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博物馆建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_韩宝山
- 格式:pdf
- 大小:3.92 MB
- 文档页数:9
博物馆发展现状及问题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地,具有重要的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
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博物馆也面临着一些发展现状及问题。
以下是对这些问题的一些参考内容。
首先,许多博物馆在数字化的进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虽然许多博物馆已经开始数字化其收藏品,并通过网络向公众提供在线展览,但这并不代表数字化已经被充分应用。
一方面,许多博物馆在数字化过程中面临着资金和技术的限制,无法全面地进行数字化。
另一方面,一些博物馆在数字化展览上的创新性和互动性不足,缺乏能够吸引和吸引更多受众的方法和手段。
其次,博物馆在吸引年轻人和新一代观众的问题上也存在挑战。
许多年轻人对博物馆的兴趣相对较低,这可能与博物馆的古老形象有关,以及对数字化展览和社交媒体的追求。
因此,博物馆需要探索一些创新的方式来吸引年轻人,如通过合作项目、多媒体展览和互动游戏等方式,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和理解博物馆的文化价值。
另外,博物馆在管理和运营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博物馆在管理和运营方面缺乏科学化、专业化的管理手段和人才。
这导致了博物馆的运营效率低下,有时甚至出现了财务困难等问题。
博物馆需要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引进专业管理机构和人才,以提高博物馆的管理质量。
此外,博物馆在社区和社会参与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发展。
一些博物馆在社区和社会参与方面的工作还不够积极,缺乏与当地群众的密切联系。
博物馆应该更加注重社区的需求和利益,积极开展一些公共教育活动和社会服务项目,以提高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力。
最后,博物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需要加强。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博物馆的交流与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博物馆可以通过与其他博物馆的合作,共享资源和经验,并举办国际性的联展和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以促进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总之,博物馆发展现状及问题涉及数字化进程、吸引年轻人、管理与运营、社区与社会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博物馆将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更加丰富、有意义的文化体验。
博物馆建筑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 多样化的设计风格:近年来,博物馆建筑设计追求多样化的风格,既有传统的建筑风格,如古典主义、现代主义等,也有创新的设计风格,如流线型、未来主义等。
设计师注重通过建筑外观和室内空间来表达博物馆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
2. 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博物馆建筑设计越来越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设计中使用环保材料、应用节能技术、优化空调和照明系统等,以减少能耗和环境负荷。
3. 与城市环境的融合:现代博物馆建筑不再是孤立的建筑物,而是与城市环境密切融合。
设计师将博物馆与周围的建筑、公共空间、景观进行有机结合,创造出具有区域特色和城市标志性的建筑形态。
4. 科技与数字化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博物馆建筑设计越来越多地融入科技和数字化元素。
例如,设计中加入大屏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提供更丰富的参观体验;建筑中设置情感交互系统、智能导览系统等,提升博物馆的交互性和服务水平。
5. 强调功能性和可访问性: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注重功能性和可访问性。
建筑师通过合理布局和空间规划,使展览、教育、研究、办公等功能得以统一并发挥最佳效果。
同时,设计中考虑到人们的需求,提供无障碍设施、轮椅通道等,使博物馆对各类人群开放和友好。
总体而言,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是追求多样化的风格、注重可持续发展、融入城市环境、应用科技和数字化、强调功能性和可访问性。
这些趋势体现了人们对博物馆建筑的更高要求,旨在提供更好的参观体验、保护文化遗产和促进文化交流。
中国博物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中国博物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中国博物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全部内容。
中国博物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博物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课程:世界博物馆之旅现状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成为体验经济热潮的引领。
人们不再满足于日复一日的工作生活,享受生活成为了当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关键词;其次,激烈火热的市场经济竞争让人们偏向于寻求有趣、轻松的旅游方式,;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人们也逐渐热衷于较为高端的艺术文化所带来的美的享受。
到目前为止,我国博物馆总数达到3589个。
其中,国有博物馆3054个、民办博物馆535个,全国一级博物馆达到100个(数据采自2012年12月26日海南日报)。
在这个蓬勃的数字背后,情况是否真的如此乐观呢?近日在山西太原召开的中国博物馆协会区域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12年会上传出信息:我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数量到2011年年底已迅猛发展到3589个,并且还在以每年100个左右的速度增长(2012年11月21日,新华网)。
过快得增长对接下来博物馆的长期运营形成了巨大地挑战。
实际上目前我国的博物馆存在许多重大的问题:一、政府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大量的博物馆存在着冷清萧条运营的情况,在盲目扩张博物馆数量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当地政府在建设起初愿意投入部分资金却忽视了后期的运营.没有足够的资金,基础设施无法完善,博物馆正常的陈设工作受到干扰,更不必说进行一系列额外的项目。
资金不足,对文物的保护也无法做好。
二十世纪博物馆的回顾与展望一、本文概述《二十世纪博物馆的回顾与展望》是一篇全面审视二十世纪博物馆发展历程并展望其未来走向的文章。
文章首先回顾了博物馆在二十世纪的重大变革,包括其功能的拓展、藏品的多元化、以及展示方式的创新。
在此基础上,文章深入分析了博物馆在社会文化、教育、科研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全球化和数字化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文章指出,二十世纪是博物馆转型的关键时期,博物馆不再是单纯的文物收藏和展示场所,而是逐渐成为公众教育、文化交流和社区建设的重要平台。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博物馆在藏品管理、展览策划、观众互动等方面也实现了显著的创新和进步。
展望未来,文章认为博物馆将继续发挥其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需要不断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技术变革。
特别是在数字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博物馆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整合和利用资源,提高服务质量和观众体验,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对二十世纪博物馆的回顾和展望,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深入探讨博物馆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本文希望能够引发更多关于博物馆功能、价值和发展方向的思考,推动博物馆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二、二十世纪博物馆的回顾二十世纪是博物馆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博物馆形态和功能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
回顾这一时期的博物馆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博物馆在适应社会文化变迁、科技进步以及公众需求变化中,逐步从传统的静态藏品展示向现代的动态知识传播和文化交流空间转变。
在二十世纪初期,博物馆主要还是以收藏和保护文物为主要职责,展示方式也相对单一,往往以时间顺序或类别划分来呈现藏品。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公众审美趣味的转变,博物馆开始逐渐拓展其功能,不仅关注藏品的保护和展示,还强调与公众的互动和教育功能的发挥。
这一转变在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展示手段以及活动策划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建筑设计方面,二十世纪的博物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古典风格,而是开始融入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建筑理念,以更加开放、灵活的空间布局,满足多样化的展示需求。
博物馆现状及发展趋势近年来,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场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博物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博物馆的现状博物馆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机构,承载着收藏、研究、展示和传播文化遗产的任务。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博物馆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据统计,截至2021年,全球博物馆数量已超过60000家,其中中国的博物馆数量位居全球前列。
在博物馆的展示方式方面,传统的陈列展览已经逐渐向多元化、互动化的方向发展。
为了吸引更多观众,博物馆采用了更加创新的展示手段,例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观众可以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遗产,提升了参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二、博物馆的发展趋势1.数字化与在线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和在线化已成为博物馆发展的重要趋势。
通过数字化手段,博物馆可以将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转化为数字形式,使其得以长时间保存并供公众浏览。
同时,线上展览也为观众提供了便利,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参观博物馆的展览。
2.社区参与与互动体验博物馆已不再是单纯的展示场所,而是与社区紧密结合的文化交流平台。
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注重社区参与,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教育项目,吸引更多观众参与其中。
此外,博物馆也注重提供互动体验,通过触摸、试穿、试听等方式,使观众更直接地参与到展览中,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3.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保在博物馆的建设和运营中,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保已成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开始注重节能环保,采用可再生材料和节能设备,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博物馆也在展览和教育活动中加入环保元素,倡导观众关注环境保护,并通过展览内容传递环保理念。
4.跨界合作与国际交流博物馆之间的跨界合作和国际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博物馆之间可以通过合作举办联展、交换展品和经验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同时,博物馆还可以通过国际交流,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发展经验,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博物馆教育功能拓展及其体系化建设目录一、内容概括 (2)(一)背景分析 (2)(二)研究意义 (4)(三)研究目的与方法 (5)二、博物馆教育功能概述 (6)(一)博物馆的基本功能 (7)(二)博物馆教育的独特性 (8)(三)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演变 (9)三、博物馆教育功能拓展的现状与挑战 (11)(一)拓展的现状 (12)(二)面临的主要挑战 (13)(三)案例分析 (15)四、博物馆教育功能体系化的构建 (16)(一)体系化的必要性 (17)(二)体系化的基本原则 (18)(三)体系化的构建框架 (19)(四)关键要素与实施策略 (21)五、博物馆教育功能拓展的具体策略 (22)(一)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 (23)(二)课程开发与教学创新 (24)(三)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26)(四)跨界合作与社会参与 (27)六、博物馆教育功能体系化的保障措施 (29)(一)制度保障 (30)(二)资金保障 (31)(三)技术保障 (32)(四)政策支持与国际合作 (33)七、结论与展望 (34)(一)主要研究发现 (35)(二)未来发展趋势 (37)(三)建议与展望 (38)一、内容概括阐述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重要性及其在当前社会中的角色,随着社会发展,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不断拓展,成为普及历史文化知识、提高公众文化素养的重要场所。
分析博物馆教育功能拓展的多个方向,包括传统文物展览的深化与细化、互动式教育活动的开展、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利用等。
这些拓展方向旨在使博物馆教育更加多元化、生动化,满足不同年龄段观众的需求。
探讨博物馆教育体系化建设的必要性,体系化建设有助于整合教育资源,构建科学、系统的教育框架,提高博物馆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提出博物馆教育功能拓展与体系化建设的实施策略,包括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加强与其他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师资专业化等。
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推动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全面拓展和体系化建设,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浅析博物馆的发展前景作者:邱吉媛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07期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中国在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在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探究承载中华文化的博物馆的发展状况是非常有必要的。
故宫博物院是我国博物馆的窗口,藏品十分丰富,最能代表中华灿烂的文明。
以故宫博物院的发展为例,浅析博物馆未来的发展前景,让博物馆能够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更为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
关键词:故宫博物院;“互联网+”;发展前景1 新时代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整体现状1.1 国家对文化事业加强扶持力度2014年,中央财政下达了全国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专项资金49.57亿元,2014年共支持1815个地方博物馆、纪念馆,1005个市级和5542个县级美术馆、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以及34706个乡镇文化站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并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2016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大力发展文博创意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
1.2 社会上掀起“文博热”的浪潮近年来,《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电视节目使“文博热”迅速蔓延。
“跟着博物馆去旅行”“博物馆里过大年”逐渐成为众多游客喜爱的休闲度假方式。
数据显示,中国博物馆的参观量已经从2014年的7亿人次增加到2018年近10亿人次。
故宫博物院口红、帆布包的大卖,反映出博物馆文化消费热潮也在持续高涨。
1.3 博物馆两极分化严重我们能看到,一方面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的火热,另一方面虽然大部分县级博物馆已对公众免费开放,但是依然门可罗雀。
这些博物馆虽有国家的扶持,但本身藏品缺乏,常使用复制品作为展示用品,同质化较为严重。
不容忽视的是,各个地方博物馆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在展览的质量与数量上,北上广深具有绝对的地区优势。
博物馆基础知识目录一、博物馆概述 (2)1.1 博物馆的定义 (2)1.2 博物馆的职能与使命 (3)1.3 博物馆的分类 (4)二、博物馆的起源与发展 (5)2.1 博物馆的起源 (7)2.2 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8)2.3 当代博物馆的趋势与挑战 (9)三、博物馆的藏品管理 (11)3.1 藏品的收集与整理 (12)3.2 藏品的研究与保护 (14)3.3 藏品的展览与传播 (15)四、博物馆的展览教育 (16)4.1 展览设计的原理与方法 (17)4.2 教育活动的策划与实施 (18)4.3 互动体验与观众服务 (19)五、博物馆的运营与管理 (21)5.1 组织结构与管理体系 (22)5.2 预算与财务管理 (24)5.3 合作与交流 (26)六、博物馆的评估与研究 (27)6.1 博物馆评估的标准与方法 (28)6.2 博物馆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30)6.3 学术交流与成果发布 (31)七、博物馆与文化创意产业 (33)7.1 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35)7.2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与推广 (36)7.3 博物馆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 (37)一、博物馆概述这一汇聚了人类智慧与历史的殿堂,是一个专为展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而设立的重要机构。
它们如同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人们在参观的过程中,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多样性。
博物馆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它们承载着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知识的渴望。
博物馆中的每一件展品,都代表了人类在某个时期的智慧和创造力,都是历史的瑰宝。
博物馆的存在,对于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们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激发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美的追求。
博物馆也是教育的重要场所,它们通过展览、讲座、活动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历史知识,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博物馆是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人与自然的桥梁。
美爆了!2020世界十大博物馆建筑公布,中国占4家!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许多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场合的开放都受到影响,但仍有不少优秀的场馆将其创新愿景变为现实。
世界著名的设计网站Designboom发布“十大博物馆及文化中心”榜单,中国占4席!Designboom是一个拥有17多年历史的意大利工业设计网站,在全球设计行业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自从1999年起便成为艺术设计领域的大本营,独立报道一系列设计,建筑,艺术,摄影及平面设计方面的先锋作品。
下面,随文博圈一起看一下,2020年世界上那些优秀的博物馆和文化场所建筑吧!01泰国 | 大象博物馆曼谷项目工作室图片© Spaceshift Studio“大象博物馆”是由曼谷项目工作室设计的,旨在教育游客关于大象与泰国东北部人民的紧密联系。
由Boonserm Premthada领导的设计团队说,当地的奎人与大象之间的关系是完全独特的,可以追溯到三个多世纪之前。
建筑师说:“人类与被视为儿童而不是宠物的大象生活在同一屋檐下。
”“这种文化和智慧的传承,已在泰国拥有驯化大象数量最多的乡村世代相传。
”博物馆是“大象世界”的一部分,该项目还包括一个休闲空间和由同一位建筑师设计的瞭望塔。
02中国 |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朱锫建筑事务所图片来自schran今年早些时候,朱培工作室在历史悠久的景德镇地区建成了这座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被誉为世界“瓷都”,生产和出口陶器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留下很多破烂不堪的古代窑炉建筑群。
该博物馆包括超过六个基于传统窑炉形式的砖制穹顶,这种窑具用于制造陶瓷已有数百年历史。
每个不同大小,曲率和长度的拱顶都与许多现有的废墟整合在一起,甚至其中一些废墟是在项目建设期间发现的,在建设过程中被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图片来自schran图片/朱锫摄影棚工作室以上图片来自schran03瑞士 | 瑞士爱彼制表博物馆Bjarke Ingels集团图片由伊万·班(Iwan Baan)提供,由爱彼(Audemars Piguet)提供6月,瑞士奢侈手表品牌Audemars Piguet宣布由Bjarke Ingels 集团设计的新“生活”博物馆开幕。
智慧博物馆:三维数字化千亿市场待释放原创:苍结泰伯网 4月17日泰伯网苍结 | 报道Wolfgang | 编辑4月15日巴黎圣母院遭遇大火,损毁极为严重。
不幸中的万幸是,美国人安德鲁·塔隆(Andrew Tallon)早在2015年已经通过激光扫描,为它建造了三维模型。
借助于存留的三维模型,巴黎圣母院回复原貌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并不是所有文化遗产都有这种运气。
在巴黎圣母院之前,去年9月已经有一场破坏性远甚于本次事故的大火发生在巴西:巴西国家博物馆发生火灾,馆内2000万件藏品化为灰烬。
有评论称,有500多年国家历史的巴西,一场大火“其中的200年就这样永远消失了”。
紧跟巴黎大火,第二天中国国家文物局也发布了近期文物火灾事故情况的通报,通报显示:1月6日,四川江油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岩寺东岳殿发生火灾,大殿主体建筑被烧毁。
1月31日,福建建瓯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物点步月桥发生火灾,整座桥被烧毁。
2月2日,江西安义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京台曦庐民宅的刘氏宗祠发生火灾,建筑木构部分损毁严重。
2月12日,江西乐安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金竹江西保卫局侦察科旧址发生火灾,建筑主体毁灭。
3月8日,浙江文成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谢林大宅院发生火灾,建筑木构部分基本被烧毁。
4月13日,福建晋江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钱头状元第发生火灾,建筑局部受损。
通报提醒,“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的火灾,同样为文物安全工作敲响了警钟。
”不可移动文物一旦损毁后其复原工作将非常困难。
在没有精确的三维模型的情况下,除了借助少量影像、文字信息外,更多的需要依赖于经验。
激光扫描技术介入我国文物保护领域的时间并不晚。
早在2006年8月,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就已经开始对敦煌莫高窟进行数字化“克隆”工作:先用激光扫描技术,将石窟里的所有壁画、佛像结构的位置数据测定,然后将数据整理组建成模型,最后着色,形成最终的三维模型。
而在该领域,部分地理信息企业如北京帝测、广州欧科等,也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拓展相关的业务。
博物馆学笔记:当代博物馆的新发展第三章(三)当代博物馆的新发展一、博物馆的社会使命感上升①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环境保护运动、工业遗产保护热潮、社区建设等背景下,博物馆界深感对社会承担的责任日益重大,对博物馆服务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
②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的文化民主化浪潮中,博物馆领域展开了“博物馆独立化运动”。
生态博物馆与社区博物馆的实践以及“新博物馆学”运动的兴起,正是文化民主意识觉醒在博物馆领域的反映。
在新博物馆学运动的推动下,传统博物馆增强了关注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研究视野由注重博物馆藏品保护、研究等扩展到博物馆怎样参与社会变革、促进社会发展方面。
③90年代,由全球大众旅游快速发展而带来的旅游业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日益激化,博物馆界自觉与旅游组织走到一起,谋求和谐发展的出路。
④2007年对博物馆定义的修改中,则表述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
博物馆界主动承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
二、新型博物馆的出现1.生态博物馆①20世纪60年代末,法国著名博物馆学家乔治·亨利·里维埃引入瑞典斯堪森露天博物馆的理念,把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在法国创立了第一代生态博物馆——法国地区自然公园。
②1974年,著名博物馆学家雨果·戴瓦兰在法国东部建立了一座人与工业博物馆,并正式使用“生态博物馆”名称。
克勒索曾是钢铁制造工业区,蒙特索是煤矿开采工业区,两者的结合使人与工业博物馆融合了工业文明与自然环境,进入自然与人文社会综合生态中,成为第二代生态博物馆的代表。
在此后的20年中,全世界曾出现300多座生态博物馆,其中以法国和加拿大数量最多。
③生态博物馆作为一种新型博物馆,代表着一种新思维、新观念,与传统博物馆有很大的不同。
国际博物馆协会编的《博物馆学关键概念》对生态博物馆的表述为:“生态博物馆,是一个致力于社区发展的博物馆化的机构。
新时代博物馆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探究作者:张璞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03期摘要:博物馆是收藏和研究历史文物及标本的重要基地,也是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有效方式之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增长,博物馆作为面向社会群众免费开放的文化场所,在新时代背景下客流量也大幅度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博物馆管理工作的难度。
因此,文章结合新时代博物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结合现阶段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深入研究,同时展望博物馆管理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希望能够为博物馆管理人员提供参考借鉴,从而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效益。
关键词:新时代;博物馆;管理工作;发展趋势新時代背景下,博物馆客流量逐渐增加并成为社会群众文化补习、忆古思今的重要文化场所之一,博物馆在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同时,也为博物馆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博物馆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为满足社会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传统文物陈列和展示基础上广泛利用多媒体技术,为观众营造了身临其境的视听盛宴,从客观、独特的视角阐述文物,一方面能给观众带来情感抚慰,另一方面可以满足观众的知识需求,从而达到历史与现实对话、传统与科技并存的发展目标,这也成为新时期博物馆建设的标准之一①。
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如果仍然沿用传统博物馆管理模式,不仅会降低博物馆服务质量,而且会阻碍博物馆健康发展。
由此可见,探索新时代博物馆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保证管理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已经成为促进博物馆稳定发展的当务之急和首要任务。
1 新时代博物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博物馆既肩负着弘扬历史文化的职责,又承担着宣传民族精神的义务,在提高社会群众文化水平和综合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历史文物和标本被转移到博物馆,充分吸引了社会群众的目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博物馆客流量。
为了给观众带来良好的观展体验,使观众可以在观看文物和标本的同时获得知识、受到启发,博物馆需要做好各项管理工作。
浅析博物馆的发展与创新作者:崔若光丁壮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31期摘要本文通过对博物馆起源的研究,阐述了我国博物馆的发展现状,着重论述了我国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和世界博物馆的建设创新趋势,对指导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博物馆的文化软实力及博物馆的国际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博物馆起源现状与发展趋势职能与创新职能拓展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识码:A中国梦践行着中华民族的美丽梦想,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事业的载体恰恰承载了我们寻梦和追梦的历程,更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绝佳见证。
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进步,我国公共文化得到空前的提高。
首先,博物馆的数量不断增加;其次,博物馆的类别更加多样;第三,博物馆的职能增添了新的内涵;第四,参观博物馆的人数空前高涨,爆棚、排队经常可见。
在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博物馆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是因为鲜明的时代特性赋予了博物馆新的工作内涵,使博物馆的建设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博物馆的经营管理也增加的新的内容,博物馆的发展迎来了机遇。
1 简述博物馆的起源“博物馆”英文—museum,这个词在词源学上的词根来自于希腊语的“mouseion” ,原义是指供奉祭司艺术与科学的9位缪斯女神的神庙。
从博物馆的历史形成过程看,博物馆起源于公元前500—450年的希腊,发展与14世纪以前的罗马,成型于16-17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
到了18世纪,以法国为代表的博物馆最先起源于私人收藏,最具代表的性的是1750年开始于卢森堡宫,当时在这里有一个兼收并蓄的展览,每周向公众开放两天,一直持续到1779年。
这一年由于卢森堡宫被皇家要求归还以作私有的用途,于是一系列更加雄心勃勃的展览计划在大卢浮宫开始了。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文化财富的转移。
尽管有一些博物馆成立于19世纪的上半叶,包括纽约的布鲁克林博物馆(1823年)、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的华斯华兹博物馆(1842年),但是美国许多主要的博物馆是在18实际70年代的设立机构的大潮中诞生的∶波士顿美术馆(1870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1870年)、费城美术馆(1876年)和芝加哥艺术馆(1879年)。
自然博物馆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近些年来,自然博物馆发展态势迅猛,然而其规模、数量、类型、区域分布、功能等,均与国外同类博物馆存在差距,与国内其他类型的博物馆相比,数量也偏少,较难满足社会需求。
一、自然博物馆的发展现状(一)数量激增,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后,我国每年新建、改扩建的大中型博物馆均在80座左右。
与整体博物馆建设高速发展同步,我国自然博物馆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
1980年以前,我国独立建制的自然科学场馆不到30座,2010年已有1089座,其中,自然类博物馆412座、科技馆417座、专业科技博物馆260座,在2970座博物馆总量( 国家文物局2010年公布数据) 中,占到了1/3。
预测在“十二五”期间,自然博物馆的场馆建筑总面积将比目前增加60%。
(二)类别逐步丰富,但数量仍显不足随着对自然类博物馆认识的加深,自然博物馆的门类变得丰富。
按照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以下自然类博物馆及相关机构应归入自然博物馆范畴:综合性自然史博物馆、省博物馆自然部、地学类博物馆、自然科学专题博物馆( 生物、生态、人类、天文、中药等类) ,以及自然保护区、动物园、植物园、地质公园、人工生态园、水族馆和活体标本馆等。
其中,目前我国全国综合性自然史博物馆只有8 座,占自然类博物馆总数的4.2%,数量仍显不足。
(三)区域分布不均2009年统计的190个我国大陆自然博物馆区域分布情况为: 华东地区53个,华北地区37个,华中地区25个,华南地区18个,东北地区21个,西南地区20个,西北地区17个.其中华东地区最多,占27.4%;其次是华北地区,占19.5%;最少的是西北地区,约占9.0%。
我国大陆自然博物馆的区域分布不均,东部多、西部少,与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成正比。
作为区域中心级自然博物馆的代表,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馆( 青海)、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开工建设,填补了在自然资源丰富独特的青藏高原地区无省级自然博物馆的空白,西部地区不均衡的现状会有所改善。
国外建筑发展概念与历程在韩国真正在高等学府里承受西方的建筑学概念和工程概念是在上个世纪20年代,在这此后的十年中,有不少西方建筑师和日本建筑师在韩国开展建筑设计,特别是教堂和领事馆,它们大都是一些典型的西方古典主义建筑。
现在的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就是由德国建筑师设计的。
从20世纪30年代末到50年代是韩国建筑史上的黑暗时期,这主要是由于日本人长期的殖民统治以及韩鲜战争的爆发,在这一阶段,建筑活动几近停滞。
韩国现代建筑的真正兴起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
从1960年代开始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在韩国建筑界被称为是“以地域主义为核心观念”的设计时期。
随着经济的发展韩国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这时他们迫切地需要通过对自身文化的宣扬来提升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于是在这一时期,韩国的现代建筑出现了大量的以传统建筑为原型的作品。
这些作品在手法上大致表现为以下几种:一是通过对传统建筑形态的简化、变形、重构等方法来强调建筑的民族特征。
如坐落在汉城的象征性轴线——世宗大道的世宗会馆(图略),仁川综合文化艺术会馆等,都采用了将传统的语汇开展现代的表述方法;第二种是借助与民族的特殊审美情趣来赋予建筑表现力。
比方金重业设计的汉城奥林匹克体育公园的“和平之门”(图略),优美的双曲线与他早年的法国驻韩使馆如出一辙,加之结合韩国假面艺术创作的图腾列栓,巨型的天花装饰彩绘等,使整组建筑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第三种则是寻求传统建筑艺术的空间理念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契合点。
如金锡澈设计的韩国艺术中心建筑群(图略),就充分地将建筑群体的外部空间塑造和建筑形态及内部空间联为一体。
总体上来说,寻求现代建筑艺术与韩国传统价值观的和谐统一是这一时期建筑师所努力追求的方向。
20世纪90年代至今,韩国现代建筑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更为开放的时期。
其突出特点表现为,一是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不再简单地拘泥于民族形式的转化,而是更为深入和多样化,建筑学本体的意义更为突出,二是建筑市场更为开放,有不少国外的设计事务所进入韩国,并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