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故都的秋
- 格式:ppt
- 大小:634.50 KB
- 文档页数:26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新教材)第七单元第七单元《故都的秋》知识点清单14 故都的秋一、重点剖析1. “故都”就是北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标题写成“北平的秋”?答案:作者之所以不用“北平”而用“故都”入题,是因为“故都”更能体现散文的抒情性。
“故”给人以历史悠久之感,也蕴含着怀念之情;“故都”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秋”确定了描写的内容。
“故都”与“秋”结合在一起,暗含着一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境界。
以此为题,明确而深沉。
2.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文章的“文眼”,其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点?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答案:(1)特点:①运用了排比手法,文气顺畅;②先用了两个单音节词“清”“静”,又以一个双音节词“悲凉”结尾,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2)作用:概括全文意旨,奠定全文感情基调,总领下文。
作者借写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来表现自己因迷惑、抑郁、失望而徘徊的忧思与落寞之情;或者说,正因为作者有这样的心情,才感到故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
3. 为什么作者对“陶然亭的芦花”等著名风景的描写只是点到即止,却着力描写家家户户到处可见的秋景?答案这是由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决定的。
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他的内心投下了忧郁和凄凉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内心笼罩着淡淡的“悲凉”。
正因为如此,作者对“陶然亭的芦花”等著名风景的描写只是点到即止,而选择了最能表现自己内心感受的家家户户到处可见的秋景来着力描写。
在作者笔下,萧索的秋意与落寞的秋情是统一的。
4. 为了体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精心描绘了五个画面,请给每个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在这五个画面中,作者是如何突出故都的秋的特点的?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
5. “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可否改为“简直像是每一户的家虫”?答案:不能。
“家家户户”运用叠字,不仅使文章具有韵律美,还说明秋蝉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养在家里”则进一步拉近了秋蝉与家之间的距离,给人一种亲近感;“家里”既呼应了前面的“家家户户”,又照应了后面的“家虫”。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的知识点一、秋天的概述秋季是一年四季中的重要季节之一,也是自然界变幻最为明显、变化最为迅速的季节。
对于故都而言,秋天更是一道美丽而深邃的风景线。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高一语文中关于故都的秋的相关知识点。
二、秋天的象征意义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代表着收获与成果。
在中国文化中,秋天寓意着团圆和感恩,同时也蕴含了离别与思念。
许多文人墨客将秋天描绘成了一幅幅富有情感的画卷,故都中的秋天更是别具一格。
三、故都秋天的景色1. 梧桐树:故都地区梧桐树是秋季的代表景物之一。
梧桐树的叶子在秋天会变得金黄,远远看去,整条大街仿佛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华服,给人一种温暖而庄重的感觉。
2. 故都历史建筑:秋天是游览故都历史建筑的绝佳季节。
古老的建筑与秋季的自然景色相辉映,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秋季的独特韵味,形成了一种恢弘而古朴的美感。
3. 秋天的天空:秋天的天空通常是湛蓝的,气候干燥,很少有云朵,使得整个故都的景色显得明亮而清澈。
四、故都的秋天文学作品在故都的秋天,许多文人都以秋季为题材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这些作品以优美的词句描绘了故都的秋天,让人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秋风乍起、秋叶飘零的情景。
五、故都秋天的传统活动1. 重阳登高:每年的重阳节,故都的人们会登高远眺,以迎接秋天的到来。
登高不仅可以欣赏到秋天的美景,还可以增加身体的锻炼和乐趣,也是人们享受秋天的一种方式。
2. 赏月祭月:在中秋节这一天,故都的人们会一家人或者亲友相聚,赏月并举行祭月仪式。
人们会欣赏到圆圆的中秋明月,品尝着月饼,共度一个团圆的夜晚。
六、故都秋天的传统美食1. 蟹黄包子:故都地区的秋季以蟹黄包子最为有名。
包子的馅料以鲜嫩的蟹黄为主,搭配其他秋季的食材,口感鲜美,让人回味无穷。
2. 栗子糕:栗子糕是故都的秋季传统糕点之一。
糯米和新鲜的栗子一起蒸煮而成,口感软糯,香甜可口,寓意着丰收和团圆。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
教案一:课程目标——了解和掌握《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点。
教学内容:
1. 课前导读: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标题、目录,初步了解故事背景及内容。
2. 教师讲解:简要介绍《故都的秋》的作者、作品背景,以及主题思想。
3. 分析文学特点: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点。
4. 课文解读:逐段解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情节、人物形象、意象等。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文解读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6.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受文中所描绘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细腻情感。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以《故都的秋》为主题撰写一篇读后感,总结自己的感悟和认识。
教学方法:
1. 导读法:通过对课文标题、目录的导读,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法:对课文的背景、主题思想进行简要讲解,提供学生正确的理解方向。
3. 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
4. 讲解发问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教学重点
1. 掌握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点。
2. 理解课文中人物形象、情节,培养学生细腻情感。
教学难点
1. 理解和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细腻情感。
教学辅助材料
1. 《故都的秋》全文
2. 课文解析和学生作品欣赏材料
教学反思: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教学,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这篇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点,培养学生的细腻情感。
同时,通过讨论和写作,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故都的秋》说课稿7篇《故都的秋》说课稿1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故都的秋》。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是郁达夫先生的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
本文通过对“秋晨的天空、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鸣、秋雨的凉意、秋枣的色彩”等画面描写表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赞美了故都秋色特有的美,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忧郁、冷清的情怀。
整体而言,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学习本文可以逐渐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感受散文情景融合的艺术之美。
二、说学情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高一的学生已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自主性不断增强,具备一定的散文鉴赏能力,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停留在初读和泛读的层面,难以深入理解本文的抽象形象以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概括课文内容,品味文中形象,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领悟法、合作探究法,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作者悲凉、伤感的情绪。
四、说教学重难点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课的重点为: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本课难点为: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9篇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欣赏性阅读,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并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通过品味语言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和故都情结。
教材分析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那个时代,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的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教学的重点有二:一是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整体感知作者扣住文眼,从三个方面描写景物并赞美故都的秋,进一步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
二是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
其中由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到感受人文精神是教学中应突破的难点。
教学准备①课文配乐朗诵及《秋意》排箫演奏曲录音,②秋天风光录像,③PowerPoint课件,④多媒体播放设备。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提问谈话,简介作者,导入课题1.引导谈话:现在已是秋天了,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中国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中国历代诗文写“秋”,似乎总是“却道天凉好个秋”,或者“秋风秋雨愁煞人”,凄清悲愁是主流:如杜甫《月》的“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也有些欣喜欢快的调子:如刘禹锡《秋词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则把秋色写得生机勃勃:“万类霜天竞自由”。
而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情致……2.作者简介(PowerPoint幻灯片播放):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
浙江富阳人。
现代作家,诗人。
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据说他家藏书4万卷,郁达夫在少年时就全都翻阅过,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
关于我父亲的《故都的秋》郁飞《故都的秋》写于五十多年前的1934年,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总也有五十年上下了。
一代代的青少年大约都是从这篇写景文字接触郁达夫其人的吧。
1934年7月杭州酷热,父亲和母亲便带了才六七岁的我上青岛去住了一个月,随后又去当时的故都北平。
在他后来发表的《故都日记》里,8月16日的最后一段是:“接《人间世》社快信,王佘杞来信,都系为催稿的事情,王并且还约定于明日来坐索。
”17日的头一句又是:“晨起,为王佘杞写了两千个字,题名:‘故都的秋’。
”可见还是编者的函索坐索逼出来的急就章。
急就之章能写得这样隽永而有情致,就不能不靠平日的功夫,即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体会了。
从起头一段往下看,写秋意,秋季的院落,写槐树,秋蝉,秋雨,写果树,写悠闲的北平市民对答的神态,若非平日的观察体会深深印在脑际,是决然写不出这样看似信手招来的行之流水般的文字来的。
写此文的头一天,8月16日,日记的开头便说:“今天是双星节,但天上布满了灰云。
晨起上厕所,从槐树阴中看见了半角云天,竟悠然感到了秋意,确是北平的新秋。
”可见他随时随地都在体验环境。
第二天早晨他提笔就写《故都的秋》,同前一天清晨的感触怕是不无关系的吧。
这种功夫或者也就是鲁迅先生要求于有志写作者的头一条吧:“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
”(《答北斗杂志社问》)要活得有意义而不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是不是人人都应以此为修养目标之一呢?其次,若没有对故都北平的挚爱,也不会写出这样的文字。
父亲一生短短的49年中从未在北平久住,但是在此文的姐妹篇《北平的四季》(1936年)中吐露了对古都的感情:“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
……“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就是大家觉得最要不得的北平的天候,和地理联合上一起,在我也觉得是中国各大都会中所寻不出几处来的好地。
故都的秋教案_故都的秋原文赏析课文《故都的秋》出自高一语文下册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orG,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⑴的芦花,钓鱼台(2)的柳影,西山⑶的虫唱,玉泉⑷的夜月,潭柘寺⑸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⑹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⑺,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⑻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通用12篇)《故都的秋》优秀篇1《故都的秋》说课稿梧州七中语文组刘静各位评委:下午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写景抒情《故都的秋》。
下面,我按高中“说课考核”七个项目的顺序,把我备课的思路和设计,一一展开解说。
一、教材简析《故都的秋》是高中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
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本课的教学是散文鉴赏教学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
作者在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同时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
二、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规定及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本文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抒情散文的写作特点;(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一)学情介绍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来自乡镇的学校,语文基础不算好,但他们对散文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高一时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学生一般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故都的秋课文原文秋天无论在哪里都是美好的季节,但是北方的秋天特别清澈、安静、忧伤。
我要从杭州赶到青岛,再从青岛赶到北京,只是为了品尝这故都的秋天。
江南的秋天也很美,但是草木生长缓慢,空气湿润,天空颜色淡,经常多雨少风。
在苏州、上海、杭州、厦门、香港、广州等城市中,一个人很难完全感受到秋天的气息和意境。
秋天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
在领略秋天的过程中,半醉半醒的状态是不合适的。
我已经十多年没有感受到北方的秋天了。
每年到了秋天,我总会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XXX、西山的虫鸣、玉泉的XXX、潭柘寺的钟声。
即使在北京皇城人海中,只要租一间破屋住着,早晨泡一碗浓茶坐在院子里,也能看到高高的碧绿天空,听到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望着漏下来的日光,或者在破壁腰中静静地欣赏牵牛花的蓝色,都能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我认为牵牛花最好是蓝色或白色,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不好。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下长一些疏疏落落的秋草作陪衬。
北国的秋季景色有许多美丽的点缀,其中槐树是一种让人联想到秋天的植物。
在早晨,槐树的落叶会铺满地面,踩上去没有声音和气味,只有微触感。
在树影下扫街的人会留下细腻、清闲、落寞的印象,这让人想起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北国的秋蝉的衰弱残声是一种特产,因为北平到处都有树,房子也很低,所以无论在哪里都能听到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只有去郊外或山上才能听到。
北平的XXX的嘶叫就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非常常见。
此外,北方的秋雨似乎比南方的更加有味,更加下得奇和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空下,忽然刮来一阵凉风,然后就开始下雨了。
雨过后云渐渐卷向西去,天空变得青蓝色,太阳露出了脸。
穿着厚青布单衣或夹袄的城市居民会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聊天,互相感叹秋天的凉意。
中国文人对秋天有着深深的情感。
话剧《立秋》展现了他们的悲秋情结。
各地也有不同的中秋风俗。
在北方,果树也是秋季的奇景之一。
枣子树会长在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等地方,成熟时呈淡绿微黄的颜色,是秋天的全盛时期。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二课寓意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名篇,文章中细致地描写了五张图画,分别可以看成是:庭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和秋日佳果,除了秋日佳果这一幅画面色彩绚丽以外,其余的给人的感觉不免有些阴暗潮湿,笔端透露出冷气,无不与他一开始给秋天下的清净悲凉的总体印象相吻合。
院子里泡一壶凉茶,破屋下一坐,看远处高空的天色,听远处高空鸽哨,这是一种多么自在,又多么百无聊赖的感受啊。
还有那穿着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语气中都透出饱经沧桑的无奈和看透世态炎凉的睿智。
文章中有三处明显的对比,也能很突出作者的感受。
我们知道,对比是拿两种事物做比较,从而突出他们的不同点。
第二段中,是江南的秋和北国之秋进行对比,突出北国之秋色、味、意境和姿态更纯正,更值得玩赏。
倒数第三段中,拿中国的秋和外国的秋做对比,突出中国的秋比外国的秋更具有深味,而故都的秋味是中国之秋中最浓的。
倒数第二段中,再次拿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做比较,突出强调作者对故国之秋的喜爱。
作者是那么的热爱秋,甚至为了留住秋,愿意将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去换得一个零头。
这是多么让人心动的秋思情怀啊,如何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呢。
单凭这一句,这篇文章就足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了。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及反思十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故都北京的深厚感情。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写作特色,体会散文的美。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音乐等手段,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氛围,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你们对故都的秋有什么印象?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分组讨论:课文中有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喜爱?3.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分析课文的结构,让学生了解散文的特点。
对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进行赏析,引导学生体会散文的美。
4.课堂讨论提问:课文中有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怀念之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家乡的感情。
5.实践活动让学生以“我的家乡的秋”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
6.课堂小结布置作业:阅读《故都的秋》全文,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1.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但在分析课文中的写作特色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今后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课堂氛围与互动本节课课堂氛围较为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但在实践活动环节,部分学生写作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在课后给予更多指导。
3.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了图片、音乐等手段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讲解环节,注重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但在实践活动环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今后教学中可尝试更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优秀7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
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三、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和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图片)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
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名字。
教师给名正音。
3、简介有关情况。
(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解释中的有关内容)(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1、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2、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解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
指明学生找出表现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的思想感情。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文章的写作特色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2.如何培养学生对散文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散文知识,如散文的特点、写作手法等。
2.介绍作者郁达夫及其作品《故都的秋》的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故都的秋》,感知文章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主题思想a.分析文章开头“故都的秋,是最让人怀念的秋”这句话的含义。
b.讲解文章中关于故都的秋的描绘,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之情。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a.讲解文章的语言特点,如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等。
b.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指导学生进行段落分析a.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如总分总、总分等。
b.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如开头、结尾、等。
四、课堂讨论1.讨论文章的情感表达a.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或段落。
b.讨论作者的情感表达对读者的感染力。
2.讨论文章的写作特色a.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具有写作特色的句子或段落。
b.讨论文章的写作特色对文章主题思想的表达作用。
五、课堂小结六、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讲解,整理笔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写一篇关于《故都的秋》的读后感。
七、课后拓展1.阅读郁达夫的其他散文作品,比较其风格与《故都的秋》的异同。
2.搜集关于故都的秋的相关资料,了解故都的历史文化背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分析了文章的写作特色和修辞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