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中日两国小学教科书差异 日本的孩子太轻松?
- 格式:doc
- 大小:436.00 KB
- 文档页数:4
中日小学英语课程、教材、教法比较研究中日小学英语课程、教材、教法比较研究引言: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在国际交流、经济合作、文化交汇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于中日两国而言,加强英语教育是势在必行的任务。
本文将对中日小学英语课程、教材和教法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探讨两国在英语教育方面的异同点以及潜在的互相借鉴之处。
一、课程设置比较:中小学英语课程在两国均属于必修课,但课程设置存在一定差异。
1. 中小学英语课程设置:中国的中小学英语教育从一年级开始,根据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分为“起步阶段”(一至三年级)、“基本阶段”(四至六年级)和“提高阶段”(初中阶段)。
中小学英语课程设置主要注重听、说、读、写的基础技能,侧重于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2. 小学英语课程设置:日本的小学英语教育从三年级开始,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的指导要领,分为三个学习阶段:第一阶段(三至四年级)、第二阶段(五至六年级)和第三阶段(中学阶段)。
在小学阶段,英语教育主要注重听和说的基本技能的培养,相较于中国的英语课程,写和读的内容较少。
二、教材比较:中日两国的小学英语教材在内容和组成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1. 中小学英语教材:中国的中小学英语教材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编写,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的交际活动。
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和故事情节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基础知识。
2. 小学英语教材:日本的小学英语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听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教材内容丰富多样,包括英语歌曲、游戏、动画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
教材内容紧密结合日本文化和生活场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
三、教学方法比较:中日两国的小学英语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
1. 中小学英语教学方法:中国的中小学英语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互动,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游戏、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
中日小学语文教科书结构比较研究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两国的小学语文教育各有特色,而教科书结构的不同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比较中日小学语文教科书结构的异同,并探讨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以期为两国的小学语文教育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日小学语文教科书结构的研究涉及诸多方面,包括课文数量与题材、知识体系与学科融合、教学目标与评价等。
以往研究主要从教育学、心理学和比较教育的角度进行分析,强调教科书结构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影响。
在中国的语文教育中,教科书结构多以单元主题为主线,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
每个单元由若干篇课文组成,涉及多种文体和题材,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而在日本的语文教育中,教科书结构更注重学科融合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每个主题单元由一篇主课文和若干篇补充阅读组成,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证研究法。
对中日小学语文教科书进行比较分析,梳理出教科书结构的异同。
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探讨教科书结构对学生学习的具体影响。
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收集教师和学生对于教科书结构的反馈意见,为分析提供依据。
在课文数量与题材方面,中日小学语文教科书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的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数量较多,题材丰富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日本的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数量相对较少,题材相对集中,注重学科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在知识体系与学科融合方面,两国教科书都呈现出明显的学科融合特点,但侧重点不同。
中国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更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感情的表达;而日本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更强调跨学科知识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
教学目标与评价方面,中日小学语文教科书都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在具体目标与评价标准上有所不同。
中国的语文教学目标更注重学生的读写能力,评价标准相对主观;而日本的教学目标更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评价标准相对客观。
略论中日两国儿童教育差异如果接触过日本人的话,大都觉得他们在生活中总是自我克制,办事情也非常谨小慎微。
这些性格并不是在长大后因为阅历的逐渐丰富才养成的,事实上,在他们儿童时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就被要求养成具有坚强意志的习惯。
日本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前,都要由父母或是幼儿园的老师来教习一些家务及手工课程,这不仅是他们升入名牌小学校的考试内容,也是锻炼其耐力、提升其素质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日本家庭内部的儿童教育中,孩子的母亲经常用“嘲笑”[1]的方式达到其教育目的。
比如在家里,母亲做家务时,总会提醒长大一点的孩子:“你都有三岁了噢,是大人了,可不能什么也不会做呢。
”然后简单地让孩子捡拾一些轻便的东西,让其感受到自己在即将长大成人时应有的责任。
这种“嘲笑”的方式让日本人在儿童时期就学会了自我克制,让他们充分意识到自己所要承担的义务,一辈子谨慎行事。
这也让日本人具备了足以应对艰难生活的坚强意志。
相对于日本,大多数中国儿童在进入小学以前并不能够具备自我克制的意识,这大抵与中国家庭内部学前教育息息相关。
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一胎政策,让独生子女成为许多家庭的生活重心,这使家庭成员的目光全部集中在一个孩子的身上。
与日本家庭不同的是,中国孩子的教育过程并非必须由母亲独自一人来完成,这可以是其祖父母、或是其外祖父母。
于是,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国独生子女接受溺爱式教育提供了一张宽大的温床。
而且,中国儿童教育比较偏重于孩子的知识技能,在道德教育方面缺少关于锻炼意志方面的特殊教育。
日本儿童在九岁以后就可以开始承担各项道德的规范了,而中国的孩子在九岁时却仍处在天真烂漫的童年时期,甚至当他们中学毕业、大学毕业,都还处于父母抚养的状态,不会做家务,不能独立地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归其根本,正是由于缺乏坚强的意志而导致内心脆弱,从而让其无法面对生活中的坎坷。
当然,现在有很多家庭也都能意识到过分溺爱孩子是没有什么好处的,但如何让孩子得到充分的锻炼却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中美日三国初级教育学校科学教科书的比较探究引言:科学教育在初级教育学校阶段起到了分外重要的作用,对培育同砚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而教科书则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工具之一,承载着科学知识的传承和进修的主要内容。
由于地理和文化差异的存在,世界各国的教科书在科学教育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旨在比较探究中美日三国初级教育学校科学教科书,探讨它们的异同并分析其背后的教育理念和特点。
一、教育理念比较1.中国教育理念:强调德智体全面进步中国初级教育学校科学教科书在教育理念上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同砚德智体的全面进步。
科学教育被视为培育同砚科学素养、培育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
2.美国教育理念:关注亲身实践和启发式进修美国初级教育学校科学教科书重视通过亲身实践和启发式进修激发同砚的好奇心,并鼓舞他们的探究精神。
重视进修过程中的互动和参与,培育同砚的自主进修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日本教育理念:培育同砚独立沉思和团队合作能力日本初级教育学校科学教科书重视培育同砚的独立沉思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小组谈论和试验操作的形式,鼓舞同砚乐观沉思和合作,培育他们的科学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二、学科知识比较1.科学内容选取中美日三国的初级教育学校科学教科书,在科学内容上都遵循了国家课程标准。
然而,由于各国的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教科书中的科学内容略有不同。
例如,中国教科书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着重培育同砚的基本科学方法和基本观点;美国教科书则更加重视现代科学知识,关注科学探究的最新进展和重大发现;而日本教科书重视培育同砚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更加关注科学原理与实际问题的应用。
2.教学方法的差异中美日三国初级教育学校科学教科书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教科书倾向于传授知识,重视讲解和练习;美国教科书更加重视同砚的自主进修和合作进修,鼓舞同砚进行实践和探究;而日本教科书则更加重视培育同砚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通过试验和实物的操作让同砚感知科学现象。
国外宽松教育到底有多“宽松”作者:来源:《云南教育·视界(综合)》2018年第06期有人说,有条件的话一定要送小孩去发达国家读书,在这些国家,孩子的学习压力很小,就拿小学生来说,学校就是他们的乐园:功课少、玩得嗨;也有人认为,国外教育没有想象的那么宽松,他们比国内更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这种培养是多方面的。
那么真实情况究竟是怎样呢?日本:公立教育宽松,重视自学能力培养因为驻外将女儿带到东京上学的记者华义表示,对比日本和中国小学教育情况,日本的公立小学学习明显宽松。
日本的公立小学无须考试,就近入学即可,私立小学入学则需要考试且学费较高,在小学阶段选择公立学校的家庭占绝大多数,到了中学阶段,为了考上好大学,选择上私立学校的家庭比例大幅提高。
日本的小学规模都不大,华义女儿所在的这个小学每个年级只有2个班,每个班约30个学生,全校只有300多个学生。
每天通常有五六节课,包括国语、数学、社会、体育、音乐、理科等。
一般下午3点左右就放学,放学后孩子们可以去当地政府机构主办的“放学后俱乐部”,缴纳一定的保险费,就可以在老师照看下自主学习或者自由活动。
日本小学的作业量不大,华义说,女儿每天只用约半小时就可以完成学校的作业。
学校也没有期中、期末考试和班级排名等,更没有奥数等竞赛,学习压力比较小,夏天经常能看到一些小学生在操场上踢球到天黑。
这已经是日本“脱宽松教育”的情况了,早些年日本的公立教育更为宽松,当时推行“宽松教育”的本意是要减少教学中的死记硬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生活能力等。
但随着学校学习时间的减少,日本学生的数学思考和读解能力排名都大幅下降,同时,因为升学竞争始终存在,于是学生和家长将精力转向课外补习班,学生在校外的“综合学习”时间大幅增加。
后来,日本政府对“宽松教育”进行了纠偏,才再次充实公立学校校内教育的内容。
美国:培养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孩子全面发展对于人们关注度较高的美国,常驻洛杉矶的记者高山表示,美国小学生的学业压力的确比国内要小,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娃就能彻底“放羊”。
中日小学英语教育比较及启示中国和日本是两个古老的文明古国,英语教育也是两国所重视的教育领域之一。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中日两国小学英语教育的开始时间、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等方面进行比较,并对两国英语教育的启示进行总结。
首先,中国和日本在小学英语教育的开始时间上有所不同。
中国大多数地区是在小学三年级开始英语教学,而日本则是在小学五年级开始英语教学。
这也就意味着,日本的小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比中国的小学生晚两年开始。
其次,中日两国在小学英语教学内容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的小学英语教学主要注重语音、词汇和基本句型的学习,而日本的小学英语教学则注重基本语法和听说能力的培养。
这也就意味着,日本的小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可能会比中国的小学生更熟练。
最后,中日两国在小学英语教学的课时分配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的小学英语课时通常每周有一至两节,而日本的小学英语课时则每周有三至四节。
中日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分析
中国和日本是具有历史深度的两个国家,在社会文化和教育方面都有较深的影响,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育上,两个国家的教科书课文课程有着独特的传统。
本文旨在分析比较中日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探讨它们之间的差异,以及赋予孩子们不同视野的重要性。
首先,从语言角度来看,中国和日本的语文课文都以汉语和日语为主,但书面语言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语文书面语言强调完善的语句结构,语词精炼关联,即所谓的“文言文”,以及较少的口语等方面;而日本的书面语言则更注重口语表达,表现力更为流畅,且即使是文言文也往往更加易懂。
其次,中国和日本的语文课文在内容上也有较大的差异。
在中国,语文教材更加重视经典文学,如儒家、道家等,也就是所谓的“四书五经”,以及古典文学,以此来弘扬中华优秀的文化及思想;而日本的语文教材较少覆盖此类经典文学,而更多地聚焦当代文学及现实生活等,希望能够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日本的文化和社会现状。
此外,日本的语文课文重点更加偏向实用性,比如将中文字的用法上下文联系起来,以及告知学生如何使用汉字和句子去构建完整、准确的汉语书面文章等;而中国的语文课文则更多地偏向理论性,如精读文本,积累汉字的意义和构字规律等。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中国和日本的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存在较大的差异,它们都赋予孩子们不同视野去看待文学和现实生活,有助于他们扩大视野,形成自己的文化思维。
综上所述,对比分析中日
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日两国的文化精髓,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激发自己学习汉语的热情。
中日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分析
伴随着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以及日本小学语文课本的改版,中日小学语文教材之间的联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
让我们从语文教材的角度来分析中日小学语文课文的异同,探究小学语文教育之间的差异。
首先,从教材的定位来看,中日小学语文教材的定位是不同的,中国语文教材强调学生加强基础知识的系统化学习,日本语文教材则强调学生发展深层的认知能力,以交流和表达能力为重点。
中国语文课文侧重于学习知识,以内容读本为主,如国学训练、拼音训练、语言特色阅读等,日本语文课文则侧重于学习技能,以应用读本和指导性阅读为主,如文学赏析、报纸阅读、文化特征阅读等。
其次,从教材的内容来看,中国语文教材的内容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着重以古典文学为主。
主要课文有《诗经》、《楚辞》、《史记》等古典文学,以及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名篇,如《论语》、《孟子》、《大戴礼记》等。
而日本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以日本文学为主,聚焦研究日本文化文学常识,强调学生通过读写活动开展文学创作,主要课文有日本文学名著、民谣、神话故事等。
最后,从教材的特点来看,中国语文教材的特点是以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内容枯燥乏味,以学习为主,重视课堂教学。
日本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则更加多元,以激发兴趣为主,多地利用影音素材,以歌咏练习、诗词朗诵练习等,更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总而言之,中日小学语文教材的定位、内容和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可以借鉴对方文化的精髓,结合自身文化特色,牢固树立文化认同,促进小学语文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日本的小学课文口文/ 唐辛子我家小学生每天都要学习半小时左右中文,虽然进度非常慢,但慢慢地积累下来,到现在也能认不少中文汉字了,于是,前几天开始,我拿出从国内带回日本的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让她自己阅读。
因为国内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仅仅只是上册,内容就已经相当丰富,有诗歌,有寓言,还有童话,相信对于孩子提高中文水平一定会很有帮助。
我家小学生将二年级的语文课本拿在手上,翻看了一下目录,就开始惊叹了,说:妈妈,好多课文啊!又说:日本小学二年级的国语课本,比这少多了。
听小朋友这么一说,我让她拿出日本的二年级国语课本来看,两本教材一比较,就发现果然大不相同:国内的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上册,已经有186页,34篇课文了,这还不包括仅供阅读用的另外6篇童话文;而日本的国语课本上册,居然一共才六篇课文,一篇阅读文,全加起来才7篇文章。
这个差距也太大了!从教科书的“量”来看,就感觉中国的孩子太辛苦,而日本的孩子未免太轻松了。
中日课本内容大相径庭再对比二本教科书的内容,也大不一样。
日本的国语课本的选题,基本是以植物,海底生物等自然为主,如第一篇课文是“蜂斗叶的茎”,说的是一种叫蜂斗菜的植物如何在初春残雪消融的日子成长;第二篇课文是“蒲公英的智慧”,详细地描绘了蒲公英种子的传播方式;孩子们学习完这二篇课文之后,接下来的第三篇课文,叫“大家都来做观察名人”----这篇课文教孩子们怎样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并学会写观察日记,日记写好之后,再一个一个地在班级里进行演讲和发表。
而国内的语文课本中,也有不少对于自然的描绘,但这些课文大都比较写意和抒情。
例如第一篇课文《秋天的图画》,这样写道:“秋天来了,秋天来了,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从这些以自然为选题的课文来看,日本孩子接受的是理性教育,内容具体化;而中国孩子接受的教育似乎更为感性,且抽象化内容居多。
此外,从日本的课本中间,可以寻找到许多团队与协作精神的教育理念。
比较中日两国小学教科书差异日本的孩子太轻松?来源:羊城晚报发布时间:2011-02-22▲日本二年级(下)语文教科书的封面和目录我现在旅居日本,我家小学生每天都要学习半小时左右中文,虽然进度非常慢,但慢慢地积累下来,到现在也能认不少中文汉字了。
从前几天开始,我拿出从国内带回日本的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让她自己阅读。
因为国内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仅仅只是上册,内容就已经相当丰富,有诗歌,有寓言,还有童话,相信对于孩子提高中文水平一定会很有帮助。
我家小学生将二年级的语文课本拿在手上,翻看了一下目录,就开始惊叹了,说:妈妈,好多课文啊!然后又说:日本小学二年级的国语课本,比这少多了。
听小朋友这么一说,我让她拿出日本的二年级国语课本来看,两本教材一比较,就发现果然大不相同:国内的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上册,已经有186页,34篇课文了,这还不包括仅供阅读用的另外6篇童话文;而日本的国语课本上册,居然一共才6篇课文,一篇阅读文,全加起来才7篇文章。
这个差距也太大了!从教科书的“量”来看,就感觉中国的孩子太辛苦,而日本的孩子未免太轻松了。
再对比两本教科书的内容,也大不一样。
日本的国语课本的选题,基本是以植物、海底生物等自然为主,如第一篇课文是《蜂斗叶的茎》,说的是一种叫蜂斗菜的植物如何在初春残雪消融的日子成长;第二篇课文是《蒲公英的智慧》,详细描绘了蒲公英种子的传播方式;第三篇课文是《大家都来做观察名人》,这篇课文教孩子们怎样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并学会写观察日记,日记写好之后,要求每人在班级里进行演讲。
而国内的语文课本中,也有不少对于自然的描绘,但这些课文大都比较写意和抒情。
例如第一篇课文《秋天的图画》,这样写道:“秋天来了,秋天来了,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对照中日课本对自然描写的选题,日本孩子接受的是理性教育,内容具体化;中国孩子接受的教育似乎更为感性,且抽象化的内容居多。
日韩两国小学英语教育比较及启示
日本和韩国在小学英语教育方面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区别。
在相似之处方面,日本和韩国都在小学阶段就开始了英语教育。
在两国的小学英语教学中,都采用了以听说读写为主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此外,两国的小学英语教学也都注重对学生的语言环境的培养,采用了许多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来营造浓厚的英语氛围。
在区别方面,日本和韩国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采用的教材有所不同。
日本小学英语教学主要使用自然拼读法,重视学生对英语发音的掌握,而韩国则更注重学生对英语单词的认读能力的培养。
此外,日本的小学英语教学也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韩国则更注重教师的指导。
从日本和韩国的小学英语教育比较中,我们可以吸取许多启示。
例如,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小学英语教学中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做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英语能力。
此外,我们也可以借鉴韩国小学英语教学中强调教师指导的做法,让教师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
最
后,我们还可以借鉴两国小学英语教学中采用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和营造浓厚的英语氛围的做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
中日小学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语文教育在中日两国小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学生掌握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也是培养他们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对中日小学语文教材进行比较研究,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等方面探讨其异同点。
首先,中日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存在差异。
中方语文教材注重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如《论语》、《红楼梦》等。
这些作品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培养了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情操。
而日方语文教材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现实,如日本传统童话故事和当代文学作品。
这样的区别反映了两国在文化传统和教育目标上的差异。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中日小学语文教材也存在差异。
中方教材注重学生的背诵和默写,通过反复的诵读和写作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学生的记忆力和机械化的学习,但也有一定的限制。
而日方教材则更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表达。
这种开放性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最后,中日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理念也有所不同。
中方教材强调文化传承和国家意识的培养,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文化素养的培养。
而日方教材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自主性,强调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日两国教育体制和价值观的不同。
综上所述,中日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等方面存在差异。
虽然两国的教育目标和文化传统有所不同,但也可以从对方的经验中借鉴和学习,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教育体系。
无论是强调经典文化的传承,还是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促进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公民。
中曰教育之比较
日本的教育从小学开始到大学,以一个字形容,就是“玩”。
日本学生基础知识很差,不能与中国学生相提并论。
但是,在硕士以上的层次,中国的学术水平反而不如日本。
在企业里的表现也一样。
日本学生经过几年实践,工作能力要强于中国学生。
其实,中日教育体系的根本差异,是在科学精神的培育方面!
有了科学精神,无限的科学知识可以通过研究得来,如果没有科学精神,再多的科学知识也只是别人的东西,人在求学的最初阶段,科学精神的灌输,比科学知识的灌输更为重要。
日本的小学课程极少,每天早早放学,基本没有家庭作业,即使有也是查资料之类的轻松事情。
日本学生上课也不正规,学校经常请各界人士来校讲课,还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如去未来科学馆、博物馆等地参观,许多大企业也在参观之列。
中日小学数学教科书比较分析空间与图形是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在原来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几何内容的基础上新增加的学习内容,与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共同组成四个学习领域。
空间与图形安排在数与代数之后,成为第二大学习内容,可见,《课标》对这一领域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这一内容的重要价值。
中国的新课程改革大量借用了西方的教育理念,近代以来,中国就通过日本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日本作为亚洲的发达国家,教育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分析探讨日本数学教科书,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文将以空间与图形中一个具体内容《圆的认识》为载体,具体分析教科书中,中日两国对这一内容的不同呈现方式,找出各自特点,为相互借鉴抛砖引玉。
本文是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六年级上册中《圆的认识》和日本东京书籍出版《新しい算数》(以下简称《新算数》)三年级上册中《圆》为比较对象进行分析。
一、内容概述两本教科书中关于《圆的认识》,都是以活动为主编排而成的,笔者根据编排特点做了以下分类。
通过以上分类,可以看出《圆的认识》这一内容虽然在不同学年出现,但是知识的重点没有显著的不同,两本教科书的不同编排,体现了各国的教育方针,遵循各自的《课标》和《学习指导要领》。
二、内容比较(一)相同点两本教科书都有明确的目标,也都是由浅入深的编排方式。
双方均注重设计丰富多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在生活中找数学、做数学的过程,加强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因此,双方教科书都有设计观察的活动,如找生活中的圆;同时也出现了实验的环节,如利用身边的素材动手画圆、找圆心;有测量操作的部分,如用圆规作圆;还出现动手制作的活动,如设计图案。
让学生在观察、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探索圆的性质,帮助学生认识图形,总结特征。
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通过动手动脑训练思维能力。
(二)不同点中日教科书的理念不同,使得教科书的编排形式各异。
中日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分析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也有非常完善的教育体系。
而中日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对比分析,可以深入的认识两国的文化差异。
首先,在中国小学语文课本中,大部分课文都是围绕国家历史、文化、传统礼仪等贯穿其中的,例如《纪念爱国主义运动发起人孙中山先生诞辰百年纪念日》一文,介绍了孙中山先生的崇高品格,重点强调他对促进中国社会文明发展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作用,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有很强的爱国精神。
另外,比如《我的家乡》这篇文章描写的是穿越江南水乡的情景,把人以独特的视角带入一片安定的家乡,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温暖。
而日本小学语文课本中所体现的精神,则是日本强调坚韧不拔的精神追寻,以及把握生活真谛的哲学思想。
比如《勤勉》一文,描述了用勤奋向生活挑战的故事,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励志精神。
《你的愿望》一文更是强调用坚定信念来实现梦想,传递了勇于担当永不放弃的精神。
此外,中日小学语文教科书在两国文化习俗方面也有差异。
例如,中国小学教科书中大量使用的礼貌用语,如“敬礼”、“感谢”等,在日本小学教科书中则极少使用,反而多为让学生体会日本文化中质朴的表达方式,如“嗨”、“哈哈”等。
此外,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里更加重视传统文学,例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而日本小学教科书则以诗歌佳作为主要内容,例如《芭蕉》、《梅》等。
总的来说,中日两国语文教科书在传播精神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一点也反映出了两国的文化差异。
中国的文化更强调“仁慈”、“礼仪”,而日本的文化则趋向于“勤奋”、“坚韧不拔”。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日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多地拥抱多元文化,让世界更加美好。
本文通过对中日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分析,深入挖掘了两国文化的差异,也提出了拥抱多元文化的观点。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人们能够认识到中日文化的差异,也可以用心去拥抱这些不同的文化形态,让世界更加美好。
中日小学美术教科书比较研究--以中国人美版和日本文教版为例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日美术教育不断得到提升,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美术及其学习相关材料同样受到关注。
尤其在小学教育中,推行的“新一代国民素质教育”,强调以视觉文化课堂的教学形式,为学童培养艺术创作的能力,以达到促进孩子全面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美术教科书,就是小学生学习美术的重要教辅材料,并且主要反映学科的授课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教科书的研制特别关注。
本文以中国人教版和日本文教版小学美术教科书为例,将对其内容和结构进行深入比较,结合教学实践意见,探究其特色和不足,总结两国美术教科书的异同,致力于改善美术教科书的编写质量。
关键词:中日小学美术教科书;内容;结构;特色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ese and Japanese art education have been constantly improved. As a new subject, art and its learning materials have also attracted attention. Especially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the promotion of "new generation of national quality education" emphasizes the teaching form of visual culture classroom to cultivate children's artistic creation abilit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rttextbooks are important teaching materials 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o learn art, and they also mainly reflect the current teaching statu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Therefore, special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compilation of textbooks. Taking the Chinese Renjiao version and the Japanese Bunka version primary school fine art textbooks as examples, this paper will compare their contents and structures in depth. Combining with the teaching practice opinions, it will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hortcomings, summariz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rt textbooks, and striv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rt textbooks writing.Keywords: Chinese and Japanese primary school art textbooks; Contents;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以一个大学生的角度浅谈中日教育之比较中日两国的教育体系在教学目标和方法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中国,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更加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
教学方法上也更注重于死记硬背和传授知识。
而在日本,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教学方法上,也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上,老师更多的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这也使得日本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两国的学习氛围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学习压力也较大。
学生们除了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需要参加各种补习班和辅导班,甚至还要参加各种竞赛和考试,以确保自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而在日本,虽然学生们也会面临一定的学习压力,但相较于中国学生,他们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学习之余还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
两国的学生在学习上的态度和方法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学生更多的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在日本,学生更加注重自主学习,并更加乐于思考和探索。
中日两国的教师形象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国,教师的地位和形象较高,他们被视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
但在日本,教师的地位并不是那么高,他们更多的是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日本的老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中国的老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
这也导致了两国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有所不同。
中日两国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中国,课程设置较为固定,学生需要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等诸多科目。
而在日本,学生的课程设置较为灵活,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选修课程。
教学资源方面,中国的教育资源相对较为匮乏,学生们缺乏实践和探索的机会。
而日本的学校更加重视实践教学,在教学资源和条件上也更为丰富。
中日两国的教育体系各有特点,值得借鉴和学习。
中日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分析中日两国是近代历史上最亲密的邻居,也是两个有着相同历史脉络的文化大国。
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也是有明显差异的。
小学语文教科书分析将为我们提供对比中日文化背景的机会,从而更好地理解两国的文化差异,以及小学语文教育在两国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地位。
首先,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以“孔子言教”为根本,重视学生道德和文学修养。
在语文教科书中,先秦古代史事士大夫词语,和儒家经典比较占有较大的比例。
对于日本小学语文教科书来说,追求的是学习精神,崇尚的是武士精神。
语文教科书主要以古诗词、日语传统文学作品为主,融汇了日语传统艺术形式,如抒情诗歌、文学小说和戏曲。
而且,还有英语技能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们的国际视野。
从教材内容来看,中国语文教科书将更多的重点放在文化素养和基本知识上,注重道德教育。
以《诗经》、《楚辞》等古典诗词为主,以《易经》、《四书》等儒家思想为主,以《西游记》、《水浒传》等小说为主,以及地理、历史知识等为补充,力求培养学生的知识积累,使之培养良好的品德和文化情操。
日本小学语文教科书着重帮助学生了解和探索自身的文化传统,让学生认识到日本传统文化的独特性。
以歌舞伎、竹书等日本传统艺术形式为主,强调日本传统价值观,如尊重社会制度、服从上级等,以及忍耐和勤劳的精神,力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体意识。
通过对于比较中日小学语文教科书,可以清楚地看到两国在文化传统、生活观念等方面的显著差异,而小学语文教育也是引领学生走向大学教育的重要桥梁。
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语文教育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陶冶情操,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成为文明公民。
因此,通过对中日小学语文教科书分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以及小学语文教育在两国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地位。
中国和日本的小学语文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而且若能充分利用,还可以为两国在国际舞台上拓展沟通,促进两国的友谊和合作做出重要的贡献。
比较中日两国小学教科书差异日本的孩子太轻松?
来源:羊城晚报发布时间:2011-02-22
▲日本二年级(下)
语文教科书的封面和目录
我现在旅居日本,我家小学生每天都要学习半小时左右中文,虽然进度非常慢,但慢慢地积累下来,到现在也能认不少中文汉字了。
从前几天开始,我拿出从国内带回日本的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让她自己阅读。
因为国内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仅仅只是上册,内容就已经相当丰富,有诗歌,有寓言,还有童话,相信对于孩子提高中文水平一定会很有帮助。
我家小学生将二年级的语文课本拿在手上,翻看了一下目录,就开始惊叹了,说:妈妈,好多课文啊!然后又说:日本小学二年级的国语课本,比这少多了。
听小朋友这么一说,我让她拿出日本的二年级国语课本来看,两本教材一比较,就发现果然大不相同:国内的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上册,已经有186页,34篇课文了,这还不包括仅供阅读用的另外6篇童话文;而日本的国语课本上册,居然一共才6篇课文,一篇阅读文,全加起来才7篇文章。
这个差距也太大了!从教科书的“量”来看,就感觉中国的孩子太辛苦,而日本的孩子未免太轻松了。
再对比两本教科书的内容,也大不一样。
日本的国语课本的选题,基本是以植物、海底生物等自然为主,如第一篇课文是《蜂斗叶的茎》,说的是一种叫蜂斗菜的植物如何在初春残雪消融的日子成长;第二篇课文是《蒲公英的智
慧》,详细描绘了蒲公英种子的传播方式;第三篇课文是《大家都来做观察名人》,这篇课文教孩子们怎样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并学会写观察日记,日记写好之后,要求每人在班级里进行演讲。
而国内的语文课本中,也有不少对于自然的描绘,但这些课文大都比较写意和抒情。
例如第一篇课文《秋天的图画》,这样写道:“秋天来了,秋天来了,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
对照中日课本对自然描写的选题,日本孩子接受的是理性教育,内容具体化;中国孩子接受的教育似乎更为感性,且抽象化的内容居多。
此外,日本的课本中,可以寻找到许多团队与协作精神的教育理念。
例如第4篇课文,选用了绘本名家李欧·李奥尼的童话作品《小黑鱼》,说的是一条住在海里的叫Swimmy小黑鱼,因为很弱小,所以小黑鱼家族里的许多小鱼,都被大鱼给吃掉了。
只剩下一条小黑鱼留在黑暗的海底。
后来,小黑鱼终于找到了许多同为小鱼的同伴,为了不再被大鱼吃掉,小鱼们想了个办法:它们有规则地排列起来,拼成一条大鱼的形状,行动一致地一齐游动———这些小鱼再也不怕大鱼了,因为它们团结在一起,成为了海底里最大的“一条鱼”。
第六篇课文《珊瑚海的生物们》,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浅显易懂地描绘了居住在珊瑚礁海底的生物们,如何互相取长补短,从而得以和谐地居住在一起。
而国内的语文课本,如《蓝色的树叶》、《窗前的气球》、《纸船和风筝》等课文,谈到友谊与友爱,很不错,不过这些都和“团队”、“协作”、“和谐”等无关。
而且,一些课文中还可以看到强烈的个人精英意识,像《聪明的韩愈》这课,就讲述了这样一些内容———
从前,有位教书先生,他给学生出了一道题:看谁用不多的钱买一件东西,能把书房装满。
学生人人动脑,认真思考。
放学后,他们都到集市上去了。
第二天,有的买来了稻草,有的买来了树苗……可是谁的东西都没把屋子装满。
一个叫韩愈的学生走进书房,从袖子里取出一支蜡烛,把它点燃。
烛光立刻照亮了整个屋子。
先生见了,高兴地连声说:“好!好!韩愈真聪明。
”
这篇阅读课文中所说的“韩愈”,不知道是否诗人韩愈,若是诗人韩愈,也不知道小时候的韩愈真有此事。
这些姑且不论,但这篇课文,凸现了“韩愈”的聪明,也间接体现了“韩愈”周围的孩子的不聪明,作为给孩子们阅读的课文,这样的文章好还是不好呢?
除了《聪明的韩愈》,还有一篇这样的课文,叫《从现在开始》,这篇课文这么写———
狮子想找一个动物接替他做“万兽之王”。
于是,他宣布:“从现在开始,你们轮流当‘万兽之王’,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
谁做得最好,谁就是森林里的新首领。
”
第一个上任的是猫头鹰。
他想到自己成了“万兽之王”,神气极了,立刻下令:“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大家听了议论纷纷,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天天熬夜,一个星期下来,动物们都叫苦连天。
第二个星期,轮到袋鼠上任了,他激动地说:“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跳着走路!”听了袋鼠的话,大家都直摇头,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苦练跳的本领。
第三个星期,轮到小猴子当“万兽之王”,大家都非常担心:他会不会命令我们从现在开始,都得住在树上,成天抓着藤条荡来荡去?谁知,小猴子只说了一句话:“ 从现在开始,每个动物都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
”话音刚落,大伙儿立刻欢呼起来。
狮子见了,笑眯眯地说:“不用再往下轮了,我郑重宣布,从现在开始,小猴子就是‘万兽之王’了!”
这篇课文读完,我家小学生就开始提问了:“妈妈,‘万兽之王’为什么要由狮子来指定呢?”是啊,森林本就是属于所有的动物的,谁规定狮子就必须是森林之王呢?
按自己的习惯过日子,是自然界生物的本能,为什么要由一只小猴子来宣布和特赦呢?动物们如需一位“万兽之王”,完全可以选举产生,为什么要由狮子来指定呢?这样的一个童话,而且还选入供我们孩子学习的教科书,是要告诉孩子们什么呢?(唐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