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汉军旗人陈良玉词风探源
- 格式:pdf
- 大小:349.59 KB
- 文档页数:4
俞龙成诗词
摘要:
1.俞龙成的简介
2.俞龙成的诗词作品
3.俞龙成的诗词艺术特点
4.俞龙成的影响与评价
正文:
俞龙成,字秋斋,号卧云,清朝晚期著名诗人、词人。
他出生于清朝晚期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酷爱诗词创作。
他的诗词作品广泛涉猎,包括山水田园、抒发壮志、感怀历史等多个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俞龙成的诗词作品丰富多样,其中尤以《秋斋集》、《卧云词》最为著名。
他的诗以清新自然、含蓄婉约见长,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抒发个人情感。
而在词作方面,俞龙成更是独树一帜,以豪放、激昂的词风著称。
他的词作既有咏史抒怀之作,也有山水田园之诗,展示了他广泛的创作领域和才华。
在诗词艺术特点上,俞龙成的作品具有浓厚的个性色彩。
他的诗歌以意境深远、语言优美为特点,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景物,表达情感。
而在词作方面,俞龙成则以豪放、激昂的词风著称。
他的词作既有咏史抒怀之作,也有山水田园之诗,展示了他广泛的创作领域和才华。
俞龙成在诗词领域的成就得到了当时文人的广泛认可,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词作品被誉为“清朝晚期诗词艺术的瑰宝”,对后来的诗人、
词人产生了很大的启发和影响。
同时,俞龙成的诗词作品也被收录入许多重要的文学选集,成为后人研究清朝晚期诗词的重要资料。
总之,俞龙成作为一名清朝晚期的著名诗人、词人,在诗词创作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诗词作品丰富多样,艺术特点鲜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末汉军旗人陈良玉词风探源李珊珊【摘要】清末广州驻防汉军旗人陈良玉是晚清岭南地区越台词社的重要词人,他工诗,又善于填词.宗法浙西词派而得其清空醇雅;又身处清末的岭南地区,时局的动荡使他的词有黍离之悲,由此形成了陈良玉清雅之余更带抑郁悲哀之感的独特词风.%Chen Liangyu is an important Ci poet of the Ci-poetry'school of YueTai in the region of Lingnan,he is the Hans in the Manchu army and garrison army in GuangZhou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He is good at poem and also Ci.He learned the art "QingKong" style in the Ci-poetry'school in ZheXi;Influenced by the turmoil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the region of Lingnan, his Ci have sorrowful emotion.Due to these reasons, Chen Liangyu created his own unique artistic style of Ci.【期刊名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45)006【总页数】4页(P32-35)【关键词】陈良玉;词风;浙西词派;晚清时局【作者】李珊珊【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3陈良玉(1814-1881)①,字朗山,一字铁禅,汉军镶白旗人,祖籍铁岭,广州驻防。
工诗,善填词,道光丁酉年(1837)举人。
[李鸿章简介_李鸿章的生平故事大全] 李鸿章传生平李鸿章是近代史上一位非常有名的名臣,李鸿章的生平故事中有着许许多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政治运动,接下来就跟随本文库一起了解李鸿章简介吧。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省心,谥文忠。
清朝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建立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因其忠辅清,才干了得而闻名。
官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追赠太傅,追晋侯爵。
中国近代地方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
历经太平天国、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
着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
在经济上与英国的大财阀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私人来往,李鸿章曾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皇家维多利亚勋章。
有研究认为李鸿章属于亲大英帝国的派别。
李鸿章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家世渊源李鸿章的先祖本姓许,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今合肥市)。
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
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
父亲李文安(1801年-1855年)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磨店乡(今合肥市瑶海区东北部)。
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年-1899年),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1835年-1873年),后来也都非富即贵。
科举出身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
时任京官的父亲望子成龙,函催鸿章入北京,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
鸿章谨遵父命,毅然北上,并作《入都》诗10首,以抒发胸怀。
其一云: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着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1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关于陈枚的介绍陈枚(?~1864),字简甫,号琴山,清朝官员,坊子区荆山洼镇东房仕村人。
清朝进士,军功赏戴花翎,钦加布政使,衔通奉大夫。
陈枚少时聪颖好学,胸怀大志,1834年(道光十四年)中举人,1840年(道光二十年)中二甲第九名进士。
入仕途后,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任湖南乡试主考官。
后升任浙江道使,监察御史转刑科给事中,掌兵科印,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督察驳正六部违误,监察、弹劾百官。
他为官清廉,忠于职守,后任四川永宁道使,镇压农民起义。
升任四川按察使,后因部属失守永宁城被牵连,降职为贵州铜仁知府。
贵州系苗、瑶少数民族居地,土司专横,社会混乱,民不聊生。
他上任后,夹心铲除土司霸权,惩治土豪劣坤,为民伸冤。
贵东首霸李天狗,依仗权势,横行乡里,无恶不作,民愤极大。
他详究天狗案情,得知李天狗乱杀无辜、霸产夺妻的种种罪行后,遂决心除霸,以平民愤。
他一面奏折京城,一面假借邀天狗赴宴,于席间将其逮捕。
为了防止天狗同伙洗劫法场,他佯令午时东门处斩,暗将天狗西门砍头,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他还针对贵东民风蛮悍,好械斗,溺杀女婴的恶习,采取革除措施。
深入民间,与百姓倾心相谈,劝之以理,晓之以义,严之以法。
几年后,渐渐除掉恶习,贵东民风日益平顺。
他为官刚正不阿,倍受地方封建劣绅反对,加上天狗案件株连,得罪朝廷,即称病告退,回到故里。
晚年寄居潍县城里,闭门读书,著有《琴山诗抄》、《军中笔记》、《读史随笔》等。
1864年(同治三年)9月9日,外出游玩,卒于途中。
陈枚字载东,号殿抡,晚号枝窝头陀,娄县(今上海市松江)人。
画初学宋人,折衷于唐寅,参以西洋法,能于寸纸尺缣,图群山万壑,以显微镜照之,峰峦林木,屋宇桥梁,往来人物,色色俱备,其用笔之妙,与巨幅同。
雍正四年(1726)以供奉内廷劳,赏内务府掌义司员外郎衔。
乾隆元年(1736)与孙祜等同绘清明上河图,乾隆七年(1742)尝作鸦飞马健图。
生平简介见《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第1006页。
陈良玉
陈良玉,字朗山,汉军旗人,广州驻防。
道光丁酉举人,官广西知县。
有《梅窝诗钞》。
作品集
胥江司
胥江潮水歇,一碧唾江清。
入馔银鱼短,沿流木筏横。
盐愁关吏诘,衙共野猿争。
太息豺狼窟,前年此设兵。
宿白云倚山楼
露下森然万木稠,掩关人静意幽幽。
泉将鸟梦分中夜,风约松涛共一楼。
暗壑有光看误月,空山无寐坐惊秋。
村鸡未唱晨钟动,十五年前忆旧游。
三水道中和施星江明经韵
沿江短艇认鱼家,开遍桃花处处霞。
三水共趋江口合,一峰低让树头遮。
重凭野槛思吟侣,甫试征衫惜岁华。
谁信黄塘今夜宿,鹃声十倍客愁加。
于晦若上舍招饮寓园
懊恼林鸠故故啼,小园春尽得招携。
平池骤涨漂花雨,幽屐新黏迸笋泥。
野水鹭鸥芳墅外,夕阳楼阁断虹西。
一樽怀抱聊倾倒,扶杖归来径欲迷。
浈阳峡
朝岚荡初旭,绚烂空翠明。
群峰洗寒碧,朵朵芙蓉生。
今朝浈峡口,喜见天宇晴。
云日共朗媚,山水复深情。
浅析清代汉军旗人的满语使用情况作者:姜少峰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11期摘要:在清代,满语不仅是满族的民族语言,更是清朝政治上的“官方语言”,在清中前期的外交和条约签订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清朝设立的八旗义学中就专门开设清文课(满文)教习汉军子弟,故满语使用者除了满族人外,最大的群体之一就是汉军旗人。
汉军旗人是清代一个特殊的群体,兼具满汉特点,本文将对这个“本系汉人”的群体在语言的使用上究竟受到了满语的哪些影响而展开分析。
关键词:陈汉军;新汉军;满语;融合绪论清代汉军旗人在一定程度上是使用满语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对于汉军旗人的满语使用情况却历来争议很大,一种看法认为汉军旗人满语水平不高,甚至基本通用汉语,“汉军与汉人不仅有民族心理上的相通之处,且与汉人语言、风俗方面更是完全一致。
”而一些精通满语的汉军旗人也绝不是满化了,只是“取悦于统治者。
”①而另一种看法是认为汉军旗人的满语使用是很普遍的,汉军旗人精勤满语、与满人无异,很多汉军旗大量使用满语姓名,“称名不称姓”等特点。
②这两种观点都有详实的资料支撑自己的观点,更突显了汉军旗人在其语言使用上的一种复杂性,事实上,之所以不同的文献里对于汉军旗人的满语使用情况有不同描述,是因为清代汉军八旗的来源非常复杂(例如陈汉军和新汉军之别),不同来源情况的汉军旗人对于满语的使用情况和态度都是不同的,甚至相同来源但是不同时期或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汉军旗人的满语使用都有很大区别,所以对于汉军旗人的满语使用情况并不可以一概而论。
本文准备从来源、时期、地域等多个角度去试述汉军旗人的满语情况,清代汉军旗人的满语使用情况对于我们认识清代满汉融合也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对于汉军旗人的民族认同等问题也是一个很好的侧例。
一、陈新汉军旗人的区别将八旗汉军分为陈汉军和新汉军并非是一种制度,而是资历的不同,即加入八旗的先后有所不同。
陈汉军的主要来源是在满族入关前征服的辽东汉人和明朝降军,在清朝国家肇建的过程中获得了旗人身份,迨及清军入关,他们皆以“陈汉军”自命,并邀从龙入关之功,而又有别于新入汉军旗者③。
论清初汉军旗人督抚的历史作用
刘咏梅
【期刊名称】《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000)004
【摘要】以清初的汉军旗人督抚为研究对象,从民族融合的角度,分析了汉军旗人一满汉融合的"混血儿",在清初所起的历史作用--即成功地充当了满汉民族融合的"粘合剂".
【总页数】6页(P75-80)
【作者】刘咏梅
【作者单位】海淀走读大学,传统文化学院,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6
【相关文献】
1.清末汉军旗人陈良玉词风探源 [J], 李珊珊
2.八旗汉军研究的几点认识--兼评《汉军旗人官员与清代政治研究》一书 [J], 滕绍箴
3.清代旗人政治研究的一部力作——评《汉军旗人官员与清代政治研究》 [J], 黄彦震;孙晓勇
4.人神共娱的狂欢——汉军旗人烧香习俗“放五道”仪式音乐研究 [J], 王丽娟; 关杰
5.清初八旗汉军的地位和作用──兼论清初政权性质 [J], 谢景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末著涒吟社旗人诗词考论
孙浩宇
【期刊名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44)003
【摘要】清末北京著涒吟社是继承国粹传统的著名学社,与国学保存会、南社并峙而为北方代表.其突出特点是由旗人发起并主导参与.该社继承满汉联吟,汇聚一代作手和众多在京的各地士子,社集频繁,影响广泛.旗人创作透露出异乎汉人的政治敏感性;在清末满汉矛盾的背景下,这部分创作流露出强烈的民族意识;旗人创作偏重于诗钟、词包括集句诗,虽有逞才炫博意,事实上也推动了清末文学的繁盛.旗人也有维新思想和维新意识,但时代没有给他们成为改革者的机会,与生俱来的限制或局限又使他们无法成为弄潮儿,丰富华丽的社集吟唱于是成为他们无可奈何又“得其所哉”的生存方式,这些表达与宣泄或于时无补,却也留存了文化的光芒.
【总页数】9页(P139-147)
【作者】孙浩宇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9
【相关文献】
1.中幡:一切人的游吟——清末以来士庶旗纛搬演及其物质"、非物质"形态考察之二
2.清末民初文坛的独行客——王国维诗词的独吟与真情
3.吟吟画画学古诗词
4.沤社与清末民国诗词社团交游考论
5.清末著涒吟社及其旅京东北籍诗人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代唯一的旗人状元
陈胜河
【期刊名称】《中国人才》
【年(卷),期】1996(000)006
【摘要】清朝建国之初,科举实行旗汉分榜制,每一科的进士考试,都产生一旗一汉二名状元。
后来为了鼓励汉族知识分子参加科举,在实行了二科之后,就废除了这种制度,规定旗人若要参加科举考试,必须与汉人一起考。
由于旗人文化落后于汉人,所以历次进士考试的状元都被汉族人夺得。
不料,同治四年乙丑科的进士考试,却爆出了个大冷门,状元被旗人祟绮从汉人手中意外地夺了去,一时成为当时的特大社会新闻。
【总页数】1页(P39-39)
【作者】陈胜河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91
【相关文献】
1.清代旗人政治研究的一部力作——评《汉军旗人官员与清代政治研究》 [J], 黄彦震;孙晓勇
2.从无名状元看清代科举之弊——以安徽状元李振钧为例 [J], 吴洁
3.从无名状元看清代科举之弊——以安徽状元李振钧为例 [J], 吴洁;
4.清代闽西唯一武状元——丁锦堂 [J], 黄兆森
5.试论清代旗人社会群体中的性别观——以旗人女性的从死、寡居和再嫁为中心[J], 曹昊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爱国的古诗词《六州歌头·长淮望断》阅读《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宋代:张孝祥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
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
黯销凝。
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
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
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
笳鼓悲鸣。
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
渺神京。
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
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
有泪如倾。
【译文】伫立漫长的淮河岸边极目望远,关塞上的野草丛茂是平阔的荒原。
北伐的征尘已暗淡,寒冷的秋风在劲吹,边塞上的静寂悄然。
我凝神伫望,心情黯淡。
追想当年的中原沧陷,恐怕是天意运数,并非人力可扭转;在孔门弟子求学的洙水和泗水边,在弦歌交秦的礼乐之邦,也已变成膻腥一片。
隔河相望是敌军的毡帐,黄昏落日进牛羊返回圈栏,纵横布置了敌军的前哨据点。
看金兵将令夜间出猎,骑兵手持火把照亮整片平川,胡笳鼓角发出悲壮的声音,令人胆战心寒。
想我腰间弓箭,匣中宝剑,空自遭了虫尘埃的侵蚀和污染,满怀壮志竟不得施展。
时机轻易流失,壮心徒自雄健,刚暮将残。
光复汴京的希望更加渺远。
朝廷正推行礼乐以怀柔靖远,边境烽烟宁静,敌我暂且休兵。
冠服乘车的使者,纷纷地奔驰匆匆,实在让人羞愧难以为情。
传说留下中原的父老,常常盼望朝廷,盼望皇帝仪仗,翠盖车队彩旗蔽空,使得行人来到此地,一腔忠愤,怒气填膺,热泪倾洒前胸。
【赏析】此词里描写了沦陷区的荒凉景象和敌人的骄横残暴,抒发了反对议和的激昂情绪。
上阕,描写江淮区域宋金对峙的态势。
“长淮”二字,指出当时的国境线,含有感慨之意。
自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宋“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宋史·高宗纪》)。
昔日曾是动脉的淮河,如今变成边境。
这正如后来杨万里《初入淮河》诗所感叹的:“人到淮河意不佳”,“中流以北即天涯!”国境已收缩至此,只剩下半壁江山。
「清代」奭良的二十首词作,值得品读奭良(1851-1930),字召南,镶红旗满州人,裕瑚鲁氏。
贵州按察使承龄之孙,赵尔巽表侄。
清末近现代初学者。
屡试不举。
早年颇负诗文,有“八旗才子”之称。
历任数省道员,辛亥革命后去官。
民国时期,应清史馆总裁赵尔巽聘,在馆有年,曾修订《清史稿》中的部分内容。
熟悉清史掌故,著有《野棠轩文集》、《史亭识小录》等。
沁园春·病中作荆棘余生,忧来百端,病亦戏予。
忆髫年羸弱,时亲药裹,名场毷氉,空逐公车。
门荫除官,牵丝黄绶,窃禄东都十载余。
因风便,便频登启事,渐即康衢。
乘边竞重储胥。
愧曲突徙薪计尚疏。
笑鸥波浩荡,几同传舍,蠹鱼纠结,又校官书。
少也多愁,老而善病,七十光阴过隙驹。
酸甜味,倘逢人巧算,细与乘除。
满江红·奉题岳忠武王画象,用满江红原韵南渡奚存,只荡里、蒸尝勿歇。
经历代、崇封峻祀,少酬英烈。
一展丹青窥器宇,十分坦白光风月。
拍哀弦、不忘旧山河,情綦切。
墨绖义,衣如雪。
精忠字,痕不灭。
但厖言丑正,金陀微缺。
长脚人人嗔切齿,紫阳喋喋盲涂血。
指阶前、铁铸数么麽,文犹阙。
满庭芳·孟晋招饮淀园雨浥轻尘,风吹淡馥,一湾流水田田。
亭亭红萼,翠盖滴珠圆。
胜赏偏逢夏健,陪游屐、蒲箑都捐。
濠梁兴,引车虚左,一似信陵贤。
西园。
初识路,东阡北陌,第五桥南。
有幽篁结霭,老树参天。
散坐听诗读画,萧閒趣、雅称林泉。
飞溅急,碧筩劝酒,归去冷云偏。
百字令·裘文达诗卷西江才子,是早游京国,翩翩风度。
荐入鸿科初报罢,直向瀛洲联步。
龙堆秉节,闽峤乘轺,文学矜奇遇。
量沙聚米,登高何止能赋。
行役几首新诗,旧京风景,到眼皆成句。
大雅舂容诗律细,高出随园数武。
劫火频经,零缣犹在,付与袁临汝。
中天文物,穆然开卷重睹。
绛都春·和樊山韵无情有恨。
空竦动汉廷,更无人问。
七宝锦车,万里青山催红粉。
苎萝尚接吴宫近。
怎送入、穹庐枕枕。
生来绰约,奈何薄命,欲将谁愠。
能令。
异时佳丽,借歌舞传出,天人神韵。
复活历史的另一种真实
陈家琪
【期刊名称】《社会学家茶座》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当岁月被体验为某种具有了非常意义的时间时,人就有了一种历史感;它是忽然而至的,而且往往掺杂了更多的情感体验。
【总页数】4页(P146-149)
【作者】陈家琪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文法学院哲学与社会学系教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5
【相关文献】
1.历史真实与人们视野中的历史——昭君故事流传和演变过程的另一种思考 [J], 郝艳华
2.幻想世界的另一种“真实”——论《女巫》叙事的真实性 [J], 张蕾
3.关于历史类纪录片真实性的探讨——以《复活的军团》为例 [J], 温化冰
4.艺术的历史真实——关于历史题材电视剧“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一元论[J], 张莉
5.另一种真实,另一种诗 [J], 谷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代词的发展演变经过元明两代的沉寂,词在清代出现了“中兴”。
清代词人之众,词作之多,超过以往各个朝代。
清词总集,据今人陈乃乾《清名家词》初编,已刊印著名词人专集一百种;叶恭焯编选的《全清词钞》,入选词人三千一百九十六人,超过两宋词人两倍之上,仅顺治、康熙两朝就有词人二千多家,词作五万多首。
这些词在质量上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使清词在整个词史上成为光辉的总结.一.清代前期的词清初词由明末清初的陈子龙揭开帷幕,其《湘真词》抒写抗清复明之志和黍离亡国的哀思,突破闺房儿女的纤弱靡曼。
“上接风骚,得倚声之正。
”接着是遗民词,以王夫之、屈大均、今释澹对、吴伟业等人为代表.他们的词或写怀念故明,或记抗清复国,或咏物言志,表示不仕两朝的气节,或以古喻今,寄托回天无力的悲愤,词坛风气进一步向现实迈进。
清代前期的词,流派纷呈,主要有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词派,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和独树一帜的满族词人纳兰性德。
陈维崧、朱彝尊和纳兰性德号称清初三大家.陈维崧是明末四公子陈贞慧之子,学有家传,才华富丽,兼工诗文,尤以骈文称一代名手。
中年以后开始填词,著《迦陵词》三十卷,所作一千八百多首,为历代词人之冠。
他的词作内容丰富,无所不能入词。
他尊词体,以词比肩“经"、“史”,屏弃“小道”与“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继承《诗经》和白居易“新乐府”精神,词作描写现实,大胆反映民间疾苦与明末清初的国事,有“词史”之称。
把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写进词中,这是一个创举,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提高了词的社会地位.陈维崧以感慨身世、怀古伤今的抒情之作最具特色,壮志难酬、感伤故国之情于悲愤苦涩里盘旋曲折.陈维崧词师法苏轼,辛弃疾,尤其受到辛弃疾的影响最大,风格豪放,气魄极大.他的词以豪放为主,兼有清真娴雅之作.陈庭焯说他的词:“情词兼胜,骨韵都高,几和苏、辛、周、姜为一手.”(《白雨斋词话》) 但由于写得太多,难免有些应酬敷衍、粗制滥造之作。
关于万寿祺的介绍万寿祺(1603年-1652年)明末清初文学家、书画家。
字年少,又字介若、内景,入清衣僧服,改名慧寿,又名明志道人、寿道人、寿若、若若,世称年少先生,江苏徐州人,与陈子龙乡试同年,与阎尔梅是同乡。
曾参加抗清活动,兵败后隐居江淮一带。
人物生平1630年(崇祯三年)中举人后,先后五次参加会试,均不第。
博览群书,多才多艺,凡礼、乐、兵、农、天文、历法、历史、地理之学,凡诗文、书画、金石、琴棋、刀剑以及女工刺绣、革工缝纫等百工技艺,无不通晓。
几次在南京参加复社的集会活动,又先后寓居苏州、镇江、松江,与当时志士名流陈子龙、杨文聪、顾梦游等唱酬砥砺,图谋救时报国,风流倜傥,倾动一时。
1645年(弘光二年,顺治二年),清兵渡江,弘光政府瓦解,江南人民纷起抗清。
万寿祺在苏州附近举兵,与沈自炳、钱邦芑等的陈湖之师,黄家瑞、陈子龙等的泖湖之师,吴易等的笠泽之师,相配合呼应。
义师溃败后,万寿祺遭隐被执,将及于难,遇救,得脱归江北。
后来,他在题为《隰西草堂》的一组诗中,回忆前情,有“往事悲浔泖,余生寄楚州”之句,在题为《自志六图》的一组画中,绘《泛湖图》一幅以志其事。
顾炎武的《赠万举人寿祺》一诗,也特意表彰其事:“白龙化为鱼,一入豫且网。
愕眙不敢杀,纵之遂长往。
万子当代才,深情特高爽;时危见絷维,忠义性无枉。
”1646年(隆武二年,顺治三年)春,万寿祺易僧服,托迹于佛门。
1650年(永历四年,顺治七年),他在所书他和志士唐允甲(字祖命)的唱和诗卷(长洲章氏四当斋旧藏)上识云;“余闻之志有不得则思,思之不能则唱叹生焉,祖命高洁之士,自南渡为党人,被发行吟,托言香草,则风人之遗也。
余为比丘,情无从生,何思之有,而日同唱叹,有类行国,后之君子,必有知吾两人者。
”1651年(永历五年,顺治八年),他在绘赠友人顾炎武的《秋江别思图》(龙游余氏寒柯堂旧藏)上识云:“子豫于商贾,余隐于沙门,虽所就之路殊,而志足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