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解释其含义。
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会如何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情感表达,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
理解诗中的哲理,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和情感表达。
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教学难点: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哲理思想。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和背景。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如图片、音频或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了解诗的大意。
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引入《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主题。
2. 朗读与背诵:学生齐读或个人朗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
鼓励学生背诵诗篇。
3. 词语解释与意象分析:解释诗中的生僻词语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
引导学生通过意象来感受诗中的景色和情感。
4. 结构与韵律分析:分析诗的结构,解释诗的、开头、中间和结尾的关系。
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的韵律特点,如平仄、对仗等。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翻译和赏析。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进行朗读和背诵。
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翻译和赏析作业进行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进行评价。
六、教学延伸1. 比较学习:选取其他描写自然景色的古诗,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分析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了解宋代背景和诗人的生平。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通过研究诗人的生活背景,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欣赏并感受诗歌的美。
学生能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解析:学生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
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2 背景知识:学生了解宋代的历史背景,如社会环境、文化特点等。
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如生平经历、创作风格等。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宋代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
3.2 朗读与翻译: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翻译诗歌,理解诗意的内涵。
3.3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4 写作与表达: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进行写作练习,如写一篇读后感或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交流和评价。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朗读、讨论、写作等。
教师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2 作业与练习: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如翻译、分析、写作等。
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教师使用指定的教材,提供诗歌的文本和相关的注释。
5.2 多媒体: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
5.3 网络资源:教师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如诗歌的研究文章、诗人简介等,供学生自主学习参考。
第六章:教学扩展活动6.1 诗歌创作:学生尝试仿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运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能借助注释和插图,展开想象,理解词意,感悟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3.结合词句,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体会作者闲居乡村时内心的宁静、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和插图,想象画面,理解诗意,感悟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体会作者闲居乡村的喜悦和内心的宁静。
三、教学过程(一)明确内容,回顾方法1.回顾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查工具书结合注释借助资料联系生活想象画面(二)解题意,知作者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题目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意思是夜晚行走在黄沙道上。
从题目我们知道了时间、地点、事件。
)2.师生交流资料,加深对作者及此词的了解。
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上饶时所作。
辛弃疾有两个最突出的标签——爱国诗人、豪放派诗人。
他一直怀着收复失地、报效祖国的志向。
然而,现实是他大多数时间闲居农村,无法实现报国之志。
他认为“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还把自己的庄园取名为“稼轩”。
他欣赏乡村的闲适宁静,更期待农民丰收、生活富足。
(三)读古词,品节奏1.请一位同学朗读文本,其他同学评价这位同学(读音是否正确、节奏是否正确)。
2.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què],清风/半夜/鸣蝉[chán]。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xiàn]3.全班齐读。
(四)明词意,悟词情1.默读整首词,请借助注释、插图及其他资料,还可以和同桌交流,弄懂整首词的意思。
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与(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与第1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一、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反复诵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感悟词中景、心中情。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作者介绍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有《稼轩长短句》。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写作背景作者曾两次罢官,隐居在江西上饶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
这首词是词人在隐居时期写的,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中”。
诵读知诗意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音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 / 别枝 / 惊鹊,清风 / 半夜 / 鸣蝉。
稻花香里 / 说丰年,听取 / 蛙声 / 一片。
七八个星 / 天外,两三点雨 / 山前。
旧时/ 茅店 / 社林边,路转 / 溪头 / 忽见。
阅读全词,思考:1、概括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全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想象赏画面诵读诗歌,以“我从一句中,仿佛看到了画面。
”的句式,说说从词中读出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象美。
品读析技法细读全词,选择你所欣赏的一句品析精妙之处。
(提示:可从用词凝练、写景角度、艺术手法等方面赏析)辛弃疾历来认为是豪放词派的大家,他的词中蕴含着豪气和杀气,应该是那种“醉里挑灯看剑”“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然而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我却找不到他的豪气和他剑下的杀气。
难道是多年的闲适带湖让词人学会了做个“闲人”,从此不再过问国事,以至于找不到他的豪气?难道是岁月的流逝,使词人老矣,只能饭否,所以他的剑下没有了杀气?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3)了解作者辛弃疾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歌的意象分析和表现手法。
(3)作者的背景和文学地位。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辛弃疾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诗歌解析:(1)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 写一篇关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赏析文章。
3. 选择一首辛弃疾的其他诗作,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结。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分析诗人的生活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学会欣赏古诗词的音乐美、意境美,提升审美能力。
学会从诗歌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体会诗人在艰苦环境中依然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歌的字词释义、句子翻译。
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诗人的生活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2. 教学难点:诗歌的意象分析与鉴赏。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诗人内心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背景、内容、意境及写作技巧。
收集相关的资料,如诗人的生活背景、其他作品等。
准备教学课件、道具等辅助教学物品。
2. 学生准备:预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了解诗歌的大意。
搜集关于诗人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图片、音乐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简介诗人辛弃疾及其生活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释义、句子翻译等问题。
3.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讨论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学生闭眼聆听朗读,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 分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并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学生能够了解宋代背景及作者辛弃疾的相关知识。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培养对自然和文化的热爱。
学生通过学习作者的豪放派风格,激发爱国情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宋代背景及作者辛弃疾的相关知识。
2. 教学难点:诗中某些生僻词汇和古文表达的理解。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宋代背景和辛弃疾的生平。
激发学生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并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中出现的地理、历史背景。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每组选取一个重点进行分析,并向全班分享。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补充。
重点解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5. 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中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6.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并进行相关拓展学习。
四、作业布置:1. 学生抄写并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辛弃疾的其他作品,进行简要介绍。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效果,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合作学习等,评价学生的主动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抄写、背诵和分析文章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词的意境。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欣赏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审美能力。
(3)学会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中所表现的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
(2)欣赏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习诗词的氛围。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配乐朗诵,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简要介绍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注意读音和节奏。
(2)学生分享自己理解的诗词意境和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欣赏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举例说明并加以分析。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诗词中所描绘的场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理解和欣赏方法。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说课稿5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说课稿5篇篇一:西江月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辛弃疾的《西江月》。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教材分析: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
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
正是辛弃疾光复故国的雄才大志得不到施展,从而把一腔忠愤转向词的世界,也就是这样,造就了南宋词坛上的一代大家。
《西江月》是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词五首中的一首词。
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带湖期间写的,《西江月》写的是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
写的是一次夜行的经历。
辛弃疾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描写了一副鲜明生动逼真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词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以及词人忘怀于大自然的快乐。
抒发了词人的闲适的心情。
说学情:本节课面临的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刚告别迷恋动画片的时代,有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本节课能够让他们联想到动画片中的画面,所以讲课的时候把他们接触过的动画画面引入到课堂上来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教学目标: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赏析,在表达中再现意境,在学习中感受宋词的魅力。
目标概括起来为三个字,即:读、品、悟。
读词,品词,悟词。
从而了解词人的基本信息和词的有关常识。
理解词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体会词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通读感知词的节奏、韵味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精读全词,理解词的意境;鉴赏精彩语句、特殊句式,了解词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发挥想象和联想,品味其中的深刻内涵。
达到知识与能力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能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用自己的话说出每句词的意思。
3、能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象,能体会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4、在感受到自然美的同时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收的思想感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诗词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通过分析诗词的语言和意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2)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朗读和背诵。
2. 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词意境和情感的体验。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 诗词背景知识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诗词的文本材料。
3. 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介绍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辛弃疾的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为学生学习本首诗词做好铺垫。
2. 新课学习:(1)分发诗词文本材料,让学生自主朗读并体会诗词的意境。
(2)逐句讲解诗词,解释生僻词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3)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其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 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互相解答,增强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朗读和背诵诗词,深入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3)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诗词作品,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提问、讨论等。
2. 学生作业:检查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诗词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交流能力,包括问题解答、分享观点等。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通过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诗词。
通过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意象和情感,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情感表达,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第二章: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诗词;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词中的关键词汇和意象;学生能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深入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学生能够运用想象力,描绘诗词中的场景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欣赏并感受辛弃疾的文学才华和情感表达;学生能够培养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诗词的情感和意象;学生能够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
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辛弃疾的创作背景和情感表达;学生能够运用想象力,描绘诗词中的场景和情感。
第四章: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诗词的内容和背景;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
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诗词;学生需要查阅相关的文学资料,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第五章: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文学背景和故事,引起学生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词,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教师解释诗词中的关键词汇和意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义。
3.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词中的情感和场景描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
4. 应用与拓展:学生通过写作、绘画或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价和反馈。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内容,总结诗词的结构、韵律和意象特点;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诗词的喜爱和欣赏。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说吃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能借助图画,想像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揭题,简介作者1、板书课题,交代: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讨论题意。
(1)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2)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
(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3、简介作者。
4、辛弃疾,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
他曾造贬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杀岭较熟悉。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默读课文,想一性每句话的意思,可借助字典理解新词,实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惊鹊:鹊儿被惊醒。
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
溪桥:溪上的小桥。
(2)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七八个星外天,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上下起了两三点阵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过去熟悉的在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在路转溪桥后才忽然见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优秀教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优秀教案「篇一」《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优秀教案范例教学内容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
预设目标1、了解古代诗词的有关常识。
2.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人热爱农村、关心农事的质朴情怀。
教学准备:结合课内外资料,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
词,最早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也叫“填词”。
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名《西江月》。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
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
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
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
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二、感知作者: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
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
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带湖期间写的,记一次夜行的经历,比较容易读懂。
三、合作探究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互动1: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明确:长。
因为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还可以从词人找避雨地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互动2:路长,为什么要夜行?明确:白日酷热,因为从鸣蝉、说丰年、骤雨等可以看出这时正值夏季。
互动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上片的内容?明确: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的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清风吹拂,蝉也叫的格外欢快。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
(3)了解宋代词的发展背景和辛弃疾的生平事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采用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文献资料的搜索和整理,锻炼学生的信息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2)理解诗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3. 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词作风格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懂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 诗人生平和词作背景的掌握。
3.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情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词典。
3. 教学场所:教室。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介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词作风格,引导学生了解《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创作背景。
2. 朗读与背诵(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注意停顿、重音和语气。
(2)学生跟读,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
(3)学生自主背诵,教师巡回指导。
3. 词意解释(10分钟)(1)教师讲解诗中难懂词语的意思。
(2)学生通过词典自主学习词义。
(3)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意象与意境分析(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3)全班交流,总结诗的意境特点。
5. 情感教育(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中情感的理解。
(3)总结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理解和背诵。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教案设计《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教案设计「篇一」一、文本解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田园诗作之一。
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短短几十个字,却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清新可人的夏夜无眠的意境。
它语言自然朴素,一改辛词豪放不羁,金戈铁马的气势,以清新、带着泥土的芳香,让我们看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
辛弃疾曾两次罢官,四十二岁至六十二岁,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当时的辛弃疾潜心研读庄子和陶潜的的文章。
这首词与《清平乐村居》都是词人在这个时期写的。
西江越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黄沙,就是黄沙岭,在上饶西部。
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
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他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
这些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很动人的。
从一方面看,词人正是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声音又全都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反映出来的,他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这正是寓静于动的写法,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
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
不用说,词人这时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这首词上片写景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六年级语文古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及特点;学习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想象、思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以及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及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方法,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相关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诗人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教师通过启发谈话,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可以问学生:“你们有过夜晚走在乡村小路上的经历吗?你们觉得夜晚的乡村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
2.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及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倾听。
3.学生再读古诗,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古诗的内容。
4.交流讨论:这首诗中哪些词语比较难理解?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疑问。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朗读古诗,思考问题的答案。
问题如下:•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哪些?它们的特点是什么?•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觉得这首诗最美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1.指名朗读古诗,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2.结合实际生活谈谈自己是否也曾感受过类似的自然美景,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感情朗读古诗,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手法。
(四)拓展延伸,积累语言1.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本诗中的好词佳句,特别是一些生动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
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
2.学生自由背诵本诗或其中的名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语言储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词。
2、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词的意思。
3、根据词意,借助图画,展开想象,品味词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词的意思。
借助图画,展开想象,品味词的意境美教学难点:根据上阕词意,自学下阙词意。
体会词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凭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件,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和师生互动、讨论,达到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通过老师写课题,你发现了什么?你对它有什么了解?学生交代: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讨论题意。
(1)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动作;黄沙,点明地点。
)
(2)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
(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
3、简介作者。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
本词写于他遭贬闲居江西上饶之时,作者对黄杀岭较熟悉。
(设计意图: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学习诗词首先要做到读准字音。
板书:知音看课件,听老师朗读,你发现了什么?见:读xiàn,同“现”。
读对节奏,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2、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4、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
(4)师生评议。
5、齐读。
(设计意图:识字后排除学习困难。
)
(二)再读课文,理解上阕词的意思。
字音读准了,我们还要明白词意。
板书:明意1、默读词的上阕,想想每句话的意思。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上阕词的意思。
3、交流上阕词的意思。
(1)指名读第一句,并说说这句的意思。
出示动画,理解“别枝”的意思;出示课件作选择题:“别枝”现在有三种解释,①离开枝头。
②斜枝、树枝;③另外一枝。
在本词中选哪一种?(2)指名读第二句,并说说这句的意思。
(3)齐读三、四句。
讨论: A. 是什么送来一阵阵稻花香?B. 是谁听取蛙声一片?C. 是谁在说丰年?把词句补充完整。
指名说说三、四句的意思。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突破本课理解上的难点。
)
(三)体会上阕词的意境。
明白了词意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需要我们进一步领悟词的意境。
板书:入境老师伴乐朗读,学生闭眼想象:皎洁的月光,带着稻花香的清风,微微吹拂在脸上,乌鹊被惊醒,拍动着翅膀离开了枝头,蝉儿不停的鸣叫着,农民在稻田边谈论着丰收的景象,青蛙在不停的唱着歌……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板书:看听闻想)这些景物美吗?有这么多的美景陪伴着作者夜行,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学生配乐朗读。
(四)指导朗读。
带着喜悦之情读一读吧!1、自由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词,用心体会景物的美丽。
2、指名读,齐读并评议。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朗读,读出韵味,进一步感悟作者复杂的感情。
)
(五)我们通过学习上阙,已经学会了学习诗词的方法,下面我们就用我们刚刚学到的方法自己学习下阙吧!1、学生自学。
2、汇报学习成果:(1)说词的大意。
(2)知道读出节奏。
强调: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3)体会感情:在山野中夜行遇雨,仓皇之间,你什么心情?(着急)后来又发生什么事情了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理解“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夜行遇雨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经历也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乐趣呀!(4)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吧!
(六)拓展:1、苏轼和辛弃疾同是豪放派词人,也写过两首《西江月》,(出示课件)这是其中的一首,读一读吧!2、你读出了什么?给你了什么感觉?3、师小结:是呀!好一个愁字了得!作者不同,境遇不同,心情不同,所作词作当然不同,所以我们再读诗词时,一定要了解词人,悟出词情。
(七)作业你能不能把这首词,变成一首现代美文?自己动笔写一写吧!(设计意图: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
)
板书设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看明月惊鹊
听清风鸣蝉
蛙声
闻稻花香
想说丰年
副板书:
悟情
明意
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