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婚姻习俗
- 格式:ppt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婚姻习俗与婚姻家庭观念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及婚姻习俗一直是世人关注的热门话题。
在古代中国,婚姻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幸福,也涉及到家族的延续。
本文将以介绍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婚姻习俗以及婚姻家庭观念为主要内容进行阐述。
一、婚姻制度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主要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基本原则。
传统上,婚姻是由家长和媒婆等媒介人物进行牵线搭桥的。
父母的意愿通常是决定孩子的婚姻对象的首要因素,他们会为子女选择一个合适的婚姻对象,通常以家庭出身、经济状况、婚姻条件等为考虑因素。
然后,媒婆或媒人负责去对方家庭做联络,商量婚姻事宜。
最后,在严格的家族制度下,婚姻是由双方父母的最终决定,子女往往没有话语权。
二、婚姻习俗中国古代的婚姻习俗千姿百态,令人叹为观止。
在婚姻仪式上,有一些常见的习俗。
首先是聘礼,即男方给女方家庭的财物,其目的是显示男方的诚意和经济实力。
其次是婚礼,一般是在官方的洞房酒席上举行,家族亲友聚集在一起,观看新婚夫妇行礼,并祝福他们的美好未来。
最后是迎亲,即男方的家人前往女方家庭接新娘返回男方家。
迎亲过程庄重而隆重,新娘经过一系列的传统仪式后,被带回男方的家庭,开始新的生活。
另外,中国古代的婚姻习俗还包括许多民间的传统习俗。
例如,新娘出嫁前要进行一个洞房的仪式,用以驱除邪灵和带来好运。
新婚夫妇在进入洞房时,要用红布围住,以防止不幸的力量进入。
此外,在丰富多样的婚礼游戏和娱乐中,众多的亲友会参与其中,在欢声笑语中共同庆祝这个美好的时刻。
三、婚姻家庭观念中国古代的婚姻家庭观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儒家思想中,婚姻被视为一种道德义务,夫妻关系是建立在忠诚、孝顺和亲密关系的基础上的。
儒家思想强调男女双方应该尊重传统价值观念,维护家族的利益,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个体之间的事情,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因此,男方负责养家糊口以及传宗接代,女方则负责家庭的琐事、照料子女等。
在这种观念下,家庭稳定和家族的延续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古代结婚有哪些习俗在古代,婚姻习俗都有哪些呢?相信你一定会非常好奇吧,下面店铺分享了中国古代结婚习俗,一起来了解吧。
中国古代结婚有习俗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婚前礼传统婚俗之看亲篇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
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
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看亲”。
雅称“相亲”。
相亲的日子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的,因此,双方都要作好准备。
男方要根据妇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妇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
作为当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能有风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
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
古时看亲时,男子只能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现在不同了,男女双方可以直接见面、谈话。
双方都有机会对对方有一个初步了解。
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
看亲的结果往往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用各种暗示来表现。
很多地方都是在男方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热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辞回家,有的父母甚至还托媒人将男方带来的见面礼带走。
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
“察人家”其实也是看亲,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妇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媒人带领,回方男家。
祁阳一带则称为“看当”。
看当时,男方父母应先奉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妇方父母交谈。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我国是人口大国,文明古国。
五十六个民族更是我国的骄傲。
婚姻自古是大事,也有很多有趣的婚嫁习俗,随着历史的演变而沿袭了下来。
我国的婚嫁习俗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我国传统婚嫁习俗,希望能帮到你。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
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
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
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
”从此,俪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
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
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
发展历史最初的婚礼形式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从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逐渐演进,到夏商时的“亲迎于堂”,再到周代所具备的完整的“六礼”,已初步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
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四辅公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
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
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而亲皇的婚礼都会依随六礼。
后来暨“问名”于“纳采”和“请期”于“纳成”;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实际上只有“纳采”、“纳吉”、“纳征”和“亲迎”四礼。
而朱子家礼更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所以只有三礼。
一、三书六礼1)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
纳吉(过文定)时用。
2)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纳征(过大礼)时用。
3)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4)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5)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时辰,以1、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6)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7)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8)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9)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10)安床: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
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撒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及红包。
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结婚当晚新人进房为止。
二、新娘礼服1)颜色:中国人的婚礼离不开大红色,习惯以鲜艳的颜色来烘托气氛。
因此,历朝女式婚服颜色为大红色已成了定制,以示喜庆,衬托新人,预示未来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满。
2)样式:新娘礼服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
值得说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图案很有讲究。
对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对称感,且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布的左右对称且成双成对的锦鸡图案,则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乐。
20世纪初,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
凤冠霞帔原属清代诰命夫人的规定着装,是权势和地位的象征,对普通平民百姓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因为其上布满了珠宝锦绣,容雍华美至极,表达了民间对权贵的仰慕,因而逐渐演变成豪门闰秀的婚礼服。
而普通人家之女成婚时,通常只能穿一身大红袄裙,外加大红盖头和绣花鞋,并用大红花轿抬进婆家门。
过文定:婚前一个月,把男女双方的时辰八字相夹,定下日期,男家带备“三牲酒礼”到女家。
过大礼:男家择定良辰吉日,带备礼金及礼饼、椰子、茶叶、槟榔、海味、三牲(包括鸡两对、鹅两对、猪脾两只)、莲子、芝麻、百合、红枣、龙眼干、糯米粉、片糖、洋酒、龙凤镯一对、结婚戒指和金链等等,送到女家。
当女家收到大礼后,将其中一部份回赠给男家,这叫“回礼”。
通常是把上列物品的一半或若干,再加上莲藕一对、芋头一对、石榴一对、四季桔一对、手帕、女婿的西装、皮带、礼、银包、纸扇一对、利是两对,上写“五代同堂,百子千孙”。
嫁妆:古时,女子需要一个大桔和一个小桔到男家做嫁妆,内放七十二件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及利是伴着;还有“蝴蝶双飞”~较剪;“良田万顷“~尺,龙凤被、枕头、床单等床上用品;拖鞋两对、睡衣和内衣裤各两套;子孙桶(痰盂),内放红鸡蛋一对、片糖两块、十只红筷子、姜两片、还要一把伞。
上头:上头仪式于大婚正日的早晨举行,须择时辰。
男方要比女方早半个时辰开始(约一小时之差),并由“好命佬”和“好命婆”替男女双方各自家中举行。
男女双方均要穿着睡衣,女方更要在一个看见月光的窗口,开着窗进行。
所谓“好命佬”和“好命婆”是男女家中的长辈,择父母子女健在,婚姻和睦者。
从前,女方上头后便不准落地走动,所以上花轿时须由大妗姐背着。
上头时“好命佬”、“好命婆”会一边梳一边说:“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
正日出门:打开红伞,代表开枝散叶。
撒红豆绿豆和米于伞顶和车顶,用以辟邪。
三朝回门:一对新人代备以下物品返女家:金猪两只、酒一壶、鸡一对、西饼两盒、生果两篮、面两盒、猪肚、猪肉两斤。
女家须留女儿及女婿食饭。
回门后女家照例回礼,包括西饼、竹蔗、鸡仔、生菜、芹菜、猪头和猪尾。
由于时代进步,一切从简,以上各礼均可以利是代替,代替猪肉的,谓之猪肉金。
代替西饼的,也就是西饼金了。
禁忌:孕妇和带孝者都不可以目睹新人出门及过门,更不能触碰新人的衣物及新房所有物品。
中国各地婚嫁习俗中国式个文化大国,自古注重礼仪,对于结婚的习俗更是多不胜数。
想了解这些结婚习俗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各地婚嫁习俗,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各地婚嫁习俗北京的婚嫁习俗:第一步:聘礼男女双方家长说媒、相亲、订婚后男方往女家送彩礼,表明聘定女方为妻。
聘礼的一部分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
(下聘礼要送女方茶叶、点心盒、酒、女方衣服钱)第二步:陪嫁女方在收到男方送来的聘礼后,在出嫁前某天下午将娘家陪送的嫁妆送往男家。
有的人家陪嫁有相应还礼之意,原则上以男方聘礼增一倍还礼。
(不过现在一般都是男方准备新房,女方的陪嫁一般都是新房的家具电器,实用性强)第三步:娶亲吉期一到,喜轿执事上门,娘家忙着打发上轿,夫家忙着迎娶进门,排场大又隆重,礼数也多。
现代婚礼虽然没有古代的那些讲究,而且也轿子换成了汽车,也有了专门的司仪和婚庆公司来办理婚礼,但是整个娶亲和婚礼的仪式还是一直被沿用了下来了!第四步:洞房坐帐新人拜过天地后,上炕抓盖头,夫妇才算正式见了面。
拜堂后要“闹新房”。
新婚夫妇进行同吃子孙饽饽啊、喝交杯酒、撒床、上头等一些仪式。
其中贯穿着祝愿新人称心如意,家道兴旺发达的主题。
(闹新房、喝交杯酒这些习俗现在也变得越来越明面了,不用到洞房里闹,婚宴的时候闹得是最热闹的了!)第五步:回门洞房花烛夜后,第二天一早,新婚夫妻要一同祭拜神、佛和宗亲三代,并拜见父母等长辈,定名分,认大小。
婚礼举行后的第三天,通常新娘要回娘家与父兄亲友行回见礼。
这就是所谓“回门”,也叫“回酒”。
一般是一大早娘家便派人赶着马车来接新妇,新妇临行前,向公婆叩头,然后与新郎坐马车到娘家会亲。
到娘家后,新婚夫妇要向家堂中的神、佛及宗亲牌位行礼,然后给女方父母及长辈们行叩首礼。
见完礼后,便摆开宴席,请新婚夫妇喝酒。
饭后,新郎独自回家,新娘则要到晚上才能回来。
(虽然现在这年代已经很少有媒人拉红线,也没有太多繁杂的讲究,但是精简了的传统还是被流传了下来。
中国传统结婚流程中国传统的结婚仪式是一个庄重而繁琐的过程,代表着家庭的重要事情。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传统结婚的流程。
一、婚前准备在结婚前,双方父母会商议婚礼日期,并确定吉祥的日子。
接下来,双方家庭会派人员进行婚姻介绍,以便了解对方的情况。
如果两家条件相当,双方父母会正式商定婚事。
二、聘礼和聘期中国传统结婚习俗中,男方要给女方家庭送聘礼,以表达自己的诚意。
聘礼的种类和数量因地域和习俗而异,一般包括金银珠宝、红包、布匹、酒和食品等。
女方家庭在收到聘礼后,会备办茶水和礼品招待男方家人。
聘期一般为三个月,期间男方家庭会定期拜访女方家庭,以加深双方的了解。
三、婚礼筹备在聘期结束后,双方开始筹备婚礼。
首先是选定婚礼的日期和地点,一般选择在双方家乡的当地寺庙或宴会厅举行。
接着,会邀请亲友参加婚礼,并统一制定婚礼流程和仪式。
同时,还要准备婚车、婚床、婚纱和礼服等物品。
四、迎亲和过门婚礼当天,新郎一行人会骑着装饰华丽的婚车,带着红盖头,前往新娘家迎亲。
迎亲队伍中会有锣鼓喧天的鞭炮和舞龙舞狮,以及闹婚的伴郎伴娘。
到达新娘家后,要经过一系列的门户闯关游戏。
新娘会戴着红盖头,坐在花轿里等待迎亲。
迎亲队伍会破解各种谜题,以取得新娘的“认可”。
最终,新郎会进入新娘家,完成过门的仪式。
五、拜堂和交杯酒拜堂是中国传统婚礼的重要环节,代表着新郎和新娘的正式成婚。
拜堂仪式一般在婚礼开始之前进行。
新郎新娘会分别在自己的家庭中拜神,祈求神灵保佑他们的婚姻美满幸福。
然后,两家亲友一同赴婚礼现场,见证新郎新娘的拜堂仪式。
在拜堂仪式中,新郎新娘会向双方父母行三鞠躬礼,以示对长辈的尊重和感激。
接下来,新郎新娘会交换结婚戒指,并喝交杯酒,象征着共同生活的开始。
六、宴会和敬酒婚礼的最后一部分是宴会。
宴会通常在晚上举行,邀请亲友共同庆祝新婚夫妇的喜事。
宴会开始,一般会有主持人致辞,祝福新婚夫妇幸福美满。
接着,新郎新娘会与宾客一起敬酒,以表达对亲友的感激之情。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婚姻嫁娶习俗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国家,拥有许多独特的传统婚姻嫁娶习俗。
这些习俗承载着人们对爱情、婚姻和家庭的美好愿景,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
本文将探讨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婚姻嫁娶习俗,希望能够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一、婚礼仪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礼仪式是婚姻嫁娶习俗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一般来说,传统的婚礼分为三个阶段:订婚、迎亲和婚宴。
在订婚阶段,双方家长会商订婚事宜,包括彩礼的交付和婚礼日期的确定。
迎亲阶段是新娘入赘新郎家的过程,通常伴随着一系列的仪式,如接亲、婚礼车队等。
最后,婚宴是一场盛大的宴会,用以庆祝新婚夫妇的幸福和团聚。
二、婚礼道具在传统的婚姻嫁娶习俗中,许多特定的道具被用于象征婚姻的祝福和意义。
例如,燕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幸福和忠诚的动物,被广泛用于婚礼装饰和图案设计中。
红色的包装纸和金色的龙凤图案也常见于中国婚礼中,代表着繁荣和好运。
此外,双喜字、龙凤灯等传统的婚礼道具也被用于增添婚礼的喜庆氛围。
三、婚俗习惯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嫁娶习俗还包括一系列的习惯和规矩。
例如,在结婚当天,新娘通常要进行三次拜天地、拜祖先和拜丈夫的仪式,以示对先人和丈夫的尊敬。
新娘还会在婚礼中穿着华丽的婚纱和戴上配饰,象征着美丽和幸福。
四、传统婚礼饮食婚礼中的饮食习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嫁娶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喜酒是中国婚礼中不可或缺的一道菜品,象征着新婚夫妇的喜悦和幸福。
在一些地区,送餐的菜肴数量也有特定的讲究,如必须送满"六六大顺"(顺利顺利)或"九九如意"(如意如意),以取吉利的寓意。
此外,一些地区也有特定的婚礼过程中要吃的特殊食品,如在湖南地区,新娘婚礼前要吃辣椒酱,以展示勇气和坚韧。
五、新婚夫妇的住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新婚夫妇的住房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般来说,新婚夫妇会选择一个新的居所,以开始他们的婚姻生活。
中国古代婚礼仪式与习俗中国古代的婚礼仪式和习俗源远流长,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社会,婚姻被视为一种神圣而庄重的仪式,不仅仅是两个人的联姻,更是两个家族的结合。
本文将从订婚、婚礼流程、婚俗以及婚后习俗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国古代的婚礼仪式与习俗。
一、订婚古代的婚姻通常由父母或者媒人商议安排。
当两个家庭达成初步协议后,便会举行订婚仪式。
订婚仪式在中国古代十分重要,它代表着双方家族的联姻。
订婚时,两个家族的长辈和亲朋好友会聚集在一起,交换礼物、敬茶、祭祀祖先等。
订婚礼仪的举行也象征着婚姻关系的建立,因此具有非常高的仪式性。
二、婚礼流程1. 迎亲在古代,新娘一般不会离开自己的家庭,而是由新郎一方派人迎娶。
迎亲是婚礼的第一步,新郎会穿着喜服,手捧鲜花,带领着队伍前往新娘的家庭。
一路上,会有鞭炮和锣鼓作为热闹的庆祝。
2. 接亲新郎一行到达新娘家后,新娘的父母会率领着满盘的水果和酒迎接。
新郎则要接过这满盘的水果,然后将一碗酒倒入碗中,用红布蘸一下,再与新娘父母碰一下碗,象征着两个家庭的联合。
然后,新娘会戴上新郎送的喜帽,然后两家人会一起回到新郎家。
3. 宴请宾客婚后的第一天,新人会举行婚宴并招待亲朋好友。
宴席上,通常有多道菜肴,其中糖饼和糖葫芦等糖果是必不可少的,代表着甜蜜和团圆。
三、婚俗1. 穿婚服古代的新娘婚服通常是红色的,象征着喜庆和幸福。
婚纱以绣花或刺绣为主,金线、珠子和玉钗都是必不可少的装饰。
新郎则会穿着蓝色的喜服,象征着他的身份和地位。
2. 点燃喜烛在婚礼上,点燃喜烛也是一种重要的仪式。
新人会握着一根精美的红烛,然后点燃。
整个过程象征着两个人的心灵和情感相互交融。
3. 环环相扣的婚戒婚戒在古代婚礼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新郎会将婚戒戴在新娘的无名指上,代表着两个人的永恒爱情和忠诚。
四、婚后习俗1. 进新房在古代,新娘进入新房的时候需要经过一系列的门槛和仪式。
新郎会踩着石敲门,新娘则要踩着红布并轻轻步过门槛。
中国传统婚俗的礼节有哪些_中国传统婚俗的典故婚礼,是人一生中的“终身大事”,伴随着这一重大的人生仪礼,便出现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婚俗文化。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婚俗的礼节,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中国传统婚俗的礼节一、迎娶出发:由男方携带六或十二件礼品,鸣炮出发前往女家,将至女家时再鸣炮,女家亦鸣炮回应,表示准备妥当。
迎宾::媒人先下车,其余的人接着下车,新郎由女家幼辈请出。
介绍:男方亲友依序入女家,媒人正式介绍双方亲友认识,先介绍男方给女家。
纳征:男方抬礼物进入女家,女方接受后并给予红包;将礼物陈列大厅,媒人将大小聘、金饰、礼单点交女方家长,女方亲友将礼物收好,并在神明桌上陈列供品。
奉甜茶:女方长辈请男方亲属依长幼入座,新郎居末。
准新娘由一好命妇人引导出堂,捧著甜茶向男方来宾敬茶。
压茶杯:片刻后新娘出堂收茶杯,男方亲友需以红包压茶杯。
喜宴戴戒指:在双方家长亲友的注视下,准新娘面向屋外坐在自家正厅中央(若招赘则面向内)的高椅上,低椅翘脚;戴戒指于中指(男左女右)。
准新郎将红包交给准新娘。
改称呼:媒人引导双方改换称呼。
祭祖:舅父点烛燃香,媒人在旁念吉祥语,随之由女方父母祭拜神明祖先,禀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
回礼:女家对男方所送来的礼物和聘金接受一部份,并给男方回礼六或十二件。
订婚宴:订婚仪式完成后,女方备茶点开宴席来招待男方(座位男右女左),女方备鸡腿并附上红包一份给男方幼辈,男方除备压桌礼外并赠给所有帮忙的人红包答谢。
送客:宴毕,男方宾客起程回家,女方幼辈捧面桶给男方客人洗手,如在外面餐厅则免此礼,送客时不说再见二、回门按照我国婚俗习惯,结婚三天,新娘便要偕同新郎一起回娘家,也称“回门”。
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
新娘家老人心里非常重视三天回门,因此新郎事先天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在礼品上都要有所准备,争取给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
礼品事先备齐,买新娘家老人喜欢的礼品,礼品一般有四件。
回门一般在上午九、十点钟动身。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与习俗一、概述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其中,民俗与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
本文将从婚嫁、祭祀、节庆等方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与习俗。
二、婚嫁习俗1. 婚礼仪式中国的婚礼仪式通常包括拜堂、过大门、敬茶、交换婚戒等环节。
这些环节代表着家族的传承、祖先的祝福和夫妻间的承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两个家族的联姻,因此,婚礼仪式也体现了家族的凝聚力和社会的稳定性。
2. 嫁妆与聘礼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嫁妆与聘礼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新娘的家人会准备一定数量的嫁妆,包括寿礼、锦囊、首饰等,这些礼品代表着祝福和财富。
聘礼则是新郎一家给予新娘家的礼物,表示对新娘家庭的尊重和感谢。
三、祭祀习俗1. 祭祀祖先中国人非常重视祖先,祭祀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活动。
祭祖有固定的时间,如农历清明节和中秋节等。
在祭祀过程中,人们会将食物、酒水等供奉在神龛或祖先牌位前,并烧香祷告,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2. 祭祀自然中国人对自然界也抱有敬畏之心,因此,祭祀自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习俗。
如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人们会在户外放飞孔明灯,表达对自然的尊重,祈求平安和福运。
四、节庆活动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节庆活动之一。
人们会进行各种传统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等,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此外,人们还会走亲访友、互赠红包等,表达对亲友间的关爱和祝福。
2.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也是保护民俗遗产的节日。
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以纪念屈原和预防疫病。
此外,还有粽叶装饰、赛龙舟等民间游戏和活动,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五、结语民俗与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传统观念。
通过婚嫁习俗、祭祀习俗和节庆活动,人们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并将其发扬光大。
文化习俗:中国传统婚礼风俗解读介绍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婚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婚礼风俗更是各地区的文化特色之一。
中国传统婚礼风俗独具魅力,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婚姻的重视和对家庭的美好期许。
本文将带您一起解读中国传统婚礼风俗,让您更加了解中国人民的独特情感世界。
1. 求婚习俗1.1 门当户对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婚姻观念中,门当户对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古人认为,只有家境相当、人品相配的两个人才能够建立幸福美满的婚姻。
因此,在求婚之前,男方家族往往会对女方家庭进行详细的调查,包括家族背景、财富状况等。
1.2 红娘的作用在古代,男子往往不便直接与女子交流,因此需要借助媒妁之言来进行婚姻联姻。
红娘是传统媒婆的代称,她们扮演者媒介的角色,帮助男女双方进行相互了解和沟通。
红娘通常是女性中年人,她们通过了解男女双方的情况和意愿,为双方撮合婚姻。
1.3 求婚仪式求婚仪式在中国传统婚礼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通常,在确定门当户对之后,男方会准备一份细致的求婚计划,用以向女方表示自己对她的真诚和承诺。
求婚场景可以是浪漫的户外环境,也可以是温馨的家庭氛围,具体形式因地区和个人喜好而异。
2. 婚前准备2.1 婚礼日期的选择在中国的传统农耕社会中,农民们会根据农历、宜忌等因素选择婚期。
例如,大多数人会避开丧葬、忌神、日月食等不吉利的日子,而选择一些象征吉祥和繁荣的日期举行婚礼。
2.2 办喜酒和婚礼的区别在中国,办喜酒和办婚礼是两个不同概念的活动。
办喜酒是指男方家族邀请亲友来庆贺婚事,由于人数较多,通常选择在酒店或餐厅等场地举行。
而办婚礼则是指正式的结婚仪式,由男女双方和家人亲友共同参与,通常在婚姻注册后的特定日期上午举行。
2.3 婚纱定制和婚戒挑选中国传统婚礼中,有婚纱定制和婚戒挑选等环节。
新娘通常会选择一套婚纱,并邀请专业设计师根据自己的体型和风格进行定制。
而婚戒则是新婚夫妻之间的象征,新人们会一起前往珠宝店挑选适合自己的婚戒,以示爱意和承诺。
中式婚礼婚俗知识1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
2、出发: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
3、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4、等待: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5、讨喜: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过后才得进入。
6、拜别: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7、出门:新娘应由福高德劭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在结婚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因此不得与天争大。
8、礼车: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9、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样要一路燃放礼炮。
10、摸橘:新娘子迎新车队到达新郎家时,由一位拿着橘子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并赠红包答礼。
这两个橘子要放到晚上,让新娘亲自剥皮,意谓招来"长寿"。
11、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新娘进入大厅。
进门时,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
12、喜宴:时下颇流行中西合壁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礼服向各桌一一敬酒。
13、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家门口送客。
14、闹洞房:新人被整之灾情大小,端视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礼上戏弄别人,或平素待人够不够忠厚等。
【中式婚礼新人着装】新郎可以穿长袍,新娘披戴凤冠霞帔。
凤冠是饰有银质或其他质地的凤凰模型,霞帔则是红色的披肩,一般来说,新娘穿红绸袄裤,绣花鞋,上绣鸳鸯、梅花、莲花等吉祥图案。
中式的服装可以去礼服店订做或租借,在影楼拍摄婚纱照时也可以预定中装,有些影楼会在拍摄套系中免费借用婚礼当天的服装。
关于六礼六礼,据唐《杜佑通典》“周制,限男女之岁,定婚姻之时,亲迎于户。
六礼之仪始备。
”可见,“六礼”在周代就已形成。
秦汉以后,六礼逐渐形成定制。
所谓“六礼”者,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男方欲择某家之女为妻后,便托媒交通女方,试探女家之意。
若女家同意,则可收下男方送去的采择之礼。
纳采的礼物,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已。
纳采用雁者,为的是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
纳采也有用羊者。
羊者,祥也,取其群而不党。
问名:纳采仪式结束后,使者退而复返,想女方的父母问女儿之名,从纳采的仪式记载来看,纳采和问名当是同一时间进行的。
既然是人来呈纳采之礼,男家当然早己知道女方之名,此时再问,所谓问名其实是问女方的生辰是于何年、何月、何日、何时,以备问卜,也便是“纳吉”,后来的人也称为“合八字”。
纳吉:婚姻是中国古代人生的大事,需占卜方可.即所谓“纳吉”。
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外,以占卜而问天意是中国古代男女之间婚姻能否成就的又一次决定性因素。
古代在纳采之时,使者要返回去再次“问名”,以备占卜。
后来是男方先把生辰八字写在“庚帖”上托媒妁送到女方家,媒妁再把女方的年庚八字带回男家,双方均请“先生”看看年庚八字是否相配。
若八字匹配,婚事便可初步定下来。
纳征:“征”有“成”的意思。
即纳吉之后,两家的婚姻就算成立,某种意义上讲类似与今天的订婚,不同的是地方是古时候是以“过礼”未先提条件的。
只有此项仪式后男家方可娶女家过来。
纳征是中国古代婚姻习俗中最重要,也最具特色的一个环节,即便是“贵为天子”的帝王亦不能免。
用于纳征的物品因地域、时代、地位、贫富各有差异。
聘礼无论多少,均要有吉祥的寓意,且均为偶数,取其成双成对的意思。
纳征之后,双方便要订立婚约。
婚约一旦订立,男家便可择日成亲了。
请期:俗称“择日”,即男家要请“先生”择选结婚的“黄道吉日”之后,告知女方。
古人的请期不是简单的告知,也是有一定仪式的。
亲迎:即为正式举行婚礼。
中国各地婚嫁习俗中国式个文化大国,自古注重礼仪,对于结婚的习俗更是多不胜数。
想了解这些结婚习俗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中国各地婚嫁习俗,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各地婚嫁习俗北京的婚嫁习俗:第一步:聘礼男女双方家长说媒、相亲、订婚后男方往女家送彩礼,表明聘定女方为妻。
聘礼的一部分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
(下聘礼要送女方茶叶、点心盒、酒、女方衣服钱)第二步:陪嫁女方在收到男方送来的聘礼后,在出嫁前某天下午将娘家陪送的嫁妆送往男家。
有的人家陪嫁有相应还礼之意,原则上以男方聘礼增一倍还礼。
(不过现在一般都是男方准备新房,女方的陪嫁一般都是新房的家具电器,实用性强)第三步:娶亲吉期一到,喜轿执事上门,娘家忙着打发上轿,夫家忙着迎娶进门,排场大又隆重,礼数也多。
现代婚礼虽然没有古代的那些讲究,而且也轿子换成了汽车,也有了专门的司仪和婚庆公司来办理婚礼,但是整个娶亲和婚礼的仪式还是一直被沿用了下来了!第四步:洞房坐帐新人拜过天地后,上炕抓盖头,夫妇才算正式见了面。
拜堂后要“闹新房”。
新婚夫妇进行同吃子孙饽饽啊、喝交杯酒、撒床、上头等一些仪式。
其中贯穿着祝愿新人称心如意,家道兴旺发达的主题。
(闹新房、喝交杯酒这些习俗现在也变得越来越明面了,不用到洞房里闹,婚宴的时候闹得是最热闹的了!)第五步:回门洞房花烛夜后,第二天一早,新婚夫妻要一同祭拜神、佛和宗亲三代,并拜见父母等长辈,定名分,认大小。
婚礼举行后的第三天,通常新娘要回娘家与父兄亲友行回见礼。
这就是所谓“回门”,也叫“回酒”。
一般是一大早娘家便派人赶着马车来接新妇,新妇临行前,向公婆叩头,然后与新郎坐马车到娘家会亲。
到娘家后,新婚夫妇要向家堂中的神、佛及宗亲牌位行礼,然后给女方父母及长辈们行叩首礼。
见完礼后,便摆开宴席,请新婚夫妇喝酒。
饭后,新郎独自回家,新娘则要到晚上才能回来。
(虽然现在这年代已经很少有媒人拉红线,也没有太多繁杂的讲究,但是精简了的传统还是被流传了下来。
中国婚礼的风俗古时对婚嫁风俗十分注重,繁复的六礼仪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及迎亲按全部都有特定的流程仪式,一丝不苟。
不过每个地方又会有些特别的传统风俗,下面接亲网小编就来带大家看看全国各地婚嫁习俗汇总。
一、北京婚礼习俗1.男女双方认可这门亲事后,先是“小定”礼,“小定”礼的多少由男方的财力决定。
在婚礼的日子选定之后,就是“大定”,“大定”除“龙凤帖”之外,以前男方还要送上衣料首饰、酒肉、面食和水果等四包礼物。
龙凤贴,就是很多地方所说的“生辰八字”或婚书。
用印有龙凤图案的红纸,写上姓名、门弟和生辰八字等,换贴后,就表示婚姻关系即成立。
2.新娘到达新郎门前后,新郎会手持弓箭,于新娘脚下虚晃三下,借以驱除邪妖,现在会用弓箭的除了中式婚礼,已经很少了。
之后新娘再跨过门前的火盆,才能进门。
3.新郎新娘进门后,向父母敬茶。
新人新房"坐帐",并一起吃"子孙饽饽"(也就是饺子)及长寿面,喝交杯酒等。
4.结婚后第三天,新郎陪伴新媳妇儿回门,叩拜岳父母。
二、上海婚礼习俗1.新娘出门前,都要先在娘家吃一碗以莲子、百合煮成的甜粥或者糖水,代表女家希望女儿出嫁后能过甜蜜无忧生活。
2.在送嫁的过程中,女家一位属全福之人(即父母双全,与丈夫和睦而有子女者)的女性长辈,或女司仪撑起红伞伴着新娘走,按以前的话是:保护新娘不受妖邪入侵。
3.新娘出门前要多带备一双全新的绣花鞋,待新娘登上轿子后,便要立即更换新鞋,表示新娘离家嫁作人妇,便不会带任何属于女家的东西到夫家,寓意将以后的生活交托于丈夫手上。
三、广东婚礼习俗1.定亲也会很隆重,婚礼前,男方就要到女方家送迎亲的聘礼。
广州的风俗是要送鸡(意味着有生气)、椰子(有爷有子,天伦之福)、礼饼(送给女方的亲戚),而且还要送礼金。
2.男方送聘礼叫“过大礼”,女方也需要“回礼”。
其中一些重要的礼品,尽量要亲自找来,比如:龙凤饼一对、唐饼数个(约八个)、龙凤烛一对、对联一幅及生果等。
中国民间结婚风俗婚姻礼俗是男女建立婚姻关系必要途径。
由于结婚是人生最大喜事,关涉到家庭幸福、家族香火的延续和社会的安定,因此有关婚姻的习俗也就特别繁多。
哭嫁仅仅是婚俗中的一个插曲。
我们简单梳理了哭嫁习俗流变的轨迹,从中可以看出,婚俗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中国的婚俗历代主要沿袭的是“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现在有所简化。
下面依照婚礼的程序,展示婚礼中重要环节中的风俗画面。
1.女儿出嫁送嫁妆送嫁妆,即发奁。
女儿出嫁,首先要准备嫁妆。
近代多流行于汉族某些地区。
陪嫁由女方自备,其种类可分为铺陈、摆设、日用等物品,因世俗视嫁妆多寡而论新娘身份高低,故而一般人家不得不倾其所有,大事铺排,以争体面。
陪嫁物多为衣服、蚊帐、被絮、澡盆、脚盆、洗脸盆(架)、提桶、木箱、木柜、屉桌、大桌大椅、小桌矮凳、火盆、木炭、茶具、餐具等,多者可达十余抬。
为显丰厚,大件为2~4人共抬,小件也要2人合抬。
由于物多人众,队伍浩浩荡荡,蔚为壮观。
富户大族多有陪送田地、山林者。
贫寒之家亦有由男方备办一部分陪嫁,事先悄悄送至女家,过礼之日再一同抬回男家的习俗。
由于陪嫁丰盛,民间俗有“生崽满堂红,生女一场空”之说。
旧时北京地区,女家收到男家的定礼之后,即将送来的龙凤喜饼、茶食点心分成若干份,装入食盒,给七姑八姨等近亲友好送去,告知陪送妆奁的日期,表示邀请。
对于一般朋情,仅送去一张请帖就可以了。
上书:“谨詹于×年×月×日为小女××于归之期,敬请阖第光临”等语。
凡收到礼品或请帖的,都要届时送些礼品,给姑娘买些嫁妆,如衣料、首饰或鞋袜等物,谓之“填箱”。
也有的送些礼金,装在红封套里。
上书“奁敬×元”。
女子出嫁要陪嫁,奁具名目繁多,其丰俭因女家贫富而异。
1924年6月,顾颉刚先生在北大《歌谣》周刊上发表一篇文章,罗列了光绪十五年(1889)苏州地区一场婚礼的“奁目”:铜、锡、瓷、牙、竹、木各式器具齐全,粗略统计,有箱子四只,面盆、脚炉、茶炊等铜器二十四件,汤盅、酒壶、茶瓶等锡器四十一件,茶碗、大盆、汤碗等瓷器一百三十五件,箱橱、妆台、浴桶等木器五十一件,丝箩、提篮等竹器六件,另有团圆镜等各式镜子,象牙筷等牙器及床上用品等多种。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已经逐渐式微,但其文化价值和意义却依然不可忽视。
一、婚姻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方面,婚姻是传承家族的途径,是延续家族血脉和家族道德传统的重要载体。
另一方面,婚姻也是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意味着一个人从独身走向家庭和社会,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二、婚姻的步骤在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中,整个婚姻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订婚、婚礼和迎娶。
订婚是婚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一个家族间的盟约。
在订婚仪式上,双方家长会商定婚姻的基本条件和规矩,如礼金、嫁妆、婚期等等。
而对于女方家庭来说,最重要的礼品就是嫁妆了,它代表了女方家庭的财力和社会地位。
婚礼仪式是婚姻过程中最精华的部分,它包含了诸多传统习俗,如点灯、拜堂、过门、拜祖先等等。
在婚礼仪式中,新娘要穿上喜服,戴上喜头,表示祈求幸福和美满。
而新郎则要手持玉器,寓意喜结良缘。
迎娶则是婚礼过程中最后一个步骤,也是婚姻正式成立的标志。
在婚礼结束后,新娘要随新郎离开自己的家,回到新郎家中成为他的妻子。
三、婚礼中的文化意义虽然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式微,但其文化价值和意义却依然不可忽视。
婚礼不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更是一种族群意识和传统文化的表达和传承。
在婚礼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内涵。
首先,婚礼具有情感宣泄的功能。
在婚礼上,新郎新娘可以向自己的亲朋好友,甚至是整个社会宣告自己的爱情和婚姻,表达自己的热情和诚意。
同时,婚礼也是社会大家庭的见证,参与婚礼的人们可以感受到新人之间的爱情和感情,进而感受到他们自己的家庭生活的美好与幸福。
其次,婚礼还具有文化教育的作用。
在婚礼上,人们可以接受家庭的道德教育和文化传承。
在中国传统婚礼中,新娘要向新郎家的祖先拜礼,这就是一种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同时,新娘还要学会做家务、尊重丈夫、孝顺婆婆等传统礼仪,这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家庭美德和道德素养。
三书六聘三媒六礼,明媒正娶,十里红妆是什么意思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
“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
“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
“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十里红妆就是运送陪嫁嫁妆的队伍长达十里,表示嫁妆雄厚。
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你如果隆重的来娶我,我就会带上千万家产来嫁你。
明媒正娶是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公开正当仪式结婚,十里红妆”形容嫁妆的丰厚。
“三书六礼,明媒正娶”的具体内容:这古代的结婚过程,与现代的意义有点不同。
现代的结婚过程一般指结婚当日所举行的礼仪,三书六礼的结婚过程则包括了从谈婚、订婚到结婚等过程的文书和礼仪。
与现代相似,整个传统婚姻习俗礼仪通知了亲属邻里,以取得社会的认可和保障。
除此之外,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使结婚的夫妇取得祖先神灵的认可和承担履行对父母及亲属的权利义务。
故此在古代某些时代,男女若非完成三书六礼的过程,婚姻便不被承认为明门正娶;嫁娶仪节的完备与否,直接影响婚姻的吉利。
不过,在不同的中国朝代时期中,婚俗礼仪亦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