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原理与方法论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11
规律的原理和方法论
规律的原理和方法论是我们探索和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它能帮助我们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发现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要掌握规律的原理和方法论,首先需要具备积极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我们应当以客观、全面、系统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和研究事物,从中发现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同时,还需要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观察、总结归纳等方法,验证和推断事物的规律和原理。
在具体的科学研究中,我们可以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等方法来揭示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归纳法是通过观察、实验和统计的方式,将大量的具体事实归纳为一般性的规律或原理。
演绎法则是通过已知的规律或原理,进行推理和演绎,得出具体的结论或预测。
除了科学研究,规律的原理和方法论也适用于其他领域。
比如,在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领域,我们也可以运用规律的原理和方法论,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管理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和研究企业的运营数据,探寻其成功的规律和原理,从而指导管理决策和行动。
总之,规律的原理和方法论是理解和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能指导我们的行动和决策。
掌握规律的原理和方法论需要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
和严谨的逻辑能力,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等方法,不断深入探索和理解事物。
5.1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2、意识更重要的是社会的产物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没有高度发达的人脑就不可能有意识的产生(在复杂性和机能上,动物脑都不可能达到人脑的水平的。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1、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机能,动物的脑不会产生意识--意识就是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1、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
2、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正确(错误)的思想意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如实(歪曲)反映。
--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3、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总结结论: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5.2意识的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动物的活动是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
它们既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动之前还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
2、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①主动创造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或幻想的世界。
②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意识反映什么源于实践活动的需要。
2、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的反作用)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双重性: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总结(强调意识在“认识世界”活动中起的作用。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一、教育和教学目标:(一)知识素质要求1、基本概念理解:(1)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结合实例说明真理的确切含义。
2、基本原理识记: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起积极作用的一些事例。
理解:(1)结合实例说明为什么必须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物质条件、客观规律和自身素质的制约。
(3)以事例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4)以事例说明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分析事物的本质,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5)结合事例,理解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
(6)结合事例,说明在认识过程中分析与综合的意义。
运用:(1)运用有关原理,结合事例说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为什么是错误的。
(2)举例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进而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危害。
(3)运用有关原理,针对某一社会实际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写出调查分析报告。
3、方法论意义(1)坚持正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2)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二)能力素质要求1、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1)比较主观能动性的不同表现及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的观点;(2)比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3)比较认识的扩展、深化、推移;(4)比较概念、判断、推理的作用;分析与综合的意义。
2、提高辨证思维的能力。
(1)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制约它的因素之间的关系;(2)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3)理解分析与综合的关系。
(三)思想觉悟要求(1)提高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觉性,把自己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2)透过现象看本质,端正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主观能动性的三个表现。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而客观条件的制约又给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了广阔的余地。
3、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4、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二个条件。
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和方法论在科学研究和学术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是研究和分析问题的基础,提供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框架。
然而,由于原理和方法论本身的复杂性,很难将它们简单地归于一个标题。
原理是指科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用于解释和指导实践。
它们通常是基于已经验证或被广泛接受的科学知识和实验观察结果。
原理可以用来推导出新的观察结果,从而进一步扩展和丰富对问题的理解。
例如,物理学中的牛顿运动定律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重要的原理。
方法论是指科学研究和学术领域中应用的方法和技术。
它们用于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并从中推导出结论。
方法论可以包括实验设计、统计分析、观察和模拟等技术。
不同的学科和领域会有不同的方法论,因为它们关注的问题和研究目标也不同。
为了有效地应用原理和方法论,研究者和学者需要在进行研究和分析时遵循一系列的步骤和规范。
这些步骤可以确保研究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从而增强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例如,在实验研究中,研究者需要明确定义研究目标,设计合适的实验方案,收集和分析数据,最终得出结论。
总结来说,原理和方法论在科学研究和学术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帮助研究者和学者进行问题的研究和分析。
然而,由于原理和方法论的复杂性,很难用一个标题来概括它们的内容。
因此,在撰写文中时,我们
需要把握主题,逐步展开讲解,避免在文中出现标题相同的文字。
【学习目标】(1)从意识的产生、生理基础、内容等角度理解意识的本质(2)把握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3)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4)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分析现实生活问题。
第一框意识的本质一、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做好自学和预习,找到相关内容。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怎么理解?(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怎么理解?(1)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只是人脑的特有机能,动物的脑不会产生意识。
(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3)有了人脑,不一定就会产生意识。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怎么理解?(1)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
(2)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3)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4)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4、总结:意识的本质是什么?(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总之,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二、易错点拨、辨析改错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2、对动物说“梅”,也能使动物“望梅止渴“;对动物谈“虎”,也能“谈虎色变“。
(×)3、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4、正确的思想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现实生活中没有鬼神,但却有鬼神观念,可见,错误的思想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来自于人类的主观想象。
高中政治必修4第五课知识点复习学习政治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高中政治必修4第五课知识点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必修4第五课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高中政治必修4第五课知识点梳理1、意识的本质(什么是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表现为: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c.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②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③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
(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
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①区别: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什么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P51)?②联系:a.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b.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③方法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5、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6、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挥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哲学第五课改造世界追求真理一、改造客观世界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改造社会主要形式及其特点?1、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
﹡2、主要形式:社会革命、社会改良、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
3、特点:历史性。
二、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任务是什么?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怎样?1、改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关系:①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②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③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④在这种相互作用之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
三、什么是科学理论?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如何?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有哪些表现?1、科学理论——从客观实际中抽象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实践证明的、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
是正确的理论体系。
2、原理:①实践是理论的基础。
理论的产生、发展、受检验和归宿,都离不开实践。
②理论对实践又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方法论意义:积极参加实践,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3、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1)科学预见的作用(2)科学方法的作用(3)解放思想的作用四、什么是真理?其根本属性是什么?它有什么要求?1、真理的含义——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就是正确的认识,即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
因此,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2、根本属性——客观性3、要求: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五、真理是不断发展的原理及方法论意义?1、原理:①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②社会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③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真理性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
2、方法论意义:发展真理。
六、真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什么?其力量在哪?1、一般规律:①真理是随着客观事物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②真理的发展是真理不断克服和战胜谬误的过程2、真理的力量在于它的正确性。
七、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①真理的本性——真理是人们的思想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即主观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
七上政治第五课笔记本课主要讲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科学性。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总结本课的要点。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
唯物史观强调物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理论指出社会的进步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而无产阶级是社会的主要力量。
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论成果,它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思想和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它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强调历史的发展是一种冲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还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真理。
三、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它强调辩证法的运用。
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还强调实证主义的原则,认为只有通过实证的研究方法才能获得科学的结论。
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它的科学性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解释。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它要求理论的正确性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表现在它的理论是开放的,可以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总之,七上政治第五课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科学性也得到了充分的阐述。
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思想,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解释。
这对我们正确看待世界、指导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唯物论第五课涉及的原理和方法论第五课原理与方法论:(认识论)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论)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有所建树,就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制约,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的实际条件出发,还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这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2.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现象和本质是密切联系,密不可分的。
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现象的根据就在于本质。
这要求我们既不能脱离现象凭空地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也不能使认识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是要透过现象把括本质。
3.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原理及方法论: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
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前提条件。
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关键条件,即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的分析和综合过程。
这要求我们既要大胆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又要善于思考,对占有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个别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
4.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原理及方法论: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深度上逐步地深化认识;从广广度上不断地扩展认识;从进程上将认识向前推移。
认识总是发展的。
这要求我们在认识的过程中,使认识深化到事物更深的层次,扩展到更广的空间或领域,并注意使认识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向前推移。
《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辩证唯物论(第四、五课)一、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内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又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内容】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2、【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无力,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客观性和企图改变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三、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内容】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人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利用规律,造福人类;二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改变或创造条件,发挥对人们有利的作用,限制其破坏作用甚至变害为利。
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一、认识的根本任务(一)认识1、含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按性质2、分类:感性认识: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按程度和水平理性认识: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3、根本任务及方法论(1)根本任务: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头国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认识的目的:指导实践(3)方法论:①要求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付出艰苦劳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
②运动科学思维的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③反对夸大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或只重书本不重实践的唯理论(本本主义);也反对夸大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或只重实践不重书本的经验论。
4、为什么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又感性上升到理性又现象到本质、规律(1)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2)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又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直到实践。
(二)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关系及注意问题2、注意的问题(1)同一本质可以有多种现象来表示(2)同一现象可以表现了不同的本质和规律(四)假象与错觉的关系(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六)真理与科学理论1、含义:(1)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2)科学理论: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
※2、科学理论的作用:(1)决定了它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2)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3、方法论:(1)充分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掌握科学理论,深入实际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作用。
(3)要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的本质(怎么做)(一)原理帽: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付出坚信劳动,不断创造条件的过程。
第五课第一节意识的本质(导学案)第五课第一节意识的本质(导学案)第五课第一节《意识的本质》导学案【自学目标】1、识记意识的起源、意识的本质。
2、认知意识就是社会的产物、劳动的产物,就是人脑的机能,就是客观存在的充分反映。
3、认知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同意意识。
【重难点】意识的本质是: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独立自主自学】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起源上看)1、意识就是___________的产物。
一切物质都具备的__________就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_________________就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2、人的意识是从______________发展来的,但纯粹的动物心理_____________地形成意识。
意识一开始就是______________的产物,____________的产物。
意识不仅是_____________的产物,更重要的还是____________的产物。
二、意识就是人脑的机能(从生理基础上看看)1、人脑结构的_________________,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证明,没有_______________,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
意识是_____________的机能。
2、意识活动就是通过人脑对外界提振的一系列____________同时实现的。
散射分成________和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就是动物由遗传赢得的本能。
条件反射分成两种:一种就是______________,叫作___________,这就是人和动物所共计的;一种就是在________________,叫作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人所特有的。
意识就是在______________基础上产生的充分反映。
三、意识就是客观存在的充分反映(从意识的内容来看)w.w.w.k.s.5.u.c.o.m1、要形成意识,不仅需要人脑,还必须有____________。
唯物论五大原理方法论嘿,咱今儿就来说说唯物论的五大原理方法论呀!首先就是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方法论。
你想想看,咱这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那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呀,这就是物质呀!咱的想法、观念那可都是在这些物质的基础上产生的呀。
就好比说,你生活在一个热闹繁华的城市,那你的想法可能就会比较开放、多元;要是你生活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那你的观念可能就会相对保守些。
这可不是咱能随便改变的,这就是物质决定意识呀!这就好像盖房子,物质就是那地基,意识就是盖在上面的房子,没有牢固的地基,房子能盖得稳吗?然后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的原理方法论。
咱可别小瞧了咱的意识呀,它能让咱去主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呢!咱要是有了积极向上的意识,那就能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勇往直前,努力去克服;要是意识消极了,那可能遇到点小事就打退堂鼓啦。
就好像一辆汽车,意识就是那方向盘,能决定车子往哪儿开,开得稳不稳。
接着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方法论。
这世界上的好多事情呀,那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哟!太阳东升西落,四季更替,这都是规律呀!咱可不能违背这些规律,不然准得吃苦头。
就跟你非要在冬天种西瓜一样,那能长出来吗?咱得尊重规律,按照规律办事,这样才能顺顺利利的呀。
再说说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方法论。
这世界上的一切那可都是相互关联的呀!就拿咱人来说,和家人、朋友、同事那都是有联系的。
一件小事可能就会引发一连串的反应呢。
就像蝴蝶效应,一只蝴蝶扇扇翅膀,可能就会引起一场风暴呢!咱做事的时候可得考虑到这些联系,不能只看眼前,要想得长远些。
最后就是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方法论。
这世界呀,那是一直在变化发展的哟!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可能就不一样啦。
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咱可不能原地踏步呀!得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就好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呀!唯物论的这五大原理方法论,那可是咱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法宝呀!咱得好好琢磨琢磨,把它们运用到咱的生活中去。
咱不能光知道理论,还得会实践呀!只有这样,咱才能在这世界上过得更精彩,更有意义。
第五课原理与方法论:(认识论)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论)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有所建树,就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制约,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的实际条件出发,还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这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2.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现象和本质是密切联系,密不可分的。
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现象的根据就在于本质。
这要求我们既不能脱离现象凭空地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也不能使认识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是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3.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原理及方法论: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
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前提条件。
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关键条件,即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的分析和综合过程。
这要求我们既要大胆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又要善于思考,对占有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个别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
4.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原理及方法论: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深度上逐步地深化认识;从广度上不断地扩展认识;从进程上将认识向前推移。
认识总是发展的。
这要求我们在认识的过程中,使认识深化到事物更深的层次,扩展到更广的空间或领域,并注意使认识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向前推移。
坚持以矛盾分析法为核心的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重视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第六课原理与方法论:(历史唯物论——价值观)1.社会存在决定作用原理及方法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这要求我们要重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2.社会意识反作用原理及方法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这要求我们要重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价值观导向作用原理及方法论: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正确的价值观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错误的价值观则阻碍事物的发展。
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和坚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4.集体主义价值观导向作用原理及方法论: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集体主义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这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关系原理及方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这要求我们在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第七课原理与方法论:(历史唯物论——人生观)1.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1)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首先,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能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其次,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即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2)人类结成社会而生活、存在和发展。
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
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起着根本的、决定的作用。
其次,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人的发展更需要社会提供种种条件。
个人影响社会,社会决定个人。
这要求我们要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它是我们正确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青年学生应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成才条件,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以便走上工作岗位后,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及方法论: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人生价值的基本和可靠标志,是一切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也充分体现了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这要求我们应把自己与社会,与人民联系起来,竭诚地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使个人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
且在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时候要从他对社会作出的贡献的多少来衡量,既要看到他的物质贡献,又要看到他的精神贡献。
3.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及方法论: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又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
这要求我们要全面地提高个人素质;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要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要反对享乐主义。
4.崇高的理想对人生与社会有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原理及方法论: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把个人志向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统一起来,将自己的一切同祖国、同人民、同人类的命运永远结合在一起。
5.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基础和必经阶段,实现共同理想必须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这要求我们应该懂得实现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应该把自己的理想同人类的崇高理想、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我国当前的奋斗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在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奋斗中,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6.理想与现实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理想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这要求我们必须把理想根植于现实之中,对理想的追求既要符合社会发展趋势,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又要符合自己的实际,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
7.艰苦奋斗原理及方法论:要把社会理想或职业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而从主观方面来说,特别需要艰苦奋斗。
首先,艰苦奋斗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它不仅仅是一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更重要的是一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
其次,提倡艰苦奋斗,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这要求我们应该有坚定的信念,始终不渝地去奋斗,要把艰苦奋斗美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要艰苦奋斗,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第八课原理与方法论:(认识论)1.实践具有一定特征原理及方法论:(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含义:①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②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③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不是物质的具体形态,而是一种活动。
)(2)特征:①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和结果都是客观的。
②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人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具有能动性。
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总是追求达到一定的目的,具有目的性。
③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它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的活动,具有社会性。
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具有历史性。
这要求我们既要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又要坚持运用这一观点去分析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特别是当代中国人民所进行的改革、建设活动。
2.实践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作用原理及方法论:(1)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它们都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2)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即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
)(3)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4)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这要求我们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实践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并自觉投身到当前的经济建设和改革中去,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3.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反作用原理及方法论: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对生产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①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能够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能够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③我国的体制改革是一场广泛的、深刻的革命,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这要求我们要重视处理社会关系对生产实践的反作用,自觉地处理好社会关系,推动生产实践的不断进步。
4.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原理及方法论: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再次,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最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这要求我们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要把已有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认识对实践反作用原理及方法论: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及科学理论推动实践的健康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全面发展。
这要求我们要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自觉接受正确的认识,抵制错误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