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下)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图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中图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材分析本章教材包括秦岭—淮河线、四大地理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三大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先分别介绍秦岭与淮河的位置及地理特征。
教材上有一幅秦岭—淮河线示意图和秦岭、海河景观图,并设置了一些读图练习,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秦岭、淮河的位置特征。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是本节教材的重点之一。
秦岭与淮河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其南北两侧地理特征有显著的差异。
教材由易到难设置了两道思考题,分析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的一些差异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然后以表格形式作为阅读材料,归纳出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便于进行比较。
因为很多内容在前面已经接触过,这里只是系统地作了一个概括和总结。
教材第二部分主要是介绍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材设置了一道活动题,让学生阅读教材文字和“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图,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分布、地形、温度带、降水和植被。
通过完成表格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和自然差异。
教材最后部分介绍四大区域的自然环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自然环境不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有明显的区别。
这部分内容较简单,是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总结。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我们学校为重点初中,大部分学生基础较,知识面广,加上上学期的训练,学生有一定的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也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他们掌握了一些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因此,在授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也有少数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深,重视程度及兴趣爱好就随之下降,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低。
课堂中的每个教学环节的参与要靠兴趣和成绩优秀的部分学生带动。
因此,我们每节课前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要下较大的功夫。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秦岭、淮河的走向和流向,以及秦岭、淮河的基本概况。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王民主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征;2.掌握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植被和动物资源;3.认识我国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征;2.掌握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植被和动物资源。
三、教学难点1.认识我国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1.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分别是东部沿海平原、华北平原、西南高原和青藏高原。
其中,东部沿海平原和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我国的主要粮食和经济区;西南高原盛产茶叶和水稻,气候温和湿润,景色优美;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是我国的天然“水库”,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
2. 东部沿海平原东部沿海平原位于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带,包括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等省份。
该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湿润。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东部沿海平原是我国的经济中心和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支撑区。
3. 华北平原华北平原位于我国的华北地带,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陕西等省份。
该地区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气候干旱,是我国的主要粮食生产区。
由于地理位置接近我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华北平原在历史上担当着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
4. 西南高原西南高原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带,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和西藏等省份。
该地形高大峻峭,气候温和湿润,盛产茶叶和水稻。
该地区还是我国的农产品和矿产资源中心。
5.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地区,平均海拔约4500米,总面积约为230万平方公里。
该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是我国的天然“水库”。
青藏高原的气候、植被和动物资源都非常丰富,是我国的重要生态保护区。
五、教学方法1.组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2.通过PPT展示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植被和动物资源;3.开展小组讨论,帮助学生认识我国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4.运用课堂练习和小组交流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主要介绍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本节内容通过讲解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特点,使学生了解我国各地区的差异和特色,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形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现象和地理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对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多,本节课可以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掌握各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2.难点:各地区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形象的插图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实践性教学法: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地理七年级下册》2.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3.学具:笔记本、彩笔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提问: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哪些地理区域吗?今天我们将学习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2.呈现(10分钟)介绍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分别展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各地区的特点,提问:同学们能总结出各地区的特点吗?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和课件展示,分组讨论各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1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要求: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他们的自然地理差异;知识与技能: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特征;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地理图表的方法和技能,从地理图表中获取知识,并运用图表分析、归纳、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引领学生感受地理美,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2学情分析本节课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过程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突出课堂教学的主体性,问题性,开放性,过程性和民主性。
立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学生学习方式及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问题评价”为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关注细节,重视评价,全面落实“三维目标”。
3重点难点1、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2、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问题同学们:我国疆域辽阔,祖国大地姿态万千,风光无限。
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地理景观也就有所不同。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橘生淮南则为橘”的启示(《晏子使楚》)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赏赐晏子饮酒。
宾主正尽兴,却见两个差吏捆绑着一个人来到面前。
楚王故意问:“被捆的人犯了什么罪?”官吏说:“他是齐国人,犯了盗窃罪。
”楚王看着晏子说:“你们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晏子知道这是楚王要羞辱自己的一花招,便回答道:“我听说:橘子树如果生长在淮河以南,果实就是橘子,但是生长在淮河以北,结出的果实就是枳。
为什么呢?水土不同。
老百姓生活在齐国并不偷盗,到了楚国就盗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盗吗?"楚王笑道:"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是自讨没趣了。
第六章我国的区域差异第一节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目标1.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2.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3.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特征4.理解各区域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1.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2.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难点1.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特征2.理解各区域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读图,填图,讨论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秦岭——淮河一线,四大地理区域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个外国友人到中国旅行,他乘飞机从中国的北方飞到南方,从东部到西部转了一圈。
有人问他对中国有什么印象,他说:“我看到了黄色中国、白色中国和绿色中国。
”这些不同的颜色各指哪些地方?学生翻开中国地形图,分别找出上述地区,试说出主要区别,引出地理区域的划分。
二.秦岭——淮河一线1.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位置看图A,找出下列地理事物:秦岭、淮河、长江、黄河、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黄土高原,教师画出区域空白图,抽学生在图上填出上述名称。
理解、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位置。
2.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1)认识秦岭,看图B,结合文字说明,记住秦岭的基本情况。
2)认识淮河,看图C,结合文字说明,了解淮河的基本情况。
3)读图D,找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比较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降水和气温有什么不同。
明确:降水,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是半湿润地区;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是湿润地区。
(结合课文,分析原因)气温,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冬季寒冷,河流要封冻;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冬季温暖,河流不封冻。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3.列表比较,进一步理解、记住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侧的自然差异三.四大地理区域1.看图L,掌握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1)教师画出四大区域划分空白图,抽学生填出我国的四大区域。
中图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张第一节《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中图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我国的地理分布特点,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及其差异。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地理思维、空间想象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图片、地图等直观教具为主要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掌握各地理区域的特点,提高地理知识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合作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2.难点: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及其差异。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合作探究、对比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地理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地图、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辅助讲解,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我国地图为背景,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地理位置,提问学生对我国地理的了解,从而引出本节内容。
2.讲解新课:详细讲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特点及差异,引导学生通过地图观察、合作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课堂互动:设置疑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知识: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6.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采用结构图的形式,突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特点及差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中图版初一下册地理教案:《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1、读图分析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2、举例理解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地图、实例体会和理解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比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主要差异,培养学生全局统筹观念,体会到区域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的重要性。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及南北两侧的主要差异。
我国北方和南方的自然环境有着明显的差异。
你或许能说出南、北方自然环境之间的很多差异,但是你知道这些差异的明显界线在什么地方吗?【二】新课学习〔一〕秦岭—淮河线1.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读图,找出秦岭—淮河线。
〔如图〕视频:«秦岭——南北分界线»秦岭:秦岭横亘于我国中部,东西绵延1500千米,海拔为1500~2500米。
[来源:ZXXK]拓展延伸:秦岭的〝贡献〞秦岭东西延伸,挡住了由东南往西北太平洋吹来的季风带来的水汽,使秦岭以北气候干旱,黄土飞扬,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是其典型的景观。
而秦岭以南那么降雨丰沛,形成一派江南景象。
黄土高原给人以苍凉和贫瘠的感觉,但秦岭以南的汉中和四川盆地那么完全享受着秦岭的庇护和恩惠,是秦岭挡住了北方频频南下的冷空气,造就了汉中盆地和〝天府之国〞——四川盆地的富裕。
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下游分别注入长江和黄海,全长约1000千米。
〔1〕1月份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读图,秦岭—淮河线是1月份多少℃等温线通过的地方?〔0℃〕出示图片:秦岭以北冬季景观、秦岭以南冬季景观。
〔2〕800mm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读图,秦岭—淮河线大约是多少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800m m等降水量线〕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北上,遇到秦岭抬升,使得秦岭以南易形成降水,秦岭以北降水明显减少。
〔3〕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自然差异活动:比较观察以下图中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自然地理状况有什么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通过哪些自然地理要素表现出来的?差异一:冬季河流有无封冻秦岭—淮河线以北河流有封冻期、秦岭—淮河线以南河流无封冻期。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目标
1.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
2.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3.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特征
4.理解各区域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
2.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难点
1.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特征
2.理解各区域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读图,填图,讨论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秦岭——淮河一线,四大地理区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个外国友人到中国旅行,他乘飞机从中国的北方飞到南方,从东部到西部转了一圈。
有人问他对中国有什么印象,他说:“我看到了黄色中国、白色中国和绿色中国。
”这些不同的颜色各指哪些地方?
学生翻开中国地形图,分别找出上述地区,试说出主要区别,引出地理区域的划分。
二.秦岭——淮河一线
1.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位置
看图A,找出下列地理事物:秦岭、淮河、长江、黄河、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黄土高原,教师画出区域空白图,抽学生在图上填出上述名称。
理解、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位置。
2.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
1)认识秦岭,看图B,结合文字说明,记住秦岭的基本情况。
2)认识淮河,看图C,结合文字说明,了解淮河的基本情况。
3)读图D,找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比较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降水和气温有什么不同。
明确:降水,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是半湿润地区;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是湿润地区。
(结合课文,分析原因)气温,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冬季寒冷,河流要封冻;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冬季温暖,河流不封冻。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3.列表比较,进一步理解、记住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侧的自然差异
三.四大地理区域
1.看图L,掌握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1)教师画出四大区域划分空白图,抽学生填出我国的四大区域。
2)看图H——P,将图示的景观图填在相应的位置。
四.作业
复习本节知识,预习下节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四大地理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看P96教材,说出我国四大区域的划分,比较四大区域的不同。
划分理由: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民居生活等。
二.列表比较我国四大区域的不同之处,看课文,结合图片,完成下表。
三.看图L,结合我国地形图,说出四大区域的分界线。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分界线。
四.看图Q-X,理解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概括出我国四大区域的生产、生活的差异,并把图与各地区联系起来。
结合教材,完成下表
2.学生填表,教师引导,并引导分析民居形成的原因及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农业特色。
3.拓展迁移说出你了解的我国四大区域的不同之处。
四.指导完成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