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华大学-林学类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
- 格式:ppt
- 大小:733.50 KB
- 文档页数:24
新工科背景下独立学院产教融合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作者:陈卓然华振兴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07期摘要:“新工科”的提出将我国高等教育的工程教育方向推向了一个新的领域,在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下,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提出了更为深远的人才培养要求。
融合行业、企业、政府、高校等多方力量共同打造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生技术领域,为新型工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为远大的目标。
本文以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各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入手,进行了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讨论与实践,探索适合独立学院新工科人才培养之路。
关键词:新工科;独立学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doi:10.16083/ki.1671-1580.2019.07.021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07-0086-04一、引言新工科(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3E)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國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
工科专业应该结合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机等领域的新知识,新应用,深刻体会新工科的内涵。
加快新型工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步伐,为国家发展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工程技术人才,增加国际竞争实力。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信息工程专业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开展了方方面面的改革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作为“卓越计划”的升级版,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各专业通过调整学科专业建设思路、拓展工程教育改革内涵,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进行丰富和加强。
二、新时代对传统专业的影响(一)工程领域发展前景为了实现中国梦的总目标,国家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及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
新农科背景下地方涉林院校林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北
华大学为例
刘宝东;刘生冬;戚继忠;张启昌
【期刊名称】《中国林业教育》
【年(卷),期】2024(42)1
【摘要】探索新农科背景下人才培养路径是新时代涉林学科与专业建设的核心,也是地方涉林高校林科人才培养的关键。
以北华大学为例,从现代林业产业对跨学科
林业人才的需求、林业培养目标的转变和林业知识体系的角度,分析新农科背景下
林科人才需求的变化;提出新林科人才培养主要存在5个问题: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林科特色知识体系尚未健全、课程体系还未完善、人才培养组织模式还需创新、传统人才培养的惯性思维阻碍新林科人才培养的观念创新。
针对问题提出新农科背景下林科人才培养的课程、师资和平台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途径,通过强化“六协同”培养“五林”人才,形成多样化特色人才培养体系,解决了地方涉林院校面临新
林科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总页数】5页(P1-5)
【作者】刘宝东;刘生冬;戚继忠;张启昌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林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新农科背景下投资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路径选择——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
2.新农科背景下“两平台、四路径、四共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为例
3.新农科背景下科研驱动人才培养实施路径探索——以龙岩学院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华大学林学院
佚名
【期刊名称】《植物生态学报》
【年(卷),期】2005(29)5
【摘要】北华大学林学院(原吉林林学院)为吉林省唯一一所招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的林业院校。
多年来始终以培养林业经营管理高级技术人才为己任,以长白山森林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教学研究力量雄厚,先后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省部级研究课题,
【总页数】1页(Pi0008-i0008)
【关键词】学院;大学;林业经营管理;硕士研究生;林业院校;技术人才;森林资源;教学研究;研究课题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5;G258.6
【相关文献】
1.地方性农林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初探r——以信阳农林学院林学院创客空间创业社团为例 [J], 黄玉杰
2.浙江省林学院与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共建浙江省林学院林业科学院 [J], 康志雄
3.应用型本科院校林学专业\"双创\"教育模式探索研究——以信阳农林学院林学院为例 [J], Liu Daochun
4.北华大学林学院 [J],
5.中共河北林学院委员会河北林学院关于加强易县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县工作的决定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知识宣传手册(初稿)我校将在2017年上半年迎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此次评估对于学校和全校师生员工而言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因此大家需要知晓以下必要的知识,让自己为迎接评估做好准备。
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基础知识问答(一)什么是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教育部于2011年10月颁布《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五位一体”本科教学评估制度,即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以院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检测为主要内容。
2013年,教育部又发布了《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的通知》,对已参加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合格级以上结论的高等学校,开展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简称审核评估)。
审核评估依据参评学校自身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评价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效果的实现情况,旨在推进学校人才培养多样化,强调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体现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主体地位。
审核评估的核心是质量,目的是保障质量,即要引导学校建立自律机制,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强化自我改进,促进高等学校坚持内涵式发展,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二)本次审核评估与2005年的水平评估有什么不同?我校2005年参与的评估是“水平评估”。
水平评估属于选优模式的评估,其目的是考察评估对象处于什么水平,重点是选“优”。
与水平评估不同,本次的审核评估主要看被评估对象是否达到了自身设定的目标。
首先,国家对评估不设定统一的评估标准,重点是考察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用学校自己的尺子量自己;其次,审核评估的主体不再是教育部或进校专家,而是学校本身;再次,审核结论不分等级,而是会形成一份说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情况的,写实性的审核报告。
评估结论的反馈将会是以反映问题为主;最后,审核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以评促建,完善学校内部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审核数据也会形成教学运行基本信息及其数据库,以此来保证质量监测的常态化。
基于创新主体的林业高校协同创新建设探索
徐新洲;薛建辉;勇强
【期刊名称】《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年(卷),期】2015(031)008
【摘要】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三个国家战略工程,推进协同创新,成为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提升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战略举措.作为生态文明研究的领航者,林业高校要坚持行业特色,面向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创新需求,加强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区域的协同创新,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输送优秀人才,服务国家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总页数】4页(P77-80)
【作者】徐新洲;薛建辉;勇强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37;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37;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9.2
【相关文献】
1.基于项目承载·协同创新模式的大学生创新中心建设探索——以邵阳学院食品类大学生创新中心为例 [J], 赵良忠;刘建强;蒋盛岩
2.基于协同创新模式的高校科研平台建设探索 [J], 杨虹;何俗非;王硕;孟凡英;卢珑;
魏巍
3.协同创新仿真模型与创新激励政策\r——基于多主体动态交互 [J], 周超
4.基于"协同创新"的创意农业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J], 蓝泓;胡豹
5.基于“协同创新”的创意农业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J], 蓝泓;胡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推进医教协同发展的思考——以北华大学为例杜培革;王焕琪【摘要】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医教协同发展,综合性大学的医学教育要在多学科办学资源的优势基础上,充分发挥跨学科团队人才及科研优势与特色,积极探索管理体制紧密衔接、跨学科人才队伍深度建设、校内外资源有效整合、卓越医师培养等途径,强化政策与制度保障,提升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的整体实力.%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health care and education, the medical education of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multi-disciplinary resources, make full use of the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disciplinary team talent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xplore the close join of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teams, effective integrating resource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chool and the way to cultivate great physicians and strengthen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to enhance the overall ability of the medical education in our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期刊名称】《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年(卷),期】2017(000)005【总页数】5页(P101-105)【关键词】综合性大学;医教协同;发展【作者】杜培革;王焕琪【作者单位】北华大学,吉林吉林 132013;北华大学,吉林吉林 132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多数地方医学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名单高校近年来,随着农林领域的发展以及农业科技的进步,对于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我国启动了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旨在提升高校农林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列入名单的高校,并探讨该计划对农林人才培养的意义。
1. 华北农业大学华北农业大学作为参与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的高校之一,凭借其卓越的农业科研实力和优质的教育资源,旨在加强农业领域的人才培养。
该校重点致力于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农学人才,通过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课程和实验实训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熟悉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管理理念。
2.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该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意识,旨在培养能够面对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通过与众多国内外农业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能够深入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需求,并培养他们运用科学技术解决农业问题的能力。
3. 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作为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的一员,积极推动优质农林人才的培养工作。
该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举办实践性实验课程和创新创业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南京农业大学还加强与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和科研机会,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和科研能力。
4.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为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的参与单位之一,中国农业科学院以其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培养优秀农林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与各大高校的合作,中国农业科学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和科研机会,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和需求,并为解决农业问题做出贡献。
通过以上列举的几所高校,我们可以看出,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在推动我国农林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管理的实践研究作者:杨尔红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第9期杨尔红一、引言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专任教师队伍人员长期固定、管理方式固化,加上一些不可抗拒遗留问题被搁置后持续发酵,势必会导致课程教学管理逐渐程式化。
教学组的研究功能和创新作用也会渐渐弱化,长此下去,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
例如,课程管理习惯按常规方式走,一旦外部要求出现改变和课程需变换的内容增多,势必会出现一些授课教师无法适应新教学需求的问题。
突发疫情使传统的授课方式不得不调整过渡到以互联网为主的授课方式,这就要求教育课程管理方式必须随之跟上。
又如,专业基础课实行跨专业网上授课时,一些外部专业教师课程概念对接存在问题,不同教师理解不同,导致概念表述差异,直接影响到专业授课效果。
保障或提升专业课程(课程群)的整体质量,具体就是如何提升课程教学管理的适应性问题。
课程管理到位,课程计划落实,具体教师到位,都是提高管理效率确保教学质量的具体配套问题;而如何协调好本专业与专业外部教师的计划安排,必须统筹专业课程的整体性建设与教学运行管理的和谐性发展。
自1999年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以来,本科课程管理体制逐渐从教学管理转向课程管理。
本文根据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对学院教学管理提出的刚性约束问题,依照教育部2014年提出的“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概念,从刚性实行网课为主的现实教学需要出发,尝试构建一种适应教育学课程管理的教学方式,从学院角度探讨教育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教学的完善问题。
二、基本构想与实践(一)学科系和课程治理的界定行政系统管理模式是教务处—学院—系(专业)—教师—课程的程序,核心在教学院系环节。
通过对教师的管理达到课程管理目标。
这种模式须有足够的专业教师才能落实,目前一般省属高校无法落实。
按照一门专业开设50门课,每名教师讲授4门课,至少需要12名教师。
按照目前国家对高校的要求,每20名学生配比一名专业教师,如每届80人,4个年级320人,至少需要16名教师。
知名大学支持地方协同合作办学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2021-2025)》和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指导意见》精神,增强学校服务我省特别是吕梁转型出雏形的能力,推进学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立足吕梁及周边经济转型发展需求,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以高水平“双师型”队伍建设为抓手,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牵引,以科技服务创新为引擎,不断提升校地合作交流水平,构建校地互动长效机制,提高学校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为实现学校综合实力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目标,为全面建成区域性、应用型、开放式、高水平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二、领导机构为做好校地合作交流工作,加强对学校校地合作交流工作的统一组织管理,增强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经研究,决定成立吕梁学院校地合作工作组。
组长:周富国、殷杰常务副组长:薛光武副组长:刘自强马向东梁斌闫明刘宝琦谭英杰成员:卢太康康志宏王枝胜张宏安高平刘方翟言强李静薛晓明白晋明郭兴华郝艳君王三虎宋新莲各系部党总支书记、系主任工作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合作交流处,由白晋明兼任办公室主任,秦龙、常锋兼任办公室副主任,承担工作组的日常工作。
三、工作任务(一)坚持开放办学,强化校地校企合作。
根据学校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新发展阶段,抢抓新发展格局机遇,立足吕梁高质量发展,聚焦“六新”突破,打造“九大基地”,对接建设创新吕梁、绿色吕梁、开放吕梁、法治吕梁、幸福吕梁,组织学校相关部门深入地方、企业、行业广泛开展调研考察、对接交流,签订校地合作协议,推动校地校企深度融合。
(分管领导:薛光武责任部门:合作交流处,配合部门: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发展规划处、教务处、学科学位办、科技产业处、各教学系部)(二)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全面提升学生应用技能水平。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知识宣传手册(初稿)我校将在2017年上半年迎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此次评估对于学校和全校师生员工而言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因此大家需要知晓以下必要的知识,让自己为迎接评估做好准备。
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基础知识问答(一)什么是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教育部于2011年10月颁布《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五位一体”本科教学评估制度,即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以院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检测为主要内容。
2013年,教育部又发布了《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的通知》,对已参加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合格级以上结论的高等学校,开展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简称审核评估)。
审核评估依据参评学校自身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评价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效果的实现情况,旨在推进学校人才培养多样化,强调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体现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主体地位。
审核评估的核心是质量,目的是保障质量,即要引导学校建立自律机制,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强化自我改进,促进高等学校坚持内涵式发展,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二)本次审核评估与2005年的水平评估有什么不同?我校2005年参与的评估是“水平评估”。
水平评估属于选优模式的评估,其目的是考察评估对象处于什么水平,重点是选“优”。
与水平评估不同,本次的审核评估主要看被评估对象是否达到了自身设定的目标。
首先,国家对评估不设定统一的评估标准,重点是考察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用学校自己的尺子量自己;其次,审核评估的主体不再是教育部或进校专家,而是学校本身;再次,审核结论不分等级,而是会形成一份说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情况的,写实性的审核报告。
评估结论的反馈将会是以反映问题为主;最后,审核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以评促建,完善学校内部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审核数据也会形成教学运行基本信息及其数据库,以此来保证质量监测的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