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之得体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语言表达之得体一、知识结构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汉语中有许多敬辞和谦辞。
敬辞,即表示对别人敬重的词语;谦辞,则是用于自我表示谦恭的词语。
千百年来,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使用了许多敬辞和谦辞,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礼仪之邦的特点,使用敬辞和谦辞还可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
一、“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别人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
令尊、令堂:对别人父母的尊称令兄、令妹:对别人兄妹的敬称令郎、令爱:对别人儿女的敬称令阃:尊称别人的妻子令亲:尊称别人的亲人“令”字一族,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
如令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称对方的母亲;令郎:称对方的儿子;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令兄、令弟、令侄等。
二、“惠”:敬辞,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行动。
惠临、惠顾: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存:请别人保存自己的赠品三、“垂”:敬辞,用于别人对自己的行动。
如:垂问、垂询:指对方询问自己垂念:指别人想念自己“垂”字一族,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
如垂爱(都用于书信):称对方对自己的爱护;垂青:称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垂问、垂询: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垂念:称别人对自己的思念。
四、“赐”:敬辞,指所受的礼物。
赐教:别人指教自己赐膳:别人用饭食招待自己赐复:请别人给自己回信“惠”字一族,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
如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请保存;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来临;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惠赠:指请求对方赠送(财物等)。
五、“请”: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什么事。
请问:希望别人回答请教:希望别人指教六、“高”:敬辞,称别人的事物。
高见:指别人的见解高论;别人见解高明的言论高足:尊称别人的学生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高龄:用于称老人的年龄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七、“华”:敬辞,称跟对方有关的事物。
华翰:称别人的书信华诞:别人的生日华厦:别人的房屋八、“贤”:称呼对方,多用于平辈或晚辈。
《语言表达之得体》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选修)共3篇《语言表达之得体》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选修)1《语言表达之得体》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选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了解什么是得体语言,能够正确识别得体语言和不得体语言;(2) 掌握正式和非正式场合的得体语言;(3) 能够从语言运用、社交礼仪和文化认知等方面提高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得体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读文本、词汇搭配、对话讨论、文化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度和语言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相互理解,了解文化差异,遵循语言的规范和礼仪,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什么是得体语言2. 正式场合的得体语言3. 非正式场合的得体语言4. 语言运用中的得体表达5. 社交礼仪及文化认知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 掌握得体语言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正式场合、非正式场合的得体语言;(3) 掌握语言运用中的得体表达。
2. 教学难点:(1) 如何使学生在实际的交际场合中掌握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语言的得体性;(2) 如何引导学生了解文化差异,提高文化认知水平。
四、教学方法1. 课前导入:通过反思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情况,帮助学生意识到得体语言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2. 教学过程:(1) 整合教材内容和学生互动:通过阅读材料和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了解得体语言的基本概念、特点和重要性;(2) 语言模仿实践:通过模仿范文、口头表达以及书面表达的方式,让学生在语言表达过程中体验语言的得体性;(3) 文化认知拓展:通过互动游戏、文化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提高文化认知水平。
3. 教学总结:针对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对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五、教学评估1. 考勤和答题:教师可以采用考勤和答题的方式,以测试学生对本课程所掌握内容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语言表达的得体语言表达的得体是指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
“得体”就是根据语境条件使用语言,即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说话的目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经历、思想性格、心理需求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这是比“简明、连贯”更高一层的要求。
具体要求是:(1)要考虑对象,即根据不同交际对象的社会背景、文化修养、语言习惯等采用相应的语言形式。
(2)要考虑场合,在不同场合(如正式场合、工作场合、日常生活、娱乐场所等)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
(3)要考虑目的,目的不同,语言表达自然有别。
如广播稿是念给人听的,所以要多用短句、口语,不容易引起歧义的词和生僻的词等。
再如失物招领启事语言要简洁,寻物启事语言要较详细等。
(4)要考虑表达方式,表达方式的差异主要指不同语体所用的表达方式不同。
语体分谈话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
谈话语体包括日常谈话、演讲、辩论等;书面语体分为文学语体、政论语体、科学语体、事务语体等。
语言得体涉及的面较广,它不仅是语言形式问题,也和人的思想水平、道德修养、知识背景、情感气质等因素有关。
要使自己的语言得体,对以上各方面都不能忽视。
备考简料清点:常用的敬词、谦词、雅语举例(一)敬词1.“拜”字族拜读:读对方作品。
拜会:和对方见面。
拜望:看望或探望对方。
拜托:请对方帮忙。
2.“奉”字族奉告:告诉对方。
奉还:对方的物品归还。
奉送:赠送对方礼物。
3.“高”字族高就:询问对方在哪里工作。
高龄、高寿:指老人家年龄。
高见:指对方的见解。
高攀:和他人交朋友或结成亲戚。
高堂:称对方父母。
高足:称对方的学生或徒弟。
4.“贵”字族贵姓:询问对方的姓。
贵庚:询问对方的年龄。
贵恙:称对方的病。
5.“惠”字族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
惠存:多用于送对方相片、书籍等纪念品。
惠顾:商家称顾客到来。
语言表达:得体得体,指言语、行动等恰如其分。
语言表达的得体,是指根据交际语境使用语言,也就是根据交际的外部语境(各种情境条件)、内部语境(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
通俗地说,所谓得体,就是根据需要说相应的话。
得体,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
一、如何做到得体?(一)看准对象,掌握分寸说话写文章一定要先明确交际或阅读的对象,即充分考虑对方的特征,诸如性别、年龄、职业、身份、文化、气质、性格、爱好甚至禁忌等,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注意交际对象的差异:语言交际首先必须适应对象的情况,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
所谓“不同的对象”是指对象的不同特点,即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的语言习惯等。
其次是考虑交际双方的关系,如父子、夫妻、师生、同事等。
双方关系不同,所采用的语言就不同。
禁忌语(1)生老病死的禁忌语:中国人避讳说“死”,西方人忌称别人“老”。
(2)节庆日的禁忌语:婚庆不说“分离”,喜庆不说“死”“病”。
(3)职业的禁忌语: 渔民忌“翻”,戏班忌“散”“伞”,商人忌“干”“蚀”。
(4)私隐的禁忌语: 家庭情况、年龄、收入、感情生活。
语言的分寸感源于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对存在的体认,世上早有“为人处世和说话办事要讲分寸”的劝勉,古人也讲“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过犹不及”的道理,说到底就是“分寸”的问题。
一个人在社会上若把握不好分寸,就说不好话,办不好事,更难以与人愉快地交往。
办事的轻重缓急、说话的生疏深浅、处世的态度、感情的厚薄上都有分寸。
(二)注意遣词、谦敬得当很多汉语词语都具有态度、色彩的倾向性,如把握不好,就会闹出笑话。
敬词只能用于称对方,而谦词只能用于称呼己方。
处什么位说什么话。
1.“家大舍小令外人”对别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对别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称别人家中的人,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高考语言表达“得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得体”在语言表达中的含义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语言表达,使语言得体的能力。
3. 通过练习和应用,提高学生的高考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得体”在语言表达中的含义和重要性。
2. 高考语言表达中常见的“得体”问题及修改方法。
3. 练习题和应用实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得体”的含义和重要性,分析常见问题。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高考语言表达中的实例,讲解修改方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和应用实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得体”的含义和重要性。
2. 讲解:分析高考语言表达中的常见问题及修改方法。
3.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 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的语言表达练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练习题正确率: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3. 应用实例:评价学生在实际语言表达中的得体程度,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得体”语言表达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高语境下运用“得体”语言表达的能力。
七、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准备相关的教材、练习题和应用实例。
2. 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辅助工具。
八、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高考语言表达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得体”的重要性。
2. 讲解:分析高考语言表达中的常见问题,讲解修改方法。
3.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 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的语言表达练习。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清晰、易懂。
2. 反思教学方法:检查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反思教学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高三语文复习讲座〔17〕语言表达·得体得体,它的词语含义是指言语、行动等恰如其分。
语言表达的得体是指根据交际的语境使用语言,也就是根据交际的外部语境〔各种情境条件〕、内部语境〔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
有人通俗地说,所谓得体就是根据需要说相应的话。
这是很有道理的。
得体,是语言表达的根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
它牵涉的问题很多,这里仅从中学生的实际出发,作简要说明。
一、注意各种情景条件这情景条件,主要是指以下三点:1.交际场合交际的场合包括时间是是、地点、人物、气氛等。
这里主要说气氛。
交际的场合各种各样,有喜庆、哀伤之分,有庄重、轻松之别,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语言表达要与环境气氛相协调。
在喜庆的场合谈令人伤感的话,在庄重的气氛中“搞笑〞,都是不得体的。
2.交际对象交际对象有性别、年龄、身份、经历、文化背景等详细因素。
在运用语言作文交际时,应该切合实际。
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看什么说什么话。
摒弃处世圆滑这一点,从语言表达上说,肯定是必要的。
譬如,曾经有少先队员到冰心家中向老人献花,问:“冰心奶奶,你今年多大了?〞孩子天真、幼稚,这样问情有可原,假设年龄大一点的,按照一般习惯,应该这样问:“奶奶,您高寿?〞或者者用其他说法,否那么不得体。
注意交际对象,首先应尊重对方。
3.交际目的交际目的不同,即使说同样的内容,说话的角度、重点等应有所不同。
譬如教师劝学生读读书,假设对方不想读书,教师要帮助分析原因,说明读书的重要;假设对方很用功,但效果不好,教师应在学习方法上作指导;假设对方文理关系处理不当,教师应该着重谈全面打好根底,为将来的开展作好准备。
假设教师不根据对方的实际确实谈话的重点,只泛泛地说一通,你愿意听吗?此外,还要注意自己的身份等。
例1:把下面句子的内容放在A、B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转述。
要求:①不变更原意;②人物、人称表述准确;③时间是是、地点交代清楚合理。
高考语言表达“得体”教案-人教课标版第一章:得体的定义与重要性1.1 得体的概念解释“得体”的含义,即语言表达符合语境、对象、目的和语体要求。
强调语言得体在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重要性。
1.2 得体的要素介绍得体的四个要素:语境、对象、目的和语体。
解释每个要素对语言得体性的影响。
第二章:语境的理解与运用2.1 语境的概念解释语境的含义,即语言表达的背景和环境。
强调理解语境对语言得体性的重要性。
2.2 语境的分类与应用介绍不同类型的语境:书面语境、口头语境、情景语境等。
举例说明如何根据不同语境进行语言表达的调整。
第三章:对象的认识与适应3.1 对象的概念解释对象的含义,即语言表达的接收者或目标。
强调考虑对象特点对语言得体性的重要性。
3.2 对象的分类与适应介绍不同类型的对象:年纪、性别、职业、文化背景等。
举例说明如何根据不同对象进行语言表达的调整。
第四章:目的的明确与实现4.1 目的的概念解释目的的含义,即语言表达的目标或意图。
强调明确目的对语言得体性的重要性。
4.2 目的的明确与实现介绍不同类型的目的:信息传达、说服、赞美等。
举例说明如何根据不同目的进行语言表达的调整。
第五章:语体的掌握与运用5.1 语体的概念解释语体的含义,即语言表达的风格和体裁。
强调掌握语体对语言得体性的重要性。
5.2 语体的分类与运用介绍不同类型的语体:正式语体、非正式语体、书面语体等。
举例说明如何根据不同语体进行语言表达的调整。
第六章:得体表达的基本原则6.1 一致性原则解释一致性原则,即语言表达应保持内部逻辑和观点的一致性。
强调一致性原则在确保语言得体中的作用。
6.2 尊重性原则解释尊重性原则,即语言表达应尊重他人,避免冒犯或歧视。
强调尊重性原则在确保语言得体中的重要性。
第七章:常见错误与避坑指南7.1 常见语言错误列举和分析高考语言表达中常见的错误,如用词不当、语病等。
提供解决这些错误的方法和技巧。
7.2 避坑指南提供高考语言表达中的避坑指南,如避免使用过于生僻的词汇、避免过度夸张等。
语言表达之得体语言表达之得体敬谦辞口诀:称对方父亲为令尊,称对方母亲为令堂,称对方哥哥为令兄,称对方弟弟为令弟,称对方儿子为令郎,称对方女儿为令爱,称对方妻子为令正,称对方女婿为令婿.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母,称自己的哥哥为家兄,称自己的弟弟为舍弟,称自己的妹妹为舍妹,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称自己的作品为拙作,称自己的见解为拙见,称自己的意见为愚见,称别人的议论为高论,称别人的意见为高见,称自己的住处为寒舍,称别人的住处为府上.称逝去的贤人为先贤,称逝去的父亲为先父,称逝去的母亲为先仳.请人保存某物为惠存,请对方到己处为惠临.对方允许做事为惠允,对方赠予财物为惠赠,对方寄来的书信为惠书.请人修改文章为斧正,请求对方指正为雅正,请求对方批准为指正,请人指导改正为教正.对长辈的祝颂为福安,对平辈的祝颂为道安,对完备的祝颂为近安,对教师的祝颂为教安,对师长的祝颂为悔安,对编辑的祝颂为编安,对的祝颂为文安,对病人的祝颂为痊安.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未见说久违.请人帮忙说劳驾,给己方便说借光,麻烦别人说打扰.向人祝贺说恭喜,等候客人说恭敬,陪伴客人说奉陪.看望别人说拜访,请人勿送说留步,请人原谅说包涵.请人指点说赐教,请人收礼说笑纳,请人担职说屈就.求人办事说拜托,赞人见解说高见.问人年龄说贵庚,问人高龄说高寿,问人姓氏说贵姓.感谢帮助说鼎立襄助,归还原物说奉还.一、敬谦词的误用(一)谦词误用为敬词。
这是用错敬谦词最普遍的一种情形:1.《××周报》2002年7月12日有一篇文章谈及《秋海棠》秦瘦欧先生:1985年我搬迁新居,秦老前来作客时,特赠裱制精良的对联一副为补壁,那对子上写的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2.某大学一理工科出身的党委书记在一次教学工作会议上请在座的一位教授发言时说:彭教授,请你抛砖引玉,为大家先说几句吧。
3.有一篇《无酒有书贺猴年》的文章,谈的是猴年(1992年)春节拜访老作家秦瘦鸥一事。
其中这么写道:秦老得知我们初八前去,故早恭候在家。
4.××出版社《北伐战争风云录》(上卷)第6页:李鸿章心领神会,道:我知道老师现在的处境,您效忠皇上,爱民爱兵,但也难免遭到小人的猜疑。
曾国藩捋着稀零零的胡须,哈哈一笑道:门生多虑了,我肝胆相照,为国为民,决无二心,只是希望你赴皖牢记朝廷的恩典,担负起责任。
5.某报1996年3月8日《敢遣春温上笔端》:评委会的成立得到了国内高水平科学家的鼎力支持。
吴阶平、唐敖庆、卢良恕、杨乐、何祚庥、高景德等专家纷纷颔首允诺,忝列其间。
分析:例1的补壁本是一个谦词。
书画家在向别人赠送自己的作品时,往往会用补壁一词以示谦,言下之意我的作品只能为你糊糊墙壁。
此处把它用在别人身上,显然是大错特错了。
例2中的这位书记先生显然是把作为谦词的抛砖引玉作为敬词的发表高见混淆了。
例3的恭候是一个对己示谦、对人示敬的谦词,只能用在自己身上,用在人家身上,未免显得妄自尊大了。
例4的门生指(自己的)学生,缘起科举考试及第的人对主考官的谦称。
中国人尤其是封建时代官场上的人,对于称呼是十分讲究的。
如后辈常在前辈前自称晚生,表示对前辈的尊重;而前辈却不能称后辈为晚生,这是礼貌。
李鸿章虽系曾国藩的得意门生,但曾不会以门生呼之。
如果李自称门生,那是应该的,这是自谦。
比如电影《甲午风云》中的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在李鸿章面前常自称门生,而称李中堂,就是因为丁是李的同乡,又是李的下属,故以门生自谓,表示我是您的学生。
同样,李鸿章在曾国藩面前可自称门生,曾国藩则应以李的字或号称呼他。
子黻是李鸿章的字,少荃是他的号,曾可以此称之,以示亲近。
即使曾国藩实在要以老师自居,也应以贤契称之。
例5的忝字,作为谦词,有玷辱、惭愧之意,自己说自己忝列其间是表示谦虚,但用来说别人,则是对别人的不尊敬。
(二)敬词误作谦词这种情况在误用敬谦词的案例中所占比例不大,但也偶有所见,如:1.2002年1月5日在××工人文化宫举行×××的百竹展,×××先生在《自序》中写道:少小喜画,幸遇裱师赵炳奎先生介绍,蒙先师苏昧塑先生不弃,收为入室弟子。
如是三载,为人学艺,受益一生。
《汉语大辞典》入室词条下写道:语出《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邢疏:言子路之学识深浅,譬如自外入内,得其门者,入室为深,颜渊是也;升堂次之,子路是也。
后以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艺得到师传,造诣高深。
杜甫《丹青引》诗: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
入室弟子词条:指能得师传,学问或技艺造诣精深者。
《晋书?外戚传?杨柯》:虽受业门徒,非入室弟子,莫得亲言。
由此可见,入室弟子一词实为对别人的赞誉之词。
表达自谦之意的类似词语是忝列门墙,所以正确的表达应是:……蒙先师苏昧塑先生不弃,使我得以忝列门墙……。
2.尽管我第一次访泰时曾光顾过……我先后两次光顾,都是自助餐。
光顾是一个敬词,系主人表示对客人的到来感到荣光,客人当然没有自称自己的下顾使主人感到光彩的道理。
(三)混淆表达主体和表达方式1.1994年4月5日,新华社发了一条新闻,报道台湾东美大学校长章孝慈清明节在他母亲章亚若桂林安葬地扫墓的消息。
章孝慈是蒋经国和章亚若的儿子,因非嫡出,故从母姓,是一位学术有成就的法学教授。
消息中说:去年,章孝慈在北京参加第二届海峡两岸法学研讨会后,曾到桂林祭奠先母。
2.作为书法家,冯大彪早在孩提时代就受儒医——父亲的熏陶,四岁便替家父研墨,在父亲手把手地教点下练字。
3.记得两年前,我曾与丽丽同室居数日,那时她也谈笑风生,但其实正处在困境之中,家父的不幸谢世,男友的不辞而别,给她打击够大了……4.在《张郎且莫郭郎》一文中有一句话:丁聪所以被称为小丁,大概和他的令尊被称为老丁有关。
分析:例1的先母是对他人讲到自己已谢世的母亲时所用的敬词,是自称。
例2、例3的家父是对他人讲到自己健在的父亲时所用的谦词,也是自称。
这三例都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混淆了叙述者和被叙述者这两个不同的表达主体,把第三人称的叙述当成了第一人称的叙述。
事实上,第三人称的叙述中是不需要也不能够使用家父一类的敬谦词的。
例4的令尊是当面称呼他人父亲时所使用的敬词,是他称性的人称敬词,应在对话中才能使用。
(四)用错对象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某一集中有吴用同阮小七去宋家庄拜见宋太公的情节。
吴用对宋太公说:奉公明哥之命,特来拜见令尊。
吴用要拜见的令尊到底是谁?按字面意思,指的是受话人(即宋太公)的父亲,而按情节,实际上就是指宋太公本人,这样一来,便出现了对着令尊呼令尊的奇特现象。
此处吴用正确的称呼应是年伯或伯父,而按《水浒传》中的惯例则最好是就使用太公这一现成的尊称。
二正确而熟练地使用敬谦词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懂得抑己扬人的社交通则。
2.熟悉在各种场合和不同对象身上使用的敬谦词。
3.能准确把握每个敬谦词的意义和用法。
1.敬谦词中有一类构词能力很强的语素如尊贵高宝令卑鄙敝拙等,以这些语素领起的敬谦词,少则十几条,多则几十、上百条。
掌握了这些语素,可以起到提纲挈领、事半功倍的作用。
2.这些语素有它的一般意义和相对固定的搭配方式,熟知这两点,可以说是真正掌握这些敬谦词了。
如:(1)令:用于称呼对方的所有亲属的敬辞。
令爱、令媛、令郎、令宠、令阁、令阃、令亲、令妹、令嗣、令尊、令堂、令正等。
(2)尊:多用于称呼跟对方有关的人,多为尊长或平辈。
尊甫、尊公、尊慈、尊眷、尊阃、尊上、尊章、尊正、尊萱等。
(3)垂:用于他人(多为尊长或上级)对自己行动的敬辞。
垂爱、垂采、垂顾、垂护、垂教、垂询、垂怜、垂示、垂听、垂荫、垂宥、垂誉等。
(4)芳:称人的敬辞。
芳庚、芳龄、芳名、芳命、芳容、芳颜、芳誉等。
(5)奉: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的敬辞。
奉白、奉禀、奉茶、奉陈、奉烦、奉还、奉教、奉贺、奉告、奉敬、奉陪、奉劝、奉让、奉送、奉央、奉议、奉诣、奉赠、奉正等。
(6)清:用于对方的情意、仪表、举动等的敬辞。
清标、清尘、清范、清诲、清梦、清听、清望、清闻、清问、清心、清训、清颜、清誉等。
(7)家:对人称自己的辈高或年纪大的亲属。
家父、家母、家严、家慈、家君、家兄、家姐等。
(8)舍:用于对人称自己的辈份低或年纪小的亲属。
舍弟、舍妹、舍眷、舍亲、舍侄等。
3.了解同一称谓对象的不同敬谦词,可以为使用时提供多种选择,从而为自如地运用敬谦词打下基础。
如称别人的妻子的敬词有:宝眷、德配、阁正、贵眷、贵室、钧眷、令阁、令阃、令妻、令室、令正、令政、贤阁、贤内助、贤配、贤阃、瀛眷、尊阁、尊眷、尊阃、尊正等;称他人儿子的敬词有公子、少爷、令郎、令嗣、令似、少君、贤郎、贤嗣、哲嗣等。
三推究敬谦词的本义和表敬谦意义的出发点也有助于正确使用敬谦词。
如惠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表敬副词,用以修饰后面动词表谦敬意义,惠赠惠存惠顾等词语在各种交际场合是用得极为普遍的,但也常常出错:1.一学生给老师的贺卡:师恩永难忘惠赠施老师学生×××2.一商店广告牌:凡在本店购货满三百元者,本店将惠赠一份精美的礼品。
这两例的惠赠都用错了。
按社交礼仪,赠送给他人礼品,哪怕再贵重也不能自认为是对受礼一方的恩惠。
出现这种错误,说明使用者还不懂得惠赠一词的用法。
推究惠的本义是恩惠好处的意思,作敬词的出发点是对己而言。
因此,称别人的光临为惠顾或惠临,送给别人或相片请人家保存要写上惠存,而称别人的赠送则说惠赐惠赠或惠贶,称别人写来的书信为惠音惠函惠书或惠邮,人家的指点则是惠示或惠教,意为别人的光临、赠送、书信、指点和保存自己赠送的礼品是对自己的一种恩惠。
明白这一点,便不会出现上面所举的错误了。
与惠字一样,辱、忝等字也是表敬谦意义的一些常用词,其本义和出发点又略有不同:辱,与荣相对,本义指耻辱,谦敬意义的出发点是行为发出之人,指于对方有辱。
用作谦敬词时,表示自己是低*的,别人对我所作的行为有辱于对方,所以敬称他人来临为辱临辱到或辱贲,敬称别人的馈赠为辱赐辱贶;敬称别人关怀为辱照;敬称别人的赏识或提拔为辱知;敬称别人的来信为辱命;有时,则可将辱荷辱蒙连用以示谦敬。
忝,《说文解字》:辱也,本义指羞辱;当它用来表达谦敬时,出发点侧重于自己的内心感受,所指的是自忝的行为辱没他人,感到有愧。
如忝列门墙指愧在师门;忝在相知之列指愧为知己;居官者常说忝职或忝官;主婚人谦称自己为忝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