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理学流派简介.doc2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6
04270西方现代心理学派别.doc《西方现代心理学派别》自考考试大纲课程名称:西方现代心理学派别课程代码:04270第一部分课程性质和目标课程性质与特点西方心理学史为心理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心理学入门课。
掌握西方心理学的各个派别及其代表的理论观点对扩大心理学的视野,提高心理学的理论水平有重要意义。
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学习西方心理学史,要求熟悉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掌握主要心理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及其发展、变化,能正确评价、介绍心理学史上的主要人物,主要理论观点,提高自己的基本理论水平。
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西方心理学史在心理学专业的学习中处于基础地位,它要求学生具备普通心理学的知识基础,同时具有一定的理论思维能力。
本课程是之后所有心理学的课程的准备课程。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什么是西方心理学,掌握学习西方心理学史的意义及心理学史研究的一般问题。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西方心理学史的对象与体系,学习西方心理学史的意义(次重点)识记:1.西方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存在于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和加拿大与美国的国家中作为主流心理学存在和发展的历史。
2.前科学心理学时期心理学发展经历的两个阶段:官能心理学阶段和意识经验心理学阶段;理解:1.现代西方心理学包括的派别:意识心理学、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2.学习西方心理学史的意义。
(二)西方心理学史的编纂学原则(重点)识记:时代精神说和伟人说;内在说与外在说;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
理解:1.厚古说:主张“为过去而理解过去”,偏重过去而排斥现代;2.厚今说:强调心理学的短期历史,主张“为现在而理解过去”。
(三)西方心理学史的方法论原则(一般)识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坚持辩证分析的方法;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第一章西方心理学的起源与建立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西方心理学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再到近代时期的哲学心理学思想,理解其中关键人物的理论观点对科学心理学的建立所起的作用。
学术动态与问题讨论续思想薪火,集流派大成外国心理学流派大系 评介彭运石 冯永辉(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沙,410081)摘 要 外国心理学流派大系 丛书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流派选择全面性;(2)流派介绍系统性;(3)流派梳理的清晰性;(4)流派评价的公允性。
以上特征保证了本套丛书在当前国内心理学史与理论心理学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 心理学流派 科学主义心理学 人文主义心理学诞生虽晚但永远最受欢迎,所有奥林匹斯神都为之逊色 (济慈, 灵之颂 )。
在经历一个漫长过去之后,21世纪的心理学作为一门 显学 正驶入属于它的快车道时代。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也以 遇千载一时之运,顾智力屈于当年 的精神面貌不断追赶世界心理学同行的步伐。
然而心理学毕竟属于19世纪末西学东渐运动的 舶来 学科,其根植土壤可以上溯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哲学思想,而自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作为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迄今又愈130年!对中国的心理学工作者而言,眼前呈现的往往是国外心理学广泛的研究领域、分化的研究内容、繁多的思想流派和庞杂的理论体系。
我们常常为当前某位心理学大师获得重大研究突破的灵感来源感到惊诧,又为当前心理学研究中某个主题的忽然风靡而感到迷惑。
当前国内有关国外心理学流派的介绍均隐匿于心理学史专著和其他心理学教材中,以至流派本身的发展史成为了心理学史的 副产品 。
然而,一部西方心理学演进的历史就是一部各个理论学派之间不断论战、相互吸收并共同推进心理学进步的历史。
那些进入被称之为心理学教科书中的内容构成了由重要人物、立场、理论组成的庞大的现代心理学知识体系,但它们都经过了加工,或是被打磨掉了本来极具理论锋芒的 棱角 ,或是被做了 截头去尾 的处理。
因此,大师们的不少原创性思想在筛选进教材的过程中被省略掉了。
对于以心理学为专业的学生来说,即使他学过一部流行很广的心理学教科书,仍然有可能无从应对如下问题:那些支撑当代心理学大厦的关键理论和概念是在何种情形下被提出来的?为什么要被提出来?又如何被后人所推进和发展的?这些理论、立场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如何?它们在现代心理学的演进中有何重要意义?又对当前心理学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事实上,在心理学中不管是思想系统抑或研究主题均存在源头和延续问题,而了解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便是以流派作为切入点。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杜威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斯金纳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等人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认知心理学:奈瑟附:冯特的简介冯特(冯特一般指威廉·冯特)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年8月16日—1920年8月31日),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被公认为是实验心理学之父。
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研究心理学的实验室,这被认为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他学识渊博,著述甚丰,一生作品达540余篇,研究领域涉及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逻辑学、语言学、伦理学、宗教等。
童年时期1832年8月16日,冯特出生在德国巴登地区曼海姆市的内卡劳镇,是家中的第四个孩子,父亲是一位路德教会牧师。
他4岁时和家人搬到了巴登地区中部的海德尔斯海姆镇,并在这里度过童年。
冯特有个哥哥叫卢德维格,比冯特大8岁。
在冯特2岁时,哥哥就被送到海德堡的姑母家并在那里上学。
童年时冯特的伙伴很少,唯一一个和他关系不错的是一个比他年纪大的智力发育有些问题的孩子。
他在镇里的学校上了2年学。
在上学期间,冯特有严重的爱做白日梦的毛病,为此还被父亲训斥。
从他8岁开始,父亲的助手弗里德里克·穆勒牧师成为他的老师。
他和老师关系非常好,以至于老师在教了他三年后,要到附近另一个镇当牧师,冯特也过去和他一起住和学习。
中学时期1845年,在父母的安排下,冯特进入布鲁赫萨尔高中学习。
害羞、胆小的冯特没有适应这里的环境,和同学没有形成良好的关系,学业成绩也特别差。
有时候他会逃回家里,但是母亲会把他送回学校。
由于他的学业表现极差,甚至有老师认为一个比较适合冯特的工作是到邮局工作。
冯特的父母于是在年把他送到海德堡的姑母家,并从1845年秋开始在这里上大学预科。
在这里生活和学习的期间,冯特变得开朗了很多,结识了一些朋友,并参加课外的活动。
《西方心理学八大流派》讲义实验心理学为何诞生于德国?1、西方心理学一直在思辨哲学的母体中孕育的,而德国人擅长思辨的传统;2、德国的实验生理学比较发达,它是实验心理学的重要基础;3、英法两国尽管科学技术发达,但他们重视量化、轻视无法量化的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即科学主义取向的心理学)由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于1879年创建。
流派一:内容心理学1、代表人物冯特(W . Wundt, 1832---1920 )艾宾浩斯、屈尔佩的无意象思维、铁钦纳的构造主义心理学、反对派:布伦塔诺2、冯特简介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08.16-1920.08.31),德国心理学家。
他一般被公认为是实验心理学的创建人。
威廉·冯特将内省实验法引入了心理学。
他请对方向内反省自己,然后描写他们自己对自己的心理工作方法的看法。
他创造了特殊的方法来训练对方,让他们更仔细和完善地来看待自己,但不过分地解释自己的心理。
这个工作方式与当时的心理学非常不同。
当时的心理学更多的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威廉·冯特认为,心理与生理是互相关连的。
他的认识论结合了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和黑格尔的理论。
1856年冯特毕业于海德堡大学医学系。
1858年他成为赫尔曼·冯·赫耳姆霍兹的助手。
在这段时间里他开辟了第一个科学地教授心理学的课程。
在这个课程中他使用来自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心理学。
他的讲义被编辑为《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论稿》。
1864年他被提升为助理教授。
1874年他发表了《生理心理学原理》。
在这部书中他发明了一个系统性的心理学来研究人的感识:感觉、体验、意志、知觉和灵感。
1875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成为教授。
1879年他在那里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冯特晚年发表了他的十卷巨著《民族心理学》。
3、冯特的心理科学观●(1)心理学可以成为一门实验科学;●(2)心理学不同于哲学,两者在研究对象上有着紧密联系,但在研究方法上截然不同;●(3)反对把心理现象一味地还原为生理现象;(但是在实验中他无法贯彻身心平行论,这是冯特理论的重大矛盾)4、冯特关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经验(主观唯心主义色彩)a 直接经验是意识b 心理元素包括:感觉和感情c 结合心理元素的规律:联想:方式包括复合、同化、合并、相继联想统觉:只有通过一个更为积极的心理过程使进入意识的内容得到清晰地注意,才能够理解这个内容及其意义。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问题,自心理学独立以来,一直在探索,一直在争论,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以下介绍主要的几个学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1867—1927),是自心理学独立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
该学派于1899年产生于德国,后在美国得到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后渐趋衰落。
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即心理经验的构成元素及结合的方式与规律,并主张心理学应该用实验内省法研究意识经验的内容或构造,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及它们如何结合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他们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其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但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
该学派是用实验法独立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学派,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派的兴起和美国心理学的发展。
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组成部分。
但由于它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并陷入元素主义与内省主义境地,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二)行为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又称早期行为主义学派)于1913年产生于美国,其创始人是华生(J.B.Watson,1878—1958)。
这一学派不同意心理学探讨意识,认为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心理学的目的应是寻求预测与控制行为的途径。
他们认为心理学应当研究“客观观察所能获得的并对所有的人都清楚的东西”,也就是人的行为,并提出“刺激—反应”(S—R)的行为公式。
行为主义主张客观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摆脱主观思辨的性质,更多从实验研究中得出结论。
但他们无视行为产生的内部过程,反对研究意识,引起不少人的非难与反对。
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尔曼(E.C.Tolman)、赫尔(C.L.Hull)、斯金纳(B.F.Skinner)。
新行为主义认为,有机体不是单纯地对刺激作出反应,它的行为总是趋向或避开一个目标。
在动物和人的目的行为之间,必须有一个“中介”因素,这就是个体的认知。
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879年以来,整个心理学界出现了过去从未有过的热烈的学术研讨的繁荣局面。
在冯特的内容心理学以后,又接二连三相继出现了或反对或继承冯特的理论,或另辟蹊径、独树一帜。
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心理学派上百个。
这些学派分布广泛,遍布世界各地。
这些学派,有从内在的意识去研究的,有从外在的行为研究;有从意识的表层研究,有从意识的深层研究;有从静态,有从动态;还有从生物学、数理学、几何学、物理学、拓扑学、民族学、文化学等等其他不同角度去研究的。
所有的学派、包括相互继承的学派,在它们的心理研究对象、范围、性质、内容以及方法上都既有联系,又各不相同。
这百余年心理学发展的速度以及研究成果,远远超过人类历史上对心理研究成果的所有总和,对心理现象探索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而贯穿心理学百年史的主干线,就是几大主要学派形成发展的历史。
构造主义心理学构造心理学是19世纪末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以后,出现于欧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它与相继出现的机能心理学相对立。
构造心理学的主要代表是冯特和铁钦纳。
这个学派受英国经验主义和德国实验生理学的影响,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它强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不关心个别差异、教育心理、儿童心理等心理学领域,以及其他不可能通过内省法研究的行为问题。
冯特的心理学所涉及的问题很广泛,构造心理学只是他的心理学体系的一个方面。
冯特本人称他的心理学为内容心理学。
至于构造心理学这个名称,是1898年铁钦纳在与机能心理学争议的过程中利用詹姆斯的用语提出的。
1884年,詹姆斯为《心灵》杂志撰写一篇文章,题为《论内省心理学的某些忽略》。
在文章的附注中,提到“心理构造”一词,原话是:“纯粹的红色或黄色的感觉元素,及其他心理构造的元素没有存在的根据,因为它们都不是心理的事实”。
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简介: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领域。
自从心理学的诞生以来,不同的学派和流派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本文将介绍几个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包括结构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
一、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心理学的第一个正式研究方法,由德国心理学家威廉·万特创立。
他认为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将心理现象分解为其构成元素,并通过对感觉、知觉和意识进行实验研究来揭示其结构和性质。
结构主义注重研究人类意识的组成和构造,但在实验方法上受到了限制,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结构主义逐渐衰落。
二、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20世纪早期出现的一种心理学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沃森和伯福斯·斯金纳。
行为主义强调心理学研究应关注可观察的行为,即外在的反应和刺激,而不是内部的心理过程。
行为主义采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重点关注刺激-反应的关系。
尽管行为主义受到一些批评,但它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认知主义认知主义强调人类思维、知觉和问题解决过程对行为的影响。
认知主义的先驱是美国心理学家乔治·米勒、乌尔里克·诺伊斯和赫伯特·西蒙。
他们认为思维是一种信息处理过程,通过实验方法来研究思维的结构和运作。
认知主义的出现丰富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拓展了对人类智力和学习的理解,并为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人类的自由意志和个人成长。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如卡尔·罗杰斯和阿伦·马斯洛主张应将个体视为完全发展和实现潜力的主体。
他们反对简化人类行为的机械模型,强调重视个人的价值、意义和目标。
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心理治疗和辅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强调人的整体和个体差异的尊重。
结论:西方心理学主要的流派包括结构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
不同流派的出现和发展,丰富了对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认识和理解。
外国心理学流派大系
外国心理学流派大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流派:
1. 结构主义心理学:以德国心理学家威廉·旧金为代表,提出将心理现象分解为基本单元的观点,注重分析和理解心理过程的结构和组织。
2. 功能主义心理学:以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为代表,关注心理过程的功能和目的,强调心理现象在适应环境和实现目标方面的作用。
3. 泛意识心理学:以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为代表,重点研究潜意识以及潜意识对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影响。
4. 行为主义心理学:以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沃森和B·F·斯金纳为代表,认为心理学应该关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强调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
5.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和亚伯拉罕·马斯洛为代表,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人的积极性,注重个体的内心体验和人的发展潜力。
6. 认知心理学:以美国心理学家乔治·米勒和乔治·阿姆斯特朗为代表,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和知觉,并尝试理解和解释智力和学习。
7. 社会文化心理学:强调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个体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影响,关注
文化差异对心理现象的作用。
这些流派各有不同的理论和方法,代表了心理学的不同研究方向和取向,对于理解和解释人类思维、行为和心理现象有着不同的贡献。
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一构造主义心理学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是冯特,并有其弟子铁钦纳将其发展为严密的心理学体系。
20世纪前30年,该学派在美国心理学占优势,30年代后趋于瓦解。
构造主义心理学主张:1、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这三种元素;2、主张采用实验内省法研究意识的内容或构造;3、该理论忽视个体差异,不考虑应用,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研究范围非常狭窄。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始人是美国的詹姆士,其他代表人物还有杜威和安吉尔。
机能主义主张:1、主张研究意识,但是他们不把意识看成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看成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提出了意识流;2、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不赞成构造主义堆心理结构进行分析。
三、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初的德国,创始人是韦德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Gestalt在德文中意味着整体,它代表这个学派的基本主张和宗旨,所以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1、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2、部分相加不等于总体;3、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4、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四、行为主义心理学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心理学诞生。
“第一次革命”又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主张: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2、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精神分析又称为弗洛伊德主义,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建。
他主张:1、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2、行为根源于某种欲望或动机;3、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二势力”。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
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1、人的本性是善良的;2、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3、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冲击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西方心理学发展流派一、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西方心理学发展的重要流派之一。
它强调对可观察行为的研究,认为人的行为是对环境刺激的响应。
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沃特森和斯金纳。
他们主张将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从内部过程转移到可观察的外部行为上,通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来解释行为。
行为主义对实验方法的运用非常重视,强调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
二、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学流派。
它关注人类的思维过程,研究认知、知觉、记忆、学习、语言等方面。
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和巴特莱特。
他们认为人的思维过程是信息加工的结果,通过研究人类的认知活动来理解人的行为。
认知心理学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通过观察和测量来了解人的思维过程。
三、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一种心理学流派。
它关注人的潜意识和心理冲突,通过解析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来理解人的行为。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行为受到潜意识的影响,通过解析潜意识中的冲突可以帮助人解决心理问题。
精神分析学派采用临床研究的方法,通过分析病人的梦境、自由联想等来了解潜意识中的内容。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它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体的主观体验。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
他们认为人的行为是为了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强调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在价值。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主张关注人的个体差异和个体需求。
五、社会文化心理学社会文化心理学是一种注重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人的影响的心理学流派。
它关注人的行为和思维是如何受到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的。
社会文化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美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和布鲁纳。
他们认为人的行为和思维是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通过研究社会和文化因素来理解人的行为。
六、进化心理学进化心理学是一种将进化理论应用于心理学研究的心理学流派。
它关注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是如何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心理学流派第一学派:内容心理学派第二学派:意动心理学派第三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派第四学派: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第五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第六学派:格式塔心理学派第七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第八学派:日内瓦学派第九学派:认知心理学派第十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西方心理学简史(二)心理学的真正历史只有短暂的100余年。
但由于它又有着一个长久的过去,因此,人们往往倾向把心理学认为既是一个古老的科学,又是一个年轻的科学。
作为一门真正独立的科学,虽然只有短暂的百余年的历史,但是,在这百余年的短短历史中,它却获得了惊人的发展。
心理科学的这100多年的历史,主要地集中体现在一些在世界范围内,都曾代表过一个时期的心理学历史发展的倾向、都曾对心理学本身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都曾客观地左右过心理学历史的发展进程的心理“大学派”的形成发展上;心理科学100余年来所取得的成果,也主要地反映在这些心理学大派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上。
第一学派:内容心理学派内容心理学派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德国,代表人物是冯特。
内容心理学派主张对人的直接经验进行研究。
所谓直接经验就是人在具体的心理过程中可以直接体验到的,如感觉、知觉、情感等。
冯特认为,人的这种直接经验(心理或意识)是可以进行分析的。
他将心理被分析到最后不能再分析的成分称为心理元素。
他认为心理元素是心理构成的最小单位,而人的心理,是通过联想或统觉才把在些心理元素综合为人的直接经验的。
因此,冯特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是要分析心理的结构和内容,发现心理元素复合成复杂观念的内在原理与规律。
为此,冯特的心理学体系被称为内容心理学。
内容心理学派观点:内容心理学派主张对人的直接经验进行研究。
所谓直接经验就是人在具体的心理过程中可以直接体验到的,如感觉、知觉、情感等。
不过,冯特这里研究的并不是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的本身,而是感觉或知觉到的心理内容,即感觉到了什么,知觉到了什么。
冯特认为,人的这种直接经验(心理或意识)是可以进行分析的。
西方心理学派的归纳西方心理学派是指那些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心理学思想和理论体系。
在西方,心理学发展经历了多个学派和流派的兴盛和衰落。
下面将介绍一些西方心理学派的主要归纳。
1. 结构主义心理学派:结构主义心理学派是心理学的早期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威登特和爱德华·布伦特亚诺斯基。
他们的研究关注心理现象的结构和组织,通过分析意识和感觉的构成来理解心理活动。
2. 功能主义心理学派:功能主义心理学派是威廉·詹姆斯和约翰·杜威等学者所代表的心理学派别。
他们关注人类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在适应环境中的功能和意义,强调心理过程的实际效果和目的。
3.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受到俄国密涅瓦的波洛申科、美国的沃森和斯金纳等人的影响,注重研究对可观察的行为的原因和稳定规律。
行为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应该以客观可测的行为为研究对象,主张通过刺激-反应模式来解释心理现象。
4. 心理动力学派:心理动力学派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强调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背后的潜意识动力和冲突。
该学派的研究方法包括心理分析和解梦等,通过揭示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潜在原因来理解人类心理问题。
5. 认知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主张通过研究思维、记忆、知觉等认知过程来理解人类心理活动。
代表人物包括皮亚杰和芬奇等学者。
认知心理学派注重研究人类思维的结构和功能,强调人类信息加工和决策过程。
6.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强调对个体的关注和发展,关注人的主观体验、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潜力。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罗杰斯和马斯洛等,他们强调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的重要性。
以上是对西方心理学派的简要归纳。
西方心理学发展至今已涌现出众多理论和派别,每个心理学派都有其独特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为我们理解和解释人类心理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思考。
对西方心理学三大势力的理解外国语学院杨诗雅11英教2班2011154218摘要:西方心理学有三大势力,它们分别是: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他是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
精神分析学派自被创建以后,被后来的心理学家们不断完善,其影响力在欧洲乃至世界上都是非常巨大的。
我最感兴趣的是《梦的解析》。
因为我觉得,梦是一种飘渺而神奇的境界。
在我们中国古代就有了周公解梦之类的对梦的研究。
行为主义在上个世纪20年代流行,并且对西方乃至世界心理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行为主义非常重视环境的塑造能力,认为一个人周边的环境能对这个人的性格和行为起一定的塑造作用。
但是,它否认了遗传的作用和过度夸大了环境对塑造人的作用。
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
人本主义强调自我实现,也就是自我,本我和超我。
西方心理学三大势力对世界的影响深远,不容小觑。
关键词:西方心理学、三大势力、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正文:在心理学课上,我们学到了西方心理学有三大势力。
它们分别是:由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法;认为环境可以塑造人的行为主义;由卡尔、罗杰斯为代表,认为人可以自我实现的人本主义。
由于这三个学说对社会的影响最大,故称它们为西方心理学三大势力。
它们当中有一些理论和学说解释了人们对有关心理的问题。
但是它们又是不相同的,在不相同的同时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他是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
精神分析学派自被创建以后,被后来的心理学家们不断完善,其影响力在欧洲乃至世界上都是非常巨大的。
1856年5月6日,弗洛伊德出生在奥地利一个小镇,父亲是一位商人,小时候他家境比较富裕,这使得他有了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
我觉得他能有后来伟大的成就,跟他早年的所受的教育和他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他曾经学过医,对人体内神经的分布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我相信,这些为了他以后提出精神分析学说奠定了一定基础。
除此之外,我觉得弗洛伊德还是一位对爱情忠贞的“好男人”。
西方现代心理学三大主要势力介绍西方现代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众多的流派和学说,迄今为止,多途径研究仍是现代心理学的现状。
这其中以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最大,被称为心理学的三大主要势力。
精神分析由弗洛伊德开创,其后被不断修正与发展,影响力远远超出心理学,所以读者群相应更为广泛。
《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出版社,1995),是弗洛伊德本人对其前期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精要总结,可以作为了解弗洛伊德本人观点的最佳入门。
《释梦》(商务出版社,2001)是弗洛伊德最有影响力的经典著作,为深入了解弗洛伊德之必读。
近年来翻译弗洛伊德著作最成规模的是长春出版社的《弗洛伊德文集》(2004)全八册。
弗洛伊德的传记可以看欧文·斯通的《心灵的激情》(上、下)(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该书属于传记小说,内容翔实而且可读性强。
另一本比较注重阐述弗洛伊德思想的传记是由高宣扬编著的《弗洛伊德传》(自华书店,1986),这是繁体版,不容易买到。
不过,现在网上倒是随处可以下载此书的简体版。
目前市面上还可以见到更多新的由国人写的弗洛伊德传记,不过这些新书并没有引入更多的第一手材料,基本上是以前材料的重新组合,内容相差不大。
要想对弗洛伊德的思想有清晰的认识,还可以读几本介绍其思想的著作。
查尔斯·布伦纳所的《精神分析入门》(北京出版社,2000)概括了弗洛伊德的基本思想与精神分析的主要内容,阐述明确贴切,在同类书中极为难得。
《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阐述了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书虽写于上世纪30年代,却仍不失其价值。
荣格与荣格学派《东洋冥想的心理学——从易经到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是荣格几篇文章的合集。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三联书店,1991),《寻求灵魂的现代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出版时间都较早。
前者是荣格的演讲集,是了解荣格前期思想的不错的入门书。
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问题,自心理学独立以来,一直在探索,一直在争论,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以下介绍主要的几个学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1867—1927),是自心理学独立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
该学派于1899年产生于德国,后在美国得到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后渐趋衰落。
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即心理经验的构成元素及结合的方式与规律,并主张心理学应该用实验内省法研究意识经验的内容或构造,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及它们如何结合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他们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其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但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
该学派是用实验法独立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学派,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派的兴起和美国心理学的发展。
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组成部分。
但由于它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并陷入元素主义与内省主义境地,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二)行为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又称早期行为主义学派)于1913年产生于美国,其创始人是华生(1878—1958)。
这一学派不同意心理学探讨意识,认为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心理学的目的应是寻求预测与控制行为的途径。
他们认为心理学应当研究“客观观察所能获得的并对所有的人都清楚的东西”,也就是人的行为,并提出“刺激—反应”(S—R)的行为公式。
行为主义主张客观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摆脱主观思辨的性质,更多从实验研究中得出结论。
但他们无视行为产生的内部过程,反对研究意识,引起不少人的非难与反对。
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尔曼、赫尔、斯金纳。
新行为主义认为,有机体不是单纯地对刺激作出反应,它的行为总是趋向或避开一个目标。
在动物和人的目的行为之间,必须有一个“中介”因素,这就是个体的认知。
也就是说在“刺激—反应”过程中,加进一个中介变量(O),使行为主义的模式成为“S—O—R”。
这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西方心理学流派简介西方心理学流派简介——前言西方心理学是指外国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我国的心理学在建国初期主要受苏俄心理学影响,而后跟随西方心理学的几个主要流派进行研究。
因此,我国的心理学并没有独立的流派,历史上也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单独分离出来。
所以,西方心理学流派是当代心理学理论的主流声音,也是重要的心理学入门知识。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由于心理学是一门和哲学有着紧密联系的学科,也有我国的心理学研究者通过分析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提炼我国以及东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
这些内容不属于本文的介绍的范围。
心理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这是一个令所有心理学家苦苦思索的问题,它的答案也随着不同流派、不同时间不停地变化着。
笔者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精神世界的结构、成因及其实现的科学,它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特性,研究方法也是兼具客观实验与主观论证,并且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
不同心理学流派的研究内容差异非常大,但提炼其共性内容主要包括人格理论、学习认知及教育等相关问题、价值理论和心理治疗方法等。
笔者认为,哲学是和心理学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门科学,甚至神学及宗教范畴内的某些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和心理学有所交叉。
医学是和心理学相对立的一门科学,前者着重研究人身体的结构、病症及其治疗,后者则是研究人意识(或精神)的结构、病症及其治疗。
作为心理学的业余爱好者,笔者对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的精神结构及其发展变化更为感兴趣。
本介绍中主要对西方心理学的三大流派: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进行了梳理。
笔者对人本主义的基本观点颇为认同,尤其是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但对精神分析流派中的社会文化学派最为感兴趣,其代表人物是德国杰出女心理学家霍妮;至于行为主义,它虽有其简单直观的一面,但基于人性生物学化和环境决定论提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显得机械而且幼稚。
文中的介绍注重了各个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分别从社会背景、哲学背景、自然科学背景和心理学背景进行了分析。
西方心理学流派简介——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中叶产生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革新运动。
它既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第一势力)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心理学第二势力)本能的生物还原论。
它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本性、潜能、尊严和价值,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现实问题,因此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1、历史背景(1)社会背景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战争横财,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国家。
但美国高度发达的经济生活丝毫未能掩饰其严峻的社会问题。
美国社会内部各种矛盾和不安因素在迅速滋长,空虚、孤独和价值感丧失使现代人表现出强烈的异化倾向。
美国社会精神危机加重,精神病患者和神经症发病率居高不下。
精神病医生发现,用传统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已不能解释现代人的心理疾病,用机械的“刺激-反应”模式已不能说明人的内部心理实现。
人本主义心理学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2)哲学背景l 人本主义和人性论人本主义是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家提出的一种尊重与关怀人、保护个人利益和宣传个人中心的世界观,在当时反对封建神权和宗教世界观方面具有进步意义。
18世纪法国的启蒙时代,人文主义再次盛行。
伏尔泰、卢梭等极力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和权利,解放人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把人文主义观点与心理学研究结合起来,主张把人性、潜能、价值和自我实现等内容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这显然是对人本主义传统的继承。
在西方传统中,人性指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属性。
大体有两种倾向。
一种是自然科学倾向,以亚里士多德、霍布斯和边沁等人为代表,强调人的自然生物本性士先天的,提倡用法律和秩序来约束人的行为。
另一种是社会科学倾向,以柏拉图、康德、卢梭等人为代表,强调人的精神、意识和理性,主张开发人的潜能,运用教育手段来完善人格,实现人的价值。
显然,人本主义心理学属于第二种倾向,但也适当吸收了自然主义观点。
l 存在主义和现象学存在主义由尼采首先提出,其核心观点是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
二战后存在主义在法国思想界处于绝对重要的地位。
它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把理解人作为自己的研究主题,认为应该用尽可能少的先入之见来理解人。
他们都反对对人类的命运和尊严采取决定论的态度,强调人的真实的或内在的自我,强调意向性在人格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现象学起源于德国古典学家黑格尔的著作,它的口号是“回到事物本身”。
现象的本意就是显现出来的东西,事物本身在传统哲学中一般理解为隐藏在现象背后或深处的本体或本质,而现象学所理解的现象就是事物本身。
人本主义心理学把现象学视为研究主题的直接经验和内省报告的方法。
(3)自然科学背景生物科学的发展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人性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自然科学基础。
人们已经认识到,生命是长期演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最后形成生物大分子,并进一步发展为生命体系的。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很明显的受到这种认识影响。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阐明自然界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形成和发展过程,研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深受其影响,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一致,主张维护人的心理活动的生态平衡,反璞归真,回归大自然,反对把人的心理活动肢解。
机体整体学从人的整体性和人与环境的统一关系出发,强调有机体是一个多层次结构的统一整体,有机体与自然和社会始终处于密切的辨证关系之中。
因此,它主张对人类有机体的研究必须把人看作是完整的,是与环境相统一的。
这种整体主义思想已渗透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实验室研究中。
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生活状况、家庭结构、社会结构、习惯和行为以及伦理、宗教信仰、价值观念、艺术等的起源、演进和传播的学科。
它的许多研究内容和成果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人本主义心理学。
(4)心理学背景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反对行为主义、扬弃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以德国的机体论、整体主义、格式塔学说和美国的人格心理学为心理学基础发展起来的。
2、人本主义心理学(1)研究对象人本主义心理学明确提出要以心理健康的人或健康人格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即使是对心理不健康的病人,也要努力寻找他们健康的内在本性。
马斯洛对心理健康概念作了明确的说明:(1)心理健康是一种强烈的信念,即相信人类有自己的基本性质和心理结构框架,我们可以像对待人体结构那样来研究它;人类也有由遗传决定的需要、能力和倾向,其中一些跨越了文化的界线,是全人类共有的,还有一些则是具体的个人所独有。
这些需要是善的或中性的,而不是恶的。
(2)完美的心理健康和正常而有益的发展在于实现人类的这种基本性质,在于充分发挥其潜能,在于遵循其轨道逐渐向成熟发展。
这是内在的心理发展,不是外部的行为塑造。
(3)心理病理现象是使这种基本性质遭到否定、挫折或扭曲的结果。
因此凡是有助于实现人的内在本质的就是好的,凡是阻挠或否定这种基本性质,甚至改变自我实现过程的,就是坏的或者是心理变态。
另外,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内在意识经验。
意识经验能向心理学家提供重要的信息,使他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处,了解那些对人类来说最有价值的、关于人的内在本性的信息和此时此刻的内在体验。
人本主义心理学把人的潜能和价值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仅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而且把心理学研究与社会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尝试解决现代社会人类价值观丧失而引发的社会和心理问题。
(2)研究方法人本主义心理学强烈反对把人机械化、客观化的静态研究倾向,主张用动态的整体研究的方法研究实际社会生活的人。
马斯洛认为心理学应该采用整体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强调人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发挥作用的,因此对人的研究必须既考虑行为的内在的、固有的决定因素,又考虑外在的、环境的决定因素。
弗洛伊德只注重第一点,而行为主义者只注重第二点。
这两种观点需要结合在一起。
这种结合的结果便是对人进行整体的分析研究和个案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都不赞同主流心理学的实证主义倾向,而提倡现象学描述。
大多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都主张把实证研究的方法与现象学和存在分析的方法结合起来。
(3)基本特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也反对精神分析的生物本能决定论,它突出了内部动机,尤其是高层次动机的主导作用,表现出明显的人格动机论特征。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把人的本性的价值置于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使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关于人的科学。
大多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相信人的本性是善的,重视人的自我发展和成长,相信人是一种“正在成长中的存在”,因此成长是人性共有的特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过程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自主的,是通过人的负责任的自由选择过程而实现的。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来看,它强调研究人自身的潜能和价值。
由于社会压抑了人的潜能,使人的价值观严重丧失,人本主义心理学通过对潜能和价值问题的呼吁,唤起社会对人的关注,对改善人际关系和实现人的潜能和价值的关注。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各自的论著中探讨了许多与社会问题有关的主题,并在人本主义心理治疗、预防犯罪、企业管理和社会改造等领域提出了许多有影响的间接,因而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欢迎。
人本主义心理学不同于传统心理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对健康人的心理和健康人格的研究。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种健康人格心理学。
3、代表人物(1)马斯洛l 需求层次论动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而需要则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和源泉。
马斯洛将动机的研究放在基本需要及其层次发展上,以似本能的假设来界定基本需要的概念。
在他看来,人的需要可以区分为两类:基本需要与特殊需要。
前者是全人类共同的需要,具有似本能的性质;后者则是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的各自不同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的内容依次是:n 生理需要。
指维系个体生存和种族发展的需要,是人的各种需要中最原始、最基本、最需优先满足的一种。
n 安全需要。
指对稳定、安全、秩序、保障、免受恐吓、焦虑和混乱的折磨等的需要。
n 归属和爱的需要。
指个人对友伴、家庭的许奥,对受到组织、团体认同的需要。
n 尊重的需要。
指个人对自己尊严和价值的追求,包括自尊、自重和为他人所敬重n 自我实现的需要。
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充分发挥自己潜能,成为所期望的人物的倾向。
上述五层次需要从总体上来看都属于意动的需要,除此之外,马斯洛还讨论了认知、理解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
前者指人们对理解周围环境、搞清环境重的疑难问题及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需求;后者则指人们对美的需求和对美学上的令人快乐的经验的需求。
马斯洛对各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的阐述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低层次需要是高层次需要的基础。
一般来说,当低层次需要获得满足后,高层次需要才能出现。
第二,各层次需要的产生和个体发育密切相关。
l 自我实现论自我实现本来是一个哲学的概念,在心理学中起源于荣格和戈尔德斯坦。
马斯洛将自我实现看作人格发展德最高动力,看作人类独有的一个终极价值。
马斯洛亦将自我实现看作完满人性的实现。
他认为,从总体上说,可以将自我实现定义为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为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
后来,当马斯洛进入超个人心理学阶段以后,从两个方面修正了上述观点。
一方面,他提出了自我实现乃是“存在”与“形成”的有机统一的观点。
他认为,自我实现首先是一种“存在”,是人超越了缺失性需要之后所达到的人性潜能充分实现的完满境界,是一种只有为数极少的人才能相对完成的最终的“事态”。
同时,自我实现又是一种“形成”,是能动的、贯穿一生的动力过程,是沿着需要的阶梯渐次向终极的人的状态演进的过程。
另一方面,马斯洛又从超个人心理学的角度对自我实现的内涵进行了扩展。
在超个人心理学中,自我实现不再流于与“非我”相异的“小我”的实现,而是扩大了的那种超越了自我与非我的对立、并将非我融于自身的“大我”的实现了。
马斯洛概括了自我实现者的16种人格特征:n 能准确客观地洞察现实,并与之形成更加适宜的关系n 对自己、他人及整个自然表现出更大的认可n 思想言行比较自然、坦率和纯真n 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n 有独处和独立的需要n 能自立、自制、超越文化和环境的约束n 能以新奇的眼光欣赏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经验n 较经常地经历神秘体验或高峰体验n 对人类怀有一种很深的认同、同情和爱的感情n 具有深厚的人际关系n 具有民主的性格结构n 能分辨善与恶、手段与目的n 具有富含哲理、善意的幽默感n 富有创造力n 对文化适应的抵制n 能超越各种二歧式的对立而达到一种整合的状态马斯洛还通过对婴儿与儿童的行为观察提出了自我实现的机制与途径。
他认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深蕴本性中均蕴涵着两种力量:一是由于畏惧而使人坚持安全和防御,倾向于倒退,紧紧依附于过去,害怕承担成长的风险,害怕失去已有的东西,害怕独立、自由和分离;另一种力量则推动人向前成长,建立自我的完整性和独特性,充分发挥他的一切能力,树立面对世界的信心、勇气并认可他最深邃的、真实的、无意识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