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屋顶PPT
- 格式:pptx
- 大小:2.45 MB
- 文档页数:47
中国古建筑屋顶图⽰之⼆宫殿建筑上的吻吻,也称正吻、⼤吻,是明清时期建筑屋顶正脊两端的装饰构件,为龙头形,龙⼝⼤张咬住正脊。
⽽在当时的南⽅有些地区则将之称为鳞尾,与⼤吻的做法有⼀些不同之处,如,尾部卷曲时不并拢,或在边缘加有许多花纹等。
根据现存资料来看,吻最早出现于汉代,如,汉代的⽯阙、明器上就有吻的形象,不过,其形象与现今所能见到的明清时期的吻有很⼤差别。
汉代的吻,⼤多是⽤⽡当堆砌的翘起的形状,尊贵的建筑中则多⽤凤凰、朱雀或孔雀等。
由汉代⾄清代,吻有⼀个不断的发展过程,并且在⼯艺上也是越来越精美、⽣动。
故宫太和殿上的吻吻多由陶或琉璃制成。
重要的宫殿、殿堂等建筑中,⼤多使⽤琉璃吻,北京明清紫禁城中的主要宫殿正脊两端的吻都是琉璃制品。
太和殿屋脊上的⼤吻就是最典型的⼀例,此⼤吻⾼达3.4m,重约4.3t,由数块琉璃件拼合⽽成。
如此庞⼤⽽精致⽣动的装饰,是如何设计建造出来的,真是难以想象。
看着它,让⼈不得不由衷的叹服当时⼯匠的⾼超技艺。
鸱尾南北朝时期及其之后,鸱尾逐渐代替了汉代的朱雀等形象,⽽成为正脊脊式的新样式。
郦道元在《⽔经注—温泉》中就有“⼴兴屋宇,皆置鸱尾”的记载。
鸱尾,原是⼀种鹞鹰。
看来,这⼀时期的鸱尾还保留有⼀定的鸟的形象,也就是说,虽然它由汉代的朱雀发展⽽来,但还有⼀些朱雀的影⼦。
鸱吻中唐⾄晚唐时期,鸱尾发展演变成带有短尾的兽头,⼝⼤张,正吞着屋脊,尾部上翘⽽卷起,被称为鸱吻,⼜叫蚩吻,据明代李东阳《怀⿅堂集》记载:“龙⽣九⼦,蚩吻平⽣好吞。
今殿脊兽头,是其遗象。
”明⼈认为蚩吻是龙的⼉⼦,⽽龙⽣于⽔、飞于天,⼈们将它放在屋脊上既是装饰⼜有兴⾬防⽕的喻意。
民居建筑上的鳌鱼从设置的位置上来看,民居建筑中的鳌鱼与官式建筑中的吻是同⼀种建筑构件。
因此,鳌鱼的发展与吻是⼀样的,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吻在某⼀阶段时出现的形象。
也可以这么说:吻这种构件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名称,鳌鱼即是其中之⼀。
据《事物纪原》引《青箱杂纪》称:“海有鱼,虬尾似鸱,⽤以喷则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