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大陆边缘专论
- 格式:ppt
- 大小:15.92 MB
- 文档页数:29
被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2009-03-06 18:42大陆边缘是指大陆与大洋盆地的边界地。
包括大陆架﹑大陆坡﹑陆隆以及海沟等海底地貌-构造单元﹐平行于大陆-大洋边界延伸千余至万余公里﹐宽几十至几百公里。
它现代分布于各大洋周围﹐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分布在古大陆与已经消失的古大洋之间的边界地带。
大陆边缘可分为被动大陆边缘和活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由于大洋岩石圈的扩张而造成的由拉伸断裂所控制的宽阔的大陆边缘,又称稳定大陆边缘。
其邻接的大陆和洋盆属同一板块,由大陆架﹑大陆坡和陆隆所构成。
无海沟发育。
它在大西洋周围最先被详细研究,故又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
地貌上它以具有较宽的大陆架为特征﹐大陆架宽30~300公里﹐与大陆坡之间坡度转折点在极区深达600米,在赤道不超过100米﹐大陆坡坡度为0.2°~0.04°,其下为坡度略小于0.01°的宽80~500公里的陆隆。
大陆架实际上是非常厚的巨大沉积体的表面,它们形成于稳定持续的沉降构造环境中,而且极少经受变形。
大陆坡的坡脚沉积层厚达5公里,这是由于大陆坡的基底沉降,沉积物填入所形成的。
大陆坡上分布有很多海底峡谷,它们把大陆坡的沉积物输至陆隆和深海盆地。
陆隆主要由浊流和等深流的沉积楔所构成。
被动型大陆边缘是最初大陆裂谷的所在地,因此有一系列阶梯状正断层和地堑地垒等伸展构造发育在沉积物和基底中。
这种大陆边缘常常切断邻近的大陆上的较老的构造。
主要分布在大西洋西侧﹑印度洋西北侧﹑澳大利亚周围﹑南极洲周围,白令海阿拉斯加大陆边缘﹑鄂霍茨克海的西伯利亚大陆边缘﹑日本海的西伯利亚和朝鲜大陆边缘﹑东海和南海的中国大陆边缘。
[编辑本段]【活动大陆边缘】也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主动大陆边缘、汇聚大陆边缘等。
其陆架狭窄,陆坡较陡,陆隆被深邃的海沟所取代。
地形复杂,高差悬殊。
与被动大陆边缘位于漂移着的大陆的后缘相反,活动大陆边缘是漂移大陆的前缘,属于板块俯冲边界,地震、火山活动频繁,构造运动强烈。
中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的热演化——一个中生代超级地幔柱上的大陆裂解实例Marjorie Wilson;韩欣【期刊名称】《地质科学译丛》【年(卷),期】1998(15)2【摘要】沿北美和西非被动大陆边缘,一个近同期的早侏罗世(200Ma)岩浆事件可以用西非克拉通下的一个大规模地幔柱(超级地幔柱)上升来解释。
岩石圈下部地幔流向北东方向外流的侧向偏离能解释拉斑玄武岩岩浆作用从巴西到西班牙南部延伸近5000km。
据认为,大陆裂解出现在停滞流线之上,沿停滞流线被地幔柱从大陆岩石圈底部侵蚀的冷物质返回对流地幔。
动力模式是根据最近从夏威夷地幔柱模式提出的,该模式满意地解释了为什么中大西洋洋壳生成时没有热异常地幔。
【总页数】4页(P4-6)【关键词】大西洋;大陆边缘;热演化;地幔柱;大陆裂解【作者】Marjorie Wilson;韩欣【作者单位】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Leeds University,Leeds LS29JT,UK【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15;P314.2【相关文献】1.地幔柱、大火成岩省及大陆裂解--兼论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地幔柱问题 [J], 李凯明;汪洋;赵建华;赵海玲;狄永军2.中生代苏-鲁活动大陆边缘榴辉岩、煌斑岩、金矿及富集地幔间的成因联系 [J], 胡受奚;孙景贵;凌洪飞;叶瑛;翟建平;方长泉3.中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的热演化:一个中生代超级地幔柱上的大陆裂… [J], Wilso.,M;韩欣4.古老被动大陆边缘的后期改造类型及油气发现——对塔里木盆地西南部被动大陆边缘勘探潜力分析的启示 [J], 李王鹏;张仲培;刘士林;钱涛5.大陆伸展、剥离断层和被动大陆边缘的演化 [J], 任建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被动大陆边缘年轻的大洋扩张中心的形成,如20Myr的红海-亚丁湾,然后成熟( > 40 Myr )的大洋盆地,伴随着相邻的伸展大陆岩石圈上的被动边缘的发展。
充分发育的被动大陆边缘,如与大西洋接壤的被动大陆边缘,以伸展断裂、大规模重力构造(滑塌、滑塌席)和盐构造为特征。
被动大陆边缘包括延伸至50–150 km区域的强烈减薄大陆地壳,异常情况下延伸至400–500 km,由薄或厚的沉积物棱柱体覆盖。
一般来说,它们在地震活动中是不活跃的,在成熟的例子中,热流是正常的。
被动大陆边缘(也称为大西洋型边缘)的特征是海相沉积物向海增厚的棱柱体覆盖同裂谷沉积层序的断裂基底,通常为大陆成因。
裂谷后向海增厚的沉积物棱柱体主要由浅海沉积物组成。
地震反射剖面显示,一些被动边缘被连接的铲状伸展断层系统所覆盖,这些断层系统合并成低角度的单一断层。
相反,后裂谷或漂移阶段通常由重力控制变形(盐构造、泥底辟、滑塌、滑坡、软沉积物中的铲状生长断层)控制。
被动边缘覆盖在早期裂谷系统之上,这些裂谷系统通常与海洋边缘呈次平行,或与海洋边缘呈高角度(如尼日利亚贝努埃海槽等三联点的断裂臂),或沿着转换断层带(如大浅滩和几内亚湾)。
沉积的早期同裂谷相通常通过不整合面与后期漂移相分离。
一些被动边缘在裂谷作用结束时表现出相当大的陆上地形起伏(导致主要不整合面),如大西洋东北部的RockallBank,而在另一些被动边缘,裂谷作用结束时,沉积物表面处于深水中,如比斯开湾和伊比利亚的Galicia边缘。
由于被动大陆边缘代表了大陆岩石圈的裂谷边缘,现在被一个大洋盆地所分隔,因此有可能在大洋的两侧识别出原始的匹配边缘。
这些被称为共轭边界。
它们在北大西洋的两侧特别发育。
共轭边缘的比较提供了关于海盆开发前伸展几何形状的信息。
例如,深层地震反射剖面显示,一些被动边缘的共轭对是对称的,具有向海倾斜的旋转断块,而其他深层剖面则表明存在平坦或向陆倾斜的滑脱或剪切带,产生明显不对称的模式。
被动大陆边缘演化模型与油气地质特征1.被动大陆边缘特征及分类1.1 特征被动大陆边缘,又称大西洋型大陆,没有海沟俯冲带,无强烈地震、火山和造山运动。
属于被动大陆边缘的有非洲边缘,澳大利亚西部和印度半岛南部边缘等,北美东侧的大西洋沿岸是现代正在发育的被动大陆边缘(如图1)。
图1 被动大陆边缘世界分布图,据Allen,2013被动大陆边缘属于拉伸型大陆边缘,同裂谷期位于板块内部,后裂谷期随着裂开的板块而移动。
来自上地幔的熔岩沿裂隙上升,铺满新出现的海底,最终建造起正常厚度的大洋壳。
减薄了的地壳通过产状正断作用在地表形成复杂的地堑系。
裂谷形成初期:地震反射剖面显示了一些被动边界,这些边界被连接在一起的犁形张性断层系统所覆盖,这些系统融合成低角度的单一断层。
裂谷后期:(或漂移阶段)主要受重力控制的变形(盐构造,泥质底辟,坍塌,滑动,软沉积物中的生长差异)。
图2 被动边缘构造图,图据Allen,2013图3 分离水平的盐底劈,图据Allen,2013图2图3显示了被动大陆边缘的典型构造,从后部的滑脱,到中部的底劈,再到前部的挤压,可以看出不同部位的地质营力是不同的,但整体属于扩张。
早期的沉积阶段沉积通常与不整合之后的漂移阶段相分离。
由于被动边界代表一块大陆岩石圈的破裂边缘,现在被海盆隔开,因此可以确定海洋两侧的原始匹配边界。
这些被称为共轭边界。
它们在北大西洋两岸特别发育良好。
深地震反射剖面显示一些被动边缘的共轭对是对称的,产生明显的不对称模式,如图4。
图4对称型共轭边界、非对称型共轭边缘,据Allen,20131.2.分类1.2.1.分类依据①火山产物丰度;①沉积物的厚度,从沉积物的富营养到沉积物的匮乏程度;①在裂谷后阶段是否存在重力驱动和盐构造;①张裂期岩石圈各层流变结构的差异。
1.2.2.分类结果①贫岩浆型边缘/富岩浆型边缘图5 全球范围内贫/富岩浆型被动大陆边缘,据Allen,2013红色区域为富岩浆型边缘,蓝色区域为贫岩浆型边缘。
⼤陆边缘构造(1)⼤陆边缘构造(1)胡经国(yuanzi16)本⽂全⽂⽬录⼀、活动⼤陆边缘㈠、概述㈡、环太平洋型活动⼤陆边缘的基本特征㈢、环太平洋型活动⼤陆边缘分类㈣、活动(俯冲)⼤陆边缘若⼲研究进展㈤、俯冲带的结构⼆、被动⼤陆边缘㈠、概述㈡、被动⼤陆边缘的演化1、⼤西洋型被动⼤陆边缘的演化阶段2、被动(张裂)⼤陆边缘研究的若⼲进展3、转换⼤陆边缘研究的若⼲进展三、B型俯冲与A型俯冲㈠、概述1、B型俯冲与A型俯冲的概念2、俯冲类型的划分㈡、B型俯冲㈢、A型俯冲四、海沟俯冲带(B型俯冲)㈠、俯冲加积(增⽣)㈡、俯冲侵蚀五、岛弧㈠、岛弧类型1、陆缘岛弧2、洋内岛弧㈡、岛弧岩浆作⽤㈢、岛弧沉积作⽤㈣、岛弧变质作⽤1、⾼压-低温变质带2、⾼温-低压变质带3、中压-中温变质带下⾯是正⽂⼀、活动⼤陆边缘㈠、概述根据所属构造环境,⼤陆地壳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部分:⼤陆边缘地壳和⼤陆内部地壳。
⼤陆边缘处于陆壳与洋壳的过渡地带,属于过渡性地壳。
⼤陆边缘是陆源成因和海洋成因沉积物的交汇处。
陆壳的垂直运动和洋壳的⽔平运动在⼤陆边缘同时发⽣。
这⾥成为内外动⼒作⽤和热⼒作⽤的集中地带。
根据构造活动性,⼤陆边缘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活动(俯冲)⼤陆边缘;被动(张裂)⼤陆边缘。
活动(俯冲)⼤陆边缘(太平洋型⼤陆边缘、收敛⼤陆边缘)分为:⼤陆架、⼤陆坡、海沟-岛弧体系以及海沟-岛弧向陆侧的边缘海盆(⼤陆隆不发育)。
被动(张裂)⼤陆边缘(⼤西洋型⼤陆边缘、离散型⼤陆边缘、拖曳型⼤陆边缘)分为:⼤陆架、⼤陆坡、⼤陆隆。
㈡、环太平洋型活动⼤陆边缘的基本特征活动⼤陆边缘代表聚敛型板块边界。
它⼜分为环太平洋型和喜马拉雅型两种类型。
环太平洋型活动⼤陆边缘具有3个基本特征:1、洋侧存在深度达6000⽶以上的深海沟⼤洋地壳沿海沟-俯冲带消亡,陆壳增⽣加厚。
2、陆侧有强烈的⽕⼭活动紧靠⼤陆⼀侧,深部下插的洋壳板块受热熔融,产⽣岩浆,导致安⼭岩质岩浆喷发,形成⽕⼭岛弧。
被动大陆边缘形成机理与沉积特征大陆边缘作为地球上沉积物堆积的主要区域,其沉积层保存着全球海平面变化、气候变化、岩石圈变形、大洋环流、地球化学循环、有机生产力和沉积物补给等重要信息。
被动大陆边缘是板块运动旋回中拉张阶段形成的,主要分为三类:非火山型(或沉积型)、火山型和张裂-转换型(或剪切型)。
不同类型的被动大陆边缘的形成机制不同。
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源于主动裂谷,非火山型由于源于被动裂谷模型,剪切型形成演化機制有三个阶段。
被动大陆边缘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麓组成,其沉积特征也存在差异。
陆架上接受陆源沉积(三角洲)或碳酸盐沉积,陆坡上接受浊流沉积和滑塌沉积,陆麓接受浊流、滑塌以及等深流沉积。
标签:被动大陆边缘形成机理沉积特征0前言被动大陆边缘(即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或张裂边缘)是在大陆张裂、破裂以及洋中脊形成的背景下发育起来的,其拉张作用被认为代表了从大陆张裂到海底扩张作用的中间阶段,包含着大陆张裂继之洋壳形成(海底扩张)的重要信息。
目前全球被动大陆边缘总长度大约105000km,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周边,包括北冰洋、挪威海、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的边缘,此外还包括印度洋(除巽他弧外)、围绕南极的大洋(除斯科舍弧外)以及太平洋的一部分边缘盆地。
最新形成的被动大陆边缘是红海,大约形成于5Ma,形成时间最老的被动大陆边缘是非洲东部海岸的莫桑比克部分约180Ma,现代被动大陆边缘平均年龄在104Ma。
被动大陆边缘位于板块内部,被动地随着板块移动,缺乏海沟俯冲带,故无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和造山运动,但是曾遭受显著的沉陷和张裂活动,发育有巨厚的沉积物。
它基本上是由水深不断增加的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或称大陆裾)组成。
被动大陆边缘主要分为三种类型:非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或沉积型)、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和张裂—转换型边缘(或剪切型)。
1形成机理1.1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一般比较狭窄,地壳拉伸变薄所起的作用有限,岩浆活动占据主导地位,在大陆地壳与正常洋壳之间有巨厚的向海倾斜的火成岩地壳。
共轭被动大陆边缘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许艳华;何登发【期刊名称】《地质科学》【年(卷),期】2020(55)3【摘要】随着被动大陆边缘勘探的需求日益增加,为了更好的概括全球共轭被动大陆边缘的基本特征,本文试图在广泛调研全球具有代表性的12对大陆边缘的基础上,从大地构造背景、裂解时限、空间变化3个方面,系统总结12对共轭被动大陆边缘,进而得到4种基本类型:伊比利亚—纽芬兰型、加蓬—巴西南部型、新斯科舍—摩洛哥型、几内亚湾—巴西东北部型。
伊比利亚—纽芬兰型是最常见且分布最广泛的类型,具有板缘造山带型、窄边缘型、长裂谷期型特征,地壳厚度及沉积物厚度小。
结构呈明显分段性特征,裂谷时间充足,地幔剥露并发生蛇纹石化。
加蓬—巴西南部型以板缘造山带型为主,具有窄边缘型、中裂谷期型特征,沉积厚度大,盆地发育大型高角度正断层控制沉积,并发育丰富的盐构造,边缘与古缝合带不重合。
新斯科舍—摩洛哥型以板缘造山带型为主,具有宽边缘型、中裂谷期型特征,具有不对称裂解模式和洋盆生长模式,地壳结构和沉积物在共轭边缘呈现明显不对称性;发育反转构造,生长断层,走滑断层等多种类型构造。
几内亚湾—巴西东北部型以板缘非造山带型为主,具有窄边缘型、短裂谷期型特征,发育多个转换边缘盆地,受张剪性的深大断层控制,地壳厚度及沉积物厚度的变化很大,具有裂谷—剪切边缘过渡特征。
【总页数】23页(P939-961)【作者】许艳华;何登发【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15【相关文献】1.现代被动大陆边缘密西西比扇与古老主动大陆边缘中发育的浊积岩相组合特征的比较2.南海共轭被动大陆边缘洋陆转换带构造特征3.南大西洋两岸被动大陆边缘构造分段性特征及其成因探讨4.塞内加尔盆地北部次盆白垩系被动大陆边缘深海扇演化特征及主控因素5.塞内加尔盆地北部次盆被动大陆边缘沉积演化特征与控制因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OI: 10.16562/ki.0256-1492.2019081501塞内加尔盆地北部次盆被动大陆边缘沉积演化特征与控制因素王宏语,张峰,蔡雨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摘要:塞内加尔盆地是位于西北非大西洋沿岸的一个裂谷-被动大陆边缘叠合型盆地,其中的北部次盆在非洲的大西洋沿岸盆地中,其以陆坡地貌多变、碳酸盐岩发育而盐构造相对欠发育为特征。
本文通过地震、钻井资料解释与构造沉积学分析,研究北部次盆南段在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发育期的陆坡地貌与沉积充填演化特征,明确其主控因素,为系统揭示塞内加尔盆地发育特征、西北非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演化规律提供地质依据。
研究表明,研究区在白垩纪经历了台地边缘斜坡、同沉积断坡、宽缓沉积斜坡等陆坡地貌阶段,发育了早白垩世Neocomian-Aptian 期的碳酸盐岩台地建设期、Albian-Santonian 期的断坡-碎屑岩陆坡内外分离式沉积期、Campanian-Maastrichtian 期的碎屑岩缓坡沉积期等构造沉积演化阶段,各阶段形成了不同的沉积格局。
全球海平面变化与陆源碎屑供给相对欠发育是造就研究区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沉积充填特征的首要因素;区域构造运动对该区陆坡地貌的演化、不整合的发生、物源的进退有着直接的控制作用;古气候与物源区条件则间接影响着盆内沉积物的类型、规模与格局。
关键词:被动大陆边缘;陆坡地貌;构造-沉积演化;控制因素;塞内加尔盆地北部次盆中图分类号:P736.2 文献标识码:A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the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north sub-basin, Senegel Basin and its controlling factorsWANG Hongyu, ZHANG Feng, CAI Yuwei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Abstract: The north sub-basin of the Senegel Basin is a rift and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superimposed basin along the Atlantic coast of Northwest Africa. It is characterized by multiple types of continental slopes, well-developed carbonate sediments and relatively underdeveloped salt structures. Based on the seismic and drilling data of the southern area of the sub-basi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aleogeomorphic evolution of the continental slope and the sedimentary filling history during the development period as a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basin.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for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basin a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The study reveals that during Cretaceous, the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 study area had experienced several phases of evolution, from the platform margin slope, to the syndepositional fault slope, and to the broad and gentle sedimentary slope, corresponding to the tectono-sedimentary evolution stages: the carbonate platform construction stage of early Cretaceous, the Albian-Santonian stages while the clastic deposits area be separated into internal and external areas by fault slope, and the Campanian-Maastrichtian stages dominated by a gentle slope covered by clastic deposits. Sediment distributions in different stages show different depositional patterns. Global sea level changes and relatively insufficient supply of terrigenous clastic are important factors for the sediment filling features of the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basin in the study area. Regional tectonic activities have a direct impact over the evolution of landform, the occurrence of unconformity and the movement of provenance back and forth in the study area. The paleoclimate and provenance conditions have indirect influences on the type, scale and sediment depositional pattern in the basin.Key words: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continental slope; tectono-sedimentary evolution; controlling factors; north sub-basin of Senegel Basin资助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南大西洋两岸成藏规律与油气资源评价”(2016ZX05033-001-003);中石化项目“塞内加尔盆地中部地区地震资料解释及不整合面控藏特征研究”(33550000-17-ZC0613-0028)作者简介:王宏语(1973—),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构造沉积学、层序地层学与储层地质学领域科研与教学工作,E-mail:wanghy@收稿日期:2019-08-15;改回日期:2019-09-24. 周立君编辑ISSN 0256-1492海 洋 地 质 与 第 四 纪 地 质第 40 卷 第 4 期CN 37-1117/PMARINE GEOLOGY & QUATERNARY GEOLOGYVol.40, No.4塞内加尔盆地是位于非洲西北海岸地区的一个巨大的裂谷-被动大陆边缘叠合盆地(图1)。
地球大陆边缘构造与板块俯冲带(2)胡经国第二节被动大陆边缘一、被动大陆边缘概述大西洋、印度洋的大部分和南极洲的大陆边缘具有以下特征:①、没有地震、火山的发生,没有板块俯冲作用;②、不存在沟-弧-盆系或沟-弧山链系等俯冲类型的构造单元;③、陆壳和洋壳在组分和厚度等方面均呈现过渡性变化;④、组成同一板块并且能够传递应力。
具有以上特征的大陆边缘称为被动大陆边缘,又叫做不活动的被动大陆边缘、无震陆缘)。
被动大陆边缘常以大西洋两侧的大陆边缘为典型代表,因此又称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从陆壳过渡到洋壳,并且不是板块构造的边界,如大西洋的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由开阔平缓的大陆架、陆坡和部分深海盆地组成。
陆坡平均坡度为3~4.2°,常呈凹形,向下坡度逐渐变缓;河流携带大量陆源碎屑沉积物以浊流和海底扇形式沉积于坡麓地带,为油气富集地带。
二、被动大陆边缘的演化阶段大西洋型被动大陆边缘的演化分为以下4个阶段:㈠、大陆拉伸地壳被拉伸,产生铲状正断层,形成地堑-地垒组合构造。
㈡、大陆裂离当大陆开始裂离时,大陆侧残留有原始裂谷的痕迹,并且发育成大陆架,有利于形成石油、天然气和盐类矿产。
㈢、形成窄大洋当大陆边缘远离洋中脊逐渐冷却下沉时,原大陆裂谷阶段具有的构造-地貌特征便开始消失。
大陆架外缘因继续拉张而塌陷,陆坡后退,形成窄海洋。
㈣、形成开阔大洋大洋广泛扩张。
海进和海退受大洋扩张速度、地壳升降和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三、被动大陆边缘研究的若干进展㈠、被动大陆边缘的基本特点1、被动大陆边缘远离板块边界。
2、被动大陆边缘的两种类型:①、没有大量火成作用的边缘,为非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如Biscay湾、西伊比利亚。
②、在形成中火成作用起主要作用的边缘,为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如东格陵兰、挪威岸外、西北大不列颠岸外,与大规模火山物质喷发有关。
3、在不同地幔温度下,岩石圈响应范围大,大陆边缘结构可处于非火山型和火山型之间的任一种(Mutter,1993)。
西非被动大陆边缘构造演化特征及动力学背景马君;刘剑平;潘校华;王训练;万仑坤;刘权【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勘探》【年(卷),期】2008(013)003【摘要】通过对西非被动大陆边缘结构、构造特征,以及边缘发育演化简史的分析,探讨了西非被动大陆边缘形成演化的动力学背景.西非被动大陆边缘的演化主要经历了"同裂谷阶段"、"过渡阶段"和"后裂谷阶段"3个过程,不同构造阶段控制了不同构造样式和沉积分布特征;而控制西非大陆边缘形成、演化的主要动力学因素则是那些发育在长期稳定的非洲板块之下的、由于热聚集而形成的地幔热柱.这些地幔热柱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其中以早白垩世的Tristan热柱和早渐新世的Afar热柱的作用最为重要.Afar热柱产生的热岩浆是将非洲大陆板块"焊接"、固定起来;而Tristan热柱起到了使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分离开的作用.【总页数】5页(P60-64)【作者】马君;刘剑平;潘校华;王训练;万仑坤;刘权【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河北省三河市,06520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油国际海外研究中心,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油国际海外研究中心,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2【相关文献】1.西非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盐构造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J], 刘祚冬;李江海2.西非被动大陆边缘重力滑脱构造发育演化及成因机制 [J], 胡望水;李涛;于水;吴婵;何瑶瑶;龙小军3.西非被动大陆边缘构造-沉积演化及其对生储盖的控制作用 [J], 冯杨伟;屈红军;张功成;米立军;范玉海;关利群;雷露4.西非被动大陆边缘含油气盐盆地构造背景及油气地质特征分析 [J], 刘祚冬;李江海5.西非被动大陆边缘重力滑脱构造体系下的塑性构造 [J], 李涛;胡望水;于水;龙小军;何瑶瑶;吴婵;陈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