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考古学要求
- 格式:ppt
- 大小:3.58 MB
- 文档页数:15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文化部1984年5月10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田野考古工作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也是保护古代文化遗存的重要手段。
为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确保田野考古工作符合科学要求,特制订本规程。
第二条田野考古工作进行领队负责制。
领队对执行本规程负有完全责任。
每个考古工作者都必须遵守纪律、坚守岗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尊重客观实际的工作作风,模范执行和积极宣传《文物保护法》。
第二章考古调查与考古钻探第三条考古调查考古调查主要指地面踏察,一般分为区域普查和专题调查。
1、调查前须拟定调查工作方案,做好资料和物质准备。
2、调查必须实地勘查,按照《田野考古调查记录表》所列项目逐一填写,或按要点另写出详尽的文字记录。
3、将调查对象的准确位置标注在地图上,对其全貌和重要的局部摄影、绘图、重要的碑刻、题记等应取拓片。
捶拓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确保文物安全。
4、认真采集各类标本,力求全面反映遗存内涵。
5、必要时可适当铲平断面或进行个别孔穴钻探,以了解遗存的范围及堆积情况,但不得随意乱挖。
6、对调查对象要逐一编号。
调查所得的全部资料应登记、存档。
7、及时写出调查工作报告,内容包括:工作经过、主要收获、初步认识、存在问题,以及对今后保护和科研工作的建议等。
第四条考古钻探考古钻探是田野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进行时应慎重,尽量减少对古代遗存的损伤。
1、探孔必须保持规整,孔穴要用纯土填实。
2、墓葬一般以探到墓口为宜。
遗址的布孔不宜过密。
3、绘制探孔分布图,写出探孔记录,采集探孔遗物。
4、探明的遗迹现象要写出文字记录,内容包括:分布范围、层位、结构、年代等。
测绘平、剖面图。
5、写出钻探工作报告,内容包括:工作经过、主要收获、初步认识、问题和建议等。
6、提倡对各种无损伤探测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第三章遗址发掘第五条领队职责工地领队应对下列事项负责:1、组织各项发掘准备工作。
2、确定发掘区、布方及编号。
3、指定探方、工地库房和其他工作的负责人。
有关修订《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的说明一现行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在全面分析研究当时考古学的现状、学术发展方向以及学科环境的基础上制定的,1984年5月由中华人民国文化部颁布试行。
《规程》自颁布以来,得到普遍和认真的执行,对整齐各地田野考古工作的质量,总体提升中国考古学的田野考古水平,发挥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20年来,中国考古学得到极大发展,学科所处的客观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颁发执行一部适应新形势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
有鉴于此,国家文物局研究决定对原《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进行修订,于2002年组织了《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修订完善的前期研究》,进而于2005年春,将修订《规程》任务正式下达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自接到国家文物局项目委托书即日起,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立即组织力量,启动项目。
根据计划,整个项目将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自接到委托书后至2005年9月,我们即组织以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教师为主的相关人员对原《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及相关国家政策法规、有关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修订完善的研究成果进行认真研讨,根据学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从不同角度提出修改建议。
在综合大家意见,并参考国外有关田野考古操作规程或操作手册的基础上,于2006年初形成《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正式条文部分的修订稿。
第二阶段,2006年1月至7月,将《规程》正文修订稿送国各主要考古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广泛征求意见,同时报国家文物局审查。
第三阶段,在对《规程》正文修订稿广泛征求意见的同时,我们开始编写规程附录,至2007年暑期完成。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以下文献:1,《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2,《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1992年4月30日国务院批准,1992年5月5日国家文物局令第二号发布施行3,《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国国务院令第377号4,《考古发掘管理办法》(报审稿),国家文物局5,《田野考古奖励办法》,国家文物局6,《优秀考古报告奖评奖励办法》,国家文物局7,《田野考古学概论》,大学课程讲义8,《田野考古学》,于海广等,大学1995年9,《田野考古工作手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文物1982年10,《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克林.伦福如等著,(中译)文物2004年11,《地下文物发掘调查手册》,日本文化厅文物保护部,(中译),文物1989年12,《考古学调查研究ハンドブックス》,雄山阁出版株式会社,1984年(《考古学调查研究手册》)13,Archaeological Site Manual, Museum of London, Archaelogy Service, Thirdedition-1994.(《考古遗址工作手册》,伦敦博物馆考古部,1994年第三版。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说明一现行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在全面分析研究当时考古学的现状、学术发展方向以及学科环境的基础上制定的,1984年5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布试行。
《规程》自颁布以来,得到普遍和认真的执行,对整齐各地田野考古工作的质量,总体提升中国考古学的田野考古水平,发挥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20年来,中国考古学得到极大发展,学科所处的客观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颁发执行一部适应新形势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
有鉴于此,国家文物局研究决定对原《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进行修订,于2002年组织了《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修订完善的前期研究》,进而于2005年春,将修订《规程》任务正式下达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自接到国家文物局项目委托书即日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立即组织力量,启动项目。
根据计划,整个项目将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自接到委托书后至2005年9月,我们即组织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教师为主的相关人员对原《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及相关国家政策法规、有关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修订完善的研究成果进行认真研讨,根据学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从不同角度提出修改建议。
在综合大家意见,并参考国外有关田野考古操作规程或操作手册的基础上,于2006年初形成《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正式条文部分的修订稿。
第二阶段,2006年1月至7月,将《规程》正文修订稿送国内各主要考古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广泛征求意见,同时报国家文物局审查。
第三阶段,在对《规程》正文修订稿广泛征求意见的同时,我们开始编写规程附录,至2007年暑期完成。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以下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1992年4月30日国务院批准,1992年5月5日国家文物局令第二号发布施行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7号4,《考古发掘管理办法》(报审稿),国家文物局5,《田野考古奖励办法》,国家文物局6,《优秀考古报告奖评奖励办法》,国家文物局7,《田野考古学概论》,北京大学课程讲义8,《田野考古学》,于海广等,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9,《田野考古工作手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10,《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克林.伦福如等著,(中译)文物出版社2004年11,《地下文物发掘调查手册》,日本文化厅文物保护部,(中译),文物出版社1989年12,《考古学调查研究ハンドブックス》,雄山阁出版株式会社,1984年(《考古学调查研究手册》)13,Archaeological Site Manual, Museum of London, Archaelogy Service, Third edition-1994.(《考古遗址工作手册》,伦敦博物馆考古部,1994年第三版。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说明一现行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在全面分析研究当时考古学的现状、学术发展方向以及学科环境的基础上制定的,1984年5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布试行。
《规程》自颁布以来,得到普遍和认真的执行,对整齐各地田野考古工作的质量,总体提升中国考古学的田野考古水平,发挥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20年来,中国考古学得到极大发展,学科所处的客观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颁发执行一部适应新形势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
有鉴于此,国家文物局研究决定对原《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进行修订,于2002年组织了《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修订完善的前期研究》,进而于2005年春,将修订《规程》任务正式下达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自接到国家文物局项目委托书即日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立即组织力量,启动项目。
根据计划,整个项目将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自接到委托书后至2005年9月,我们即组织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教师为主的相关人员对原《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及相关国家政策法规、有关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修订完善的研究成果进行认真研讨,根据学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从不同角度提出修改建议。
在综合大家意见,并参考国外有关田野考古操作规程或操作手册的基础上,于2006年初形成《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正式条文部分的修订稿。
第二阶段,2006年1月至7月,将《规程》正文修订稿送国内各主要考古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广泛征求意见,同时报国家文物局审查。
第三阶段,在对《规程》正文修订稿广泛征求意见的同时,我们开始编写规程附录,至2007年暑期完成。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以下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1992年4月30日国务院批准,1992年5月5日国家文物局令第二号发布施行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7号4,《考古发掘管理办法》(报审稿),国家文物局5,《田野考古奖励办法》,国家文物局6,《优秀考古报告奖评奖励办法》,国家文物局7,《田野考古学概论》,北京大学课程讲义8,《田野考古学》,于海广等,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9,《田野考古工作手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10,《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克林.伦福如等著,(中译)文物出版社2004年11,《地下文物发掘调查手册》,日本文化厅文物保护部,(中译),文物出版社1989年12,《考古学调查研究ハンドブックス》,雄山阁出版株式会社,1984年(《考古学调查研究手册》)13,Archaeological Site Manual, Museum of London, Archaelogy Service, Third edition-1994.(《考古遗址工作手册》,伦敦博物馆考古部,1994年第三版。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
【法规类别】考古工作
【发布部门】文化部
【发布日期】1984.05.10
【实施日期】1984.05.1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章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
(文化部 1984年5月10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田野考古工作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也是保护古代文化遗存的重要手段。
为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确保田野考古工作符合科学要求,特制订本规程。
第二条田野考古工作进行领队负责制。
领队对执行本规程负有完全责任。
每个考古工作者都必须遵守纪律、坚守岗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尊重客观实际的工作作风,模范执行和积极宣传《文物保护法》。
第二章考古调查与考古钻探
第三条考古调查
考古调查主要指地面踏察,一般分为区域普查和专题调查。
第四条考古钻探
考古钻探是田野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进行时应慎重,尽量减少对古代遗存的损伤。
第三章遗址发掘
第五条领队职责
工地领队应对下列事项负责:
第六条遗址发掘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遗址发掘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揭示与记录遗存的本来面貌。
《田野考古》课程简介一、课程号:04196470二、课程名称:田野考古(field archaeology)三、周学时:2学分:2四、预修课程:考古学通论、素描五、教学内容简介本课程着重介绍田野考古的基本方法,包括考古调查、考古发掘、考古材料的整理和编写报告、出土物的清理和修复、考古测量、考古绘图、遗物鉴定、考古断代方法等内容。
通过课堂教学与考古实习结合,使学生能在考古知识和考古技能方面得到双重收益。
六、推荐教材或参考书:《考古学通论》张之恒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考古工作手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物出版社1990年。
《田野考古》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田野考古(field archaeology)一、课程号:04196470二、周学时:2-0 学分:2三、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1、从事文物、考古和博物馆工作,应该具备必要的田野考古知识和技能。
田野考古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从实际出发,结合田野考古理论和方法的新进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科学地获取考古资料的基本技能。
2、鉴于上述的目的,田野考古课程的教学要求就是着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安排必要的时间开展田野考古实习,通过教学实习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得到双重的受益。
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一、田野考古的历史进展二、田野考古的任务三、田野考古的作用第二章考古调查(2学时)一、考古调查的对象二、考古调查的目的三、考古调查的基本要求四、考古调查的方法第三章考古发掘(8学时)一、考古发掘的对象二、考古发掘中的地层研究三、遗址的发掘四、墓葬的发掘第四章考古材料的整理和编写报告(2学时)一、发掘出土物的整理二、研究整理三、如何编写报告第五章出土物的清理和修复(2学时)一、田野出土物的清理和临时处置二、室内文物的修复三、文物修复常用的材料和配方第六章考古测量(8学时)一、基本知识二、小平板测量三、大平板测量四、测斜仪的应用五、利用水平视线测高差及高程六、地形测量七、在现成地形图中测定遗迹相应位置的方式第七章考古绘图(8学时)一、投影二、器物图的起稿方法三、器物图的着墨清绘四、复原图与展开图五、遗迹位置图和地层图第八章遗物鉴定(2学时)一、花粉分析二、人骨鉴定三、兽骨鉴定第九章几种断代方法(2学时)一、碳-14断代二、热释光法测定年代三、古地磁法断代四、钾-氩法断代五、裂变径迹断代六、树木年轮断代法七、墨曜岩水合断代法五、考试要求:撰写实习报告六、推荐教材:《考古学通论》张之恒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正文:----------------------------------------------------------------------------------------------------------------------------------------------------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文化部1984年5月10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田野考古工作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也是保护古代文化遗存的重要手段。
为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确保田野考古工作符合科学要求,特制订本规程。
第二条田野考古工作进行领队负责制。
领队对执行本规程负有完全责任。
每个考古工作者都必须遵守纪律、坚守岗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尊重客观实际的工作作风,模范执行和积极宣传《文物保护法》。
第二章考古调查与考古钻探第三条考古调查考古调查主要指地面踏察,一般分为区域普查和专题调查。
1、调查前须拟定调查工作方案,做好资料和物质准备。
2、调查必须实地勘查,按照《田野考古调查记录表》所列项目逐一填写,或按要点另写出详尽的文字记录。
3、将调查对象的准确位置标注在地图上,对其全貌和重要的局部摄影、绘图、重要的碑刻、题记等应取拓片。
捶拓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确保文物安全。
4、认真采集各类标本,力求全面反映遗存内涵。
5、必要时可适当铲平断面或进行个别孔穴钻探,以了解遗存的范围及堆积情况,但不得随意乱挖。
6、对调查对象要逐一编号。
调查所得的全部资料应登记、存档。
7、及时写出调查工作报告,内容包括:工作经过、主要收获、初步认识、存在问题,以及对今后保护和科研工作的建议等。
第四条考古钻探考古钻探是田野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进行时应慎重,尽量减少对古代遗存的损伤。
1、探孔必须保持规整,孔穴要用纯土填实。
2、墓葬一般以探到墓口为宜。
遗址的布孔不宜过密。
3、绘制探孔分布图,写出探孔记录,采集探孔遗物。
田野考古人员考试内容
田野考古人员考试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 考古学基础知识:要求考生掌握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方法和技术,理解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掌握考古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2. 考古学专业知识:要求考生熟悉考古学家、考古学派以及各个历史时期和文化区域的考古学研究成果,能够对不同文物的时代、类型、特征等进行辨识和判断,了解不同文化形态的演变和文明的发展。
3. 考古实践技能:要求考生熟悉考古实地调查、勘探和发掘的基本步骤、技术方法和现场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够独立完成一套考古工作的规划、实施和报告撰写等任务,具备现场指挥和组织能力。
4. 考古资料处理和分析能力:要求考生具备考古资料的收集、整理、分类和编目的能力,能够运用各种科学手段对考古资料进行分析和解读,从中提取出有关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和规律。
5. 考古伦理和法律知识:要求考生熟悉考古工作的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了解文物保护的法律责任和相关政策措施,能够正确处理和回应考古工作中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此外,考试中还可能包括对中国考古学史、世界考古学潮流和
各种考古学研究方法的了解,以及对著名考古遗址和文物的认识和评价等内容。
具体考试内容可能因考试机构和考试级别而有所差异。
吉林大学田野考古学学习指南吉林大学《田野考古学》课程学习指南吉林大学自1972年创办考古专业以来,始终把田野考古学作为本科生基础课教学的重点,不仅常抓不懈,而且在多年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一、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吉林大学的田野考古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整体上说可概括为三句话,即:一个方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相结合。
二个步骤——田野考古学理论教学和田野考古学实践教学。
三个环节——课堂教学(田野考古理论)、基础实习(田野考古发掘)、毕业实习(田野考古资料整理和编写报告)。
课堂教学的授课内容以田野考古学理论和技术为主,课程设置分田野考古学理论(48学时)、田野考古学技术(考古测量、考古绘图、考古照相等分别为32学时)两大块,授课时间一般安排在基础实习前的第四学期。
重点讲授田野考古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则、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主要技术。
理论课的授课教师均为具有多年田野考古实践教学经验的教授或博士生导师。
基础实习的教学内容以田野考古发掘为主,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100天左右)。
重点学习考古层位学原理的应用及探方发掘的基本程序与操作技能。
指导教师一般由两至三人组成,其中一人必须是具有一定实践教学经验的中年教授或副教授(队长),另外一人或两人往往是刚刚留校任教的年轻助教或讲师(队员)。
毕业实习的教学内容以资料整理和编写报告为主,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50天左右)。
重点学习考古型式学原理的实际应用,并进一步深化对层位学理论的理解。
该环节的教学在多数情况下是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或配合地方考古研究所的资料整理需要而进行的。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基础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教学环节当中,基础实习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吉林大学整个田野考古学课程的教学重点。
在这个环节上,特别注重“教、导、考”三个过程,即:第一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一个“教”字,在学生对田野考古发掘完全处于陌生的情况下,由指导教师系统讲解田野考古发掘的基本原理、探方发掘的基本原则和实际操作的基本要求,特别是要亲自动手帮助学生布置探方,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土质土色区分堆积,怎样依据叠压打破关系判断堆积的早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