖氨酸)为目前免疫组化染色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防脱片剂,6ml 的多聚赖氨酸溶液可按1:10稀释成60ml的工作液,适合于需要酶消化、微波、高温高压的防脱片处理。
如不行,可用双重处理(APES和Poly-L-Lysine )的切片。
在以上两种条件都行不通的情况下,可用如下方法:切片在脱蜡前,放在APES 1 : 50丙酮溶液中浸泡3分钟,晾干,即可进行下一步。
7 .灭活内源性酶:HRP系统:3%双氧水灭活;AP系统:3%HAc灭活。
免疫组化步骤和注意事项免疫组化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用于鉴定细胞、组织或生物样本中特定抗原的分布和表达情况。
它可以通过对特定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来检测目标分子的存在和定位。
下面将介绍免疫组化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免疫组化的主要步骤包括抗原脱蜡、抗体反应、显色和染色。
1. 抗原脱蜡:免疫组化的第一步是将组织样本或细胞脱脂、脱蜡和重水化,以去除蜡质,并使抗体更容易与目标抗原反应。
2. 抗体反应:将脱蜡的组织样本或细胞块通过抗原修复处理,以恢复抗原的免疫反应性。
然后,将免疫抗体与待检测的抗原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
免疫抗体可以是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可以与组织或细胞中的特定抗原高度特异性地结合。
3. 显色:免疫复合物形成后,可以使用标记有酶(如辣根过氧化物酶或碱性磷酸酶)或荧光标记的二抗来检测免疫复合物。
在酶法中,可添加草酰胺基苯酸(DAB)或硫代硝基羟基苯并啶(NBT/BCIP)等底物以产生可见的色素沉积。
在荧光法中,免疫复合物被激光器或荧光灯激发后,会发出特定颜色的荧光信号。
4. 染色:完成显色后,可以通过核染色(如用伊红、伊红和伊蓝)来观察细胞核的形态特征,以配合免疫标记物的定位。
虽然免疫组化是一种有价值的技术,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1. 选择合适的抗体:在进行免疫组化实验时,选择特异性高、效价好的一抗抗体非常重要。
一抗抗体的选择应基于抗原的特异性和病变的病理生理特性。
2. 优化抗体浓度:免疫组化实验中,抗体浓度的选择是关键因素。
过高的抗体浓度会导致非特异性的染色,而过低的浓度则无法检测到目标抗原。
3. 优化抗原修复处理:抗原修复处理对于免疫组化的成功非常重要。
选择合适的抗原修复方法可以增强组织或细胞中的抗原的免疫反应性。
4. 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为了验证实验的可靠性,每次免疫组化实验都应包括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
阴性对照不包含待检测的抗原,而阳性对照则确保抗体和显色试剂的正常工作。
5. 切片质量:免疫组化实验的结果直接受到切片质量的影响。
免疫组化应注意什么原则免疫组化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定位和鉴定细胞、组织和生物分子中的特定抗原。
在进行免疫组化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原则:1. 选择合适的抗原修复方法:组织固定和包埋的过程会使细胞或组织中的抗原发生变性或不可逆变化,因此需要对抗原进行修复操作。
常用的抗原修复方法包括热修复、酶解修复和酸性修复等。
选择适当的抗原修复方法可以恢复抗原的免疫反应性,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2. 合理选择一抗和二抗:在免疫组化实验中,一抗是检测目标抗原的抗体,二抗是针对一抗产生的抗体。
合理选择适合的一抗和二抗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特异性至关重要。
一抗的选择应考虑抗原亲和力、特异性和交叉反应性等因素。
二抗则应选择与一抗来源物种不同的抗体,以避免非特异性反应的干扰。
3. 控制染色反应的时间和条件:染色反应时间和条件的控制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染色反应时间过长可能导致背景染色过度,影响抗原的可视化观察;染色反应条件温度过高或过低可能导致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非特异性结构破坏或抑制,影响染色反应的特异性。
4. 注意负对照和阳性对照的设置:负对照用于评估实验过程中非特异性反应的背景水平,通常使用未与一抗进行反应的样本作为负对照。
阳性对照则用于评估一抗和二抗的有效性和敏感性,通常使用已知含有目标抗原的样本作为阳性对照。
合理设置负对照和阳性对照可以帮助准确判断实验结果和消除可能的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的干扰。
5. 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免疫组化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应充分考虑细胞或组织的形态特征和染色强度等信息。
观察时应留意光线和显微镜的调节,结合已有的形态学知识进行判断和分析,避免主观因素对结果的干扰。
6. 实验参数的优化和标准化:实验参数的优化和标准化对于免疫组化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优化实验参数,如抗体浓度、抗原修复时间和温度、染色剂浓度和反应时间等,可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免疫组化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免疫组化是一种常用的生物技术方法,在医学、药物研发、疾病诊断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进行免疫组化实验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实验前准备1.检查仪器和试剂:在进行实验前,需要检查使用的仪器和试剂是否正常工作,以避免实验出现错误。
2.样本处理:选择合适的样本来源,并根据实验要求进行样本处理和处理,如组织切片、蛋白抽提等操作。
3.实验区域准备:为了避免实验中的交叉污染,需要保持实验区域的清洁和干净,避免灰尘、细菌等干扰实验结果。
二、抗体处理1.抗体选择: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抗体,包括一抗和二抗,并进行正确的防止步骤。
2.抗体稀释:需要根据实验所需稀释抗体浓度,以确保实验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透析:透析是为了去除抗体中的杂质和保持抗体的活性,可以使用多种透析方法,如葡萄糖、盐溶液透析等。
三、标记和显色1.标记:将选择好的一抗和二抗进行标记,例如利用荧光标记、酵素标记等。
2.显色:根据实验需要,将标记好的抗体显色,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如荧光染色、染色素染色、酶标记染色等。
四、防止步骤1.防止非特异性结合: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使用防止多余的非特异性结合,如使用BSA、牛奶等进行防止。
2.防止地基自身活性:在实验中需要使用防止地基自身活性的方法,如将地基胶体蛋白进行处理。
3.防止非特异性染色:在实验中需要使用防止非特异性染色的方法,如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多次染色。
五、实验数据分析1.图像采集:采用高清数码系统进行图像采集。
2.数据分析:使用统计软件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进行可靠性检测、误差范围的确定、结果的图表化呈现等等。
以上就是免疫组化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的一些基本介绍,虽然操作流程较为复杂,但是只有遵循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才能够稳定的获得实验结果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
免疫组化技术的关键问题汇总(1)2008-06-27 00:00 来源:互联网点击次数:4734 关键词:免疫组化技术关键问题汇总分享到:收藏夹腾讯微博新浪微博开心网一、组织处理恰当的组织处理是做好免疫组化染色的先决条件,也是决定染色成败的内部因素,在组织细胞材料准备的过程中,不仅要求保持组织细胞形态完整,更要保持组织细胞的抗原性不受损或弥漫,防止组织自溶。
如果出现自溶坏死的组织,抗原已经丢失,即使用很灵敏的检测抗体和高超的技术,也很难检出所需的抗原,反而往往由于组织的坏死或制片时的刀痕挤压,在上述区域易出现假阳性结果。
1、组织及时取材和固定组织标本及时的取材和固定是做好免疫组化染色的关键第一步,是有效防止组织自溶坏死,抗原丢失的开始,离体组织应尽快的进行取材,最好2h内,取材时所用的刀应锐利,要一刀下去切开组织,不可反复切拉组织,造成组织的挤压,组织块大小要适中,一般在2.5cm×2.5cm×0.2cm,切记取材时组织块宁可面积大,千万不能厚的原则,(也就是说组织块的面积可以大到3cm×5cm,但组织块的厚度千万不能超过0.2cm,否则将不利于组织的均匀固定)。
固定液快速渗透到组织内部使组织蛋白能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凝固。
从而完好的保存抗原和组织细胞形态。
对于固定液的选择,原则上讲,应根据抗原的耐受性来选择相应的固定液,但除非是专项科研项目,在病理常规工作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病理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都是在常规HE病理诊断的基础上决定是否进行免疫组化的染色,而HE染色的常规组织处理是采用10%的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或4%缓冲多聚甲醛4倍于组织体积进行组织固定,利用其渗透性强,对组织的作用均匀进行固定,但组织固定时间最好在l2h内,一般固定时间不应超过24h。
随着固定时间的延长对组织抗原的检出强度将逐渐降低。
2、组织脱水、透明、浸蜡组织经固定后进行脱水、透明、浸蜡和包埋。
掌握的原则是脱水透明要充分但不能过,浸蜡时间要够,温度不能高,否则造成组织的硬脆使组织切片困难,即使能切片,由于组织的硬脆,也使切片不能完好平整,染色过程中极易脱片,对免疫组化染色抗原的定位及背景都不利,所以无水酒精脱水和二甲苯透明的时间不宜过长,正常大小的组织无水酒精脱水lh×3次,二甲苯透明lh×2次即可,浸蜡及包埋石蜡温度不要超过65℃。
免疫组化实验注意事项
免疫组化实验注意事项如下:
1. 样本处理:确保样本的新鲜度,避免长时间的暴露在空气中,以防样本的退化。
同时,样本的切割要尽可能的薄,以便于抗体的渗透。
2. 抗体选择:选择特异性强、质量好的抗体,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要注意抗体的稀释比例,过高或过低的稀释比例都可能影响实验结果。
3. 染色过程:染色过程中要保持湿润,避免干燥。
同时,要避免过度染色,以免背景过深,影响结果的观察。
4. 洗涤过程:洗涤过程要充分,以去除未结合的抗体,减少非特异性染色。
5. 对照设置:实验中应设置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以验证抗体的特异性和实验操作的正确性。
6. 结果解读:结果的解读要结合实验设计、样本特点和染色结果,不能仅凭单一指标进行判断。
7. 实验记录: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以便于后期的数据分析和问题追溯。
8. 实验室安全: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正确使用和处理化学试剂,避免可能的安全风险。
常用免疫组化染色要点1、取材对于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应在2小时内取材或固定,避免组织自溶及抗原变性等影响免疫组化结果。
取材时为避免挤压组织,尽量使用锋利刀片,并且避开坏死组织。
取有代表性的肿瘤组织。
2、固定标本用10%中性缓冲福马林固定液 (甲醛10ml + 0.01M ph7.4 PBS 90ml)固定12-18小时,不超过24小时。
有些单位采用先固定标本后取材的工作程序。
此时要注意,比较大的肿瘤应该切开固定,避免肿瘤中心部分固定不及时。
3、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等按照常规方法用自动脱水机脱水、透明、浸蜡。
注意温度不要超过60℃。
玻片处理:彻底清洗,烤干后1:10多聚赖氨酸涂抹玻片,风干。
组织切片厚度4-5微米。
烤片50-60℃,2-3小时以上。
常规脱蜡入水。
4、常用检测系统选择SP三步法:敏感度大于EnVision、EliVision约1-2倍,但不宜用于富含亲生物素物质的组织,尤其对肝、肾组织很容易造成非特异性着色。
EnVision、EliVision两步法:特异性强,可以避免生物素非特异性结合。
5、免疫组化步骤抗原修复高温高压pH6.0柠檬酸盐缓冲液修复,适用于绝大多数抗原。
需要用95℃热水浴EDTA(pH9.0)修复20分钟。
适合于:CD10、CD138、Bcl-6、MuM1、VEGF、CD31、CD117、CD30、Cyclin D1、TdT、ALK。
不需要修复的抗体:GST-π等。
需要胃蛋白酶消化的抗体:EGFR,EBV。
在此后整个染色过程中,切片不能干燥,否则会造成非特异着色。
pH7.4 0.01M PBS(或者TBS)缓冲液浸洗切片5分钟×3次(下同)。
室温下将切片浸入 3% H2O2溶液10分钟,以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作用(显色后红细胞如果着色,说明H2O2 浓度不够,不能抑制内源性酶)。
PBS洗后拭去组织周围多余的水分,离组织切片周围约2mm处以防渗笔圈定。
注意细节: 组织切面上水分不要过多;抗体液量适当;液体不能流离到组织外,玻片平置,等。
一、为达到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要求,组织固定越新鲜越好。
在免疫组化最后结果的判断时,常可见到均匀一片的似非特异性染色的现象,经多方研究认为,它是一种假性非特异性的染色。
因为肿瘤组织中含有的抗原较易发生扩散弥散,肿瘤细胞无限制的生长和生长过速,导致肿瘤中间部分组织血液供给困难,造成缺血坏死,坏死细胞中的抗原由于机体的作用,可以被均匀地散布于细胞与细胞间的间质,这是抗原发生弥散的一种方式。
另一种抗原弥散的方式就是,由于组织没有及时的固定所引起的。
离体的组织不及时固定,组织就会自溶,抗原就会扩散,这是一非常普通的常识,但要做好却是极不容易。
标本从外科切除到浸入固定液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有的抗原就可以发生扩散。
虽然已浸入了固定液,但标本较大,固定液的量又不足,当然由于固定液的渗透需要时间,当渗入到组织之中时,中间的细胞已发生了变化,抗原也随着发生扩散,这种现象在产酶多的器官是比较明显的,如胃癌,当切除后标本较大,虽然在手术室期间已放入了固定液,但固定液要透过肌层达到胃粘膜面起码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当固定液发挥作用时,组织已经发生变化。
因此,这了达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要求,对于离体的组织尽量快的进行固定,有条件的应将其剖开,早取材,早固定。
二、组织脱水必须彻底干净组织块取材不能太大过厚,才能较好地完成脱水的过程。
如果取材太厚,在较短的时间内脱水不完全,将可引起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浸蜡不彻底,切片不好完成,切不完整。
由于先天不足,导致后来切片染色的脱落,造成染色的失败,或者由此反复操作,造成年人力物力的浪费,造成病理报告的延期发出等。
因此,对取材的要求是除了要求要有艺术性外,即平整、外观好看,还要求适中。
三、切片必须完整、均匀、平展、无邹折应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切片,对切片的质量要求较高,切片必须完整,平展、无汽泡,无邹折,这样有利在染色时的冲洗,有利于切片的牢固附贴。
如果切片不平展,免疫组化染色后,可出现染色不均匀的现象,颜色深浅不一,不平。
如果切片有汽泡切片在烘烤时,由于汽泡的破裂影响了汽泡周围的组织,在其周围可观察到深浅不一的染色。
如果切片有邹折,免疫组化染色后,在邹折的地方有深浅不一的颜色,这是一种假阳性,容易引走混淆。
四、切片的附贴必须牢固,必须使用合适的粘贴剂。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前的前期准备工作,就是必须对新的载玻片进行处理,新的载玻片表面看起来很干净,有人认为不需要进行任何的处理,都能够适合使用,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
新出厂的载玻片,表面复盖着开一层油脂样的物质,如果不加以处理,对切片的附贴是极为不利的。
我们的做法是:新的载玻片,放于玻璃清洗液中浸泡4小时甚至过夜,然后取出,经自来水彻底冲洗后,浸入酒精中达2小时以上,取出擦干备用或烘干也可。
然后再将载玻片浸入了-氨基-三乙氧基-硅烷(3-Aminopropyl triethoxy-silane)的稀释液(1:50用丙酮或无水乙醇稀释都可以)中硅化10分钟,后经无水乙醇洗2次,烘干即可使用。
五、切片必须烘烤附贴牢固,既要经得起抗原修复时高温的作用而不使轻易脱片,又不至于破坏抗原。
应用于免疫组化染色的切片。
由于整个过程需经几个阶段的处理,如抗原修复时抗原修复液的沸腾且需持续十几分钟,PBS的反复冲洗,有的甚至于4℃冰箱中孵育达十几小时。
因此,对切片的质量要求很高,尤其是切片的附贴程度。
以往有人主张切片在60℃以下烘烤30-60分钟即可按此进行结果是切片掉片严重,切片松动率占100%。
切片究竟烘烤多长时间才合适,既不脱片和适合各项要求,又不至于破坏抗原。
几组实验[]诊断P173认为,切片在60℃的恒温干燥箱中烘烤2-5小时最为合适。
这是因为:抗原可耐受如此的温度,病理科一般使用的石蜡,其熔点在60℃左右,组织浸蜡时,浸蜡箱中的温度,一般都调在65℃左右,组织在这样温度中要浸泡2小时以上,才能达到彻底地浸蜡。
组织中的抗原已经受了65℃的温度考验,保存下来的抗原,都已具有耐热性。
另外,经上述时间烘烤出来的切片,附贴牢固,抗原保存好,染色成功率达100%,保证了病理诊断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特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应用于诊断的切片还是研究用的切片,烘烤后应尽快进行染色。
如果切片切完后,迟迟不进行染色,存放于室温中或工作冰箱中,切片中的抗原将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消失,甚至出现假阴性。
原则上是新鲜切片,即行染色,染多少张切多少张,这样才能尽可能的保存表达更多的抗原。
六、切片脱蜡必须干净,否则将会影响免疫组化染色的最后结果。
蜡不溶于水,不与其它的临床使用的抗体相融合。
它只能靠特用的试剂,处理足够的时间,才能将其除去。
如果脱蜡不干净,少许蜡存留于切片上,将会引起许多弊病,如染色不均匀,阳性物时隐时现,真假难辨,背景染色增加等。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切片在染色前必须彻底脱蜡,目前用于脱蜡的试剂主要是二甲苯,因它脱蜡力强,脱蜡时间较短。
较受使用者的青睐。
脱蜡的时间要根据季节,室温和试剂的新鲜谋面是在不同。
如果在夏天,室温较高,脱蜡试剂也新鲜,则脱蜡时间不需很多,3-5分钟就已足够。
如果在冬天,室温较低,脱蜡试剂也较陈旧,则脱蜡时间需要延长,10-20分钟或更长。
总之,操作时应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室温,不同的试剂来决定,脱蜡的时间,原则上是要彻底,干净,完全地脱去切片上的蜡。
为了做到这一步,切片在脱蜡前的加温将有助于完成上述的要求。
比如:当天切的切片,烧烤2小时后进行染色,切片带有温度进行脱蜡这将可加速脱蜡的过程,如果预先切好烤好的切片,在染色前,还必须对切片进行加温10-20分钟,然后再行脱蜡,这样脱蜡速度加快,效果魁伟更好。
七、必须彻底抑制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才能降低背景的染色。
在各种组织中都含有很多的内源性过氧化物酶,尤其在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细胞,出血的组织坏死的组织等等。
含有这种酶的各细胞和组织如果在染色前不对其进行处理和抑制,它们将会在DAB 底物的显色时,与HRP一样催化底样,使之显色,使之生成与阳性物一样的黄棕色,造成混乱。
为止,在免疫组化染色前,都必须对内源性过氧化物酶进行抑制。
当然,对它们进行彻底的消除是不行的,因为抑制太厉害,对抗原也会有相同的抑制作用。
氢在抑制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时,也要注意对抗原的保护抑制也只能对它们中的大部分在DAB显色后,显示出淡黄*色,这就足以与真正阳性物的区别。
抑制剂常用的是0.3%的H2O2,也可将其称为1%H2O2,因为市售的H2O2的浓度为30%,按其净含量则为0.3%,如果按其溶液的用量则为1%。
关于H2O2的使用,有的使用是单纯的H2O2稀释溶,有的使用是H2O2甲醇混合物。
根据实验,认为H2O2甲醇较适合于大多数的情况,因为除了H2O2外,甲醇对各种酶,都有钝化的作用,因此H2O2甲醇的双重作用效果较好。
陈尚平等认为在多数情况中,用甲醇H2O2已经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八、须适当合理地使用封闭试剂为了减少背景产生的非特异性染色,在免疫组化染色的过程中,在加入一抗孵育前,常常加入非免疫动物血清,以减少背景的染色,陈尚季等认为:抗体是高度的电荷分子,可能与带有相应电荷的组织成分无特异性地结合(如胶原)。
由于这种非特异性结合,将导致标记的部分局部化(轭合物)和胶原的假阳性染色。
要用一种不相干的抗体居先处理,可能减少和标记的抗体无特异性结合。
以往,血清的使用有很多,如:小牛血清,马血清,山羊血清,绵羊血清,兔血清,浓度也有很多种,如:1%.2%.或1:5、1:10、和1:20. 必须选择合适的抗体以及对作适当的保存和配制。
九、选择合适的抗体至今为止,应用于临床的常用抗体有几十种,在这当中又可分为两种类型。
1.浓缩型抗体根据近几年来使用的情况认为,它有许多优点,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①可作为各种疾病检测的常备抗体。
在各单位的常规活检诊断中,有常见的病例,也有罕见的病例,尤其是后者,有时很长时间才遇到一例,这就给抗体的应用和备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除了常用的抗体外,还需备用一些较为罕见病例的抗体。
这样才能解决临床的诊断问题,如临时购买,则需较长的时间,这样就会延误诊断。
实践证明:浓缩型抗体,可作为常备检测抗体。
当购买抗体后,根据检测病例的数量,在无菌的条件下,将抗体分成小包装,然后用蜡膜封起来,于-30℃的低温冰箱中保存,临用时取出一支,用指温促其回升至室温,然后用PBS稀释即可使用,这种抗体可保存3年左右。
②成本低,价格较便宜。
它与即用型的抗体相比较,价格要便宜好多,如以某公司2002年-2003年的CK为例,浓缩型的抗体0.1ml,价格260元,该抗体可稀释为5000ml,以每张切片所需抗体为50ul计,可标记100例,每例一抗体所需2.6元,而即用型抗体1.5ml,价格150元,可标记30例,每例一抗体需5元。
③需要稀释抗体,手续较为复杂。
对于新购入的浓缩型的抗体,使用时必须将稀释为工作液,才能使用,对于从未用过的抗体,还必须实验其实际的稀释度,因为各种抗体,厂家都做了相应的稀释度的实验,但这是大概的稀释度,要使抗体真正适合于本单位的稀释度,就必须对抗体的稀释度进行实验,如1:100.1:75.1:50.1:25等,如果结果在1:50上是最佳结果,这就是最佳的稀释点,如果在这范围内找不出最佳稀释点,则应继续实验直到找出最佳稀释点为止。
④需要配置各型号的微量加样器,以利于量取精确的抗体量。
⑤需要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因为浓缩型的抗体多为进口试剂,其使用书都以英文为主,其中涉入抗体的来源,适应让稀释对什么组织或细胞可起反应等。
2.即用型抗体。
近几年来,免疫组化技术应用的推广,即用型抗体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根据几年来的使用,认为它有许多优点和不足:①使用方便。
对于初学者来说,它是一种最好的抗体,不管什么样的病例和切片,只要有抗体,不需要自己摸索稀释度,拿起试剂瓶一滴即可,极不方便。
②对于不具备或基本不懂免疫组化技术的人,只要按照说明书的方法使用,也能获得理想的结果。
③不需要配置多种昂贵的微量加样器。
现今的微量加样器,如为进口货,贵者多达两千多元。
而即用型抗体无需再行稀释,即买即用,无需配备其余器械。
④特别适合于基层单位。
基层单位,无需多大的投资,就能开展免疫组化的工作,这对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极有好处。
⑤价格较浓缩型抗体贵。
⑥即用型抗体不可作为常备贮存抗体。
即用型抗体,一般有效期为一年。
如果用量大的单位,对于3ml一个包装的抗体,一年需要用几支,这对抗体来说,不会造成浪费。
但如果为较小的单位,一年中标记的病例较少,购买抗体时也尽量选小包装的抗体,如1.5ml。
如果碰上罕见的病例,有时一年也标记不了几例,这样就应采用浓缩的了。
即用型的抗体,有效期为一年,但真正购买到的抗体使用期就不可能为一年,因为抗体从生产商到销售商的手里,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运气好的话,你购买到的抗体,是刚交到销售商的手里,那么,使用的时间可能长些,但如果在销售商的手中滞留了一段时间,抗体的有效使用期就可能不会太长,五个月、六个月或者三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