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居民环境意识及影响因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50.95 KB
- 文档页数:3
三峡人居环境文化地理变迁研究引言:三峡位于中国长江上游,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其建设背后不仅涉及着水利方面的技术和工程问题,同时也与人居环境和文化地理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三峡地区人居环境和文化地理的变迁,旨在深入了解三峡地区的发展与变化,以及其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
一、三峡人居环境的演变1. 自然环境的影响三峡区域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长江的特点,决定了该地区环境条件的独特性。
在建设三峡大坝之前,长江上游的三峡地区是中国最为特殊的地理景观之一,受到丰富的水系、陡峭的山脉和多样的生物群落所包围。
大坝的建设不仅改变了水流的轨迹和速度,也改变了当地的气候和生态系统。
这使得该地区的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 民族特色与居住模式的演变在三峡地区,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
传统上,土家族和巫家族是三峡地区最为典型和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群体。
他们的居住模式往往与地理特点相适应,即在山坡上建造木质结构的房屋,同时也考虑到了洪水的防范。
然而,随着大坝的建设,许多土家族和巫家族的居住环境发生了改变。
原本靠近江岸的房屋被迁至距离水库较远的地方,导致原居民与江水和河流的联系减少,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三峡区域文化地理的变迁1. 传统文化的保留与丧失三峡地区传统文化深厚而丰富,代表了中国古代水文化的瑰宝。
然而,大坝的建设对该地区的传统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一些原本位于江畔的古建筑和文化遗址因水库的淹没而消失,这些遗址包括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景点。
其次,移民安置点的建设导致了许多原本的村落消失,许多居民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其中一些居民的文化传统也面临失传的风险。
2. 文化多样性的碰撞与融合大坝建设引发了大规模的移民潮,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移民涌入三峡地区,带来了不同的语言、宗教和生活习惯。
原有的文化习俗与新进来的文化之间发生了碰撞和融合,一方面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交流,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了原有的文化传统被淡化甚至丧失。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三峡库区水质及影响因素的典型相关分析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进步,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与治理探析【摘要】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对当地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剖析了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农业生产、工业排放等因素;然后,提出了一些治理对策,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对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果进行了评估,分析了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为未来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三峡库区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现状分析、原因分析、对策探讨、效果评估、保护建议、未来展望、结论总结、研究成果、环境保护。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与治理是当前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研究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与治理,对于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保护生态资源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峡库区地处长江上游,水域面积辽阔,人口密集,生态脆弱,生态环境容易受到负面影响。
在大规模的土地开发、水资源开发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农田土壤退化、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
开展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与治理的研究,有助于有效防治环境污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旨在对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与治理进行探析,为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政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三峡库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文水资源基地,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功能。
由于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对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与治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与治理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资源与环境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21期随着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日益加剧,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必须面临的问题。
环境破坏的主要因素之一源于公民的环境素养,加快提高公民的环境素养对我国的环境保护贡献微薄之力。
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注重其质量和环境保护,做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
环境素养的内涵概括地说,就是人对环境科学应有的认知和对环境负有的义务和责任[1],包括:一是环境情感,体现为个体在心理上对自然生态环境及其生存具体环境的敏感度;二是环境认知,体现为个人对环境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三是环境伦理,体现为个人在人与生态环境方面的一种道德观、世界观和发展观;四是环境技能,体现为个人解决具体环境问题的能力;五是环境行为,体现为把以上对环境的情感、认知、伦理道德观和技能等落实在个人的行为中,实现知行合一[2]。
目前,三峡库区的农村环保力量相对薄弱,环保资金不足或是为加快经济发展而忽略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得库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因此提高库区农村居民环境素养迫在眉睫。
1调查资料与方法经过查阅资料,选取万州区走马镇、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和开县岳溪镇3个乡镇作为典型进行调查研究,采用以问卷调查为主。
2调查结果与分析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5份。
具体分布如下:走马镇45份,恒合土家族乡48份,开县岳溪镇52份,合计145份。
2.1村民目前生活、工作环境的看法问题1:您对您的生活环境满意吗?调查结果:很满意占21%;一般满意占59%;不满意占15%;很不满意占5%。
问题2:认为下列哪种环境破坏对您的生活和工作影响最大?调查结果:噪声污染占17%;水源污染占38%;大气污染占20%;固体垃圾污染占25%。
由以上调查结果可知,大部分村民对自己的生活环境表示一般满意或很满意,但也有20%的村民不满意或很不满意自己的生活环境。
他们认为噪声污染、水源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垃圾污染影响到自己的健康,其中水源污染最为严重,约占38%,其次是固体垃圾污染,约占25%。
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解决措施近年来,随着三峡水库的建成和运行,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水库蓄水后,一些环境问题如滑坡、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日益严重,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希望能够改善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力度。
在水库蓄水后,政府部门加大了对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力度,加强了对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工作。
在一些易发生滑坡和土壤侵蚀的地区,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了植被的种植和修复,加强了对土地的保护和管理,有效地减少了土地的流失和侵蚀,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其次,政府加强了对三峡库区的水资源保护和管理。
水库蓄水后,一些地区的水资源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了保护和管理好当地的水资源,政府加强了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通过加强对水库周边的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生态环境,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水资源环境。
再次,政府加大了对三峡库区的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在水库蓄水后,一些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加大了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加强了对环境污染源的监测和治理工作。
通过加强对环境污染源的排放监测和管理,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环境污染问题。
最后,政府加强了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宣传教育工作。
在水库蓄水后,政府加强了对当地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当地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意识,增强了他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积极性,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总之,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是一个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对环境问题的治理力度,加强对环境问题的监测和管理,通过各种措施,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当地的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峡库区水质及影响因素的典型相关分析三峡库区水质及影响因素的典型相关分析引言: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之一,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然而,水资源却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
为了保护水资源,科学研究人员对水质进行相关分析,以了解水质与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而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本文将以三峡库区为例,进行水质及影响因素的典型相关分析。
一、三峡库区的特点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这个地区的水资源对于上游和下游地区的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都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然而,随着三峡大坝的建设和库区的形成,水质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在水质方面,三峡库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水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营养物质的超标以及水中微生物的污染等。
二、三峡库区水质的相关分析水质的相关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揭示水质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在三峡库区的水质相关分析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水体自身特性:水体的pH值、水温、溶解氧、浊度等参数会影响水质。
通过相关分析可以了解水体自身特性与水质的关系。
例如,研究发现三峡库区水温与水中微生物污染有一定的相关性,水温较高时容易导致微生物数量的增加。
2.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是水质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峡库区周边居民的农业、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都会对水质产生影响。
通过相关分析可以了解这些人类活动对水质的影响程度。
例如,研究发现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是导致水体养分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3.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对水质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降雨量的增加会导致水中营养物质的增加,从而影响水质。
通过相关分析可以了解气候因素对水质的影响程度。
例如,研究发现三峡库区降雨量与水体营养物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
4.生态因素:三峡库区的生态系统是维持水质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生态系统的破坏会导致水质的恶化。
对三峡大坝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三峡大坝曾被我国誉为20世纪的建筑奇迹之一,但现在这个横跨浩荡长江的大坝却成为一个威胁环境的灾难。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三峡大坝的建立使得人多地少、土地短缺矛盾突出,不合理的开发造成当地植被破坏,气候变化,对各种动植物产生影响生,使得态退化,水土流失加剧。
同时还影响了当地的地质基础的稳定。
有地质学家称,三峡大坝拦截水量的庞大重力已开始在好几个地点侵蚀长江陡峭边岸。
再加上水位波动频繁,因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滑坡灾害,也使得大坝附近的地区的地质结构被破坏。
大坝四周的侵蚀和山体滑坡现象极为严重。
07年7月14日,一条长江支流发生特大滑坡灾害,滑坡山体长、宽均在1公里左右,而厚度达18米。
13名农民被吞没在泥石流中。
滑坡体进入长江支流后激起两层楼高的大浪,摧毁了20余艘船舶,并导致11名渔民丧生。
虽然官方称此次灾害乃暴雨所致,但地质学家称,是江水水位突然变化导致河岸岩石松动引起的。
二、对水资源的影响在大坝初建时,江水淹没了许多有毒工厂。
大坝建成后,由于江水被大坝阻拦,农业残留物、生活及工业污染物无法顺流而下排入大海,而是倒灌回水库,使得库区水体的污染不断加重。
虽然政府部门说建了很多污水处理厂,但实际上许多污水处理厂并未与城市污水系统相连通。
三峡蓄水之后,水流变缓,河流的自净能力大减,三峡水库水质明显变坏,特别是过去水质好的支流河段,水质恶化问题更加严重。
部分出现“水华”现象,且发生范围、持续时间、发生频次明显增加。
部分支流居民饮水源堪忧,特别是香溪河、大宁河、梅溪河等情况突出。
今年丰度县因支流富营养化而发生5万人饮用水污染,小江浮萍、水葫芦疯长等问题。
三峡大坝对中国两大河流之一———长达3900英里、旱涝无常的长江的调节能力也遭到质疑。
今年春天,下游城市遭遇大旱,通常可停靠港口的船只无法航行,但三峡大坝未能发挥调水功能消除这一问题,本月湖北省大约40 万人缺水。
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与治理探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三峡库区是中国最大的水库之一,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随着三峡大坝的建设和运行,库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凸显。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土壤质量下降,水质受到污染,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同时,由于库区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活动,污染源复杂多样,治理难度大。
研究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与治理的背景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三峡库区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质量对整个流域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其次,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已经直接影响到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也威胁到当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改善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减少污染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需要深入研究其污染源及治理对策,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三峡库区是中国重要的水库之一,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长期的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农村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本文旨在通过对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污染源、治理对策和效果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如何有效保护和治理农村生态环境,为三峡库区及其他类似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深入了解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2.研究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源和分布情况,探讨主要污染源的特点和影响;3.探讨针对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治理对策和措施,并评估其可行性和效果;4.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对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建议,探讨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策略。
1.3 研究意义三峡库区是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拥有重要的生态环境意义。
在近年来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对于该地区的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与治理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与治理探析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深入了解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和污染源分析,可以为制定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提供支持和指导。
三峡工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前言:三峡工程的成功建设是中国近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之一。
在为国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之外,还带来了一些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本文就将就此进行一些简要叙述及思考。
一、三峡工程简介三峡工程位于中国重庆市市区到湖北省宜昌市之间的长江干流上。
大坝位于宜昌市上游不远处的三斗坪,俯瞰三峡水电站并和下游的葛洲坝水电站构成梯级电站。
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于2009年全部完工。
三峡电站初期的规划是26台70万千瓦的机组,也就是装机容量为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847亿度。
后又在右岸大坝“白石尖”山体内建设地下电站,建6 台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
在加上三峡电站自身的两台5万千瓦的电源电站。
总装机容量达到了225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000亿度(5倍于葛洲坝,10 倍于大亚湾核电,约占全国年发电总量的3%,水力发电的20%)。
二、工程对生态环境存在的负面影响三峡工程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非常广,其中对库区的影响最直接和显著,对长江流域也存在重大影响,甚至还有人认为三峡工程将会使得全球的气候和海洋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库区人们对三峡工程影响环境的最大担忧来自于水库的污染。
目前三峡两岸城镇和游客的排放的污水和生活垃圾,都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长江。
在蓄水后,由于水流静态化,污染物不能及时下泻而蓄积在水库中,因此已经造成了水质恶化和垃圾漂浮,并可能引发传染病,部分城镇已在其他水源采集生活用水。
同时大批移民开垦荒地,也加剧了水体污染,并产生水土流失的现象。
对此,当地政府正在大力兴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以期解决污染问题,如果发现污染过于严重,也可能会采取大坝增加下泄流量来实现换水。
根据葛洲坝水电站的运行经验,三峡工程将会对周边生态造成严重的冲击。
因为有大坝阻隔,鱼类无法正常通过三峡,它们的生活习性和遗传等会发生变异。
三峡完全蓄水后将淹没560多种陆生珍稀植物,但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淹没线以上也有分布,只有疏花水柏枝和荷叶铁线蕨两种完全在淹没线以下,现均已迁植。
三峡库区水文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中国的三峡大坝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之一,建成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然而,由于该工程的建设,三峡库区的水文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这些变化的特征,并分析它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水文环境变化的特征1. 涨落水位剧烈三峡大坝的建成使得三峡库区的水位不再像以前那样自然地涨落。
新的水位控制方式导致了涨落水位的剧烈变化。
水位的变动比以前更加频繁,更高的最高水位也出现了。
2. 水质发生变化三峡库区的水质也发生了变化。
由于三峡工程大量的水体填充,湖泊的面积也扩大了,导致了水质变化。
此外,三峡工程导致了湖泊富营养化,水质的变化对水生态平衡产生了重大影响。
3. 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三峡库区的水文环境变化对当地的水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破坏。
大坝的建设导致了水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下降,许多当地的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因此失去生存的机会。
二、水文环境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 水土侵蚀由于新的水位控制方式,土壤受到了更多的水体侵蚀,导致了水土流失。
这种现象使得当地的土地质量逐渐下降,产生了更多的环境问题。
2. 洪水问题水文环境变化还引起了洪水问题。
洪水对当地农业、住房和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而水文环境的变化又使得洪水的规模和频率更加难以预测,这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更大的风险。
3. 生态问题三峡库区的水生态系统也因此受到了破坏。
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多样性减少,灭绝率上升。
这对于环境生态恢复和保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总结综合来看,三峡大坝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
我们需要认真地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评估,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三峡库区的水文生态环境变化所产生的诸多问题。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做好三峡库区的环境保护工作,还当地居民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三峡地区目前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采取的主要措施1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库区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新建了4个自然保护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万余km2,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率均得到一定程度提高,生态环境有了一定改善。
但是,库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环保工作尚面临几个主要问题。
1.1水污染严重1999 年,库区废水排放量共10.1 亿t,COD排放总量为27.8万t,其中工业废水7.1亿t,有近1/3的工业废水未达标排放;生活污水3.0亿t,集中处理率仅7.7 % 。
据1999 年长江水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江重庆段17个监测断面水质级别中,二类水体仅占5.9%,三类水体占17.6%,四类水体占70.6%,五类水体占5.9%。
长江、嘉陵江、乌江“三江”重庆段大肠菌群、非离子氨、COD 等10 项指标超标。
库区次级河流污染更为严重,56% 的断面水质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
整个三峡库区城市江段中,水质受污水影响的江段总长为28.97km,宽2~150m,重庆江段污染带最长,为5.73 km ,占库区污染带总长的74.7%。
1.2生活垃圾量大库区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743.62万t,危险废物39.5万t,工业固体废物历年堆存量达3000多万t,综合利用率约为43%。
按城市非农业人口人均产生生活垃圾量1kg/d计算,三峡库区城市生活垃圾总量为178万t/a。
目前仅基本做到清运出城进行简易处理,无害化率仅为7.1%。
各种废弃物散乱堆放,有的甚至直接沿岸倾倒,在雨水浸泡和洪水的冲刷下,大量的污染物汇入江河,造成三峡水库严重的水污染,是导致三峡库区水体大肠菌群全面超标和干流丰水期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1.3船舶污染日趋严重库区船舶年产生活垃圾约3 万t,其中入江约8000t,船舶生活污水产生量约1800 万t 左右,其中含油污水约近40万t,排放COD约600t,石油类100余t。
长江三峡库区环境效应综合评估长江三峡工程建设后,形成了一个大型水库——三峡库区。
虽然三峡大坝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水电源和水利的问题,但是长期以来,三峡库区的环境效应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就三峡库区环境效应进行综合评估。
一、水土流失三峡水库的建设,使得相邻的河流、湿地、分水岭等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水库建设后,库区内裸露的土壤面积增加,导致水土流失的加剧。
各种因素导致库区年均土壤流失量较大,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
二、水质问题三峡水库里的水质问题备受关注。
随着人类活动与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污染物排放量激增,致使有人饮水困难。
各种因素导致水库的生态系统遭受了很大的影响。
长江的污水排放和河流污染物积蓄在三峡水库里,导致工业废水和生活垃圾等污染物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生态破坏水库建成后,对其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如建库前的湖泊、河流等地区因被淹没而消失,许多河流因深入水库而滞留。
这些变化使得当地的生态系统发生了很大的破坏,如昆虫种群和野生动植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四、综合评估三峡库区环境效应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民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长远的生态效益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为解决三峡库区环境效应问题,除了加强环保投资,减少水污染和提高土壤质量,同时还需要在水电权力管理方面加强规范,加强对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有序协调管理。
总之,三峡库区的环境效应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解决。
当下,我们需要深入研究三峡库区环境效应的影响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一系列整治措施。
这样才有可能保护三峡库区周边的生态环境,为当地人民创造更持续、更健康和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中国的三峡工程环境影响评估:问题和干预措施文摘本文以1992年在中国权威的长江(长江)三峡工程(TGP)环境影响报告书作为基准评估自2003年三峡水库初期蓄水以来新兴重大环境结果。
本文特别检查5个关键环境因素和相关原因。
五个领域包括人类移民和当地环境的承载能力(特别是土地),水质、水库泥沙淤积和下游河床侵蚀、土壤侵蚀、地震活动和地质灾害。
三峡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估的经验教训是:(1)水电项目计划需要在更大的规模下采取,和战略环境评价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是必要的在个别环境影响评估进程方面;(2)国家政策和规划调整需要快速反应大型项目变化的影响;(3)长期环境监测系统和其他大型项目的联合行动应在流域上游地区建立,和气候变化的交叉影响的项目和可能影响的项目,应考虑区域或当地的气候。
关键字∙环境影响评估;∙三峡工程;∙人类的位移和环境承载能力;∙水质;∙水库泥沙淤积和下游河床侵蚀∙地震活动内容1。
介绍2。
三峡工程的总体环境影响3。
三峡工程的关键环境结果3.1。
人的位移和环境承载力3.2。
水质3.3。
水库泥沙淤积与下游河床冲刷3.4。
地震活动与地质灾害3.5。
土壤侵蚀4。
结论致谢1。
介绍发展、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项目越来越多的涉及大规模基础设施项目(如水力发电、灌溉和水传输项目)。
在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
这些项目正在不断增加,以取代大量的人,并将继续产生一系列的环境后果的影响国家或地区在不久的将来。
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只有通过影响评估,估计可能出现的负面环境和社会影响受影响的社区和人口(特别是安置的人流离失所),并提出了战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利影响。
尽管如此,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利益冲突,以及问责问题可能意味着影响评估估计达不到他们的潜力,并降低,对灾区和人民最重要的影响。
图1所示。
人类位移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特别是土地)TGRA一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从最初的可行性研究三峡工程在1980年代中期在整个建造的大坝,直到今天。
文章编号:1001 0580(2002)07 0802 03 论 著三峡库区居民环境意识及影响因素分析*重庆医科大学卫生统计学教研室(400016) 王润华 周燕荣 曾 军 彭 斌摘 要:目的 阐明三峡库区居民环境意识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人群环保知识水平。
方法 抽样入户调查520名库区城乡居民,询问居室及居周环境状况、生活及疾病状况、环境意识状况等,采用构成分析、比较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考察影响居民环境意识的因素。
结果 显示城乡差别、文化程度、居周环境污染、媒体科技宣教、家庭成员健康损害等是造成环保意识及知识水平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 (1)环保宣传教育应建立在加快库区经济建设速度、改善居民经济状况、提高库区居民文化水平基础上,才能取得实效。
(2)库区环保宣教的重点人群是城乡企业领导和职工,以及城乡一般职员、商贩与农民。
(3)环保宣教内容及形式应有针对性,并与健康促进教育相结合。
关键词:三峡库区;环境意识;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123 7 文献标识码:AAnalysis of Resident!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Inf luential Factors in Chongqing Three Gorge Reservoir Area W AN G R un hua,ZH O U Y an rong,ZEN G Jun,et al.S tatistical Dep ar tment of Chongqing M edical Univ ersity (Chongqing400016,China)Abstract:Objective T o explain the status of r esident!s enviro nmental awareness in T hree Gor ge Reservoir A rea and to analysis its influent ial factors,so as to take aimed measures to improve people!s acknowledg 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Methods T he520residents of T hr ee Go rge Reservoir Area w er e sampled and surveyed in-doo r,then inquired about t he environmental situation ar ound house,the condit ion of living and illness and the environmental aw areness,etc;and analyzed by propor tion,compar ison,L ogistic regr ession analysis and path analysis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factors w hich influenced the en v ironmental aw ar eness of residents.Results T he main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re the differ ences of where to live,level of education,degr ee of pollution around house,propag anda and education of science,health condi tion of family member s,etc.Conclusion (1)T he practicable and effect ive propag anda-education should established on t he base o f R esevoir A rea!s economic speeding-up,resident!s economic condition and level of education improving.(2)T he ma jor people of propag anda-education ar e leaders and clerks in the enterprises,the common w orkers,tradesmen and peasants in to wn and county.(3)T he content and style of propag anda-education should be aimed and be combined with the advised-health education.Key words:environmental awareness;T hree Go rge Reser voir Ar ea;influential factors为了解三峡库区居民环境保护知识水平及影响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人们对库区环境的保护意识,我们于1999年夏对库区重庆段7个县城乡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析。
1 资料和方法1 1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1)一般项目包括:户籍城乡类型、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2)家庭居室情况及周围环境状况;(3)家庭生活状况(包括通过书刊、杂志、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获得环境知识状况);(4)家庭成员与环境有关的疾病状况;(5)被调查者对区域性环境问题(10种)、全球性环境问题(7种)、本市环境问题(7种)的环境知识及意识。
培训20名预防医学系大学生调查员分赴三峡库区的长寿县、涪陵市、忠县、丰都县、万县、云阳县和奉节县7个地区城乡,进行入户调查。
共获得完整问卷520份,其中城镇男性185份,女性93份;农村男性173份,女性69份。
被调查者最小年龄15岁,最大年龄73岁。
1 2 按调查内容将问题归类进行综合记分 同类问题综合记分方法为:将类内单项问题化为0~1区间等级取值的变量,然后将同类单项问题取值累加。
如X、Y、Z为3个同类问题,X取值为1、2、3、4,Y取值为1、2、3,Z取值为1、2,则该同类问题的综合记分定为(X-1)/4+(Y-1)/3+(Z-1)/2。
应用SAS6 12版本软件建立数据库,并采用(1)构成比描述;(2)单因素各水平组间比较(t检验或F检验及两两比较);(3)多元统计分析中Log istic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处理资料。
2 结果2 1 被调查者年龄及文化程度构成及职业分布(表1,表2)表1 520名被调查者年龄及文化程度构成年龄(岁)城镇人数%农村人数%文 化程 度城镇人数%农村人数%15~7828 13916 1无学历51 8114 5 25~7928 46627 3小学134 78334 3 35~4114 76326 0初中4315 510141 7 45~6322 76426 4高中中专10939 23414 0 55~134 793 7大专7426 6125 0 65~7441 410 4大学本科3412 610 4*重庆市科委软科学资助项目:渝科委计9844号802CHINA P UBLI C HEA LTH Vol.18No.7Jul2002 中国公共卫生2002年第18卷第7期表2 520名被调查者职业构成职业人数%家务务农乡镇企业工人、店员、服务员小商职员无职业领导中教医生、高技、法律预防、环保合计295 613025 0142 76011 56111 710520 2203 8326 2397 5214 091 7520100 02 2 单因素组间比较(F 或t 检验)2 2 1 以家庭居室及居周环境状况各类内变量为分组条件,分析环境意识与知识(区域性、全球性及重庆市环境问题)综合记分。
结果显示:(1)居周有环境污染的居住人群环境意识平均得分高于居周无污染的人群(P <0 001)。
(2)居院和居室内设施及生活条件较好的居民人群环境意识平均得分高于条件较差的居民人群(P <0 001)。
2 2 2 以家庭成员科技文化生活状况各类内变量为分组条件,分析环境意识与知识综合记分。
结果显示:(1)经常有阅读报纸及杂志习惯者、喜读喜看环境污染及治理书刊、电视者和喜看一般科技电视节目者,其环境意识综合记分平均值高于其他居民人群(P <0 001)。
(2)不吸烟居民人群环境意识综合记分平均值高于吸烟人群(P <0 02)。
2 23 分别以人口城乡性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及家庭经济总收入为分组因素,分析考察其对居民环境意识及知识综合记分的影响。
结果显示:(1)城市居民高于农村(P <0 0001)。
(2)文化程度高者高于文化程度低者,并呈递减趋势(P <0 0001)。
(3)从事预防医学及环境保护职业者得分最高,依次是医师、高级技术人员、法律工作者;中教和各级领导;一般职员(包括办事员、技术员、小学教师、护士等);工人、店员、服务员;小商贩较差;家务劳动者、乡镇企业人员和农民平均得分最低(P <0 001)。
(4)家庭经济总收入在千元以上高于千元以下者(P <0 001)。
(5)性别分组未发现男、女居民之间综合记分平均值存在显著性意义(P >0 05)。
2 3 多因素分析2 3 1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若规定环境意识与知识综合得分E1-94∀27为达标,赋值为0;E1-94<27为未达标,赋值为1,分析影响E1-94的影响因素,结果见表3。
表3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因素代码因素含义数量化偏回归系数估计值b j *b j 的标准误Sb j标准化偏回归系数 b j OR *OR 值的95%CI A 1农村城镇农村0城市1-1 07080 3379-0 29510 3430 177~0 665A 4文化程度低到高0~5-0 59990 1455-0 41020 5490 413~0 730B 8三年来燃料清洁~煤1~50 33260 11650 23461 3951 110~1 752B 15居周排污工厂无0 有1-0 95660 3584-0 18790 3840 190~0 776C 11是否常读报刊杂志否0 是1-0 40070 1376-0 25680 6700 512~0 877D 12配偶家系肿瘤病人无0 有11 20940 46230 20453 3521 354~8 294截距4 27351 0358---注:*P <005图1 三峡库区居民城乡属性、文化程度、职业对主动接受环保宣教和具有环境意识和知识水平的通径分析图2 3 2 通径分析 各变量间原因结果模型及通径图见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