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轨课程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10.50 KB
- 文档页数:6
城轨管理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城轨管理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城轨管理的专业兴趣和责任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掌握城轨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流程。
2.熟悉城轨交通的运营管理、安全管理、服务质量管理等方面。
3.了解城轨交通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
4.具备一定的城轨管理实际操作能力,如数据分析、决策制定等。
5.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和持续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城轨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流程,城轨交通的运营管理、安全管理、服务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城轨管理概述:城轨交通的发展历程、城轨管理的意义和目标等。
2.城轨交通运营管理:线路规划、列车运行图、调度管理、票务管理等。
3.城轨交通安全管理:安全风险识别、事故处理、应急预案等。
4.城轨交通服务质量管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服务改进策略等。
5.城轨管理前沿动态:城轨交通新技术、智能化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城轨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流程。
2.讨论法:引导学生针对城轨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城轨管理案例,使学生了解城轨管理的实际操作和挑战。
4.实验法:安排城轨管理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城轨管理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
2.参考书:提供相关城轨管理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4.实验设备:配备城轨管理模拟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
5.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城轨管理的资讯和案例。
城轨交通场站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城市轨道交通场站的基本概念、功能及分类。
2. 学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场站的设计原则和布局方法。
3. 学生了解城市轨道交通场站的技术参数及其对线路运营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场站的实际案例,提出优化方案。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城市轨道交通场站布局。
3.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文字等形式,清晰表达场站设计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城市轨道交通场站规划与设计的兴趣,增强对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责任感。
2. 学生树立正确的交通规划观念,注重绿色出行,提高环保意识。
3.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培养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场站相关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规划、设计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使学生能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场站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规划设计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为实现课程目标,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城市轨道交通场站概述- 场站定义、功能及分类- 场站布局与城市规划的关系2. 城市轨道交通场站设计原则- 场站设计的基本原则- 场站布局方法与技巧3. 城市轨道交通场站技术参数- 场站主要技术参数及其影响- 技术参数在运营管理中的应用4. 城市轨道交通场站案例分析- 国内外典型场站案例分析- 案例启示与优化建议5. 城市轨道交通场站设计实践- 设计方法与步骤- 设计软件应用与技巧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进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具体如下:1. 城市轨道交通场站概述(1课时)2. 城市轨道交通场站设计原则(2课时)3. 城市轨道交通场站技术参数(1课时)4. 城市轨道交通场站案例分析(2课时)5. 城市轨道交通场站设计实践(3课时)三、教学方法针对本章节内容,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为学生讲解城市轨道交通场站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和技术参数。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教案.doc第一章:城市轨道交通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定义、分类和特点;2. 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的历史发展进程;3. 了解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和趋势。
教学内容:1. 城市轨道交通的定义和分类;2. 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3. 城市轨道交通的历史发展进程;4.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5.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趋势。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定义、分类和特点;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前景。
教学资源:1. 教材:《城市轨道交通概论》;2. 图片:展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3. 视频:播放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发展情况。
教学活动: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城市交通的问题,引出城市轨道交通的主题;2. 讲解:讲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定义、分类和特点;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前景;作业与评估: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第二章:城市轨道交通的技术基础教学目标:1. 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的主要技术参数;2. 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主要设备及其功能;3. 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原理;4. 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保障措施。
教学内容:1. 城市轨道交通的主要技术参数;2. 城市轨道交通的主要设备及其功能;3. 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原理;4. 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保障措施。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城市轨道交通的主要技术参数和运行原理;2.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和车辆段,了解主要设备及其功能;3. 模拟操作法:模拟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过程,让学生亲身参与。
教学资源:1. 教材:《城市轨道交通概论》;2. 图片:展示城市轨道交通的主要设备;3. 视频:播放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原理和安全保障措施。
城市轨道轨道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分类、特点和功能。
2. 学生能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掌握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 学生能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的主要技术参数,如线路、车辆、信号系统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走向、站点布局及其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并进行初步的评估。
3.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和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相关数据,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支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城市轨道交通知识,增强对我国城市化进程和交通事业发展的关注,培养社会责任感。
2. 学生能够认识到城市轨道交通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促进绿色出行等方面的重要性,树立环保意识。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设计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
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科学、积极进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教师可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评估,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城市轨道交通概述- 城市轨道交通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的功能及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的作用2.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参数- 线路走向、站点布局及其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车辆类型、性能及其运行原理- 信号系统及其作用3.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线路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线路走向和站点布局的设计要点- 简单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实例分析4.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及影响-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趋势-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交通、经济、环境的影响- 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协调与优化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组织和安排。
城轨研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2. 使学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车站、车辆及信号系统等基本组成部分。
3. 帮助学生理解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交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和车站布局的能力。
2. 提高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法,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状况进行评价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城市轨道交通的热爱和责任感,激发他们为我国城市交通事业做贡献的意愿。
2.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 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出行、环保节能的观念,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研学课程,结合实地考察和课堂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为初中生,对城市轨道交通有一定的了解,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课程学习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1. 城市轨道交通概述- 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定义、分类及其发展历程。
- 学习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及规划。
2. 城市轨道交通基本组成部分- 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车站、车辆及信号系统等基本组成部分。
- 掌握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相互关系。
3.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车站布局- 学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规划与设计原则。
- 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布局及功能。
4.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 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状况,如客流量、运行速度等。
- 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相关知识。
5. 城市轨道交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交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 探讨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
城轨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功能。
2. 学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车站、车辆及信号系统等基本组成部分。
3. 学生了解城市轨道交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规划。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走向、站点布局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3. 学生能通过实际案例,评估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城市轨道交通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探究城市交通发展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城市轨道交通在缓解交通拥堵、减少空气污染等方面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分工与协作。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将目标分解为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学生能通过课堂讲解、实地考察等方式,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知识。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轨道交通线路设计任务,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等环节,培养沟通协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学生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城市发展,为未来社会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紧密围绕课程目标,选择以下内容进行科学、系统的组织:1. 城市轨道交通概述- 轨道交通的定义、分类及功能-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历程与现状2. 城市轨道交通基本组成- 线路、车站、车辆及信号系统- 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与相互关系3.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线路走向、站点布局原则- 轨道交通线路设计方法与步骤4.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评估-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评估方法- 案例分析与讨论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城市轨道交通概述第二周:城市轨道交通基本组成第三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上)第四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下)第五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评估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如下:第一章:城市轨道交通基本知识第二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车站第三章: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与信号系统第四章: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第五章: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评估与管理三、教学方法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城轨选线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城轨选线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城轨选线进行分析和评价。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掌握城轨选线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原理;(2)了解城轨选线的主要因素和评价指标;(3)熟悉城轨选线的设计方法和步骤;(4)了解城轨选线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城轨选线的相关政策。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城轨选线的原理和方法对城轨线路进行分析和评价;(2)能够运用城轨选线的设计方法和步骤进行城轨线路设计;(3)能够分析城轨选线的发展趋势,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城轨选线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对城轨交通的认识;(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进行城轨选线设计和评价;(3)培养学生关注城轨选线的发展,关注我国城轨交通的建设。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城轨选线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原理;2.城轨选线的主要因素和评价指标;3.城轨选线的设计方法和步骤;4.城轨选线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城轨选线的相关政策;5.城轨选线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城轨选线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城轨选线的应用和评价;3.讨论法:引导学生对城轨选线的发展趋势和政策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4.实验法:学生进行城轨选线设计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利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城轨选线基础知识;2.参考书:城轨选线设计原理、城轨选线评价方法等;3.多媒体资料:城轨选线工程案例视频、城轨选线设计软件等;4.实验设备:城轨选线设计实验器材。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使用,将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讨论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2.作业:布置相关的城轨选线设计、分析等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考试:设置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城轨选线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城轨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运营管理知识,培养学生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定义、分类、特点和优势,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原则和方法。
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的需求和供给,评估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可行性和效益,运用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对城市轨道交通研究和实践的热情,提高学生参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运营管理知识。
1.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包括城市轨道交通的定义、分类、特点和优势,城市轨道交通的历史和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2.城市轨道交通的原理:包括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原理、车辆原理、信号原理、通信原理、供电原理等。
3.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包括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模式、运营计划、运营、运营控制、运营评估等。
4.城市轨道交通的案例分析:分析国内外典型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了解其建设背景、建设过程、运营状况和效益评估。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运营管理知识。
2.讨论法:学生就城市轨道交通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交流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国内外典型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使学生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实际运作情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实验法:学生参观城市轨道交通的现场,进行实验操作,使学生亲身体验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和管理。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城轨行车组织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行车组织原则和相关规定;2. 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的信号系统、线路运行图、车站作业标准等基本知识;3. 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安全保障措施及应急处理程序。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图,并进行简单的运行图绘制;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城轨行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进行初步判断和应急处理;3. 能够运用信号系统知识,解释城轨列车的运行控制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热爱,激发为我国城轨交通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心;2. 树立安全意识,养成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3. 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相互支持、共同进步的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理论课程,结合实际操作,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行车组织知识。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年级,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城轨行车组织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基本原则:介绍城轨交通行车组织的法律法规、基本原则及运行要求,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2. 信号系统与运行图:讲解城轨信号系统的类型、原理及运行图的编制方法,分析不同运行图的特点,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3. 车站作业标准:阐述车站作业流程、岗位职责及作业规范,分析车站作业对行车组织的影响,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4. 运行安全保障:探讨城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保障措施、事故预防及应急处理程序,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5.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运行图绘制、信号系统模拟操作等实践活动,巩固理论知识,对应教材第五章内容。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基本原则第二周:信号系统与运行图第三周:车站作业标准第四周:运行安全保障第五周:实践操作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进行合理安排和进度控制。
城市轨道四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功能。
2. 学生能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车站、车辆等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工作原理。
3. 学生能够了解城市轨道交通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资料等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的网络布局和站点分布。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并分析其优缺点。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相关知识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城市轨道交通对缓解交通拥堵、减少空气污染等方面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中。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城市轨道交通相关知识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情况,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阶段,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城市轨道交通概述- 轨道交通的定义、分类及功能-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2. 城市轨道交通基本组成部分- 线路、车站、车辆及信号系统- 各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及相互关系3.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布局与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布局原则及站点分布- 利用地图、资料等分析现有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布局4.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线路设计原则、步骤和方法- 分析线路设计的优缺点及改进措施5.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 运营组织、调度及安全管理- 解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的常见问题6. 城市轨道交通与环境保护- 城市轨道交通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环保措施在实际运营中的应用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城市轨道交通概述第二周:城市轨道交通基本组成部分第三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布局与分析第四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第五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第六周:城市轨道交通与环境保护教学内容与课本关联性:本教学内容依据课本相关章节制定,涵盖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知识、实际操作和环保意识等方面的内容,符合教学实际。
城市轨道规划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功能。
2. 学生能够掌握城市轨道规划的基本原则、流程和关键因素。
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数据等资源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的需求和布局。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符合实际需要的城市轨道线路。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提出城市轨道规划方案并进行展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城市轨道规划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
3. 培养学生关注城市交通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初中地理学科拓展课程,旨在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但可能缺乏对城市轨道规划的整体认识。
教学要求:1. 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城市轨道规划知识。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强化团队合作,培养学生表达、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城市轨道交通概述- 轨道交通的定义与分类- 轨道交通的功能与优势-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历程与现状2. 城市轨道规划原则与流程- 规划原则:系统性、前瞻性、经济性、环保性等- 规划流程:需求分析、线路规划、站点布局、运营组织等3. 城市轨道线路规划要点- 线路走向与类型- 站点选址与规模- 线路敷设方式与施工技术4. 教材关联内容- 《地理》教材中关于城市交通的相关章节-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教材相关内容5. 教学大纲与进度安排- 第一课时:城市轨道交通概述- 第二课时:城市轨道规划原则与流程- 第三课时:城市轨道线路规划要点- 第四课时:小组合作设计城市轨道规划方案6. 实践活动- 参观当地轨道交通设施,了解实际运营情况-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案例- 小组合作设计并展示城市轨道规划方案教学内容科学系统,结合教材章节和实际案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城市轨道规划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城市轨道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能够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的优势和局限,培养学生对城市轨道交通的认知和理解。
1.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3.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优势和局限。
4.能够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原理和运营管理。
5.能够评价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6.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对城市交通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城市轨道交通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的优势和局限。
1.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介绍城市轨道交通的定义、分类和特点,如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
2.城市轨道交通的类型: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城市轨道交通,包括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以及它们的运行原理和运营管理。
3.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的优势和局限,如高速、大运量、准时等。
4.城市轨道交通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介绍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5.城市轨道交通的优势和局限:探讨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作用,以及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城市轨道交通的理解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城市轨道交通案例,让学生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原理和运营管理。
4.实验法:学生进行城市轨道交通的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原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城市轨道交通教材,提供全面的城市轨道交通知识。
城市轨道线路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掌握不同类型的轨道线路特点及其适用场景。
2. 学生能够描述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设计原则,包括线路走向、站点布局、换乘设计等。
3. 学生能够解释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中的关键参数,如线路长度、曲线半径、坡度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案例,评价其设计的合理性。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一条模拟城市的轨道线路,展示其技术性和实用性。
3. 学生能够运用绘图软件或工具,制作轨道线路图,并进行简单的线路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培养对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的兴趣,增强对未来城市发展建设的责任感。
2.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团队协作,提升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通过学习城市轨道线路设计,认识到科学规划对城市交通效率提升的重要性,形成节能减排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城市轨道交通概述:介绍轨道交通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
- 教材章节:第一章 轨道交通概述2. 轨道交通线路设计原则:讲解线路走向、站点布局、换乘设计等基本设计原则。
- 教材章节:第二章 轨道交通线路设计3. 轨道交通线路关键参数:阐述线路长度、曲线半径、坡度等关键参数的选取与影响。
- 教材章节:第三章 轨道交通线路关键参数4. 实际案例分析:分析国内外典型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案例,总结经验教训。
- 教材章节:第四章 轨道交通线路案例分析5. 小组合作设计与实践:学生分组设计模拟城市的轨道线路,并进行成果展示。
- 教材章节:第五章 轨道交通线路设计与实践6. 轨道线路图绘制与分析:教授绘图软件或工具的使用,指导学生制作轨道线路图并进行分析。
- 教材章节:第六章 轨道交通线路图绘制与分析教学内容按照以上大纲进行安排,确保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的相关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城轨交通场站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场站的基本概念、功能布局及类型特点;2. 使学生了解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场站规划与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3. 引导学生掌握场站设施设备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运营管理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场站布局的能力;2. 提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方式,对场站规划与建设提出合理建议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城市轨道交通场站规划与建设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城市发展的情感;2. 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出行、环保低碳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地理学科,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场站的实际情况,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城市交通问题感兴趣,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实践性、探究性,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综合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城市轨道交通场站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城市轨道交通场站基本概念:场站的定义、功能、分类及特点;2. 场站布局与规划: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场站布局的原则、方法及其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3. 场站设施设备:介绍场站的主要设施设备及其功能、原理;4. 场站运营管理:探讨场站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分析当地城市轨道交通场站的布局、设施设备等。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1. 第一节:城市轨道交通场站基本概念(1课时)2. 第二节:场站布局与规划(2课时)3. 第三节:场站设施设备(1课时)4. 第四节:场站运营管理(1课时)5. 第五节:实践活动(2课时)教材章节及内容列举:1.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轨道交通场站的基本概念、功能与分类;2. 第二章第四节:场站布局与规划原则、方法;3. 第二章第五节:场站设施设备介绍;4. 第二章第六节:场站运营管理概述。
城轨站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站场的布局、结构与功能的基本知识;2. 使学生了解城轨站场设计与城市规划、交通需求的关联性;3. 帮助学生理解城轨站场的安全运营原则和措施。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城轨站场布局的能力;2. 提高学生设计城轨站场初步方案的技能;3. 培养学生运用城轨站场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协调能力;3. 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发展,培养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实践课程,结合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年级本科生,具备一定的城市轨道交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未来从事城市轨道交通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城市轨道交通站场概述- 站场定义、分类与功能- 站场布局与城市规划的关系2. 城轨站场设计与规划- 站场选址原则与影响因素- 站场布局设计方法与步骤- 站场设施规划与配置3. 城轨站场运营与管理- 站场运营原则与安全措施- 站场客流组织与管理- 站场设备维护与管理4. 城轨站场案例分析- 国内外典型城轨站场案例介绍- 案例分析与讨论5. 实践教学环节- 现场参观与调研- 城轨站场初步设计实践- 课程汇报与交流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城市轨道交通站场概述第二周:城轨站场设计与规划第三周:城轨站场运营与管理第四周:城轨站场案例分析第五周:实践教学环节(含课程汇报与交流)本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相关章节,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城轨列车运行图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原理,掌握城轨列车运行图的基本构成和编制方法。
2. 学生能够描述城轨列车的运行规律、运行间隔和运行时间等关键参数,并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3. 学生能够分析不同情况下城轨列车的运行调整策略,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绘制简单的城轨列车运行图。
2.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实际运行数据,优化城轨列车运行图,提高运行效率。
3.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和处理城轨列车运行的相关数据,为运行图的编制和调整提供依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城轨列车运行图,培养对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2. 学生能够关注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意识到城轨列车运行图在提高城市交通效率、缓解交通拥堵中的重要作用。
3.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培养沟通与协作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结合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对城市轨道交通有一定的了解,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课程目标的分解,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的方向。
二、教学内容1. 城市轨道交通概述:介绍城市轨道交通的定义、分类及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城轨交通的基本情况。
教材章节:第一章 绪论2. 城轨列车运行图基本知识:讲解城轨列车运行图的构成、运行规律、运行间隔和运行时间等关键参数。
教材章节:第二章 城轨列车运行图基础知识3. 城轨列车运行图编制方法:教授运行图的绘制方法,包括运行线、运行时间、运行间隔等方面的编制技巧。
教材章节:第三章 城轨列车运行图编制方法4. 城轨列车运行调整策略:分析不同情况下城轨列车的运行调整方法,如晚点、故障等情况的处理。
城市轨道车站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城市轨道车站的基本概念、功能及分类。
2. 学生能够描述城市轨道车站的设计原则和主要构成部分。
3. 学生能够了解城市轨道车站的运营管理及服务设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城市轨道车站的布局和规划。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出符合实际需求的城市轨道车站方案。
3.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进行城市轨道车站的查询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城市轨道车站对城市交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合作、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关注城市轨道车站的安全、环保和人性化设计,提高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城市轨道交通相关知识的学习,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城市轨道车站的设计与运营。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新知识充满好奇,善于观察和思考。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城市轨道车站基本概念- 轨道交通的定义与分类- 城市轨道车站的功能与作用2. 城市轨道车站设计原则与构成- 设计原则: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环保性- 构成部分:站房、站台、轨道、换乘设施等3. 城市轨道车站运营管理- 运营模式:独立运营、综合运营- 服务设施:售票、检票、候车、导向系统等4. 城市轨道车站规划与布局- 站点选址原则: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经济发展- 布局设计:平面布局、立体布局、换乘布局5. 实践活动- 小组讨论:分析城市轨道车站的优点与不足- 设计实践:分组设计城市轨道车站方案- 参观学习:实地考察城市轨道车站,了解运营情况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本教学内容涵盖教材相关章节,结合教学实际,制定以下教学大纲:第一课时:城市轨道车站基本概念第二课时:城市轨道车站设计原则与构成第三课时:城市轨道车站运营管理第四课时:城市轨道车站规划与布局第五课时:实践活动(小组讨论、设计实践、参观学习)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课程设计
专 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 级: 电气 094 姓 名: 姬旺强 学 号: 200909321 指导教师: 李亚宁
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2012 年 7月 20日
指导教师评语
平时(30)
报告(30)
修改(40)
总成绩
1 设计原始资料
1.1具体题目
某地铁控制中心设备负荷表如表3所示。
试计算该控制中心的配电变压器容量。
表3 某地铁控制中心负荷分布情况表
负荷类型序号负荷种类额定功率(kW)需要系数功率因数
1 弱电设备156 0.80 0.85
2 环控通风、给水设备700 0.70 0.90
3 事故照明30 0.60 0.80
一 4 自动扶梯285 0.60 0.60
二 5 行调、环调、电调125 0.70 0.80
级 6 应急照明60 1.00 0.80
负7 屏蔽门、消防系统100 0.65 0.80
荷8 稳压泵、喷淋泵183 0.60 0.80
9 电力监控系统50 0.70 0.90
10 防灾报警系统50 0.70 0.70
11 EMCS、监控中心30 0.60 0.80
12 控制中心照明300 0.70 0.80
13 空调设备、电开关器350 0.60 0.85
三级负荷14 冷水机系统315 0.90 0.90
15 维修设备100 0.60 0.80
1.2要完成的内容
通过对表1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试计算该车辆段的配电变压器容量。
运用需要系数法,通过计算并分析合理的需要系数和同时使用系数,得出合理的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从而计算出合理的变压器容量。
选用的变压器满足变电所故障时,一台变压器退出运行时,另一台变压器保证全所一、二级符合正常供电。
2 分析要设计的课题内容
2.1 设计要求
配电变压器的容量需要在动力照明低压负荷齐全的基础上进行计算。
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车辆段或控制中心,动力照明设备繁多,基本上不存在各机电设备同时工作的可能,而且各单种机电设备的多台设备也不会同时工作。
因此,配电变压器容量不能简单的将各低压负荷容量进行叠加求和,而是应充分考虑城市轨道交通车站。
车辆段或各控制中心内各动力照明设备的特点,在考虑多台设备需要系数的基础上,对各低压负荷在不同运行方式下取同时系数后求的。
2.2 设计方案
配电变压器的容量计算需要计算一下内容:
(1) 各低压负荷的计算电流、计算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总负荷的计算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
(2) 补偿前的总功率因数、需要补偿的无功功率容量、补偿后的视在功率。
(3) 正常情况下两台配电变压器分列运行承担全部的低压负荷时,每台变压器的负载率。
(4) 非正常情况下一台配电变压器承担全部的一、二级负荷时,单台配电变压器的负载率。
3 配电变压器容量的计算
配电变压器容量计算需要具备以下计算条件:各种动力照明负荷的设备容量、需要系数、功率因数、低压配电系统补偿后的总功率因数等。
3.1 有功功率
用需要系数法计算其容量,需要系数法是用设备容量乘以需要系数和同时系数,直接求出计算负荷。
其公式如下:
e c js P K P ⨯= (3.1)
式中:js P —有功计算负荷(kW); e P —设备总容量(kW); c K —需要系数。
将数据带入式3.1的各设备有功容量为:
1js 1560.
8124.8P =⨯=kW () 2js 7000.7490.0P =⨯=kW ()
3js 30.0.618.P =⨯=kW () 4js 2850.6171.0P =⨯=kW ()
5js 125.00.787.5P =⨯=kW ()
6js 601.060P =⨯=kW () 7js 1000.6565P =⨯=kW ()
8js 1830.6109.8P =⨯=kW ()
9js 500.735P =⨯=kW () 10js 500.735P =⨯=kW () 11js 300.618
P =⨯=kW () 12js 3000.7210P =⨯=kW () 13js 3500.6210
P =⨯=kW () 14js 3150.9223.5
P =⨯=kW () 15js 1000.660
P =⨯=kW () 一二级负荷总有功功率为: I.II P ∑=1js 2js 12js (...)P P P ∑+++=1423.8(kW) 三级负荷总有功功率为:
III P ∑=13js 14js 15js ()P P P ∑++=493.5(kW)
3.2 无功功率
无功功率的计算如3.2式:
ψ⨯=tg P Q js js (3.2)
式中:js Q —无功计算负荷(kVar); js P —有功计算负荷(kVar); ψtg —功率因数。
将表1中的数据带入式3.2的: 一二级负荷无功功率为:
I.II Q ∑=1js 2js 12js (...)Q Q Q ∑+++=1160.32(kVar) 三级负荷无功功率为:
III Q ∑=13js 14js 15js ()Q Q Q ∑++=427.65(kVar)
3.3 视在功率
视在功率的计算如3.3式
2js2js12js21js js ...)(...)(+++++=∑Q Q P P S (3.3)
式中:∑js S —用电设备的总视在功率。
将3.1、3.2中的计算数据代入式3.3的:
∑js S =221917.31587.972489.51+=(kW)
3.4 综合功率因数
综合功率因数的计算如3.4式
]}...)
(...)([
{cos cos js2js1js2js11-++++=ψ∑P P Q Q tg (3.4)
式中:∑ψcos —用电负荷总功率因素。
将3.1、3.2中的计算数据代入式3.3的:
-1(1160.32427.65)
cos cos{[]}cos400.76(1423.8493.5)
tg ψ∑+===+
4 主要设备的选择
变压器的选择:变压器的选择十分重要,如果把变压器容量选择过大,不仅会增加设备投资,而且还会是变压器处于空载状态,使无功损失增加。
如果变压器容量选择过小,将会使变压器长期处于过负荷状态,易烧毁变压器,因此,正确选择变压器容量是电网节能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以下简便方法来选择变压器的容量,变压器的容量本着“小容量,密布点”的原则,配电变压器应尽量位于负荷中心,配电变压器的负载率在0.5~0.6之间效率最高,此时变压器的容量称为经济容量,如果负载比较稳定,则可按经济容量选择变压器。
根据以上规则选择SCBH 型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
5 设计的评价
目前在国内一些已建成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中,存在配电变压器容量偏大的现象。
造成配电变压器容量选择过大的主要原因是:动力照明专业向供电专业提供的低压用电负荷不准确、欲量大,同时供电专业对末端机电设备的运行工况了解不够,动力照明专业与供电专业相互之间配合不足等。
对于配电变压器的容量,应充分考虑用电负荷的设备构成与运行工况,优化计算统计方法,合理进行选择,以达到投资合理、运行效率高、电能损耗小、运行费用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何宗华.城市轻轨交通工程设计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2] 徐金祥.城市轨道交通概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3] 于松伟.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设计原理与应用[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