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部、纺织总会关于促进纺织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分流企业富余人员的通知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内容摘要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基地,在近十余年取得较快增长之后,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
主要问题包括人民币升值、金融危机影响,原材料价格上升、纺织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技术水平低。
浙江纺织企业欲走出困境,必须从多个角度着力,如提高科技水平和研发能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实施品牌战略,扩大国际影响力;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减少对现有出口市场的过度依赖;政府和行业协会的适当指导和协调;利用国际规则应对各种纺织品贸易壁垒。
关键词:纺织业,困境,发展,浙江ABSTRACTZhejiang Province is an important textile and apparel production and export base. After more than ten years after the rapid growing, Zhejiang textile industry faces various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recent years. Zhejiang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is facing major problems of development, including revaluation of the RMB, financial crisis, rising prices of raw materials, small-scale textile enterprises, the management of low level, low level of technology. For textile enterprises in Zhejiang Province out of the woods, we must focus from various angles, such as to upgrade their technological level and R & D capabilities, improve enterprise management level, to promote large-scale enterpris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brand strategy, expand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diversified export market and to reduce the existing heavy reliance on export markets; the Government and trade associations the right direction and coordination; use international rules to deal with all kinds of textile trade barriers.KEYWORDS:textile industry,dilemma,development, Zhejiang Province正文目录第一章引言 (1)第一节选题意义 (1)第二节研究现状 (1)第二章浙江纺织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3)第一节浙江省纺织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3)第二节浙江纺织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4)第三章浙江省纺织业纾困发展的若干建议 (9)第一节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提升纺织企业竞争力 (9)第二节推进企业整合,提高规模效应和抗风险能力..........................................错误!未定义书签。
劳动部关于全面实施《再就业工程》的通知正文:---------------------------------------------------------------------------------------------------------------------------------------------------- 劳动部关于全面实施《再就业工程》的通知(劳部发[1995]4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为做好失业职工的再就业和企业富余职工的分流安置工作,促进企业深化改革,保持社会稳定,在总结部分试点城市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将在全国推行《再就业工程》。
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再就业工程》是综合运用政策扶持和各种就业服务手段,促进失业职工尽快实现再就业,帮助企业妥善安置和分流富余职工的社会系统工作。
实施《再就业工程》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劳动者三方的积极性,实行由企业安置、个人自谋职业和社会帮助安置相结合,为市场就业中的困难群体人员提供重点就业服务,并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
二、要发动企业、街道和基层就业服务机构认真进行调查摸底。
了解并掌握《再就业工程》实施对象的基本情况和求职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是失业6个月以上有求职要求的失业职工(以下简称失业职工)和6个月以上基本生活无保障的企业富余职工(以下简称富余职工)。
要逐户摸清情况,分类登记,并研究制定对策措施。
三、要按照1993年劳动部关于实施再就业工程的《通知》(劳部发[1993]290号)提出的要求,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要充分运用职业介绍、就业训练、失业保险和劳服企业等各项就业服务手段,发挥就业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认真组织对失业职工和富余职工的职业指导座谈、转业训练、求职面谈、工作试用和生产自救等项活动,并根据需要拓展新的服务领域,逐步形成相应的工作制度。
四、鼓励失业职工、富余职工积极参加转业训练和转岗培训,支持企业开展培训活动,动员社会力量利用多种形式提高失业职工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科学技术部等关于加快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若干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公布日期】2006.04.29•【文号】发改运行[2006]762号•【施行日期】2006.04.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科学技术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加快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若干意见的通知(发改运行[2006]76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经委)、财政、科技、劳动和社会保障、农业、商务、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省府)城市中心支行、国税、地税、质检、环保厅(局):近年来,我国纺织行业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但资源、环境和贸易摩擦等制约因素加剧,行业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
为保持我国纺织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现就加快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的有关意见通知如下。
一、纺织行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意义重大“十五”时期是我国纺织行业快速发展的五年。
2005年,我国纺织纤维加工量2690万吨,比“九五”末增长近一倍,占全球纤维加工量的36%以上。
纺织品服装出口1175亿美元,比“九五”末增长1.3倍,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24%左右。
同时,纺织产业结构有所改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运行质量和效益逐年提升,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已经形成。
纺织行业在增加就业、工业反哺农业、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行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日渐突出。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全行业研发投入不足销售收入的1%,高新技术和高端纺织设备大部分依赖进口;品牌设计和自主营销能力薄弱,产品出口主要是贴牌加工,自主品牌进入国际市场刚刚起步。
劳动部、纺织总会关于促进纺织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分流企业富余人员的通知正文:---------------------------------------------------------------------------------------------------------------------------------------------------- 劳动部、纺织总会关于促进纺织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分流企业富余人员的通知(劳部发〔1994〕31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劳动(劳动人事)厅(局)、纺织工业局(厅、公司)、国务院有关部门:纺织行业是我国支柱产业之一,长期以来为国民经济发展和解决城镇就业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
由于多种原因,目前纺织行业出现了一定困难,为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国务院批转了《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中国纺织总会关于解决棉纺织行业存在问题意见的通知》(国发〔1994〕13号),提出必须把压缩总量、调整结构、技术改造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全面调整,其中包括人员结构的调整。
为切实贯彻国发〔1994〕13号文件精神,促进纺织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妥善做好企业富余人员分流安置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各地纺织企业主管部门应会同当地劳动部门,对停工和资不抵债、濒临破产的棉纺织企业中1993年底年满45岁以上的的从事纺纱、织布工作的挡车女工,共同制定出转业训练和安置方案,并组织实施。
对其中基本生活确无保障的,按照国家有关失业保险的规定,经劳动部门批准,可从失业保险金中适当补贴。
二、纺织企业主管部门应制定产业结构调整和压锭转产后的人员分流方案,并与当地劳动部门共同研究制定转岗、转业培训及调剂、推荐就业的规划,并组织实施。
对一些主要因价格、资源紧缺等客观原因造成严重亏损的企业,凡参加了失业保险的,经地方劳动部门审核后,可用适量的失业保险基金扶持其调整产业结构,组织职工进行转业训练和生产自救,对需要发展第三产业安置富余人员的,可适当借予生产自救金或使用适量基金作为企业向银行贷款的贴息。
湖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劳动厅、财政厅、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妥善安置企业富余人员报告》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1988.09.15•【字号】•【施行日期】1988.09.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工商管理综合规定正文湖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劳动厅、财政厅、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妥善安置企业富余人员报告》的通知各行政公署,自治州、市、县人民政府,省机关各单位:省人民政府同意省劳动厅、财政厅、工商长政管理局《关于妥善安置企业富余人员的报告》,现转发给你们,望认真研究执行。
湖南省人民政府一九八八年九月十五日关于妥善安置企业富余人员的报告省人民政府:遵照国务院有关指示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现就深化劳动制度改革、鼓励企业妥善安置富余人员提出如下意见:一、广开门路,积极稳妥地安置富余人员富余人员是指有劳动力,能够从事正常生产、工作,实行优化劳动组合后,生产、工作岗位不需要或用不上而多余出的固定职工。
对富余人员应实事求是,过细地做好工作,及时从生产、工作岗位上撤下来,并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做好安置工。
(一)在当前社会劳动力调节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应主要立足于企业内部消化,依托企业优势,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广开经营服务服务门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组织各种劳务活动等,使富余人员得到妥善安置。
(二)对富余人员中确因文化、技术素质低,不适应生产、工作岗位要求的中青年职工,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的要求,组织他们参加文化、业务技术培训。
培训期间除不发奖金外,还要适应减发标准工资。
减发工资的幅度和时间,由企业自定。
经过培训考核达到生产、工作岗位要求的,应及时择优上岗;对经过培训仍达不到岗位要求的,可调做其他合适的工作,或实行厂内待业;对个别达不到岗位要求,又不服从分配的,企业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其他处理。
(三)继续做好企业间劳动力的余缺调剂。
河南省人民政府转发省劳动厅关于贯彻《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安置规定》的意见的通知正文:---------------------------------------------------------------------------------------------------------------------------------------------------- 河南省人民政府转发省劳动厅关于贯彻《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安置规定》的意见的通知(豫政〔1994〕86号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二十日)省劳动厅《关于贯彻<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安置规定>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国务院《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安置规定》(国务院令第111号)一并贯彻执行。
妥善安置好企业富余职工,对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落实优惠政策,努力为安置企业富余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省劳动厅关于贯彻《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安置规定》的意见为促进国有企业(以下简称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改革企业用人制度,保障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有关条款和《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安置规定》(国务院令第111号)的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提出以下贯彻实施意见:一、安置企业富余职工要按照企业自行安置为主、市场调节和社会帮助安置为辅,保障富余职工基本生活的原则,从具体情况出发,坚持多形式、多渠道安置。
在目前市场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应发挥自身优势,挖掘内部潜力,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辟安置门路,合理开发和利用劳动力资源。
政府部门和社会应提供必要的服务,给予积极的扶持。
要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逐步走向劳动力的社会调节,实现企业自主用人和劳动者自主择业。
二、企业安置富余职工应采取拓展多种经营、综合利用资源、开发第三产业、组织劳动输出,亦包括请当地政府协调,利用城市的现有市场为安置企业富余人员和停产、开工不足企业的人员再就业提供便利条件等多项不足企业的人员再就业提供便利条件等多项措施。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解决我省纺织行业存在问题协调会议纪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1994.10.31•【字号】赣府厅发[1994]40号•【施行日期】1994.10.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消费品工业正文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解决我省纺织行业存在问题协调会议纪要的通知(赣府厅发〔1994〕40号1994年10月31日)省人民政府同意《关于解决我省纺织行业存在问题的协调会议纪要》,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纺织工业是我省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我省纺织工业遇到了较大困难,出现了经济效益下滑,停产、半停产面扩大,出口竞争力下降等问题,如不加以解决,将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省人民政府要求全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纺织行业要给予更多的关心、支持,特别在压锭改造,调整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支持纺织企业转产和安置富余人员,以及资金、进出口经营和减轻企业负担等方面创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帮助、引导纺织工业逐步走出困境。
各级纺织工业主管部门和各企业要进一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眼睛向内,立足自已,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技术改造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强化内部管理,千方百计克服困难,重振纺织工业雄风。
关于解决我省纺织行业存在问题的协调会议纪要(一九九四年十月二十四日)1994年10月18日,舒圣佑副省长和黄智权副省长主持会议,专题研究贯彻今年8月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纺织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批转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中国纺织总会关于解决棉纺织行业存在问题意见的通知》(国发〔1994〕13号)、《国务院关于搞好纺织工业生产和调整工作的通知》(国发〔1994〕57号)等有关问题。
参加会议的有:省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王飚,省经贸委钱梓弘,省体改委吴明辉,省计委樊祥熙,省劳动厅龚绵春,省供销社匡萃秀,省纺织总公司丘善道、辛萍、郑本纯,省建设银行张卓群,省工商银行周新生,以及省外经贸厅、省地税局、省国资局、省社保局、省棉麻公司等部门的同志。
劳动部、中国纺织总会关于做好纺织行业压锭减员分流安置工作的通知正文:---------------------------------------------------------------------------------------------------------------------------------------------------- 劳动部中国纺织总会关于做好纺织行业压锭减员分流安置工作的通知(劳部发〔1998〕3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纺织(轻)工业厅(局、总会、公司):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将纺织行业作为国有企业改革与解困突破口的部署,切实做好纺织行业压锭减员,下岗职工分流安置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明确年度分流安置任务。
根据中央提出三年压锭1000万,分流安置120万下网职工的目标,纺织总会决定,在两年内基本完成下岗职工分流安置的任务。
1998年分流安置下岗职工60余万人,1999年分流安置下岗职工50万人,2000年分流安置下岗职工10万人。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纺织部门要将分流安置任务分解落实到企业,具体分流安置指标见附表。
二、各地纺织主管部门要制定详细的下岗分流,实施再就业工程的计划。
职工下岗分流要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先易后难,精心安排,兼顾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对于下岗的困难职工,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落实解困工作责任制,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
同时,积极落实各项促进再就业的政策措施。
各地成立的压锭小组,在负责压锭核实、监督工作时,要首先检查职工下岗分流安置情况,督促和落实分流安置计划。
三、要充分有效地使用压锭补贴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主要用于下岗职工的分流安置和为安置下岗职工兴办的第三产业。
四、企业要采取多种形式分流安置下岗职工。
要利用现有的场地、设施、技术,发展三产和多种经营项目;要结合企业结构调整和重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创造条件,对下岗职工在行业、企业间进行余缺调剂,积极组织跨行业、跨地区的劳务输出,分流安置下岗职工。
国务院令第111号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安置规定第一条、为了妥善安置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安置国有企业(以下简称企业)中的富余职工,应当遵循政策法规安置优先、企业自行安置为主、社会帮助安置为辅,保障富余职工基本生活的原则。
第三条、企业安置富余职工应当依照本规定采取拓展多种经营、组织劳务活动、发展第三产业、综合利用资源和其它措施。
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和工会组织应当指导、帮助和支持企业做好富余职工安置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培育和完善劳务市场,开辟社会安置渠道。
第四条、企业为安置富余职工而兴办的从事第三产业的独立核算企业,自开业之日起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第五条、企业开办的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应当承担安置本企业富余职工的任务。
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在资金、场地、原材料和设备等方面给予扶持。
第六条、企业组织本企业富余职工依法兴办的独立核算企业,可以承担本企业中原由外单位承包的技术改造或者劳务项目。
第七条、企业可以对富余职工实行待岗和转业培训,培训期间的工资待遇由企业自行确定。
第八条、经占企业多数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同意并报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企业可以对职工实行有限期的放假。
职工放假期间,由企业发给生活费。
孕期或者哺乳期的女职工,经本人申请,企业可以给予不超过二年的假期,放假期间发给生活费。
假期内含产假的,产假期间按照国家规定发给工资。
第九条、职工距退休年龄不到五年或工龄满30年的,经本人申请,企业领导批准,可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
职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期间,除发给一定退休工资外,由企业另行发给一定生活补助。
已经实行退休费用统筹的地方,企业和退出工作岗位休养的职工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职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期间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时,按照规定办理退休手续。
职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期间视为工龄,与其以前的工龄合并计算。
第十条、职工可以申请辞职。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6.17•【字号】苏府[2009]110号•【施行日期】2009.06.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消费品工业正文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计划的通知(苏府〔2009〕110号)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港口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现将《苏州市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计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苏州市人民政府二○○九年六月十七日苏州市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计划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吸纳社会就业、出口创汇、繁荣市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需求明显萎缩,纺织工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十分严峻,产销压力进一步加大,更多的纺织企业面临着生存挑战。
为应对危机,推动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帮助企业尽快摆脱困境,使苏州纺织工业在更高层次上得到新的发展,特制定《苏州市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计划》。
计划期为2009~2011年。
一、发展现状(一)产业概况苏州纺织工业是传统产业,在苏州市的GDP总量中占有重要份额,在全省纺织工业中约占三分之一,拥有波司登、华芳、澳洋、AB、梦兰、华佳、恒力、盛虹、雅鹿等一批强势企业。
全国纺织工业百强企业中苏州占了4家,苏州百强企业中纺织行业有27家。
全行业拥有一个中国世界名牌,20个国家名牌,形成了16个国家产业集群。
苏州纺织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就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积累资金、繁荣市场、推动“两个率先”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苏州化纤纺织服装行业实现年销售收入千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达3173户,就业人员61万余人。
2008年苏州规模以上纺织产业共完成销售收入2449.8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3.3%,占全省纺织产业的比重为31.8%,占全国的比重为7.4%。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4纺织服装优供给促升级活动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公布日期】2024.04.12•【文号】工信厅联消费函〔2024〕131号•【施行日期】2024.04.1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消费品工业正文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4纺织服装优供给促升级活动的通知工信厅联消费函〔2024〕13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商务主管部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为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化纺织服装产业体系,提升纺织服装供给质量,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现组织开展2024纺织服装优供给促升级活动。
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将扩大纺织服装市场需求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深入推动纺织服装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加快形成纺织行业新质生产力,推动纺织服装行业稳中求进、以进促稳,促进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
二、工作任务(一)推动数字纺织建设,培育纺织行业新质生产力。
推动老旧设备更新改造,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开展纺织智能制造进园区工作,助力企业智能化升级。
推动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推广,拓展终端产品应用领域,巩固提升纺织服装优势产业领先地位。
组织开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数字化转型、科技创新、降本增效、绿色发展等方面活动,加强企业间交流合作和典型推广,形成示范引领效应。
创新纺织服装消费场景,发展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实现线上线下联动。
(二)强化综合服务支撑,打造中国纺织名品方阵。
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提升纺织服装创意设计园区发展水平,培育纺织服装消费品牌、制造品牌、区域品牌,传承发扬优秀中华服装服饰文化。
经济与人纺织行业再就业工作的难点及解决途径李 小 云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的技术进步,纺织行业近几年来出现下岗职工人数不断增多的情况。
能否妥善安置下岗职工,实施再就业工程,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个关系到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
纺织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规模大,用人多。
目前,纺织行业要进行结构调整,分流安置下岗职工是一个致关重要的问题。
199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已把纺织行业作为国有企业改革解困的突破口。
吴邦国副总理在会上讲到“纺织工业作为国有企业改革解困的突破口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下岗人员能否得到妥善安置,这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随着压锭重组、兼并破产、结构调整,将有大量富余人员需要分流和再就业。
所以说纺织行业再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它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
一、纺织行业再就业工作的难点(一)纺织行业下岗人员数量多。
自1995年以来纺织行业下岗职工数量逐年增多,各地纺织行业主管部门同时加大了再就业工作的力度,但截止到1997年底纺织国有工业企业下岗富余职工仍有74万人。
纺织行业进行压锭重组、兼并破产、结构调整,1998年至2000年还将有120万下岗富余职工需要分流和再就业。
(二)纺织下岗职工女职工多,年龄偏大,技能单一。
这一特点,使安置工作难度加大。
纺织下岗职工中女性大约占60%以上;35岁以下占30%,36-45岁占50%,46岁以上占20%;文化程度偏低,初中以下占50%左右;而且他们大多数是挡车工,除挡车工作外,一无所长。
(三)择业观念需进一步转变。
许多人还停留在以前的就业观念上,认为只有进国有企业才是真正的就业,去民营或私营企业就业不算正式就业,还有部分人对再就业期望值过高,要去收入多、工作环境好的单位。
下岗职工的就业期望、本身素质与社会需求存在很大差异,据调查,择业观念是阻碍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要障碍之一。
(四)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少。
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象长期存在,据有关部门测算,到200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达8.64亿, 2010年达到9.8亿。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4.24•【字号】鲁政发[2009]48号•【施行日期】2009.04.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消费品工业正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的通知(鲁政发〔2009〕48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现将《山东省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纺织工业是我省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现阶段我省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产业。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省纺织工业受到较大冲击。
制定实施《规划》,对于贯彻落实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优化我省纺织工业结构,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保持行业稳定健康增长,促进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各部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切实按照《规划》要求,推进自主创新、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优化布局、市场开拓等各项工作,确保我省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各地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抓紧制定具体落实方案,切实抓好组织实施。
省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规划》明确的分工和工作要求,尽快制定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做好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和支持。
《规划》还筛选确定了一批配套的在建和拟建重点项目,由省经贸委另行印发,请各地、各部门和有关企业一并抓好落实。
山东省人民政府二○○九年四月二十四日山东省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2009-2011年)纺织工业是我省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是现阶段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产业,在吸纳社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出口创汇、繁荣市场、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安置规定(1993年4月20日国务院令第111号发布)第一条为了妥善安置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安置国有企业(以下简称企业)中的富余职工,应当遵循企业自行安置为主、社会帮助安置为辅,保障富余职工基本生活的原则。
第三条企业安置富余职工应当依照本规定采取拓展多种经营、组织劳务活动、发展第三产业、综合利用资源和其它措施。
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和工会组织应当指导、帮助和支持企业做好富余职工安置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培育和完善劳务市场,开辟社会安置渠道。
第四条企业为安置富余职工而兴办的从事第三产业的独立核算企业,自开业之日起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第五条企业开办的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应当承担安置本企业富余职工的任务。
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在资金、场地、原材料和设备等方面给予扶持。
第六条企业组织本企业富余职工依法兴办的独立核算企业,可以承担本企业中原由外单位承包的技术改造或者劳务项目。
第七条企业可以对富余职工实行待岗和转业培训,培训期间的工资待遇由企业自行确定。
第八条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同意并报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企业可以对职工实行有限期的放假。
职工放假期间,由企业发给生活费。
孕期或者哺乳期的女职工,经本人申请,企业可以给予不超过二年的假期,放假期间发给生活费。
假期内含产假的,产假期间按照国家规定发给工资。
第九条职工距退休年龄不到五年的,经本人申请,企业领导批准,可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
职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期间,由企业发给生活费。
已经实行退休费用统筹的地方,企业和退出工作岗位休养的职工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职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期间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时,按照规定办理退休手续。
职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期间视为工龄,与其以前的工龄合并计算。
第十条职工可以申请辞职。
经企业批准辞职的职工,在办理辞职手续时,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一次性生活补助费。
中国纺织总会关于认真贯彻国发[1997]10号文件的紧急通知正文:---------------------------------------------------------------------------------------------------------------------------------------------------- 中国纺织总会关于认真贯彻国发[1997]10号文件的紧急通知(纺办[1997]9号1997年3月14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纺织(轻)工业厅(局、总会、公司),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广东、四川、宁波、重庆丝绸公司,天津服装联合总公司:国务院3月2日发出《国务院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发[1997]10号,以下简称《补充通知》),《补充通知》是为规范企业破产,鼓励企业兼并,对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实施再就业工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企业优化资本结构和转换经营机制而制订的。
这个文件是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调整重组的关键时期的重要决策,为国有困难企业走出困境,按不同情况指出了明确的出路,当前发布实施《补充通知》也是纺织行业实现结构调整、摆脱困境、走上良性发展的良好机遇。
根据国务院将纺织行业做为重点扶持解困行业的精神,中国纺织总会正在会同国家经贸委及有关部门研究制订具体政策方案,10号文件是制订纺织行业解困扭亏措施的重要依据。
鉴于全国执行《补充通知》是以试点城市为单位,有计划的进行,中国纺织总会要求各级纺织行业主管部门要抓住时机,认真学习10号文件精神,掌握政策实质、具体要求、操作办法和总体工作程序,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抓紧落实10号文件所要求的各项工作,为此提出如下要求:(一)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扎扎实实按10号文件精神办事。
要把落实10号文件精神同落实八届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结合起来,用文件的精神武装广大纺织职工,正确认识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和经济运行中的实际问题,实事求是的分析纺织行业面临的困难和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树立信心、群策群力,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贯彻落实好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争取用二三年的时间取得明显成效。
劳动部、纺织总会关于促进纺织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分流企业
富余人员的通知
【法规类别】纺织业管理
【发文字号】劳部发[1994]310号
【失效依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第二批宣布失效和废止文件的通知
【发布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含劳动部)(已撤销)中国纺织总会(已变更)
【发布日期】1994.07.25
【实施日期】1994.07.25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劳动部、纺织总会关于促进纺织行业产业
结构调整分流企业富余人员的通知
(劳部发〔1994〕31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劳动(劳动人事)厅(局)、纺织工业局(厅、公司)、国务院有关部门:
纺织行业是我国支柱产业之一,长期以来为国民经济发展和解决城镇就业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
由于多种原因,目前纺织行业出现了一定困难,为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国务院批转了《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中国纺织总会关于解决棉纺织行业存在问题意见的通知》(国发〔1994〕13号),提出必须把压缩总量、调整结构、技术改造有机地
结合起来进行全面调整,其中包括人员结构的调整。
为切实贯彻国发〔1994〕13号文件精神,促进纺织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妥善做好企业富余人员分流安置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各地纺织企业主管部门应会同当地劳动部门,对停工和资不抵债、濒临破产的棉纺织企业中1993年底年满45岁以上的的从事纺纱、织布工作的挡车女工,共同制定出转业训练和安置方案,并组织实施。
对其中基本生活确无保障的,按照国家有关失业保险的规定,经劳动部门批准,可从失业保险金中适当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