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太阳的周日视运动3
- 格式:ppt
- 大小:183.50 KB
- 文档页数:8
太阳周日视运动天球天空呈球形,这是有目共睹的。
众星列宿布满天空,对于这些极其遥远的天体,人眼无法辨别它们的相对远近,好像是等距的。
它们同观测者的关系,如同球面上的点同球心的关系。
既然天空看起来像个球面,人们就把广漠的宇宙当作球体看待,并把天体在天空中的视位置,当作它们的真实位置。
这对于那些无需考虑距离因素,如对时间、纬度的测定来说,带来极大的便利。
这样一个假想的球体,叫做天球。
天空的昼夜旋转说明,天球不但存在于地平之上,而且还有一半隐入地平之下。
人们所能直接观测到的地平之上的半个球形的天空,又被叫做天穹。
〔天穹有别于天球。
天球是整球,天穹是半球;天球是圆的,而天穹是扁的。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我们日常所见的蔚蓝色的天空,其实是包围地球的大气层,沿地平方向,好像距离很遥远;沿天顶方向,距离较近。
〕天文上在定义天球时,规定了两个条件:一,天球的球心是观测者或地心;其次,天球的半径是任意的。
它包涵一切,不管天体如何遥远,总可以在天球上有它的投影。
这样,既成认天体事实上的距离悬殊;又可以利用天球上的视位置对于地球的等距性。
概括地说,天球就是以地心为球心,以任意远为半径的一个假想的球体〔图1—1〕,天文学用作表示天体视运动的帮助工具。
图1-1 天球示意图天球的半径是任意的,全部天体,不管多远,都可以在天球上有它们的投影以上所说是地心天球。
在说明地球或行星公转的时候,人们也使用以太阳中心为球心的天球,叫日心天球。
通常所说的天球,皆指地心天球。
天球上的位置为了确定一个地点在地球上的位置,人们设置地理坐标系;同理,为了确定天体在天球上的位置,需要设置天球坐标系。
地理坐标系和天球坐标系,都是球面坐标系。
在天文学上,依据不同的需要,使用不同的天球坐标系。
各种天球坐标系,有不同的特点。
但是,它们都有球面坐标系的共同特点。
这些特点是:——球面坐标系都有一个根本大圆,称为基圈。
例如,在地理坐标系中,赤道就是它的基圈。
——基圈上都有一个原点。
2019年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总结查字典地理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9年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查字典地理网。
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总结一、天球1、以观察者为球心2、地平圈3、天顶、天底、北点、南点、东点、西点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总结二、太阳视运动1、概念2、方向:自东向西3、速度:每小时15度4、周期:1个太阳日5、轨迹:圆,有时候是大圆有时候是小圆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总结三、轨迹上的特殊点1、最高点与最低点时间,方向轨迹上的最高点为当地正午时刻,轨迹上的最低点为当地子夜时刻,此两点或者在观测者的正北方、或者在观测者的正南方,或者在天顶、天底2、轨迹与地平圈的交点(1)无交点:意义如果视运动轨迹与地平圈没有交点,且轨迹在地平圈之上,则当地极昼。
如果视运动轨迹与地平圈没有交点,且轨迹在地平圈之下,则当地极夜。
(2)单个交点:方向及意义轨迹与地平圈只有一个交点的,此交点或者是北点或者是南点。
除交点之外,轨迹上的点在地平圈之上,则当地恰好极昼。
除交点之外,轨迹上的点在地平圈之下,则当地恰好极夜。
(3)俩交点:连线与纬线、经线的关系;日出和日落俩交点的连线与纬线平行,与经线垂直。
俩交点中在偏东方向的为日出点,在偏西方向的为日落点。
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总结四、轨迹与纬度1、轨迹倾角与纬度互余轨迹倾角指太阳视运动轨迹所在的平面与地平圈所在平面所夹的二面角。
这个角与当地纬度互余。
2、南北半球从天球上方往下看,顺时针者位于北半球,逆时针者位于南半球3、特殊地方的轨迹两极(顺时针或逆时针);赤道两极的周日太阳视运动轨迹与地平圈平行或重合。
赤道的视运动轨迹与地平圈垂直。
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总结五、轨迹的年变化规律1、不同时期的轨迹互相平行2、两分日轨迹交于东点和西点,夏至日最北,冬至日最南。
与太阳直射点的运动同步3、分日轨迹最大,为大圆,离分日越远则越小,两至日最小。
太阳的周日视运动由于地球每天自西向东自转,太阳相对地球而言,是自东向西运动的东升西落,这就叫太阳的周日视运动(如下图)。
但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太阳的周日视运动有些差异,甚至是完全不同。
一、周日视运动图的一些概念如上图:圆心:是以观察者为圆心;所在平面为地平面。
方位:符合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故我们只需确定某一个方位,其余的方位也应是确定(如根据太阳升起的方位—东、落下的方位—西、正午太阳的方位—北半球一般在南,南半球一般在北)。
天顶:观察者的头顶(即图中的Z点)上中天:过Z点的圆周的地平面以上部分,地方时为12时即正午时太阳上中天。
下中天:与上中天对应的地平面以下部分,地方时为子夜24时(或0时)。
太阳的特殊位置:1—日出;2—上中天;3—日落;4—下中天。
正午太阳高度:太阳上中天时,太阳与观察者的连线与地平面所成的夹角,即图中的∠H。
昼夜长短:太阳的周日视运动圈(即图中的1—2—3—4—1)以地平面为界,分为两部分,地平面以上部分可代表白昼长,地平面以下部分可代表黑夜长,在一天24小时的前提下,根据两者各自所占的比例可确定观察者当地此时的昼夜长短情况。
二、周日视运动圈的特征一年中的周日视运动圈我们可认为它们是互相平行的。
故一般题目中只讨论二分二至的三个视运动圈(可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或昼夜长短情况区分)。
一年中所有的周日视运动圈均在二至日两个视运动圈之间,其中二分日日出必然在正东方地平面上,日落必然在正西方地平面上。
三、常见的各种周日视运动图一般的周日视运动图如果在二至日两个周日视运动圈之间包括天顶位置,表明该地位于回归线以内。
赤道的特征是周日视运动图垂直于地平面;赤道至北回归线之间地区的周日视运动圈的特征是太阳上中天的部分天顶以南部分多于天顶以北部分;赤道至南回归线之间地区的周日视运动圈的特征是太阳上中天的部分天顶以北部分多于天顶以南部分。
如果太阳上中天的部分全部位于天顶以南(如下图),则表明当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相反,如果太阳上中天的部分全部位于天顶以北,则表明当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地区。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总结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
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总结一、天球1、以观察者为球心2、地平圈3、天顶、天底、北点、南点、东点、西点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总结二、太阳视运动1、概念2、方向:自东向西3、速度:每小时15度4、周期:1个太阳日5、轨迹:圆,有时候是大圆有时候是小圆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总结三、轨迹上的特殊点1、最高点与最低点时间,方向轨迹上的最高点为当地正午时刻,轨迹上的最低点为当地子夜时刻,此两点或者在观测者的正北方、或者在观测者的正南方,或者在天顶、天底2、轨迹与地平圈的交点(1)无交点:意义如果视运动轨迹与地平圈没有交点,且轨迹在地平圈之上,则当地极昼。
如果视运动轨迹与地平圈没有交点,且轨迹在地平圈之下,则当地极夜。
(2)单个交点:方向及意义轨迹与地平圈只有一个交点的,此交点或者是北点或者是南点。
除交点之外,轨迹上的点在地平圈之上,则当地恰好极昼。
除交点之外,轨迹上的点在地平圈之下,则当地恰好极夜。
(3)俩交点:连线与纬线、经线的关系;日出和日落俩交点的连线与纬线平行,与经线垂直。
俩交点中在偏东方向的为日出点,在偏西方向的为日落点。
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总结四、轨迹与纬度1、轨迹倾角与纬度互余轨迹倾角指太阳视运动轨迹所在的平面与地平圈所在平面所夹的二面角。
这个角与当地纬度互余。
2、南北半球从天球上方往下看,顺时针者位于北半球,逆时针者位于南半球3、特殊地方的轨迹两极(顺时针或逆时针);赤道两极的周日太阳视运动轨迹与地平圈平行或重合。
赤道的视运动轨迹与地平圈垂直。
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总结五、轨迹的年变化规律1、不同时期的轨迹互相平行2、两分日轨迹交于东点和西点,夏至日最北,冬至日最南。
与太阳直射点的运动同步3、分日轨迹最大,为大圆,离分日越远则越小,两至日最小。
分日时视运动轨迹最大,轨迹交地平圈於东点、西点,轨迹的圆心即观测者。
太阳的周日视运动作者:周晓兰来源:《地理教育》2009年第05期每天看到的太阳东升西落现象,是地球自转的反映,称之为太阳的周日视运动。
准确地说,太阳的周日视运动方向应是自东向西运动(绕地轴)。
如图1为地心天球,图中a、b、c分别表示二分、二至日的太阳周日视运动路径,彼此平行,与地轴垂直。
二分日太阳视运动轨迹与天赤道重合。
一、不同纬度太阳的周日视运动(1)在赤道,太阳的视运动轨迹与地平面垂直(如图2)。
(2)在极点,太阳的视运动轨迹与地平面平行。
因此可以认为在一天中,太阳高度不变,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等于直射点的地理纬度(如图3)。
(3)其它纬度地区,太阳的周日视运动轨迹与地平面斜交,太阳的周日视运动平面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大小(即:分时的正午太阳高度)与该地的地理纬度互余。
(如图4、图5、图6)。
二、不同日期太阳视运动(1)二分日:除极点外,各地在二分日都是太阳从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
(3)冬至日(北半球):北极圈以北的地区,为极夜。
南极圈以南(南极点除外)地区,太阳从正南升起,又在正南落下,太阳仍在地平线以上,太阳的最低高度为:h=δ+φ-90°(0点时的太阳高度。
8为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耳为当地的地理纬度)。
而其它地点,太阳均是从东南升起,西南落下,太阳出没的方位角与纬度有关,对于赤道而言,偏南23.5°,其它地区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
不同的日期,各地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方(直射点以北地区)或正北方(直射点以南地区)或天顶(直射点)。
三、太阳的视运动与昼长从前面的图中可以看出,太阳的视运动轨迹圈处在地平面以上的部分,如果弧长等于180°,此地昼长12小时(二分日);如果弧长大于180°,此地昼长大于12小时(夏半年);如果弧长小于180°,此地昼长小于12小时(冬半年)。
也可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计算昼长。
四、太阳视运动与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周日视运动地球运动部分的知识点,尤其是太阳视运动对于一般高中学生而言较难理解,因为缺乏空间想象能力,且高中地理教材对于该块内容几乎是空白,而在高考中对太阳视运动有一定的要求,掌握和理解太阳视运动规律有利于解决地球运动的知识点,所以笔者认为掌握一定的太阳视运动知识是有必要的。
太阳视运动规律一般与直射点位置联系在一起,太阳视运动可以分为周日视运动与周年视运动。
这里我们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太阳周日视运动状况。
一、太阳周日视运动周期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从地球上看地球以外的任何天体都有东升西落的周日运动。
以恒星为参考体的自转周期,即恒星的周日运动周期,定义为恒星日,再划分为恒星时,分,秒,构成恒星时系统。
以太阳为参考体的自转周期,即太阳的周日运动周期,定义为太阳日,再划分为太阳时,分,秒,构成太阳时系统。
两者的时间差异在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在绕太阳公转。
已知地球公转一周为365.2564 日,则地球日平均角速度是:360°÷365.256日=0.98561°(即59′8″.196)当地球自转一周,完成一个恒星日后,还须绕过△t=59′8″.196,才能完成一个太阳日。
可见,太阳日比恒星日多出59′8″.196。
已知恒星日地球自转一周为23 时56 分 4 秒(即1436.06667 分),则地球自转1°的时间是:1436.06667 分÷360°=3.989074 分(或24 时÷360°59′8″.196=3.989074 分),3.989074分×59′8″.196=3 分55.9622 秒=3 分56 秒,所以一太阳日:23 时56 分4 秒+3 分56 秒=24 时。
二、昼夜长短状况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经常利用昼弧长除以150来表示昼长,如果太阳视运动轨迹在地平线之上(此时为昼)的长度大于半个圆,则昼大于夜,反之昼短于夜;如果始终在地平线之上为极昼,反之为极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