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病药的用药原则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13.23 KB
- 文档页数:6
结核病的治疗原则结核病的治疗,当前,国际上公认的化疗原则是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的五项原则。
一、早期任何疾病都要坚持早诊断、早治疗,对于结核病尤其重要。
肺结核早期,肺泡内有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素渗出,肺泡结构尚保持完整、可逆性大。
早期治疗,一是可以避开组织受到破坏,造成张难以修复的后果。
二是结核病早期,结核杆菌繁殖旺盛,体内吞噬细胞活跃,抗寿药物对代谢活跃的结核杆菌有较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三是早期治疗可利于病变汲取,不留痕迹。
二、联合对于结核病人,无论初治还是复治均要联合用药。
临床上治疗失败的缘由往大都是单一用药造成的。
联合用药必需要坚持二种以上的药物治疗。
这样,可避开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又能提高杀菌效果。
目前的联合用药方案中,既有细胞内杀菌药物又有细胞外杀菌药物,还有适合酸性环境内的杀菌药。
联合用药可使化疗方案取得最佳疗效,还能缩短疗程,削减不必要的经济铺张。
三、适量合理、适当的用药剂量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能削减化疗给人体带来毒付作用。
几乎全部的抗结核药物都有毒付作用,剂量过大,血液的药物浓度过高,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特殊对肝脏有毒付作用;剂量不足,血液浓度过低,达不到治疗效果、易产生耐药性。
所以肯定药采纳适当的剂量,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四、规律依据结核榴菌分裂周期长,生长繁殖缓慢,杀灭困难大的特点。
在治疗上必需坚持规律用药,假如用药不当,症状缓解就停停用,可能导致结核杆菌耐药,造成治疗失败。
五、全程结核病的治疗有肯定的周期,必需坚持全程服药,才能达到彻底治疗的效果。
目前结核病的初治方案是2个月的强化期和4个月的巩固期。
简述结核病化学治疗的原则
1.结核病治疗原则
结核病是由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抗结核药物化学治疗是治疗结核病的主要手段。
化学治疗的原则是:选择合适的抗结核药物、按照适当的剂量、适当的疗程和适当的配合方案进行治疗。
2.合理选择抗结核药物
联合用药比单一抗菌素治疗更能有效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
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
合理选择抗菌素,以避免耐药,同时考虑到药物的副作用和过敏反应。
3.按照适当的剂量进行治疗
治疗剂量不能过高或过低,过高会引起药物中毒反应,过低则无法达到疗效。
药物剂量应根据患者体重、肾功能及肝功能等情况进行调整。
4.适当的疗程
治疗疗程应酌情延长,但不能随意中断。
普通结核病疗程为六个月,复杂和药物耐药的结核病可能需要更长的治疗时间。
5.适当的配合方案
化学治疗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和结核病情况等适当地进行配合,加强药物联用可能会提高疗效。
6.重视监测和管理
治疗过程中应定期进行化验检查,监测治疗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减少治疗失败和耐药发生。
总之,在治疗结核病时,我们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合理选择抗
结核药物、按照适当的剂量、适当的疗程和适当的配合方案进行化学
治疗,从而达到快速、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效果。
一、总则为了保障结核病患者用药安全,提高结核病治疗成功率,预防耐药性产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药品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结核病防治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机构、结核病防治机构、药品经营企业、药品生产企业等相关单位。
三、用药安全管理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注重预防耐药性产生,提高结核病治疗成功率。
2. 科学用药,合理配伍。
根据患者病情、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结核药物。
3. 严格规范,全程管理。
对患者进行全程用药指导,确保患者按照医嘱用药。
4. 强化培训,提高意识。
加强对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的用药安全知识培训。
四、用药安全管理措施1. 医疗机构(1)设立结核病防治专业科室,配备专业医师、药师、护士。
(2)严格执行药品采购、储存、调配、使用等环节的管理制度。
(3)对结核病患者进行详细询问病史,进行药敏试验,根据病情、药敏试验结果,合理制定治疗方案。
(4)对患者进行全程用药指导,告知患者用药注意事项,确保患者按医嘱用药。
(5)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用药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用药安全意识。
2. 药品经营企业(1)严格执行药品质量管理规范,确保药品质量。
(2)加强药品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的管理,防止药品变质、失效。
(3)对销售人员、配送人员进行用药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其用药安全意识。
3. 药品生产企业(1)严格执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确保药品质量。
(2)加强对药品说明书、标签的审核,确保其内容准确、完整。
(3)积极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时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五、用药安全监督检查1. 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结核病用药安全进行监督检查。
2. 检查内容包括: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药品生产企业的药品采购、储存、调配、使用等环节是否符合规定;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的用药安全知识培训是否到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否及时上报等。
3.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依法予以处罚。
结核用药的基本原则及治疗手段每一种病有一个基本的治疗用药原则,才能使治疗上更加完善,才能让治疗过程中少出错。
理想的抗结核药物具有杀菌、灭菌或较强的抑菌作用,毒性低,不良反应减少,价廉、使用方便,药源充足等特点。
今天yinbaban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结核用药的基本原则及治疗手段。
结核用药的基本原则(1)早期用药即诊断一经明确即用药。
因早期细菌处于繁殖期,对药物敏感,不易产生耐药性;且病灶内血液丰富,药物容易到达;加之此时患者抵抗力高,有利于疾病恢复。
(2)联合用药选择不同作用方式的药物联合用药,可增强疗效、减轻不良反应、延缓细菌产生耐药性,降低复发率。
常以异烟肼为基础,采用二联、三联甚至四联方式用药。
(3)适量用药即根据病情和患者对药物的耐受程度,选择一种剂量,既能收到明显效果,且不良反应轻微,又不易产生耐药性。
(4)全程规律用药即医生在科学评估患者的病情后,制定出一套合理的治疗方案,包括用药的种类、剂量、用药方法、用药时间及疗程,患者按治疗方案用药,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
肺结核的化学治疗的基本原则(一)早期:肺结核病早期,肺内病灶血液供应好,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分布,同时巨噬细胞活跃,可吞噬大量结核菌,有利于促进组织的修复和有效地杀灭结核菌,所以应尽可能早地发现和治疗肺结核。
(二)规律:按照化疗方案,规律投药可保持相对稳定的血药浓度,以达到持续的杀菌作用。
反之,血药浓度不稳定,在低浓度时达不到最低抑菌浓度,反而会诱导细菌的耐药性。
(三)全程:肺结核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后,短期内症状会显著改善,2个月左右大部分敏感菌被消灭,但部分非敏感菌和细胞内的结核菌仍然存活,只有坚持用药才能最终杀灭这部分细菌,达到减少复发的目的。
(四)适量:过量使用抗结核药物,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用量不足则可诱导耐药产生,因此在化疗过程中必须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给予适当的药物剂量。
(五)联合:联合不同机制的抗结核药物,可以利用多种药物的交叉杀菌作用,不仅能提高杀菌灭菌效果,还能防止产生耐药性。
药理学常规药物分类及作用抗结核病药的用药原则:1 早期用药:早期,病灶局部血流量较丰富,药物容易进入细胞。
结核杆菌大多处于繁殖期,代谢活跃,对药物敏感性较高;2 联合用药:(1)抗菌机制不同,互相补充,增强疗效;(2)减少药量,减少毒性;(3)防止和延迟抗药性发生;3 长期、规律用药:结核杆菌可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在繁殖期对药物反应性好,使在生长期被消灭,主要是增高疗效、防止复发。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1 类钠通道阻断药轻-利多卡因苯妥英钠;中-奎尼丁;重-普罗帕酮;2 类β 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3 类延长 APD 药胺碘酮;4 类钙拮抗药维拉帕米。
治疗 CHF 的药物分类:1 强心苷类-地高辛;2RAAS 抑制药:ACEI-卡托普利;AT1 拮抗剂-氯沙坦;醛固酮拮抗药-螺内酯;3β 受体阻断剂-卡维地洛;4 扩张血管药-硝普钠;5 利尿药-噻嗪类;6 非苷类正性肌力药物:磷酸二酯酶 III 抑制剂-米力农、氯力农;β1 受体激动剂-多巴酚丁胺。
硝酸甘油:【药理作用】1 降低心肌耗氧量-舒张血管,降低前后负荷;2 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缺血区血流供应;3 使冠状动脉血流重新分配,增加心内膜下缺血区血量。
【临床应用】1 心绞痛,稳定型首选;2 急性心梗死(早期、小剂量、短时间);3 充血性心衰 CHF。
【不良反应】1 局部:面、颈部皮肤潮红;头晕,搏动性头痛;颅内压、眼内压升高;2 全身:BP 降低-反射性心动过速,诱发心绞痛;体位性 BP 降低-晕厥;长期、大剂量可致高铁血红蛋白症;3 耐受性:与巯基消耗有关,防治措施(1)间歇疗法,停药时间大于 8 小时;(2)补充含巯基化合物,如卡托普利;4 低血压、青光眼、颅内压升高者禁用。
ACEI 抗 CHF 作用机理:1 抑制 Ang 转化酶的活性:AngII 生成减少;缓激肽降解减少,促 NO 及 PGI2 产生;醛固酮生成减少;2 改善血流动力学:减小全身血管阻力,增大 CO,减小室壁张力,增大肾血流等;3 抑制并逆转心肌肥厚及心室重构。
第四十五章抗结核病药及抗麻风病药[内容提示及教材重点]一、抗结核病药“一线药”:疗效高、不良反应少、患者较易接受;如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链霉素等“二线药”:如对氨基水杨酸、丙硫异烟胺、卡那霉素等;抗菌作用弱,毒性较大,仅用于细菌对“一线药”耐药时(一)异烟肼(雷米封)对结核杆菌有高度选择性,抗菌力强,较高浓度对繁殖期细菌有杀菌作用。
单用时易产生耐药性,与其他抗结核病联用,则能延缓耐药性的发生并增强疗效。
机制可能是抑制分枝菌酸的合成,使细菌丧失耐酸性、疏水性和增殖力而死亡。
口服吸收快而完全,吸收后广泛分布于全身体液和组织中,当脑膜发炎时,脑脊液中的浓度可与血浆浓度相近。
穿透力强,可渗入关节腔,胸、腹水以及纤维化或干酪化的结核病灶中,也易透入细胞内,作用于已被吞噬的结核杆菌。
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结核病,除早期轻症肺结核或预防应用外,均宜与其他第一线药联合应用。
对急性粟粒性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应增大剂量,必要时采用静脉滴注。
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剂量有关;1.神经系统毒性,周围神经炎系继发于维生素B6缺乏,多见于营养不良及慢乙酰化型患者,表现为手、脚震颤、麻木,同服维生素B6可治疗及预防此反应。
2.肝毒性,以35岁以上及快代谢型患者较多见,可有暂时性转氨酶值升高。
(二)利福平(甲哌力复霉素简称RFP)广谱抗菌,对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特别是耐药性金葡菌都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对革兰阴性菌、某些病毒和沙眼衣原体也有抑制作用。
抗结核作用与异烟肼相近,而较链霉素强。
结核杆菌对利福平易产生耐药性,故不宜单用。
与异烟肼、乙胺丁醇等合用有协同作用,并能延缓耐药性的产生。
抗菌机制是特异性地抑制细菌依赖于DNA的RNA多聚酶,阻碍mRNA合成,对动物细胞的RNA多聚酶则无影响。
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但个体差异很大。
吸收后分布于全身各组织,穿透力强,能进入细胞、结核空洞、痰液及胎儿体内。
脑膜炎时,脑脊液中浓度可达血浓度的20%。
抗结核药结核病患者必读的用药指南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
正确的用药是治疗结核病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文旨在向结核病患者提供一个详尽的用药指南,帮助他们正确合理地进行药物治疗。
一、选择合适的抗结核药目前,常用的抗结核药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和链霉素等。
在治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
患者应遵照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
同时,患者应注意药物的存储条件,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
二、准确理解药物副作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副作用。
例如,异烟肼可能引起肝功能损害,利福平可能导致耳鸣和眩晕等。
患者在使用药物前要了解这些副作用,同时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
如果出现不适,应及时告知医生,避免延误治疗。
三、遵循用药原则1. 持续用药:结核病治疗需要较长的时间,患者应按时坚持用药,通常需要连续服药6-9个月以上。
即使症状缓解,也不能擅自停药,必须完成全程治疗,以减少复发的风险。
2. 规律用药:患者需按照医嘱定时用药,保证每日用药次数和间隔时间的准确性。
3. 配合饮食:患者在用药期间应注意均衡饮食,特别是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以增强免疫力。
4. 忌酒戒烟:结核病患者需严格戒烟和限制饮酒,以免对药物治疗产生不良影响。
五、药物相互作用及其他禁忌事项用药期间,患者需注意避免与某些药物的同时使用,以免出现相互作用,影响疗效。
同时,还需告知医生是否有过敏史和其他慢性疾病,以及是否正在进行其他药物治疗。
六、积极配合并定期复诊结核病治疗需要患者积极配合。
患者应定期回诊,进行相关检查和评估。
并应如实反馈用药效果和副作用,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七、注意个人卫生和传染控制结核病属于空气传播疾病,患者需注意个人卫生,并采取措施减少传染。
例如,避免咳嗽和打喷嚏时不掩口鼻,保持室内通风,定期消毒环境等。
总结:正确的用药是治疗结核病的关键所在,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合理用药。
结核病是指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引起的慢性传染病,通常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结核病的用药原则主要包括早期、适量、联合、规律、全程等五大原则。
1、早期:结核病患者常见治疗药物包括利福平片、异烟肼片、盐酸乙胺丁醇片等抗结核药物,对结核病患者首先需要注意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病情持续进展,进而加大治疗的难度;
2、适量:由于抗结核药物的副作用较大,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晕、嗜睡、乏力、视力减退等,因此服用抗结核药物的时候需要严格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服用,不可自行盲目大量用药;
3、联合:对于结核病患者还需要遵医嘱采取联合用药的方式进行治疗,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或者延缓耐药性的出现,还可以提高杀菌的效果,更有利于结核病患者的治疗;
4、规律:结核病患者在使用药物时还需要注意严格在医生的指导下规律服药,不可自行随意调整用药或者停药,以免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进而延长病情恢复的时间;
5、全程:初治结核病患者疗程通常需要持续6-9个月,而复治的结核病患者通常需要遵医嘱适当延长疗程,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抗结核病药的用药原
贝I」
抗结核病药的使用
用药原则:
1、早期用药。
2、联合用药:种数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
3、坚持全疗程规律性用药:患者时用时停或随意变换用量是结核病化疗失败主要原因。
4、适宜剂量。
第一线抗结核药:疗效好,毒性低;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吡嗪酰胺。
第二线抗结核药:毒性较大、疗效较低;对氨基水杨酸、乙硫异烟肼、氨硫
脲、环丝氨酸、卷曲霉素、卡那霉素。
一、异烟肼
(一)作用:对结核杆菌高度选择性,很强的抑菌/杀菌作用。
对静止期结核
杆菌有抑制作用,对繁殖期细菌有杀灭作用。
对其它菌无效。
单用易产生抗药
性,与其它抗结核药联用,延缓耐药性的产生。
(二)机理:抑制胞壁分枝菌酸mycolic acid 合成。
(三)体内过程:(1)口服、注射均易吸收。
(2)分布广。
脑膜炎时,脑脊液浓度可与血浆浓度相近。
(3)穿透力强,也易透入细胞内作用于已被吞噬的结核杆菌。
(4)肝脏代谢,乙酰化失效。
分为快代谢型、慢代谢型。
(四)临床应用:各种类型结核。
除早期轻症肺结核或预防应用外,均宜与其
它第一线药合用。
(五)不良反应
1、神经系统反应:与Vit B6缺之有关外周神经炎,CNS兴奋,精神失常或惊厥等。
2、肝损害:老人及快代谢型者,嗜酒者多
3、变态反应
4、胃肠反应。
若有四肢远端麻木或烧灼感等神经症状出现,应加服维生素B6每日30-
60mg以改善症状。
服异烟肼期间应定期查肝功能,至少三个月一次,以了解肝功能状况。
若有转氨酶升高,要在护肝治疗的同时给予降酶中成药如五味子制剂等,单纯转氨酶升高无需停药。
二、利福平:
(一)优点:高效,低毒,口服方便。
(二)抗菌作用:广谱杀菌药,抗菌作用强
1、对结核杆菌、麻风杆菌作用强。
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
2、对G+求菌(耐药金葡菌)强。
G-球菌如脑膜炎双球菌有效。
G-杆菌如大肠、变形、流感、绿脓杆菌等也有抑制作用。
3、沙眼衣原体、某些病毒、厌氧菌有效。
(三)机制:特异性抑制细胞依赖DNA的RNA多聚酶,阻碍mRNA合成。
(四)体内过程:
1、口服吸收快而完全。
2、分布广,脑脊液可达有效浓度。
3、穿透力强,能进入细胞,结核空洞。
4、在肝代谢,胆汁排泄一肠肝循环。
(五)应用:
(1)各型结核病与其它抗结核药合用。
(2)麻风病的治疗。
(3)耐药金葡菌的感染及其它敏感菌所致的感染。
(六)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2、过敏反应
3、肝损害
4、流感综合症。
其常见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及腹泻等,遇此情况应认真分析:若为药物一般副作用可调整用药时间,避免空腹时用药;若为变态反应所致则应停药。
少数患者可发生黄疸及转氨酶升高,常见于剂量过大或患有慢性肝炎者。
因此,要严格控制用药剂量,有肝胆疾病史的患者禁用该药,在常规剂量下应用时亦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三、利福定、利福喷汀
抗菌谱和利福平相同,对结核杆菌作用比利福平强,与其它抗结核药有协同作用。
对革兰阳性和阴性菌有较强作用。
利福喷汀每周给药两次不良反应少。
疗效需进一步研究总结。
四、乙胺丁醇
(一)优点:毒性小,抗药性产生慢。
(二)抗菌作用:(1)繁殖期的结核杆菌作用较强,可杀菌。
(2)对链霉素、NIH耐药的结核仍有效。
(3)细胞内、外均有抗菌作用。
(三)应用:与利福平或INH等合用于抗结核,单用也产生耐药性。
(四)不良反应:球后视神经炎,其副反应很少,为安全系数高的抗结核药。
据报道,该药长时间服用可偶发神经炎,与剂量有关。
使用较小剂量很少发
生,一旦出现肢端麻木可用维生素B6对抗,可使症状较快改善。
还可偶见球后视
神经炎,一般于大剂量应用时发生,对此要每月检查视敏度,包括视力、色觉、视
野及眼底,若有异常应及时减量并对症处理。
五、链霉素
有杀菌作用,作用仅次于异烟肼和利福平,穿透力弱,与其它抗结核药合
用于浸润性肺结核、粟粒性结核等。
易产生抗药性,严重的耳毒性。
六、吡嗪酰胺
(一)体内过程:口服易吸收,分布广,穿透力强(细胞内,脑脊液)。
(二)机制:进入含吞噬细胞内,转化成吡嗪酸一杀菌。
对静止期缓慢生长的结核菌有杀灭作用。
在酸性环境下抗菌增强。
(三)应用:主要用于非典型的分支杆菌和结核病的复治。
宜与其它第一线
药合用。
有明显协同作用。
单用易产生抗药性,无交叉抗药性。
(四)不良反应:1高剂量、长疗程肝脏毒性(>3g)2、抑制尿酸盐排泄,可诱发痛风。
其副反应较为少见,以肝脏损害为主,可见于个别用药量偏大,每日剂量超过2g或疗程过长者,且以老年人为多。
为预防该药的毒性反应,每日剂量应在2g以下,疗程应在3个月以内,不可用药时间过长,在老年人更应谨慎用药。
少见的副反应还有血尿酸升高及诱发关节痛,故有痛风素质的人及痛风患者应禁用该药。
另外,有极各别对日光敏感者,服药可使皮肤曝光部位呈鲜红棕色或古铜色,停药后可逐渐恢复。
七、对氨水杨酸
抑菌作用和穿透力均弱,多不单用。
不易或很慢产生耐药性。
(一)机制:影响叶酸代谢,类似磺胺。
(二)应用:与链霉素,INH等合用,增强疗效,延缓抗药性产生。
与RFP 不宜同时使用。
(三)不良反应:胃肠反应、过敏反应。
毒性小,但发生率高。
其最常见的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烧灼感、腹上区疼痛、腹胀及腹泻等,对此应于饭后服药,必要时可与氢氧化铝或碳酸氢钠同服,以减轻刺激性,若反应重时需要停药。
个别患者服药时间较长(2个月以上),可
发生单项转氨酶升高,可伴腹胀、纳差及恶心等,应定期复查肝功能,病情重者亦需及时停药。