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过渡时期
- 格式:ppt
- 大小:1.97 MB
- 文档页数:60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期(区分: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
从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人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是私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度的形式。
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主要矛盾。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术语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中提出,使中国“稳步地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搞工业化建设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1952年底党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指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任务、途径和步骤,它的实质是改变生产关系,解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二者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这条总路线的实质是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一、“过渡时期”,就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大陆基本建立的这个阶段。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指中共于1953年制定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当时估计为十五至二十年)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渐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个纲领性的目标。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实现中国社会生产关系的大改造,即使旧的各种私人所有制形式变为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也即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大跨越。
1953年,中共中央按照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中国共产党提出这条总路线的主要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二是过渡时期的中国国情。
第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理论依据。
“过渡时期”或“革命转变时期”这个特定的历史概念,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
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
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
列宁根据俄国革命的实践,发展了马克思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1919年,他在《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一文中,比较集中地论述了过渡时期的必要性、特点和性质。
浅析过渡时期与过渡时期总路线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过渡时期1、过渡原因(1)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目标;(2)历史已经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3)中共最高革命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2、过渡的条件:(1)社会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为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准备了必要的前提;(2)政治条件:中共领导地位的确立,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形成,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和巩固,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必要的政治前提;(3)经济条件: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及在国民经济中领导地位的确立,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必要的经济前提;(4)国际条件: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广泛展开,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世界和平进步力量增长,为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3、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既具有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又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联合起来,对帝国主义、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实行专政。
新中国成立以前,革命根据地的人民民主专政,担负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它只进行了对封建土地制度的变革,并不改变民族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也不改变农民的个体所有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经济上:五种经济成分并存。
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同时并存。
4、过渡时期的历史特征(1)政治上:新中国建立并得到巩固,反动残余势力被彻底消灭。
完成两个转变:1949—1952年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1953—1956年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共和国史·1949-1956年)一、课程标准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概述20世纪5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4.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5、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二:阶段特征:过渡时期: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历史阶段:1949-1956年1949-1952年: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2.社会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政治上: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经济上: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即新民主义经济。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三、知识梳理:1、政治:新中国的成立和民主政治的确立:可以归纳为一、二、三。
一个前提:独立自主的新中国的成立二个宪法性质的文件:《共同纲领》、《五四宪法》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外交:新中国外交奠基:“一边倒”,开始步入世界舞台可以归纳为一、二、三、四一个前提:独立自主的新中国的成立二大阵营: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三大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四大成就:1950年、1953年、1954年、1955年3、经济: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年——1952年②一五计划:工业化起步,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4、教育:新中国教育的开基创业四、合作探究探究一:过渡时期的阶段特征材料一: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第九章、中国现代代史第一节过渡时期(二)使用时间:年月日姓名:必修二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成就【综述】1949---1956年,我国的经济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它的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具体包括: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的含义:国家资本主义指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
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
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国家资本主义为国家所承认并受国家监督,它有利于资产阶级和反对无产阶级,实际上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是变相的私人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它实际上就是国有或企业或者是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部分,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
【知识梳理】一、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年(1)主要措施及其作用:①继续解放全国领土。
1951年和平解放标志着大陆的全部解放,中国基本上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②进行土地改革。
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开展抗美援朝。
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羸得了和平环境。
④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使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
⑤合理调整工商业。
发挥了私营工商业有得于国计民生的作用。
⑥加强对农业和矿业的领导。
调动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生产的积极性。
(2)结果:到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根本好转,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人民生活显著提高。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和奠定了基础。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一)过渡时期总路线:1、制订时间:1953年2、内容:党在过渡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预计用三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九章、中国现代代史第一节过渡时期(一)使用时间:年月日姓名:【阶段特征】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即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上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后来通过三大改造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同时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五计划的开展,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
【知识梳理】必修一政治建设和外交成就一、新中国诞生(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背景:(1)军事上:随着的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问题。
(2)思想上: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统一了党内思想,为新中国成立奠定了思想路线基础七届二中全会时间:1949年3月地点:河北平山县村内容:①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转移到,以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②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从转变为,从转变到的总任务。
③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3)组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内容: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采用公元纪年;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代会职权;改北平为北京,定为首都;定五星红旗为国旗;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982年定为国歌)意义: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2、成立:年月日,开国大典隆重举行,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意义(1)结束了、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的历史,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的国家。
(2)新中国是一个以为领导,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3)为国家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4)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014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过渡时期(1949-1956)过渡时期(1949-1956)一、阶段特征:本单元讲述了1949年10月到1956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分为两个阶段,即1949年10月至1952年底,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国民经济阶段,1953年至1956年一化三改阶段。
(1)经济上——从多种经济并存到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①恢复经济阶段:采取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和民主改革生产改革等手段,到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空前好转;②三大改造: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③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的任务超额完成,以东北重工业为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2)政治上——从多个阶级并存到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①新中国成立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新政协起到了临时权力机关作用。
《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作用;②巩固政权:通过解放全国领土,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巩固了新生政权;③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3)外交上——从半殖民到大国姿态步入国际舞台:①新中国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宣告半殖民的结束,中国人民站起来了;②抗美援朝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③和苏联等多国建交,以大国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参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初步展现了大国外交的风范。
(4)近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起步阶段:①经济上:一五计划的成就为初步社会主义工业奠定基础,初步形成国民经济的体系;②政治上:人民民主专政建立,人大和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大成就。
二、建国初对不同经济形式采取的不同措施,原因和效果.(1)对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没收;因为这是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是帝国主义反动派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将其转化为国营经济,国家控制了经济命脉,为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