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七年级地理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最新
- 格式:doc
- 大小:55.06 KB
- 文档页数:4
认识地球教案初中地理课程目标:1. 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结构,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结构。
2. 地球仪的制作和运用。
教学难点: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的理解。
2. 地球仪的制作和运用。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模型。
2. 地球仪图片。
3. 地球形状和结构的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地球仪模型,引发学生对地球的好奇心。
2. 提问:你们对地球有什么了解?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二、地球的形状(10分钟)1. 讲解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 展示地球形状的PPT,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球的形状。
三、地球的大小(10分钟)1. 讲解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2. 展示地球大小的PPT,让学生对地球的大小有更直观的认识。
四、地球的结构(10分钟)1. 讲解地球的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成。
2. 展示地球结构的PPT,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五、地球仪的制作和运用(10分钟)1. 讲解地球仪的制作: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用来表示地球的形状、地形、气候等地理特征。
2. 讲解地球仪的运用:地球仪可以用来查找地理位置、计算距离、研究地理分布等。
3. 展示地球仪的图片,让学生对地球仪有更直观的认识。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 强调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运用地球仪进行地理研究。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展示PPT,让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结构有了清晰的认识。
在讲解地球仪的制作和运用时,可以通过让学生亲手操作地球仪,增强他们对地球仪的理解。
第二章认识地球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一地球在宇宙中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仪【教学目标】1.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3.会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培养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重点)4.通过制作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5.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的教育,激发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促进科学态度的形成。
(难点)【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结论【情境导入】导入一联系生活经验导入:盛夏的夜晚,当我们在院子里或者广场上纳凉的时候,仰望星空,我们都会看到些什么呢?教师:那么大家知道它们都由什么组成?具有什么特点吗?学生:月球、流星、恒星、星云等等(教师在黑板激发兴趣和探索欲望,明确学习内容。
通过观看视频,为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提供感性素材。
上板书这些学生看到的天体)导入二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它到底有多大?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播放《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视频,学生观看并思考。
导入三教师展示儿歌:“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
地球大,月球小,月球绕着地球跑。
”教师:还记得这首儿歌吗?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教师:至少我们可以知道两点,一是天体之间不是孤立的,有相互绕转关系;二是在宇宙中,质量决定谁是中心。
师生交流地球在宇宙中多媒体展示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图片,介绍这些天体的相关知识。
展示:天体系统图(教师引导学生读图2-2、图2-3)请学生阅读教材第19页“地心说”与“日心说”。
运动着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是有层次和结构的,最低级别的是地月系,最高级别的是总星系,同时人们认识宇宙是先小后大,先近后远的。
通过探讨,训练学生质疑精神和表达能力,并感受古人对大自然探索的细心和执着。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沉默给大家收集整理的4篇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准确说出地球的形状,学会运用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2、认识地球仪,能在地球仪上准确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3、了解赤道、纬线、纬度的定义。
4、分析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明确南北纬度、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5、根据所给出的纬线图准确说出某一点的纬度位置、南北半球位置及所在的纬度区位置。
学习重点:1、了解赤道、纬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南北半球的划分。
学习难点: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并能准确说出某一点的纬度位置、所在的南北半球位置及纬度区。
学生自学学习任务(一)自学课本14—16页地球的形状部分思考回答以下问题1、说出地球的形状。
2、利用图中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认识,比较出不同之处,提出疑问并记录。
组间:以各组代表为代表交换各组记录,作出汇总。
并互相解答。
学习任务(二) 自学课文第16—17页地球仪部分思考回答:1、什么是地球仪?2、在地球仪上准确指出地轴、南北两极、赤道、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经线及纬线。
3、说出赤道、纬线、纬度的概念,南北纬度的是如何划分的,南北纬度各用那个字母表示。
4、观察“纬线与纬度”图分析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填下表。
纬线(圈)形状特征指示的方向长度的特点纬度的范围度数的变化规律相同度数的区分零度线的确定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洋、大洲、海洋等概念及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初一地理认识地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1.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并能够使用相关的地理术语描述地球的形貌;2.认识地球的运动方式,包括自转和公转;3.了解地球的各个部分的名称和特点,如大陆、海洋、气候等;4.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结构和运动方式。
难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地球的模型或图片、PPT、地理教材、黑板、粉笔等。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地理教材相关内容。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球的兴趣,并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呈现地球的形状和结构(10分钟)通过展示地球的模型或图片,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引导学生用地理术语描述地球的形貌,如赤道、南北极等。
并简要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如地壳、地幔和地核。
3.讲解地球的运动方式(15分钟)通过PPT和地理教材,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影响。
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日晷现象和时间的概念,以及公转引起的四季变化。
4.讲解地球的各个部分(15分钟)介绍地球上的各个部分,如大陆和海洋的划分、名称和特点等。
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上的山脉、平原、河流、湖泊和海洋等自然地理现象。
5.分组探究地球上的自然资源(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讨论和研究,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及其分布情况。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然资源,进行深入调查,并准备小组报告。
6.小组报告和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报告他们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从环保的角度出发,讨论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地球上的自然资源。
7.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的形状、结构、运动方式以及地球上的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传播环保知识。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讨论中的提问;2.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第一章地球第二节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3课时)一、课程标准1.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2.观察地球仪,学会如何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
3.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4.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
二、教材分析地球与地球仪这节课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利用经纬网定位这四部分进行学习。
通过介绍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学习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和经纬度,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如何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了解较少,在学习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内容时会比较抽象,学生也许不太能靠空间想象去理解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规律,因此通过经纬网定位这一部分内容会有点偏难,需要通过要求学生画出经纬网来认识经纬线和经纬度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的画图和析图能力,学会通过读图学习地理知识。
四、教学目标1.区域认知:通过阅读图片、资料,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描述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通过展示地球模型——地球仪的制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形状,并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2.综合思维:通过展示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的图片,让学生描述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的一般规律;通过生活中的举例,让学生说出经纬网的定位方法。
3.人地协调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地球的形状有更深入的认识,了解我们生活在地球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感;为了更方便的研究地球和生活,人类制作了地球仪并利用经纬网定位,让学生意识到人类如何与地球和谐相处。
五、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形状及其认识过程;地球的大小;经纬线和经纬度的规律;利用经纬网定位。
2.难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一般规律;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依据;经纬度位置的判断。
初中地理认识地球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结构,掌握地球的基本地理概念。
2. 了解地球仪的作用,学会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观察和分析。
3. 掌握纬度和经度的概念,了解纬度和经度在地理导航和定位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结构。
2. 地球仪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3. 纬度和经度的概念及应用。
教学难点: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的理解。
2.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教具。
2. 地球仪使用说明书。
3. 地球仪相关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地球仪,提问学生对地球仪的认识和了解。
2. 学生分享对地球仪的了解,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地球》。
二、地球的形状(10分钟)1. 教师通过地球仪教具,展示地球的形状,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球体形状。
2. 教师讲解地球的赤道、极半径、赤道半径等基本概念,并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椭圆形状。
3. 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加深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三、地球的大小(10分钟)1. 教师通过地球仪教具,展示地球的大小,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表面积、平均半径等基本数据。
2. 教师讲解地球的大小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一个庞大的星球。
3. 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加深对地球大小的理解。
四、地球仪的作用和使用方法(10分钟)1. 教师讲解地球仪的作用,如地理观察、分析、导航等。
2. 教师演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如如何找到特定的地点、如何读取经纬度等。
3. 学生分组进行地球仪的操作练习,加深对地球仪使用的理解和掌握。
五、纬度和经度的概念及应用(10分钟)1. 教师讲解纬度和经度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纬度和经度在地理导航和定位中的应用。
2. 教师通过地球仪教具,展示纬度和经度的划分和表示方法。
3. 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加深对纬度和经度的理解和掌握。
六、总结和作业(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仪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及纬度和经度的概念及应用。
七年级地理教案七年级地理优秀教案【优秀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勤劳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七年级地理优秀教案【优秀6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的地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知识和能力]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3.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和生产上。
4.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6.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7.能够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8.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4.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5.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难点1.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以及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2.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是,要和地图“对话”,获取我们所需的信息,这是不够的,还必须认识和熟悉地图的“语言”——图例。
板书地图的基本因素——图例[讲授新课]提出问题什么是图例?指导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图1.22中有关图例的文字说明,以及课本P14第3自然段,使学生知道图例是指: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数字,又称注记。
第一章《地球》一、单元主题本单元的主题为“地球”。
核心主题:本单元的核心主题是地球,主要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和地球仪和地球的运动三个方面的内容。
本单元从地球的宇宙环境入手,涉及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人类对太空探索的过程,紧接着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更好地研究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最后给学生介绍了地球的运动。
从知识的结构来看,知识点是层层深入的,是从宏观到微观的,先讲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然后再讲解地球形状和大小以及地球的运动。
因此本单元的的讲解可以层层递进,让同学们深入对地球的了解。
二、目标与内容2.1课标要求和素养目标本单元一共涉及8条课标。
1.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2.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3.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4.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5.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6.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7.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8.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目标一:通过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目标二: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目标三: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目标四: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如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从而增加对太空探索活动的了解和认识;目标五: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取得的成就。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教学主题第二章认识地球学科地理年级七年级上册单元第二章授课人Xxx单元内容一、本单元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安排了“地球与地球仪”和“地球的运动”两部分内容。
在“认识地球”这一节中,教材从地球在宇宙中、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仪、纬线与纬度、经线与经度、经纬网的几个方面,较全面地介绍了地球,使学生对人类的家园地球有一个粗略的认识。
地球运动安排了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公转以及实践与探究——探索太空、筑梦航天。
二、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三、本单元内容可开发的教学活动与资源(一)活动主题《探索地球运动与竹竿影子变化的关系》(二)项目背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了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从而引起物体影子长度和方向的改变。
通过在校园中测量影子,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地球运动的原理。
(三)核心素养1.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太阳高度角的影响。
(综合思维)2.掌握测量影子长度和方向的方法。
学会记录和分析数据。
(地理实践力)3.通过实际测量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综合思维)4.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人地协调观)(四)活动准备(每个小组必备以下工具)1.一根笔直且长度适中的竹竿。
情景设置达成评价表单元目标单元评价内容区域认知(25分) 1.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
2.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3.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综合思维(25分) 1.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25分)通过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地球运动的过程,受到科学史的教育,激发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促进科学态度的形成。
3)、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依次经过的大洋是()
A.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B.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C.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D.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4).关于经纬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0°纬线为本初子午线
B. 纬度越大,纬线越长
C. 0°经线和180°经线可构成一个经线圈
D. 从北极到南极,纬度的变化规律是先变大再变小
5).甲乙两人同时从赤道上某点出发,甲向北走,乙向东走,且方向不变,那么甲乙两人能否回到原出发点? ( )
A. 甲能,乙不能
B. 甲乙都能
C. 甲不能,乙能
D. 甲乙都不能
教学反思(由使用教师撰写)。
初中地理教案:认识地球和地球的构造一、认识地球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是宇宙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对于初中生而言,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是地理学习的起点。
本章教案将带领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大小、位置、运动等基本特征。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形状,它由两个相互压扁的半球体组成,称为半球体地球。
学生要明白地球不是完全圆球形状而是稍微扁平的。
地球的直径约为1.28万公里,赤道周长约为4万公里,极半径约为6,357公里。
同时,学生需要明白地球是宇宙中最大的固体天体。
2. 地球的位置地球位于太阳系的第三个行星上,距离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 1.5亿公里。
同时,地球位于银河系的外围位置,人类自身所处的星系是一个螺旋状的星系。
学生需要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相对位置,同时了解地球所处的行星和星系。
3.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三种运动:自转、公转和地轴倾斜。
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这是引起昼夜交替的主要原因。
自转一圈需要约23小时56分钟。
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公转一周需要大约365.25天,也就是一年的长度。
这一运动引起了四季变化。
地轴倾斜是指地球轴线与其轨道平面之间的倾斜。
这一倾斜是引起地球不同地区季节变化的重要原因。
学生需要明确地球的运动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二、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构造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构造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理解地球内部的层次性和构造特征有助于理解地球上的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
1. 地球的层次结构地球可以分为五个主要的层次:岩石圈、地幔、外核、内核和地震发生的震源。
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包括陆地和海洋,也是人类生活的空间。
地幔是地球半径最大的层次,占据了地球体积的大部分。
外核和内核主要由熔融状态的金属铁构成。
地震发生的震源是地震中心,代表着地球内部岩石的断裂和变形。
学生需要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层次性,以及每个层次的特点和作用。
2. 地球的构造特征地球的构造特征主要有地壳构造、板块构造和地震构造。
初中地理教案:认识地球和地球的构造认识地球和地球的构造一、认识地球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家园,也是我们生存的基础。
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地球。
首先,让我们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入手。
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圆体。
这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离心力使得赤道部分向外突出,而极冠处则稍微压缩。
因此,地球看起来更像一个略扁的圆形。
2. 地球的大小从最直观的角度来看,地球具有相当庞大的尺寸。
它的半径约为6371公里,并且其质量非常大,约为5.97×10²⁴千克。
这个巨大体积使得我们能够容纳如此丰富多样的生物与环境。
接下来,让我们继续探索一些关于地球构造与层次结构方面的知识。
二、认识地球的构造1. 地壳层(1)洲际板块运动:在认识地壳层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个重要概念——洲际板块运动。
洲际板块是地球上的大块岩石板块,各个板块都可以在地壳上滑动。
当板块相互碰撞、分离或拖曳时,会引起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等现象。
这种运动称为洲际板块运动,也是地球表面多样性和变化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2)岩石的分类:根据形成过程和成分不同,我们可以将岩石分为三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于地下深处高温熔融物质喷发到地表并迅速冷却形成的,例如玄武岩和花岗岩等;沉积岩是由于风化、溶解、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的,例如砂岩和页岩等;变质岩则是由于高温、高压及其他外力作用使原来的普通岩石发生了改变而形成的,例如片麻岩和片理构造。
2. 结构层(1)地壳:地壳是最外部的固体外壳层,在平均厚度约为30公里。
它包含着陆地和海洋底部,具有不同的地质特征和构成物质。
(2)地幔:地壳下面是地幔,它位于地壳与地核之间。
地幔包含大量的岩石材料,温度和压力非常高。
(3)地核:地心最内层是地核,它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其中外核为液态,而内核为固态。
这些层次结构相互作用并共同构成了地球的基本结构。
三、总结通过学习认识地球和了解其构造,我们更加深入理解了人类生活的家园。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仪。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地理的基础性知识,必须牢固掌握。
经纬网定位是难点,应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