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思维导图知识点整理)
- 格式:pdf
- 大小:2.63 MB
- 文档页数:36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人教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2影响: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3、西周的宗法制:○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中朝决策机构外朝执行机构尚书台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结构】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
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①背景: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①含义:(2)宗法制②特点:③影响:(1)前提:秦的统一。
(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①皇帝制:特点、地位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古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④宋:提点刑狱司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①世官制:含义(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历史知识最全系统导图,五月查漏补缺必备!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4、近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6、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文明7、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8、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9、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赠送励志修身名言警句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罗兰不要询问世界需要什么。
问问什么事情可以使你活跃,然后付诸实践。
因为世界需要活跃的人。
----霍华德瑟曼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
吕坤《呻吟语应务》书,能保持我们的童心;书能保持我们的青春。
严文井一个没有受到献身的热情所鼓舞的人,永远不会做出什么伟大的事情来。
车尔尼雪夫斯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伟大的事业,需要决心,能力,组织和责任感。
——易卜生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沉浸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望有所成就。
——黑格尔坚强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做出惊人的事业。
——马尔顿人们心神不宁是因为总是拿自己平淡不起眼的生活与别人光鲜亮丽的一面相比较。
----史蒂文弗蒂克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曹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刘备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陆游科学家的天职叫我们应当继续奋斗,彻底揭露自然界的奥秘,掌握这些奥秘便能在将来造福人类。
约里奥.居里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
高尔基甘共苦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
⾼⼀必修⼀历史知识点总结各单元框架思维导图⾼⼀必修⼀历史知识点有哪些,主要都学什么内容?考试重点有什么,考点多不多?下⾯是⾼⼀必修⼀历史知识点总结,各单元框架思维导图,供⼤家复习参考。
历史必修⼀⼈教版知识点归纳第⼀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特点:周天⼦是诸侯的共同主⼦,诸侯是周王的⾂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特点是:嫡长⼦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了深远的影响。
第⼆课考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和影响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个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内容:皇权⾄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推⾏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它是以皇权为中⼼的中央⾏政体制第⼆、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郡县制,是建⽴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最⾼⼀级⾏政单位。
3、巩固统⼀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了地主阶级对⼴⼤⼈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高中历史必修1知识结构导图及复习总纲6.7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
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可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抗争史和探索史)。
本专题主要涉及:列强侵略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近代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争史)二个方面的内容。
而探索史主要在专题三中讲。
故宫午门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民主革命是实现近代民主政治的主要途径之一,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社会性质的不同,因此民主革命的内涵也有很大的不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指寻求民族独立(反侵略)和社会进步(反封建)而进行的斗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本专题主要涉及农民阶级领导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专题四:近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本专题涉及两条主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实现祖国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第一、第二课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
包含三个阶段:(1)建国初期民主政治的起步。
新中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一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而逐步确立了国家的三大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抗日战争日本侵华的原因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为了缓解国内经济危机造成的压力国共内战为日本侵华提供了可乘之机国际社会的绥靖政策经过局部侵华阶段1931~19371931~1932日本挑起九一八事变建立伪满洲国东北沦陷,中日民族矛盾上升1935日本策动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全面侵华阶段1937~19451937-7-7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侵华开始全民族抗战开始防御阶段1938~1944日本调整侵华政策,建立汪伪政府相持阶段1944~1945日本逐步失败直至无条件投降全民族抗战取得胜利反攻阶段全民族的抗战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方针制定1935年底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奠定基础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正式建立1937年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书,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抗战经过国民党正面战场片面抗战路线在防御阶段是主战场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共产党敌后战场全面抗战路线相持阶段开始后逐渐上升为主战场(发动百团大战)相互依存、相互配合主要战役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首次大捷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最大胜利武汉会战进入相持阶段百团大战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抗战胜利的原因日本发动的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反法西斯联盟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抗战胜利的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商周时期政治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晚晴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清末民初时期政治经济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
古代西方文明源头
14—17世纪政治、经济、思想和国际关系演变17—18世纪政治、经济、思想和国际关系演变
18—20世纪初政治、经济、思想和国际关系演变两次世界大战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二战后政治和经济格局演变
二战后苏联改革和资本主义经济模式调整
7、我们各种习气中再没有一种象克服骄傲那麽难的了。
虽极力藏匿它,克服它,消灭它,但无论如何,它在不知不觉之间,仍旧显露。
——富兰克林
8、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
——法国
9、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10、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
——邓肯
11、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
——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